中國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的傳說 作者:雨蔚 ------------------------------------------------------------------- 江南水鄉的藍印花與苗族的蠟染一樣,都是我國最古老的織物印花方法之一。與苗族的蠟染布相比較,藍印花布無任是在色彩的飽和度,還是印染工藝技巧方面都是有過之而不及的。藍印花布古稱"葯斑布"、"石灰澆花布",又稱"藍拷花布",是我國傳統民間工藝中的一枝美麗奇葩,它以質樸的色彩,古拙的紋樣,素雅的風韻,清新明快的魅力而享譽海內外的,因此布是以靛藍印染而成,故名藍印花布。 藍印花布製作歷史淵遠流長。早在秦漢,在織物上印上花紋染色的面料稱作"纈",據《二儀實錄》載"纈,秦漢間始有",《周禮*考工記》在記載當時染色工藝狀況時也寫道"青與白相間也"。 在秦漢造紙術未發明,棉花種植尚未引進,因此人們只能在木板上二面陰刻成花紋,然後把麻、絲織物夾在二塊花版之間進行草木染色。用這種方法生產的印花布稱作"夾纈",這也可以說是今日藍印花布之雛形。 隨著蔡倫發明造紙術,七世紀棉花種植從印度傳入,十三世紀松江人黃道婆從海南把棉紡技術傳授給江南織農,因而民間藍印花布花版製作技術有了長足進步,老百姓對棉質藍印花布的使用也得到了普及。 手工藍印花布始於漢朝,發展在宋代,而真正形成自己的生產工藝和獨特風格是在明清時期。在宋元藍印花布稱為"葯斑布",在明清又稱作"澆花布"。在明清時期,由於當時崇德(今桐鄉)的氣候地理環境非常適宜"藍草"(印染蘭印花布的一種主要植物染料)的生長,且"藍草"種植在當地農村已十分普遍,再加上當地的民間紡織技術又十分發達,故在明清時期崇德的染織藍印花布的作坊已充斥街市,據明代《崇德縣誌》記載,在"染織局"登記在冊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印染藍印花布的工藝非常特殊且複雜。製作時,以油紙刻成花版蒙在白布上,然後用石灰、豆粉和水調成防染漿知印,晾乾後浸入藍靛缸內染色,取出後晾乾,颳去粉漿,漂洗後退即成。 藍印花布分為藍底白花和白底藍花兩大類,它具有染而不褪,耐洗耐曬,紋形愈洗愈明的特點,所有的花紋大多均取材於民間傳說或故事,江南水鄉風韻十分鮮明,圖案色彩深沉明快,樸實典雅,具有濃厚的鄉土味。千百年來,用藍印花布做成的服飾、床被、圍裙、桌布等是江南百姓們最喜愛日常家用品。早在明清時期,江南地區的藍印花布產品已遠銷南洋一帶,並深受當地居民的歡迎和喜愛。 關於藍印花布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據說從前有一個名叫葛洪的農夫,他為了給自己妻子的白色包頭巾增添一點色彩而費盡了心思。一天傍晚,葛洪夫婦從農田幹完農活回家時,在田埂邊發現一株碧青透藍小草,於是葛洪就把它采了回去,隨手放在一隻石灰缸沿上,準備明早再多采幾株一起搗成汁染頭巾。沒想到第二天,那株放在石灰缸沿上草已掉入缸里,而一缸的石灰水卻變成了清藍色。他見草汁已經浸泡出,於是就將白頭巾放入了缸內染色。三天之後,將頭巾晒乾一看,這條頭巾青里泛藍,上面還散布著一些似花的小白點。仔細一看,這小花似的白點其實是粘在頭巾上的石灰。他試著用手去搓擦那石灰,石灰是被搓掉了,但白點卻依舊存在,原來這粘石灰的地方染不上色。 看到這神奇的一幕,葛洪是恍然大悟,心想,如果用石灰在布上印上花紋,再放到這種草汁里去浸染,然後再刮掉石灰,不就可以染出有花紋圖案的藍布了嘛。就這樣,他用這樣方法給他的妻子又重新染了很多好看的藍花頭巾和藍花圍裙。 葛洪用"藍草"染出藍花頭巾的消息很快就傳開了。村上的姑娘阿姨大娘大嬸們紛紛拿了頭巾來請他幫忙染印。一時間,他忙得連自家田裡的莊稼都給荒蕪了,於是他就索性開起了染坊,並帶出了許多的徒弟,成了民間染坊師傅們崇拜的藍印花布的祖師爺。 現在,桐鄉藍印花布的製作方法在繼承民間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又進行了工藝和技術的創新,並借鑒剪紙、蘇綉、木刻、素描等表現手法,不僅使古藍印花布蘭白分明、清新明麗、古樸典雅的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同時為還這古老的民間工藝注入了現代時裝藝術和人文意識,產品遠銷日、美、歐幾十個國家。 用藍印花布做成的《清明上河圖》、《百壽圖》、《百子圖》,以及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和豐子愷的《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瞻瞻底腳踏車》等掛軸更是深受海內外客商的歡迎。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不存在「農民起義」?
※中國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譯家
※中國文字及漢語起源
※讓美國人看傻了眼的中國富豪 你們都長點心吧(1)
※【圖】特朗普與朴槿惠通話 稱讚韓國「貨好,人也好」,揭秘朴槿惠是中國給了她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