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英傑太極拳老論註解
06-15
董英傑太極拳老論註解1、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 。 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由陰陽演為變化萬象也。 2、動之則分,靜之則合 , 凡練太極,心意一動則分發四肢。太極生兩儀、四象、八卦、九宮,即堋捋擠按採挒肘靠中定也。靜則返本還元,復歸無極,心神合一,滿身空空洞洞,稍有接觸即能知覺。 3、無過不及,隨曲就伸 。 不論練拳對敵,毋過毋不及,過與不及皆失重心點。如敵來攻我順化為曲,曲者彎也。如敵來攻不逞欲退,我隨彼退時就伸,伸者出手發勁也。過有頂之弊,不及有丟之弊。不能隨曲謂之抗,不能就伸謂之離。謹記丟頂抗離四病而去之。功到不即不離,方能隨手湊巧,運用自如。 4、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黏 , 與人對敵,如對方出力剛直,則我用柔軟之手搭上,如皮鞭鞭物,緊緊纏搭在彼勁上。能放能長,對方縱欲摔開甚難。譬如彼出大力,我隨粘其手腕往後坐身,但手仍緊搭不離,往懷收轉半個圈謂之走。走為化,以化其力。向其左方伸手使敵身側不得力,則我為順,人為背。粘之使不能走脫也。 5、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 , 今者習拳同志多知柔化,不知急應之法,不易與外功對敵,如敵來勢緩則柔化跟隨。此理甚明顯,如敵來勢急則柔化焉能應付哉?需用太極截勁之法,不後不先之理以應之。何謂截勁?如行兵埋伏突出截擊也。何謂不後不先?於敵手已發未到之際,我手於敵膊未直時截入,一發即去,此為迎頭痛擊法。然欲能動急則急應者,非得真傳不可。 6、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 , 與人對敵,推手或散手,無論何著法,有大圈、小圈、半個圈之巧。有陰陽之奧妙,有步法之虛實,有太極陰陽魚不丟頂之理。循環不息,變化雖有千萬,太極之理則一也。 7、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 , 著者拳式也,先學姿勢正確,次要熟練,方能懂勁。今之練拳者專談懂勁,忽視練拳功夫,捨本逐末,安能懂勁?更何能有發人之勁?古語云:「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故欲階及神明,必先求懂勁;欲求懂勁,必先求著熟。功夫由下而上,由低而高,不能跨越也。 8、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 。 拳愈練愈精,功夫既到,則如水到渠成,一旦豁然貫通。然非久練久熟,只尚空談,不能達此境也。 9、虛靈頂勁,氣沉丹田 , 頂者頭頂也。此處道家稱為泥丸宮,素呼天門。頂勁非用力往上頂,乃空虛而頭容正直,精神上提。但不可氣貫於頂。練久眼目光明,無頭疼之病。丹田在臍下寸余,即小腹處,一身元氣總聚於此。氣歸丹田,以意行之,通流四肢。氣不能沉于丹田,則滯塞於一處,不能分運於四肢也。 10、不偏不倚,忽隱忽現 , 不偏者守中土也。不論偏向何方,即易失重心。偏前則易拉到,偏後則易推到,偏左偏右,其弊相同。不倚者亦守中土也。例如用手按人,對方突然縮後或閃避,己身即踉蹌前仆,失去重心,予人以可乘之機。此倚之弊也。行功論云:「立身須正中安舒,支撐八面,」即不偏不倚之意。隱者藏也,現者露也。設敵向我身擊來,我身收縮為隱,使敵不能施其力。如敵手往後回抽時,我隨之跟進為現。敵不知我式之高低上下,無法擋卸我手。例如河中小艇,人步踐其上,必略低沉為隱,又裹步必隨起為現。又猶龍之變化,能升能降,降則隱而藏形,現則飛升太虛興雲佈霧。此理言太極能高能低,忽隱忽現,有神機莫測之妙。 11、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 , 重者不動也。試思與人對敵而不動可乎?用拳必須身體活動,手腳敏捷,方能應敵。敵如擊我左方,我身略偏虛使彼不能得逞;如敵擊我右方,我右肩往後收縮,使其拳來無所著。我體靈活,不可捉摸,即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也。 12、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 , 仰位上,俯為下,敵欲高攻,我即因而高之,使不可及。敵欲壓我下,我即因而降之,使敵失其重心。此守法也。設自己主動進攻,仰之彌高則眼上看,心想將敵人擲上屋頂。俯之彌深,則心想將敵人打入地內。昔班侯老師夏日在村外場(場即北方收糧場地)內乘涼,突來一人。拱手問班侯老師居處,答曰吾即楊某也。其人突出大食中三指襲擊,老師見場內有草房高七八尺,招手曰:「朋友請上去」,遂將其人擊上屋頂。又曰:「請速下回家覓醫」,其人狼狽逃去。鄉人問何能擊之使上,曰仰之彌高也。有洛萬子曾從班侯老師習技數年。欲試師技,班侯老師曰,將汝擲出元寶形好否。萬笑曰且試之。及交手,果如所言,萬手腳朝天,右胯著地如元寶形,將胯摔脫矣。醫療數月方愈。萬功夫甚好,至今尚健在,常曰俯之彌深利害極矣。 13、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 向敵進攻或追擊時,我進身跟步,步步逼之,使不能逃脫,故我手能愈進愈長也。如不跟步,則手短不能及矣。退讓敵人時,或虛身以化之,或退步以避之,隨機應變,以其力不能及為度。故我能退而愈促也。總言之,即粘連粘隨之妙,去丟頂離抗之病也。 14、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練功既久,感覺靈敏,稍有接觸,即能感覺而應之。一羽毛之輕,我亦不駝,蠅蟲之小,亦不能落我身。蠅蟲附我身,如著落琉璃瓶,光滑而不能立足。蓋我以微妙之化力將蠅蟲足分蹉也。能如此則太極之功成矣。昔班侯老師於夏日行功時,常卧樹蔭下休息。偶或風吹葉落其身上,隨落隨脫滑落地,不能停留。又常試己功,解襟仰卧榻上,捻金米(即小米)少許置臍上,但呼一聲,小米猶彈弓射彈丸,飛射屋頂瓦面。班侯老師之功誠不可及,同志宜勉之。 15、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與人對敵,不用固定方式。如諸葛用兵,或守或攻,敵莫能預測。諺雲不知我葫蘆買什麼葯。此人不知我也。自己能懂勁,則感覺靈敏。敵手稍動,我即知覺,隨手湊巧應之。如非近身搭手,亦可離遠審察敵之意圖,此我獨知人也。兵法雲,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 16、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呼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慢,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拳術種類甚多,各門姿勢不同。注重力大手快以取勝則一。然此只應用天賦之本能,與所學之技藝無關也。太極之理,則精微巧妙,非徒恃力大手快取勝,異與凡技也。 17、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 太極功深,有引進落空之妙,千斤無所施用,所謂四兩撥千斤也。昔京西有富翁,壯宅如城,人稱小府張宅。其人好武,家有鏢師三十餘人。慕廣平府楊露禪之名,托友武祿青往聘。及至,張見楊太師身軀瘦小,衣服樸素,貌不驚人,心輕之。因執理不恭,設宴亦不豐。楊太師知其意,遂自酌自飲,略不旁顧。張不悅曰:「常聞武兄言先生盛名,但不知太極果能打人乎?」楊太師曰:「有三種人不可打」。張問為何三種,答曰:「銅鑄者、鐵打者、木作者,此外無足論。」張曰:「敝舍鏢師三十餘人,為首者劉教師,力能舉五百斤,與戰可乎?」答曰:「無妨」。及起試,劉髮式猛如虎,拳風有聲。臨近,楊太師以右手引其落空,以左手輕拍之,劉跌出三丈外。張撫掌笑曰:「真神技也」。遂使廚人從新換滿漢盛宴,敬奉如師。劉力大如牛而不能勝,蓋無巧也。由此可知顯非力勝矣。 18、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 七八十歲為耄耋。耄耋能御眾人,指練拳者言。不練拳,雖在壯年,欲敵一二人難矣。戰定軍山之老黃忠言,人老馬不老,馬老刀不老,其言甚壯。練太極者,筋骨內壯,血氣充足,功夫至老不脫。人老而精神不老,故能御眾人也。昔建侯老師與八九人較,眾一擁而前圍攻之,但見老師數個轉身,眾人俱已跌出。有八九尺者,亦有遠至丈余者。老師時年近八十,耄耋御眾,非妄言也。快何能為之快字。指無著數之快,此忙亂耳,非真快也。焉能應用?快而不失法度為真快,斯可應用矣。 19、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立如平準,即立身中正,支撐四方八面,不偏不倚也。活似車輪,言氣循環不息,環行全身,不稍遲滯,如車輪之轉動也。 20、偏沉則隨,雙重則滯, 何謂偏沉,前說車輪之譬。猶用一隻腳偏踏車輪,自然隨之而下。何謂雙重,猶右腳踏右上方,左腳踏左上方,兩方力量均衡,則滯而不能轉動。其理甚明。 21、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語耳。 常有數人練太極拳,勤習不懈。用功五六年,與人較,則平日所學,全不能運用,不能制敵。有旁觀者曰,汝用功五六年,可謂純功矣,何以不能勝?請演十三勢觀之。見其練法怒目切齒,奮力如牛,筋絡盡露。旁觀者笑曰,此為雙重練法,尊駕未悟雙重之病耳。另一人曰,我不用力練五六年,為何連十歲頑童亦不能打倒。又請演十三勢觀之,見其練法毫不著力,如風吹楊柳,飄搖浮蕩。旁觀者笑曰,此為雙浮練法,尊駕為雙浮誤矣。雙重為病,雙浮亦為病也。 22、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欲避雙重雙浮之病,須明陰陽之理,陰陽即虛實也。總言之,粘連走化,懂敵人之勁也。 23、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 能懂敵之來勁後,不斷練習,即久練久熟,愈練愈精。常默識老師所授用法,揣摩其身手動作,極熟後,則意到手到,心手合一,漸至從心所欲也。 24、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 與敵對手,要隨人所動,不可自動。吾師澄甫先生常言:「由己則滯,從人則活。」。能從人便得落空之妙,由己反不能由己,能從人便能由己。理雖奧妙而確切,惟功夫未到,則不易領略其意耳。常人與敵對手,多不用近而用遠,須知以靜待動,機到即發為近。出手慌忙,上下尋機擊敵為遠,此多誤舍近而求遠也。 25、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太極拳精微巧妙,分寸毫釐,不可差也。如差毫釐,等隔千里,不能應用矣。學者於此,不可不注意焉。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書架-----神州太極 > 《楊公五經與地理書》
※太極拳中蘊含的養生法
※太極拳 修身養性健身強體(1)
※視頻:陳正雷大師太極拳公開課實況
※處處有太極,時時分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