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 (57)第54節 安慶市概況a  

安慶市含轄縣處於長江北岸的皖西、皖中地區。全市行政區域介於北緯29°47′~31°16′與東經115°45′~117°44′之間。總面積15348.5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1.04%,是安徽省各區域面積第二位、領縣較多的城市。市轄宿松、樅陽、太湖、懷寧、岳西、望江、潛山7個縣及桐城市。其中,轄縣區域總面積14807.23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0.65%。現設88個鎮,113個鄉。郊縣以西、北、東三方包圍城市。該市東以樅陽縣、桐城市與貴池、銅陵市隔江相望,與廬江縣相連;北以桐城市、潛山、岳西2個縣分別與廬江、舒城、霍山3個縣為界;西以岳西、太湖、宿松3個縣與湖北省英山、黃梅縣相接;南以宿松、望江、懷寧3個縣及安慶市隔江與江西省的九江市、湖口、彭澤2個縣及安徽省東至縣、貴池市相望。  安慶市區地處長江北岸,皖河、長江交匯處,皖西之中心。它頭枕大龍山,南瞰長江,東逾菱湖,西跨皖河,具有「控制吳楚,保障江淮」的戰略地位,向為「淮服之屏蔽,江介之要衝」(《明一統志》語),古人謂「萬里長江此咽喉,吳楚分疆第一州」(錢澄之《送何別駕次公之皖詩》),為沿江軍事重鎮,歷史名城,安徽省最早的省會。現是安徽省省轄市,皖西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成為安徽省長江工業帶中最活躍的新興工業城市、長江十大港口之一,也是國家一類外貿口岸。市區總面積541.3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0.39%,分設迎江、大觀、郊區3個縣級市區。其中,市區18.4平方公里,郊區522.9平方公里,現設14個街道辦事處,5個鄉,5個鎮。其四至,東連樅陽縣,北接桐城市,西與懷寧縣毗連,南以長江為界與貴池市、東至縣隔江相望。  一、沿革  安慶市全市行政區域主要是宋(元為路)、明、清的安慶府所轄懷寧、桐城、潛山(元始置)、太湖、望江、宿松6個縣舊域,樅陽縣原屬桐城縣,岳西縣主要部分原屬潛山、太湖縣。  〔先秦時期〕  歷史上,這一帶地區開發較早。最能代表這一地區古文明的要數位今潛山縣河鎮鄉永崗村北500米的薛家崗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多達2000餘件,說明這裡具有高度的物質文明。原始社會末期,這裡又是淮夷部族南下活動的重要場所,古為群舒立國建邑之所。著名的方國有古皖國、群舒之國、桐子、宗子國。春秋時期,楚、越、吳先後北上,後期為楚地。戰國時期,屬楚國。  〔秦朝〕  屬九江、衡山郡。  〔西漢〕  漢初,先後屬九江、衡山、廬江郡(國),在今市境內設松滋(治仙田,今宿松縣柳溪鄉,王莽改為「誦善」)、湖陵(今太湖縣城晉熙鎮東)、皖(今潛山縣城梅城鎮)、樅陽縣(侯國,治今樅陽縣下樅陽鎮)。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設十三州刺史,屬揚州刺史部。  〔東漢〕  仍為廬江郡,唯設皖縣,屬揚州。  〔三國〕  早在漢末,曹操曾染指皖城。建安十九年(214年),為吳國所守,在今市境內設皖、松滋2個縣,屬揚州廬江郡(仍治皖,今潛山縣城梅城鎮)。  〔西晉〕  仍為揚州廬江郡,設皖、樅陽、宿松3個縣。  〔東晉〕  初仍舊制。樅陽、松滋、皖縣先後在戰亂中撤銷。義熙九年(413年),置晉熙郡及懷寧縣(治古皖城),屬僑置豫州,領新置懷寧、新冶(治今望江縣城雷陽鎮)、青城(今太湖縣境內)3個縣及僑置陰安(今樅陽縣白柳鄉)、南樓煩等縣。  〔南朝·宋〕  仍為晉熙郡(治懷寧),屬南豫州(2個豫州合併期間屬豫州,後同),改青城縣為太湖左縣,增設呂亭左縣(治今桐城市呂亭驛),余同晉末。  〔南朝·齊〕  南齊因之。今境屬南豫州(在豫州合併期間屬豫州)晉熙郡太湖左、呂亭左、懷寧、新冶、青城、陰安、南樓煩等縣地。

  〔南朝·梁〕  梁初屬豫州,後改屬西豫州,僑置更亂。太清二年(548年),改為晉州,除晉熙郡外,還有樅陽、高塘等郡。  〔北朝·北齊〕  天保六年(555年),北齊改為江州,領晉熙、龍安等郡,還有樅陽郡,領縣更多而雜亂。  〔南朝·陳〕  太建五年(573年),入陳。八年,復為晉州,領高塘、晉熙、樅陽等郡。  〔北朝·北周〕  太建十一年,入北周,領晉熙(治懷寧,領懷寧、太湖縣)、高塘郡(治高塘,今宿松縣城城關鎮,領高塘縣)、大雷郡(治新冶,今望江縣城雷陽鎮,領新冶縣)3個郡。還有樅陽郡。  〔隋朝〕  開皇三年,(583年),廢郡,並縣,改晉州為熙州,仍治懷寧(今潛山縣城梅城鎮),領懷寧、宿松(治今宿松縣城關鎮)、太湖(開皇三年,改為晉熙縣。治今太湖縣城晉熙鎮。十八年,複名太湖縣)、望江(治今望江縣城雷陽鎮。開皇十一年,新冶縣改為義鄉縣。十八年,改為望江縣)、同安(治樅陽縣下樅陽鎮,隋實仍為樅陽縣。十八年,改為同安縣)5個縣。大業三年(607年)四月,改熙州為同安郡,屬揚州刺史部(監察區)。大業九年,同安縣遷治桐城縣城(今為市區)。十三年廢,仍回下樅陽鎮(今屬樅陽縣會宮鄉焦嶺)。  〔唐朝〕  武德四年(621年),改同安郡為舒州(仍治懷寧,今潛山縣城梅城鎮),領5個縣。不久,割宿松縣置嚴州。五年,割望江縣置高州;不久,改智州。六年,置舒州總管府(治舒州),後改都督府,管舒、嚴、智3個州5個縣。七年,廢智州,望江縣改屬嚴州。八年,廢嚴州,5個縣統屬舒州。九年,改舒州為東安州,後復為舒州。貞觀元年(627年),廢舒州都督府,屬淮南道地理區域。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屬淮南道。天寶元年(742年),改舒州為同安郡。至德二載(757年)二月,改為盛唐郡,同安縣改為桐城縣(唐改治今桐城市區)。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舒州,仍領5個縣,仍屬淮南節度使(治揚州,今揚州市)。  〔五代十國·吳國〕  初仍為舒州(治懷寧,今潛山縣梅城鎮),仍領5個縣。武義二年(920年),舒州改屬德勝軍(治合肥,今為市),又稱廬州節度使,余仍之。  〔五代十國·南唐〕  吳天祚三年(937年)十月,南唐取代吳國,仍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桐城5個縣,屬舒州。後升為永泰軍節度,仍治懷寧(今潛山縣城梅城鎮),仍領5個縣。  〔五代·後周〕  顯德五年(958年)三月,入後周,仍為舒州(仍治懷寧),仍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桐城5個縣。  〔北宋〕  仍為舒州,為團練州,仍治懷寧,仍領懷寧、宿松、太湖、望江、桐城5個縣。建隆元年(960年),升為防禦州,屬淮南道。至道三年(997年),屬淮南路(治揚州)。熙寧五年(1072年),改屬淮南西路(治壽州,今壽縣城關鎮)。八年,在今懷寧縣月山鎮東北增置同安監,鑄銅錢。政和五年(1152年)三月,舒州賜額德慶軍(仍治懷寧),仍領5個縣1個監。  〔南宋〕  初仍屬舒州(治懷寧,今潛山縣梅城鎮),領懷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5個縣。紹興三年(1133年),舒、黃、蘄三州聽江南西路安撫司節制。十七年,改舒州為安慶軍,仍治懷寧(今潛山縣梅城鎮),仍領5個縣,改屬沿江制置使司。慶元元年(1195年)十月乙丑,升為安慶府,懷寧為附郭縣,仍之,復屬淮南西路(改治合肥,今合肥市區)。嘉定十年(1217年)四月,府治及附郭懷寧縣遷治皖口(今懷寧縣山口鎮),後還舊治。端平三年(1236年)十一月,遷治羅剎洲(今貴池市晏塘鄉江中洲),後遷治楊槎洲(今貴池市楊葉洲);桐城縣遷治今貴池市李陽河,懷寧縣遷治皖口鎮。景定元年(1260年)三月,沿江制置大使馬光祖復築安慶城於宜城渡,府治及懷寧縣遷往宜城渡(今安慶市區)。德元年(1275年)正月入元,仍之。

  〔元朝〕  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屬江淮行省(治揚州,今為市)淮西道(治廬州路,今合肥市),立安撫司。十四年,升安慶府為路,仍治懷寧(今安慶市區),仍領5個縣,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蘄黃宣慰司,改屬江淮行省淮西江北道(簡稱淮西道)。二十八年十二月,安慶路改屬河南江北等處行省(改治汴梁路,今開封市,簡稱河南行省)淮西道。至治三年(1323年)初,析懷寧縣清朝、玉照2個鄉增置潛山縣(治今縣城梅城鎮),計領6個縣(自後安慶路定型,明、清為府,仍領6個縣)。至正十二年(1352年),安慶路改屬淮南江北等處行省(治揚州),安慶路治為重鎮。至正十六年,淮西帥兼淮南江北等處行省左丞相余闕駐地。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安慶城為陳友諒部據守。十九年九月,朱元璋部攻克潛山、宿松等縣城。十月,攻安慶城。二十年閏五月,朱部入安慶。二十一年七月,徐壽輝部佔領安慶。八月,復入朱元璋部,改安慶路為寧江府。壬寅年(1362年)四月,複名安慶府,屬大宋龍鳳政權朱元璋部江南行省(治應天府,今南京市)。  〔明朝〕  吳二年(1368月)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改元洪武,今境仍屬安慶府,領懷寧、望江、桐城、宿松、潛山、太湖6個縣。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安慶府直屬中書省。十三年正月,直隸六部。永樂元年(1403年),直隸南京,後稱南直隸,余仍之。  〔附南明〕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1644年4月25日)明亡,為明宗室福王控制區,仍舊制。  〔清朝〕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入清,仍舊制,6個縣仍屬南直隸安慶府。順治二年閏六月乙巳(1645年8月19日),安慶府改屬江南省(治江寧,今南京市)。十八年,安慶府改屬江南省左布政使司(均治江寧)。康熙元年(1662年),因操江軍務並歸江南總督,安徽巡撫駐安慶。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改屬安徽省,兼安徽省會(改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仍寄治江寧。安徽巡撫駐安慶。乾隆二十五年正式遷駐安慶)。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複名安慶府,余仍之(含同治元年,安徽省還治安慶)。同治四年六月甲午(1865年7月23日),安慶府改屬安徽省安廬滁和道,兼道治。光緒三十四年五月甲午(1908年6月8日),裁撤安廬滁和道,改屬皖南道。宣統三年九月十八日(1911年11月8日),革命黨人光復安慶,成立安徽軍政府。  〔附太平天國〕  咸豐三年一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軍佔領安慶。次日,復為清兵佔領。五月四日,太平軍西征軍再克安慶城。9月25日,太平軍在安慶城設安徽省,至咸豐十一年八月一日(1861年9月5日),安慶保衛戰失敗止,太平天國安徽省省會一直設在安慶城,並於咸豐四年三月,改安慶府為安慶郡,領懷寧、桐城、潛珊(由潛山改)、太湖、宿松、望江6個縣。  〔中華民國·北京政府〕  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道、府,6個縣直屬安徽省。3年6月2日,6個縣改屬安慶道(治懷寧,今安慶市區)。10月2日,滁縣、全椒、來安3個縣改屬淮泗道,六安、英山、霍山3個縣改屬安慶道,領16個縣(兼省會、道治)。  〔中華民國·南京政府〕  民國16年2月初,北伐軍第七軍一、二師先後克宿松、太湖。3月6日,北伐軍克安慶,6個縣進入國民政府,直屬安徽省。16年8月,本境仍設6個縣,直屬安徽省政府。17年8月廢道,6個縣直屬安徽省,安慶城仍為法定安徽省會。18年3月,省政府第五次臨時會議決定籌建安慶市,設市政處。4月,市政處改稱市政籌備處。21年4月2日,6個縣改屬安徽省第一區(首縣懷寧縣,仍治今安慶市區,兼懷寧縣治)。10月10日,6個縣改屬安徽省第一專區(駐太湖縣城晉熙鎮)。11月10日,安徽省政府正式任命安慶市市長。25日,改安慶市為雙聯市,即以長江兩岸為南市、北市。25年元月10日,析霍山、舒城、潛山、太湖4個縣邊境地區設立岳西縣(治衙前鎮)。6月5日,正式成立岳西縣(駐天堂鎮,今同),屬第一專區,今市境內設7個縣。27年1月13日,國民黨將省會遷往六安等地,7個縣仍屬第一專區。6月12日,安慶城暨懷寧縣、桐城縣城相繼陷落。6月19日,潛山縣城陷落。7月26日,太湖縣城陷落。8月4日,宿松縣城陷落。望江縣城也於次年2月陷落,唯岳西縣地處山區,日本侵略軍沒有染指。11月10日,國民黨在立煌縣城(臨時省會金家寨,1954年沒入梅山水庫)成立皖北行署,第一專區屬安徽省皖北行署。29年2月2日,撤銷皖北行署,第一專區直屬安徽省。4月26日,第一專區改駐桐城縣。原屬第一專區的岳西縣改屬第三專區。抗戰勝利後,仍為第一專區。35年5月18日,第一專區專員公署由桐城遷駐安慶城(懷寧縣治),直到民國38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安慶城,設立安慶市。早在37年12月11日,安徽省曾短暫由合肥遷往安慶。翌年3月,遷往屯溪。

〔附日偽建政〕  民國27年5月10日,日機轟炸桐城、安慶。6月12日,安慶淪陷。13日,桐城淪陷。17日,潛山縣淪陷。7月26日,太湖淪陷。7月,安慶成立日偽「自治會」。8月4日,宿松淪陷。5日,桐城再次淪陷。8月26日,收復潛山、太湖。28日,收復宿松縣。10月5日,收復桐城。28年2月20日,日軍佔領望江縣。日軍陷本區後,日偽政權相繼成立。今安慶市區先後設日偽漢奸政權有懷寧、桐城、望江、宿松等縣,初屬「南京維新政府」又名「中華民國維新政府安徽省維新政府」(駐蚌埠市)。29年3月30日,改屬汪偽南京「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安徽省政府」(仍駐蚌埠市)。31年,汪偽「安徽省政府」設「安慶辦事處」,轄懷寧、桐城、望江、宿松、貴池、東流、銅陵等縣。32年7月25日,改屬汪偽在安慶設「安徽省第八專區」,領懷寧、桐城、貴池、東流、望江、宿松、至德、銅陵8個縣,今市境有懷寧、桐城、望江、宿松4個縣偽政權。34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15日,正式舉行投降儀式。9月18日,國民黨第七軍正式接管這些偽政權。  〔中國共產黨建政·土地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早在民國18年(1929年)7月,在宿松縣東林寺第六高等小學建立宿松縣革命委員會,為第一個蘇維埃縣級政權。嗣後有19年2月4日在今岳西菖蒲、王河、湯池、天堂一帶發動的請水寨起義所建的潛山縣革命委員會。20年12月,在宿松縣邊境地區所建蘄(春)宿(松)邊區蘇維埃政府。21年2月,創建宿松特區蘇維埃(駐鳳凰鋪)政府。24年3月,在今岳西縣石關鄉創建舒(城)霍(山)潛(山)邊區蘇維埃政府等縣級政權。  〔中國共產黨建政·抗日戰爭期間〕  境內抗日民主政權有民國30年1月在宿松縣下倉創建的宿望湖區行政辦事處,6月改名長寧行政公署(駐金塘護雲庵)。10月,成立蘄(春)宿(松)太(湖)軍政聯合辦事處。32年,在東至縣香口畢家岔成立彭(澤)東聯合辦事處,至33年5月改為彭東至(德)聯合辦事處。33年10月在貴池縣烏沙吳家口嘴創建沿江行政辦事處等4個縣級抗日民主政府。34年9月,奉命北上,撤銷。  〔中國共產黨建政·解放戰爭時期〕  前期有民國34年秋,創建黃(梅)宿(松)邊區民主政府。36年10月,創建太湖縣人民政府,均很快撤銷。後期主要為民國36年11月15日皖西行署第一、第二專署在市境內創建的縣級政權。其中,第一愛國民主行政專員公署所轄岳西、太湖、潛山、宿松、潛懷等縣及後增的太岳、太平、太望縣、岳南、潛南、太西、太北區等。二專區轄桐城、舒城、潛北、懷寧東部地區及後增置的潛懷、桐潛縣、岳北、潛北區。36年11月15日成立皖西行署,本境先後屬皖西行署一、二專區。38年4月15日,根據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公告,兩專區合併,組建皖北人民行政公署(駐合肥市)安慶專區(駐安慶市)。3月建安慶市,屬皖西行署二專區。4月22日,安慶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6月20日,安慶專區專員公署正式成立,領懷寧(駐安慶市)、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桐城、桐廬(駐湯溝鎮)8個縣和安慶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1日建國後,該地區屬皖北行署安慶專區,仍建有8個縣1個市。  1950年9月20日,安慶市與安慶專區合署辦公。10月10日,撤銷安慶市,改為懷寧縣城關區。10月25日,復建縣級安慶市,仍兼專區駐地。12月11日,懷寧縣政府遷駐石牌鎮。  1951年2月4日,桐廬縣改名,易名湖東縣(仍駐湯溝鎮)。8月18日,安慶市改屬皖北行署,委託安慶專區代管。  1952年4月上旬,安慶市改為組建中的安徽省省轄市,8個縣仍屬組建中的安徽省安慶專區。  1956年5月,安慶市改為專轄市,安慶市與8個縣同屬安徽省安慶專區。

推薦閱讀:

安慶銅礦的櫻花開了
真正意義上的徽州女人 氣質碾壓楊冪熱巴 不靠顏值靠拼搏吃飯
安慶仁:弗州衝突昭示著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空前危機
安慶的老照片,你收藏了幾張?
安慶民俗

TAG:安徽 | 安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