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灃施政保守 搞「假立憲偽改革」導致清朝滅亡
核心提示:立憲派要求的是象英國那樣的議會有較大權力、資產階級控制政府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新洋務派則要建立德、日型的君主與資產階級妥協的二元君主制。使清政府向資產階級政權轉化,以求避免革命。無奈清廷最後拒絕改革,就只好自取滅亡了。
本文摘自:中華文史網 作者:遲雲飛 原題:預備立憲與清末政潮
1908年11月14、15日光緒和慈禧先後死去,三歲小兒溥儀即位,載灃攝政。清末政局自此又發生新的轉折。慈禧在世,對袁世凱相當信任,「疑難之事多取決於本初」(《齊東野語》,見《辛亥革命前後——盛宣懷檔案資料選輯之一》,28頁。(以下簡稱《盛檔一》)。),只是最後兩年才恩眷稍減。另一方面,慈禧的統治術,是駕於各派衝突之上,利用矛盾,保持自己權勢。所以奕劻、袁世凱雖經多人彈劾,仍象不倒翁,政局也還相當穩定。慈禧剛剛嗚呼哀哉,載澤、善耆、載濤、載洵、毓朗等人,就迅速集結在攝政王載灃周圍,成為一個少壯親貴集團,與以奕劻、袁世凱為首的實力派相對抗。於是,在清政府這個即將忽喇喇傾倒的大廈內,兩個集團展開了新的角逐。
在載澤和善耆的策劃和慫恿下,他們把矛頭先對準袁世凱。
本來善耆和載澤是要效康熙殺鰲拜的辦法,置袁於死地。但載灃不敢貿然而行,徵求軍機大臣意見,袁世凱之外的四個軍機大臣有三個反對(奕劻、世續、張之洞),世續還為袁通風報信(載濤:《載灃與袁世凱的矛盾》,見《晚清官廷生活見聞》;《端方密函》,見《近代史資料》,1980年第2期;張國淦,前引書第64—68頁。)。結果只以患足疾為名,於1909年1月2日免袁世凱職。按照一些御史的意見,是要把奕劻也一起罷斥(《趙柏岩集》,《宣統大事鑒》卷一第3頁。)。載灃擔心北洋系難以控制,又怕外國人干涉,所以未動奕劻。奕劻雖留,職權卻被一步步削弱。載灃派載濤為軍諮府大臣,掌握陸軍,1909年7月,開去奕劻管理陸軍部事務職任(《宣統政紀》。)。1910年1月,派貝勒載潤管理陸軍貴胄學堂,開去奕劻管理陸軍貴胄學堂之差(《宣統政紀》。)。但是,上有隆裕的挾制,下有奕、袁黨羽的呼應,載灃始終不能罷斥奕劻,而且「奕劻只要稱老辭職躲在家裡不出來,攝政王立刻就慌了手腳」(溥儀:《我的前半生》第24頁。)。但對於奕、袁的黨羽,少壯親貴們則一步步策劃排斥。
人們常把載灃與袁世凱的矛盾說成是滿漢矛盾,其實並非盡然。的確,北洋系多為漢族。但是不要忘記,這個集團的首領和後台靠山,正是皇族慶親王奕劻;而旗人三才子之一的端方又與袁是親家,關係極密(袁罷免出京,送行的數人中有端方之弟端緒、端方之子繼先。見張國淦:《近代史片斷的記錄》,《近代史資料》1978年第2期第150頁。);另一個旗人三才子之一的那桐是袁的私黨(那桐等人一直企圖使袁東山再起。1911年當皇族內閣受立憲派攻擊時,總理、協理大臣均奏請辭職。「那、徐兩人說,自己才力短絀,從前罷免之袁世凱,『其才勝臣等十倍,若蒙特予起用,必可宏濟艱難。」見載濤:《載灃與袁世凱的矛盾》,《晚清宮廷生活見聞》,81頁。);軍機大臣世續是袁世凱的把兄弟,他不僅竭力保護袁世凱,而且為之通風報信。另一方面,載灃集團中也不乏漢人。除了一班為之奔走呼號的御史外,載灃集團的理財支柱,就是歷來受袁世凱排擠的漢族盛宣懷。實際上,雙方都是皇族親貴為首,都要拉入漢人做後盾。重要的在於,載灃集團都是一批新發家的少壯親貴,手無實權,要想取得實權,必須排斥實權派奕、袁集團。奕劻與袁世凱的結合,表面上是由於袁世凱賄賂了奕劻,而事實上是皇族元老派和一個新洋務派北洋系集團的聯合。袁世凱要保持權勢,不得不以奕劻為靠山;而奕劻為保住地位,更不能不依靠袁世凱。而奕、袁為保持和擴大權勢,不能不與少壯親貴爭奪。所以溥儀先生說:「殺袁世凱和保袁世凱的問題,早已不是什麼維新與守舊、帝黨與後黨之爭,也不是滿漢顯貴之爭了,而是這一夥親貴顯要和那一夥親貴顯要間的奪權之爭」(《我的前半生》第24頁。)。
經過幾年的爭奪,載灃為首的少壯親貴集團在中央朝廷佔了優勢。奕劻雖仍為首席軍機大臣,但政事全取決於載灃。但是,在地方,特別是在軍隊中,少壯親貴還遠遠沒有拔除袁世凱的勢力,以致袁在革命爆發後可以東山再起。
宣統年間的一系列政局變動,對於清政府的憲政活動有絕大的影響。主持憲政最力的袁世凱、端方、張之洞,罷的罷,死的死,新洋務派的勢力一落千丈。
奕劻唯權、財是戀,本無什麼政治主張。袁世凱在朝時,他常採納袁的意見。袁罷免以後,他對憲政問題沒有什麼明確主張(當第一次國會請願時,奕劻對請願代表說:「我亦國民一分子,自必幫忙。」(見《趙柏岩集》,《宣統大事鑒》卷一第9頁)此語不過是為拆載灃的台。)。
在怎樣鞏固統治的問題上,掌握最高統治權的載灃與新洋務派不同,他比較保守。《辛丑條約》簽訂後,載灃作為「謝罪專使」到德國,德皇威廉向他傳授保持皇權的秘訣:要有足夠數量的軍隊,並一定要由皇帝直接掌握。他也「目睹德皇族從幼年時起,就身受極嚴格的軍事訓練,所以國勢那樣強盛,早就有心效法。及亨利親王來華,舊雨重逢,對他又加以鼓舞」(惲寶惠:《清末貴族之明爭暗鬥》,見《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64頁。按惲寶惠即下文惲毓鼎之子。)。載灃受此影響很大。他以為只要抓住了軍隊,訓練一支得力的軍隊,似乎就可以保持皇統於永久了。他自任陸海軍大元帥,派弟載濤和毓朗為軍咨大臣掌握陸軍,派弟載洵為海軍大臣,派載潤管理貴胄學堂,命載濤、毓朗、鐵良編練主要由旗人組成的禁衛軍,極力抓住軍權。對於立憲,他不感興趣而且反對。1911年各省立憲派請願召開國會,由於載灃震怒,以致各衙門和政府大員都不敢接見請願代表(李泰□:《獨樹一幟的善耆》,《晚清宮廷生活見聞》第85頁。)。所以,隨著宣統朝政局的變動,中央朝廷又趨向於保守。
另一方面,自端方罷免後,清政府中積極主張立憲的,只有東三省總督錫良、湖廣總督瑞□等地方督撫了。但是,這些人的地位不足以影響中央朝廷的政策。國會請願時,十八個督撫等地方官員奏請即開國會,但最重要的南北洋總督張人駿、陳夔龍反對,結果清廷只以縮短年限敷衍。所以,隨著新洋務派袁世凱、端方的失勢,朝廷中再無有力的主持憲政的大員了。正如極端守舊派胡思敬所說的:「自古變法,必有一攬權專斷強有力之人主持其間。……袁端則既罷矣,宣統初年,在朝並無一貴幸大臣能以權力主持變法。者。」(《國聞備乘》卷四,《主持新法罪魁》。)故袁、端之罷、張之洞之死,實是清政府憲政活動的末路。
到了宣統二、三年間,清廷再不肯推進憲政了。於是,對立憲派的請願活動,採取了高壓政策。回想戊戌政變之後,不僅維新派遭到鎮壓,頑固派獨霸朝廷。現在歷史好象走了一個圓圈,又回到那種局面。因此,不僅立憲派「心長力短,言之痛心」(《東方雜誌》第七年第十一期,《中國大事紀》第157頁。),即屬於新洋務派的孫寶琦也上書直言:「宗支不宜豫政!」(《宣統政紀》。)
然而中國社會已不同於戊戌年了。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輸入,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迅速增長,在政治上日益活躍。立憲派要求參加政權,實行君主立憲;革命派要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獨佔統治。歷史要發展,社會要前進。在這種情況下,新洋務派主張削弱皇帝權力,讓民族資產階級參加政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嚴格說來,新洋務派和立憲派所要求的君主立憲並不完全相同。從各種資料綜合分析,立憲派要求的是象英國那樣的議會有較大權力、資產階級控制政府的議會制君主立憲制;新洋務派則要建立德、日型的君主與資產階級妥協的二元君主制。),使清政府向資產階級政權轉化,以求避免革命。無奈清廷最後拒絕改革,就只好自取滅亡了。
推薦閱讀:
※第一次鴉片戰爭清軍為什麼會輸得那麼慘?
※清朝時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巔峰的
※入關時八旗軍隊有多少人?何以橫掃中原?
※清末的村長械鬥——死亡百萬縱橫七省,定中國命運!
※清朝後期資本主義的產生和民族危機的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