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公理
什麼是政治?
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有一天,毛澤東問秘書田家英,什麼是政治?這不是一個平常的問題,當時政治家和學者對政治各有各的定義,莫衷一是。田家英畢竟博覽群書,一口氣說出了許多有關政治的闡述,並作了評價。毛澤東搖了搖頭,笑道:「 政治也沒有你說的那樣複雜,我們的政治,就是怎麼令敵人越來越少,令同志越來越多。朋友多的政府就是好的政府,敵人多的政府就是壞的政府。」
閻錫山問幕僚趙承綬:「什麼叫政治?」趙引經據典,滔滔不絕。閻錫山笑了:「沒有那麼複雜的!所謂政治,就是讓對手下來,咱們上去。」閻又問趙:「什麼叫宣傳?」趙又洋洋洒洒,說古論今。閻更加不屑:「沒有那麼複雜!所謂宣傳,就是把別人說得一無是處,將自己說得完美無缺。讓大家都認為咱們好,別人都不好!」
小布希的女兒詹娜曾問小布希:「爸爸,您說說什麼是政治嗎?」小布希笑了打了一個比方:「政治好比我們的家,掙錢養家糊口的爸爸是國民,拿掙來的錢維持家庭生活的媽媽是政府,而你就是總統,找借口,設立各種名目去花國民和政府的錢。」詹娜聽後似懂非懂,又問:「那我的現任男友算是什麼呢?」小布希答:「是暫時性"國際盟友』。」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認為,「一切階級鬥爭都是政治鬥爭」,「政治是經濟的最集中的表現」,「政治就是各階級之間的鬥爭」,「政治就是參與國家事務,給國家定方向,確定國家活動的形式、任務和內容」,「政治是一種科學,是一種藝術」。這些論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質、屬性、基本內容和特徵,是研究政治現象和為政治下定義的指導思想。西方的政治學家為政治下過許多定義,例如:①認為政治是國家的活動,是治理國家,是奪取或保存權力的行為。②認為政治是權力鬥爭,是人際關係中的權力現象。③認為政治是人們在安排公共事務中表達個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種活動,政治的目標是制定政策,也就是處理公共事務。④認為政治是制定和執行政策的過程。⑤認為政治是一種社會的利益關係,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20世紀80年代,中國政治學界對「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本階級利益而處理本階級內部以及與其他階級、民族、國家的關係所採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組織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階級或集團為實現其經濟要求而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活動,以及實行的對內對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個生活領域的、在各種社會活動中佔主要地位的活動。④政治是階級社會的產物,是階級社會的上層建築,集中表現為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之間權力鬥爭、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分配和使用等。按照馬克思主義政治學觀點集中概括起來,政治是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是經濟的集中表現,以政治權力為核心展開各種社會活動和社會關係的總和。中國未來大趨勢,能有幾人看得清?1、整體而言,房產的黃金年代已經過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2、房產是急跌、緩跌、還是因央行和政府向危機屈服,向債務人屈服而濫印鈔票,使房產因保值需求劇增而代替貨幣,價格上漲?三種可能性各好大?(不能徹底斷定央行不會救市,降息已經證明);3、我個人以為:房價急跌的可能性最小,「一防恐慌,二防失業」,防失業的難度不大,老齡化導致成年勞動力愈加稀缺;「防恐慌蔓延」已經上升到最高高度,降息救市是明證;4、緩跌:可能性最大,一方面會應急性降息,甚至加大印鈔力度,但另一方面會很謹慎,畢竟有09——11年的教訓,所以:淘汰過剩產能(包括製造業,房產等)是長期趨勢,必然結果,但「為開源爭取時間、避免全局性恐慌出現」成為救市政策的主要考量——這是對包括降息在內的後續一切救市政策出台依據的根本判斷,這也決定了,大宗商品,尤其是工業品難以再現「09——11」的單邊、流暢大牛市,結合「習李」保幣值的決心壓倒一切(從長遠講,「保幣值」才能夠真正保就業、保穩定),更強化了「大宗工業品牛市已經遠去」的判斷;因此,對於一切過剩行業,無論是大宗工業品,還是房產、低端鋼鐵冶煉等,「價格進一退二、逐浪下跌、逐步淘汰」是根本判斷——不排除裡面會有分化,往個性化、小眾化、高端化分化的可能,但總體淘汰,是大局和大勢;5、「反腐」是應急之舉、治標之舉、維穩之舉、贏取改革時間和改革信心之舉,如果不反腐,後續任何改革,都很難避免落到1949年蔣經國上海「打虎」失敗的結局;因此,至少從戰術層面講,「反腐」絕對是有必要的;6、無論是政治層面的反腐、貨幣層面的降息、政府層面的發債、財稅層面的增稅(取房產稅等)、減稅(減小微企業的稅),都是為了全面改革、深度改革、長遠改革贏取時間,降低舊經濟觸底的烈度——我們先不論後續改革措施能否順利出台和切實執行,當前爭取「軟著陸」的用心明顯,加上「槍杆子做後盾」和「人民幣還沒有完全放開」,要避免恐慌出現和實現軟著陸,對gcd而言,難度有,甚至很大,但最終成功的可能超過90%——畢竟都是戰術層面的東西,還沒有真正涉及到制度層面,既權力本身;7、但是,實現軟著陸之後,如果以K線形態來形容,則:如果真改革的措施無法跟上,浪費了上述措施爭取的時間,則未來五年之內,不超過十年,中國很可能面臨兩種可能(可能性大小):(1)蕭條,即現金流逐漸枯竭,債務人形勢惡化,銀行等壞賬率增加,企業大量倒閉,當前的「軟著陸」成為下跌前的中繼形態(20%);(2)債務人以「保政權和保穩定」為最大借口,最終壓迫政府和央行放水(如今日委內瑞拉和俄羅斯),則惡脹難免(80%);(3)有沒有第三種可能?沒有!只要沒有真正的改革,就不可能真正帶來利潤率的上升、就業率的上升、現金流的上升——無論是倒閉還是貶值 都不能改變上述經濟實質,這點必須看清楚;(4)為什麼要把「惡脹」的可能性提高到80%?因為一旦真改革失敗,無疑是權力的勝利、權貴的勝利、債務人的勝利,一旦他們勝利,則今日的委內瑞拉和俄羅斯,就是明日的中國 ,而且更慘!對於中國的當前制度、權力結構和監督制衡現狀來講,我們必須保持這樣一種警惕!8、回到開頭,回到為未來爭取時間的當前一系列舉措上來:(1)從時間上來看:反腐已經進入了制度層面,越來越多人越來越深刻認識到,沒有制度改革,靠中紀委和習大大,難以長久;(2)其次,現有經濟結構,經濟所有制構成及所佔比例,競爭不充分行業的進入門檻等,都決定了要進一步釋放內部經濟活力,遭遇了透明、隱形、但堅固且強大的玻璃天花板(媒體只能看表面和熱鬧,唯有經濟數據和價格才真正反應實際);(3)習李上台已經接近兩年,通過強力手段能夠解決的硬骨頭,至少已經啃了一大塊,要把這些有形的硬骨頭(腐敗)繼續啃完,也不是大問題——這些努力無疑值得我們大聲喝彩,但還沒有到我們激動萬分、高呼「偉大」的程度,(從一定程度上講,朱元璋也啃過),經濟領域和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全系統,要走上長期、健康、穩定、充滿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道路——才是習大大們,也是我們面臨的最大挑戰;9、應該說:「混合型經濟」、土地流轉、計劃生育放鬆、限制人口流動的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啟動、加大輿論監督,強調法治,加強私權保護————等等改革措施,都已經觸及到了中國深層次的矛盾,儘管所有這些改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漸進」,但我們也不得不說:相比理想主義和自由主義份子所期望的「激進型改革」,「漸進型改革」或許更接近中國的實際,從農村中鍛煉、從基層政權中成長的習李一屆,對佔中國主要比例的國民的素質的了解,應該是遠超過了理想和自由主義者的——也就是說,習李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對「激進型改革」的可能結果和巨大代價,無疑是有反覆掂量的。10、如此分析下來,我們應該對後續涉及深層次問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至少會得出一個「漸進」為主的總體判斷,至於這種「漸進」的速度 到底能否做到與保證「自行車能夠前行而不傾倒」所需的最低速度相匹配,就只能是由實踐、由規律來決定了,歷史經驗和教訓已經從正反兩方面,有充分證明;11、因此,未來最大的看點是什麼?就是決策者希望的「漸進型」速度,是否與中國實際所需要的速度相匹配了——匹配得好,則改革的陣痛最小,代價最低,反之,則最大;——這種圍繞「改革的速度與實際需求的速度的匹配」而展開的努力,無疑超越了中國過去5000年的任何一次改革,成功了,則堪稱偉大,失敗了,則萬劫不復。12、因此,說了那麼多,我們普通人至少可以作出幾點比較接近現實的判斷,以指導我們的選擇,避免走太大的彎路:(1)習李上台至今,所有應對之策,無大錯;(2)硬骨頭已經啃了至少一半,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已經進入了中國幾千年未遇的大挑戰——制度和大多數人的利益及觀念的大挑戰(想一想一邊罵別人素質低一邊闖紅燈的我們自己);(3)對精英而言,認識不是問題,設計的「速度」是否與中國真正需要的「速度」相匹配,才是最大的問題和挑戰;(4)對經濟領域的具體判斷:10年之內,甚至更久,房產整體上已經告別了過去的黃金時代,一去不復返(但有分化,少部分特殊房產,如養老院會走牛);10年之內,低端製造業中將有大量企業被淘汰,剩下的只能走兼并、重組、技術驅動之路,以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5年之內,資本市場必然大擴張;無論漲還是跌,一定會吸引大量資本進入,秘密就在制度性改革,活水引進來;5年之內,圍繞人才(教育)、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品牌(提高附加值)展開的經濟突圍,將成為尋找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主要方向,也是拓展外圍生存和發展空間的必然之選,更是做大蛋糕、緩解矛盾、增強團結和國家認同度的根本推動力;3年之內,打破壟斷,降低門檻,擴大競爭,無疑是擴大就業、吸引過剩產業資本轉移的緊迫需要,危機越發展,靠壟斷吸血的關係戶們的好日子就會越短;(5)貨幣、大宗商品領域:十年,甚至最多五年,人民幣的長期命運將最終確定,如果轉型成功,則人民幣國際地位必然大升;商品無整體牛市,最弱必然是工業品,其中最最弱的又必然是與房產關聯度最高的工業品,什麼時候高位什麼時候去空;而與吃密切相關的商品,如大宗糧食,必然還將面臨緊缺壓力,越是下跌充分,越安全(去看看小麥和強麥06年——現在)。(6)我們對最壞的可能的預判及可能性大小:10年內,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無;10年之內,國內發生大規模動亂的可能性——很小;未來5年,國內大蕭條的可能性——很小(過去兩年,尤其是今年,其實已經是蕭條了,以降息為標誌,今年的蕭條狀況已經達到決策層的極限,未來5年要持續大蕭條的概率,急劇下降);未來5年,惡性通脹的可能性——小;未來5年,經濟再次走上類似03年開始的繁榮之路——很小;未來5年,與房產直接相關的行業,將非常難熬,最困難的時間還 沒有來到;未來3年,混合型經濟將逐步加速,私人資本將兩頭突擊:一頭進入壟斷(主要是規模資本),另一頭進創新(小微企業);未來3年,中國將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資本市場,更加需要擴大直接融資(債融和股融)比例,資本市場制度改革將先行,創新將先行,出現單邊大漲(大牛)大跌(大熊)的可能性——不大;中國資本市場,將進入「戰國時代」,獲利最大的,將是善於從實體經濟中挖掘早期小微企業(如99年的阿里巴巴)的風投,其次才是從其他市場挖掘投資機會的投資者,再次是二級市場順應而非違逆價值規律的投資、投機者。
未來很不確定,未來也可能很精彩!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危機與現實危險
袁偉時
(文/新浪專欄 新史記 袁偉時)
傳統文化熱氣衝天。合理的、極端的,紛紛出場。如何看待這一文化現象?從19世紀爭吵到現在,該有一個清醒的小結了。為此必須縱看歷史,橫觀世界,俯覽現實,冷靜思考幾個基本問題。
縱看歷史:
震撼心靈的三大景象
檢視中國傳統文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三大景象:
第一,耀眼的輝煌。
從商代起算至道光年間,3000多年的歲月形成了一個人口高達4億多——世界第一、國土面積居世界第二的共同體,其思想文化的主要支柱是漢族的傳統文化。這個燦爛的文化擁有世界最豐富的典籍,源遠流長的各個思想流派,獨特的文學藝術,在世界歷史上佔有重要一席的科學技術成就,至今仍在發揮重要作用的中醫中藥。這個文化大體上與當時的經濟發展水平相一致,且影響超越國境,澤被東亞。如此等等,都已銘刻在人類史冊上。
第二,歷史的危機。
17世紀以後乃至更早,中國已經在社會生活的主要方面落後於世界先進國家。15世紀地理大發現改變了世界各大帝國並立並存的局面,以世界市場的開闢和擴大為基礎,各國聯繫日益緊密,興盛衰敗層見迭出,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各國逐步淪落尤為明顯。近年來,在反西方中心論的旗號下,歷史分流說流行一時;彷彿東方並未衰落,而是文明類型的差別,並無軒輊之分。有些國人因此沾沾自喜,甚至為直至19世紀中國經濟總量仍然高居世界第一之類的話語所陶醉,忘乎所以。
先不說那些總量第一的估算是否可靠, 1825年世界總人口約10億,而中國人口已接近4億,佔世界人口總數的40%。「按當期購買力評價法計算,1600年中國佔世界GDP的比重約為四分之一。1840年下降到了不到五分之一。」「中國人均GDP在1600年時大約只有英國的40%,與美國(地區)比較接近;1700年不到英國的三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70%;1820年不到英國的五分之一,略超過美國的四分之一;1840年為英國的16%,美國的五分之一。」這是值得誇耀的第一,還是令人痛心的落後?
數字後面是制度落後、文化落後。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是:承襲宗法專制制度的大清帝國沒有靠自己內生的力量轉型為現代社會。更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從1840年起計算,僅僅辯論是不是應該接受人類創造的先進文化就花了60年!義和團闖了彌天大禍,京師第二次被佔領,賠了巨款,大清帝國才開始老老實實全面學西方。主要障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依據這個文化體系建構的社會制度。代表當時主流文化的朝野人士堅持什麼?
1.中國是天朝上國,只准以華變夷,不準以夷變華!這是儒家堅持的天經地義,核心價值!
2.在儒家三綱六紀固化為制度後,人都成為等級差序格局下的臣民、子民,任何超出聖人和經典教導的行動都是不容許的。
3.皇帝是最高無上的「聖上」,集全部統治權力於一身。只要他高興,可以隨時砍掉任何大臣的腦袋,死後也可以挖出來鞭屍。有些年代,他分給臣下較大權力;但這是隨時可以收回的,而且分享者同樣是大大小小的專制者,百姓沒有相應得到更大的自由。
於是我們看到的是:
中國人不乏創辦企業、發展內外貿易的衝動,但是官府的答覆是兩個字:不許!要辦也只能官辦!
18世紀就有大臣給乾隆爺上書,不廢除科舉,人才無法生長。皇上置若罔聞!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少年,只能繼續讓自己的頭腦被幾部儒家經典箍死,現代文明的新成就要進入中國步履維艱!
時至今天仍有自封或互相吹捧的儒家「大師」,信誓旦旦斷言儒學可以醫治中國乃至世界的痼疾。他們故意迴避17世紀至19世紀中國向現代社會轉型失敗的主要障礙就是儒學!
第三,危機來自自身的缺陷。
古往今來的文化、思想、學術,都是在不斷克服自己的缺失和弱點中前進的。可是儒學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自我更新能力薄弱。
1.儒學從誕生之日起就以灌輸信條為特徵,對異端缺乏寬容大度。它與權力結合後,更不准他人議論,「非聖無法」,罪不容誅!沒有外來的衝擊,堵塞了自我更新的道路。
2.儒學自我定位主要是教化子民的工具,匡扶聖主的拐杖,漢以後就極少激烈的辯駁了。後果是形式邏輯不發達;懷疑和自由精神不足;儒生們以皓首窮經為榮,砍斫了儒學內生的自我更新能力。
3.與西方文化不同,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把數學、邏輯、法律等學科排斥在教育體系之外,熟讀儒家經典成為主要上升渠道,導致知識階層視野狹窄,創新能力嚴重不足。
如此等等都是包括儒學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明顯至極的缺失,已經給中國歷史的發展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
令人寒心的是,當代儒學信徒仍然熱衷灌輸信條,俯伏在聖人腳下,在堵塞儒學前進道路的同時,繼續充當愚民的工具。
俯覽現實:
已擺脫被摧殘、壓制的處境
如何判斷當下中國傳統文化的狀況?
它已擺脫了被摧殘、被壓制的處境,「國學」已是今日的顯學。
所謂國學不過是中國傳統文化不準確和不恰當的表達。學術無國界。日本人造出「國學」一詞,旨在壓抑外來的儒學和佛學影響,抬高本土的神道和武士道。中國人跟在他們屁股後面鼓噪,意欲何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立即掀起的所謂「學術批判」、「思想改造」,至「文革」期間登峰造極,導致一場「破四舊」大劫難,破壞公私財產和文化遺產,折磨知識階層,視生命為草芥,罪行累累。當下的「國學」熱就其可以理解的一面而言,是對「文革」時期摧殘文化登峰造極的野蠻行為的反彈。
任何民族都應珍惜自己的傳統文化。保護物質、非物質的文化遺產是政府的責任;繼承和弘揚本國和世界的文化則是知識階層的本職。中國人要不要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是個偽問題。傳統是割不斷的,它無所不在。除非你不說華語,不寫漢字,傳統文化無從迴避。
在看到和不能忘記過去的壓制和破壞的同時,必須注意當下的變化。
學術層面對儒學和其他傳統文化的研究,早就不存在任何障礙;大批財政資金正源源不斷注入這類項目。幾個規模宏大、耗資巨大的整理典籍、研究古代文化的工程正在進行。夏商周斷代工程;以《儒藏》為代表的文獻整理和研究工作以及重修清史工程等等;乾隆時代編四庫全書,望塵莫及!
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風俗習慣,也順暢恢復。各地政府紛紛把一些民間慶典提升為當地的節日,娛樂和商業結合,煞是熱鬧。
總之,經過30多年的撥亂反正,傳統文化已上升為顯學。說它仍然處於受壓制或不被重視的狀態,並不符合實際。細懌其意,不無過分抬高其地位或抵制他人議論它的是非得失之嫌。
當下的危險:儒學冀圖超越
它不應和無力超越的邊界
任何民族的傳統文化都有長短。正確的態度是揚長避短或揚長補短。
修身是儒學之長。剔除不符合自由、平等的內涵,它多年凝結的道德規範、修身方法等等可以直接繼承。與此緊密聯繫的與人相處的某些智慧,也有可取之處。培養浩然正氣,堅持正義更是珍貴遺產。好些政治智慧也是值得珍惜的。
問題是現在的某些儒學提倡者走的是歪道。
第一,構築抵制外來文化的思想堡壘。
把所謂「國學」作為文化的聚焦點,就值得質疑。學術無國界。洋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算不算「國學」?20世紀從國外引進並已生根開花的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是不是「國學」?除了概念不清外,更可怕的是排外。
改革開放以前,中國傳統文化固然受難,更為殘酷的攻擊指向外來的現代文化。這一狀況沒有得到徹底糾正。
一些國教派及其盟友——新左派今天仍叫喊反對「文化侵略」、「文化殖民」!研究「文化安全」也成了可以拿到大把政府資金的課題。
任何國家的文化只有在自由交流的情況下,才能揚長補短,避免僵化。文化的特點是在人們的自由選擇中自然更替。除了外敵入侵、軍事佔領下的奴化教育,世上沒有所謂「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提出這樣的概念旨在構築限制文化自由交流的思想堡壘,在把自己打扮成愛國英雄的同時,推銷自己從西方販賣過來的極端思潮!
文化同樣不講國籍。在這個領域只分真善美還是假惡丑。國人喜愛洋鬼子發明的電影、話劇、歌劇、芭蕾……從小學習物理、化學等等外來科學、技術就危及國家安全了嗎?或者是讀莎士比亞是漢奸,看抗日神劇則成了愛國典範?一些人哄騙官員、忽悠百姓,說只要服食他們炮製的丹膏丸散,中國文化立馬穩如泰山!其實那些直接或間接的封閉措施只能讓中國人狹隘、猥瑣,失去無所畏懼的創新精神,置中國文化於失去根基的危險地位。
第二,一群掛牌或沒掛牌的國教派崛起,玩弄「政治儒學」,要求把儒學變為國教,冀圖排除他們認為不利於自己特權的各種學術文化。
例如,他們鼓吹修改學術規範,把國際學術界公認的概念一一重新修改,把他們認為危險的思想因素一一剔除乾淨,建立「中國式」的概念體系。
學術沒有定論,任何結論和概念都可以修改或推翻。但是,這隻能在國際學術平台上自由討論、問難辯駁中決定是非。而國教派追求的是依靠權力,把自己的主張宣布為「中國式」的真理,排斥他們眼中的「異端邪說」。揣迎上意,冀圖與權力結合,忽悠芸芸大眾,用政治帽子壓制不同意見,阻礙求真,這就是他們的邏輯。
又如,他們力求修改現代社會基本制度,謀求少數人的特權地位。
他們提出:國家最高權力掌握在通儒院、國體院和庶民院。通儒院由儒學之徒組成,領袖人選應由學者提名,檢驗他們對儒家經典的熟悉程度。國體院領袖由孔子的後代繼承;其他成員則從聖賢、統治者和各大宗教領袖的後代中遴選。最後,庶民院應由大眾選舉產生或由各機構的領導擔任。一項議案必須經過至少兩院同意才能通過。最高原則是「保護儒家神聖合法性的首要地位」。
說到底,就是他們這些自封的儒家大師和歷代統治者及所謂聖賢的後代在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中擁有否決權。自由、平等、民主這些現代社會的基本原則,通通被他們踩在腳下。
問題是,你們憑什麼要享有這些特權呢?捧著四書就可以向上爬的年代早已過去。憲政就是憲政,與儒學沒有半毛錢關係。把憲政或政治與某種宗教聯結,往往導致社會動亂不止。中東的亂局、ISIS的猖獗觸目驚心;中國也不乏宗教極端主義者,千萬不要玩火!不要以為這些是少數人的夢囈,他們出書、辦報,有一群信徒並與新左派結盟。在尊重他們的言論自由的同時,必須揭露他們的謬誤。
為了支撐這樣的錯誤理論,他們明目張胆偽造歷史。西周在他們筆下成了儒家憲政的典範。可是,他們引以為據的文獻,居然是早有定論的偽書:《古文尚書》。以考古成就為基礎的西周研究碩果累累,竟被他們一一踏在腳下。如此藐視學術,令人吃驚!
第三,他們哄騙乃至強制少年兒童讀腐朽的《三字經》、《弟子規》。
廣州市教育局不久前就撥款幾千萬元在各校設置讀這兩部古代蒙學課本和其他儒學書籍的課程。有此類措施的地方比比皆是。這樣的超出中小學教育綱要的措施恰當嗎?為什麼不用寶貴的資金建設書香校園,讓學子們閱讀全世界最好的兒童和青少年讀物呢?
先看《弟子規》。「事雖小,勿擅為」,「物雖小,勿私藏」!講的都是行為規範。真的言行一致,培育出來的是事事看人臉色的小奴才。說了不做,變為小兩面派!「親有疾,葯先嘗。晝夜侍,不離床。」教孩子們這樣做,出了事,要不要追究法律責任?「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這是儒學一貫推銷的禮儀,2000年來製造了數不勝數的假孝子,真兩面派。時至21世紀,為什麼還要販賣這些破爛?「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養十萬思想警察也辦不到這一條。你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孩子們相信這樣的歪理,真是功德無量啊!
再翻翻《三字經》。這部書全文1722字,涵蓋了當時天文、地理和其他自然知識,道德規範和各種人文知識,包括中國的朝代、學術史、典籍史。就學術維度看,這些知識絕大部分都應更新了。就教育維度看,內容繁複,根本不是孩子們所能理解的。兒童教育的始點應該是培育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懷疑精神,死讀《三字經》與之背道而馳。「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它所傳遞的諸如此類的倫理觀念,更值得斟酌了。
更大的潛在危險:
中國人會不會缺席軸心時代?
再從全球的角度看看中國文化問題吧。上述種種行為的最大的危險是對外培植夜郎自大心態,對內灌輸尊聖宗經和講究尊卑等級的思維方法,壓制人們的創造力。
請允許我說個故事:1987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利根川進獲獎後回到日本。當被問到為什麼多數日本獲獎者是在國外工作時獲獎的原因時,利根川進回答:東方文化不利於科學發展。釋迦牟尼說:天上天下,唯我為大。沒有這種精神就沒有世界第一。這與東方文化講究尊卑等級是不相容的(大意)。他的箴言很值得中國人記取。
日本文化在變化,思想自由度與歐美沒什麼差別了。他們獲得諾獎的只有少數人在國外了。而中國人在學術領域依然與諾獎無緣。對揮舞大棒,在思想文化和學術領域把國界插入學術領域並說得天花亂墜的先生們必須大喝一聲:你們販賣的那一套限制自由,壓抑創造,是毒害青少年的嗎啡,為了中國的發展和13億人的利益,請收起來吧!
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中國貢獻了孔孟老莊和其他思想文化巨星,留下了無愧於時代的記錄。人們說,新的軸心時代就要到來了,中國文化要在其中佔有一席;為此中西文化必須融合。
何時是新的軸心時代?這是幾百年乃至千年後才會有定評。但有幾條事實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17世紀至今,中國沒有出現一個能引領世界向上的思想家。而歐美有洛克、孟德斯鳩、托克維爾、傑斐遜、哈耶克、波普爾、羅爾斯、諾齊克、阿倫特、雷蒙·阿隆……一系列光輝燦爛的名字。
第二,新的軸心時代的偉大思想家必然與解決世界兩大根本問題緊密聯結:一是世界實現一體化。二是建設一個沒有戰爭、沒有貧困、沒有污染的美好世界。
第三,19世紀以來,中國經歷了最長和最為艱辛的轉型苦難,理應產生震古爍今的思想成果和震撼心靈的藝術。現實的答覆是:沒有!沒有!
關鍵是遼闊的神州沒有讓思想自由飛翔、自由碰撞的天地。國教派及其追隨者所作所為,不管其主觀意圖如何,客觀上是在學術領域挑起國與非國的邊界,把思想鎖進牢籠!
東西文化融合與期望
人們津津樂道東西文化融合。無數論者期待用東方文化或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去糾正或彌補西方現代文化,從而出現思想和學術的奇蹟。指望靠老祖宗的餘蔭飛天!
讓我說句企盼被證偽的話:這是又一個黃粱美夢。
經過眾多先驅努力,東西文化在各領域都已自然融合。
掃描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在中國,哪裡還有純粹的國產品?即使是國畫,不也吸收了眾多西方藝術的成就?
一些學者期待用東方價值觀念去糾正西方價值觀的偏頗。可是,我們至今沒有看到足以服人的證據。
有人說:天人合一是東方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的特性。但命題的提出就是西方環境保護運動興起後的事,創意是別人的;且天人合一的本義是天人之間的神奇感應,跟人與環境和諧與否毫無關係。這個套路與晚清一些先驅們的西學東源論,異曲同工。從議會到各種機器都是中國固有的,「禮失求諸野」,多好啊!
有人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中國特有的,足以矯正西方的個人主義。可是,各大宗教幾乎都有類似的格言。猶太教:「你不願施諸自己的,就不要施諸別人。」印度教:「你自己不想經受的事,不要對別人做。」《聖經·路加福音》:「你們要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他們。」穆罕默德:「你自己覺得什麼是痛苦,就該想到對別的所有人來說它也是痛苦。」心同理同,各民族人性相同,中國人沒有什麼特別。
亨廷頓預言世界將陷入「文化衝突」。西方文明與所謂儒家文明衝突的預言沒有實現。西方與伊斯蘭教的衝突似乎真的驚心動魄;實際矛盾發生在文明人與少數宗教極端分子之間,包括多數穆斯林在內都反對那些極端分子。這是文明與野蠻的衝突而不是不同文化的衝突。
應該認真進行各國文化的比較研究。各種文化之間應該平等對話,但是也應該坦蕩地汲取他者的成就,學者更應有世界人的眼光,不被民族情緒遮蔽自己,冷靜地分析各種文化的成敗得失,才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期望奇蹟從天而降是犬儒心態。
當務之急三件事
擺正被國教派弄歪的路標後,傳承傳統文化有很多事要做。在我看來,當務之急三件事:
第一,提倡全民讀書,建設書香校園。
21世紀了。這個時候談傳統文化不要忘記時代背景。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中國正在走往文明大國的路上。眼睛不要只盯著幾部儒家經典,把世界各民族的經典都請進校園,培育世界公民,中國才會湧現世界一流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人文學科和社會科學各領域的大家。
請謹記:現代國家文化一定是多元的。文化選擇權屬於公民個人。只有在自由的環境下,各種文化才能共生並育,不會僵死。不能再走灌輸信條的老路,中國傳統文化傳承也須臾離不開自由問難和辯駁。
第二,捍衛漢語純潔,醫治新華體的痼疾。
傳承中國文化,少講大話,請從注意漢語的簡潔、準確或言簡意賅開始。
「舉行會談」,「進行會見」……這是新華社慣用的句式。那些記者約會,不知會不會說:親愛的,我們舉行吃飯吧!
記者們喜歡使用方言。提煉方言,豐富漢語是大好事,但要注意文化內涵。「一碗三十蚊」的美食您敢吃嗎?改為三十文,與古貨幣單位銜接,還原這個粵語單詞的本來意思會不會好一些呢?老闆逃跑,變為「走佬」,與台灣一樣寫為「走路」,動詞、名詞定位準確,漢語不變味,多好啊!
第三,改進語文課本。
語文課本增加古詩文,這是好主意。比重如何,應該認真研究。請注意不要光增加文學篇章。要選一些實用文章,例如信函(尺牘)和其他應用文。中國大陸知識人在使用尊稱和問候語中鬧的笑話太多了,稍微注意,不難克服,問題在語文課本要改進。
來源:《財經》雜誌2014年第30期,原標題為《中國傳統文化:輝煌·歷史危機·現實危險》。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宋楚瑜擬出任APEC大使被大陸否決?
※印度制度優越於中國嗎?
※2018台北市議員選情如何?松山信義、原住民篇
※陳行之:民粹主義是對政治正確的反運動
※如何客觀地評價陳獨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