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 紐約時報: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 2010-04-29 01:27 星期四 下面是《紐約時報》1895年3月11日發表的一篇述評,此時,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結束,日軍全勝,清軍大
06-15
1895年 紐約時報:清國官場腐敗危及人類道德2010-04-29 01:27 星期四 下面是《紐約時報》1895年3月11日發表的一篇述評,此時,中日甲午戰爭剛剛結束,日軍全勝,清軍大敗,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2月11日,李鴻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路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這篇述評言辭雖有不當,但從另一個維度,能讓我們理解洋務運動為什麼失敗,甲午戰爭為什麼失敗。全文如下: 清國天津,1894年12月13日訊: 我終於可以從這個不幸的國家給你們寫信了。雖然我無法向你們敘述大清國在軍用武器方面的一些動作,但我想講述一下大清國目前的現狀,也許你們會感興趣並能好好品味一番。恐怕大家都知道,把大清國說成是抑制了氣息的睡獸,並且如果把它吵醒的話將會是非常危險的這種說法非常流行;商人們擔心它有可能節制一些財富和利益的來源,又是怎樣的對它禮讓三分;外面世界的列強們(除了日本和俄國)那阿諛奉承的態度,又是怎樣養成這個國家人們夜郎自大的感覺,並且還讓這種感覺持續不斷的發展下去。 現在我們認識大清國的時刻已經到來了。在當今世界的程序下,大清國的繼續存在對世界和平來說永遠是一種威脅。在我們的地面上,大清國是一個既污穢又醜惡的國度,它的存在是一種時代錯誤。 我們的世界欠日本人很大一個人情,因為日本人向我們展示出了已經病入膏肓的政治腐敗、深入骨髓的野蠻習性和無可救藥的愚昧無知正在怎樣讓這個糜爛中的巨獸搖搖欲墜,而這就是我們崇拜至今的大清帝國。 【小標題】受賄者兼掠奪者的國度 在大清國,沒有任何有影響的人物訪問過歐洲,因此,也就無法給大清國的政治帶來現代氣息。大清國派駐國外的公使們,在國內一點地位也沒有,而外交使節的委派則完全是通過徇私舞弊的方法完成的。有一位被派到一個大國去的公使,出任之前是一位出色的學者,這位學者通過欺詐的方式幫助一位清國高官的兒子獲取了功名,其獲得功名的文章是這位學者替他寫的,而這父子兩人表達感激之情的辦法就是委派這位學者去當了大清國的駐外公使。 到國外去的清國人大多出身低微,他們在國內一點影響都沒有;他們對西方世界的思維方法和行為準則的全部認識也只不過是一些浮淺的表面知識,然而他們對西方世界更加奢侈的生活方式卻大加推崇。當他們回到國內並獲得官職後(儘管國內的官僚儘可能的排擠他們),他們的這種奢侈傾向幾乎總是毫無例外地誘使他們做出更具欺詐性的劣行。 在大清國,政府官員僅僅靠俸祿無法應付日常生活。按照清國固有的習俗,他們總能在任上撈取一些外快或者在一定限度內搜刮民脂民膏。當然,如果超出這個限度的話,這樣的官在清國人的眼裡就算是為政不廉了。 就拿這裡的道台來說吧。就其收入而言,他一年的俸祿不過2000兩白銀,根本不夠支撐衙門裡眾多師爺和衙役的開支,但他又不得不設置這些職位。因此為了維持局面,他只有從他經手的各項資金中撈取一些油水。清國軍隊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武將們在社會上,特別是在受過教育的階層中,不受尊敬,國家發給他們的俸祿完全不夠用,於是只有通過虛報兵額或貪污公款來增加收入,而他們就是這樣做的。 【小標題】侵吞公款 現代化的武器裝備,防禦工事以及鐵路的引進一夜之間給大清國的官員們帶來了大量的侵吞公款的就會。只要外國的公司引誘或者對他們進行賄賂的話,再怎麼老掉牙的槍支或再怎麼陳舊的彈藥他們都會買。他們同樣也大肆購買了許多原材料。然而,即使是他們在買東西的過程中,行賄受賄現象和貪污行為比比皆是。英國人迄今在軍備貿易方面和清國人之間的成交額少之又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於英國商號比較重聲譽,因為他們拒絕付給清國官員所要求的大筆傭金。而那些不拘小節的外國公司則簽到了大量會給他們帶來豐厚利潤的合同。 但偶爾這些外國人也有做過頭的時候。一次,有一家商號以每支3兩白銀的價錢為清政府買進了一批數量巨大、幾近報廢的毛瑟槍,指望清政府能支付他們80兩白銀,結果他們只得到了每支9兩白銀。讓我們來看看這些槍是什麼樣的貨色吧:雖然從外觀上看上去還象那麼回事兒,但托盤根本未加工好,槍口也挫得十分粗糙,螺絲上得敷衍了事,有些螺絲帽都丟了,以致連接處都鬆開了。 談到大清人購買武器裝備,這裡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有一位大清國高官,他有兩個兒子,這兩個兒子相互之間都非常嫉妒,他們每人各有一家外國公司向他們獻殷勤。大清國要和外國人簽兩份合同,一份是供應武器的,另一份是供應硝石的。前一份合同獲利較多,這份合同被大兒子的那家外國公司拿到手了,而小兒子的這家外國公司只拿到了供應硝石的合同。也許是該當有事,這兩批貨物巧之又巧地裝上了同一艘輪船,然後從漢堡出發了。這位年輕的弟弟,當得知他未能拿到那份供應武器的合同時極其惱怒,於是發出消息最終導致他哥哥的那批簽了合同的武器在新加坡卸貨。而大兒子也不甘示弱,做出了以牙還牙的行動,也迫使他弟弟的公司在其它地方卸貨。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日軍「色性地獄」慰安所:女人躺下後就起不來
※一個小時就撕開日軍防線!二戰中的澳大利亞第1裝甲師
※1945年國軍三大王牌圍殲日軍因何應欽要獻禮未果
※從「抗戰八年共軍擊斃日軍僅851人」的謠言說起
TAG:道德 | 戰爭 | 人類 | 紐約 | 紐約時報 | 甲午戰爭 | 官場 | 中日 | 星期 | 日軍 | 發表 | 《紐約時報》 | 一篇 |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