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一稿)

--南平市家長大學課程(四)

國家心理諮詢師 吳劍

2011年10月4日

各位家長朋友、青少年朋友,我們今天講《家長任何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一個人立足社會之根本,可以說孩子的交往能力決定成年生存能力。社會關係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麼程度。交際能力是人在成長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一種能力,現在有不少孩子不善交際,不會交際,甚至害怕交際,有的到了成年,還視交際如險灘,遲遲不敢把腳步邁出去。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駕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讓孩子走出孤獨,學會交往,應是我們家長需要解讀的課題。

人際交往是人與人互動的過程、溝通的過程、交流的過程,通過人際交往可以促進個體的社會化發展,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和人格成熟。學生是兒童心理發展歷程的一個重要時期,是學生學會人際交往、適應學習生活、融入集體生活的基礎階段,學生階段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人際關係能使孩子們心情舒暢、身心愉悅,培養樂觀豁達的品格,在當前乃至今後的生活中都能能積極主動地適應環境,應對各種問題。

然而,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得孩子們更多的是面對電視機、電話、電腦網路等,而缺少與人面對面交流溝通的機會,少年兒童在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甚至比學習問題還要嚴重,據調查,人際關係方面的問題佔42%,而學習方面的問題佔27%。

第一、人際交往的重要性

一、孩子交往是基本需求。孩子從小就表現出與人交往的需要:當媽媽喂嬰兒吃奶時,用「呵呵」的聲音與嬰兒交往,孩子會用眼睛看著媽媽或以笑作答,這是親子之情的流露和表現;孩子也非常喜歡跟小夥伴交往,即使不認識,只要碰在一起,八、九個月大的嬰兒便會互相摸抓,以表示親熱。年齡大一點的則因為有共同的樂趣、相互能懂的語言,很自然地在一起玩耍。而且當孩子的這種交往需要得到滿足時,往往特別高興。因此,家長應正確認識孩子與人交往的需要,有意識地創設交往的條件,滿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

另外,人是社會性動物,人無法離群索居。每個人每天都需要從他人那裡獲得信息,學習他人的經驗和智能,以及溝通協調,合作完成工作,所以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表現。莎士比亞說:交際,是人生的幸福。

每個人都有友誼的需要,友誼地久天長是每個人的期望。古往今來,友誼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電視劇《水滸》,就熱情讚揚了中國平民身上重情守誼的高貴品質,因而受到全國人民的的喜愛。人們珍惜友誼、熱愛友誼是因為人們熱切地需要友誼。友誼是人類美好的情感之一,友誼是高尚的道德力量。我國唐代詩人李白在《扶風豪士歌》中就歌頌了這強大的力量:「扶風豪士天下奇,意氣相傾山河移。」意氣相傾」的友誼力量,足可以移山填海。18世紀的英格蘭詩人羅伯特。布拉亥則把友誼看作「心靈的神秘的結合者」、「生活的美化者」和「社會的鞏固者」。可見真誠的友誼,不僅使人們的生活得到歡樂,而且能增強戰勝困難的勇氣,獲得蓬勃向上的力量。人們由衷地祝福:願友誼地久天長!學生時期更是移個人喜好交往,迫切需要朋友,迫切需要友誼的時期,學生同學之間的感情交往,往往是最純潔、最真摯的,因而許多人在這移時期結成了終身難忘的友誼。這種純真的友誼,不僅對他成年以後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對他少年時期的身心發展,更具有特殊意義。

渴望,孩子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係,能否勇敢地擔負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於孩子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的狀況。孩子階段的社會性教育,從某種意義上講,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為重要。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交往的功能越發顯得重要,父母必須重視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怎樣讓孩子學會與人相處,與人交往,培養孩子生存能力,這是父母很重要的一課。正像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除了一個真正的朋友之外,沒有一樣藥劑可以通心的。」對一個真正的朋友,你可以傳達你的憂愁、歡娛、恐懼、希望、疑忌、諫諍,以及任何壓在身上的事情。如果孩子因為種種原因不能交友或不會交友,那就會自我封閉心靈之門,阻隔了與周圍同學們的思想交流,其他心靈就將會被孤獨和苦悶所纏繞。日久天長就形成膝蓋骨孤僻沉默,舉止謹慎、靦腆,因此常常會遭到周圍同學的冷遇。長此以往,必然會影響他的身心健康。交往還可以使初中生能正確認識自己,利於他確立自我形象。

二、有利於孩子的智能發展。人際交往是一種基本智能,指能夠察覺並區分他人的情緒、意圖、動機和感覺,並運用語言、動作、手勢、表情、眼神等方式與他人交流信息、溝通情感的能力。2-6歲是人際交往智能成長的關鍵時期,當媽媽生病時,能理解、感受媽媽的難受,並且說一些關心的話語;對遊戲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能夠學會克制獨佔、利己的想法,能與他人共同協商等等。最近,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係、自尊,甚至幸福生活。(案例:曾有一家長抱怨說:「我的女兒平常在家時行為舉止正常,只是一見陌生人就膽怯退縮,不敢說話,躲在角落裡。在學校里,她從來不主動與同學說話,也不與同學玩。上課不敢舉手發言,老師叫她回答問題時,說話聲音像蚊子一樣,下課從不出教室,一個人縮在角落裡不敢動。近來,女兒因其他原因受到了老師的批評,這本來是很平常的事,但她很不情願到校上學,學習成績也在不斷下降。我真不知該如何才好。」)

三、交往有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人際關係代表著人的心理適應水平、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誌,而人際交往不良常常是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孩子,往往會表現出如下適應困難:拘謹膽小、害羞怕生、孤僻退縮,或自我中心、不能合作、任性攻擊。而人際交往中的尊重、分享、合作、關心則是預防和治療這類心理問題的靈丹妙藥。由此可見,從小培養孩子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水平,對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各種心理疾病有著積極而重要的意義。(案例:狼孩、豬孩的故事)

交往,可以使孩子合群性。未來社會需要我們的下一代,具有較強的社會交往和活動能力,然而今天我們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有父親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人們寵著愛著,呵護著,要啥給啥,惟恐待慢著他。他們從出生那時起就生活在一個「獨立王國」似的單元內,是這個「王國」里的「小皇帝」,他們什麼都不缺,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良的習性--不合群。如:有的孩子比較自私,不讓別人碰他(她)的東西;有的孩子有點霸氣,愛發小脾氣;也有的孩子不愛說話,見人就臉紅,害羞靦腆等表現,這些不良的習性將阻礙著他們今後的社會活動。所以,從孩子起就開始進行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

四、交往是成功的前提。(案例:小強是小學二年級的一名學生。他聰明大膽、活潑又有主見,深得父母的寵愛,在家儼然是個小霸王的模樣。在與同伴交往的時候,小強也顯得非常地霸道、任性,常常為了一點小事就與同伴發生爭吵。因此許多孩子都不願與他交往,家長為此很苦惱。後來,老師積極引導家長轉變家教行為,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會自我控制,合理調整和夥伴之間的相互行為關係,使孩子充分體驗到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後來,小強交到了許多朋友,快樂與自信又回到了臉上,並且還當上了班幹部。)交往能力強,對孩子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善於與他人交往的孩子在學校,不僅能夠從容地與同齡人交往,而且能夠從容與老師等成人交往。而孩子是否善於同別人打交道,在人群中人緣如何,對他以後的學習和人生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因此,父母要從小重視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一位成功學專家說:所有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的人際關係非常好。從小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值得家長重視的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一個活潑開朗、樂於與人交往的孩子多是容易受到同伴的歡迎和成人的喜愛,而且容易適應新環境。

據美國卡內基工業大學對1萬人的個案進行分析研究發現:15%的成功者是由於技術熟練、聰明和工作能力強,85%的成功者則主要是由於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際交往的功能越發顯得重要,父母必須重視對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五、交往能促進孩子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孩子的交往,不但促進了他們身心的發展,還能培養他們人際交往的能力,促進他們主動參與社會化的過程,以利於他們及早只好我社會化倫理道德規範,發展健全人格和發展個性,為將來從事主頁和獨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他們的交往(尤其是與異性的交往),有助於個人培養端莊的禮儀,幽雅的談吐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最近,一批澳大利亞初中生來我國教育基地實習的動人勢力,就為我們提供了最具說服力的典型:不久前,在澳大利亞享有盛譽的考菲爾德學校,見44名十四、五歲的初中生,帶到原離家鄉且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的南師大附中來,學習生活了五個星期。校方還特別要求,到中國的第一天,每個人要和三個中國人交朋友,要弄清他們的姓名、職業、住址,而且,這些交往必須是主動的。其目的用該校校長牛騰的話說:「學生不僅是澳大利亞的公民,更應是世界的公民……在未來世界,要努力具備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生存的能力,成為世界勞動力大軍中合格的一員。這位校長的大膽舉措和遠見卓識,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新知識:人際智能

我們知道智商,情商,我們知道人工智慧,現在我介紹人際智能。

人際智能是「理解他人和關係的能力」。美國人際智能較高的名人中包括人權解放戰爭的領導者馬丁·路得·金博士,前總統羅納多·里根和比爾·柯林頓,以及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奧普拉·衛夫瑞。

  人際智能到底有多重要?有很強的人際智能可以增加工作效率。一位律師如果有很強的人際智能,他就能感覺到法官是怎麼考慮的,然後就能做出及時的調整,在這個案子中獲勝。一個領班或一位管理者如果能理解他的手下並能知道如何激勵他們的話,他們會把生產計劃安排得更好。一位會計或軟體設計人員如果能讀懂客戶的需要並能明白他們的目標,那麼他們會做得很好。一位銷售人員如果知道他的消費者的需要,他會很成功。實際上,在每個工作領域,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都是很有價值的。

  較高的人際智能表現為什麼?較高的人際智能包括善於觀察,從人們的行為中進行推斷,讀懂他們的臉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和善於傾聽。這些都聚集在一條唯一的通道上,使得人們善於理解他人。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的孩子時喜歡:

  ●和別人一起玩

  ●和別人待在一起(通常不喜歡一個人待著)

  ●注意別人、照顧別人和教育別人

  ●注重合作,而不注重在遊戲中競爭

  ●和指導者聯合併形成一種很特殊的關係

  具有較高的人際智能的孩子長大些會喜歡:

  ●組建團隊,或者在同伴中推動關係的發展

  ●解決衝突或設計出解決方案,使得每個人開心

  ●推測別人的想法和動機

  ●成為別人的顧問和建議者

  ●遇到新朋友

●在小組中扮演領導角色

第二、孩子交往的不同類型

一、孤獨型。一般來說,這類孩子的父母對待兒女較為冷淡,被稱為「冰箱型父母」,通常會導致孩子情感上遠離父母,等孩子長大時,甚至採取冷漠的態度對「危險」的外部世界進行逃避。

二、偏交往型。這類孩子大多不常和外人交往,人際交往經驗較少,平時只喜歡與某些熟悉的人交往,在陌生人面前則顯得膽小和猶豫,而且往往對他人的臉色和言語非常敏感,在人際交往中很容易受傷。

三、自我中心型。這類孩子偏好獨自遊戲,與同伴交往時只考慮自己的需要與興趣,交往技能差。他們通常自己的玩具自己玩,沒有分享的意識。個別孩子還會出現獨佔玩具,摔別人的玩具進行報復甚至動手打人等行為。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謙讓、合作與同情。

四、善於交往型。善於交往型的孩子,性格會特別的開朗、大方,能夠和任何類型的小朋友打成一片,有很好的溝通能力、交友能力。當寶寶到了陌生的環境中,寶寶能夠主動的和大家打招呼,喜歡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好吃的,和自己喜歡的玩具。見到長輩有禮貌的打招呼。

五、被動型。(案例:小丁其實很喜歡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可是卻從來不敢主動去邀請別人,他常常一個人默默地站在角落裡,眼巴巴的看著其他孩子開心地遊戲,既羨慕又期待,希望哪個熱心的孩子能夠發現他,並主動邀請他參加遊戲。)人際交往是一種綜合能力,僅有交往的願望還不夠,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經驗,孩子容易在交往中受挫,其實大多數孩子內心都渴望與他人交往,希望自己為他人所喜歡,所以學會一定的交往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六、能力缺乏型。(案例:小方和另三個男孩一起用幾何積木砌宮殿,看得出他非常喜歡這個遊戲,賣力地與大家配合著。但他似乎很難從同伴那兒得到經驗,又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搭了又垮搭了又垮,最後,小方變得很急躁粗暴,同伴們也不耐煩起來,將他排除出局。) 這類孩子的交往意識較強,行為也很主動,但理解能力較弱,衝動控制力較差,因此交往時常常被排斥或引起衝突。

第三、青少年人際交往特點

  根據心理分析學者艾瑞克森心理社會期的理論,人生八個發展階段中,每階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個人的心理危機。上中學的青少年正處於第五階段的青年期,此時正是發展自我概念、進行角色認定、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依據他的看法,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危機主要與自我概念和自我認同有關。如果個人對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應扮演的角色,並且知道人生的意義與方向,將有助於個人價值體系的形成,使個人的生活哲學得以建立,並使人生具有方向與目標,不至於產生迷失或混淆。

  青少年在社會發展上有著下列六項任務:1. 與人建立關懷、有意義與滿意的關係。2. 與不同背景、經驗及思想觀念的人交朋友,以擴展兒童期的友誼層面。3. 在社會團體中尋找接納、隸屬、認同與地位。4. 將兒童期的同性興趣與玩伴轉向異性的關懷與情誼。5. 學習與異性交往的方法及技巧,以促進個人與社會發展,並有益於未來擇偶與婚姻的成功。6. 尋求表現被接受的性別角色。

  從上述來看,青少年急需有認同及歸屬的團體,與同伴建立密切的友誼對促進其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極為重要,有了友誼作基礎,青少年在個人興趣與活動上就能獲得共同分享的對象,在個人遭遇問題時也能獲得協助解決,或在情緒上得到支持。整體而言,同伴友誼具有下列的功能:1. 分享共同的興趣。2. 分享新的人生感受。3. 共同解決生活問題。4. 共享隱私與秘密。5. 相互幫助與扶持。6. 協助解決人際衝突。7. 減低個人身心改變所帶來的不安全感與焦慮。8. 重新界定自己與獲得力量。9. 能夠更順利的進入成人社會。10. 避免心理上的孤單與寂寞。

  綜合上述,隨著年齡增長,青少年與父母相處的時間逐漸減少,而與朋友相處的時間卻愈來愈多,青少年要渡過這段身心驟變的時期是不容易的,而且是需要時間的。人際交往適應是否良好,影響了青少年未來人格的發展。因此,人際關係與溝通對青少年而言,相對變得非常重要。所以,家長們,請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動,讓他們在同伴的世界中充分發展、獲得能力、認識自我、形成完整而良好的人格吧!

第四、孩子交往的特點

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父母有幾件必做的功課,下面的技巧、方法同樣僅供您參考:

一、選擇適合的夥伴。追求玩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步。給孩子找合適的夥伴是父母培養孩子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夥伴的3種主要類型:

1、同伴:在孩子所處的環境中,可以滿足他友誼需求的人。一般是與他年齡相近的孩子。

2、玩伴:與孩子一起遊戲、活動,他們可能是任何年齡或性別的人。

3、朋友:孩子不只和他們在一起玩,還會和他們互相交流知識,交換意見和見解,互相鼓勵和支持。

二、孩子交友的方式。孩子如果同所接觸的同伴只限於承認,他將會逐漸變得不安與好動。起初,同伴間的交往方式是「平行式遊戲」,後來逐漸發展為「合作遊戲」。「平行式遊戲」是說玩相同或類似遊戲的孩子們在一起玩,但他們之間並不交流,互不干擾。「合作遊戲」是孩子與同伴為著某些共同的遊戲目標而在一起遊戲,彼此分工、合作,有一定的組織性。

三、孩子夥伴的數量。一般來說,孩子的年齡越大,所需要的同伴數目也越多。3歲以前孩子有兩三個玩伴就很高興,無論是家中成員還是同齡的朋友都可以。玩伴多的孩子,往往更加機警、靈活。

四、孩子的交友習慣。大多數孩子更傾向於和與他年齡差不多的玩伴一起玩。但比他大的孩子可以給他提供更新鮮的遊戲內容和信息;而同小一點的孩子玩時,孩子更像個小大人,有更多的主宰權,這時他的領導和組織協調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和鍛煉。

總之,為了使孩子向玩伴學習良好的習慣以及模仿玩伴的優點,以形成良好的社會行為,做父母的替孩子選擇適當的玩伴是件很重要的事。

第五、影響孩子交往能力的原因

1、獨生子女。城裡的孩子幾乎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容易被嬌生慣養,缺少兄弟姐妹,沒有生活夥伴,身上普遍存在著高度自我、任性的特點。

2、封閉世界。長期生活在鋼筋水泥的世界裡,缺乏與大自然交流的機會,尤其缺少和夥伴們在大自然中奔跑的感覺,感受不到來自大自然的信息和快樂。他們集體感和團隊精神弱些,會比農村的孩子對家庭的依賴性更強,加上因為家庭條件比較好,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去操心,父母全都包辦代替,這樣一來將使許多孩子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

3、宅男宅女。有了電視DVD、計算機等現代設備,孩子可以不出家門,就能消磨時間。電視看得越多,就越缺乏人際交往技能。因為在看電視時,人總是被動地接受信息,人的想像力和主動性都受到很大限制。而在人的發展過程中,兒童則需要與他人的視線接觸,需要與他人的身體接觸和語言交流,需要主動地在頭腦中形成獨特的形象,需要體驗自己行動的效果。但是電視卻把這些機會都給剝奪了。也就是說:體驗觸覺、行動、對話等的機會就減少了。

4、心理因素。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疾病也會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情況嚴重的,可能出現社交恐怖症,這些就需要心理諮詢了。有些孩子比較害羞,膽量也比較小,與人交往經常感到難為情,甚至有一些恐懼心理,他們在別人面前總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心裡非常緊張,感到渾身都不自在;與人交談時一說話就臉紅,而且是結結巴巴的;在社交場合不太愛表現自己,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和想法,顯得十分拘謹;看到別的孩子在一起玩的很開心,自己很想加入其中,可總也鼓不起勇氣。有些孩子對自己缺乏信心,認為自己這也不好那也不行,經常沉浸在己不如人的消極體驗中,他們在與他人交往時總覺得自己低人一截,害怕自己會在別人面前出洋相,擔心自己會受到別人的非議,於是為了避免難堪的局面出現,就選擇了在眾人面前少開口、少表現來掩飾自己,時間一久就養成了不善言談、不愛交往的習慣。

5、父母影響。有些父母本身就不擅於與人交往,平時很少與外界接觸,親戚之間幾乎不走動,朋友也不多,對門鄰居住了許多年沒打過幾次招呼,見了陌生人常常不知所措,有人來家裡串門通常也就是幾句寒暄了事。家長在人際交往中的這些做法無疑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會拿家長做為模仿的對象,孩子會從父母身上漸漸地習得這些行為習慣,養成內向、孤僻的性格。(案例:一位媽媽事先約好了帶13歲的女兒來找我諮詢。這是位經常看報紙的讀者,她說她看了我大量的文章,認為我還是可以信任的,所以,想讓我和她的女兒談談,幫她找找孩子敏感、多疑的原因。可是,到約定時間的時候,走進我辦公室的只有這位媽媽。我問她:「您的女兒沒有來嗎?」這位媽媽回答我說:「孩子來了,就在樓下。我先上來看看。」我問她先上來看什麼,她一邊掃視著辦公室的每一個角落,一邊回答我說:「我不放心啊!我是第一次來您這裡。」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句簡單的話語,我就意識到她的女兒為什麼敏感、多疑,是這位媽媽本身把敏感多疑的不良個性傳染給了女兒!)

家長干涉。一部分孩子不擅於與人交往是由於受到了家長過多的干涉和限制。有些父母認為,孩子只要把學習搞好就可以了,孩子學習好了一切就都好了,人際交往只會使孩子勞神分心,完全就是得不償失的事情,於是他們就會經常限制孩子與別人來往;有些父母擔心孩子會跟別人學壞,喜歡對孩子所交的朋友一一篩選,什麼這個孩子不能交,那個孩子要少來往,孩子本來朋友就不多,經過這麼一篩選就更加沒人可以往來了;有些父母生怕孩子早戀,有個異性同學打個電話就大驚小怪,非要對孩子追問到底,搞得孩子十分狼狽,其實他們不過是普通朋友而已;有些父母不喜歡孩子帶同學到家裡來,不是嫌棄孩子們把地面搞髒了,就是嫌棄孩子們亂翻東西,更有甚者居然毫不留情地將孩子的同學「請」出家門。可以反問一句,父母經常如此表現,孩子還怎麼與人交往?別的孩子又怎麼能夠願意與孩子做朋友呢?

父母溺愛。有些家長對孩子過分疼愛,甚至達到溺愛的程度,處處以孩子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惟我獨尊的習慣,於是當他與別的孩子相處時根本就不懂得尊重別人,不懂得關心別人,在別人面前表現得十分驕蠻任性,讓人無法接受和靠近,從而使他失去了許多交朋友的機會;有些家長對孩子採取了一些不必要的保護,他們對孩子的外出是處處不放心,總怕孩子會有危險發生,總怕孩子和別人在一起會吃虧受欺負,於是就喜歡把孩子關在家裡,即使允許孩子出門也會陪伴左右。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由於缺少與人交往的鍛煉,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往往較差,在社交場合經常會有一些笨拙的舉動出現,顯得手足無措,而且一旦與同伴之間的衝突發生,他便會選擇退縮和迴避來應對。

缺少信任。沒有安全感和信賴感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不是表現出過分的攻擊行為就是過分退縮。(案例:我舉辦一次夏令營,一個10歲的孩子因為是第一次離開家,他的媽媽居然要求他的爸爸一起來陪著睡覺。我堅決不同意,如果想改變孩子,就把孩子放心地留下,如果不放心就請把孩子帶走。結果,這位媽媽最終還是把孩子留下了。我們夏令營有規定,期間不允許家長來電話,更不準探視。可是,這位媽媽竟然一二再地破壞我們的規定,不時地打來電話詢問孩子的事情,請我多多關照孩子。尤其不能令人接受的是,這位媽媽居然在7月3號的凌晨三點打來電話!這是位何等焦慮的母親啊!她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她的兒子不僅肢體發展很不協調,動作拙笨,而且不會和人交往,不敢和人對視,既膽小怯懦又很有攻擊性,他心理上沒有一點安全感和信任感,幾乎每天都哭,他時時做好攻擊的準備。如果家長單純改變孩子,自己不進行心理治療的話,恐怕這個孩子就給毀了!這位孩子的媽媽再次打來電話的時候,我嚴厲地批評了她,絕對不允許她再打電話,我無可奉告!結果,孩子的爸爸給兒子送鋼筆,這是一支嶄新的鋼筆,裡面沒有墨水,毫無疑問,這位爸爸以送鋼筆為理由來看孩子。除了這個孩子,這一期夏令營孩子表現出的問題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如果在童年期不把孩子的安全感和信賴感建立起來的話,這個孩子將來必然形成敏感、多疑、不合群的不良個性。)

6、不良習慣。孩子在交往過程中的一些不良習慣和行為將會嚴重影響他的人際關係,使他成為一個令人討厭的人,使他成為一個不受大家歡迎的人。比如有的孩子很「自我」,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事都要自己獨佔,處處喜歡佔上風;有的孩子對別人斤斤計較,說話尖酸刻薄,稍不如意就亂髮脾氣耍態度;有的孩子的攻擊性比較強,喜歡欺負別的小朋友,好搶別人的東西,如果有誰不聽招呼就會以武力相加;有的孩子不愛關心別人,不願幫助別人,即使別人有困難向他求助請他幫忙,他也會常常無動於衷;有的孩子自私自利,為人特別小氣,自己的東西絕不允許別人染指,有好吃的或好玩的從不願意拿去與別人分享。孩子如果在人際交往中的經常有這些消極的表現,即使他內心裡再怎麼想與別人交朋友,再怎麼想拉近與別人的距離都是無濟於事的。

7、缺乏技巧。人際交往是需要技巧的,許多孩子正是由於沒有掌握有效的交流手段和方法,才使得他的人際關係不太好,大家不太願意與其交往。比如有的孩子不知道如何與別人商量,在和別的小朋友一起遊戲時無法友好相處,要麼不歡而散,要麼互相攻擊;有的孩子不懂得禮貌用語,說話時經常在無意中就傷害到了別人,而自己卻全然不知;有的孩子不善於處理衝突和矛盾,同學之間一點小小的問題就鬧得不可開交,就連好朋友也會冷落人家一年半載;有的孩子沒有學會忍讓,看到別人手裡的玩具比較好玩就迫不及待地想搞到手,如果人家不給,他就會伸手去強搶;有的孩子不會主動與人交往,常常是別人給他打招呼之後他才稱呼別人,常常是別人邀請他一起玩之後他才知道加入,與人相處時始終處於被動的地位;有的孩子不懂得關心他人、幫助他人的重要,即使在別人遇到困難需要援助之手的時候,他也會表現得無動於衷。

8、受挫經歷。每個人都追求成功,因為成功可以激發一個人的鬥志,可以給人帶來愉悅的感覺,沒有人希望自己失敗或受挫,因為挫折和失敗總是會給人的心理帶來負面的影響。但是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每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成功的,他很有可能會遭遇挫折和失敗,孩子的人際交往也不例外,這時如果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經不起與人交往中的波瀾與挫折,再加上成人沒有給予及時的、有效的幫助和疏導,孩子就有可能會被與人交往中的挫折所困擾而不能自拔,從此變得在眾人面前膽小和退縮,害怕與人交往。比如有的孩子在與同伴一起玩耍時,受到了別人的欺負,他想反抗可又實力不如人家,只好逆來順受,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歷之後,孩子就會覺得與同伴在一起是件危險的事情,等到下次再與孩子們一起玩耍時,他會有較大的心理壓力,他會採取盡量迴避的方式來保護自己;有的孩子缺少人際交往的技巧,與別的孩子在一起時得不到大家的喜愛,甚至遭人冷落,被人拒絕,受人排擠,孩子受此遭遇之後,他的心理也有可能會發生變化,他會認為「大家都不喜歡我」,「我在這裡根本就不適應」,而在這種心理的支配下,孩子當然就不可能對自己充滿信心,當然就會表現出畏懼和退縮。

第六、青少年學生人際交往不良心理表現

1、怯懦心理。生性內向、靦腆的孩子在人際交往中更容易出現怯懦心理,他們不善於主動和同學交流,心中有話不敢跟父母老師說,無論在學校還是家裡話都不多,是容易被集體忽視的一類人。這種孩子在小學低年級較多,隨著年級的增長,若能敞開心扉糾正怯懦心理也能順利與人交往。

2、自卑心理。與怯懦的孩子不一樣的是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性格不一定內向,但是由於家境、長相、智力、特長等外在的原因導致其產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他們害怕失敗、害怕嘗試、害怕拒絕,也因此缺乏與人交往的勇氣。如果不善加引導,自卑的孩子將逐漸喪失膽識、魄力和獨特個性。

3、自負心理。這種孩子也許能說會道、才華出眾,深得老師的寵愛,在與同學交往時他們趾高氣揚、盛氣凌人,不會欣賞別人,習慣對人發號施令,在低年級也許他們在同學中有一定的威信,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同學們都不願意和有這種心理傾向的孩子交往做朋友。

4、逆反心理。這種孩子內心非常想與人交往,希望受到別人的關注,他們喜歡與人抬杠,也許會在課堂上故意搗亂,對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他們的意見總是與人相左,想藉此引起別人的關注,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引起別人更深的厭惡。

5、倔強心理。性格倔強的孩子在與人交往中愛鑽牛角尖、與人較勁,遇到問題不善於變通,不願與人妥協,往往造成不可調和的矛盾,決定了人際交往中的失敗,最後朋友越來越少。這種心理的孩子也容易造成親子關係、師生關係的緊張。

6、嫉妒心理。嫉妒是伴隨著競爭而來的,在小學高段尤其是畢業班中,面臨著初中升學的競爭,同學之間開始出現猜疑、保密、不信任、留一手等,有些孩子在競爭中還出現了嫉妒、憤恨等不良心理,使得原本美好的友誼蒙上陰影。

7、勢利心理。按理說,小學生是比較純潔的,不應受金錢權勢等不良因素的影響,但現在的社會商業氣息濃厚,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小學生。有的孩子就有這種「勢利」心理,愛結交對自己有利的朋友,巴結那些有錢的或是學習成績好的孩子,而且見風使舵、過河拆橋,長此以往,對自己的人格魅力造成損害。

第七、孩子交往的問題

父母們,自己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情形呢:在一些公共場合,讓孩子給相熟的熟人問好,孩子卻躲在媽媽的身後,以怯怯的眼神看著對方,而媽媽和熟人只能尷尬的說:「這孩子太老實。」 孩子想和小夥伴一起玩,但是因為不認識,不好意思上前主動結識;

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占絕大部分,他們成為「四二一」工程的重點(即四位老人、二個大人、一個小孩)。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確實有許多得天獨厚的條件,但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寶貝們因為長輩關愛的太多,交往能力反而逐漸在減弱,這是家長朋友最關心的問題。

孩子交往問題行為:1、外顯性問題行為:脾氣大,坐不住,和別人爭吵,妨礙活動的正常進行,有攻擊性,不遵守規定等。2、內顯性問題行為:說沒有人喜歡自己,很孤單,表現得很緊張,表現得悲傷、抑鬱等。  

一、不願交往。有些孩子不願意與同伴交往,即使在外邊也只和大人在一起,不主動去找小朋友玩。有的甚至當同伴主動找到他時他也採取「迴避政策」。

  1.缺乏交往動機。有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的各種需要幾乎是無條件滿足,而且總有人陪著遊戲。當孩子總有人陪伴在身邊時,他們難以產生找同伴遊戲的動機。還有些孩子只願意與成人交往是因為成人總讓著他,與同伴交往他就需要協調、商量,甚至還要想辦法解決衝突,為了「省事」他寧可與成人交往。對於這類孩子,家長應及早對其進行「心理斷乳」。也就是說,家庭不應以孩子為中心,而應「人人平等」。當孩子長到3歲左右,有了一定的獨立能力時,就應給他一個簡單的時間表,讓他明白,家庭成員有聚在一起的時候也有各自工作、遊戲的時候,彼此之間不能互相干擾。孩子「心理斷乳」的及早進行不僅有助於他們產生同伴交往的動機,而且是促進其獨立性發展的「關鍵策略」。實踐證明,及早進行「心理斷乳」也有助於縮短孩子剛入孩子園時產生的「分離焦慮」時間。

  2.有過失敗經歷。有些孩子由於有過負面的交往經歷,比如被同伴欺負過而不願意再與同伴交往。他們採取迴避的目的在於保護自己免受傷害。對於這類問題,家長應細心觀察,找出問題的癥結然後「對症下藥」。孩子若是被同伴欺負過,家長不妨直接帶領孩子與同伴交往兩三次,為孩子「壯壯膽」,當孩子學習到交往技能、體會到交往的樂趣後,家長就可以撤了。

  3.孩子個性原因。由於受遺傳或自身個性特點影響,孩子比較內向,不願與人打交道而只喜歡與物打交道。對於這類孩子,家長可以引導,但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家長要儘可能引導孩子與同伴多一些交往,否則孩子就失去了一個很重要的學習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年齡較小的孩子(大約在3歲以下)不願交往是正常現象,因為這時他們還處在「單獨遊戲時期」或「平行遊戲時期」。但3歲以後,孩子應表現出逐漸增強的交往需要,如若不是,家長應從以上方面尋找原因。除此之外,家長應考慮「自閉症」的可能,不要諱疾忌醫,要及早帶孩子到專業機構治療。

二、不敢交往。有些孩子害羞、膽小,想與小朋友交往卻不敢交往。比如,想交換玩具卻不敢說,讓父母帶著交往等等。

  造成孩子不敢交往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缺乏交往經歷和經驗,孩子對於沒有經歷或經歷少的事情總懷有恐懼心理;二是不自信。因此,除了多帶孩子進行交往外,比如到有孩子的鄰居家串門,與朋友一起帶著孩子出門遊玩等,還要重點培養孩子的自信心。除了一般性的培養,讓孩子與比他們年幼的同伴交往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因為年齡的優勢會為他們帶來能力的優勢。當孩子在與較小孩子交往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交往經驗、建立起自信時,他們就逐漸敢於交往了。

孩子在3歲左右出現不敢交往的情況比較多,因為這時他們正處於想交往又不會交往的階段。隨著交往經驗的豐富,他們會變得樂於交往,如果還不敢交往,多是自信心不足所致。

三、不會交往。有些孩子願意交往也敢交往,卻由於採取了不適宜的交往行為,而在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問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被欺負。有些孩子總被一個或幾個孩子欺負,他們不敢反抗,只有回到家裡向家長訴說,家長既心疼又生氣,但常常不知怎麼辦才好。此消彼長是一些事物存在的規律,這個規律也同樣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上。當一個孩子欺負另一個孩子而沒有遭到反抗時,他就會逐漸膽大起來,更加強化了欺人的行為。其實,孩子最初的欺負行為都是嘗試性的,當這種行為遭到反抗時,他一定會收斂一些。因此,當孩子第一次回家報告被欺負時,家長在搞清楚純屬欺負行為時,一定要告訴孩子應勇敢地反擊。比如,鼓勵孩子對欺負人的孩子說「我不喜歡你這樣做」「你再這樣,我就不客氣了」等等。有些孩子由於性格懦弱或別的原因不敢反擊,家長則可以陪伴在孩子的身邊,但切記一定要讓孩子自己處理,家長不能包辦代替,也不要給孩子形成仗勢欺人的印象,要讓孩子以理服人。在反擊過程中積累交往經驗、增強交往技能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其次,教孩子幾個「絕活」也是提高孩子社交地位的策略。孩子往往崇拜能力比自己強的人,對於這樣的同伴他們也很少產生欺負的動機。因此,在業餘時間教孩子一些技能,如摺紙、變魔術等,有助於他們「震懾」住喜歡欺負人的同伴。

  2.自我中心。有些孩子比較自我中心,在遊戲過程中不願意把自己喜歡的玩具給同伴,總希望別人都聽他的,好拔尖,總要佔據「好事」這種孩子由於其行為不符合「遊戲規則」而常常成為不受歡迎的人。其實,對這類孩子使用「自然結果法」就很好。即:當孩子由於自己的行為而不受歡迎時家長再及時介入,在孩子感到最「痛」的時候幫助他找出原因及對策。孩子的「樂群性」使他們這時很容易接受家長的建議。輪流、分享、協商等都是孩子應該學習的重要的社交技能或「遊戲規則」,在交往過程中要讓孩子逐漸習得這些技能從而逐漸成為受歡迎的人。

  3.攻擊性強。有些孩子喜歡打小朋友、搶別人的玩具從而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比如,當他們想加入正在進行的遊戲小組時,他們經常會採取強行進入的辦法從而遭到同伴的拒斥。他們缺乏相應於遊戲情境的交往策略,研究證明,模仿他人的行為、顯示出一致、說與遊戲有關的話等都是加入遊戲小組的有效策略。針對攻擊性強的孩子,家長可採取與孩子討論、講故事等方法使孩子明白自身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告訴孩子,當與同伴發生衝突時可採取以下步驟:傾聽別人的想法,平靜地陳述自己的想法,達成共識。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孩子太懦弱和太「自我」都會出現問題。想讓孩子把握好交往的分寸、自如地進行交往,必須讓孩子進行「實地學習」。那種怕孩子出問題而把孩子關在屋裡的做法是絕不可取的,孩子只有在經歷無數次成功和失敗的交往後才能真正成長起來。

第八、孩子交往的誤區

誤區一:朋友越多越好。沒有朋友固然不是良好的交往狀態,但如果孩子有很多朋友,但友誼卻不能持久,您也要反省孩子是不是在交往上出了問題。能夠維繫較長時間的友誼,即使您的孩子只有一個朋友,您也不必太擔心。孩子交往朋友,既需要數量,也需要質量。

 誤區二:孩子大聲說話,能給人開朗的感覺,這就是「會交際」。大聲嚷嚷並不比用溫和的口吻說話更有說服力。在孩子的交往中,能不能維繫友誼才是問題的關鍵。

 誤區三:孩子還小,禮貌不周全沒關係。講禮貌的習慣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從小培養起來的。您的孩子越早擁有禮貌的態度,他就越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四:認識新朋友才是「交際」。認識新朋友固然可以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大部分的時間是和家人在一起的,和家人的和諧相處也可以看出孩子的交往能力。

 誤區五:孩子應該和「聰明」的孩子交往。這些父母認為「聰明」就是學習好,他們希望孩子結交「聰明」的小朋友。他們在無意中也給孩子灌輸了這樣的思想,「聰明」就是學習好,不值得和那些在學習上比自己弱的人交往,也不值得對別人付出同情心。父母應該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弱項和強項。即使孩子的小夥伴在某個方面不如您的孩子,但別人的長處仍是值得去學習的。除了學習上「聰明」,對人有禮貌、能替別人著想等好的品質也應該學習。上面的測試題中還提到,孩子應該對處於弱勢的人(如乞丐、流浪漢)表示應有的尊重,一個從小就懂得尊重,懂得對弱者付出愛心的孩子,更容易被別人接受。

 誤區六:父母代替孩子交往。一些父母在孩子交往問題上表現得比較好面子,有時會擔心孩子不會交往不好,就索性代替孩子交往。 例如,有個媽媽虛榮心很重,每當她帶著孩子見到熟人,孩子還沒有說話,媽媽就先開了口:「我們家孩子膽子比較小,內向,羞怯。」其實,媽媽就是擔心孩子說話笨嘴笨舌,說得不得體而讓她沒面子。這樣一來,孩子本來想要說的話也不敢講出口了。當父母代替孩子交往的時候,實際上是在保全自己所謂的「尊嚴」和「面子」。這樣做,父母雖然保全了「面子」,孩子卻損失了可貴的交往機會。

絕對不可以代勞。有許多父母希望給孩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這是不現實的。這既影響孩子的交往能力,也不利於孩子良好意志品質的形成,還會造成孩子長大後不能適應複雜的社會生活,產生自卑、抑鬱、厭世等不良心理。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父母不要覺得孩子受了莫大的委屈,千方百計地哄他或忙著幫他解決困難,而應給孩子鍛煉的機會,讓他在經受挫折、克服困難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交往能力。 

第九、教育孩子與人交往

一、父母交往榜樣。喜歡模仿是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同時也是他們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在生活中,家長是孩子進行模仿的主要對象,家長的言行舉止、待人接物的方式及態度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孩子最初接觸到的就是家庭關係,特別是母子關係是人類第一個人際關係,以後是人際關係都是這樣模式的推廣,父母與孩子的交往會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孩子日然也就從父母身上學到了不同的人際交往方式。如果家長個性開朗、喜歡交往、與他人友好相處,孩子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就會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家長的交往行為,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用重要。相反如果家長個性孤僻、生活閉塞,與別人很少交流,孩子也就很容易去模仿這樣的待人方式。因此,家長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如果父母不善交往,父母經常吵架,那就會影響孩子交往。

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家庭作為孩子生活居住的第一場所,為孩子提供了最初的交往環境與需要。良好的家庭氛圍容易讓孩子產生交往的興趣和需要,而父母對孩子交往需要的滿足則更強化了孩子的這種興趣,讓孩子從小就樂於與人交往,與人溝通,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想法。要想讓孩子有一個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關係,家長就必須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一種民主平等、親切和諧的交往氛圍。家庭成員之間應盡量避免當著孩子的面發生爭執,因為這種爭執的局面,不僅會讓孩子感到緊張、恐慌,還會使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學到一些負面的交往方式,如,惡語攻擊對方、動手攻擊對方等。

建立積極交往模式。在交往方式上,母親主要通過言語和身體接觸與孩子交往,總是溫和、輕柔、充滿愛意的抱孩子,跟孩子說話也是輕聲細語。可想而知,孩子會從母親身上學到細緻、溫柔的交往方式。而父親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孩子扮演的"社會較色",心理學研究表明"父親使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源泉"。美的家庭關係是等距離的,親一方或疏一方都會讓孩子長大後難以對人產生信任。

父母多跟孩子交往。首先,父母要抽時間多跟孩子交往。尤其是年輕的家長,不要因為工作的忙碌而忽視與孩子的交往,或用豐富的玩具來替代交往。再是,父母跟孩子交往的關係應是平等的、認真的。這樣能避免孩子與成人交往中的緊張心理,利於孩子表露內心的喜、怒、哀、樂。三是家長切忌將跟孩子的交往只作為「要求孩子做到什麼,或不該做什麼」,應和他們一起談論「兒童的世界」成為孩子的朋友。

避免家庭成為孤島。父母應該避免自己的家庭變成一個不與外界接觸的孤島,應該多給孩子創造一些與他人接觸的機會和條件,讓孩子在與他人相處中感受對方的關心和幫助,同時也學會避免自我中心,培養樂於為他人著想的優秀品質。父母要明白,孩子是需要在人群中生活、學習、工作的。父母要讓他從小學會寬容、忍讓,懂得理解和尊重,知道傾聽和溝通的重要,明白合作和協商的分量,學會努力讓大家認可、接納。這是孩子邁向成功很關鍵的一步,關係到他一生的發展。首先,孩子應該從屋裡走出來,早飯前的晨練、晚飯後的散步,都是與鄰里相熟的機會。讓孩子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請到家裡來,有了好的玩具、新的圖書、好吃的東西,就可以鼓勵他去請鄰居家的孩子一起閱讀、玩耍、品嘗,時間一長,孩子們自然就會成為好朋友了。其次,休息日可邀請親戚或朋友帶他們的孩子到家裡玩,有時也可帶孩子到親戚、朋友家去,或相約共同出遊,讓孩子多與同齡人接觸,增長見識、增加交往經驗。

二、提供交往機會。人際關係的一個實際性的活動,交往能力是在與他人的接觸中形成和發展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孩子的交往概念就很難形成,交往能力也就很難發展。家長應該為孩子創造條件、提供各種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交往,感受交往的快樂。如可以帶孩子到社區去,讓他們結識更多的人;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朋友聚會,增加孩子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家長應該儘可能地為孩子打開生活空間,學習禮儀規矩,體會交往樂趣,培養待客習慣,創設交往氛圍,獲得他人友誼。

(案例:院子里有3個孩子正在玩奧特曼的遊戲。4歲的鬆鬆也想跟他們一起玩,可明顯這3個孩子並不希望多來一個隊員。其中一個說:「你不會玩!」媽媽想帶鬆鬆離開,可是鬆鬆捨不得走。那3個孩子的遊戲正如火如荼,加入新來的孩子意味著「打擾」。所以他們表現出「排斥,不耐煩」,是很自然的,並不帶有成人理解的「羞辱」。只要被拒絕的孩子沒有表現出沮喪難過,就說明孩子並沒有受到傷害。如果家長氣呼呼地拉開自己的孩子,其實是在把自己的「受挫情緒」強加給孩子。對鬆鬆來說,他可以選擇立刻離開,或者等待機會。一個心理脆弱的孩子的反應才是立刻離開。而選擇留下來的孩子,說明他的內心夠強大。)媽媽正確方法:處理孩子交往的矛盾,很多時候,媽媽能提供的最好的幫助就是:只要不至於發生嚴重的流血事件,如果不是孩子主動要求,不要干預。我們來看看鬆鬆是怎麼辦的。鬆鬆站在3個男孩中的「頭目」身邊,不吭聲,但在等待加入的機會。過了一會,「大古隊長」隨手推了他一下:「你,去查一下電腦!看看怪獸在哪裡!」鬆鬆立刻假裝敲鍵盤,然後彙報說:「怪獸在A地區!」「沖啊……」勝利隊隊員們,包括鬆鬆,都向「A地區」沖了過去…… 如果媽媽當時把鬆鬆拉開,孩子將喪失一次多麼寶貴的解決社交矛盾的鍛煉機會。而堅持留下來,並最終用自己的人際智慧得到了進入集體的機會,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得到了多麼大的鼓勵!

在孩子學校集體活動之外,一般可以從如下途徑幫助孩子找到集體交往的機會:

  1、做客。帶孩子去有同齡孩子的朋友家庭拜訪。在休息日中,幾個相處好的家庭可以結成雙休日互助家庭。幾個孩子可以輪流到同伴家去做客,結成穩定的同伴關係。

  2、每日小區聚會。一般在一個生活小區中,到傍晚,總有孩子出來玩耍,所以父母不妨在那個時間段,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小區的孩子交往,拓展交往面。

  3、興趣班。讓孩子參加一個感興趣的學習班。孩子可以在愉快的學習中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4、公共兒童娛樂場所。現在的城市中,都有公共綠化健場地,這些地方也是孩子聚集之地。此時鼓勵孩子和陌生的孩子共同做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結交新朋友的能力。孩子擁有了和同伴交往的機會,也意味著教會了孩子與不同年齡友伴往來的第一步。

如何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

  1. 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2. 爸爸媽媽們應該多傾聽孩子的理由,允許孩子自己選擇朋友。

  3. 多花一定時間給孩子,先陪伴孩子走出交往第一步,多提供場合讓孩子接觸同伴。

4. 孩子一開始害羞,家長可以先幫孩子組織一些簡單的合作遊戲。

哪些周圍環境能幫助孩子提高交往能力呢?

  1. 朋友聚會時,爸爸媽媽們有時候不妨帶上自己的孩子,相約朋友的孩子一同前往。

  2. 鄰里交往時,也可以創設環境。

3. 外出遊玩時,可玩的地方、能交往的環境還是很多的。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一些細節來創造機會

  1. 比如,邀請孩子的朋友到自己家做客,小客人來了,鼓勵、允許孩子拿自己的食物、玩具和用具招待他的夥伴。

  2. 給孩子空間,多帶孩子出去玩,不要老是跟在孩子後面生怕他被欺負,允許孩子們單獨在一起說「悄悄話」、進行「秘密」的小活動。

  3. 平時多鼓勵孩子和小夥伴組成小組共同學習、共同遊戲。

  4. 節假日媽媽們可以主動聯絡,相約一起出來玩,主動為孩子們創設在一起的機會,鼓勵孩子和小夥伴們一起遊玩、一起活動。

  帶孩子到不同的地方去,與不同社會角色對話,讓孩子在與他們互動中增強交往能力

  1. 帶孩子到博物館,與博物館的解說員可以互動,大膽向他們提問,同他們互動。「叔叔,這個銅壺,是用來幹什麼的?」

  2. 帶孩子去飯店吃飯時,讓孩子自己向服務員提要求,點什麼菜,需要加水,需要毛巾,菜要換,需要加椅子等等。「姐姐,我們少一副碗筷,能為我們加上嗎?」

  3. 帶孩子去書店,讓孩子自己跟書店裡也來買書的小朋友交流,跟營業員交流,自己要買的書在哪裡。「阿姨,我要買《喜羊羊和灰太狼》,放在哪個架子上呀?」

  4. 帶孩子去遊樂園,讓孩子自己去買門票,自己跟導遊交流,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哥哥,摩天輪我可以坐嗎,在哪裡買票呢?」

以上等等活動地點都是舉一反三的,只要家長是個有心人,任何地方都能創造機會讓孩子學會交往。

三、鼓勵孩子交往。孩子都喜歡被表揚。家長對於不合群的孩子偶然表現出的良好交往行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肯定,並經常與孩子交流與朋友在一起的快樂,使孩子體會到與人交往的樂趣,樹立交往的信心。所以,作為孩子的父母,在孩子沒有朋友時,應主動地給孩子找朋友玩。如果孩子的朋友比較多時,還要幫助孩子與小朋友處好關係。

鼓勵多於批評。孩子缺乏社交經驗,交往中遭遇挫折是難免的。父母不應嘲笑孩子笨,或責怪孩子這錯那錯。父母平時應注意培養孩子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品質,並在克服困難方面為孩子樹立榜樣。

正確看待挫折。當孩子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時,父母應引導孩子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從中汲取教訓,並想辦法克服困難。當孩子自己克服了困難時,父母應鼓勵、肯定。這樣,孩子就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如果孩子獨自克服不了困難,父母應給予適當的安慰,並提供一定的幫助,以免造成孩子過分緊張,影響身心健康。 

鼓勵點滴進步。及時去發現孩子的每一點變化:課堂上勇敢地舉手發言,第一次主動與老師打招呼,熱情邀請同學來自己家作客,向一個陌生人微笑致意,購物時學著討價還價,同情弱者,幫助他人--所有這一切,你要隨時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並持續不斷地鼓勵她。如此堅持下去,你一定能看到孩子的良好表現而倍感欣慰。

激發交往興趣。專門購買培養孩子社會性品質的故事書,藉助書中人物的成功「案例」激發孩子的交往興趣。

多與生人往來。有的孩子在家裡能說會道,在外面卻顯得拘謹、膽小,因此,家長要多給孩子與生人交往的機會。如到公園去遊玩,鼓勵孩子去接近其他正在遊戲的小朋友,和他們一起玩;帶孩子逛商店,不妨讓孩子試試主動跟營業員交往,提出自己的購物需求;帶孩子到醫院就醫時,對醫生的提問,讓孩子自己回答……這樣能克服孩子的怕「生」,提高其社會交往能力,擴大交往面。

四、遊戲培養興趣。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在遊戲中培養孩子交往的興趣與能力也是一條重要途徑。如在角色遊戲中,孩子可以扮演「醫生」、「教師」、「售貨員」等角色,而這些角色在遊戲中必然要和「病人」、「學生」、「顧客」進行交往,在這種愉快的遊戲中,孩子的交往興趣自然而然被激發出來。此外,通過角色扮演,不但強化了孩子的交往意識,也會使其交往行為自覺或不自覺地遷移到實際生活中去,這些在小孩子比較合適方法。

五、培養表達能力。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良好的語言表達也是一種才能。西方社會認為:舌頭、金錢、電腦是現代管理者的"三大戰略武器"。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是增強溝通能力的前提,也是表達自己,發泄情緒的一種途徑,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強大武器。不會說,或者說不好,如何與人交際?因此,從小就要培養孩子會說愛說的語言能力,為他們進行交往活動打下必要的基礎。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長可以常出一些模稜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進行辯論;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家長得作必要的糾正,及時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平時,如果有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多和別人交際,也是訓練和提高表達能力的主要途徑,表達能力是在實際中鍛鍊出來的。

加強語言訓練。家長要多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理解能力和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要讓孩子多聽故事,還要多講故事,多編故事,有意訓練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另外,要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大社會,為孩子語言表達提供豐富的內容,一個孤陋寡聞的人,多是一個語言貧乏的人,反之亦然。

加強表達能力。1、利用孩子感興趣的話題;2、豐富孩子的生活經驗;3、利用故事、遊戲與孩子互動交流;4、鼓勵孩子參加集體活動。

提高溝通能力。孩子的溝通出問題首先要從父母身上找原因。1、成每天和孩子聊天的習慣;2、學會傾聽孩子;3、學會無聲溝通。

積極發表意見。對於不善發表意見的孩子,家長可以先分析原因,有的可能是害羞,有的可能是缺乏主見,然後有針對性地」訓練孩子,先在家中親人面前多談,然後在幾個好朋友面前發表意見,最 後能在大庭廣眾面前大方說出自己想法。

六、學會解決衝突。人際交往中遇到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善於解決交往矛盾,是高水平的合作與交往能力的標誌。法國心理學家高頓教授通過一項專題研究證實,那些在兒童時代難以接受批評的孩子,長大後也大多會對批評持「厭惡」或乾脆「抗拒」的消極態度。因此,當孩子跟同齡人交往時,遇到矛盾與問題,應該讓孩子迎著問題去主動交涉。打架、吵架是孩子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家長不能以自身的好惡、道德觀來判斷孩子間的是非、對錯,切忌以「不吃虧」教育孩子,甚至強行干涉孩子,而不讓他們碰面交往。當孩子之間產生爭吵時,家長首先不要大驚小怪,而應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交往中的各種矛盾,讓孩子「獨自」去學會如何面對交往上的小問題,教給孩子一些正確的交往方法,如分享、交換、輪流、協商、合作等,讓孩子學著自己解決問題。其次應該適時公正地加以引導,培養孩子勇於改錯的精神,能原諒他人,在交往中,能互相幫助,具有同情心。

(案例:小英在班上是年紀最小的孩子,而且比較木訥內向。有時候她會被別的同學戲弄,比如總有同學把她的橡皮擦鉛筆等文具藏起來,讓她找不到。媽媽心疼之下,這麼教育小英: 「以後別理他們了。」「如果別人推你,你就立刻打回來!」慢慢地,那個被欺負的小英變成了一個「欺負人」的小英。如果有人不小心得罪了她,她會一言不發一拳頭打過來,小英越來越不受歡迎,越來越孤獨。)媽媽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都應該表揚那些符合社會期望的「好行為」,比如分享,比如適當的禮貌;無論什麼樣的情況下都不應當提示,甚至鼓勵孩子「不好的行為」,比如用攻擊對方,獨自遊戲、目中無人等,來處理社交中的問題。媽媽幫一幫:媽媽可以通過扮演故事之類的方式,教給孩子面對某些常見矛盾或者場景時,相對固定的處理套數。在類似情景發生時,孩子能很快地「脫口而出」。比如孩子之間發生爭執的時候,可以教給孩子一個簡單的三段式:1.你剛才……(幹了什麼,比如拿了我正在玩的機器人,說不跟我玩,對我尖叫了等等)2.我覺得……(不高興,生氣,很傷心,等等)3.我希望你能夠……(把我的機器人還給我,不要再那麼說了,向我道歉等等)。這樣既沒有指責別人又表明了自己的意見,還指出了解決矛盾的方法。

善於「吃虧」。在我們的生活中發生類似的事,不少家長通常會對孩子刨根問底,即便爭端是由自己的孩子引起的,只要發現自己的孩子吃虧了,可能就會替孩子興師問罪,對孩子的交往進行過度干涉和過度保護。方法:讓孩子遠離「不能吃虧」的庸俗意識。孩子之間的矛盾衝突是兒童之間經常發生的「小事」,在任何「小事」上都「不能吃虧」的人,長大一定是不幸福的。處處爭強好勝的咄咄逼人,人緣一定好不了。傾聽孩子的敘述,但不偏信孩子一面之辭。孩子的認識與判斷能力有限,還沒有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局限性,他的敘述會摻雜很多「水分」,家長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後再教育孩子,不要看見孩子「吃虧」,就失去了理智判斷能力。即使孩子「吃虧」了,也要放手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如果爭端是由自己的孩子引起的,要給孩子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道理;如果確實是受了其他小朋友的侵犯,要給孩子講「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道理,當然這並不是慫恿孩子睚眥必報,而是指點孩子採取自我保護措施,比如不與有攻擊性的孩子玩,或者向他人求助等等。

應對欺負。1. 教孩子面對非惡意的冒犯,不計較後果,學會寬容地笑一笑,化干戈為玉帛,從而贏得一位朋友、失去一位敵人。2. 傾聽別人的辯解,是寬容的開始;站在對方立場上想一想,是寬容的根本;理解、善良是寬容的核心。3. 寬容的孩子交往能力才更強,朋友才會更多。

交往矛盾。1. 朋友吵架了,可以跟孩子說,是什麼原因引起的,讓他們互相找找原因。2. 找到原因,先看看自己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到位的,先檢討自己孩子的問題。3. 再幫助孩子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一下,比如說,可以跟她講,如果你是他會怎麼做,讓孩子學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學習批評。「讚揚」別人缺點。每個人都有優點也有缺點,對於朋友的缺點,既可以直言相告,正面批評,也可以用一些策略,變批評為讚揚,敦促對方改正特點。因為人人都有「求好」的一面,得到誇獎的行為會受到強化而重複發生,這種善意的諾言出發點是好的,效果也往往甚佳。如果生硬地採取批評的方法,或許道理上別人能接受,但情緒上可能一時還不能接受。因此,下面溝通,積極思維,以引導為主,對於改善人際關係是卓有成效的。寬容別人的缺點,不嘲笑別人的短處,也不因別人有缺點和不足就拒絕與別人交朋友。用「讚揚」這種帶甜味兒的方法,為別人指引努力的方向,並不斷增加其克服缺點的信心和力量。比如「大家都說你在某方面比以前好多了」「我覺得你在某方面確實進步很大」等,這相當於告訴別人該怎麼做,傳達了正確的行為標準。當朋友的缺點再次出現時,不要說「你真是不可救藥」「我對你失望透頂」等話語,因為這等於拒絕了給別人改正的機會,而且讓對方不知所措。簡單說,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說別人愛聽的話。

學會說「不」。小學生有了一定的個性的判斷能力,但是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他人的影響。尤其是在與同伴遊戲時,「從眾心理」常常會使他們盲目模仿他人。當受到同伴的嘲笑或擔心被嘲笑時,孩子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或自尊心,就可能做出一些自己力不能及的一些事情。教育孩子勇敢地對朋友說「不」,是增強孩子自我保護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孩子漸漸走向成熟的需要。平時鼓勵孩子敢於表達自己的獨立見解,即使他的見解有不完善的地方,也不要打擊孩子的自信心,不要讓他養成人云亦云的壞習慣。在家庭教育中,不能經常使用「激將法」,把孩子的個性往任性方向引導,以致孩子遇到他人激將的情境就魯莽行事。評價孩子平時的所作所為要客觀,教育孩子學會正確的自我評價,見到孩子自滿、自大、自以為是的苗頭時,要及時批評、指正和教育。樹立正確的朋友觀,朋友的優點要學習,但是朋友有不對的地方也要堅決給否定和批評。 

交往損友。由於孩子涉世不深,辨識能力不強,一時不慎就可能出現不良的交往。萬一自己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由於初中生涉世不深,辨識能力不強,一時不慎就可能出現不良的交往。萬一自己的孩子出現這種情況時,父母切不能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而應該細緻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積極防範措施。一般來說,當孩子結交了不好的朋友並犯了錯誤的時候,絕大多數孩子會懷著借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著正是父母對他們進行細緻教育的良機。如果父母採取簡單粗暴的方式方法,則會讓孩子產生對立情緒,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先耐心地弄清情況,再誠懇地與孩子進行感情溝通,說明孩子犯的錯誤,既有孩子自身的責任,也有父母疏於防範、關心不夠的責任。在在找到親子兩代心靈上的共鳴點以後,再進行教育,提高孩子的認識,進而再與他研如何嚴加防範的具體措施。必要時,還應與學校、有關方面聯繫,終止孩子與不良朋友的交往。

七、參加集體活動。孩子有交往的願望,長大以後與同齡人交往、溝通的強烈願望,而集體生活則創造了適應於他們進行交往的最好條件。因此,父母要讓孩子積极參加集體活動,增強孩子的集體觀念。要積極創造條件,鼓勵孩子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和有益的社會活動、公益活動,包括生日祝賀活動、音樂欣賞會、故事會、討論會等,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養成團結友愛、助人為樂的品質。學會調節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孩子的交際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為了讓孩子了解和接觸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的社交活動實踐,可以有目的、有選擇的讓孩子參加家長的親戚朋友間的迎、送、宴、請等社交活動,以及成人的社團活動,開闊孩子的視野,提高人際交往水平。

培養團隊精神。在成人眼裡,或許認為聰明、漂亮、活潑、聽話的孩子肯定受歡迎,但是這是主觀的想法。外表和能力並不是決定孩子受歡迎程度的主要因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才是關鍵。

理解合作道理。家長要讓孩子認識到許多事需要大家一起幹才能成功,才會更有意義。例如,各人霸佔一小堆積木砌不出什麼好看的造型,而大家合作,讓積木充分利用,就能共同砌出各種好看新奇的造型。一個足球隊,如果每個隊員各顧各,決不會贏得冠軍,必須相互合作配合,才能既發揮每一個人的特長,又能產生「百川匯成海」般的澎湃力量。

八、學習做個聽眾。一提「交往」,很多父母第一反應就是:「一群孩子一起快樂地遊戲」。但其實,跟人說話是一種交往方式,聽人說話也是一種交往方式。心理學家哈塔布曾說:「預測一個孩子成年後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現在的學習成績,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課堂紀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來。」聰明的媽媽都看重孩子的交往能力,不過一提「交往」這個詞,很多媽媽的第一反應就是:「一群孩子在一起快樂地遊戲」。如果自己的孩子比較內向,在人堆里不愛說話,不去主動找小朋友玩,媽媽就急了,覺得孩子「怎麼不愛跟別人交往啊?」其實,跟人說話是一種交往方式,聽人說話也是一種交往方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交往方式,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愛主動找朋友玩,或在小朋友中夸夸其談,或者一直樂於充當領導者,很多孩子天性敏感羞澀,比較慢熱,強迫這樣的孩子去跟別的孩子「打成一團」,會讓孩子感到挫敗,更加緊張退縮。

學會傾聽方法。傾聽可以化解矛盾;要想要說服別人,首先要學會傾聽;傾聽是治療心理疾病的基礎;良好的傾聽有利於人際交往。我們都渴望有人聽自己說話,通常情況下,人與人不能很好的溝通,是應為找不到傾聽的人。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善於溝通的人,就要讓他先成為一個忠實的聽眾。(案例:小勇很喜歡與小朋友一起玩,但小朋友卻討厭他,因為,他家裡總是由他說了算,養成了他聽不得別人的一點意見的行為,這樣當然很難與別人合得來。因此,要教育孩子尊重小夥伴,別人講話或提建議時,要集中精神聽,理解別人的意思,不隨便插嘴打斷別人。遇事應由大家一起來商量解決。)

九、孩子學習分享。(案例:1歲多的洋洋在小區公園裡玩,被鄰居小朋友看上了他手裡的小車。媽媽要求洋洋「與小朋友們分享」,洋洋不樂意,媽媽好言相勸了半天還是死攥著不撒手,媽媽急了,把小車從洋洋手裡搶過來,交到小朋友手上。媽媽認為這是在幫助培養孩子「分享」的好習慣,但兒童心理學發現,3歲以下的孩子「物權」概念還沒有完全建立,他們心裡會以為,」東西不在我手上,那就不是我的東西了。」如果有人一定要你把心愛的鑽石戒指送人你會怎樣?要求孩子把自己的心頭好拿給別人,孩子的感覺是類似的——生氣,害怕,不理解。對這個叫做「分享」的遊戲,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媽媽正確方法:問孩子,「能把這個小車子借給小君玩一下嗎?他會很高興的!」同時跟孩子解釋,「他只是暫時借一下,一會兒就還給你,這還是你的小車子。」孩子也許就答應了。看到小君借到玩具後興高采烈的樣子,他能逐漸建立起「分享讓朋友高興我也很高興」的心理反射。但是,如果這個玩具正好也是他當時最心愛的玩具,他的反應就跟媽媽碰到別人要借自己的鑽戒一樣,」不可以!」 媽媽也只能對小君說抱歉了。

不懂分享的孩子在生活和遊戲中都很難找到合適的夥伴。作為家長,首先應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榜樣,並創造機會讓孩子嘗試一下,同時對孩子的日常行為要給予積極的引導。比如,當孩子和一個小朋友為了某件玩具發生爭吵時,你可以啟發他自己想辦法解決矛盾,要麼兩人輪流玩,要麼大家一起玩,關鍵是小夥伴在一塊兒要友好相處。

十、培養積極心理。

感恩的心。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天底下最富有的人。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他也笑;你哭,它也哭。"所以面對生活,我們需要有一顆感恩的心。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恩的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為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

關懷別人。關懷別人正是與他人積極相處、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根本,鼓勵孩子多和他人交往,多去主動地關心別人;當然前提是讓孩子先感受到你對他的關懷和愛,讓孩子把愛傳遞出去,激發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讓孩子成為交際達人。

讚賞對方。當其他小朋友做了好事時,要由衷地讚揚他們。除了通過語言外,也可以用擁抱、牽手之類的友好舉動表達他對小夥伴的好感。如果一個孩子能經常地以積極態度來對待別人,他就能獲得社會的接受。

誠信為本。對朋友要講信用。孩子結交朋友雖然不像大人那樣穩定、專一,但是他們對朋友的理解也越來越深刻。孩子交朋友主要以玩具和遊戲為媒介,因而與他人發生的友好關係也是暫時的、易變的;小學生交朋友雖然還帶著功利性的痕迹,但是他們開始學會觀察人的內在品質,對「忠誠「的含義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初步的抽象概念。因此,家長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主動引導他們用誠住維護友誼,做個諾千金髮好孩子。方法:平時對孩子的承諾要謹慎,不答應則已,答應了的事情則一定要兌現。隨意取消或改變承諾的家長,對孩子有很大的傷害。盡量幫助孩子實現他對別人的承諾。孩子們之間的諾言未必全部是合理的,家長對不合理的諾言要耐心地解釋,對能實現的諾言則要監督孩子守信用。家長對孩子或者孩子對他人的諾言,如果因為意外情況沒有兌現,一定要誠懇地做出解釋或者想方設法彌補。

十一、加強交往管理。幫助孩子加強社交的目的性、計劃性。孩子在同別人交往時常常是無目的、無計劃的。父母可在孩子交往前有意識地提醒他,設想交往的過程及交往中可能出現的困難,適當教給他一些交往的技巧。這樣,孩子對交往中可能出現的挫折就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

了解規律。不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父母們總是急於讓孩子儘快掌握成人交往的技巧,其實,孩子的發展需要一個過程,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能力,一方面需要具備相應的心理成熟度,另一方面就是不斷的學習和經驗積累,所以,父母要保持平常心,用寬容的態度來看待孩子在社會交往方面的表現,不要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 

積累「資本」。朋友不僅給人帶來快樂,還是開闢信息渠道、學習新知識的「人力資源「。一個人在某方面具有」權威形象「,能吸引更多的人前來交流,人們會主動與他認識,打交道,因此,知識和能力成為一個人交朋友的」資本「。孩子更是這樣,知識本身就培養人的自信心,同學樣對他擁有的知識的嚮往,又增加了他的自信。可見,這樣的孩子不孤獨,因為他旁邊有一群小夥伴在與他一起求知。方法:如果孩子對某一方面萌生了興趣,及早地滿足他的需要,為他提供豐富的相關材料,讓他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有深入的了角,培養孩子的專註精神和「專家形象」。培養孩子善於表達或表現自己的長處,得到別人的了解與認可。平時在家裡多傾聽孩子的表述,不要認為這是孩子的愛好而忽略對他的鼓勵和肯定,更不要打擊和否定孩子。這是他走向外面世界的第一步。當孩子在某一方面有長處的時候,既要讓孩子表現自己,又不能驕傲自滿。驕傲和自滿會把已經擁有的朋友拒於千里之外,讓一個人變得孤獨,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把握好這一點。

十二、尊重孩子交往。尊重孩子的交往個性,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尊重孩子的交往興趣,讓孩子明白與同伴交往是自己的權利,處理同伴交往中出現的問題也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肯定,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重要一步。儘管良好的交往能力對孩子的成功和快樂都非常有益,但請父母不要過分干涉孩子交往的方式。實際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交往能力的提高也不只是朋友數量上的增加。父母應該知道,即使是個人獨處,也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生活方式。如果父母的孩子願意用他自己的方式與人交往,就應該尊重他。一些孩子不願意主動結交朋友,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和同伴熟悉、友好相處,而另外一些孩子天生喜歡結伴,喜歡和一大堆朋友玩。無論他選擇什麼方式,只要孩子願意、喜歡就可以了,家長只要在必要的情況下給予指導,過多的介入會使孩子害羞、拘泥,妨礙他們更好地增進彼此間的了解。

留有交往時間。有些家長在假期里除了讓孩子寫作業外,還讓孩子參加各種特長班,將孩子的每一天安排得滿滿的,孩子根本沒有時間找同伴玩耍,家長還美起名曰:這都是為你好。弄得孩子苦不堪言,無人傾訴。長此以往容易導致孩子孤僻內項性格的形成。

參加社會活動。家長應合理安排自己和孩子的時間,給孩子留出充足的玩耍時間,讓孩子有時間和機會去找去找同伴玩耍。家長也應經常帶著孩子走出家門,走向大自然,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認識花鳥魚蟲,初步了解社會上的一些常見的事物和社會現象,開闊孩子的視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開朗的性格,提高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

避免"社交控制"。許多父母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了孩子能夠不受到錯誤思想的"毒害",父母確實煞費苦心,與其他父母的循循善誘不同的是,對孩子實行的是嚴格的"社交控制"。所謂"一刀切",直接把可能傳播錯誤思想的源頭給斷掉了,以後管起來就省心了,等發現問題再去解決就晚了,就會更加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對孩子的"社交控制",除了嚴格控制孩子去同學家的次數以外,還嚴格控制孩子們參與社交活動的時間。

十三、克服消極心理。很多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家裡很是能說會講,但是在外出場合或陌生的環境往往是要麼面紅耳赤,原來會說的也說不清楚,要麼乾脆閉口不言,究其原因,主要是孩子們有膽小羞怯的心理。只有少部分的孩子膽小是天生的,大部分是後天造成的,比如,父母一向對孩子過於嚴厲,或是父母對孩子過於保護,都會使得孩子在陌生場合過於緊張,無所適從。建議父母在平時不妨給孩子們多一些自由,在一定的範圍內聽一聽孩子自己的意見,多帶孩子到人多的場合或陌生的場合,鼓勵他們主動接觸一些人或鼓勵他們主動處理一些事,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一些他們能解決的事情,培養孩子的膽量和與人交往的能力。

十四、引導孩子交往。孩子思想單純、喜歡與同學交往,他們的友情不僅發展最快,還常常能建立終身難忘的友誼,我成了同學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幫助的動力。但是,他們年齡較小,認識水平低,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又喜歡感情用事,如果父母在孩子的交往中,不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幫助,他們就可能和不良的友伴混在一起,攪成一團,是非不分,嬉戲哄鬧,講哥們義氣,耍流氓作風,以致誤入歧途。因此,對於初中生的交往,父母切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輕心。既不能聽之任之,人其自由交往,也不要草木皆兵,嚴加防範。而是要充分利用他們喜歡交往的心理同志,因勢利導,正確地引導和幫助他們建立純真的友誼。

1、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人才算好朋友。當孩子懷著興奮的心情,積極準備升入中學時候,父母就要有意識地進行擇友的引導。父母可以介紹革命老人謝覺哉在《交朋友中的道理》一文中的忠告:「要交『益友』,不交『損友』。」有餓就是要和真直的人、誠實的人、愛集體的人、愛學習的人交朋友,不能與品德低劣、染有惡習的人交往。因為孩子年齡小、閱歷淺,所以父母除了講道理之外,還應介紹一些名人交友的故事,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偉大友誼,魯迅和瞿秋白的交往等,讓他跨進中學大門之前,就能認識到擇友的重要,和應該選擇什麼樣的朋友。

2、介紹選擇朋友的方法。不少父母認為孩子上了中學後會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朋友。其實這種想法不符合當前我國初中生的實際情況。由於社會的發展,東西問的碰撞,特別是由於新舊體制的轉軌,使社會政治經濟的變革日益加劇。這對家庭教育來說,既帶來了許多有利的條件,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隨之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況,帶來了許多從未有過的新問題,如下崗、重新就業、家庭離異、核心家庭的增多、家庭日益信息化等等。這些都是中學生的交往心理趨於複雜化,以致在交往中產生了不少不良心理,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因此,價值要重視並儘早幫助孩子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著名醫學心理學家丁瓚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在於對人際關係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變態,主要由於人際關係的失調而來。」因此,父母要儘早幫助子女防止和克服這些不良心理,讓他們能儘快地適應周圍的人際關係。

3、指導孩子怎樣與朋友相處。在子女交朋友的過程中,父母要不斷地進行指導:對待朋友要真誠坦率,以誠相待,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對愛朋友要像春天般的溫暖,努力做到熱情、關係、彬彬有禮。處事要寬宏大量,不計較個人得失。每個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盡量尊重朋友的意願,主動尋找雙方都感興趣的事物進行交談。每個人的心理還都有心理敏感區,那就要在平時說話、玩笑里,盡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點,不要刺痛他心靈的「瘡疤」。還要告訴子女,在與朋友相交時,要特別講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辦到的事情,切不要輕易答應,說話也要留有餘地。但凡自己能辦到的和答應辦的事,那就要千方百計儘力去辦。如果遇到意外,事情沒辦成,就應主動向朋友說明情況,以取得對方的諒解。

4、與老朋友合作交新朋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可以說,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豐富的朋友資源庫,孩子們也不例外。比起成人來說,兒童更容易進入一個新的群體,因為他們天真、沌潔,對別的孩子沒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因此,以老朋友為橋樑,結交新朋友,是擴大朋友資源的好習慣。方法:讓孩子走出單元住宅,鼓勵孩子與他人結伴遊戲。即便孩子們之間經常會矛盾,即使自己的孩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也不全盤否定別的孩子,多講講他人曾經難自己帶來的幫助。結交新朋友後,不能冷落了老朋友,孩子們之間經常也會「爭風吃醋」,甚至「拉幫結派」,家長要主動引導孩子善待老朋友。家長要積極提供孩子們共處的機會。現代家庭生活節奏緊張,家庭規模縮小,節假日家長要多為孩子們考慮一些,為他們提供認識新朋友的機會。可以串串門,可以幾個家庭一起結伴出遊,可以輪流請客聚會等等,這是提高孩子交際能力的有效辦法。

十五、教給交往技巧

積極教給孩子交往的技能。孩子的社會交往包括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和孩子與成人的交往。孩子與成人交往比較容易,因為成人一般能猜出孩子的意圖。成人主要要教給孩子與同伴交往的技能所謂交往技能,是指採用恰當方式解決交往中所遇問題的策略和技巧。比如:友好地與同伴交談,用別人喜歡的名稱招呼他人;理解同伴的興趣和愛好,既能服從別人的興趣,但又不盲從;更多地注意他人的長處而不是缺點;喜歡共同分享玩具、活動場地,能給遊戲中暫時離去的孩子留下位置並願意讓新同伴隨時參加進來,樂於幫助遇到困難或缺乏經驗的同伴;在遊戲中既能積極地提出建議,又尊重別人意見,不強迫別人接受或服從,能平等地與他人交往,愉快地與同伴合作等。兒童之所以在交往中表現出不恰當的交往行為,往往因為缺乏相應的技能,而在交往中,懂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

禮貌。一般來說,孩子都有與人交往的願望,但往往由於交往的方式方法不當,使交往無法繼續,甚至出現爭吵打架等不良行為,因此交往也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要教孩子用語言與他人交流,如:「謝謝」、「不客氣」、「對不起」、「沒關係」、「您好」、「……行嗎?(好嗎?)」、「可以嗎?」、「我們一起玩」等,這些神奇的話在與人交往時很有效,其次教孩子學會等待、輪流、分享,在交往中待人熱情、主動,遇到困難、矛盾試著自己解決等,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學會交朋友。(案例:某校發生了這樣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星期二下午一個班級的男生正在操場上認真練習跳高。孩子們都跳過了規定的高度,但有一個個子長得較矮胖的同學連跳兩次沒有跳過,第三次心裡一陣緊張,不但沒有跳過,還跌了個「狗吃屎」。同學們看到他的怪動作,雖引起一陣鬨笑,仍有不少同學上前熱情地將他扶起。可此時一個調皮的同學卻沖著他說:沒用的傢伙,還是請你爸來幫你跳吧(父親也長得矮胖)。矮胖的同學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頓時臉色通紅,火冒三丈,即要動武,幸被大家勸住。)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家長有必要指導孩子學習一些交往的原則,應引導孩子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在交往中需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家長還要指導孩子學會溝通交往的技能和本領,如待人、接物、禮儀、謙讓、談吐、舉止的規範;正確處理與夥伴間的關係,友好地與同伴交談,用別人喜歡的名稱招呼他人;讚揚他人要誠心誠意,批評他人時要與人為善;體察別人的情感,了解別人的需求;學會當接受別人給予時,要考慮別人的奉獻,追求自己需要時,想想別人的利益;引導孩子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要斤斤計較,不要心胸狹隘,讓孩子學會做人的準則。

平等。不要讓孩子有某些特權。從小開始,就應該讓他們多接觸同齡的孩子,要給予他們發展獨立性的自由,儘可能讓孩子與其他鄰里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觀念待人。並讓他在穿衣、說話、玩耍、零花錢等方面與其他孩子一樣,不要讓孩子有某些特權。不要使自己的孩子產生一種以自己為中心的思想,這樣會不利於孩子今後的發展。

自信。有一位母親曾對孩子說:「如果你不會游泳,別人就不會邀請你到游泳池玩。」這位母親說得很有道理。如果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長,他們的信心便可以建立起來,並能利用這種特長結交朋友。專家認為:友誼是以共同愛好為基礎的,如果孩子的朋友不多,你可以幫助他以某種愛好贏得更多的朋友。讓孩子充滿自信。自信的時候來自孩子的天性,但往往在後天生活中,有些孩子的自信由於種種原因被削弱。在人際交往中,自信非常重要。一個人也許不是很漂亮,也許沒有很動人的聲音,甚至,也許他沒有健康的身體,但是,只要他充滿自信,總會不知不覺打動別人的心。自信就是在不經意中,由內而外發出的一種信息,這種信息充滿力量,讓人在人際關係中充滿魅力。自信從哪裡來,自信從實踐中來。父母應抓住每一個讓孩子學習知識的機會,應抓住每一個讓孩子得到鍛煉的機會,讓孩子的生活豐富起來,不斷的積累知識,不斷的實踐和鍛煉,孩子才會更加自信而充滿智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當孩子在某些方面有了特長,就會為他結識新朋友提供機會,有恩惠在交往中增強自信心。托馬斯·伯恩特說:「友誼建立在共同興趣的基礎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麼就努力培養他的多種興趣。這樣,在參加共同活動中,可以逐步建立朋友之間的友誼。」

欣賞。這其實是人際交往的交互原則的一個相對面。每個人在交往中都希望得到對方的支持和認同,孩子們也一樣。在交往中,孩子們總會對向自己示好的一方抱有好感。我們應當教育孩子,既然我們在內心對交往的朋友有這樣的要求,對方必然也會對我們提出這樣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在期望得到更多的讚美的同時能夠去讚美別人,讓孩子們學會欣賞別人。這一點對很多孩子非常重要,只因,我們現在很多家庭的孩子是獨生子女,孩子們往往在嬌生慣養的家庭環境中,享受著讚美,卻忽略了如何去欣賞別人。

快樂。一般的人,願意與給自己帶來快樂的交往,這是基本規律。如果孩子抱怨太多,朋友就一定少。

友善。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動作表示出攻擊性,比如叫喊、皺眉和緊握拳頭等;而有些動作,比如微笑、讚賞、擁抱等,則表示出友善的意味。對於剛學步的孩子,由於認知能力和語言發展上的局限,他可能無法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與年齡相仿的孩子交往時,會作出有些笨拙甚至粗暴的舉動。年輕父母不必對此憂心忡忡,只需多加引導,孩子會逐漸做得好一些。當然,對年齡大一點的兒童,你不能強迫他擺出一副看上去快樂的面孔,但你可以跟他講清楚,如果他總是愁眉苦臉的話,其他小朋友將不願意和他一起玩。

真誠。教育孩子以誠待人,寬以待人。與人交友必須真心實意,否則不能長期維持友誼。對朋友缺點採取較為寬容的態度,懂得「金元赤足,人無完人」,關鍵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友好相處。

幫助。獨生子女得到家長和老師的關心和幫助很多,而關心和幫助別人的機會不多,甚至很少想到別人,這樣就不容易交上朋友。因為孩子剛上小學一年級,他們對朋友的理解還很狹隘,以為朋友就是在一起遊戲的玩伴,還不能充分認識到朋友還應該是互相幫助的夥伴,所以家長要多多提醒孩子關注別人的需要,主動伸出熱情的手,享受助人的快樂。方法:傾聽孩子述說同學們之間的事情,幫助孩子尋找關心他人的契機。家長在談自己與朋友之間的故事時,有意提練「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細節,讓孩子在家長的言傳身教中領悟交友的真諦。鼓勵孩子「勿以善小而不為」。孩子幫助他人,都是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的。不管在家裡或者在學校,如果孩子有自私自利的言行,家長都要明確表示自己的否定態度,並指導孩子正確的交往觀念和方法,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悅納。所謂悅納另別人。是指自已從內心深外真正願意接受別人從實質上講,合作是雙方長處的珠聯壁合,也是雙方短處的相互遏制,只有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會有真正的動力和基礎。

規則。在交往中,懂得禮貌,會合作。分享。守規則的孩子往往受同伴歡迎,父母應從以卜凡個方面從小培養。如教育孩子多考慮小夥伴的建議和意見,觀點不一致時,要互相商量,遊戲時要遵守規劃,輸了不要賴,想和別人一塊玩時,要有禮貌地 提出要求:我也一起玩好嗎?咱倆交換玩具行嗎?

整潔。請注意讓你的孩子在吃飯、外出時都養成禮貌、整潔的習慣,他才更容易得到別人的接納。如果一個孩子穿著骯髒的衣服,這可能是他父母的責任,而不是他的過錯,但這會極大地影響他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因此,年輕父母請不要忽視了讓孩子學會注意自己的外表。「外表美」與「內在美」原本就是統一的。

特長。培養孩子的一技之長、培養孩子的每一優秀品質,就等於在幫助孩子積累向同伴展示的「財富」,也就形成交往的平台。平時準備一些小兒歌、英語兒歌、兒童歌曲、唐詩、故事等等。在家裡家長幫助孩子練熟。這樣孩子就有了準備,有了自信,在同伴面前就有底氣願意展示自己。提前教會孩子一些「絕活」,如拼插模型、摺紙、剪紙、歌曲、童謠等,就會增強他們對其他孩子的吸引力。

  要使一個不合群的孩子變得善於與他人交往絕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我們堅持從以上幾個方面去引導和教育,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第十一、老師如何指導學生交往

一、為孩子創造交往機會。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在一起玩是毫無意義的消磨時間,所以孩子想出去玩時,家長就會找一些理由阻擋,有意無意地限制和減少孩子與同伴的交往。教師首先要與家長溝通,向家長講明孩子們一起遊戲的重要意義,讓家長知道孩子們在遊戲中可以學習合作、互助、輪流、分離、學習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學習如何與他人共同生活,讓家長儘可能為孩子創造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如閑假時多帶孩子到公園、小區的綠地或親戚朋友家去玩,鼓勵孩子不斷適應新環境,多與他人交往,可以讓孩子邀請夥伴來做客,同時也要允許孩子到別人家做客,多給孩子創造結交小夥伴的機會,千萬不要因為嫌吵、怕亂、怕影響到自己的生活,拒絕讓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裡來玩,對做客的孩子要熱情、溫和,盡量為他們營造一個輕鬆和諧,自主自由的交往環境。作為教師,在園裡我們要有意創造孩子之間互相交流的機會,使孩子的交往夥伴面得到新的發展。孩子之間的交往夥伴有一定選擇傾向,那些思維活躍、活潑開朗的孩子常常能找到遊戲夥伴,交流過程中,常能等到一些新鮮的意見,而那些智力發展遲緩、不善表達與人溝通的孩子往往遊戲夥伴也很單調、貧乏。作為班級活動的組織者,教師在組織孩子生活時,應注意觀察孩子的行為,調節孩子交往夥伴的對象,使孩子在集體中能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這樣不但使他們與人交往的心理得到滿足,更重要的是從別人那裡得到了經驗,促進了發展。也可以組織班與班的聯宜活動。為擴大孩子活動和交往的空間,創設更多的讓孩子在不同的眾人面前大膽表現的機會,創造條件讓孩子走進其它班級聯歡,把自己的作品送給其他班的孩子看,相互表演節目等。也可以舉行全園性的活動。參與全園性大型活動,為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孩子提供不同的參與活動的形式、表現各自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和建立孩子自信心。

二、教給孩子交往技能。孩子之間有種天然的親和力,他們喜歡在一起遊戲,但在遊戲中常常出現各自遊戲、互不干擾的局面,或互相攻擊,爭搶玩具的現象,這都是由於孩子年齡小,缺乏社會交往經驗造成的,因此,教給孩子們一些友好交往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和形式教孩子禮貌待人,要求孩子和老師、同伴、家長之間見面能互相問好,告別時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說「請」,接受別人幫助後說「謝謝」,無意中碰到別人要說「對不起」,接受別人道歉時說「沒關係」。每一個來到我們班的人都會深切地感到這點。無論誰來,我們首先會熱情的向他問好,而離別時則與他道別。潛移默化地,孩子們說這些時是那麼地自然,好像他們一出就學會了似的。

其次,注意教給孩子主動交往的方法。如鼓勵孩子把自己的圖書、玩具拿出來一起與朋友分享,跟小朋友和老師說一說自己喜歡看的動畫片,和小朋友拉拉手,抱一抱表示友好,和小朋友協商遊戲的玩法等。班上的小朋友經常會從家裡拿來一些自己最愛的玩具等,來到孩子園與人分享,他們往往會以小主人的身份邀請別的孩子玩自己的玩具,有時則是吃的東西。

最後,要培養孩子自己解決問題、處理矛盾的能力。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我利用各種方法、故事、兒歌、情境表演或在孩子發生矛盾時通過具體事件生動形象地向他們講明什麼友愛互助,什麼是分享合作,什麼叫謙讓,針對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現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如:只有一個玩具,兩個朋友都想玩,怎麼辦?小朋友打你時,應給怎麼辦?引導孩子歸納總結出解決矛盾的方法,如「兩個人輪流玩」或者「兩人一起玩」等。

另外,教師加入孩子的活動中,也是教給孩子交往技能的良好途徑。教師加入到孩子的活動中,可以暗示某些小朋友看看老師有什麼好主意、好辦法,是怎麼和小夥伴說的、做的。

三、遊戲時多讓孩子強帶弱,相互合作。可以讓能力強的孩子多帶動能力弱的孩子,性格開朗的孩子多和性格內向的孩子接觸,讓他們在交往中取長補短,相互學習,相互影響。

四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培養利他形為。「自我中心」是孩子思維的一個顯著特徵。由於「自我中心」的影響,孩子的行為大多從「利己」的觀點出發,這與現代社會要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觀是格格不入,嚴重影響了孩子與同伴的交往,因此我們幫助孩子克服自我中心,發展利他行為。

首先,利用文藝作品,對孩子進行形象的教育。孩子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直觀生動的形象容易為孩子所接受。研究表明,教師間的和諧相處,愉快合作,就會有利於孩子團結,友好等積極情感的培養,從而,交往中易被人接受。我們幾位老師在相互見面時,都會熱情友好地與小朋友的熱情問候。久而久之,孩子們都養成習慣地主動與來園的孩子和家長問好。

其次,孩子的行為除了從父母、老師等成人那裡學習模仿來的以外,絕大部分是從同伴那裡學來的,他們通過同伴之間的交往,可以產生任知上的衝突。作為教師,鼓勵、讚許、獎勵等外部激勵方法,能強化孩子的利他行為,克服消極的行為,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孩子有時不僅依靠外部強化,還要依賴於自身的強化來支持自己的行為。自我強化是孩子在生動前自己先設立一些行為和活動的標準。在活動過程中將自己的活動情況與這些標準進行對照。如果是達到標準的,就愉快、自尊、自豪、滿足,從而加強和維持自己的行為。這種自我強化對與孩子利他行為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孩子有了交往興趣,掌握了一定技能,克服了自我中心,發展了利他行為,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也就更受歡迎,容易被他人所接受,積極與人合作,與人交往。

第十二、青少年自身如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一、糾正不良心理、樹立交往信心。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傾向是孩子進行人際交往中的「絆腳石」,因此首先要幫助孩子糾正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傾向,樹立與人交往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態與人交往。有怯懦、自卑心理傾向的孩子不敢主動與人交往,教師要多鼓勵,多發現其閃光點,經常當眾表揚他們,幫助孩子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樹立自信心。(案例:小周,是插班生,因其濃重的方音經常引發同學的笑聲,對陌生環境的不適應和對自己講不好普通話的自卑感使他一度自我封閉,不愛與人交往。老師安排班中比較熱心的同學做他同桌,主動幫助他和他交朋友;另一方面在課外幫助他糾正方音,課堂上經常表揚他作業字跡端正、作文寫得好,他的每一點進步老師都不忘向同學通報。漸漸的,小周活躍起來了,四年級當上了小隊長,五年級當上了中隊委員,在同學中人緣很好。)自負、逆反、倔強心理傾向的的孩子往往交不到朋友,心理輔導中教師要幫助其認識自己為什麼不受人歡迎的原因,從改變自身做起,比如有的孩子說話語氣很沖,和同學發生衝突即時是自己的錯也不願承認錯誤,還有總是和別人唱對頭戲等,這些都是人際交往中的不良因素。「嫉妒」破壞人際關係的和諧。當一個人嫉妒另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對那個人友善、熱情,兩個人的關係必然冷淡。嫉妒的對象越多,關係冷淡的對象越多,這就給人際交往帶來極大的妨害。要善於引導嫉妒心強的孩子學會控制排遣嫉妒心理,告訴他們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不如化嫉妒為力量,這個地方你不如他總有其他地方能超過他。有「勢利」心理傾向的孩子因為其交朋友的動機不純,也往往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要讓他們認識到友誼的珍貴,告訴他們友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要克服功利心理,結交真正的朋友。

二、組織多彩活動、創設交往氛圍。組織活動是最好的人際交往心理輔導模式,在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中學生學會合作、學會交往,獲得參與、獲得發展。

1、班級活動。組織如郊遊、登山、野炊等需要團結、合作、互助的班集體活動給學生多方交往合作的機會,增進同學間的友誼。還有以小組為單位的競賽活動、學習活動、調查活動、綜合實踐活動等調動每個學生的活動積極性和交往的熱情。

2、心理輔導活動。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組織以人際交往為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有針對性的解決不同時期孩子的人際交往問題。

3、團體合作遊戲。像「老鷹捉小雞」「撒漁網」等傳統小遊戲,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集體遊戲的快樂,學會合作。近年來我們學校少先隊啟動「歷奇為本輔導訓練」,即藉助簡單器械、設施,精心設計一系列的遊戲活動,如「諾亞方舟」、「同舟共濟」、「穿越黑洞」、「孤島求生」等遊戲,讓隊員處於一個陌生新奇的環境中,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發掘個人潛能、促進合作交往、激活團隊創造力。

三、端正交往態度、學會正確交往。人際交往的關鍵是態度,有什麼樣的交往態度,就有什麼樣的交往行為,也就產生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小學生由於受自身認識水平發展的限制,容易產生認識上的自我中心,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遇到障礙往往不會從自身角度分析,總是覺得別人對自己有看法,牢騷滿腹煩惱重重。如果能幫助孩子從改變自身做起,端正交往態度,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1、對待同學朋友--真誠友善,團結合作。教育學生與同伴相處態度友善,熱情大方,說話謙虛謹慎,注意分寸,在集體生活中學會商量、等待和忍耐,學會退讓和妥協,學會忠誠與守信,學會寬容和信任,學會傾聽和接納,這些都是維持良好人際關係所必需的技能和態度。

2、對待家長教師--尊重信任,理解關愛。「尊重」是孩子與父母老師相處最起碼的要求,有了尊重,才能虛心聽取家長教師的意見和教誨,有了尊重,才能構建良好和諧的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其次是要信任家長和老師,要讓學生知道父母老師都是愛自己的都是願意幫助自己的,他們社會經驗豐富,應該信任他們有事求助他們,把他們當作朋友。「理解關愛」是相互的,要教育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老師工作的辛苦,對自己的關心愛護,也學會關愛回報父母老師,即使是幫父母洗一次碗,在勞累時為父母捶捶背,為老師倒一杯茶……還有不卑不亢、熱情大方、謙虛友善等也是與家長教師交往的正確態度。

四、講究交往技巧、溝通從心開始。有的同學常常有這樣的困惑:想和別人友好相處,但是不知道怎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喜愛;朋友之間鬧矛盾了,不知道怎樣調和;遭到別人誤會了,不知道怎樣澄清事實……這就牽涉到一個交往技巧的問題,隨著人際交往範圍的擴大和社會閱歷的豐富,人們能逐漸領悟到一些交往技巧並善加運用。但小學生沒什麼人際交往經驗,所以在心理輔導中我們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人際交往技巧:

1、學會結交新朋友。鼓勵孩子帶著真誠的微笑主動與人交往,要相信自己是受人歡迎的,適當的場合表現自己讓別人記住你,同時也學會記住別人的名字,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這樣一定能結交到真正的朋友。

2、學會傾聽和交談。越是小的孩子越不會傾聽,要引導孩子學會傾聽,用眼神示意對方「我在專心聽你講話」,不要打斷對方的話,適當時抱以肯定的回答。

3、學會讚美和感謝。真誠、適時適當地讚美是於人於己都有利的。當然還要學會感謝,學會感恩,並且要用行動表現出來,即使是一個微笑一句真誠的感謝,你都會令別人愉快令自己也感到幸福。

4、學會拒絕,消除誤會。與人相處中,我們總有說「不」的時候,坦陳自己的困難,學會委婉地拒絕別人,既使自己不為難又使別人心無芥蒂地接受你的拒絕,這就是拒絕的藝術了。如果受到別人的誤解,一定要以實際行動消除誤會,當語言無效時,要相信時間能證明一切。

第十三、網路對青少年社會交往的影響

 網路,被人們稱為繼報紙、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傳播媒體」。它的迅速發展和日益普及,使人類嚮往已久的信息時代逐漸成為現實。青少年是網路應用最充分最廣泛的群體,據中國網路信息中心的統計,我國網路用戶中88%是35歲以下的青少年。青少年是網路的主要使用者和受益者,網路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習知識、獲取信息、交流思想、娛樂休閑的重要空間,網路成為青少年實現開放交往和人際傳播的平台,排斥和改變著青少年傳統交往和人際傳播方式。調查發現,73%的青少年對網路持認可態度,通過網路的人際交流使青少年更易表達自己,此外網路並未減少青少年的人際交流。同時虛擬交往也隱含著一些危機,對此我們應該辨證的分析問題,並給予青少年積極正確的引導。

一、網路改變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

  網路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使世界成為一個「村落」。網路絡開通之後,一種新的人際交往的方式--網上交往已漸成時髦,比如電子郵件,它以其快捷,廉價的特點,成了網路絡的諸種功能中使用最多的一種,而網上交友是僅次於E-mail的另一重要功能。交友的方式有很多種,聊天毫無疑問地被推為首選。青少年對朋友的渴求更是促成了「聊天一族」的迅速竄紅。除了聊天之外,還可以用BBS發貼子,參與網上論壇。

  網路具有許多傳統人際傳播方式所不具備的優勢,如:1、允許任何人張貼和廣泛發布提供消息並自由獲取信息。2、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能把信息發給網站上的用戶。3、像社會團體的新聞簡報一樣,網路上集中了多數人感興趣的話題,並能快速傳播信息。4、像團體內的非正式討論一樣,網上社區和聊天室允許人們聊天,發表觀點,並且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網路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以目前國內較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為例,內容就包括了政治、文學、藝術、電影電視、電腦技術等各個方面,而且可以隨意搜索相關站點。網路的開放、自由和交互性是任何一種傳統媒體所不能比擬的。

  結合網路的優勢和青少年自身性格特點,可以分析出青少年使用網路的主要原因:首先,青少年屬於未成年人向成年人過渡的「邊際人」,因此在交往中不太注重成人之間通常的社會交往模式,他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多建立在相互認同,相互吸引,以及習慣、愛好、需求相似的基礎上,具有很強的情感成分。其次,他們不滿足於被動的交往方式。青少年希望在社會交往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也希望給自己留有較大選擇餘地和自由度。這些特點在傳統時代已有所表現,例如宿舍卧談,與筆友信件交往,或者參加社團活動等。網路的興起,喚醒了青少年的自覺交往意識,並提供了一個極為廣闊的交往平台。

二、網路交往的新特點

  網路的優勢一旦和青少年交往的內在特點相結合,就對青少年的傳統交往模式產生了巨大衝擊。出現了不同於傳統交往的新特點。

  1.興趣的聚焦--網路成為展示自我的舞台。青少年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入不同站點,閱讀文章、發表看法,或直接與網友進行在線交流。高達52%的青少年承認,他們在網上聊天、交友時主要是找共同的興趣點。擺脫時空限制,興趣的同一性在網路交友中佔據了主導地位。像網路交友這種 「人以群分」的極端風格在現實中很少見。在網上很容易交往到想交往的朋友,網上論壇、聊天室大多聚集著一大批志同道合的網民。譬如,一個剛入市的股民,只要找一家股票論壇,泡不了二個月,就能結識一大幫「談股論金」的股友。另外,網路成為青少年實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途徑,為他們在虛擬生活中展現自我並獲得自身定位提供了舞台。很多青少年為自己能成為一名網路遊戲高手或者論壇中心人物而感到自豪。

  2. 虛擬的自我或真實的自我--網路交往中的面具。在網路交往中,因為空間距離的存在,更因為網路交往自身的虛擬性使得很多人都給「本我」戴上一重面具。用戶可以自由填寫自己的註冊信息,很多人提供的是虛假或部分虛假的信息。這樣他們可以暢所欲言,說出自己想說而不敢說的話,這在某種程度上對青少年自我意識的形成有益,同時,這也反映了青少年自我意識增長的時代趨勢。出於對自我的角色體驗需要,青少年總希望獲得與自己有關的新異刺激。現實中一般的角色遊戲由於要受到更多現實規則的束縛,對於敢反抗、愛冒險的青少年而言,還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因此,青少年更樂於在網路中創造一個「我」來實現自己的想像,感受新的自我體驗和自我設計。

  此外,網路也可以使人際傳播在虛擬的面具下展示真實的內心世界。在網上,你絕對不需要看任何人的眼色,完全可以非常坦蕩地、隨心所欲地去表現實實在在的自己。青少年主要利用網路的自由表現自己積極的一面,自己期盼的個性和形象可以通過匿名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給了青少年完善人格的巨大空間。同時,網路也可以為宣洩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壓抑著的自我提供場所,一個人很可能把自己在生活中不為人知,甚至不為自己所知的東西展現出來。網路上經常有這樣的現象,一個人生活中語無倫次,到了網上就妙語連珠了。一半以上人在網路中敢把生活中不敢說的話毫無顧忌地講出來。網路上允許任何人發布任何消息,這就給了青少年充分展示自己個性的機會。通過網路,青少年可以直接表達自己對社會問題或者某些現象的不滿,宣洩自己的情緒,並與其他人在線交流看法--在網路上找到「志同道合」者比在生活中更為容易,也少了生活中的許多顧忌。交往是青少年發展的需要,但現實生活中的交往可能會給他們帶來壓力,而網路中的虛擬空間則會給他們以相對寬鬆的環境。

  3.互助性--網路上人際交往的一大創新。網路的互助性是網路上人際交往的一大創新。這種互助性的生成有著多層次的原因:首先,一些網站需要培養自己的網民,就想方設法為點擊訪問網站的網民提供各種服務,這為網路的互助性提供了大環境。其次,在網上給別人提供幫助可以滿足大多數網民的表現慾望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一個學生網民說:「當我給一些新手提供了幫助以後,他們會十分恭敬地對你,稱你『大師』,那種感覺很好。」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助性廣泛傳播,助人者影響受助者,受助者會再充當助人者,良性循環就造就了網路的互助性。

  網路的互助性和超時空性對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社會互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這裡,他們可以通過及時傳送文字、聲音、圖像與許多互不相識的人交談、來往,互相幫助,互相傾訴,也培養了眾多的「網上雷鋒」。現代社會壓力大、節奏快,給人們的生活造成時間上的緊迫。網路擁有互助性強的特點,可以使人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得到幫助、解決問題,結識很多朋友,節省了寶貴的時間,而且使交流變得更加自由和自然,選擇的餘地很大。

三、網路社交對青少年的強烈吸引力

網路為青少年提供了自我認可的自由、民主、平等的交流平台,滿足了受到成人般尊重的潛在心理需求。虛擬角色的快速自主轉換,滿足了嘗試和駕馭多元角色的渴望。決定權和表達權酣暢淋漓地釋放,滿足了自我超越和成功的極致體驗。交流內容新奇、刺激、時尚,激發了充當時代弄潮兒的強烈衝動。自我真情無約束表露和不良情緒的肆意宣洩,滿足了深度情感交流及快速形成親密關係的願望。網路營運商基於逐利目的設計的誘導性增值服務,滿足了青少年對其高智商進行確認和炫耀的心理需求。低成本便捷的上網條件,為隨時隨地滿足網路交往訴求提供了便利。

四、網路對青少年社會交往的負面影響

1、虛擬社會規則缺失,助長對實體社會規則的蔑視、挑戰和對抗。網路匿名性提供了恣意表現自我、放縱自我情感的平台,網路交往中人的主體感減弱,容易忽略自身行為的後果,降低網路甚至現實交往中的責任感,忽視禮儀和規範,對現實的交往道德規範產生衝擊。社會性和規則性弱化,現實道德、法規措施無法發揮作用。

2、網路虛擬角色不斷變化,導致自我認同混亂、心理錯位和行為失調。網路交往主體多重人格化,誘發人格障礙和心理障礙,心裡調適和疏導極其困難。一些青少年在網路上更貼近於本我,放鬆自我約束,甚至在網路和現實社會中判若兩人,導致一種自我認同混亂,虛擬的環境導致其心理錯位和行為失調,對其進行網癮戒除或心理疏導等治療非常困難。美國一項研究也發現,長時間沉迷於電子遊戲的青少年長大後更易患上抑鬱症。

3、虛擬交往增多而實體社會交往銳減,延緩了社會化的進程。網路交往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青少年實體橫向交往,由於網路同輩群體的形成更加具有自主選擇性,他們所提供的知識較之於傳統同輩群體提供的知識更加呈現出一種信息多元化和良莠共存的景觀,很多青少年從網路同輩那裡得到和社會規範及道德相悖的信息,由於辨別能力不強,很可能被這些信息誤導,嚴重的可能誘使青少年走上歧途。在與網路同輩群體進行交往過程中,青少年很可能只選擇和自己同質性高的對象進行交往,使他們局限在一個缺少多元化的狹小空間里,當青少年真正走上社會,需要和各色人等進行交往時,往往會表現得迷茫和無所適從。青少年長時間的上網也導致與師長直接交流機會減少,進一步深化代溝。部分青少年與成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很少,代際之間的學習互動明顯不足,不利於社會知識、道德規範等的傳承和進步。

4、淫穢、色情、暴力的遊戲性實踐極易引發現實中的暴力自虐等傾向。青少年網路社會交往的內容往往比較複雜,受網上各種性及展示性活動、邪教組織以及一些反華勢力宣傳等邊緣文化、反文化和消極思想的影響,極易陷入負面文化 「泥潭」。一些網路遊戲中滲透有西方意識形態的內容,歪曲歷史,醜化社會主義國家形象,嚴重影響我國青少年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民族情懷。一些網路遊戲中的淫穢、色情、暴力內容,很容易使青少年網民產生暴力自虐等傾向,使其更具攻擊性,並引起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阻礙人格發展,導致交往危險性增加,引發不穩定因素,造成校園甚至是社會的動蕩。

5、對黑客、網路名人、IT富豪等所謂網路英雄的極度宣傳造成了對網路的極度推崇。青少年對於社會和人生認識還很膚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缺乏對社會現象的準確認知和判斷,而一些媒體對於網路黑客的高超技術,網路名人的特立獨行,IT富豪的一夜暴富等往往過度宣傳和渲染,導致部分青少年對於網路和相關技術盲目崇拜,醉心技術探究,模仿黑客行為,導致學業荒廢。

6.交往界面壓縮在人機範圍內,產生與現實世界溝通的反感、疏離甚而自閉。網路交往形式特殊,人機對話方式或以計算機為中介的交流除去了年齡、性別、職業、民族等諸多社會屬性,去社會化的趨向使得一些青少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與他人、社會直接接觸的機會,導致青少年交往的簡單化和片面化。當他們面對真實世界的社會交往時,可能會出現人際交往受阻或失敗,人際關係冷漠化,進而失去對周圍現實環境的感受力和積极參与意識,致使人際關係疏遠、親情隱退、道德冷漠,家庭、學校、社會的傳統教育失去必要的溝通途徑與實際的功效。

7、網路運營商逐利性誘導和上網低成本性,導致青少年深陷網癮難以自拔。據報道湖北漢口一名16歲少年,沉迷網路遊戲,竟半夜持刀砍傷母親,搶走8000元錢。《金陵晚報》報道,江蘇泰州一個16歲的男孩,因沉迷於網路遊戲不能自拔,離家出走達兩個月,《成都商報》報道,一位傷心欲絕的老父親,在三個月內寫下二十萬字的血書,只為了感召沉迷網路的兒子早日回家。不少於沉迷網路的孩子夜不歸宿,已經到了不上網不玩遊戲就無法生活下去的地步。

五、加強對青少年網路社交引導干預的對策

在網路虛擬社會化、青少年社會交往網路化背景下,必須積極探討青少年社會交往及其引導干預的新特點和新思路,全面系統研究建立適宜的青少年教育和諮詢服務機制,構建多維度、廣覆蓋、協作共贏的青少年社會交往引導和干預體系,有效規避網路的負面影響。

1、完善規範約束機制。制定和完善青少年網路人際交往的相關法規,明確青少年網路社交規範,加強網路道德教育,儘快形成合理的青少年網上交往規範約束機制。

2、建立心理疏導機制。轉變青少年心理教育觀念,總結矯治經驗和規律,探索新型引導干預模式,構建心理輔導和諮詢服務機制是強化交往行為干預的關鍵。現實和網路並重,多渠道創造和豐富青少年社會交往途徑,針對青少年獵奇、沉迷、攀比、炫耀等心理因素探索新型引導和干預模式,強化網路心理疏導和諮詢服務,探討總結成功矯治經驗和規律。

3、構築利益平衡增進機制。從利益平衡增進的角度,網路經營既得利益主體的逐利性網路交往誘導和提供機制,與現實青少年教育機制存在博弈,必須從各方利益協調增進和優化的角度進行對策設計。利用時段優惠、費用減免等手段鼓勵青少年在綠色網站、網吧文明上網;建立多元利益誘導機制,激發媒體、社區網路監管參與意識,吸引高素質人才和專業機構從事教育、引導和矯治工作;運用政府補貼等引導政策和經濟槓桿鼓勵建設有針對性和吸引力的青少年網站,促使現有網站優化服務內容。

4、健全環境優化機制。以校園網建設為重點,以家庭文明上網為補充,凈化網路環境,構建青少年綠色網路社會交往平台;監控和制裁逐利性不良網路信息傳播和誘導使用機制的設置,規範網吧經營行為,改善網吧經營環境,確保網吧公共安全;強化網路監督員、電子警察監督防範功能,嚴厲打擊網路犯罪。

5、形成監督考核機制。家庭、學校、社區三結合進行青少年網路交往行為引導、監控和考評;媒體和網路使用者監督舉報與網路自動凈化技術相結合,進行網站文明等級考評;建立綜合網管部門對網吧、網路運營商等進行監督考核,並設置市場退出等懲戒機制。

6、構建多方協調機制。家庭、學校和社會各方參與的多維度、廣覆蓋、協作共贏的青少年社會交往引導和干預體系,是有效規避網路負面影響的根本保證。要積極設置利益平衡增進機制,吸引高素質教育和矯治人才,激發各方參與配合意識;強化媒體責任,發揮社區作用,構建家庭、學校、社區、媒體、網管部門等多方參與、協作共贏的青少年社會交往引導和干預體系。

希望廣大家長朋友重視孩子交往,同時祝廣大青少年交往快樂!


推薦閱讀:

圖文教程:怎樣畫草蟲(提高篇07)
用Camera Raw提高反差 打造廣闊的沙漠美景
提高警惕!同房後不能做這些事(組圖4)
八字入門與提高讀本《命脈》2
英語學習:如何提高自己的聽力水平?

TAG:孩子 | 能力 | 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