蜷縮在「圈」的封閉里拒絕深刻
靳 靜
近兩年,身邊時不時有朋友信誓旦旦地宣稱,要「戒掉」朋友圈,或者計劃規定自己每天看朋友圈的時間不超過幾次,每次不超過多少分鐘。很不幸,他們無一成功。微信界面底部左起第三欄的小紅點,就像一個磨人的小妖精,在人們的現實與精神世界裡陰魂不散。
我能理解他們這種「想戒不能戒的衝動」。朋友圈雖然消耗大量時間和精力,卻集合了資訊與社交的雙重功能,彷彿是一扇門,把逼仄的個人空間與廣袤的大千世界聯結起來。放不下朋友圈,無非是害怕與世界失聯。
說朋友圈裡有個「世界」,並不誇張。比如微信好友1000+的我,樣本基數夠大,每天一大樂趣就是透過朋友圈的時間線窺視多樣性的世界。多好玩呀!有人家國天下,有人風花雪月小確幸,漂亮妹子熱衷於展示顏值,個別「相貌感人」的漢子也沉溺自拍,代購妹子勤奮地貼出美好的商品和更加美好的價格,不代購的人偶爾痛斥微商惡化朋友圈生態。同一個朋友圈,卻沒有同一個夢想,參差多態的世界匯於時間線,是多好的社會學觀察樣本!
但說起來挺諷刺的,微信朋友圈的設計邏輯本來是偏封閉的。一般說來,你只能看到你的聯繫人所發布和分享的內容,只能了解到「好友」的想法。朋友圈的外延非常有限。
在朋友圈所能看到的一切,都是「好友」篩選、再生產的結果。與其說朋友圈呈現給人的是大千世界,還不如說是一幅幅聯繫人畫像,它記錄你的「好友」的喜怒哀樂、趣味取向。與此同時,不符合畫像的內容信息,輕易就能被屏蔽。朋友圈就像電影《黑客帝國》里說的那個Matrix(矩陣)的世界。
有個笑話說當今中國有三大話題不可觸碰:中醫、轉基因以及韓寒。就這些話題意見不同,據說足以讓夫妻反目、兄弟成仇。如果一個堅定的「中醫黑」發現朋友圈出現中醫擁躉,而且成天轉發養生小文,他可能直接選擇「不看他的朋友圈」,或者乾脆拉黑。現代生活匆忙而焦慮,「三觀」不合,眼不見心不煩,久而久之,朋友圈愈發「和諧」,也愈發狹窄和封閉。不同人的朋友圈裡呈現的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在你的世界裡熱火朝天、人盡皆知的話題,到了另一個人的世界裡,就陷入了不可思議的寂靜與沉默。這種現象發生在同一片藍天下,想想也是神奇。
當然也有那麼些東西,不管你的Matrix多麼嚴絲合縫、堅不可摧,它都能滲透進來。比如最近無處不在的某款口紅,即便我的朋友圈畫像和美妝、時尚關聯不大,它還是透過各種縫隙傳導到了我這裡。這可以歸功於商業推廣的強大。這種事一般只發生在營銷領域。信息與思想,一般不具備這樣的穿透力。
封閉不盡然是個消極概念,問題是在當今時代,「封閉」很難和「專註」「深度」發生聯繫,很可能產生浮躁的結果。一言不合就拉黑,在移動社交場域太容易發生了。我圍觀過很多網路論戰,經常發現爭執不下的雙方都對著空氣義憤填膺、豪情萬丈,吵到最後統統失焦,但雙方觀點壓根就是一致的。在如此背景下,封閉幾乎等同於狹隘,同這樣的「世界」保持聯繫,未必是多麼健康的精神現象。
這兩天,傳媒圈最熱鬧的事件,是澎湃新聞網原CEO邱兵創辦的「梨視頻」上線。主打短視頻的「梨視頻」強調短平快,跳過鋪陳,直入高潮。邱兵舉了個例子:一場車禍的視頻,關鍵也就那十幾秒,所以冗餘部分統統該剪掉。這是非常清醒的商業邏輯,卻也暗示人們:這個世界就是浮躁的,浮光掠影總強過精雕細琢。我們對每條朋友圈內容所能保持的注意力可能只不過10秒。快速吸收、快速反應的思維活動,塑造了朋友圈的樣貌,也剪出了這個時代的一個側影。在這種邏輯的驅使下,人們的精神世界只會向局限的空間里一退再退,被屏蔽的東西只會越來越多。
這是比「封閉」或是「開放」更要緊、更讓人憂心的議題。足夠清醒的人不會把朋友圈當作認知世界的唯一途徑。怕就怕甘願蜷縮在狹隘的精神世界裡,拒絕沉澱與深度。人類精神的墮落更應歸咎於這樣消極的姿態,而非哪款不夠開放的產品。
推薦閱讀:
※精神上的自由是更深刻的人生自由
※九個簡短故事道出深刻哲理!國人能讀懂的沒幾個
※12地支最深刻解讀之——亥
※「極端寫實」與「極端深刻」 從冷軍的《豐碑》《小姜》說起
※愛情如被錯過最後成了深刻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