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穆斯林三大禮儀

原文地址:穆斯林三大禮儀——婚禮、葬禮、割禮作者:香巴拉

一、 婚禮北京回族穆斯林在近八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北京獨特的婚姻習慣和婚禮習俗。並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改革和進步著。首先,回族穆斯林的婚姻觀是遵照伊斯蘭教規,主張穆斯林男女都要結婚,反對禁慾,反對絕欲,反對終身不娶、不嫁的獨身主義。成年男女因需要而結婚是「 瓦直卜 」 (意為 「 當然 」 即副主命),為繁衍子孫而結婚是 「 遜奈 」(即聖行)。新中國成立前,年輕人的婚姻基本是由父母、長輩作主,解放後發展到由中間人介紹和自由戀愛。近幾年,為了讓回族青年人有更多的相知,相戀的機會,北京的一些清真寺安排專人負責,為穆斯林青年男女的相見相識搭建平台;多斯提們之間也出現了許多志願者,其中有阿訇,有退休的教師、職員,他們不惜餘力,捐出自己的退休費,騰出私人住所,免費定期為青年們組織見面會,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尋找配偶的機會,還讓年輕人學習了伊斯蘭教知識。另外,北京近幾年來也出現了數十個經營性的回族婚介所,一般婚介所也有經營回族婚介的業務。全市性的大型婚介活動也吸引了不少回族青年及家長。回族穆斯林對婚姻條件看得很重,要求男女雙方必須都是穆斯林。目前在北京回族穆斯林中 ,這種基本的擇偶條件仍在堅持,回族穆斯林一般不與非穆斯林婚配。《古蘭經》中明確規定: 「 你們不要娶以物配主的婦女 , 直到他們信道 …你們不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以物配主的男人,直到他們信道。 」北京的回族穆斯林青年大多都能聽從家長的教誨,具有在本民族內部尋找配偶的意識,對於個別或極少數與非穆斯林婚配的,一般都要先商議條件,要求漢族或其他非穆斯林一方「皈依 」( 進教 ),學習伊斯蘭教知識,即皈依伊斯蘭教,願意接受並遵守回族穆斯林的風俗習慣,才能正式確定婚姻關係,在結婚前,要由阿訇主持舉行進教儀式。另外,回族穆斯林的婚姻制度是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實行一夫一妻制,主張男女雙方都有婚姻自擇權,男女青年均按照《婚姻法》的規定的結婚年齡登記結婚並領取結婚證書。按照伊斯蘭教規定,回族嚴禁血親、近親之間通婚,注重社會道德和人類的進步。北京的穆斯林青年不管是經人介紹或自由戀愛,當互有愛慕之心,彼此有了深厚的了解並經雙方家長同意之後,由男方家長到女方家定親。定親之日大多選擇主麻日(星期五)或法定的休息日,男方把聘金及聘禮交給女方,雙方家長共同選定婚禮日期,雙方男性家長「拿手 」 (握手,並同時頌念讚詞:安拉混埋算離而倆,穆罕默地我而倆,阿離穆罕默地。)互道 「 穆巴拉克 」(大意是:吉祥,吉慶),表示婚姻大事已定,決不反悔。回族穆斯林青年男女結婚一般都是以伊斯蘭教的主麻日或節假日為佳期。結禮這天,新娘新郎都要洗 「 烏素里 」(大凈)。在現代化的都市中,新娘們都穿上了符合伊斯蘭教規的結婚禮服:新娘身著具有伊斯蘭特色的長袖、滿領的拖地婚紗,華貴的蕾絲亮片,素雅高貴,美麗的蓋頭包住了新娘的秀髮,潔白的面紗遮擋著新娘的臉龐,神秘而又炫麗。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北京人講究還在自家所住的院子里舉行婚禮。搭棚,壘灶,請廚師好不熱鬧;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條件的改變,近幾年來,婚禮的地點大都選擇在高檔的清真飯店。新郎用豪華的婚車把新娘及家人迎接到飯店,親友們在歡呼聲中,將鮮花的花瓣撒向新人,向他們表達真摯的祝福。親友們見面互道「穆巴拉克 」 。婚禮儀式開始時,請阿訇寫 「 伊扎布 」 (結婚證書),念 「 尼卡哈 」(結婚證詞)。阿訇坐上席,左右坐證婚人和雙方父母,新郎新娘站立正中,傾聽阿訇的教導,阿訇誦讀《古蘭經》有關章節,並用漢語講解其大意。開始的祝福詞為:「萬能的主啊!感謝你的恩典,請你成全、佑助兩人的婚姻完滿幸福。 」 然後對這對新人進行教育,大意是: 「結婚是從幼年邁入成人的階段,從此應嚴守教律,端正品行,上進求學,孝敬雙方父母,友愛兄弟,夫妻相敬如賓,親友間要注重禮節。」接著,由雙方家長發言,向新人表達祝福,並給他們提出長輩的寄託和期望。之後,阿訇問新郎:「 你願意娶她為妻嗎? 」 新郎立即應答: 「改必勒圖。 」 (阿語,意為:我願意。)再問新娘: 「 你願意嫁他為妻嗎? 」 新娘答: 「 達丹。 」(波斯語,意為:我願意。)接著阿訇宣布: 「 從今天起,你倆結為夫妻,和睦相處,白頭到老。 」這時,這對新人當眾交換信物,表達愛意;向雙方父母敬茶,感謝父母養育之恩。阿訇把為新人寫好的 「 伊扎卜 」(結婚證書)頒發給新人,然後帶領大家做 「 杜阿 」,並將早已準備好的棗子,花生、糖果、核桃、果子撒向新郎和新娘,以示永結百年之好,早生貴子,這被稱為 「 撒喜 」 。雙方男性家長 「拿手 」 ,互致祝賀。新郎為新娘掀起面紗,雙雙向親友致謝,宴請賓客。在回族穆斯林中,一旦組成新的家庭就具有相當大的穩定性,離婚現象極為少見。平時當夫妻之間出現不愉快的現象,有關的親戚或有威望的老人就會自動出面調解,盡量說服雙方不要輕易離婚,這正如《古蘭經》中所言:「你們當從他們倆的親戚中各推一個公正人,如果兩個公正人慾加以和解,那麼,真主必使夫妻和睦」。二、葬禮在回族的形成和發展中伊斯蘭教的喪葬制度已變成回族的喪葬習俗,並在社會發展中不斷堅持、完善,形成了全民族共同遵守的喪葬習俗。回族穆斯林在臨終前,一般都注意做好這幾方面的工作:一是請阿訇給病人念 「 討白 」,祈禱真主饒恕病人的罪過,要求病人懺悔和反省自己。二是要 「 口喚 」,即平時接觸的親戚朋友、鄰里鄉親與病人發生過矛盾口角,甚至接下仇恨的,這時要主動向病人說「 塞倆目 」 要 「 口喚 」,消除誤會和隔閡,互相原諒。三是病人病危是要求肅靜,不得吵鬧。除了病人親骨肉和懂得伊斯蘭教教規的人以外,其他人均不能入室,直到病人逝世。北京回族穆斯林對人的逝世,一般都稱 「 無常 」 ,也稱 「 歸真 」 或 「 毛提 」 。 「 無常 」 ,即逝世的意思; 「 毛提」 是阿拉伯語,也是逝世的意思; 「 歸真 」 是指對篤信伊斯蘭教的信士逝世的提法。回族穆斯林一般不把逝世稱為 「 死 」,因為伊斯蘭教把逝世看做每個人最後的必然歸宿,把他解釋為 「 嘎來布 」 (肉體)的消失和 「 羅罕 」(精神)的升華,是人生的復命歸真,而不是生命的歸結。1 . 停放亡人回族穆斯林人把已逝世的人稱為亡人。當人停止呼吸後,在身旁守候的親人要給亡人合其眼,合其口,順其手足,理其發須,面稍向右側。過去,親人們把亡人安放在自家通風涼爽的大廳中,而現在,則從醫院直接送到清真寺或回族殯葬處,因為那裡有良好的安放條件,並由專人管理。回族穆斯林一般不將亡人送醫院的太平間與其他屍體放在一起。停放亡人必須使其頭朝北,腳向南仰卧,面稍向西。亡人臉上蓋上蓋臉布,身上要蓋潔凈的布單(用本色白布即可)。2.善面回族穆斯林也叫 「 探埋體 」(亡人的屍體)。這一程序相當於漢族的遺體告別。阿訇、親朋、鄉鄰向喪主家致哀,併到埋體房(停屍房)揭開亡人頭上的白布單,看看面容,多方面勸說喪家節哀,講述人生客觀規律。回族穆斯林反對喪家嚎啕大哭,跺腳喊叫等哭鬧行為。在善面過程中,忌向亡人行鞠躬禮,忌喪家大人、孩子跪在地上回禮。同時,如是夫妻一方去世,只許在洗前善面小泣,洗後不許再看面容。如亡人當天未能埋葬,還得「守夜 」 , 「 守夜 」 者要洗過大凈,不能睡覺,埋體房要點上芭蘭香直到天明洗時為止。3.備品回族穆斯林俗稱縫 「 克番 」。回族的克番有兩個特點,一是顏色,都是用白色的布料;二是面料,一律用白棉布、白市布、白漂布等,不用綾羅綢緞和高級面料。這主要受伊斯蘭教的影響。穆聖說:「安拉最喜歡白色布,生者著白衣,死者用白布做克番 」 。穆聖的教誨使回族逐漸形成了白色布料做 「 克番 」 的習慣。回民為亡人備克番是有講究的,不是一塊白布就行的,樣式、全國各地回族穆斯林要求大體相同,但男女有別。男人用的克番有三件:一是大 「 大卧單 」 ,長短要略長於身,上下各余出 0.6 - 0.7 米。一般約 2.3 米,寬約 1.5米。二是 「 小卧單 」 ,長短要合身,但上下兩頭留餘地,寬約 1.5 米。三是撇衫(內衣)護心都阿,長自肩至踝骨,寬約 0.4米。裁減時要有套頭開縫(以便從亡人的頭上套過),再加帽子一個,長共約 3 米。男性亡人克番需寬幅白布 10米。女人的克番比男人的多兩件,除了同男子用的三件(把帽子換成包頭也叫蓋頭長1 米左右,用以裹發,並用布帶束著)。此外,另加裹胸和騎襠各一件。裹胸長 1 米左右,寬 0.3 米左右。騎襠布長 1 米左右,寬 0.3米左右。在穿可番時,這兩件貼身用。女性亡人克番需寬幅白布 11 米。4.洗、穿洗 「 埋衣體 」 即活人給亡人做最後大凈, 也叫 「 著水 」 。如今,北京的回族穆斯林洗亡人的地點是在清真寺或回族殯葬處,由於居住條件的限制,一般不在家中洗了。洗 「 埋衣體 」一般由三人擔當,即一人專門灌水,一人幫助沖洗(稱為:領水),一人負責專洗(稱為:拿重)帶上手套,雙手輕輕洗滌。手套要準備兩雙,洗上身一副,洗下身一副,。給亡人凈做大凈,男女有別,男不洗女,女不洗男。沖洗的程序男女都是一樣的:先洗手凈下,後用白布蘸溫水擦洗口齒、鼻孔。接著洗臉、洗頭,最後由上至下,先右後左,洗遍全身,並用浴巾擦乾。洗下身一般都要注意遮住羞體。洗「埋衣體 」 時,除了洗滌的三人外,其他人一律不得入內。為亡人做大凈後,將其移至準備好的克番布上,按照有關習俗規定,先左後右,層層包裹,先裹撇衫,再裹小卧單,三裹大卧單,最後加冠,並將腰部、頭、足都用白布帶子紮緊。女子還要加裹胸和騎襠。回族穆斯林在給亡人穿克番時,要在克番上撒一些香料、冰片、樟腦水、香水等,是為了防腐驅蟲而用。亡人要放入活底匣子中,也稱為「埋體匣子 」 。抬埋體由四人或六人擔當,途中可以換人,但匣子不能落地,回民反對僱人抬埋體,一般都由直系親屬擔任。5.站 (殯禮)穆斯林也稱:站 「 者納則 」,是回族穆斯林喪葬中最主要的一個部分。殯禮的主持者是由本地區清真寺的教長擔任。殯禮一般在喪主家或清真寺的庭院及殯葬處的大廳里舉行。從宗教意義上講,是生者代替亡人向安拉作最後的一次禮拜,回賜轉給亡人。先將埋體放在西邊(頭朝北,腳朝南),主持阿訇靠近埋體領站,其他參加者都隨後排班站立。此殯禮拜屬:副主命,其要素有四:舉意——立站 —— 四個 「 太克比勒 」——為亡人祈求。舉意的內容是:求真主饒恕活著的和死去的,大的和小的,男的和女的。乞求真主准承:活就活在伊斯蘭的道路上,亡就亡在「 伊瑪尼」 (信仰)的根基上。念 「 太克比勒 」 要求:抬兩手高頌 「 安拉胡艾克拜勒 」 ,而後抄手並念 「 塞那 」(開拜詞),之後的三個 「 太克比勒 」 不要再抬手,而是仰首示意;第二個 「 太克比勒 」 後念贊聖詞;第三個 「 太克比勒 」後為亡人念祈求詞(因亡人的男、女、幼、孕而有所不同,念詞亦有區別);第四個「 太克比勒 」後默念都阿宜,大意是:養主啊,祈求你饒恕和慈憫吧 —— 至慈之主啊!接著向右、向左各說 「 塞倆目 」 ,出拜,眾人一起捧手接 「都阿宜 」,至此殯禮結束。穆斯林殯禮一般不在日出或日落進行;婦女不參加殯禮,不送葬。近些年北京和其他都市回族穆斯林已有不少婦女隨家人一起到墳地送「埋衣台 」 和游墳了。6.埋回族穆斯林的墳墓全都是南北方向,均成長方形的一個坑,且口大底小,並有規定的尺寸。土質堅硬的地方,墓深 1.8 - 2米,土質較軟的地方,深約 3 米。墳長約 2 米,寬 1 米。在坑底的西面挖一個與墳坑平行的深洞,長約 2 米,寬 1 米,高 1米,其形狀上面成弓形,下面是平底。這個小洞能躬身出入。(在地下水位較高或易崩潰的沙灘上,一般只挖一個 3米左右深的直坑,同時準備水泥蓋板蓋住坑穴。)下葬時,兩人先跳到坑中,其中一個到小圓洞里。然後打開木匣子,由四人將埋體緩緩放入墳坑,再慢慢送入洞中,使亡人頭北腳南,仰面而卧,面向西方(因聖地麥加在中國的西方)。之後,先用土坯或礦渣磚壘好小洞口,,然後填土掩埋墳坑。墳墓堆起來,外形猶如魚脊形或凸形,為了游墳找尋方便,為了防止風雨侵蝕,北京回族穆斯林的墳墓一般都要砌磚(或石)、立碑。但與漢民墳不同,它不是圓墳頭,而是長墳頭,。在下葬過程中,阿訇為亡人念經,其他送葬者跪聽祈禱。近幾年,北京市政府加大落實民族宗教政策的力度,擴建、修善了北京市回民公墓,並增加了一條龍的回族殯葬服務項目,給廣大穆斯林群眾帶來了方便。7 . 紀念亡人. 回族穆斯林把紀念亡人稱為:干 「 爾麥里 」,主要是要紀念已故的親、友,等。紀念亡人一般因亡人無常的時間及本家的經濟條件而有不同規模和方式。紀念亡人,從無常後下葬的當日開始,從墳地回來後喪主家要請阿訇念誦《古蘭經》(北京穆斯林俗稱 「 回頭經 」)為亡人向真主求恕饒,炸油香,熬肉粥請幫助操辦喪事和送 「 埋衣體 」的人吃(進來大多是去清真飯店招待)。亡人無常的第七天,回族穆斯林叫「 七日 」,喪家要到墳地游墳,同時誦讀《古蘭經》,如不會念要請阿訇同去游墳。這天喪主家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訇、眾鄉老為亡人向真主祈禱,求真主恕饒亡人,求真主提高亡人在天園中的品級。四十日時要紀念,在此後,還有百日、周年、三周年、十周年、三十周年,人們大多要宰羊、炸油香,念誦《古蘭經》提念亡人。北京回族穆斯林的喪葬習俗與其他回族聚居區的習慣基本相似,並有著以下幾個共同點 :第一:實行土葬,忌火葬。回族穆斯林遵伊斯蘭教法,主張「入土為安 」 。第二:主張速葬。常言道:亡人奔土如奔金。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 「 三日必葬 」,一般早上無常,下午埋;晚上無常,次日早上埋,不能超過三天(十五番「 乃瑪子 」)。即使發生意外事故亡故的,查清原因後,也要先埋人,再處理事件。第三:從儉節約。回族穆斯林講究厚養薄葬,父母在世時子女應盡孝心,無常後,葬禮提倡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第四:一律平等。回族穆斯林在喪葬的四個關鍵程序(遵伊斯蘭教法,洗 —— 用水沖洗,穿 —— 白布纏身,站 —— 舉行殯禮,埋 ——公墓埋葬)上,不分地位高低,貧富貴賤,體現出一律平等。第五:解放後,北京回民有專用的回民公墓,不到其他非穆斯林的墳地去埋葬。三、割禮割禮,阿拉伯語 「 海特乃 」 的意譯。回族穆斯林稱 「 遜乃提 」 (聖行),也叫 「 做遜乃(或稱 『 做筍 』 ) 」。北京回族穆斯林一般習慣在男童五至九歲的時候進行割禮,即割除陰莖的包皮。穆斯林男性為什麼要行割禮呢?因為伊斯蘭教規定男孩到十二歲,已經懂事,要開始承擔宗教義務,履行「天命 」 和 「 遜乃 」的宗教功課,行了割禮,可以保證大小凈洗得乾淨。這樣,宗教上的這一規定長期發展,久而久之,慢慢地變成了回族穆斯林的第三大禮儀。回族穆斯林男性割包皮的習俗,從醫學的角度看是很衛生的,是有科學道理的。是對身體健康有益的,是一種良好的習俗。據調查,回族穆斯林當中現在幾乎沒有發現患陰莖癌的。北京的穆斯林給孩子進行包皮手術,在過去都是找專門的宗教人員進行,稱其為 「 遜乃巴巴 」 或 「 小刀師傅 」,也可找回族中醫外科醫生。現在,大多家長帶孩子去回民醫院或一般醫院做外科皮包手術。從傳統習俗上,北京的回族穆斯林對割禮非常重視,氣氛非常隆重。割禮當天,孩子要換上新衣服,有的家裡還要宰羊、宰雞、炸油香。請阿訇念經,過「 爾麥里 」 。親戚朋友也要前來祝賀。

【說明:本文系轉載,為的是了解兄弟民族的習俗。】


推薦閱讀:

[轉載]小溪嬉水
【轉載】許睿瑜外拍1
父親與我(轉載)
引用 【轉載】【美文】一生一世一雙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太唯美了)
[轉載]穴格(七)

TAG:禮儀 | 轉載 | 穆斯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