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爸爸」正在為孩子的成長埋下「性格炸彈」?
孩子最需要爸爸付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是實實在在的陪伴。資料圖片
本期關注
家庭教育中的父親缺位之成因、後果和改善之建議
「每天晚上加班到九十點鐘,周末還被老闆喊去趕進度,有點休息時間用來調節一下自己也有錯?」「做老闆更累,公司事務、客戶應酬,一個也少不了。我圖什麼?還不是為老婆孩子生活得更好一點?」周杰倫應該給深圳的爸爸們寫首《爸爸很忙》,他們忙著工作忙著賺錢,就是不忙著陪孩子。有人一周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不超過一小時,有人孩子出生六個月沒給換過一次尿布,爸爸在親子教育中的缺位應該成為深圳的第十一大景觀。
當然,爸爸缺席親子教育不僅是深圳的奇觀,也是全中國的普遍現象,爸爸們總是想當然地把媽媽排到養育孩子的第一順位,樂得以「隱形爸爸」自居。可親子專家說了,父親所承載的特殊教育元素缺位,不僅造成親子關係淡漠,孩童性格可能產生扭曲,更可能造成精神亂倫的幾率加大。
1隱形爸爸造就成群的「假性單親媽媽」
家住福田的陳冰(化名)已經做了三年的全職太太,她每天都在為「米寶」忙碌,「米寶」是她兩歲半的兒子。陳冰的丈夫開一家公司,早出晚歸,周末也常被應酬填滿,一周跟老婆孩子相處的時間以小時計算。
「早上8點出門,從沒正點回過家,早的話七八點,晚的話就沒譜了。」每天的早飯時間是這一家人難得的團聚時刻,「他總是嫌孩子吵,匆匆吃完走人,如果哪天回來得早,心情好就抱兩下兒子,大多數時候都喊累,癱在沙發上喝茶看電視,兒子叫也不理,電話卻接個不停。」除了睡覺,陳冰就是一部照顧兒子的專職機器,「孩子的爸爸只要按時寄錢回來,在與不在似乎都沒多大區別」。(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網)
對丈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缺位的不滿並非陳冰所獨有,「你到深圳任何一個早教中心都會發現,80%以上的孩子由媽媽、姥姥甚至保姆帶著上課,根本見不到爸爸的影子」。王穎為丈夫「甩手掌柜」似的作風已經發過幾次脾氣,痛訴男人在親子教育中的不作為是她和早教中心的媽媽們聚會時最能引起共鳴的話題「沒有之一」。
早教專家小巫的紐西蘭老公曾問過小巫一個問題:怎麼你的朋友都是單親媽媽?這個紐西蘭人的困惑源於每次聚會只見到小巫那些帶著孩子的女性朋友們,就是不見孩子的爸爸。「中國父親在親子教育里的缺位,富裕階層尤其明顯,最高級的別墅都給了保姆、狗、孩子、司機和園丁住,爸爸做了空中飛人。」
據深圳收費昂貴的英皇幼兒園的家長透露,該園曾經組織過親子表演,媽媽們的舞蹈表演是貨真價實的媽媽,而需要爸爸們參與的「大刀舞」,爸爸們沒有空,只能派司機、公司員工來頂替。
不僅富裕階層,即便普通家庭里,爸爸們同樣樂於充當不聞不問的隱形角色,將照管孩子理所當然地看作「女人的事」。園嶺小學副校長李志萍對此體會深刻:「學校里從來都是媽媽來得多,跟老師聯繫的也多是媽媽。」
曉雨生下寶寶的六個月里,老公沒給孩子換過一次尿布、洗過一次澡,最具深度的參與方式就是老婆在孩子換尿布時,偶爾遞過濕紙巾。
朱燦的老公更屬於萬事不關心的典型,失業在家半年,每天泡網打《魔獸世界》,套上耳機隔絕女兒的啼哭,好歹有兩天因遊戲伺服器維護閑了下來,也是憑心情逗孩子玩,全然不顧孩子是不是剛剛睡下,有沒有足夠體力折騰,高興了過去哄哄,孩子哭了立馬閃人。
一項調查顯示,近兩成的現代爸爸,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少於一小時;四成爸爸自認親子相處時間不夠。而過半數的媽媽,抱怨丈夫和孩子相處時間太短。
有感於中國爸爸在親子角色上的缺位,作家陳安儀創造了「假性單親媽媽」這一概念,卻無意中給隱形爸爸下了形象定義。「老公工作很忙、很晚回家、一天跟孩子說不到兩句話,或是根本早出晚歸、見不到孩子的面。運氣好一點的,老公還有個星期天會待在家裡,但所做的事情也只限於吃飯、睡覺、看電視、玩電腦,通常兩隻眼睛都不會擺在孩子或孩子的媽身上。運氣差一點的,連假日也要去加班、應酬。一年工作360天,跟同事相處、聊天的時間,都遠遠超過家裡的老婆、小孩。」
陳安儀說,比起真正的單親媽媽,「假性單親媽媽」唯一的差別,只是在晚上有個人睡在旁邊,家裡的賬單有人支付,還有,會有個人三不五時打電話回來說「我今天晚上不回來吃飯。」
2隱形爸爸們都有十萬個不負責的借口
說到「隱形」,深圳的爸爸們有很多理由,例如「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家庭分工就是這麼認定的;例如媽媽細心,更適合照顧孩子;例如爸爸在外面打拚賺錢養家,同樣也是愛孩子的一種方式;例如爸爸工作已經很累了,家裡就由媽媽打點好了。
「每天晚上加班到九十點鐘,周末還被老闆喊去趕進度,有點休息時間用來調節一下自己也有錯?」
「做老闆更累,忙不完的公司事務、上下關係打點、客戶應酬,哪個也少不了。我圖什麼?還不是為老婆孩子生活得更好一點?」
「照顧孩子太多瑣碎細緻的要求,女人這方面最擅長,也符合人盡其才、優化組合的道理,你讓我來做說不定越幫越忙。」對親子教育缺位的指責,深圳的爸爸們滿腹委屈、振振有詞。
「從中國社會的傳統上看,包括日本、韓國,形成了一套『男主外女主內』的固化思維———男人應該在外拼搏,女性因生理、心理特性自然而然地承擔起孕育、哺乳及對孩子生活細節關注指導的責任。」深圳大學師範學院教育系主任趙衛指出,受傳統思維的影響,爸爸們自覺不自覺地將工作、賺錢當成逃避親子教育的借口,尤其是那些富裕階層,對社會資源的佔有更多,更容易將其看成於己有利的推搪理由。
生理價值感的缺失也是造成爸爸們愛隱形的原因之一,「女性從青春期開始的月經無時不在從生理上提示其養育後代的功能,包括此後的懷孕、哺乳,都為她們營造了一種價值感的存在。男性則沒有這一體驗,他們體驗不到生理上的價值感,親子的慾望也就沒有那麼強烈」。根據小巫的說法,父親在生育過程中的「旁觀」位置決定了他們存在從親子教育中抽身的生理乃至心理基礎。他們可以選擇負責,也可以選擇不太負責。而母親,因為親自生育,割捨的難度遠大於父親。
「男性尤其是三四十歲的男人,更願意享受事業成就的快感而忽略與孩子的相處。」李志萍見過不少成功爸爸缺席親子教育的案例,「把孩子丟給老婆,一個勁地忙事業,享受賺錢的快樂、享受自身價值實現的快感,他們正當壯年、風華正茂,不肯為孩子做出一點點時間上的犧牲,還不承認忽視孩子,覺得自己也在付出,為家裡賺錢,給孩子樹立榜樣。」
3母子關係過深會造成精神亂倫?
隱形爸爸們的嘴很硬,他們從心底里不覺得少陪點孩子會產生什麼嚴重後果,甚至認為爸爸就是要嚴一點、疏遠一點才能建立所謂的權威,甚至於,他們潛意識裡覺得隱形是一種很酷的狀態。誰陪兒子多點,還可能遭到鄙視。但從現代親子教育理論來看,隱形爸爸們的做法無異於為孩子埋下性格炸彈。
「父親和母親在親子教育中的地位一定是平等的,父親如果缺席親子教育,非常要命。」小巫把「淡漠感」視為隱形爸爸造成的直接弊端,「爸爸沒死沒離婚,但不管孩子,不參與孩子的養育,等於告訴孩子『你不重要、無足輕重』。爸爸們以為賺錢讓孩子過好生活、上貴族學校就是愛孩子,但孩子根本不在乎這個,他們只要爸爸在身邊照顧自己。」
一位小學生在作文里寫道:「我寧願爸爸沒這麼優秀,他就有更多時間陪我了。」「由媽媽主導教育的男孩子往往很粘人、嬌氣、膽子小。」李志萍觀察,媽媽們管得過細,孩子的創新和自理能力往往不足。
父親在親子教育中的缺位造成男孩女性化傾向的理論和案例已不鮮見,但小巫覺得這還不是最嚴重的問題,「父親是孩子生命中的第一個男性形象,父親跟孩子的關係決定了女孩在今後生活中與任何一個男人處理關係的方式」。如果女孩被爸爸冷落,要麼形成自己在男人眼裡無足輕重的定勢思維,要麼對男人極度依賴,找到一個男人就死死糾纏。「爸爸應該是孩子的靠山、勇士,爸爸缺位直接造成孩子安全感的流失。」
小巫提出,單個孩子的家庭里,爸爸、媽媽和孩子的關係構成三角形,多個孩子的家庭則成多邊形,但不管幾個孩子,如果爸爸顧不上照顧家庭,他與孩子、媽媽的關係越行越遠,孩子跟媽媽的關係越走越近,尤其是母子關係糾纏依賴過深,就容易出現精神亂倫現象,「為什麼孤兒寡母的家庭里兒媳婦特別難做?因為這樣的家庭里母親的控制欲太強,兒子在母親眼裡成為丈夫的替代品,背著沉重的情感負擔,扮演了不該扮演的角色」。
「艷照門」男主角陳冠希近日接受媒體採訪時的表述,為父親缺席童年的惡果做了另一個註解。他9歲那年搬到香港,卻得不到父親陪,他希望周末跟父親相處,卻只得到「沒有時間」的回答和很多錢。「我想知道,從他身上知道,怎麼成為一個男人,怎麼成為一個紳士。(但)我所得到的只有錢。」
4物質補償解決不了青春期叛逆
媽媽朱莉最近有一點失落,上六年級的兒子越來越嫌自己口羅嗦,反倒是從孩子小時候就不怎麼費心力的丈夫成了兒子眼裡的紅人,又給孩子買電腦,又許諾暑假帶孩子去北京看長城,迅速贏取了兒子的喜愛。
李志萍也承認,很多爸爸在孩子十來歲以後開始用物質介入孩子的生活,希望以此補償當初缺席親子教育的遺憾,與爸爸的成功闊綽形象對比,孩子開始不待見又嘮叨又平凡的媽媽,「學校曾經做過一個調查,很多孩子把媽媽列為不受歡迎的對象,覺得媽媽很口羅嗦」。
「靠物質獎勵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不僅不正常還很不人道,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虛榮心,投其所好佔據親子關係的上風,卻給妻子造成尷尬甚至負面影響。」趙衛承認,當孩子幼小缺乏是非判斷能力時很容易被父親的物質攻勢所俘獲,「但隱形爸爸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成熟後卻對母親那麼親呢?因為母親一直在無微不至地照料他們,母親是無名英雄。真正成熟的父親要兼顧到和妻子的銜接問題,一定不能做用三天時間就讓孩子撲進自己懷裡的事,無形中對妻子和家庭關係造成了傷害。」
父親長期在親子教育中的缺位只靠簡單的物質給予並不能有效補償。「孩子被父親長久漠視,心裡一定會積攢怒氣,小時候他們或許屈於力量對比懸殊不敢爆發出來,但到了青春期,有了獨立意識和能力後,積聚的憤怒就會尋找發泄渠道,可能變得特別鄙視父親,也可能就是莫名其妙地對父親發脾氣,且難以溝通。」小巫認為,青春期的叛逆也有理性和無理性之分,「過於叛逆未必是對的,往往跟孩子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有關」。
「整天出去應酬,滿嘴酒氣回家,他對這個家根本不用心。」15歲的趙雨丹很直接地表達對父親的反感,她在沉默中一點點積攢怒氣,她不願意跟爸爸多說一句話,她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跟爸爸說話。
對那些在親子溝通中缺席又寄望通過物質彌補的爸爸們來說,有個問題必須警醒———從小到大,跟孩子談吃什麼、怎麼玩、喜歡跟誰交朋友等所有話題都是媽媽出面,爸爸與孩子的言語交際趨近於零。當媽媽無力控制局面需要更強大的力量協助時,爸爸卻根本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溝通,不了解孩子的思維模式,胡亂下藥只會導致叛逆心態進一步反彈。
5每個爸爸都沒有隱形的必然理由
幼兒心理學家格塞爾曾指出:「失去父愛是人類感情發展的一種缺陷和不平衡。」世界衛生組織最新研究成果也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兒長大後更懂得與異性交往」。
親子教育中父親角色的存在,注入了母親不具備的特殊元素,趙衛從三個角度剖析父親的影響力:「他為孩子提供一言九鼎、有擔當的精神氣質;他比母親更會扮演社會角色,為孩子引入大度的性格熏陶、成功交流的技巧;他還是與孩子手牽手的大孩子,母親更喜歡抱著孩子成長,而父親則牽著孩子成長,教孩子探索、凝視前方。」
所以,對那些還在用工作忙、傳統習慣來找借口推脫親子責任的深圳爸爸來說,隱形不是有趣的魔術,而是一種嚴重的瀆職。事實上,隱形爸爸也沒有推脫的必然理由,那些夫妻都在職場的家庭,憑什麼妻子又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而丈夫袖手旁觀?陳安儀說得很尖銳:「絕大多數的男人,在外面掙不了幾個錢,回來還是一副大老爺的姿態。在家裡做家務的女人,如果以同樣時間做幫傭,賺得說不定比男人還要多!有多少男人付得起價錢請一個全天候傭人,還不包括做愛?」
而爸爸們還覺得,現在孩子小,疏忽點沒關係,長大了再彌補。在深圳賣得很火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強調,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在孩子小時候不注意,不把教育孩子當回事,到孩子長大了,不知會有多少麻煩。有誰能把一張亂塗亂畫的紙擦乾淨呢?
「沒有什麼工作能讓人把24個小時都賠進去,只有重視與不重視。」小巫的老公任一家大公司的總經理,事情永遠都忙不完,但他就是把養育孩子當成自己的重任,比工作更重要的責任,「他每天很早去公司,也是第一個離開公司的人,回家陪孩子吃飯、遊戲,在孩子床前講故事,之後再工作到深夜。如果你把孩子當成最重要的會議,再忙都能抽出時間。」
小巫建議,爸爸們每周應該固定時間甚至每天只抽一個小時陪孩子都可以,關鍵在於長久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盡量避免其他事務擠占跟孩子的歡樂時間。「就我所見,大多數父親的親子直覺很正確,媽媽往往看了太多育兒書把自己給看亂了,反倒是爸爸對孩子學興趣課或考試分數持寬容態度。如果爸爸願意下功夫看些育兒書、接受育兒培訓當然好,如果不行,至少划出時間陪孩子唱歌玩遊戲。」
「把多應酬變成少應酬;把認為母親是孩子天然的第一順位養育者的觀念扭轉過來,視作夫妻共同的責任。」趙衛將親子培訓視作不可缺少,「很多父親過於自信,總覺得教育孩子十拿九穩,可爸爸們又不用生孩子,他們對孩子的感覺很容易流於外在。父親要多參加早教機構的活動,或者家長會規定只能由爸爸參加,強制接受親子教育。」(南方都市報 www.nddaily.com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南都網)
「社會風氣也需要往鼓勵爸爸親子的方向上轉。你看奧巴馬,時不時秀一下家庭和睦氣氛,既愛孩子又愛老婆還愛狗,好萊塢的男星都喜歡抱個孩子在身上,美國人把父親帶孩子當成時尚來模仿。」加州兒童會負責人楊帆指出,與美國街頭抱孩子的人中男性佔80%的比例相反,中國街頭則是80%的女人抱著孩子,「這個社會還需要從上至下的觀念指引。」
下期預告
深圳草根NGO的困境與出路
深圳合法註冊過的民間組織大約3000多家,而大量活躍著的、默默在做著公益事業的,還有上千家民間組織,譬如強調環保、單車出行的悅行者,為農民工、弱勢群體解決勞務糾紛的幾十家「勞務糾紛諮詢機構」等。這些民間組織被稱為草根NGO,一方面受到政策與體制限制,一方面又有蓬勃發展之勢,其困境與出路在哪?敬請關註明日《微觀深圳》。
微觀記者王相明報道
(南方都市報推薦閱讀:
※孩子究竟給誰帶好
※孩子起名,多說了兩句,忙了一上午
※致二胎媽媽:再大的孩子也需要父母的擁抱
※母親有六種品行 孩子就會光采人生
※假裝維持一個完整的家,真的對孩子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