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和健康管理
一、什麼亞健康? 亞健康概念首先由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教授於80年代中期提出,他的研究表明人體的確存在一種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間狀態,他稱之為亞健康狀態。由於人們習慣於把健康狀態作為第一狀態,疾病成為第二種狀態,而把這種中間狀態稱為第三狀態,灰色狀態,潛病期,臨床前期等。所謂亞健康就是人體除了健康和疾病狀態外還存在處於兩者之間的第三種狀態。 亞健康狀態是指身體處於疾病與健康之間的臨界狀態,一般指機體沒有明顯疾病但卻呈現出活力降低,各種適應能力不同程度減弱的生理狀態。人們對於健康和疾病的認識總是認為非此即彼,只要沒有疾病就是身體健康。但這是一種靜態的認識。進來醫學研究成果表明,從健康到疾病,特別是慢性病,它的形成有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亞健康狀態恰恰能表述從健康到疾病的連續過程中一個階段,可能因為處理得好而回到健康狀態,而如果處理不當,就會發展為各種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亞健康是不穩定狀態,而且很容易轉化。 1.亞健康的起因 亞健康的起因很多,歸納起來:環境因素、行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醫療服務、生物遺傳等。各種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環境因素起著主要影響。 引起亞健康的因素: 1、 社會因素:對生活工作節奏加快,信息爆炸等處理不善,都容易引起亞健康;社會關係處理不好,缺乏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不適應工業化程度提高帶來的緊張,交通擁擠,住房密集等容易帶來緊張感,造成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亞健康。 2、 心理因素:精神疾患幾率較高,據統計來看,亞健康同時患有抑鬱症佔了47%,同時患焦慮症佔32%,軀體化障礙的15%。亞健康的人同時符合一個或多個精神疾患的72%。有調查說明大概有20-30%的大中小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現在有40%家庭有或多或少的教育問題,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處理不當容易導致亞健康的發生。 3、 生物因素:有人提出病毒會引起亞健康。有趣的事實是許多亞健康人群的非洲淋巴瘤相關病毒含量比較高,通過查病毒抗體可以看出。另外還有皰疹、巨細胞、腸道病毒等,由於這些病毒會損傷免疫系統引發疲勞,容易導致亞健康。此外,內分泌失調學說中有些研究表明一些慢性疲勞綜合征(CFS)者腦內五羥色胺有活性的增加,五羥色胺是與睡眠和疲勞有關的。另外還有代謝異常,如一些日本和英國科學家發現體內色氨酸的增加能轉換成調節睡眠和疲勞的物質,使人容易疲勞。免疫學異常學說,有1/3-1/4的亞健康患者血液中免疫複合物水平升高,也有細胞免疫情況的異常。所以亞健康被看作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信息傳遞有缺陷所導致的狀態。 4、 生活因素:吸煙,尼古丁雖然可以使大腦興奮,但平衡受到破壞,尼古丁會損傷大腦細胞,出現頭暈、頭疼、記憶力下降等癥狀。酗酒,酒精是神經抑製劑,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酗酒者的死亡率高出普通人群1-3倍,酗酒者發病率較普通人群高出20-30%,而嚴重酗酒者發病率較普通人群高出50%。酒精肝,肝硬化是25-60歲組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膳食不平衡,有調查顯示,由於營養過剩導致的45歲以上婦女體重超標在北京市市區佔到了50%,而兒童群體中,體重超標占兒童總數5%,高出幾十年前很多。有關人士預測,如果不採取科學的營養措施,到2025年時,中國心血管疾病引發的死亡人數將是現在死亡人數的3倍,癌症將是2.6倍。運動不足也會引起亞健康,另外睡眠不足也會導致亞健康。睡眠可以是機體分泌很多激素,而長期睡眠減少會抑制心血管系統的活動,對身體健康不利。 5、 環境因素:污染。 水源污染,現在農村的飲用水合格率只有六成不到,中國有22%的人引用的水水質污染都比較嚴重,細菌超標76%。引用有有機物污染的人口統計下來有1.6億。 在我國已經被檢測的河流中大概有八百五十多條已被污染,如果不控制,乾淨水源可能絕跡。水源污染輕的可能導致亞健康,重的可能危害生命。 空氣污染:空氣中排放的污染氣體,汽車尾氣、工業廢氣,鉛、銅、硝酸鹽、遊離機等等,都會危害人類健康。室內空氣污染,現代化裝飾室內環境污染比室外還嚴重,生活用品、洗衣粉、清潔劑、地板蠟、化妝品、合成機、化纖等不斷發出一氧化碳、甲醇、乙醇等氣體,污染程度比室外高出10-100倍。 噪音污染:頭痛、精神不集中、情緒反常等。 電磁波輻射:頭痛、噁心、眩暈、視力下降、記憶力衰退等。白血病,腦腫瘤等。 綜上,引起亞健康的因素有飲食營養,如飢餓、低血糖、營養不良、暴飲暴食、營養過剩、微量元素缺乏、脫水等;物理化學因素,環境、大氣、水、噪音、電磁波、高溫高壓、低壓、寒冷等;生物學因素,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感染、與昆蟲或有毒物質的接觸等;內分泌因素,青春期、更年期、功能紊亂等;自身軀體因素,肥胖、消瘦、睡眠不足、缺氧、缺乏鍛煉等;生活行為因素,吸煙、酗酒、吸毒、藥物依賴等;精神心理因素,生活突發事件刺激、人文環境突然變化、人格缺陷、人際關係緊張、經濟壓力大等;社會環境因素,宗教文化、社會習俗、經濟危機、失業等等。
二、健康和健康管理 (一).健康的衡量標準和具體指標。 上一講中我們講了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接下來我們講一下健康的衡量標準和具體指標。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過一些具體健康標準[X10] : 1、 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的負擔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2、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不挑剔; 3、 善於休息,睡眠好; 4、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5、 能夠抵禦一般的感冒和傳染病; 6、 體重適當,身材勻稱,站立時頭肩位置協調; 7、 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瞼不發炎; 8、 牙齒清潔,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無蛀牙; 9、 頭髮有光澤,無頭屑; 10、 肌肉豐富,皮膚有彈性。 (二).身心健康的八個標準: 五快: 吃得快,胃口好,不挑食,說明內臟功能正常; 便得快,大小便輕鬆自如,感覺良好,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睡得快,入睡迅速睡得深,醒後頭腦清醒,精神飽滿,說明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功能協調; 說得快,說話流利表達意思準確,合乎邏輯,說明頭腦清晰思維敏捷; 走得快,步伐輕快,行動自由,身體靈活反應迅速,說明軀幹和四肢狀況良好。 三良好: 良好的個性,之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胸襟坦蕩,心境樂觀; 良好的處事能力,成熟自如觀察問題客觀,自控能力好,能應付複雜的環境,對事物的變遷保持良好的情緒,有知足感; 良好的人際關係,待人寬厚,珍惜友情,不吹毛求疵,不過分斤斤計較,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三).健康的四大基石: 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到:現有的科學知識和方法已經足以預防大多數的疾病,人們對其優劣利弊也有能力進行鑒別,但有四項因素是其必需具備的,即: 1、 合理膳食 2、 適量運動 3、 生活規律 4、 心理平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概念,1946年第三節國際心理衛生大會把心理健康的定義歸納為:在身體智能及其情感上,在與他人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到一個最佳狀態。在此次大會上,還提出心理健康的四大標準: 1、 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 2、 社會環境、人際關係中彼此謙讓 3、 有幸福感 4、 職業發展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健康被認為是個體健康的表現之一,是個體能夠維持對環境做出良好適應,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充分發揮身體潛能的身體狀態和身體適應能力。 美國心理學家從人本主義角度出發將心理健康歸納為十條:足夠的自我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評價、生活理想切合實際、不脫離周圍現實環境、保持人格完整和和諧、善於從經驗中學習、保持良好人際關係、能適度的控制和宣洩情緒、在符合集體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的發揮個性、在不違背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的滿足個人基本要求。 國內心理衛生健康標準:心理與環境的統一性,心理與行為的整統性,人格的穩定性。 正常與異常心理的區分 心理活動的正常與異常之間沒有明顯的界分,心理健康的標準由於影響因素很多,較難取得一致意見,但可以歸納出幾點基本原則:心理活動要和現實環境和諧統一,心理活動本身要和諧統一,人格要相對穩定。 (四).健康管理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學者提出了健康管理的概念,通過自我管理的辦法來增進健康,通過合理配置社會資源,儘可能少的社會資源的投入來達到降低個人或群體的健康風險和疾病發病率。 中國大多數地方還有誤區:治病可以化費大量金錢,但防病卻沒受到重視,化一點小錢也不願意。有關研究機構調查:在預防疾病上投入1塊錢,可能治療上會減少100塊錢。健康管理就是花少錢取得良好效果的作用。 如何進行健康管理? 飲食管理:合理膳食,保持營養平衡,食物多樣化、多吃蔬菜水果、適量攝入豆製品,海鮮,黑色食品、魚禽蛋瘦肉奶製品、少吃甜食肥肉,少吃鹽少飲酒不吸煙、細嚼慢咽不暴飲暴食,不過飽不吃霉變食物。 適量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每日30-60分鐘運動,每次運動達到輕微出汗,脈搏120-140,散步、太極、快走、自行車、游泳等等。 心理平衡調節:淡泊名利,知足常樂,保持良好心境,培養興趣愛好,多交朋友,保持樂觀等等。 生活規律:縱觀古今中外的壽星,都是生活規律的人,在生物體中常有時鐘的結構稱為生物鐘,它使得生物的許多活動與生理變化很準確和有節律。人體也有其自己的節律和生活節奏,如凌晨1點對痛覺特別敏感,淺睡狀態;2點是肝臟工作排毒時間,視力最差;3點身體處於完全休息狀態;4點血壓最低,供血最少,容易發生心血管意外;5點起床會精神飽滿;6點血壓開始升高心跳加快;7點體溫上升,免疫力最強;8點體內有毒物質排出殆盡;9點皮膚痛覺降低,就醫注射較好時期;10點精力充沛適宜工作;11點經歷最旺盛不易疲勞;12點需要休息;13點胃液分泌最多,胃腸工作,稍感疲勞;14點人體硬體功能下降,全身反應遲鈍;15點體溫最高工作能力恢復;16點血糖升高臉部紅潤;17點工作效率最高,肺部呼吸運動活躍;18點人體痛覺再度降低;19點血壓略有升高,情緒最不穩定;20點記憶里最強,大腦反應異常迅速;21點腦神經反應活躍,最適宜學習記憶;22點呼吸減慢體溫下降;23點全身機體功能處於休息狀態;24點進入睡眠狀態充分恢復體能。生物鐘可能是變化的,隨著長時間的習慣會使得生物鐘相應做出調整。人在少兒時期睡眠需求量較大,小學10小時以上,中學大學8小時,隨著年齡增大可能睡眠時間會減少。據調查顯示,每天睡眠6-7消失的人可能壽命最長。 順應基本生物鐘,人體生理代謝最平穩,耗能最少,生理心理均處於和諧狀態,反之,人體代謝容易被干擾。英國長壽老人伯爾生活規律和自然節律就非常同步,活了152歲。1635年,英國國王查理一世召他進宮,每日盛宴款待,在皇宮中打亂了自己的生活節奏,當年就在皇宮裡壽終正寢。如果打破自然生活節律則會加速老化和死亡。 制定健康計劃,達到改善健康狀況: 決定自己要做的計劃需要達到什麼目標;如養成每天活動45分鐘的習慣,或每天散步1公里等 分解目標,尋找可行方法和途徑;如由於選擇目標較大可能需要分步完成 制定短期行動計劃;如要完成總的目標需要每周行動目標和計劃 執行計劃;實施切實可行的計劃 檢查結果;不要忽視結果的反饋作用 中期調整;計劃可能不完善,要隨時調整 及時獎勵;通過獎勵以更好的促進完成後面的目標
健康教育講義_____健康的來源和概念 同學們大家好!在本講座中,我們要對健康和亞健康做一個總體介紹 健康,health,這詞最初與神聖holly是同源的,本意是指健全,完整。我們古代就有這個詞,「健」本身與建發音相同,含義相近,健表示有力,在《增韻》書里有:「健,強有力也」。當然,「健」字也可以做形容詞,比如杜甫的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健表示強有力的。「康」,古代有一個伉,作為健的同意字,「健,伉也」。「伉」本身有亢奮,有力的意思。宋詞中「選軍中伉健者千人,令仁美領之,屢入敵境,戰有功。」伉健反過來就是健伉,武經總要「義軍之守邊,最為健伉,習知山川道路,每蠻寇至,不計遠近掩殺,官軍守險策應而已。」我們今天使用的健康,可能就是古代的健伉轉化過來的。古文中的「康」是指五路通達,例如「康庄大道」。 健康是一個變化的概念,從古到今健康的概念意義是不同的。 健康的發展史 一、 原始的健康觀 古代,我們對健康有最初的理解。由於人們對自然現象得不理解,就相信巫術,認為健康是上帝賜予的,而疾病就是巫術導致的,如惡魔、鬼神傳遞到人類的。把求神問士當作是治病的重要手段,從今天來看,雖然原始的健康觀包括了生理和心理的層面,但對生命的情況都還是未知的。 二、自然學健康觀 隨著生產力發展和自然學積累,人們逐漸擺脫了愚昧、巫術,能用基本的哲學理論解釋世界發展。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陰陽五行,五行相生相剋來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古希臘的西波拉丁,他認為健康是一種平衡問題,平衡遭到破壞就會產生疾病,四體液學說,他認為人體健康是通過維持血液、粘液、黃疸和黑疸的比例、作用,數量的平衡。十八世紀中葉後,醫學從中世紀的神學中解脫出來,當時的細菌學、組織胚胎學、生物化學發展起來,使得各種檢驗技術在醫學研究和治療中得到廣泛應用。十八世紀,科學技術發展為人類生物學現象提供了解釋,機器發明讓人體成為了類似於機器的部件,疾病可以通過治療、手術得以恢復健康。例如,心臟像水泵、肌肉像槓桿。但這種觀點忽視了個體的社會性和複雜性,機械的解釋了身體現象。事實上保護健康和保養機器還是不同的。 三、生物醫學健康觀 生命科學教育中有提到,健康觀中有一個生物醫學模式在十八世紀下半葉到十九世紀初,隨著細胞學說的產生,如達爾文進化論,動搖了機械的健康觀。人類開始以生物學觀點來認識生命現象,以及健康與疾病的關係,奠定了一種健康觀的生物醫學模式。這個模式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是可以在器官、細胞或者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特異的治療手段。生物醫學模式的貢獻在於揭示了許多因生物因素造成的人類疾病,確定了許多病因,但是僅僅從生物屬性考慮病因,忽視了人類的社會性,忽視了社會因素使人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並進而影響機體內部平衡的情況。對於「健康」的意義表現為身體沒有疾病就是健康的。 四、生物心理社會健康觀 近代,十九世紀以後產生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健康觀。認為人體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社會環境中的,既有生物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體是由生理和心理系統構成的有機整體,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人體不能脫離自然和社會環境而生存,因此健康不僅包括生理健康,還應有心理健康和對自然社會的適應能力。這是一種新的健康觀。 1947年,WHO將健康定義為:「健康是身體的、心理的和社會適應的健全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世界衛生組織在其憲章中還指出,對最高的能達到的健康標準的追求是每一個人的基本權利,不存在種族、地區、政治信仰及以經濟、社會情況的區別。這個概念是迄今為止醫學、教育學、心理學使用最為廣泛的定義,它綜合了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對健康的解釋。我們的教材也使用這一概念。 1978.9月,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又重申「健康不僅是疾病體弱的匿跡。而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並進一步提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健康水平是世界範圍內最重要的社會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從人即使生物人有時社會人的角度全面考慮了人的社會因素,因此評價健康不僅限於生理角度,而應該包含心理和社會角度。 五、健康的多層次內容 1988年心理衛生協會年會,健康被賦予新的社會學意義,提出道德品質的提高這一條款。健康還指人能夠服從社會規範,不是僅限於良好的適應能力,並且參與社會活動。反過來,不服從社會規範無法參與社會活動也作為不健康的標識。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除了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及良好的適應能力之外,還要包括道德健康,只有這四方面都健康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健康(身體健康)[X5] 是指生理結構完整和生理功能正常。人體生理功能是指以結構為基礎,以維持人體生理活動為目的,協調一致的複雜而高級的活動,生理健康是其他健康層次的基礎,是自然人健康的基礎。 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X6] 是以生理健康為基礎的,並高於生理健康。心理健康有一個相對的標準: 1)心理與環境的同一性,指心理反應無論在形式上、內容上應該與環境保持一致; 2)心理與行為的整體性,指一個人的認識、體驗、情感、意識等心理活動和行為在自身完整和協調一致的統一性; 3)人格穩定性,一個人在長期生活經歷中形成的一個獨特的心理特徵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3、 道德健康 什麼是道德健康呢? 道德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和應有的品德,是人與人之間,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行為準則。道德的本質是尊重、關心,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隨著社會發展,有人因為經濟發展忽視了道德發展,所以要強調經濟發展的同時要注意精神文明建設。 1990年,WHO做過道德健康的定義闡述,所謂道德健康是指:不能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自己需要,能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為規範來約束自己,並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為,具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及辨別是非的觀念和能力。一個人能獲得快樂的時候說明心靈是健康的,並會越來越健康。道德健康已逐漸受到社會關注,也是人類追求健康的新的目標 道德健康簡單說來是做人應有的品德,主要指能按照社會道德的行為規範來指導自己約束自己,支配自己思想與行為,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等是非觀念。道德健康也是以生理及心理健康為基礎的,是生理及心理健康的發展。比如不能損人利己等。 國外科學家研究發現,屢犯貪污受賄的人容易換心臟病、癌症、腦出血等,壽命比較短,但一些淡泊名利的人則是生活比較健康的,善良正直、心地坦蕩、樂於助人的人沒有煩惱,心理很平衡,很有利於健康。同時還發現長壽的人幾乎沒有性格暴躁的,總是心態平和的。 4、社會適應能力 指人在社會活動中的角色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良好不僅要具有以上三種健康作為基礎,還必須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還需要一些文化知識、個人工作能力等。除了個人的社會角色適應能力外,還必須有創造性,要貢獻與社會,達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取得自我成就。這是健康的最高境界。社會適應良好的健康是高級的健康層次。 現代健康觀已經改變了無病的健康觀,從生物、心理、社會這三個方面提出了健康的要求,使之更加全面,體現了健康的整體性。 六、影響健康的因素有哪些?隨著社會、經濟、科技的高速發展,人類在進入現代文明的同時,自身的健康正受到外在與內在因素的嚴重威脅: 1、外在因素:主要指環境因素。包括自然環境、社會環境。自然環境主要指空氣污染、水質破壞、噪音等的影響。有權威資料表明,人類生存質量的下降,25%是環境因素的影響。 2、內在因素: 不良生活習慣:包括暴飲暴食、吸煙、酗酒、作息時間不規律、精力透支、缺乏鍛煉等。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幾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都與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關係。 精神和心理因素:中西醫理論都有認為,精神創傷、不良情緒、心理障礙皆可致病。無數事實證明,如果長期情緒不佳,處於緊張、煩惱、憂傷、悲痛、憤怒的狀態,會使身體各系統功能失調,嚴重影響健康。 免疫功能因素:機體的免疫系統,可抵抗各種疾病,免疫功能下降,會導致一系列生理功能障礙。 其它因素:如遺傳因素等。
推薦閱讀:
※請問大家如何看待東軟熙康的商業前景?
※妙健康CEO孔飛:未來兩三年用戶破億,打造健康管理入口
※冬季如何有效地減肥?求解答!!!已經胖到買不到衣服了?
※長期不發燒,是身體好還是不好?
※Jawbone UP(2 代)和 Fitbit Flex 哪個更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