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近代文學名著遇見電影

2016-07-18王兆華閱讀 5023思 - 劉曉慶相思 - 劉曉慶自從

中國古代春秋時期出現一部《詩經》以來,中國文學就一直朝著健康發展的態勢走了下來。但凡有一點文化知識的中國人都知道中國文學的發展之路,那就是詩經、楚辭、漢賦、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而到了近代,由於在新文化運動中又掀起了「白話文運動」,於是白話文寫作便成了文學寫作的主流,並且誕生了極其成功的一幫作家群。這批作家全都是中國近代文學的坐標性人物,如魯迅、老舍、茅盾、巴金、郭沫若、曹禺和沈從文等等。 在我看來,寫白話文小說,當代的作家是騎馬都追不上這批做興起白話文寫作的近代作家的,原因只有一個:這批近代作家皆受過嚴格的古文寫作訓練,古文功底相當深厚,現在一旦寫起白話文來,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信手拈來,小菜一碟。 新文化運動掀起於1915年,而在10年之前,在北京的一家名叫豐泰的照相館裡,拍出了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於是,中國電影宣布誕生。 在中國電影剛誕生之初,它畢竟還只是提供給國人一個看西洋玩意的手段,難登大雅之堂。不過隨著電影技術的不斷進步,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電影終於從一個身份卑賤的小丫頭變身為一個高貴典雅的大小姐,千人捧萬人追起來。它成了最受矚目的大眾傳媒,有著無數的受眾。 現在我的命題來了:當這批中國近代作家寫出來的文學名著遇上了電影,它們會發生什麼事兒?它們能否像北京遇見西雅圖那樣,迸發出耀眼奪目的「愛情火花」嗎? 答案是顯然是肯定的。

由於年代久遠,我無法考證出到底是哪位作家的作品最早與電影結緣,但我此次的盤點必定是要從大文豪魯迅說起,這不僅是因為魯迅是近代寫白話文小說第一人,而且他還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一位近代作家。你們說,打小學到中學,語文課本里收錄了多少篇魯迅的文章?估計你們都不一定能數得過來。所以,近代文學名著遇見電影,就先從魯迅開始。 《祝福》是魯迅先生的名篇,中學課本有收錄。記得當年我曾無數次閱讀,無數次哀傷祥林嫂的命運,尤其是她的阿毛被狼叼走後,她第二次到魯鎮幫傭,她逢人就訴說她的苦情,最後因為她說多別人聽煩了,她的苦楚反而成了人家的笑話。每每看到此,我都覺得人性真正是一樣很可怕的東西。 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拍出了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故事片,它就是根據這篇《祝福》改編而成的同名電影,編劇夏衍,導演桑弧,主演白楊。以上兩幅都是該電影的海報。

這是該電影的經典劇照。主演白楊成功塑造了這個有著悲慘命運的江南婦女形象。 白楊是三四十年代的明星,她演過的《十字街頭》、《一江春水向東流》和《八千里路雲和月》,都是經典之作。她也是新中國「二十二大電影明星」之一。

1978年,上海電影製片廠也拍過一版越劇版《祝福》,拍成後改名為《祥林嫂》公映,主演為越劇名旦袁雪芬。 袁雪芬在解放前就將《祝福》改編成越劇搬上舞台,但在演出期間卻遭到惡勢力的阻撓,袁雪芬甚至還遭潑糞。但袁雪芬並不屈服,繼續冒險演出。這一情況後來在謝晉導演的電影《舞台姐妹》里有所描述。所以,很多人都認為《舞台姐妹》里主角竺春花的原型就是袁雪芬。

1981年是魯迅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因此這一年電影界共拍出了三部根據魯迅先生的小說改編的電影。長春電影製片廠捷足先登,首先推出了《葯》。 《葯》也收錄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我也是無數次閱讀過它。而且就是聽了語文老師對《葯》的講解後,我才知道了其中的三個「奧秘」:一、魯迅把一家人設計姓華,一家人姓夏,合起來就是「華夏」,隱喻中國。二、革命志士夏瑜的原型是女革命家秋瑾,秋瑾因起義失敗被殺害於古軒亭口,而她就義時果真是有人拿饅頭蘸血吃,但人血饅頭是醫治不了中國千年來之病症的。三、小說的最後,夏奶奶發現夏瑜的墳頭上有一圈黃色的花環,它寓意著「革命自有後來人」,是一個光明的尾巴。 我就是從《葯》中感受到了文學的神奇,而且對魯迅先生達到了頂禮膜拜的地步。

這是《葯》的劇照。華老栓(梁音飾演)和華大媽(曲雲飾演)。梁音就是《冰山上的來客》中叫阿米爾「沖」的楊排長,而曲雲則是《奇襲》里的朝鮮阿媽尼。

《傷逝》是魯迅先生為數不多的愛情小說,但魯迅寫它時,重點則是放在男主角涓生和女主角子君相結合後遭到了黑暗社會和冷漠家庭的壓迫,最後導致他們的愛情幻滅上。子君在愛情幻滅後,在旁人的冷眼下死亡,而涓生在悲哀和悔恨中自責並堅定地走上了新的道路。

該片導演為水華。水華對導演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情有獨鍾,他導過茅盾的《林家鋪子》和根據《紅岩》改編的《烈火中永生》,但《傷逝》卻是馬前失蹄,不太成功,公映後觀眾反應不佳。原因是整部片子都運用散文敘述風格,觀眾不太好理解。

該片還有一個失敗之處是演員年齡偏老。王心剛有名是有名矣,但已經是四十多接近五十歲的人,怎麼樣都無法將一個年輕人的朝氣演出來。同樣,那位叫林盈的女演員也是「文革」前就出道的,完全就不是一個少女,而是一個熟婦。

不知道現在的高中語文課本是否還收有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節選),我在上世紀80年代末讀高中時是有的。由於當年高中生普遍缺乏課外讀物,所以語文課本里的課文是讀了又讀,看了又看。我覺得這也很不錯,起碼對文章有更深刻的體會。 《阿Q正傳》語言風趣幽默,人物刻畫非常活潑生動,故事背景的隱喻也相當到位。它充分揭示了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就是不敢發動人民群眾。像阿Q這樣最底層的群眾有革命的願望,但卻被拋棄,最後還莫名其妙被殺了頭,反而像假洋鬼子和趙太爺這樣的投機革命分子倒得了勢。 魯迅先生的文章素來被稱為能「一針見血」,《阿Q正傳》顯然就是最能說明這一特點的一篇。

《阿Q正傳》是當年三部根據魯迅先生作品改編的電影中最成功的。有兩因素:一、劇本改編為著名的劇作家陳白塵,他將魯迅先生的一部不太長的小說改為內容豐富的電影劇本,可見功底非凡。二、阿Q的扮演者為滑稽戲演員嚴順開,他活靈活現地塑造了一個被侮辱和被損害的人物,導致很長一段時間,人們一提起阿Q就想到了嚴順開的形象。這對一個演員來說,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說到魯迅,不得不說「龍華五烈士」中的柔石。在中學語文課本里,收有魯迅先生為他們寫的一篇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在文章中,柔石被魯迅喻為像方孝孺一般的人。的確,最後柔石和方孝孺一樣死得都很壯烈。但相比之下,柔石之死更是令人扼腕嘆息:一個相當有才華的作家竟然被無端殺害。如果柔石不遭到如此不測,相信他還會寫出更多更美的文章出來。 《二月》就是柔石的代表作,它如同江南煙雨一般迷離,又如水鄉垂柳一樣飄逸,纏綿悱惻,哀愁幽怨。我真的好喜歡讀它。

電影《早春二月》拍攝於1963年,但這部電影的思想意義在「文革」前夕那個特殊的年代裡,顯得有些小資情調,與革命的激情相比有些「另類」。因此,它一度曾作為受批判的對象而被塵封,直到「文革」過後才重見天日。 該片的編導為著名的謝鐵驪,主演有孫道臨、謝芳和上官雲珠。這部戲是上官的絕作,在戲中,上官雲珠扮演的文嫂因絕望上吊自殺。在現實中,上官雲珠也因不堪迫害跳樓自殺身亡。 真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在近代的著名作家中,老舍是我比較喜歡的一位,他的作品和魯迅的一樣,是被改編為電影較多的一位。更有意思的是,他們兩個也是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中國作家。魯迅先生是從一開始就拒絕被提名,而老舍則是在某一年,諾貝爾文學獎本來就決定頒給他,但不幸的是不久後得知老舍已經在不久前離世。按諾貝爾獎規定,諾貝爾獎必須頒給尚在人世的人。於是,諾貝爾文學獎就這麼與中國擦肩而過,直至2012年才填補了這個空白。 《我這一輩子》是老舍先生的名篇,同名電影拍攝於1950年,本片發揮了原作平凡生活中發現真理的的長處,從一個側面表現了舊中國近半個世紀的變遷。

該電影相當精彩,我覺得老舍先生的作品戲劇性很強,最適合搬上銀幕。加上本片主演是早年蜚聲上海灘的「話劇皇帝」石揮,兩者相得益彰,使得本片精彩非凡。 前幾年,張國立也拍了一部電視劇版,但遠不如舊的黑白版。我覺得中國的男演員都應該從石揮的表演上學到一些東西才行。

《方珍珠》是老舍先生的另一名篇,它的故事背景也設在老北京。如果一座城只能由一位作家的作品做代言的話,老舍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不二之選。

這是電影《方珍珠》的劇照,拍攝於1952年,是由當年的私營影業大光明公司出品的,導演是陶金。1953年,隨著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如火如荼進行,這些私營影業公司都併入到國營當中,而之前由私營公司拍攝的電影也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至今想起,我還挺懷念當年的高中語文課本,因為裡面還收錄一篇老舍先生的話劇劇本選段,這個劇本就是《龍鬚溝》。我不知道老舍為何對老北京的最底層百姓了解如此之深,他好像是曾經跟他們生活在一起過似的,因而刻畫起這些人物來,只能用入木三分來形容。所以看過老舍先生的所有作品,我覺得上蒼真的是欠他一個諾貝爾文學獎。

《龍鬚溝》拍攝於1952年,由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是演程瘋子的演員于是之,他真的把這個角色給演絕了,他的演技可以和石揮有得一拼。我看了他倆的演技,真說不出到底是「人養戲」?還是「戲養人」? 也許老舍先生的小說或劇本本身就提供給扮演者充分的發揮空間。

凌子風也是一位愛將近代文學作品搬上銀幕的導演,1981年,他將老舍先生的代表作《駱駝祥子》拍成了電影。大獲成功。這是《駱駝祥子》電影海報,很有京味兒。

劇中飾演祥子的是剛剛出道的張豐毅,他把一個愣頭愣腦的二十郎當歲的小夥子演得恰到好處。但悲催的是跟他演對手戲的斯琴高娃更是厲害,可以說,她演的虎妞完全將張豐毅的風頭給蓋了。

但凡看過此片的人都說,這部片子應該叫作《駱駝虎妞》,因為斯琴高娃的演技棒得爆棚。我很難想像一個蒙古族姑娘是怎麼把一個生活在舊北京的,而且長著一口大虎牙的老姑娘刻畫得如此出色的。 好令人佩服。

其實老舍先生還有一部話劇代表作,那就是現北京人藝的保留節目《茶館》。 該劇本講述的是清王朝即將滅亡直到國民黨即將敗退這四十年間,老北京的一家茶館中各種形形色色的人物與他們的最後命運展現,也極具老北京味兒。所以我還是再強調上面說過的:寫老北京的作家中,老舍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

在該片中,我們又可以欣賞到于是之的精彩表演,甚至可以同時欣賞到所有老人藝演員的精彩表演。下面請允許我向以下老藝術家致敬,他們是:于是之、鄭榕、藍天野、童超、胡宗溫、英若誠、黃宗洛和童第等。

198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還將老舍的一部不是很出名的小說搬上銀幕,它就是《月牙兒》。該電影拍得中規中矩,不是很出彩,但兩主演卻很著名,其中一位是斯琴高娃,她出演月牙兒的母親。

另一位是誰?大家在劇照中認出來了嗎? 宋丹丹!中國第一女諧星! 從劇照上看,當年的宋丹丹走的是清純路線,但已經充分展示了她高超的演技。她也是北京人藝出身。 看來,北京人藝真正是出大腕兒的地方。

說完老舍,咱們該說說茅盾。我個人覺得茅盾的寫作風格很像法國的左拉。左拉的作品我不太喜歡,晦澀難懂。所以茅盾的幾部長篇小說我也只是囫圇看過,印象並不深。 《腐蝕》是茅盾比較著名的一部長篇小說,它通過描寫一位叫作趙惠明的女青年是如何沉淪,最後變身為女特務而走向滅亡的過程。

該片拍攝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導演黃佐臨,是女導演黃蜀芹的父親。黃佐臨當年在上海時曾經關照過著名作家錢鍾書,後來錢鍾書投桃報李,將自己《圍城》一書的改編拍攝權給了黃蜀芹。 這是該片的劇照,扮演趙惠明的是當年的紅星丹尼。

說到茅盾,不得不提他的《林家鋪子》,該小說反映了國難當頭之時,一些小資本家之間如何相互傾軋,如何「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但不管如何選擇,最終都難逃一個悲慘結局。

該劇編劇還是夏衍,他寫的《包身工》一文可以說家喻戶曉。導演水華,主演謝添。 這部電影我印象深刻,我小時候在露天電影院不止一次看過,都是黑白的。但後來在電影台看,它竟然是彩色的。原來當年因物質緊缺,彩色膠片都需進口,所以很多電影拍成後都製作兩個版本的拷貝,一個黑白,一個彩色。我很不幸,小時候看到的都是黑白版的。「杯具」啊!

其實說起茅盾的代表作,應該是這部《子夜》,我看過,很長的一部小說。1981年茅盾去世,於是這部小說也迅速改編成了電影。這是該電影的海報。

這部電影雲集了當年的很多明星,可以說是星光璀璨。但再多的明星也難逃它失敗的命運。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我在此介紹的所有近代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當中最失敗的一部。而難以置信的是該電影的失敗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導演選錯了主演。 該片主演李仁堂,大名鼎鼎,在之前的很多電影中成功扮演過縣委書記。這回到了《子夜》中,扮演的是一個舊上海的資本家。後來凡是看過此片的人都認為,怎麼一個縣委書記竟然混跡在上海灘跟人家談起生意來了? 看來,一部電影如果是用人不當,後果很嚴重。

說到茅盾,必須說巴金。好像他們是並列的一樣。巴金的代表作就是「激流三部曲」。其中最成功的就是《家》。《家》很多次搬上過銀幕或銀屏。其中拍攝於1956年的這一版是最成功的。

該片演員陣容超豪華,孫道臨扮演覺新,張瑞芳扮演瑞珏,黃宗英扮演梅表姐,王丹鳳扮演鳴鳳。 可惜的是該電影是黑白片,沒有彩色,所以現在看,視覺效果不是很好。

這是該片的經典劇照:大少爺覺新和大少奶奶瑞珏。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一部巴金的名著被改編為電影,那就是《寒夜》,但拍完上映後卻反映平平。原因是巴金的這一部小說本來知名度就不高,再加上電影被處理得黑沉沉的,所以觀眾不是特別買賬。

該片兩位主角的扮演者倒是很有名氣的,男主角許還山,女主角潘虹。都是實力派演員。

說了巴金,該說誰了呢? 對了,該說一個叫作萬家寶的年輕人了。大家是否注意到以上我羅列出來的近代作家,筆名都是兩字兩字蹦出來的,而且一個個朗朗上口,魯迅、老舍、茅盾、巴金總比周樹人、舒慶春、沈雁冰和李堯棠要好聽得多。但我現在要說到的萬家寶也有一個兩字筆名,這筆名叫曹禺。我想,當初如果他以萬家寶的名字投稿,編輯是否會將他的稿件丟到廢紙簍裡面? 由此可見,一個好聽的筆名真的很重要。這個萬家寶以曹禺的筆名寫就了話劇《雷雨》,從此一炮走紅,而當年他才23歲。應了張愛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

《雷雨》曾多次改編為電影電視。比較知名的是1983年由孫道臨任導演的這一版。 該片走的也是全明星陣容,唯一不足的是編劇本事不大,始終拘泥於話劇劇本,不懂運用電影語言來調度劇情,導致這部電影很像是話劇舞台紀錄片,一點兒新鮮感沒有。也算是失敗之作。

其實在這一版《雷雨》拍攝之前,另一部曹禺的名作《原野》就已經拍攝完成。但中國觀眾卻無緣觀看,因為它遭到了封禁。原因據說是有一些不堪鏡頭。 這部電影一禁就是八年,直至1988年才解禁公映。我是在讀大學時看的《原野》,拍得相當有水準,而且並沒有不堪入目的鏡頭。 我覺得是不是一些人太小題大做了。

該片倆主演非常有著名,男主角楊在葆,高大挺拔,粗狂野性。女主角劉曉慶嫵媚妖冶,美麗動人。他們配合默契,給此部電影增色不少。 這是該電影劇照:虎子哥和花金子。

1985年,上海電影製片廠將曹禺的另一名作《日出》搬上銀幕。至此,曹禺的三部最著名的劇作都悉數拍成了電影,這個原名叫作萬家寶的劇作家真正成了萬家之寶。

這一部《日出》不算太成功,原因還是找錯了人。陳白露是名噪一時的交際花,應該是美貌與嫵媚兼備的才行。演員方舒(《烈火中永生》中的小蘿蔔頭)既不美貌,也不嫵媚,規規矩矩的根本不像交際花,所以失敗在所難免。 不過該電影還是有亮點,那就是老戲骨王馥荔扮演的妓女翠喜,她的演技完全蓋住了女主角。

沈從文是我喜愛的近代作家,他的兩部作品《邊城》和《蕭蕭》也分別於1984年和1986年拍成電影。我覺得都不錯。但有人覺得不好看。也許他們無法了解沈從文描寫的那個美麗天地。

《邊城》劇照:翠翠(戴吶飾演)和爺爺(馮漢元飾演);導演凌子風。

《湘女蕭蕭》海報。北京電影學院青年電影製片廠出品,導演:謝飛、烏蘭。

《湘女蕭蕭》劇照:蕭蕭(娜仁花飾演)和她的小丈夫。

在我們當年的小學課本中,有一篇叫作《落花生》的小短文,作者是許地山。 許地山也是近代中國作家群里比較著名的一位,原籍台灣。他寫的一部叫《春桃》的小說在當年引起很大反響。

1988年,著名導演凌子風第三次將近代作家的作品搬上銀幕,前兩次分別是《駱駝祥子》和《邊城》,這一次是《春桃》。主演劉曉慶、姜文。

中國近代文學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產生了一大批燦若群星的作家及其作品,它們永遠在文學星河中流淌閃爍。 中國民族電影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上我所列舉的由近代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像是一朵朵美麗的小花,或者像是一條條清澈的小溪流,它們構成一片片絢麗的花海,匯成一汪汪靜美的湖泊。而這花海、這湖泊正是我們絢爛的文化根源所在。 感謝我們語文課本的編寫者,是他們使我較早接觸到中國近代文學;感謝所有的中國近代作家,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中國文字寫作之美;感謝所有的中國電影人,是他們給我們享受到文學之外的視聽盛宴。 感謝!非常感謝!


推薦閱讀:

姜文《陽光燦爛的日子》分鏡手稿PK劇照,這真是同一部電影?
怎麼評價《人間喜劇》這部電影?
《天才槍手》口碑如何?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講了什麼?
看第24部邦德電影前,至少你要知道這24件事!

TAG:電影 | 文學 | 近代 | 名著 | 遇見 | 學名 | 近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