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習哈耶克

轉載:《通往奴役之路》讀書筆記(佚名)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在二戰前歐洲1929經濟大蕭條時期,人們開始逐漸地對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市場失去信心,轉而對社會主義的計劃主義投以極大的狂熱。而哈耶克卻敏銳的洞察到計劃主義的極大弊端,他以一種高度的理性向世人警告道:計劃主義不是一條通往民主自由的道路,而是一條通往極權獨裁的奴役之路。他謳歌漸漸被人拋棄的自由主義,呼籲人們自由主義才是歐洲文明的靈魂所在,而這種文明卻正在被計劃主義吞噬踐踏著。《通往奴役之路》這本書的震撼之處不僅僅在於它喚醒了不同流派的知識分子,更吸引人之處在於它闡明論證時的高度理性和淋漓盡致。

(一)個人主義敗給民主社會主義

哈耶克指出,個人主義是現代文明的基礎。這裡所說的個人主義,並非我們所想的利己主義和自私自利,而是和集體主義相對立的個人主義。其基本特徵是:把個人當做人來尊重;就是在他自己的範圍內承認他的看法和趣味是至高無上的。概括的說就是承認人應該發展自己的天賦和愛好。

個人主義的發展,即個人不斷的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和成規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是近代歐洲歷史整個時期社會發展的總方向。個人不受拘束的自由發展,最終產生一種經濟活動的複雜秩序。同時個人活力的解放,也使科技得到了驚人的發展。因為各行業的自由,使其能夠自由的使用新知識,於是新知識出現飛速發展的態勢,反過來新知識的發展又促進了行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然而,隨著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帶動整個社會的發展,人們卻開始習以為常,不僅僅如此,由於自由主義對某個人不可能提供多於社會共同進步中的一份,結果自由主義反而開始被認為是一種消極的。由於已獲成就的取得,人們越來越不能容忍這其中的缺點,於是對自由主義原則的信仰,愈來愈被更多的人放棄。隨著德國出現計劃主義,人們開始熱衷於這種新的體制,而漸漸遺棄了自由主義。

德國社會主義漸漸的取代自由主義,他們宣稱,自由思想是19世紀社會的罪惡之源,並且,社會主義還承諾給人們以民主,稱民主社會主義為新自由。然而事實上,民主是與社會主義有著不可調和的衝突的。因為民主是盡多的賦予人以價值,而社會主義卻是使每個人都成為工具,毫不尊重個人的價值。兩者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平等,但民主是在自由之中尋求平等,而計劃的社會主義卻是在約束和奴役之中尋求平等。

對更大自由的承諾使社會主義的信奉者越來越多,人們普遍認為社會主義是自由主義的繼承者。然而社會主義卻是會導致與自由對立的結果的,民主社會主義僅僅是一個偉大的烏托邦,是不可能實現的。

(二)競爭與計劃的不可調和

德國民主社會主義意味著社會正義,更大程度的平等和保障;同時還意味著廢除私有企業和生產資料私有制,創建一種計劃經濟體制,使中央的計劃機構取代為利潤工作的企業家。許多社會主義者都只關心第一個意義,他們只確信其終極目標,而不管其手段,無論其代價如何。而社會主義所運用的手段正是計劃、組織。為了合理的利用資源,對社會的一切活動加以集中的管理和組織,而計劃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分歧正在於此,自由主義是通過市場有效的競爭,利用非人為的力量去指導個人努力。它贊成儘可能的運用競爭力量作為協調人類各種努力的工具,但並不是說主張讓事態放任自流。創造條件使事態儘可能有效,在不能行之有效的地方給競爭提供補充,一個有效的競爭制度和其他制度一樣,需要一種不斷加以調節的法律框架。

然而在為競爭創造條件還未徹底進行時,這條道路卻被遺棄了,計劃運動開始全面的反對競爭,繼而各產業就出現獨立壟斷者,消費者就只能聽任資本家和工人聯合行為的擺布。但社會還是在向這種狀況前進著,那是因為大多數人仍相信,在完全的競爭和集中管理間一定可以找到某種中間道路。這似乎更符合常理,但雖然競爭制度可以摻入一定程度上的管理,但它是不能和計劃結合到某種可作為生產可靠指南的程度的。少量的計劃也不可能產生徹底計劃所產生的結果。競爭和計劃二者如果不完全,都將成為拙劣的和無效率的工具,解決問題時只能任選其一。或者更確切地說:計劃和競爭只有在為競爭而計劃而不是運用計劃反對競爭的時候,才能夠結合起來。

(三)並非不可避免的計劃

大多數計劃者都認為,隨著文明的形態越複雜,技術的進步便使競爭成為不可能,於是計劃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他們這樣說根據的理論是,由於技術的進步,大企業相較小企業就表現出更大的優越性,這種優越性表現在用現代大規模生產方式的高效率。大企業的高效率體現在單位成本的銳減,結果大企業到處以低價位擠跨和排斥小企業,直到每一產業中只留下一個或幾個巨型企業為止。於是產業私人壟斷就形成了,於是要求政府管理生產的計劃主義成為必要。即技術進步導致了壟斷的不可避免性,而壟斷的不可避免性又導致了計劃的不可避免性。

然而事實卻是,壟斷的形成常常是規模大成本低以外種種因素的結果。它是通過大資本家互相串通的協定而形成並為公開的政府政策所促進。當這些協定和政策扭轉過來時,競爭的條件是能夠恢復的。從反面看,如果競爭的衰落、壟斷、計劃都是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那麼計劃必然首先出現於技術發展最先進的國家。然而計劃卻是首先出現在比較年輕的工業國家美國和德國。由此看來問題就顯而易見了,即並不是技術的進步導致了計劃,而是計劃阻礙了技術的進步。

誠然,競爭的確使現代文明呈現出更加的複雜性,這種複雜性使個人更加難以做出明智的決定,於是個人開始熱衷於把決定權讓渡給政府而集中管理。但是人們卻沒有看到,與個人分權調節解決問題的方法相比,集中管理就更顯得笨拙、原始和狹隘。而事實上,個人分工之所以達到現代文明的程度,是由於它並不是被有意識的創造出來,而是人們無意間摸索出的方法,它使個人分工能夠遠遠超出計劃所能達到的限度。

(四)個人與社會的目標

集體主義的共同特徵就是一個為了一個明確的社會目標而精心構築的社會勞動者組織。集體主義想組織整個社會及其資源達到這個單一目標,而拒絕承認個人目的至高無上的自主領域。要想使每個人都同意這個單一目標,無疑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以一個包羅萬象的共同價值準則為前提的。

然而根本點在於根本就不存在這種完整的倫理準則。由於人任何人所關注的目標僅僅是在有限的範圍內的,任何人只能考慮有限的領域,認識有限需求的迫切性。無論他只以個人的需求為中心,還是熱衷於他所關注的人的福利,他所有的種種目標相對於所有人的需求,都只是微乎其微的,計劃主義要將這些多如牛毛的不同需求都一一了解並定出輕重,這是絕對無法做到的,無論計劃者是如何的有才智。

而個人主義則認為,在限定的範圍內,個人的目標體系是至高無上而不屈從於他人的指令的。個人是其目標的最終決斷者,個人應儘可能以自己的意圖支配自己的行動,這是個人主義的實質。然而這並不是排除了對社會目標的認可,即個人目標一致性的認可。社會目標其實就是許多個人的相同目標,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個人為了回報他們在滿足自身慾望所接受的幫助而願意有所貢獻的那種目標。因此共同的行動僅僅是局限在人們對共同目標一致同意的那些領域。當人們聯合共同致力於實現他們共同目標時,他們才意圖形成組織,如國家。由此也可得出這樣的結論,即國家的權力時個人權利的讓渡。但必須強調的是,國家只有在有限的領域內採用有這種計劃的權力。

在此,我們還易存在一種誤解,那就是只要權力的最終來源是多數個人的意志,這種權力就不會是專橫的。這種誤解的形成是因為,人們相信防止權力專斷只要使其來源合理,即其是通過民主方式獲得權力,即可。然而人們卻忽視了在權力形成後對它的限制,即在權力行使時的制約。由此,我們得出民主並非我們追求的終極價值,自由才是。因為即使存在民主,但只要民主不再是個人自偶的保障的話,那麼民主仍然是存在於極權主義之下的。

(五)法治才是自由的基礎

自由國家與專制國家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前者是遵循法治的原則。所謂法治,就是政府在一切行動中都受到事前規定宣布的規則的約束。這種規則可以使個人能夠明確的預見到政府在某一情況中會怎樣行使它的強制權,並且能夠憑藉對此的了解去計劃他個人的事務。我們可以看出,法治所體現的,正是對政府的強制力行使予以限制,使其減少到最低的限度。雖然法律在人們追求其目的的手段方面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個人自由,但在法治下,更主要的是它防止了政府採取特別手段破壞個人的努力。

而集體主義卻是與法制相悖的,因為它制定的計劃不是預先作出的,而是在人們實際需要出現時,計劃當局才開始計劃,然後就必須要在這些需要之間進行有意識的選擇,將不同的人區分出尊卑輕重。政府的強制力就強加給人們一種新的等級差別。

我們把於政府事先制定的規則稱為形式法規,臨時制定的則稱為實體法規。形式法規事先告訴人們在某種情況之下,政府將採取何種行動,行動規則不考慮時間地點和特定的人。它是具有工具性的,因為它只給我們個人做出計劃提供了依據,而不確定其結果、效力如何。法治的偉大的自由主義原則的理論基礎正在於此,也即我們對政府採取的措施的效果要比在其它制度下了解的少是個優點。

(六)經濟控制導致專制主義

計劃者往往給我們以這樣的撫慰,我們僅僅管理經濟事務,這不會妨礙政治的民主。於是人們就欣然的認同了,他們認為他們放棄的個人經濟自由只是生活中比較不重要方面的自由,他們的放棄是為了追求更高價值方面的更多自由。

然而事實卻並非他們所想的那樣,因為他們錯誤的以為有一種純粹的與生活其它方面毫無關係的經濟目的的存在。而實際上,除了那些守財奴的病態案例外,不存在任何純粹的經濟目的。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會以經濟目的作為他們活動的終極目標。嚴格來說,並不存在「經濟動機」。而只有作為我們追求其它目標條件的經濟因素。我們之所以力求獲得金錢,那是因為金錢是一種能提供給我們最廣泛的選擇機會去享受我們努力的成果的經濟因素。

許多人由於遭受著貧困而產生的束縛,於是就憎恨貨幣。但其實這是錯把束縛力量的媒介(貨幣)當作受到束縛的原因了。束縛的真正原因是制定相應政策的計劃組織。其實錢是人類所發明的最偉大的自由工具之一。因為在社會中,只有金錢才是對一切人都利用之而自由選擇的,無論窮人還是富人。其實所說的一切都只證明一個事實,那就是對經濟的控制可達到對人類生活各方面的控制。正如希萊爾·貝洛克所說:「對財富生產的控制,就是對人類生活本身的控制。」即經濟控制必然導致徹底的專制主義。

(七)私有制才是自由的保障

競爭往往被人說成是「盲目的」。但其實,盲目在某種意義上是正義的屬性。競爭和正義兩者共有的就是,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競爭的結果是沒有人能夠預測的,一個人在競爭中成功與否取決於他的才幹和運氣。在競爭中每個人都按照絕對和普遍的規則去爭取自己的目的。無論窮人還是富人,競爭的社會都是較於其它社會相對公平的。即使窮人的機會比富人受到的限制多得多,但是競爭社會裡的窮人要比在計劃社會擁有很大物質享受的人要自由得多。並且更重要的是,競爭社會中窮人能夠在沒有外人阻撓的環境下謀求致富,競爭規則是公平的。

然而社會主義者要求取消私人財產得到的收入,看似的確是公平的理想,特別受到競爭社會中窮人的青睞。然而實際上,他們忽視了社會主義中不同人所得的收入是有差別的,這同樣是不公平的。人們沒看到,把所有生產資料的所有權移交給國家,就等於給予國家以決定所有人收入的地位。

有人簡單的認為,個人把生產資料所有權移交給國家,只不過是相同權力的主體的轉移。但實際上,轉移到國家手中的權力已經是一種新創造的權力了。因為當生產資料所有的權力分散在不同個人手中時,他們中的任何人都沒有特權來決定某個人的收入和地位,沒有人會依賴於一個所有者,除非他能夠給前者以更優厚的條件。而一旦這種所有權被集中移交給國家之後,國家的掌權者(組織者)就有了這種特權。於是就出現了每個個人都必須且只有依賴於組織者才能得到更好的收入和地位。這時人們才恍然大悟:富人得勢的世界遠比一個只有得勢的人才能致富的世界要好得多。由此,私有制才是自由最主要的保障。

哈耶克在書中雖然表現出對計劃經濟弊病的深刻剖析,然而,卻對社會主義的概念稍有混亂,認為是和極權主義是同一事物的不同階段。但他所倡導的個人自由主義,即解放個人的創造力,承認個人目標的至高無上性,以及批判的集體計劃主義,即用計划去指揮和束縛個人,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對我們富有極大的啟發性。


推薦閱讀:

讓愛因斯坦與眾不同的不只是極高的智商數值,而是他的創作作品極富天才妙想嗎?
學習八字算命:貴之看法
學習《大六壬》的必修課程之二
讓人恐懼的,也是自我提升最佳的方式—公眾演講
成功人士的主軸線(5)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