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卓:當前我國安全環境問題分析
軍事科學院世界軍事部研究員趙小卓
一、四個對中國國家安全有舉足輕重影響的國家
現今全世界共有近200個主權國家,與我國領土接壤的國家與地區共有十幾個,還有幾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這麼多國家中有4個國家對中國國家安全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美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下面重點介紹一下這幾個國家。
第一,美國。
美國與中國並不接壤,兩個國家各自在地球的一端,應該說離得很遠。但是,美國對中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卻非同尋常,自建國以來持續對我國產生影響的主要國家就是美國。現今包括我國周邊的熱點事件、國際問題,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朗、朝鮮核問題,我國內部包括台灣問題,甚至藏獨、疆獨、法輪功等這些問題的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
美國自1776年建國至今只有200多年的歷史,但是它的發展較為迅速。美國在建國初期領土面積只有現在的1/10,在此後100多年的時間裡,美國的領土、經濟和國力等急劇擴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美國已經坐上了世界頭號大國的交椅,此後美國一直都在為增強和鞏固超級大國的地位而努力。
其超強的意識形態、軍事力量和經濟實力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在價值觀方面,美國要將其民族的價值觀推銷向全世界。冷戰時期,西方國家曾給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加了一項罪名:「輸出革命」,其實現今美國在其意識形態的輸出上比當年的蘇聯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是經濟方面,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和發明創造相當一部分是源於美國。以諾貝爾獎為例,其獲獎者一半以上來自美國。第三是它的軍事力量。
中國有句俗話叫「樹大招風」,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美國所面臨的威脅也比較多。現在對它的威脅,第一個方面是國際恐怖組織,自「9?11」以本?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對美國發動恐怖襲擊開始,美國就把基地組織作為破壞其國家安全的首要威脅,或者是最大的現實威脅。第二個方面是大國的崛起,美國認為中國、俄羅斯這些新興國家的崛起在傳統意義上對它的霸權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第三個方面是像朝鮮、伊朗這樣謀求獲取核武裝的國家,美國稱之為「流氓國家」,這些是從潛在走向現在的威脅。另外,這些國家有一個特點,都在歐亞大陸上,所以美國整個的布防力量都是圍繞歐亞大陸來進行的。在歐亞大陸的西側,主要是北約國家,現在北約已經發展到28個成員國,北約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政治軍事集團。而在東亞美國則沒有北約那樣的集團可供其利用,因此美國採取的是聯合其他國家打造軍事同盟的措施,像美國和日本的安保體制,美國和韓國簽署的美韓軍事條約等。除此之外,美國還有幾個准軍事同盟,一個是美國和菲律賓,另外一個是美國和新加坡。去年8月我曾去了一趟新加坡,美國航母就停靠在新加坡的樟宜海軍基地補充給養。另外在中東,美國則依靠以色列、沙烏地阿拉伯、卡達、科威特這些所謂的鐵杆盟友把整個歐亞大陸置於它的包圍之中。
美國還有一個特點,按常規其他國家都是在自己的領土範圍內劃分軍區,但美國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就在全世界範圍的地圖上劃分軍區。以我國為例,我國軍區命名為瀋陽軍區、蘭州軍區等,而美國的軍區則直接命名為太平洋司令部。從美國的西海岸到歐洲的東海岸,北到北極,南到南極,將整個太平洋地區、43個國家圈至其中,中國是其中之一。另外還有歐洲司令部、中央司令部、南方司令部、非洲司令部等。美國本土在「9?11」事件之前則從來沒有被划進軍區範圍,所有的軍區都是劃在國外的,領土之外的安全就保證了它本土的安全,它自己並不需要被划進去,因此美國在本土只留有預備隊。2002年後,美國開始在本土建立北方軍區。從地圖上來看,美國全球駐軍的分布呈啞鈴狀,一部分在歐亞大陸的西側,其北約部隊數量大約八萬;另外就是東亞,在日本、韓國、關島、菲律賓等地都駐有美軍部隊,大概也是七至八萬人;再有相當一部分約十幾萬人駐紮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地區。美國現在從伊拉克撤軍後還留有五萬兵力。
第二,俄羅斯。
俄羅斯國土遼闊,資源豐富。其國土面積約1700萬平方公里,接近我國國土面積的兩倍。俄羅斯的版圖橫跨歐亞大陸,其歐洲部分只佔其領土面積的1/4,但是卻佔了人口總量的4/5,亞洲部分則是地廣人稀。
蘇聯當年作為超級大國,擁有超強的綜合實力。自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總體下滑明顯,其最近的國民生產總值約1萬多億美元。而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去年是4萬多億美元,俄羅斯現在只到中國的1/4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軍力空前強大,那時我國邊防部隊的裝備與蘇聯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蘇聯甚至恥笑我國缺少機械化裝備,全是靠人力。如今的俄羅斯國力雖日漸衰落,但軍事實力仍是它的強項。如果說俄羅斯現在還有一個東西能拿的出手的話,那就是它的軍事力量,它的軍事力量相對於其他力量的衰落(政治影響力、勢力範圍和經濟實力等),其衰退速度還是比較慢的。再者就是現在俄羅斯的武器裝備依然暢銷,像米格、蘇系列戰鬥機、「現代」級驅逐艦和防空導彈等,在許多國家這些軍工產品還是比較搶手的。
第三,日本。
大家對日本還是比較熟悉的,它的國土面積很小,只有3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資源非常匱乏。但是請大家不要忘記,日本從上世紀70年代末到2010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由於「二戰」時日本是戰敗國,「和平憲法」規定其不能擁有軍隊,朝鮮戰爭爆發之後,在美國的扶持下,日本成立自衛隊,顧名思義只能維護自己國家的安全,沒有戰爭權,不能向海外派兵。經濟上縱然實力一流,但身為戰敗國,軍隊走不出去,缺少政治話語權,在別國面前就如同一個矮子,為此日本一直耿耿於懷。
日本的自衛隊數量雖然只有20多萬人,但是裝備十分精良,作戰水平較高。上世紀90年代曾經有日本軍官公開說過,甲午戰爭至今已經過去100年了,當年日本軍隊可以擊敗大清國的北洋艦隊,今天一樣可以戰勝中國海軍,甚至開戰一兩天內就可以摧毀中國主力戰艦。雖然是日本人口出狂言,但是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日本自衛隊軍事實力的強大,尤其是其海軍的反潛能力甚至超過美軍。日本的問題在於,「二戰」之後日本的軍事一直被美國所主導,發展較為畸形,依賴性較強。
「9?11」事件後,日本有一個新的動向,就是日本軍隊要走出去。想要走出去,首先要做的就是修改憲法。因此日本後來通過了很多法案,如《周邊事態法》、《反恐特別措施法》等,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以美國對中東進行軍事打擊需要盟友支援為由,藉機讓日本自衛隊走出國門、發兵海外。後來日本不但向伊拉克派兵,又到印度洋、太平洋去為美軍提供補給。以遏制索馬利亞海盜為名,日本同樣也派了護航編隊奔赴亞丁灣,並在吉布地建立了日本唯一的一個海外基地。2007年日本還將其過去的防衛廳改為防衛省,也是其提升軍事地位的又一個舉措。
第四,印度。
由於受喜馬拉雅山的阻隔,印度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但面積又小於通常意義上的大陸,所以又被稱為印度次大陸。印度次大陸在一定程度上和亞歐的其他部分是隔開的,是個相對半封閉的地區。可就在這個半封閉的地區,印度無論是領土面積還是人口都佔了南亞的2/3以上。它的周邊除巴基斯坦大些,其他都是一些小國,比如尼泊爾、不丹、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印度的國土面積雖然不是很大,不到中國的1/3,但它一直想當南亞大國,它也同樣具備成為大國的所有要素。比如印度已經擁有了核武器和航空母艦,現在又在大力發展導彈。我們經常會看到有報道說印度的烈火導彈射程已經到了3500公里,最遠甚至6000公里。
印度獨立後的首任總理是尼赫魯。在印度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時候,尼赫魯曾蹲過3年監獄,其間寫了一本書叫《印度的發現》,裡邊有一句話,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中間地位不能吸引我。我也不相信任何中間地位是可能的。所以印度一直以做個有聲有色的大國為目標,其戰略首先就是稱霸南亞,然後南下印度洋,最後是變成世界大國。
這些年來,我們看到印度申請加入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並試圖在各種國際場合發揮影響力,包括在冷戰時期,它是不結盟運動的領袖。其實,這些都是它為成為超級大國努力的一部分。這裡舉一個例子:在航天領域,我國的神舟和嫦娥工程都在進行,而印度也已一箭五星發射成功。這就意味著,一枚導彈上去之後,可以同時用四五個彈頭分別打擊不同的目標,它掌握了過去只有美俄中等大國才掌握的技術。並且,它還在實施登月計劃等。因此現在的印度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印度在現階段國際體系中的位置有點像冷戰時期的中國。中國在冷戰時期,實力不是很強,但卻是平衡美蘇關係的重要力量,形成了中美蘇的三角格局。所以當年尼克松訪華,試圖拉攏中國,蘇聯那邊馬上就坐不住了。印度現在起的也是這樣的作用,所有的國家都在拉攏印度,它已成為一個很大的砝碼,不光美國、俄羅斯、日本,其實中國也在儘力跟印度搞好關係,畢竟這同樣是一個擁有10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又是我們的鄰國。
二、當前我國安全環境面臨的棘手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安全形勢總體上保持了比較良好的態勢,但在安全上也存在很多隱憂。可以說,安全問題就像空氣一樣,有的時候可能感覺不到,有的時候感覺就特別明顯。
第一,陸上邊境安全問題
我國在大陸邊境安全問題上,總體上來說是解決得比較好的。中國跟俄羅斯、越南有長期的陸上邊境糾紛,最後都很好地解決了,現在陸地上只留了印度這麼一個尾巴,中印邊境現在仍然是一個大問題。而且從目前情況看,這個問題在短時間內仍然得不到解決。中印邊境線分為東中西三段,西段面積約3萬多平方公里,為我國佔有。中段約5000平方公里,為印度佔有。爭議最大的區域是東段,為印度佔有,這片區域號稱西藏的小江南。1962年,中印爆發邊境戰爭。當時中國東邊蔣介石要借美國的力量反攻大陸,北邊與蘇聯老大哥的關係已經鬧僵,當時中國主要的敵人是美蘇,因此我們在一個我們不想打仗的地方跟一個我們不想打的對手打了一仗。
由於中印邊境所處地理位置都是海拔較高的山脈,荒無人煙,所以它不像別的國家的分界線劃分得那麼清楚。加上當時解放軍剛剛進駐西藏,我國正忙於內部維穩而無暇顧及邊境問題。因此,印度在邊境線劃分不明確的情況下不斷地蠶食我國領土,最後雙方形成了一種犬牙交錯的形勢。印度是最早承認新中國的國家之一,而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周恩來總理在上世紀50年代與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提出的。中印戰爭後一直到1988年印度總理拉?甘地訪華,兩國的關係才開始逐漸正常化,但邊境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主要原因在於印度在邊境問題上的態度太過強硬,經多輪談判後協議依然無法達成。
第二,領海糾紛問題
這個問題比起陸地糾紛可能更為嚴重。我們總是說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其實我們還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其中有37萬平方公里屬於我國領海。但在我國領海之外,從日本到馬來西亞形成的一條長長的環繞我國的島鏈,成為美國等妄圖封鎖我國的鏈條。按《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從領海起向外延伸至200海里以內屬於各自的海上專屬經濟區,而島鏈中的這些國家與我國之間的距離一般都不超過400海里,因此我國與周邊隔海相望的國家基本上都有領海爭端。我國與朝鮮有3萬平方公里的爭議海域;與韓國是12萬;與日本是21萬。
關於南沙群島。由於南沙群島遠離我國大陸,一直以來我國對其缺少有效的控制,關於這個地方的爭端是最嚴重的,前後共有越南、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汶萊等國侵佔南沙群島。我國為解決南海問題,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針,但結果是爭議沒有完全擱置,開發仍然是別國單向開發。越南、菲律賓等國吸引大批歐美投資商來大肆開發南海的石油天然氣,這事實上是在肆意侵吞和掠奪我國的國家資源。
關於釣魚島。「二戰」之後,美國佔領釣魚島並在1972年將其交給日本,當時從法律關係上並沒有明確釣魚島所屬權,因此造成了今天釣魚島問題的歷史糾紛。對釣魚島擁有主權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從國土面積上看,如果釣魚島歸日本所有,相當於日本的海洋國土面積擴大了74萬平方公里。其次從軍事上講,如果在釣魚島設立軍事設施,等於將戰線直接置於我國眼前。而更大的意義在於,釣魚島周圍的海底資源非常豐富。按照專家們的推算,釣魚島周邊石油儲量約為1095億桶,相當於全世界第二大產油國的儲量,另外還有豐富的天然氣和可燃冰有待開發,其天然氣儲量可供資源匱乏的日本使用100年。但從現在的情況來看,釣魚島問題並不是能夠輕易解決的。
海上還有一個值得我們關注的問題,就是海上的戰略通道。大家都知道,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已經越來越高,從之前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影響就可見一斑。目前我國石油更多的是依賴進口,大部分來自中東和非洲,因此海上通道的安全就成為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保障。現在的關鍵問題在於,我國對海上通道的控制非常少,這些通道基本上都在周邊國家和美軍的控制之下。這對我國來說是個非常大的隱憂。
第三,台灣問題。
台灣問題其實主要就是兩個問題:一是台獨;二是外國軍事干預。
台獨問題自2008年馬英九上台以後逐步淡化。馬英九的策略實際上依然是「不統,不獨,不武」,所以台獨問題現在只能說是有所淡化,但這個問題遠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所以,台獨問題也是我國一個很大的隱憂。
台獨問題是怎麼來的呢?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近代台灣一直被外國佔領,西班牙、荷蘭都曾經長期佔據台灣,直到鄭成功收復台灣。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署《馬關條約》,正式將台灣割讓出去。隨後是日本對其長達50年的統治,直到1945年國民黨開始接管。至今台灣與大陸已經分離了100年,因此台灣人對祖國大陸的感情較為淡薄。雖然我們是同宗同文,但是就像兄弟倆一樣,一個是很小很小就走了,到了四五十歲再回來,想要再有感情就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再加上國民黨佔領台灣之後,曾在二二八起義中血腥鎮壓當地人,也造成了台灣人民排斥大陸的心理,這些都被台獨分子所利用。
關於外國軍事干預問題,美國多年來實行的政策實際上就是在同中國接觸獲得最大經濟利益的前提下牽制台灣,以此來遏制中國。因此美國一邊與我國建交,一邊與台灣之間搞了一個《台灣關係法》,中間最大的一個矛盾就是美國向台灣出售武器,這個問題是當年中美建交時遺留下來的。我國曾要求美國做到基本的三條:斷交,與所謂的中華民國斷交;廢約,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撤軍,美軍全部從台灣撤出。美國悉數接受,但當時留了一個尾巴,就是對台軍售。
美國為什麼要千方百計拉住台灣呢?道理很簡單,美國認為台灣是一條不沉的航空母艦,又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位置。美國人一直有一個企圖,就是靠台灣來和平演變中國大陸。只不過中國大陸崛起之後,美國將此策略暫時擱置了。另外戰略上很重要的因素是,如果台灣不在中國大陸的控制之下,那麼它連同北至日本南至馬來西亞就將形成一個非常完整的島鏈,把我國大陸完全封鎖起來。而台灣這個點一旦被我國所控制,就等於在整條島鏈正中的位置開了一個缺口,我國就可以長驅直入進入太平洋,所以台灣的戰略位置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美國一直拉住台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另外,近年來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在全球政治舞台和經濟發展中儼然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由於東西方文化差異和不同社會制度之間的矛盾,中國大陸的崛起肯定是不符合美國利益的。眾多發展中國家紛紛效仿中國發展模式所形成的不同力量的壯大也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台灣問題被賦予了新的一層意義,就是美國實施以台制華戰略拖住中國的崛起。
第四,朝鮮半島問題。
大家對朝鮮都比較熟悉了。按當年毛澤東的話講,朝鮮和中國是唇亡齒寒,所以有了我們的抗美援朝。美國一直希望將朝鮮牢牢控制,上世紀90年代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提出打贏兩場大規模戰區戰爭的戰略部署,其中一場在中東,另一場就是在朝鮮。對朝鮮沒有打起來,但是美國從來沒有放棄過把朝鮮拿下來的念頭。當年的朝鮮戰爭隨著我國發兵朝鮮而最終結束。自此之後,未能如願的美國就一直對朝鮮耿耿於懷。
有時候,我們看朝鮮對很多國際事態的反應過激,覺得沒有必要。其實要是真正設身處地地從朝鮮的角度去考慮,它的行為是在這種特定的背景之下針對美國作出的反應。可能外界覺得它有點過了,事實上有它合理的成分。最近,韓朝因為天安艦事件再起糾紛,現如今不了了之,因為從任何一個角度分析,韓美對天安艦事件的調查結論都有漏洞。而且國際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無組織社會,每個國家利益的出發點是不一樣的,但此事件加劇了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總而言之,朝鮮半島的局勢也是我們的一個隱憂。如果開戰,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首先我們要面對的就是來自朝鮮的難民潮。另一個問題,如果朝鮮半島真的開打,北朝鮮如何應付戰敗所帶來的政治動蕩和經濟危機?我國是靜觀其變還是繼續出兵?這一系列的問題需要我們面對,而且這些問題以後可能還會持續。
第五,核擴散問題。
縱觀人類武器發展史,就是矛與盾的關係。當一種武器被發明出來之後,緊接著就會有另一種新武器被研製出來克制它。以矛和盾互制這種螺旋式的上升關係來促進武器的發展,但核武器被發明出來之後,這個關係鏈就斷了。核武器因其破壞力之大而被人稱為絕對武器,也有人把它叫做戰略武器。核武器已成為一個國家的國防重要組成部分和武力威懾力量。因此各個國家都爭先恐後地希望擁有核武器。自美國和前蘇聯相繼研製原子彈成功開始,核武器的發展就形成了一種相互威懾的局面。之後經歷了核武器平衡時期,直到1970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式生效,這個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從法律上規定已有核國家可以擁有核武器,非核國家保證不製造核武器。但那些非核國家認為你們有了之後就不讓我們有,這樣不公平。於是就改為,非核國家可以和平利用核設施、核能;另外非核國家要是擔心別的國家對其進行核武器打擊的話,其他的核國家可以保障其安全。美國對日本、韓國都是這樣做的,你不安全我來給你保衛,誰敢打你我就打它,但是你不許有核武器。
這個狀況一直穩定到1998年,先是被印度打破了。印度當年進行了核試驗,試驗共進行了5次,它的敵對國家巴基斯坦也緊接著進行了6次核實驗,這兩個新冒出來的核國家等於將之前整個國際核不擴散體系完全衝破。朝鮮在2006年也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原先的5個有核國家,正好是安理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那麼可以說有核武器的國家就是大國。如果核武器是超級大國的象徵,那麼現在它也是小國變成大國的武器。一個國家一旦有了核武器之後,就有了相當的威懾力。可以看一下美國,美國自「二戰」之後在全世界範圍進行對外軍事干預有幾十次之多,但從來沒有一次是打有核武器的國家,有了核武器的國家美國就不敢打了。
像我國這樣的大國保障自身安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很多小國是研製不起現代武器的。好比美國的一架B2隱形轟炸機高達20億美元,摺合成人民幣就是100多億,很多國家一年的軍費都沒有那麼多。現在信息化戰爭,並不是指擁有一兩件武器,而是整個體系:天上有衛星,然後有各種轟炸機、偵察機,有雷達系統,整個資源系統。現代戰爭是體系與體系間的對抗。那麼對於中小國家,武器既買不起,也造不起,很多大國還不賣,那麼強大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擁有核武器,這是現在促使核擴散愈演愈烈的一個重要原因。就目前擁有核武器的8、9個國家來看,中國正處於核武器的包圍之中,現在找不出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的核環境這麼惡劣。
我國北邊的俄羅斯是老資格有核國家。東北是朝鮮,它的核基地離我國邊境線僅僅幾十公里。我們暫且不說這裡的核武器是否使用,萬一發生核泄露事故,我們都無法承受。如果朝鮮發生核泄露的話,包括我國東北、華北,中國將近1/4的地區都可能面臨核污染。我們的南邊是印度,現在一般認為印度擁有接近100枚核武器。印度大張旗鼓地研製核武器,不僅製造出了核武器,還在製造戰略核潛艇和核戰略轟炸機。另外就是巴基斯坦,1998年印度核試驗之後,中國的反應非常大。印度的駐華大使曾經解釋印度為什麼要開發核武器,他說,你們也應該理解我們,你們當年是怎麼搞核武器的,你們說當了褲子、砸鍋賣鐵也要搞核武器,我們跟你們的想法是一樣的。當然,我們是反對的:我們那會兒是什麼年代,現在是什麼年代,你不能這麼干。於是他把矛頭緊接著就指向巴基斯坦,說你們真正應該緊張的是巴基斯坦,那是第一個擁有核武器的伊斯蘭國家,這種國家的政權是極其不穩定的。現在恐怖主義活動正日益頻繁,假如再跟核武器結合,那簡直不得了。現在有核武器的一般都是主權國家,這些主權國家基本上是有一定責任的。但恐怖主義就不是了,恐怖主義的理念正好跟主權國家相反,它是搞得越血腥越好,殺的人越多越好,越轟動越好。它就是要鬧事,把事鬧大才能達到目的。怎麼才能把事情鬧大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弄一枚核武器。所以美國現在被國際恐怖主義勢力搞得非常緊張。以美國現有的軍事防禦設施、導彈等很難對美國本土安全造成威脅,但是別的途徑呢?何況美國外來人口數量眾多,說不定會出現什麼危險狀況。
被眾多有核國家包圍將是對我國安全的一大挑戰。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是,平常大家比較好的時候都沒問題,但是人的主意瞬間就可以變化,今天可以很好,明天就可能不好了。國家之間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像我們原來跟蘇聯、越南甚至印度的關係變化就是典型的例子,一夜之間就鬧翻了。
另外,核武器在跟導彈結合之後,威力更加可怕。據美國統計,全世界擁有導彈的國家有40多個,像我們周邊的這些國家:朝鮮、韓國、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俄羅斯,包括中國的台灣等這些國家和地區都有導彈,而且現在導彈的射程是越來越遠,動輒就是幾千公里,並且精度越來越高。不光有彈道導彈,還有巡航導彈。巡航導彈速度雖然比較慢,但巡航導彈可以飛得很低,可以躲過整個防空系統。現在台灣著力發展的就是巡航導彈。台灣已經計算過,用導彈攻擊一個國家維護自己的安全,和那個國家把導彈打過來用反導系統把它攔截住來維護自己的安全,各自的花費是1:9的關係。就是說,假如建立防空體系花費90億美元,要改為建立導彈系統,10億美元就夠了。所以台灣現在也在發展導彈系統,它現在建立的導彈射程號稱已經達到上千公里了。如果真是這樣,對我們的威脅就很大了。
美國人的辦法就是反導,反導就相當於用子彈擊中飛過來的子彈,反導的難度非常大,但美國人就在干這個事情,不只是現在在干,而是20多年來一直在干,現在已經越來越成熟了。美國的反導系統基本上是以美國為中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為兩翼。美國的太平洋反導系統分三線。第一線也就是第一島鏈,主要是日本和韓國。日本不惜花費重金從美國引進了愛國者二型、愛國者三型這兩種反導系統。第二線是阿拉斯加。第三線是在美國的西海岸加利福尼亞州。除了這三線之外,美國還有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宙斯盾是一個系統,這個系統就是從發現到攔截、到指揮控制整套系統全在軍艦上。因此,如果在海上這三線反導系統都攔截不了的導彈,那麼就由宙斯盾艦出馬,最終把導彈攔下來。
還有一種反導是激光反導。美國現在的反導系統已經進入實戰部署階段。如果攻擊的導彈數量有限的話,反導系統的成功率雖不能說是百分之百,但也是比較高的。總之,美國反導系統將會越來越成熟。
我們說反導好像是用於防禦的,其實反導用於攻擊一點也不比防禦差。2007年1月,我國發射了一枚導彈,將一顆廢棄的衛星擊落,展示了我軍導彈部隊的實力。我想這是美國最不願意看到的,因為美國打的所謂的信息化戰爭,實際靠的就是太空衛星資源系統。中國現在有能力把衛星擊落,便意味著一旦開戰,就能讓你的衛星失去作用。那對方的信息化部隊就好比失去了眼睛,這個時候,即使有多硬的拳、多硬的腳也無濟於事了,所以這個事件在美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實這個技術美國人早就掌握了,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美國就可以發射空中導彈直接將一顆衛星打下來。現在美國人要是用這個反導系統來擊中一個導彈,更是輕而易舉。何況它現在還有激光反導,激光打衛星也是,衛星在地球軌道上是相對靜止的,等於打靶一樣。快速移動的目標不好打,打一個相對靜止的目標應該比較容易。
三、關於國家安全環境的幾點思考
第一,美國對我國的影響在哪裡。
現在我們儘管還有各種各樣的隱憂,但畢竟我國正處在自建國以來安全環境最好、國力最強的時候。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應該好好利用這個時機提高綜合國力,快速發展軍隊。中國近些年來的快速發展,其實跟一個因素有非常緊密的關係,這就是美國的反恐戰爭。美國是對中國的安全環境影響非常大的一個國家,我們可以看到,自建國以來,美國跟中國關係相對比較好的時候,中國就發展得比較快;美國人跟中國人惹事的時候,中國就受很大影響。因此美國的焦點是否集中在我國,對我國的快速發展至關重要。
2001年小布希上台後表現出一系列的強硬態度,對於柯林頓提出的中美之間是「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的策略,小布希反駁說,中美之間不是戰略夥伴,而是競爭對手。關於台灣問題,小布希表態,台灣是美國一定要協防的,美國有這個義務。美國不僅法律上有規定,美國政府政策取向也是這樣的。但後來美國將精力主要用在打擊恐怖主義上,對中國自然就無暇顧及了。中國是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打擊恐怖主義又要尋求中國的幫助,所以美國開始有求於中國。美國這個國家有著典型的實用主義色彩,只要有求於你的時候,就猛跟你示好,無求於你的時候,就表現的很狂妄。歷史上,美國曾3次有求於中國,每次都是它挨打被動的時候。第一次在上世紀30——40年代,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時,美國作為中立國向兩邊出售武器。一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致使停泊在港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主力幾乎全軍覆沒,美國才對日宣戰,隨後中美之間才開始這種戰略同盟。後來美國給蔣介石那麼高的地位,包括1945年聯合國成立的時候,中國是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都跟美國有求於中國是有關係的。第二次就是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整體趨勢是美攻蘇守,美國一直是強勢,但越南戰爭把美國拖入泥潭,國內政局和經濟都受到很大影響。蘇聯乘勢而起,美蘇之間的攻守平衡開始轉化,這時美國才開始想到拉中國,因此就有了後來的美國捨棄台灣,尼克松與毛澤東的握手。第三次是「9?11」事件之後,遭受國際恐怖主義襲擊後的美國開始尋求中國的幫助。中國也充分利用了這個契機,乘勢崛起,當然這和我黨的許多英明決策也有很大關係。
以前我們的軍隊有很多事情想乾乾不了,因為沒有錢。我國的軍費投入從1996年到今年一直在增長,在累積了這麼多年後,現在終於可以開始做一些事情,並且都做成了。所以現在美國一說起中國軍隊就有點不安,這和我國的這種大發展有很大的關係。現在美國對華政策開始往回調了,美國最近有一系列的針對中國軍隊的舉措,包括它最近4年的防務評估報告提出空海一體戰理論,企圖以此來遏制中國軍力擴張之勢。
第二,我軍在現代化戰爭中的形態該如何轉變。
我軍從1927年建軍到現在已經83年了,這83年中有著輝煌的歷史,但我們有一個短板,就是自從1979年自衛反擊戰至今近30年來沒再怎麼打仗,而這30年正好是戰爭形態發生急劇變化的時期。海灣戰爭包括後來的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和我們過去的戰爭已經不是一回事了:我們過去所熟悉的戰爭是機械化戰爭,依靠坦克、飛機、大炮,而現代的戰爭是信息化的戰爭。美國的信息發展為戰爭提供了另外一個思路,過去的軍隊練拳頭、練肌肉,現在練眼睛、練耳朵、練大腦、練神經。現代化戰爭追求的是整個信息化體系,預警系統首先看到什麼東西過來了,然後通過指揮控制系統識別,識別之後找最近的把它打下來,美國的反導系統就是這樣的結構。所以現在胡主席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但對於我軍來說,沒有直接的戰爭經驗,只能通過間接的方式去借鑒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來補充我們自己。
第三,富民強國還需要強軍。
我們正處於和平發展時期。長期處在和平時期的好處在於,過去我們想開展軍隊建設沒法開展,因為以前是應急,有著應付不完的情況,而現在我們可以長遠規劃、整體規劃。但它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就是由於長期處於和平時期,國民和部隊容易漸漸麻痹,失去危機感,等真正問題來的時候,可能已經晚了,尤其是現代戰爭沒有預警。
我2001年曾在非洲待過一年,聯合國在剛果有一個軍事觀察團,我在那個地方當觀察員。跟那個任務區的40多個國家的人打交道時發現,原來講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以前我並沒有深刻地感覺到,可跟外國人一比較,中國人確實是勤勞。我後來也去過十幾個國家,在勤勞這方面也就是韓國人、日本人能跟中國人比一比。再一個就是中國人有智慧。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中央給了政策,經濟一下就起來了。一個政策怎麼就能使經濟騰飛起來呢?所以說中國人具有聰明智慧,一旦找到適合的機會,總能很好地利用起來。
所以我覺得中國的崛起是完全正常的,是合情合理的,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戰爭決定秩序,所有大的秩序都是戰爭決定的。現在中國是和平崛起,和平崛起的阻力很大,西方發達國家對中國採取敵對關係,正在崛起的國家和中國是競爭關係。所以這裡就有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我們周邊所有的國家,包括俄羅斯、印度都是從中國崛起、在中國改革開放這些成果中受益的,但在安全上又都是對中國加以防範的。我們現在只有兩個盟友,一個是北朝鮮,一個是巴基斯坦,其他都是屬於對中國持比較大疑慮的。要是站在旁國的角度理解的話,中國一個泱泱大國崛起速度之快令其感到不安也是正常的。因此,一個國家如果只是經濟上富強,而沒有一個強大的軍隊保障是不行的。所以我們不但要富民強國還要強軍,要維護國家環境安全,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