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智慧教學

點燃語文激情 成就智慧人生—————我的語文教學實踐之路1. 劉曉麗從畢業到現在已經在三尺講台上辛勤工作了12年了。回顧這十多年來的語文教學之路,我與語文教學朝夕相伴,與語文教學耳鬢廝磨,從未中斷過對語文教學真諦的探尋。也許,我還不能搞清楚某些艱深的理論問題,但只要我讀到心儀的文章,只要我走進教室迎著學生們清純的目光站在講台上,我就好像看見了語文的身影,嗅到了語文的馨香,感覺到了語文的脈搏。下面就結合我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一、培養學生的生活敏感新課標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繫,學語文,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學習與自我、與自然、與社會如何更和諧地達到一種佳境。(一)觀注自我觀注自我,不妨從名字開始。我在為學生做自我介紹時,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曉立」。曉,早晨也,立,成人也。我是早晨出生的,所以叫「曉立」。另外還有更深層的含義:所謂「立」,即人活一世,要爭取立德立言立行,「曉」,也就是懂得這個道理,合起來,「曉立」也就是我的父母希望我要「懂得人活一世,要立德立言立行」;同學們一聽,覺得原來老師的名字,還有這麼多的講究。然後我告訴他們,其實,父母為兒女起名字的時候,都是有一定講究的。你們每個人的名字都有豐富而美好的含義。你們來研究研究吧。用筆用紙來告訴我你的發現。學生們興趣盎然地開始了研究、練筆。完成這次練筆以後,我為同學們推薦敬一丹的一篇散文《速寫白岩松》。文章中寫到「白」有一種透明感,挺像白岩松,因為白岩松一向快人快語,直言不諱,喜怒哀樂溢於言表。罵起來,特解恨,誇起來,也特由衷。又寫到「岩松」,也很像他,有稜有角,有力度,既正又直,鋒芒畢露。說這個名字又不像他,是說「岩松」這兩個字顯得靜了點兒,沒有他那種特有的動感。「岩松」這個名字也看不出他偶爾才被人感覺到的柔情。最後結尾,一個人的名字怎麼能包含一個人的全部呢?可我仍然想,如果岩松名字里有個「風」啊什麼的,不就更是名如其人了嗎?(當然,文章更具體,有詳實的事件去支撐自己的分析)。通過這篇文章,同學們更多的了解了當紅主持人白岩松,同時也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擴充修改自己第一次作文的範例。同學們有章可循,高質量的完成了又一次練筆。在此基礎上,還可再進一步。讓學生任選一個人(可以是老師,也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同學,也可以是名人……)的名字來分析,創作,再進行第三次練筆。當然,觀注自已不僅僅關注名字,還有更多更多的東西。比如,喜怒哀樂、興趣愛好,童年往事,家庭生活,未來暢想均可多形式地走入語文學習中。(二)關注社會、關注自然當代中學生如果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那他的語文學習是有內傷的。我總是引導學生,讓他們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校園本身就有著豐富多彩的生活。教室里,同學們的上課狀態。宿舍內,舍友們的說笑情景。操場上,隊員們的充滿活力的身影......一花一草,一蟲一鳥……四季的更替,日月的輪迴……感恩節,母親節,這每一個節日……這一切的一切都應該在學生心中輕舞飛揚。視野再寬些,再向外,去看社會。比如:我曾引導學生觀注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觀注他們的事迹和精彩的頒獎詞,以洪戰輝這一人物為例,「當他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就對另一個更弱小的孩子擔起了責任,就要撐起困境中的家庭,就要學會友善、勇敢和堅強。生活讓他過早地開始收穫,他由此從男孩變成了苦難打不倒的男子漢,在貧困中求學,在艱辛中自強。今天,他仍然文弱,但精神上他從來是強者。」這樣的事例既可以成為學生的寫作素材,而這樣精彩的頒獎詞不也是文字的典範嗎?更何況還可以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地導引學生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我在課前幾分鐘開設了「時事要聞」,讓學生觀注社會焦點,既是為寫作積累素材,又引導學生養成事事關心,胸懷天下的素養,像張怡佳同學對戰爭素材的分析,評價。薛新力同學的《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祭》都視野開闊,非常大氣。假日也是學生學語文的寶貴時刻。比如,讓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的大事小事,去發現真善,也審視假惡丑。也可以讓學生做些小事,比如:寒假搜集對聯,周末回家看電視時注意搜集你喜歡的廣告進行描寫。有個同學對七匹狼男裝的廣告寫的很好。「峰巒如聚,波濤如怒。一外國人怒目而視,充滿挑釁:『進攻是最好的防守』。杯子撞過來,紅酒潑過來……紅酒失敗的跌落……白衣依舊如雪,我中華男兒不怒自威:『不懂防守,怎能進攻!』」這則廣告描寫巧引詩詞進行背景的烘托,對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細緻的描寫,尤其對紅酒「失敗的跌落」這一擬人化的描寫更是極為傳神。如果沒有這則廣告為「米」,她又怎麼能做出這樣誘人的「炊」呢?看完電影《暖春》後,我和學生一起探討這個電影中蘊含的一些語文知識。諸如人物形象的塑造,環境描寫,襯托等。課上,師生共同創作了一副對聯:「賞《暖春》,花淡淡,香淡淡,花香瀰漫;學語文,情濃濃,趣濃濃,情趣無窮。」總之,生活中時時是語文,處處是語文,生活是語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希望我的學生能夠有一種生活敏感,因些,我為學生提出了八字方針:觀注生活,享受語文。二、培養學生的語言敏感(一)「讀課文」是一種看似傳統陳舊實則最具實效的方法我參加了2005年的初中語文課程改革研討會,並做了一堂公開課《答謝中書書》。在前幾次試講準備中,講一次改一次教學設計,幾易其稿。最終,榮獲保定市一等獎。最初的設計,沒有給學生安排多少讀課文的時間,安排了總結寫作方法,練習寫作片斷的環節。後來改為寫作片斷的練習不再在課堂上進行,而是以「讀」為核心,以「讀」為線索,以「讀」為重點。通過朗讀、默讀,范讀、齊讀,分組讀,誦、聽替換地輪讀,看著大屏幕上的圖片,伴著音樂讀,背讀,分層逐段地接讀,眾聲鼎沸地速讀,表演背誦、唱讀等。把功夫扎紮實實地化在讀原文上,這絕對不應引起懷疑。讀的次數多,但絕不是簡單的重複,而是翻著花樣的讀,層層深入的讀。幾十個年輕的聲音,朗朗「讀」書聲貫串整堂課,給人一種久違了的感動。我把這種「熟讀精思」的教學方式稱為「語感」教學。1 . 以情帶讀,讀出感情通過讀,使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全身心地投入課文中,與作品對話,與自己的心靈對話,感覺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喜怒哀樂……讀出與作者的共鳴。2 . 以讀帶思,以思促讀《答謝中書書》中有「猿鳥亂鳴」一句,其中「亂」字,就需在讀中著重品味。是讀出厭惡之情,還是讀出陶醉之情?毫無疑問應是後者。聯繫「亂花漸欲迷人眼」體會「亂」表現了一種熱鬧、生機勃勃,而非雜亂,煩亂。在七年級上冊中《散步》中「走大路」肯定的語氣,慢一些,行不行?因為「我」孝順。《羚羊木雕》「那隻羚羊哪兒去了?」讀快一些,聲音高一些,表現媽媽的強硬。3 . 讀後練習,學以致用《散步》中「熬」過了冬天。為什麼用「熬」,不用「度」?讓學生也用「熬」來說一句話,這樣就做到了明智之士用讀書。4 . 讀出新意,讀出自我的風采我們在學《羚羊木雕》時,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但是不是依照課本,照本宣科,而是讓學生髮揮聯想和想像,進行創造性的直接對話,進而排練成一個三幕話劇來表演,這何嘗不是一種「讀」的更高境界。5 . 絕不盲從,敢於創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雪地捕鳥」一段,魯迅先生寫的是:看鳥雀「走」到竹篩底下,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認為「跳」比「走」更準確。在語文教學中,從這種意識出發,關注運用中的語言,從一個個標點,一個個字、一個個詞語、一個個句子開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言語世界,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才能豐富學生語言的積累,培養良好的語感。(二)廣讀博覽新課標要求學生多讀書。的確,對書不感興趣的學生怎麼可能學好語文呢?因此,教師要把課文看作一個窗子,通過它,讓我們的學生走進一個更廣闊美麗的世界。對於開放型閱讀教方式,我做了多種嘗試。1 . 在教材的組織上,打破教材的編排程序,進行作品分類讀可以對同一作家作品進行專題讀,初中階段的《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阿長與<山海經>》、《藤野先生》、《雪》、《故鄉》《孔乙己》,從中去體會魯迅從童年到青年,到成年的人生歷程,進而更全面、更系統的認識魯迅,並繼續進行輻射性閱讀,再推薦《狂人日記》、《阿Q正傳》等。還可以對風格相近的作家作品比較分析讀,對風格不相同的作家作品比較讀,對課內文章和課外文章分析比較讀,對同時代的作家作品比較讀,等等。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和推薦的課外閱讀———劉白羽的《長江三峽》組合成「昔日的三峽」與「今日之三峽」的分析比較,跨越千年,進行思維的飛翔。再如,學了曹操的《龜雖壽》、《觀滄海》,後來又學了《楊修之死》。可以比較在這些作品中,曹操形象的不同。以《真假曹操》為話題展開討論,還可以推薦學生觀看中央10台的《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品三國欄目,我想學生可能會迫不及待的要閱讀《三國演義》了。這種教學,從不同角度提高學生閱讀興趣,讓學生找到閱讀的新意。2.改革傳統單一的「講讀課」、「串講課」課型,實施多種課型,激勵學生閱讀「我的課堂我做主」,或「百家講壇」可先請某些同學做帶頭人,由他們把自己讀過的書介紹給同學們,這種課型,我們稱為「我的課堂我做主」,或「百家講壇」。一石激起千層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其他學生仰慕其風采,誓必效仿之。「我讀我思故我在」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教師可安排出專門的閱讀課、欣賞課,在這樣的課上教師無需發問,學生無需發言,全部沉浸於對書的賞讀。「此時無聲勝有聲」,這種課型,我們稱之為「我讀我思故我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書讀得多了,全班的讀書氣氛形成了,可及時開展討論課、辯論課。此種課型,我們稱之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語文教學只有這樣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學生的閱讀量才會猛增。當學生胸藏萬卷書的時候,當學生覺得「寧可無肉吃,不可無書讀,無肉使人瘦,無書使人俗」的時候,我敢說,他們的語文素養已日漸豐滿。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觀中最基本的三點應為:1 . 為了學生語言和精神的協同發展而求索;2 . 讓學生詩意地棲居在課堂上;3 . 語文是功利的,那是學生的升學之路;語文是科學的,那是學生的思維之劍;語文是審美的,那是學生的精神家園。最後,我想說:也許中庸的語文哲學,才是語文哲學的大智慧、大圓融、大境界。讓我們想想,語文哲學的諸多範疇,如工具與人文、繼承與發展、基礎與創新、自主與引導、尊重文本與拓展資源等,都應歸宗於中庸這種智慧。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所謂「教亦多術矣,運用在乎人」。是的,無論什麼方式方法,要真正能使學生獲益,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在於教師本人的素養。語文素養不高的老師,很難培養出語文素養高的學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名師出高徒」這些話仍然是樸素的至理名言。總之,教學絕不是純技巧的玩意兒,而一定要以教師本身的素質為基礎。我認為,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他應該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他是學者;他應該有高超的教育智慧,他是智者;他應該有崇高的職業境界,他是仁者。他可以拋開課本,他自身豐厚的知識,如饑似渴的終身閱讀,就是一個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他可以甩開教案,他深厚的教育理論基礎和敏銳的教學機智,使他能因材施教,隨機應變;甚至他可以離開教室,外面的世界成為了他更廣闊、更豐富多彩的語文天地。他自身時時處處散發著濃濃的語文馨香,春風化雨,教而無形。我想,這應該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不再是我講課,我導課,而是「我即是課,課即是我」。境界越高,越是課我合一,境界越高,課的痕迹就越淡。那麼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智慧校長和他的智慧語文課堂——訪江蘇張家港市實驗小學校長蔣俊興本刊記者 張閩 王玲玲[題記]他,蘇州市名校長,一位資深的小學校長,有著先進的教育思想,務實的工作作風,睿智的管理水平,開創了「三校合一,優勢互補」的規模型辦學模式;他,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有著鮮明的教學理念,嫻熟的教學技藝,百忙中仍立足課堂,始終站在教學改革的最前沿,探索著,實踐著。「充分彰現教學智慧」,是他顯著的教學特色,張家港實驗小學「智慧語文」的研究在他的帶領下,正蓬勃地開展著。2006年11月24日,江蘇省小學名校名師語文教學主題觀摩研討活動中,他的《生命的壯歌》奏響了一曲羚羊的讚歌,讓我們看到了他「構建智慧課堂,落實有效教學」的教學理念;2007年12月6日,張家港市第九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上,他的《半截蠟燭》詮釋了一家人的智慧,讓我們看到了他「彰顯教學智慧,打造生態課堂」的教改思路;2008年11月26日,蘇州市小學名校長名教師教學研討活動中,他的《水》解讀了孩子們的缺水之苦,讓我們看到了他「民主創新,自主實踐,凸顯智慧」的教學主張;2009年11月18日,張家港市第十一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交流會上,他的《長征》體現了紅軍的豪邁,讓我們看到了他「彰顯教學智慧,打造生態課堂,實現有效教學」教改思路的日臻深邃……一路走來,他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燦爛的笑容;他的眼裡,始終透露出智慧的光芒;他的身後,留下了一串串深深的跋涉的足跡……《教育》旬刊:蔣校長,你是一位語文特級教師,你對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有何看法?蔣俊興: 我們的小學語文經過八年的努力,課程改革正逐步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這是讓人欣喜的。我們看到,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在悄悄變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逐步凸顯。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的統一,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學前台。但是,語文課的改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似乎又進入一個新的誤區:追求了表面的熱鬧,卻忽視了思維的含量;注重了手段變革,卻忽略了內涵的深度;重視了對「多元」的關照,卻弱化了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尊重;強調了「人文」,而淡化了「工具」……凡此種種,都讓人感到揪心!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是母語課程,課堂上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語文離我們很近,孩子們都浸潤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但另一方面我們很多的語文老師在教學的時候往往不知道怎麼教,或者說在用不恰當的手段教學語文,亦不乏在教學目標上有失偏頗,甚至本末倒置的。因此,我們的孩子花大力氣學語文,但卻學不好語文,怕學語文。其實,古人關於「教學」,說得很清楚,老子在《道德經》中兩次提到「不言而教」。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四十二章「……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既然所有的「教」都是「不言而教」,何況「母語」?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語文是不需要多教的。葉聖陶老先生也說「教是為了不需要教」。但「不教」是難的,連老子都說「天下希能及之矣」。孔子更把「教」直接說成了「學」。《論語》開篇就說了怎樣教學生學習,學生怎樣學習──「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孔子還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這就是說的學習的平等與尊重,即《課標》上所謂的「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所謂的「教師、學生、文本」和平等對話。孔子還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習不能做到「舉一反三」,就不要再重複了,不要再教了。所以,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明確我們是要教學生學語文。這就需要我們研究語文本身的規律和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教育》旬刊:我們了解到,你平時跟老師們說得最多的就是「構築智慧的語文課堂」,請問你為什麼提出這一命題?蔣俊興: 智慧,是一種才能,是一種本領,是一種品質,也是一種境界。它是人天生就有的,又是在後天不斷開發與發展的。「智慧」是目前的一個高頻流行詞,但其實它是一個古老的詞語。中華民族素來是一個崇尚智慧的文明國度,我們要從祖先的身上汲取智慧。2500多年的智慧聖人孔子得到了世界的承認。他不僅自己是智慧的化身,而且倡導智慧地學習,智慧地教學。縱貫古國文化,智慧之精粹不勝枚舉:從孫子的智慧兵法,到諸葛的智慧謀事、劉邦項羽的智慧爭霸;從「四大發明」的智慧成就,到李冰父子的智慧工程;從詩經、楚辭的光耀,到唐詩宋詞的鼎盛;……都顯示出華夏古國智慧之精髓。我們的母語,它本身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其深遠的內涵和寬泛的外延是每個孩子智慧萌生的土壤。而我又是一名語文教師,因此,我希望我們能以智慧的語文課堂為突破點,讓「教師智慧地教學生智慧地學習充滿智慧的祖國語言文字」,讓我們的學校教育在傳承人類文明的同時,時時處處閃現智慧創新的火花。針對目前課堂教學的現狀,我覺得首先要改變老師的觀念,明確課堂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陣地,也是師生智慧生成與發展的演練場。只有構築智慧的課堂,才能造就智慧的學生。因此,所謂智慧的教學也就體現在怎樣能夠更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對於語文教育來說,「智慧的教學」與「智慧的學習」就是把握好語文 「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這個「度」。按照古代儒家的中庸理論,就是怎樣更合理,更切合,更符合規律。無論是教師智慧地教語文,還是學生智慧地學語文,都應該是一種生命過程所經歷的快樂成長。語文對於孩子來說,對其個體生命的成長具有導向性,對於一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語文的作用不可估量,而智慧語文課堂的構建,就是在為孩子的智慧人生打下基石,為此,我們每個老師都應該有強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責任感,更應該有不盡的幸福感。《教育》旬刊:請問,你的智慧語文課堂有哪些特徵?蔣俊興: 智慧的語文課堂其實應該是我們每個教語文的老師所要追求的一種境界,或許沒有誰能夠準確地說出它的基本特徵,也沒有誰能夠說自己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去追尋它、觸摸它。我想引用我們「智慧語文工作室」的部分人員在研討我的課堂教學時的爭鳴和發言,或許它能夠從一個側面來告訴大家我們所追求的智慧語文課堂是怎樣的。對於《生命的壯歌》的印象教者沒有煽情的語言,沒有複雜的環節,有的是智慧的引領。本片段仍然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反覆吟誦,走進文本把「剛好」「猛蹬」解讀成一段段有情的文字,解讀成一幕幕的感人場景;走出文本把年輕羚羊的內心情懷幻化成一句句可感可觸的獨白。這一舉一幕深深觸動了學生心底的情弦:對生命的崇敬。葉瀾曾說過: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當直觀形象的簡筆勾勒,適時適度的文本補白讓學生的智慧源源不斷地流淌出來的時候,那是課堂最美的風景,這一舉一幕也成為了學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章春燕)在課的結尾,老師再現了原文作者震撼後的思考,學生讀了,感受了,也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但老師並沒有就此結束,最後回歸課題時,老師說:「在上一課的《蟻國英雄》中,在今天的《斑羚飛渡》中,我們看到動物們面對死亡所表現出來的冷靜、機智、犧牲……也許,這是動物生靈本能的使然,但它們的舉動不能不讓我們震撼……它們奏響了生命的壯歌!下課!」我想,這個時候的下課,是每個學生心頭最澎湃的時刻,在這個時候的下課,學生必定會更深地去思考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去思考人和動物共處的微妙,去思考在面對死亡和種族的生存時個人的選擇和犧牲……這時的下課,簡約、含蓄,又是一個留白的空間,給了學生思維自由馳騁的天地!(吳靈燕)對於《半截蠟燭》的印象不管是開課的引入,課中的討論,還是課堂的結尾,教師都是那麼輕鬆自然,語言看似不經意的隨口說來,例如:課文伊始,只一句簡單的「可是有一天晚上」,就將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牽引到那個故事的現場,準確而得體,極富吸引力,牢牢牽引著聽者的思維。而在授課過程中,一句簡單的問話:「『一場危機似乎過去了』為什麼說『似乎』?」讓學生跟隨課文的節奏,立即又陷身課文緊張的氣氛中,反映出最真實的情感,最真情的投入,接下來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對課文的情節感同身受,緊張著課文的緊張,感受著主人公的感受,一切文語皆我語。真實的語文就是這樣,樸實的才是真精彩!(蔣秋華)蔣校長在課堂上就是這樣以沉靜的方式為學生點燃了「關於半截蠟燭」的思考。直面「半截蠟燭」被賦予的特殊意義,他引導孩子通過對關鍵語句的層次性誦讀,逐層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的語句,同樣的誦讀,因為給了孩子沉靜閱讀的空間,所以孩子才能由關注半截蠟燭的非凡意義轉入關注蠟燭主人的心路歷程,於是有了關於「瞧,先生們這盞燈亮一些」的個性紛呈之解讀,簡單平常的一句話,孩子解讀的視點卻各有各的意味,或著眼於「先生們」而發現了女主人的從容自然,或著眼於「瞧」而感受到女主人的處變不驚,或著眼於「亮一些」而索引出女主人的機敏聰慧……各異的語言呈現的無一不是孩子們靜心品味的思考軌跡。(鄭艷)對於《水》的印象智慧課堂,應該是以學生的成長為基本方向;智慧課堂就應該使每一個生命得到呵護和培育;智慧課堂就應該是真實的、自然的、親切的、和諧的……如果說蔣校長這堂課的教學是智慧的,課堂是靈動的,那麼這堂課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那獨特的「個人味」。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師雖是知識的富有者,卻不去毫無休止地展示自己的「財富」;教師雖擁有自己的各種能力,卻不去刻意有聲有色地表演自己的才藝,他更多扮演的則是一個引路人,一個設計師和一個總導演。這樣的語文課,讓聽課者與學生都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曹琴)在蔣校長的課堂上不時會發現教師的追問,它讓讀得不夠多,不夠深的學生更多更深地去讀。如在教學第5節時,當學生讀完母親傾注水的句子後,他接二連三地追問許多學生:「母親,我們那麼乾渴,你為什麼只給我們一勺水?」「母親,你為什麼讓這一勺水緩緩流淌下來?」「母親,你為什麼還要拿著一把麥稈扇扇呀?」……引導學生一步步走進課文文字的背後,去觸摸語言文字的溫度及深度,通過智慧的碰撞,使學生的思維向深度拓展。(龔軍民)對於《長征》的印象學生從《長征》前的一無所知到《長征》後的精彩紛呈,我想這都緣於老師的寬容,這種寬容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學生的回答可能是粗糙膚淺的,可能是片面零碎的,可能是偏差失誤的,但這就是真實的課堂,需要的就是我們教師用心地聆聽、智慧地善待。許多公開課常常給人一種精美、唯美的感覺,但同時又帶給大家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累」與「假」,這正是因為老師沒有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不敢面對偏頗或錯誤。真正的智慧課堂,學生一定會熱切地期待著,愉悅地接納著,真心地喜愛著,不斷收穫、滿足與超越著。(吳秀君)課堂呈現出一種自由、和諧、開放、真實和創造的狀態。學生學得愉悅,他們樂意主動地走進文本、體驗文本,真切地深入地感悟文本,真情地朗讀、演繹文本。教師尊重生命,關注個性,真正當學生的朋友、聽眾、合作者、幫助者,不是由上及下的給予,而且共同的探索分享。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蔣校長說:「你看了這些閱讀材料,有什麼感覺?」「你最關注哪個詞?」「你還有什麼發現?」學生通過自己讀書,有了自己的發現與感悟。當學生的感悟斷層時,教師又適時點撥,如學生在研讀二三兩聯時,發現作者選了兩處山,兩處水,教師問:「同樣是寫山,山是一樣的嗎?同樣寫水,水是一樣的嗎?」學生馬上又陷入積極的思考之中。(趙曉燕)總體印象聽蔣校長的課,從《半截蠟燭》到《水》,再到《七律 長征》,欣賞了一位智慧的老師在他智慧的課堂上的一種風度,一種風格,一種風範。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兩點,第一點是總能在教學中找到一個智慧的切入點,這裡的切入點是指教學策略的切入點,俗話說:「牽一髮而動全身。」簡單的一個詞、一句話、一個細節都能起到這樣一個統領全程的作用。第二點印象深刻的地方是蔣校長總能智慧地解讀具有靈性的漢語言文字。中國的文字真的是豐富多彩的,一詞多義,同音異義,同一個詞有不同的解讀等。(邱華)在蔣校長的公開課上,我們看到了上第一課時時候的原始初讀。學生的原始初讀是珍貴的,這時學生的閱讀感受也是最具個性化的。……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發現、體驗、探究和感悟。平時,我們往往一心追求著公開課的流暢,但其實,我們更要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真實。真實的課堂教學效果應該是學呼喚著教,教催生著學,質疑與探索並行,求索與遐思共進,過程與效果通茂,而這樣的課堂才是真正有效的,才是智慧的!(嚴建紅)蔣校長的課堂是充滿智慧的課堂,他的課就是對智慧課堂的生動詮釋。下面我就結合章春燕教導所說的兩點進行一下補充:1.樸實無華,卻涌動著真情,綻放著生命的活力,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和諧,達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2.紮實有效,更是智慧凝就。文本的智慧取捨,預設與生成的智慧相融,課堂中有效的追問,充分體現了本真與創新的完美結合。所以,在蔣校長的課堂,我們能強烈地感受到,學生很樂意主動地走進文本,真切、深入地感悟文本,真情地朗讀、演繹文本,我想,這就是智慧的老師在智慧地引領學生智慧地學習充滿智慧的祖國語言文字吧。久而久之,勤學習、善傾聽、會思考、樂發言的智慧型學生就會活躍在我們的課堂。(邵萍)……這是大家每次聽課後對於智慧課堂特徵最原始的探討。我覺得,智慧的課堂沒有固定的模式,只有不斷地創新,其創新的基點是,在不遊離文本的基礎上,儘可能地促進孩子的智慧學習。《教育》旬刊:那麼,怎樣才能做到智慧地教學?蔣俊興:從具體操作的層面上說,我們要求教師在把握文本時充分彰顯智慧,不僅能挖掘文本內隱的智慧之光,還能智慧地遴選相關文本與資源。我們倡導教師在設計預案時充分彰顯智慧,「眼中看著學生」「胸中裝著學生」,讓教學預案成為觸發學生智慧開啟、智慧生成的助推器。我們更激勵教師在運行教學流程時充分彰顯智慧,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千方百計地創設問題情景和引起思維衝突,千方百計地引領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千方百計地激勵學生敢於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精心地組織學生進行緊張的思維勞動,又注重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既用規範的語言來規範學生的語言,又不乏適度的幽默來調節課堂氣氛,同時,通過媒體的科學運用與教學活動的合理組織,點亮學生的智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智慧地調控課堂,學會等待,學會傾聽,學會追問,學會甄別,能夠發現、保護與促進學生課堂上的智慧閃現與生成。教師能夠關注個體差異發展,能夠激起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內驅動力。同時,老師要重視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有方法地學習和創造性地學習,重視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鑒賞與批判,對資源的搜集與遴選,對教師的好奇與懷疑,對同伴的欣賞與商榷,對自我的堅信與反思等智慧型學習品質。《教育》旬刊:平時,你是怎樣引領與幫助老師們成為智慧型教師的?蔣俊興:2005年9月,我們確立了學校主課題《小學智慧型教育研究》,並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開始了「智慧」之行。在課堂教改的實踐過程中,「廣獵各路大家之精華」「廣集各派理論之精髓」「廣樹各科教學之典型」成為學校推進智慧教學的主要舉措。學校先後聘請黃愛華、徐斌、王崧舟、孫雙金、薛法根等多名特級教師和成尚榮、楊九俊、王鐵軍、彭鋼等著名教育專家來校上觀摩課和作學術報告,讓大師的教學情懷喚醒老師們的教學激情,讓大師的教學智慧點亮老師們的創新靈氣。我們以「課堂教學」為突破口,著力探究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學資源的有效開發,教學策略的有效運用,教學要素的有效調配,教學評價的有效調控;著力實現開放民主、活潑靈動、紮實高效、彰顯智慧的課堂教學;著力從知識課堂走向智慧課堂,為師生智慧的共生和發展而教學,追求為人生幸福快樂而教學的境界。我們開展一系列課堂教學研討活動。我們承辦市以上主題教學研討活動,定期開展專題課堂教學展示活動,像2006年11月,學校成功承辦了「江蘇省小學名校名師語文主題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全面展示了學校在語文教學中「建構智慧課堂,落實有效教學」的教改研究成果與經驗,在省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我們開展經常化的「一課三議、三課一評」活動。「一課三議」就是備課組選擇一篇課文進行集體備課,由一位老師執教,備課組成員一起評議,調整,然後再教,再評議,直至大家覺得滿意;「三課一評」就是幾位教師選擇同一教學內容,進行「異型設計」,然後比對研討。像語文學科組的「同題連上」研討活動,像教學能手的「同題異構」教學觀摩活動。再有廣泛開展教學基本功比賽,通過「說課比賽」「教學片段情景模擬」「課堂教學大比武」等形式,引導教師精心設計教學預案,細心應對課堂生成,智慧運作課堂流程,全面落實有效教學。我們通過強化業務學習,組織各種形式的校本學術研究活動。像行政班子成員的教學管理論壇,學科教師的教學主題論壇,骨幹教師的學術報告活動,成立「智慧語文工作室」,還有教研組的「案例剖析」「主題沙龍」,等形式,進行深入有效的校本研討。當「智慧教學」成為老師思維的一種方式,成為工作的一種常態時,那我們的教學也就走上了「智慧之路」了。[結語]結束採訪時,我們看到了蔣校長辦公室里的一幅字:「校長應該成為有抱負,敢負責,樂奉獻的教育者,應該成為有思想,有智慧,有個性的辦學人。校長的全部創造才能,就是為著師生智慧的開發與發展,建構優質的平台,提供優良的服務。」從這座右銘的背後,我們依稀讀懂了一個智慧校長獨特的心智特質與行走方式,依稀讀懂了一個智慧校長對高品位教育人生的孜孜以求與生命境界。論高效語文教學的大成智慧——談談有效語文教學的三本策略徐自強一、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自1904年獨立設科開始,至今中國語文教學已走過了一百多年歷史。回首百年,這一母語學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中國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不可否認,百年以來,中國語文是一門耗時最多,用力最大,改革最頻繁,而成效卻最受爭議的一門學科。遠的不說,1978年3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了著名語文教育家呂叔湘《當前語文教學中兩個迫切問題》一文。文章指出:十年時間,兩千七百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這一論斷,被譽為教育界的「一聲驚雷」,堪稱中國語文教育史上的經典。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中國學生本國語文「大多數不過關」的現象究竟改變了多少?倪文錦、歐陽汝穎主編的21世紀教師教育用書《語文教育展望》回答說:「我們不無遺憾地看到,今天學生的閱讀能力並沒有質的飛躍,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語文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並沒有多少改觀。」王富仁、鄭國民主編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項目成果之一《傳統文學教育的現代啟示》回答說:「百年中國語文教育自然有許多成就,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代中國民眾的語文水平普遍下降。」《中國青年報》2006年1月3日《誰該為國人漢語功底寒心》一文,甚至說:「中國人不懂漢語甚至鬧出洋相的事早就不是新聞了。」 至於當前學生對語文課的態度,《廣州日報》2007年1月13日報道:「專項調查表明:語文課最不受小學生歡迎。」為什麼當代中國語文教學成為一個沉重的話題?為什麼半個多世紀以來,改來改去,還是改變不了「大多數不過關」的狀態?原因是複雜的,但主要原因是在改革中沒有正確處理好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關係,對傳統語文教學否定得過多,肯定得太少,在引進西方教學理論的時候,忽略了漢語文母語教學的特點,總是用一種西方文化改革另一種西方文化,並且往往陷入矯枉過正的思維誤區。事實證明,中國語文教學越是西化,其不過關的現象越是嚴重。我們在海外某地幾年來先後聽了幾百節中國語文課,發現他們的教師雖然非常敬業,但教學效率更加低下就是一個佐證。季羨林先生說:「從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來看,東西方文化相互關係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又說:「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有何區別呢?我認為最根本的區別是思維模式、思維方式的不同。西方文化注重分析,一分為二;而東方文化注重綜合,合二為一。」事實正是這樣:我國傳統語文教學重吟誦,重感知,重積累,不重分析。獨立設科後,語文教學接受西方文化的影響,開始注意分析了,但基本上還保留傳統的教學模式。上世紀50年代向蘇聯一邊倒,推行凱洛夫教育學,《紅領巾》教學法風行一時,語文教學就以分析教材為主了。總而言之,百年特別是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語文教學,正是走在「三十年河西」的道路上。不過,正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所說的那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當今中國語文教學應回到「三十年河東」的道路上來。中國語文教學「三十年河東」,並不是否定「三十年河西」。而是繼承百年以來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中國語文教學所取得的一切光輝燦爛的業績,「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把中國語文教學提高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階段。有效教學就是高效教學。「高效語文教學的大成智慧」這一課題,意義就在於此。二、必集大成,才能出智慧任何成功的改革,都離不開一個先進的理論支點。語文教學,從來就不是「自古華山一條路」,而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然而在眾多的「大路」中,我們選擇了錢學森的「大成智慧」作為課題的理論支點,是因為我們認為,它具有科學性、包容性、民族性,在哲學的層面上為有效語文教學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錢學森是中國現代史上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思想家。大成智慧是他幾十年,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一直著力思考的時代課題。簡要而通俗地說,大成智慧是引導人們儘快獲得聰明才智與創新能力的學問。錢學森說:儘快提高人們的智能,以適應新世紀發展的需要,這是一件大事,其意義甚至不亞於當年「兩彈一星」的研製和發射。大成智慧有三個特徵:1、科學性錢學森說:「必集大成,才能得智慧。」這不但是他幾十年科學實踐的總結,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規律。大成智慧是把人的思維、思維的成果、人的知識、智慧以及各種情報、資料、信息,用現代化的手段統統集成起來,達到集大成。大成智慧其主要內容包括:集古今中外之大成;集性智和量智之大成;集人-機結合之大成等。但是,集大成並不是大雜燴。大成智慧的集大成是運用錢學森的「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而這一綜合集成法是錢學森一生中第三個創造高峰的主要成果之一,是他為人類作出的又一巨大貢獻。2、包容性教育的繼承性很強,教育改革不是打倒一個另立一個,全盤否定,推倒重來。錢學森的大成智慧,是海納百川,博採眾長,和諧發展,因此具有廣泛的包容性。中國語文教學的集大成,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集「三十年河東」之大成,一是集「三十年河西」之大成。有一段時間,中國語文教育界中有些人,好像非要把無論「三十年河東」,也無論「三十年河西」,都統統批倒不可。歷史證明,以批判一切起家的教育家,最終也落得被人批判的下場。3、民族性「集大成」之說,在中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孟子曰:「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錢學森的大成智慧,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思想傳統,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錢學森說:「我們應該有信心從古今中外的教育經驗中總結出教育科學的基礎理論——教育過程的客觀規律。」但「不要簡單化引用別國的現成經驗。」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至少有兩條思路:第一條思路是「以我為主,他為我用」;第二條思路是「以他為主,他我結合」。語文教學是母語教學,也是民族語教學。「既然是民族語教學,我們就必須充分重視本民族在長期民族語教學中積累的寶貴經驗。拒絕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理論,是愚蠢的,但借鑒畢竟是借鑒,它決不能代替我們對自己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研究。」(錢夢龍)魯迅先生說得好:民族才是世界的。因此,中國語文教學應走「以我為主,他為我用」之路,中國語文就是應該姓「中」。語文教學看似深不可測,但它不外乎是教什麼、怎樣教、用什麼思想教三個根本問題。根據錢學森大成智慧的理論,以及季羨林「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的觀點,我們集成了「語感——體驗——發展」高效語文教學的「三本」策略。如下圖所示:其實,語感——體驗——發展,都是語文新課標中的重要概念。問題是我們怎樣認識和怎樣運用這些概念。三、以語感為本語文教學效率不高,首先是「教什麼」這個問題一直沒有解決好。「教什麼」成為問題,在其他課程中是不存在的。但語文課程就不是這樣:同一篇課文,可以上成這樣的課,也可以上成那樣的課,還可以上成「四不像」的課。有效語文教學,必須有的放矢,準的放矢;無的放矢、偏的放矢或泛的放矢,是無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理念是完全正確的,無可懷疑的。然而,語文素養是一個內涵非常豐富,外延非常寬廣的概念。如果把握不住它的核心,語文教學必然會出現泛化、空洞化、表面化、或者矯枉過正的傾向。那麼,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呢?根據中國母語的特點,我們認為是語感。老一輩語文教育家早就高瞻遠矚地指出——葉聖陶說:「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語感訓練。」呂叔湘說:「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什麼是語感?目前能搜集到的定義有幾十種之多。我們認同的是下面的定義:語感是一種對讀寫聽說的敏銳的感受力,是正確豐富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語感強的人,一眼就看得出來,一下筆就寫得出來,一耳朵就聽得出來,一張嘴就說得出來。語感既包括語音感、語形感、語義感,又包括語信感,語達感,語雅感等。語感不但是一種能力,而且充滿人文精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個人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半個世紀以來,在中國語文教育史上,「教什麼」左搖右擺,工具性與人文性一直是爭論的焦點。中國有句名言:「極高明而道中庸。」外國也有句名言:「真理往往在兩端之間。」其實,無論是工具說或是人文說,正如列寧所說的那樣:「真理再向前邁進一步就是謬論。」矯枉過正,過正又要矯枉,如此循環,怎能進行有效教學呢?語感,雖然不是語文素養的全部,但「以語感為本」就能擺脫矯枉過正的思維模式,邁出有效語文教學的第一步。四、以體驗為本體驗和體驗教學,是有效教學一個基本的發展方向。體驗教學是真正的、深刻的、有意義的教學,是最好的教學做合一。發現教學、嘗試教學、自主教學、研究性學習、隱性學習等等,已經隱含了體驗和體驗教學的基本理念。體驗一詞,最早見於黑格爾的一封信,而引入哲學則是19世紀70年代的事。德國哲學家加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一書中說:「如果某個東西不僅被經歷,而且它的經歷存在還獲得一種使自身具有繼續存在的意義的特徵,那麼這種東西就屬於體驗。」體驗是一種動作的過程,同時也是結果。一篇作品,是在獨特體驗中生成,是作者體驗的結果。閱讀一篇作品,就是和文本之間通過體驗進行對話的過程。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於語文教學來說,體驗是指語文實踐中的體驗。過去語文教學效率不高,重認知輕體驗不能不說是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教師恨不得通過分析,把知識一股腦兒地塞給學生。當然,我們不能說當代語文教學就完全不講體驗。只是它的體驗在方法上有缺陷。當代語文教學的體驗基本上是還原論,而傳統語文教學的體驗基本上是整體論。錢學森大成智慧認為,光用還原論是不夠的,一定要加上整體觀。要用「從定性到定量綜合集成法」,把還原論與整體觀辯證統一起來,實現方法論的創新。語文實踐中的體驗,首要的同時又是最重要的是語感體驗。根據大成智慧的思想,我們集成了有效語感體驗的五種方法:1. 吟誦領悟法吟誦包括吟詠、誦讀和背誦。吟詠,即像唱歌那樣地讀;誦讀,即有節奏地抑揚頓挫地讀。前者為傳統語文教學的美讀,後者為現代語文教學的美讀。早在20世紀40年代,葉聖陶就說過: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的國文教學,在內容和理法討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學生吟誦功夫太少,多數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唯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是全面不偏。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到這種境界,才能終身受用不盡。遺憾的是,半個世紀過去了,這種「重分析,輕吟誦」的現象卻無大改變。即使有吟誦,也是當作分析文本的內容與理法的輔助手段。至於背誦,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它的誤會也實在太多了,動不動就斥之為死記硬背。只是隨著高考、中考「名句名篇」的考核,背誦才贏得了一席的位置。其實,背誦是一種高效率的積累,是語感的強化和升華,是有效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方法之一。縱觀歷史,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冰心、老舍、沈從文、直到錢學森、楊振寧、華羅庚、蘇步青等等作家、科學家、學者,無不於學生時代在背誦上下過功夫,從而打好了母語的基礎。2.語境揣摩法語境揣摩法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涵泳」的繼承和發展。宋代陸九淵說:「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興味長。」什麼是涵泳呢?曾國藩說:涵者,如春雨之潤花,如清渠之溉稻。泳者,如魚之游水,如人之濯足。善讀書者須視書如水,而視此心如花,如稻,如魚,如濯足,則「涵泳」二字,庶可得之於意言之表。可見,涵泳有樂語、樂文之體驗的意思。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第12節有這樣的詩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兒是在獄裡,寫著一首呈給你的讚美詩,呈給你黃土下紫色的靈魂。「紫色的靈魂」一語,起初學生無法理解,怎麼靈魂也有顏色的呢?後來,有的學生從作者留學法國,法國是以紫色為高貴的顏色以及大堰河對「我」無私的愛這一語境出發,揣摩「紫色的靈魂」就是高貴的靈魂。又有的學生認為紫色是創傷的顏色,第10節有「大堰河,含淚的去了!同著四十幾年人世生活的凌辱……」的詩句,從這一語境出發,揣摩「紫色的靈魂」是痛苦的靈魂。最後學生得出教參沒有的結論:「紫色的靈魂」就是痛苦而高貴的靈魂。3.比較推敲法比較推敲法是對文本的字詞、句子、段落、筆法甚至標點符號等採用加一加、減一減、調一調、換一換的方法,讓學生在比較中鑒別,體驗言語運用之妙,以培養語感。這也是傳統的語文教學涵泳的繼承和發展。例如,在海外某地,我們連續聽了七個語文老師講《孔乙己》。當他們講到下面三句話時,講法是一模一樣的:竊書不算偷 語言描寫便排出九文大錢 動作描寫摸出四文大錢 動作描寫這是典型的文學分析法。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比較推敲一下呢?比如,第一句可以提出下列問題:為什麼孔乙己說「竊書不算偷」而不說「竊書不算竊」「偷書不算偷」?從中我們看到孔乙己的什麼東西?第二、三句又可以提出下列問題:「排」和「摸」有什麼區別?這兩個詞可不可以調換?為什麼?從「排」到「模」可以看到孔乙己怎樣的結局?此外,我們還有一種比較推敲法,那就是課文文本與原稿或未定稿比較。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如何知道呢?恐怕最好是從那同一作品的未定稿本學習了。例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課文與原稿比較,有4處修改。①原題為「天上的市街」課文改為「天上的街市」。「市街」改為「街市」不但符合現代口語,且與原詩第2節兩處「街市」說法一致。②課文把原詩「飄渺」改為「縹緲」是出於語言文字規範的考慮。③課文「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原詩作「我想那隔河的牛女」。「牛郎織女」不能縮寫為「牛女」;上文「你看」統率到此,所以刪去「我想」;「隔」字後加「著」,不但突出了「隔」,而且節奏更加和諧。④原詩「那怕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課文刪去「那怕」,是因為它與上面的「定然」相矛盾,刪去句子更加整齊。有了上述的語境揣摩法和比較推敲法,語文教學就可以擺脫空洞化和表面化了。且這樣的涵泳,既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又體現語文的人文性。學生在這樣的咬文嚼字體驗中,培養了語感。4.練筆感受法屬對,又叫對課、對對子,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練筆一絕。它不講語法理論、修辭理論、邏輯理論,而實際上是相當嚴密的語法訓練、修辭訓練、邏輯訓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經說過:對課是作文的開始。張志公在《傳統語文教學初探》中又說:「如果我們能從前人進行屬對訓練這個方法中得到一些啟發,也許能為我們基礎訓練找到一條可行的道路。」仿句,是帶有屬對味兒但比屬對自由的練筆,與屬對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一種背寫,先把範文的有關句群背到幾分熟,再試著把它寫出,然後把自己所寫的文字與範文進行比較,探究兩者的高下,從而敏化自己的語感。現在屬對和仿句已是中考和高考的常見題型,我們急需建立的是系列訓練體系,特別是與閱讀同步的訓練體系。5.多讀多寫法魯迅先生說:「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練習,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光有課內二三十篇範文的「舉一反三」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應該有課外的大量讀物的「舉三反一」的閱讀。寫作也是一樣,光有課內幾次規範文的寫作是不夠的,還應該有課外的大量自由文的寫作。總而言之,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讓學生在多讀多寫中培養語感。多年實踐證明,自由文的寫作,家事、國事、天下事敘評和讀書筆記以及語文隨筆相結合,能收到很好的訓練效果。五、 以發展為本教育為的是學生的發展。這是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最高信念。「以發展為本」正是體現這一信念。以發展為本,就是將學生的發展與未來社會的發展統一起來,目的是把學生培養為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未來社會需要怎樣的人才呢?2005年7月2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來到94歲的錢學森的病房。錢學森向溫總理進言:「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又說:「中國之所以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科學技術發明創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沒有自己獨特創新的東西,所以『冒』不出傑出人才,這是很大問題。」以發展為本,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離不開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我們的做法是:1.集量智和性智之大成錢學森說:「人的智慧是兩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為『大成智慧學』。」有人把它概括為:「量性雙悟智,天人一貫才。」「性智」和「量智」是借鑒北大老哲學家熊十力的觀點。從思維方式來看,「量智」側重於邏輯思維方式,「性智」側重於非邏輯思維方式。大成智慧學告訴我們:只注意邏輯思維,易犯機械、片面的毛病;只注意非邏輯思維,易犯主觀、表面、抓不住本質的毛病。大成智慧學又告訴我們:人腦的邏輯思維是微觀的和定量的信息加工方式,非邏輯思維是宏觀的和定性的信息加工方式;而人的創造性主要來自於創造思維,創造思維則是邏輯思維與非邏輯思維的綜合和優化。2.集非智力因素之大成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不直接參与認識過程,但對認識過程起制約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動機、興趣、情緒與情感、意志和性格等。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推孟對1528名智力超常(平均智商151)的兒童進行長達幾十年的追蹤研究,其中一部分成就很大,另一部分人則成就平平。他在分析這兩部分人的心理特徵時發現,這兩部分人的智商都非常高,沒有什麼差別,但在完成任務時的堅毅精神、自信且進取、謹慎和好性的四個方面,成就很大的那部分人明顯地超出成就平平者。顯然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造成這部分人之間的成就異常,即非智力因素在創造性活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其結論與我們對歷屆學生觀察的結論是相同的。最後要說明的是:以語感為本,並不是否定語文知識的傳授和人文精神的培養;以體驗為本,也並不是否定接受學習的價值;以發展為本,也並不是脫離現實、輕視常規。相反,「三本」是以它們為基礎,它們與「三本」之間有協同作用。「三本」之所以為「本」,是因為它具有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能。杜甫詩云:「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本」之意,就在於此。語文:呼喚智慧的教育——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文章作者:薛法根 來源:薛法根的新浪博客 2009-8-11 10:24:46· 專家博客:·張銀華:對2010年高考作文題目的猜想 ·朱昌元:2010年高考作文時鮮素材點評 ·黨紅英:2010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備考指要 組塊教學,乍一聽,覺著不太順、不太雅,正如我的名字一樣。因此,我格外努力用自己的實踐來滋潤她,用自己的思考來豐富她,使她成為充滿活力、充滿智慧的教育。我更期盼有更多的同行和朋友來熱情地關注她,或許能給她取個更好聽的名字。 ——題記一 基本理論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回眸如火如荼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我們不禁捫心自問:語文教育,究竟給學生留下了些什麼?語文教學,究竟缺少了什麼?語文教師,究竟應該具有怎樣的教育理念?我以為,語文教學應該實現「四個走向」: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綜合,走向運用。1、走向智慧 呂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指出:「10年的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豈非咄咄怪事!」怪在哪兒?怪在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而語文教學卻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人文關懷,學生不是越學越聰慧,反而越學越不知語文為何物。語文教學有知識、有作業、有訓練、有考試,但唯獨沒有智慧。知識不等於智慧,知識關注的是現成的答案,而智慧關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語文教學讓學生記憶知識,而忽視了讓學生運用知識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視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問號的消失標誌著智慧火花的熄滅。技能也不等於智慧,語文教學有的是聽、說、讀、寫的單項訓練,分項考核,但是忽視了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積極的、愉快的情感體驗,被動的、機械的操練,學生品嘗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還有什麼比品嘗學習生活的愉快和樂趣更接近智慧呢?再者,我們的語文教學過多地追求統一的答案,抹殺學生個性化的理解和獨特的情感體驗,學生重複的是別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思維的惰性,一個個變得不善思維,個性衰微,少年老成,隨波逐流。個性的抹殺,就毫無智慧可言。由此可見,現代語文教學僅僅有知識的積累,技能的掌握已經遠遠不夠,只有成為有智慧的教育才能迎接時代的挑戰,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因此,語文教學必須超越知識和技能,走向智慧,語文教學活動必須關注學生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關注學生智慧的生成。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語文教學應當「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這就是:「鮮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語言」、「兒童的創造精神」。語文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張揚個性,允許個性化的閱讀理解和語言表達,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和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自主地評判選擇,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總之,語文教學理應讓學生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2、走向生活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然而現時的語文教學恰恰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長期以來,語文教學受「應試」的束縛,教學內容局限於書本上、課堂里,不敢越雷池一步。語文教學沒有融合鮮活、豐富的社會生活,造成教學內容的單調、乏味,語文教學失去了生活實踐的情境和樂趣。再者,語文教學的過程猶如簡單的「搬運」:將書本上的語言知識通過訓練搬運到學生的筆下、考卷上。這種紙上談兵式的訓練,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脫離社會生活的需要,學生獲得的可能是「屠龍之技」,而非鮮活的生活語言,好看(分數高)而不中用,語文課又怎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怎能不讓人感到「灰溜溜」呢?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語文教學應植根於現實生活,弘揚時代精神,繼承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吸納人類一切進步文化的營養,及時更新、調整、補充、重組有關教學內容,使語文教學充滿生活的氣息;語文教學作為母語教育,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和情境,引導學生將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現象與語言文字聯繫起來,豐富語言素材,積極引導學生到生活中去學習語文、實踐語文,培養學生「留心處處皆語文」的意識,讓語文成為學生的生活需要,使語文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3、走向綜合 我們的語文教學習慣於單項的語言訓練,「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被人為地分割成一個個繁瑣、複雜、機械的語言訓練項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課文,又弱化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聽說讀寫」之間,「語言、形象、情感、思想」之間不能達成順暢的轉化,削弱了語言的整體功能。學生獲得的零散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由於缺乏綜合化的語言實踐活動而難以整合,造成教學效益的低下,影響了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語文整體素養的提高。為此,語文教學必須將「字詞句篇、聽說讀寫、知情意行」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結合教材,精心設計,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實現一個教學活動綜合多項語言實踐,達成多方面的教學目標。語文教學走向綜合,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有利於改變課堂為中心、教師為中心、課本為中心的狀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應突出綜合性、自主性、合作精神、探究和創造精神的培養,在學習方式上宜圍繞一個主題,在不同程度上綜合聽說讀寫的因素,拓寬學生個性主動積極的探索性學習,重視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與互助,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以此促進學生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的協調發展。綜合,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方式,更是一種思想。通過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還應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方法進行創造性學習的思想,使學生獲得科學的思維方式,這比綜合性學習本身更重要。語文:呼喚智慧的教育——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實踐與思考文章作者:薛法根 來源:薛法根的新浪博客 2009-8-11 10:24:46· 專家博客:·張銀華:對2010年高考作文題目的猜想 ·朱昌元:2010年高考作文時鮮素材點評 ·黨紅英:2010文學常識和名句名篇備考指要 4、走向運用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既是人類表情達意的工具,又是文化傳承的工具,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因此,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尤其是語文運用能力,而不必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解輕運用、重分析輕感悟,培養的是學生的分析能力而不是解決生活交際問題的運用能力。教學中傳授給學生的是各種詞類、句型、篇章的知識,而沒有說明它們可以在哪些語言環境中運用,運用時又具有什麼特點和規律,更少給學生創設語文實踐運用的場景。學生得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難在語言運用實踐中實現遷移,「高分低能」的現象因而相當普遍,難怪有的學生能背出書信的基本格式,卻不會寫一封文通句順、意思明白的家書。因此語文教學必須打破課堂界限、學科界限、課內外界限,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創設豐富的語言交際情境,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從而培養語感,提高運用能力,特別是運用現代技能處理信息,相互交流的能力。二 概念解讀什麼是組塊?在認知心理學中,有意識地將許多零散的信息單元整合成一個有更大意義的信息單位,並貯存在大腦中的心理活動稱之為「組塊」(Cnunking),而把貯存在大腦中的信息單位稱為「相似塊」,也稱為「圖式」。人們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信息單位、知識單元(相似塊),這些「相似塊」有各種不同的類別,如語言相似塊、情感相似塊、形象相似塊、思想相似塊等,而「組塊」則是認知過程中的一種組織策略和整合行為,具有重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記憶的容量和效率。人們對外界的認識常常要依賴「相似塊」的存在和「組塊」的心理活動。語文學習過程是個體心理「相似塊」的重組、整合的運動過程,語文學習過程中感知、理解、體悟、積累、運用的每一個階段,都離不開「組塊」的積極活動。相似論原理表明,個體學習語文過程中,首先從感官接觸語言材料,或看、或聽,將語言信息(伴隨著情感、思想、形象)通過神經的傳遞,到達大腦的相應區域,與先前貯存在記憶中的「相似塊」發生聯繫,從而激活「相似塊」,形成感知或感覺,進而個體調動這些「相似塊」,與所獲得的語言信息通過不斷的相似運動、相似匹配、相似重組,達到融會貫通,心領神會,最終形成或重構出新的「相似塊」,實現理解、感悟。這些經整合而創造的「相似塊」,不但在後續的學習情境中發揮攝取、重組作用,而且在相似的語言情境中,能外化為個體的語言信息,或語言、或思想、或形象、或情感,從而實現個體的主動表達、運用。這就是「組塊」在語文學習中的心理學原理。語文組塊教學是建立在語文學習的心理學原理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即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線,將零散的語文訓練項目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板塊,使學生在生活活潑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獲得充分和諧和的整體發展。組塊教學的內容基於教材,源於生活。教師要從教材提供的豐富多彩的內容中挑選出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最為相似的部分,並通過自己深入的解讀、消化、融通,調製到能夠引發學生共鳴的水平上,用切合學生已有水平的形象的語言、真摯的情感、鮮活的形象或鮮明的思想去點醒、激活潛藏在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興趣和語言信息塊,從而達到互動和共振。因此,組塊教學內容須經過教師的精心挑選、潛心研讀、用心調製,重組整合成適合學生學習的語文內容,這就是教學內容的「組塊化」。組塊教學採用綜合學習活動的方式組織教學過程,即學生圍繞一個語文學習主題,融合聽說讀寫、思考、感悟等多種語文實踐活動方式,開展綜合性的語文學習活動,這就是組織方式的「組塊化」。組塊教學突破了線性教學的模式,更具靈活性,時空更為廣闊,實現一個板塊活動達成多個教學目標,減少無效勞動,具有增值性。學生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必然調動多種感官,激活大腦中的諸多「相似塊」,調動自身的學習潛能,在多重聯繫中產生創造性的思想和獨特的見解,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其語文能力與人文素養也能得到整體的和諧發展。組塊教學堅持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運用語文的情境和時機,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進行遷移、運用。從心理學角度看,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積累的大量語言信息(相似塊),只有在不斷的運用中才能發揮積極的作用,才能使其活化。學生在運用中才會認識「書到用時方恨少」的道理,產生學習的需求和慾望,從而更加自覺、主動地投入到語文學習活動中去,正所謂「以用促學」。如此,以運用為主線,將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帶動起來,實現學生主動學習、有效學習的良好局面。三 基本策略1、回歸「個性解讀」 漢語特別具有靈性,一個詞、一句話都蘊含豐富的內涵,能夠精確地表達出細緻的差別和複雜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夠言近旨遠,甚至言此意彼,一種模糊的準確,極富詩意。因此,學習漢語文宜乎於模糊中求準確,不宜依賴分析,更不能強求一個理解,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應該是一種個性的感悟和解讀。魏書生先生曾經舉過這樣一個例子,「請喝茶。」這句話在不同的情境中用十種不同的語氣來說就有十種不同的含義,何況文質兼美的教材、內涵豐富的教材語言呢?對於同一篇課文,同一個語句,甚至同一個詞語,由於學生先天的生理結構、知識背景、生活經驗等方面的差異,理解也會各不相同。組塊教學在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中,注重個性化的解讀和感悟,緊密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組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和敲擊妙悟火花的「打火石」,真正讓學生進入課文情境,讓課文進入學生的生活世界、內心世界,如此,每一個學生才能發出屬於自己的心聲,每一個學生都能產生自己的思想。小學生由於受到年齡、知識積累、人生經歷與生活經驗的制約,他們對許多課文內容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帶有個人經驗色彩和想像性的,但這些理解卻往往是充滿靈性的、閃耀著創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語文教學才是精彩的。2、鍛造「語言合金」 語文組塊教學通過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留下形象、留下情感、留下語言。形象是理解、運用語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運用語言的動力,語言是語文學習的主要歸宿。形象、情感、語言本身是三位一體,共同作用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語感素養的形成、人文精神的養成的。而零散、繁瑣的語言訓練往往將語言與形象、情感割裂開來,削弱了語言的感染力,淡化了語文的韻味,使語文學習索然寡味。而組塊教學就是將這種零散的單項的語言訓練整合成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通過以讀為主軸的主動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將豐富的語言與鮮明的形象、真摯的情感鍛造成「合金」,在學生心中積澱下來。這種「語言合金」具有很強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猶如一個語言磁場,能攝取新的語言信息,融合新的語言材料,改造學生自身的語言,久而久之,便會融化到學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為語文能力的基礎,成為文化底蘊的養料,成為人格形成的萌芽。語文,也便與學生個體生命運動融為一體,能提高他的生活質量,提升他的生命意義。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特殊的時空、境遇,學生可以藉過去留在心裡的形象、情感得到一種慰藉、一種動力、一種激勵,成為人生的一種資本。語文教學涵泳、浸潤的功能,文化傳承的功能,幫助人終身發展的功能就得以充分的發揮。3、實現「生命對話」 在我看來,語言不只是交流與思維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空間、生存條件與存在方式。語文活動是人的生命運動,語文學習是一種生命與生命的精神對話。就閱讀來說,是學習者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一個真正進入「讀書境界」的人,實際上是與作者(可以是打破時空界限的友人與大師)進行的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靈的對話與撞擊,使自己內在的生命本質獲得升華。作文,是學習者與他人或自己所作的精神交流,是將自己的思想、認識通過語言來與他人或自己進行的對話。凡作文,都有明確的對象,即對話的生命,如果失去這樣一個對話的對象,那便失去了作文的意義,小學生作文中假、大、空現象產生的根源就在於此。對話,即生命與生命之間憑藉語言進行的一種交流,是一種語言的運用、交際活動。語文組塊教學為了實現這種生命的對話,確定了以運用為主線,開展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為學生個體的閱讀和作文(對話)營造一個良性的言語環境,提供條件,讓學生主動地進行與作者、與他人的精神對話,而絕不替代學生獨立的實踐活動。我們在教學中可以圍繞某個語言話題,組織學生在個體獨立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小組學習,全班交流,甚至辯論,並引導學生及時地將這種對話記錄下來。如此,就實現了學生與作者、與編者、與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多重對話,既豐富了對話的內容,又提高了學生對話的質量,促進學生多方面的發展。四 實踐操作一、重組教學內容,整合實踐活動。我們在大語文觀的指導下,以現有語文教材為藍本,唱好「三步曲」,組編一個個切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之「塊」。一是「減」:教材所選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通俗易懂,大多數課文內容學生自己能夠讀懂,因此,語文教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擯棄那種事無巨細、從頭講到尾的方法,運用減法思維,將每篇課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學的「精華」篩選出來,作為教學塊的「內核」。這個內核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語段,也可以是一個技能點、一個情感點等。二是「聯」:根據所要著力教學的「內核「,將社會生活中與之相聯並適合學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內容選編進來,從而在教學中以相同的內容豐富「內核」;以相似的內容區分「內核」;以相反的內容凸現「內核」。以此拓寬學習領域、開闊學生的視野。三是「整合」:圍繞「內核」,將選編的相關內容有機整合,理清序列,形成一個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學「塊」。如學習白居易的《微雨夜行》,圍繞「但覺衣裳濕,無點亦無聲」這句描寫微雨的名句,我們選編了南宋詩僧志南的《絕句》中的名句「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選編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名段「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房頂上全籠著一層蒙蒙的薄煙。」又選編了《雨》中的一段對陣雨的描寫,整合成以「雨」為核心的教學塊,在學好原詩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領悟蒙蒙春雨與綿綿秋雨的不同、白話文與古詩句有別、微雨與暴雨迥異,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也就變得更為豐富和細膩。打開了生活的大門,學生學習語文的視野就開闊了,語文教學就有了源頭活水,自然就活潑潑的了。我們以經過重組的教學內容為核心,明確教學目標。每個教學「塊」確立以發展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為主的目標群。然後根據小學生每個年齡階段的主導活動,科學、合理地安排聽說讀寫等各項語文實踐活動,確定訓練層次,制定訓練步驟,如朗讀、體悟、想像、比較、概括、複述等,並整合成一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各層次的訓練中得到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教學《螳螂捕蟬》一課時,我圍繞四組詞語,設計了一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1、聽寫四組詞語,要求學生聽完一組三個詞語之後再默寫,不能聽一個默一個:(1)蟬、悠閑、自由自在;(2)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3)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瞄準。2、出示四組詞語,讓學生自讀自批。3、聯繫四組詞語,教師示範講述「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故事,要求學生邊聽邊記。4、根據四組詞語,學生練習複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組詞語。5指名複述故事,組織學生評議。在這個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我將多項語言訓練目標融合成了一個整體,實現了多項教學目標:(1)聽寫四組詞語的活動,不僅鞏固了學生所積累的生字、詞語,而且培養了學生短時記憶(一組詞語)的能力。(2)運用四組詞語聽記、複述故事的活動,教給了學生抓重點詞語聽記、複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鍛煉了學生聽記、複述的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對所記詞語的及時運用,將書本上的詞語化為自己的詞語,豐富了學生的語言表達,真可謂一舉多得。(3)通過自批自改自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樣的綜合語言活動看似平實,學生卻經歷了扎紮實實的「聽說讀寫,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既發展了語言,又培養了能力、習慣,受益非淺。二、優化教學方法,構建基本課型組塊教學以學定教。讀、悟、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也是組塊教學的基本方法,其靈魂是聯,即聯繫。聯繫是一種認識方法,也是一種思維方式。讀、悟、習的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與教材語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聯繫、相互融合,達到共振,進入新的學習境界的過程。因此,組塊教學著力培養學生構建聯繫的能力和自覺聯繫的意識,以促進學生學會學習。1、讀,主要指誦讀。 誦讀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精髓,博聞強記、熟讀成誦、整體把握、涵泳領悟是漢語文學習的基本規律。誦讀教學應堅持六個字:讀讀,讓學生充分自由地朗讀課文,讀懂意思,讀出形象,讀出情感,讀出韻味;評評,引導學生就課文的某些語句、段落進行評價,發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歡,或不滿,提高其評判能力、學習初步的鑒賞;背背,讓學生選擇喜愛的段落背一背、記一記。教學實踐表明:學生對學過的經典文章熟練背誦,待其年齡漸長、智力漸開後,就能通過吟誦潛思,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融會貫通,產生頓悟,並逐步形成敏銳的語感;誦讀積累了豐富的語言材料,其中的詞語、句式、某篇布局方法以及修辭等,會逐步在腦子裡形成各種各樣的寫作「模塊」(即組塊),一旦構思成文,就會意到筆隨,揮灑自如,達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境界;誦讀還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的「滿堂講」、「滿堂問」、「滿堂練(做習題)」,把讀書的時間和權利真正還給學生,豐厚文化積澱,是治癒學生語文「營養不良症」的一劑良方。2、悟,即體驗、感悟。 漢語言「意合」的特點決定了漢語的學習不宜依賴分析,而應重積累和感悟。「悟」是一種省去繁瑣邏輯推理過程,在經驗範圍內作出綜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結論的體悟式思維。事實證明,這種體悟式的思維方式在把握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象時,具有獨特的功能。因此,組塊教學以綜合的語文實踐活動替代單純的理解分析,緊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貯存的相關信息組塊,引導學生聯繫課文情境體味、聯繫生活經歷體驗、聯繫時代背景體會;引導學生把思想內容與語言表達聯繫起來、把聽說讀寫聯繫起來、把學習語文與生活實踐聯繫起來,在廣泛的聯繫中達到融會貫通,自悟自得,並日漸提高學生的悟性,培育學生的靈性。如在教學《登山》一課時,學生對「毅然決然」一詞的含義不理解,我沒有照搬詞典上的解釋,而是引導學生聯繫上文列寧、巴果茨基第一次走這段危險的小路時的情景,反覆比較、誦讀這樣兩段描寫,「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地向前移動。」「列寧跟在他後邊,就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他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然後引導學生聯繫課文中的插圖: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小路時的畫面,想像一下當時的情景,把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小路時的經過描寫下來。沒有分析、沒有講解、沒有答問,有的只是學生專心地讀書、體會、描述、感悟,學生通過自己的描述,不但生動形象地理解了「毅然決然」的意義,而且深刻地體會到了列寧不畏艱險、自覺鍛煉意志的美好品質,同時也品味到了「毅然決然」這個詞語的運用之妙、含義之豐富,學會了聯繫上下文在課文情境中理解詞義的閱讀方法。可見,體悟式的教學使語文學習更富情趣和魅力。而引導學生體悟的方法和時機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要我們善於捕捉、精心設計。3、習,即習得、運用。 語文教學效率低下費時費力,從根本上講,就是違背了語言學習的規律,重學輕習,做了太多的課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單項練習,缺少與生活的聯繫,缺少真正的語言實踐,即缺少母語習得。因此,組塊教學充分發揮母語教育的環境優勢,積極創設豐富的語言實踐時機,引導學生進行母語習得,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情意之間的轉化、整合。習的基本途徑有:(1)讀中說寫。即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某個話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個體經驗,創設綜合性的說寫活動,促使學生借鑒、遷移教材語言及表達方式,不斷提高言語能力。如組織討論、辯論、即興描寫、角色表演、創造性複述等。《小露珠》(蘇教版第六冊)一文的第二段話描寫了小動物們向小露珠問早的情景,第三段話描寫小露珠給花草樹木帶來了生機和活力的情景,兩段文字生動優美。教學中,我在學生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創造了一個綜合的語言運用情景:首先進行情境對話,即老師演小露珠,學生飾各種不同的小動物,師生在平等、和諧、即興的情境會話中,活化了課文靜態的語言,學生在對話中感受到了小露珠圓潤、透明、閃亮的外形特點,同時培養了學生主動與人交流的對話意識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然後,引導學生以花草樹木的角色,模仿小動物問早的表達方式,寫一段感謝小露珠的話。學生在模仿性的寫話練習中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感悟到了小露珠滋潤萬物的作用,同時在運用中內化了課文的語言,達到了整體提高的目的。(2)綜合性學習。打破課堂界限、學科界限、課內外界限,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的教育資源,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開展切合學生實際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整體素質。如組織學生編輯班報、課本劇表演,進行社會調查、參觀訪問,開展專題性閱讀、專題研究等。(3)反思性學習。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之後,自己總結學習收穫,尋找存在的問題,堅持寫「學後筆記」,既提高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監控的能力,又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及時加以梳理、整合。讀、悟、習既是組塊教學的基本教學方法,又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以每種方法為主,形成相應的課型。組塊教學的基本課型有:(1)誦讀感悟型。對於精美、典範的課文或段落,宜引導學生進行有層次的誦讀訓練,從中領悟言外之意,體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語規律,既積累語言材料,又培養語感。(2)情境運用弄。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實際,創設語言交際運用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對話、交流,在實踐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掌握語文。(3)研讀探究型。啟發學生就課文的重點語段進行深入探究,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研究新問題、發現新知識、產生新思想、培養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4)主題活動型。圍繞一個教學主題開展綜合的語言實踐活動,如表演、誦讀等,讓學生在綜合活動中得到知識、情意、能力間的和諧整體發展。三、完善教學評價,提高教師素養。組塊教學通過教學評價,努力營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利於學生主動、自由、充滿信心和樂趣地進行學習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著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把三個鼓勵融入課堂:(1)鼓勵學生提問,並引導學生善於提問,培養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鼓勵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學生帶有個性色彩的理解,是最具靈性和創見的。課堂上要珍惜學生的獨立見解,珍視學生的智慧萌芽,讓課堂充滿笑聲、充滿成功、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3)鼓勵學生有自己的選擇。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誦讀,肯定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提倡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形式等。以往對課堂教學的評價,常常通過教師間聽課、評課的形式來進行研究和評價。許多教師總是憑學生在課堂上的種種表現來評判學生的學習、評判教師的教學、評判課堂的效益。但恰恰忽視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真實感受。實際上,學生才最有發言權,也最有說服力。為此,我們設計了組塊教學每課「六問」,通過對學生的「六問」,既客觀地反映課堂教學的真實情況,又促使每個學生的每課一思。這「六問」是:(1)懂了嗎?(2)會了嗎?(3)喜歡否?即是否喜歡這樣上課?(4)發言否?即是否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見解?(5)完成否?即是否有足夠的時間當堂完成規定的練習?(6)進步否?即是否有收穫、有長進?組塊教學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具有選編語文教學內容的能力。現代語文教師必須博覽群書,尤其要精讀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中外古今名著,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鑒賞水平。如此,才能獨具慧眼,精選出適宜學生閱讀的精神食糧、語文教材;對教材的剪裁處理才能得心應手,具有藝術性;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左右逢源、遊刃有餘;才能帶領學生真正走進文學殿堂。二是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教學機智。綜合性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學習空間、自由的實踐機會,同時給教師的教學組織、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每一個孩子都得到必要的切合他所需要的指導和幫助?如何處理教學中學生諸多的問題?如何引導所有的學生真正動起來?……這些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都需要教師的教育組織能力和教育智慧。可以這麼說,組塊教學既是培育學生學習智慧的教育,又是培養教師教育智慧的教育,這樣的教育,其本質是使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人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讓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語文教學的真諦讓智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尋求語文教學的真諦在實踐新課程的過程中,老師們都希望按照新課程理念來追求一種理想的課堂教學。其中,有經驗,有困惑,也有反思。前不久,在一場題為「『情感型課文』課堂教學研討觀摩會」的活動中,北京市崇文區教研室的吳琳老師和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先生的現場對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思考和啟迪,使我們在實踐中走出一些誤區,從而以更穩健的步伐和更飽滿的激情投入新課程。(一)如何看日常課和觀摩課吳 琳:這兩天,老師詢問最多的是關於「如何看課」的問題。手機尾號是5621的朋友說:「我是來自蘇州的一位青年教師,問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究竟怎樣的課才算是好課?」周一貫:「如何看課」 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兩天我們共收到八十幾條手機簡訊,其中很大一部分都關係到「如何看課」問題。我想說兩點:第一,如何看日常課;第二,如何看觀摩課。我先說看日常課。我認為日常課主要應從三方面去看。第一,要本質地看。課堂教學要看兩個本質:一是學科的本質──是不是符合學科本質,二是學生的本質──有沒有促進學生的發展。每個學科都以自己的本質特徵,與另外的學科相區別。語文課為什麼不同於品德課,關鍵是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是「學語學文」。工具性也好,人文性也罷,總不能離開「學語學文」,丟失了、淡化了語文課的「學語學文」,也就失去了語文課的本質特徵,就與思想品德課沒有多大區別了。所謂學生的本質,就是要看學生有沒有得到發展。關愛學生的生命發展,應該是我們語文課堂要解決的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二,要辯證地看。我認為「沒有缺陷和遺憾的好課」是不存在的。反過來,「毫無啟發性的差課」 也是不存在的。這裡,應了一個普遍的規律,即不管你是怎樣的特級教師,上出怎樣的好課,總是「智者千慮,難免一失」。反過來,一般的老師上課,沒有很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往往也有一些地方,能給我們啟示,也就是說「愚者千慮,總有一得」。所以,我們既不能跪著聽課,也不能騎著聽課。怎麼講呢?對有些比較好的老師,我們青年教師往往是激動地崇拜,是跪著去聽課的。這樣做,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而另一方面,對一些上課的青年教師,我們又往往是騎著人家的脖子去聽。這無論對語文教學研究,還是對我們自身的發展,都是不利的。我常常去聽一些新老師的課,聽了以後,覺得有些東西對我們還是很有啟發的,我們聽課時要有一種好的、辯證的心態,這樣,對我們的幫助才會更大。第三,要個性地看。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要尊重上課老師的個性,尊重他的個體風格。我們的課堂應該是個性化的,不同的老師有不同的個性,有不同的追求,如果我們過分地拿一個標準去套每一堂課,我們學到的東西就會很少很少。我記得有一首小詩說得很好:天空寬容了彩霞,才有滿天的綿銹。大地寬容了江河,才有浩瀚的大海。土地寬容了種子,才有金秋的收穫。我們為什麼就不能寬容一點呢?只要對我有好處,對我有啟發,哪怕他有十點不是,二十點不是,我就「只取一瓢飲」,不是對我們也很有幫助嗎?第二部分,我想說說看觀摩課。我覺得看觀摩課和看日常課有些不同。我給觀摩課下了個另類的定義:它是在非常的時間裡,在非常的空間中,由非常的人來執教的一個非常的課堂。我覺得很多問題都是從這四個「非常」中引出來的。比如說「非常時間」。剛才有些老師提到,本應是兩個課時上完的,他怎麼可以壓縮壓縮,變成一個課時就學完了呢?(眾笑)這就是個非常的時間問題。授課教師覺得要把課上得精彩一點,而時間規定只能上4O分鐘,所以教師就把兩節課的內容放在一節課進行了。如果是日常課,就沒這個問題。吳 琳:這次大會,給所有的授課老師都是40分鐘。周一貫:是呀、所以老師沒辦法完成一篇課文。再比如「非常空間」,那麼多老師來聽課,要說老師一點都不緊張,是不現實的。還有「非常的人」,首先上課的老師是非常的。這麼好的機會,誰能不考慮表現一下自己呢?(眾笑)如果放在你身上,你做得到嗎?我們人類最大的敵人是誰?就是自己。我們都是吃五穀長大的,要超越自我,非常不容易。所以,不管是怎樣的觀摩課,相對來講.這種表演的成分總是多了一些。這我們可以理解,因為他是非常的人,我想要是讓他上上家常課的話,他是不會這樣做的,你說是不是?吳 琳:是的,因為那時就沒有這樣的非常心態了嘛!周一貫:另一方面,學生也是非常的。如果我是班主任,我教一個班,明天要把這個班借出去給別的老師上課,今天我肯定叫每個小朋友讀了又讀,講了又講,做好充分準備。所以我們看到的學生和我們日常見到的學生也不是一個樣子的。我們平時能做那麼多的準備工作嗎?因此,我們看到課堂裡面,兩堂課的內容放在一堂課就學完了,識字不用搞,寫詞也不用搞,讀通課文也沒有問題,上來一讀就是琅琅上口,一篇課文讀下來,就像一江春水向東流。(笑聲)原因就是他是非常的人,不是我們日常課堂中的人。這樣加起來,他的課堂就是非常的課堂。所以,我有一個理念,不曉得我們的青年老師能不能接受?吳 琳:您請講,周老師。周一貫:我覺得什麼是觀摩課的最高境界?我認為觀摩課的最高境界就是向家常課回歸!當然,這個回歸,不是簡單的倒退,這一點要說明,而是在新的層面上,對家常課的認同。也就是說,觀摩課應該近似家常課,又高於家常課。當然,這樣的境界,我們都要努力地去創造,共同地去追求。這個問題我講得太長了,謝謝!(掌聲)(二)如何看老一輩名師的課吳 琳:非常感謝周老師。我想,我們青年教師在看課的時候,可能有些認識也是有失偏頗的。比如手機尾號是5396的朋友,他說「請問,對於五年級的學生還需要像靳老師那樣指導學生書寫課題,理解詞義,進行一些屬於低段該重點訓練的內容嗎?」周老師,您說,「指導學生寫字、理解詞義」僅僅是低年級的事情嗎?高年級還要不要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周一貫:就這個問題而言,我們倒真是可以體會到,老生代特級教師,他們更多地繼承了我們語文教學的一些優良傳統。小學的識字教學,絕對是非常重要的,而不是只有一、二年級才要解決識字教學問題。吳 琳:是的,一些朋友發來了這樣的手機簡訊:手機尾號是6161的朋友,在聽過賈志敏老師的課後,說:「雖然沒有精彩的演講和花哨的形式,但卻是真正的語文課,真正的讀書課,感謝賈老師!」手機尾號是3279的朋友說:「聽了老一代特級教師的課,覺得就該這樣扎紮實實地上。他們對語言文字的分析雖然多了一點,但新一代特級教師的課堂感彩濃了,對語言文字的辨析、對比卻相對少了,出現了基礎知識不紮實,模糊感知的現象。我們該如何走好語言和情感兼顧的中間路線呢?」我想,這位朋友的問題,也是我們一直夢寐以求的境界,也是我們需要不斷探索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其實,於永正老師對教材的絕妙的處理,大家一定還都歷歷在目、還有賈老師、靳老師、支老師,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的那種紮實的語言訓練的功夫,都是值得我們很好地學習的。我們的語文課程標準也好,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也好,絕對不是歷史的虛無主義,不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它是一種揚棄,是在繼承過去的很多優秀的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一些新的思想。比如,老一輩特級教師,他們在課堂上所表現出的強烈的言語意識,是最值得我們學的,也是最需要我們在當前新課程理念之下進行反思的。又比如,他們對學生嚴格的要求,我記得教育家馬卡連柯講過這樣一句話,他說:「我的教育,是儘可能多地尊重一個學生,又儘可能多地要求一個學生。」他是把儘可能多地「尊重」和儘可能多地「要求」結合在一起的,而不是一味地講「尊重」,甚至在知識、能力方面也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放棄了自己身為成人,身為教師的對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情感價值方面的引領的責任。(掌聲)(三)如何解讀文本吳 琳:我整理了兩天來大家發給我的八十幾條手機簡訊,並作了簡單的疏理。手機尾號是7498的朋友說:「我是一個剛踏上講台的新教師,我們常碰到的問題是:不知道該如何在拿到文本後,對它進行解讀和建構。常感覺自己挖得不夠。」是的,如果教師不能準確理解文本,就無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談多少「走進文本的方法和層次」 都是沒有用的。周老師,關於「解讀文本」,您能給老師們一些什麼建議呢?周一貫:好的,我是這樣理解的。從這次活動展示的課堂來看,既有老生代的特級教師,又有中生代的特級教師,還有新生代的教師。我認為他們的課堂實際都存在一個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問題。我們新生代教師的課堂,我認為有幾個「多」。一個是課堂的時尚元素多。比如說音樂的元素、圖畫的元素、信息的元素等等。時尚元素多,課就比較活。第二是他們開發的資源多,視野開闊,這也是一個很亮的特點。第三是他們和學生之間的關係更具有親和力,也許是因為年齡的關係,更具有一種與小孩子溝通的能力。但是他們也有欠缺的地方。至於欠缺的地方,我想就是剛才吳老師所說的,鑽研文本的功夫還稍微差一點。很多青年教師反映「如何鑽研文本」這個問題,說他們解決不了。我們所聽到的不少青年教師的課,其長處和短處是辯證統一的。我有一個說法,叫做「戲不夠,資料湊。戲不夠,課件湊。」這個「戲」就是文本,鑽研文本的功夫不夠,他就用很多很多的課外資料去補充、去湊。吳 琳:這是您的獨到見解。(眾笑)周一貫:「戲不夠」嘛,他就「課件湊」。很多很多的課件都上去了,什麼電影啦、錄像啦都放上去了。吳 琳:在周老看來,這是「戲」不夠!(眾笑)周一貫:我覺得這是文本鑽研得不夠,深入不下去,那麼課堂教學時間就多了,多了怎麼辦?就拿這些東西充斥進去。(眾笑)老生代的特級教師現在也有很多要向青年教師學習的。首先,青年教師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本領,就值得我們學習。比如,我這樣的人,寫文章是不用電腦的,我也不上網,因為我的眼睛不好了。受到生命的局限,年紀大的人和年紀輕的人是不一樣的,身體狀況就不一樣。所以,我覺得,對年紀老的人要適當寬容一點,因為年輕人以後也會老的。(眾笑)我們也會跟不上青年人的。(掌聲)當然,對幾位作課的老生代特級教師來講,他們也應該儘可能地把這種現代的、確實好的教育技術掌握起來,這個當然也是應該的。另一方面,他們鑽研文本的功底,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我覺得,我們多看他們的一些成績,對我們的成長沒有壞處,只有好處。(掌聲)在課堂里,我們一聽就可以聽出來,一個教師鑽研文本的功底深不深。當然,竇桂梅老師是另外一種情況。她既具有新生代一些特級教師的長項,鑽研文本的功底絕對也是一流的。那是另類,是教師隊伍中的另類。(眾笑,掌聲)吳 琳:對,剛剛聽了竇老師的《晏子使楚》之後,我們有位老師發來手機簡訊,說:「此課只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眾笑,掌聲)昨天,大家可能對孫雙金老師的課印象較深。孫老師在上《送別組詩》中的那首《贈汪倫》時,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時孫老師問學生「忽聞」是什麼意思?怎麼會「忽聞」呢?既然汪倫與李白是好朋友,為什麼李白走了,汪倫早不來送,而非等到李白登上船了才匆匆忙忙地來送呢?當下,有個小朋友馬上舉手,孫老師說:「沒那麼快!這可是要動腦筋才答得出的。」在老師的指點下,學生開始小組討論,討論之後進行彙報。生:第一,汪倫可能有事出去了,李白臨行他才趕來;第二,汪倫想故意給李白一個驚喜。師:了不起,第二個主意是哪個同學想出來的?生:是我,我姓林。師:林家之言。就這樣,在孫老師的啟發下,學生開始有了張家之言、李家之言,一時間,思維開始活躍起來,湧現出許多「一家之言」,如:生:有可能汪倫給李白買酒去了。生:可能李白不忍心告訴情同手足的汪倫,為了不讓汪倫傷心,不辭而別。生:李白可能接到了皇帝的詔書,來不及向好朋友道別。生:李白不想讓汪倫破費。生:也許汪倫是想讓李白做詩給他。(全場笑聲)對這樣一個思維異常活躍的場面,聽課的老師不斷報以熱烈的掌聲。我想,大家對這一環節一定還記憶猶新。對孫老師如何啟迪學生的情智,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解讀文本的歷程,我們也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昨晚,我和孫雙金老師就這個教學環節做了些交流。孫老師說:解讀文本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在讀的時候有沒有問題,教學時是否關注學生的真問題,這些都關係到你教學的成敗。他說,這個教學環節是他精心預設的,但課堂是千變萬化的,至於你能不能啟發得出來,如何引領學生達成預期的目標,運用之妙,全然存乎一心。周一貫:是的。至於如何解讀文本,我想再說兩句。首先,我認為,我們上好語文課,最重要的應該是鑽研文本、把握文本,始終要把這個放在第一位。因為課文在我們小學語文教學中有三個特性:第一,它是我們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依憑,也就是說,我們所有的活動都要以文本為依憑,這是它的依憑性,是我們課堂賴以依存的一個物質基礎。第二,文本具有提前性,它在我們上課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由作家寫的一篇美文或是一篇文學創作。它是客觀存在在那裡了,我們課堂教學只是把它作為一個例子。第三,我們的語文課要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文本就有了規定性。就是說在這個文本裡面規定的適度地超越首先要建立在解讀文本的基礎上,不能丟開文本隨意地去另外組織很多的教學內容。否則的話,我們還要什麼教材呢?對不對?所以,我認為文本對語文教學的依憑性、提前性和規定性,確定了它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除學生之外,它就是首要的了。我們要鑽研文本,普遍的問題就是,我們往往停留在「課文說什麼」這個層面。千方百計引導兒童去了解「課文說了什麼」。其實在語文教學中,比「課文說了什麼」更重要的,不僅是課文這樣說,更是「課文為什麼要這樣說。」所以,課文說什麼?課文怎樣說?課文為什麼這樣說?是解讀文本的三個層次。我們一些青年教師,在經驗不豐富的情況下,往往關注第一層意思──課文說什麼?而對於「課文怎樣說?」就沒有咀嚼語言。「課文為什麼這樣說」更沒有去深挖文本的內涵和語言的內涵。如果要解決如何鑽研文本的問題,我想,大家是不是能夠把精力指向後兩個問題,即「課文怎樣說」和「課文為什麼這樣說」。當然了,有的青年老師會說,課文中「為什麼這樣說」很多很多哩!這裡我們不能面面俱到。但是,對每篇課文來說,我們應該選擇兩三個重點,也就是說你必須要找兩三個生長點,這兩三個生點點應該對整篇課文具有較大的覆蓋面,有一定的穿透力,去重點研究「課文怎樣說」和「課文為什麼要這樣說」。課堂里,由於我們缺少了這個內容,只是停留在「課文說什麼」,所以我們在備課的時候往往有一種感覺,好像備不出東西來。因為「課文說什麼」這個問題很簡單。備不出什麼東西來,於是就去找課外的資料,去做一些課件,去把一些電影、錄像,家常課他是不用的,弄來填滿課堂教學的時間。這樣的語文課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個字:飄!世界名著《飄》,不紮實。(眾笑)吳 琳:《飄》可不是這個意思!(眾笑)周一貫:所以,我們聽老生代特級教師的課,我倒是對大家有個建議:我們不要過多地關注他們不用課件什麼的,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他們是怎麼鑽研教材的,對我們自己的專業發展能否吸收一點營養。對他們來講,已經是我們的寶貝了。不管上蒼如何照顧,生命都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要像珍愛遺產那樣把他們珍留。(掌聲)吳 琳:真是這樣。解讀文本,鑽研教材,對每一個語文老師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關鍵的。一些青年教師聽課,往往會更多地關注那些異彩紛呈的課件所帶來的效果。在這次觀摩活動中,我們注意到,除了幾位老先生以外,幾乎所有的課都配上了音樂去激情,有的是配樂讀,還有的是配樂寫,有的課確實起到了激起、深化、提升情感的作用。以至於我們一些青年朋友,像手機尾號是6566的朋友,發來簡訊問:「王崧舟老師上的《長相思》那課,所配的音樂很好聽,我們平時可以通過哪些渠道找到這類網站,能推薦幾個嗎?」還有一些年輕的朋友也不斷發來簡訊或拿著U盤跑到台上來,希望工作人員能夠幫他們拷貝一些課件。我想,關於配樂讀書、寫文,應該說有好處也有弊端,我們是不是不要過早地、過多地使用課件的刺激來幫助學生解讀文本。周一貫:更不要用這些東西來填補課堂。(眾笑)吳 琳:對,要避免學生的懂是因看課件看懂的、聽音樂聽懂的,而不是讀書讀懂的。剛才我們大家也提到王崧舟老師的課,我個人認為,王崧舟老師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他不但懂得音樂的內含,更懂得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和愛,引領孩子感受語文學習的過程。所以,我想,配樂不僅僅是一種形式,在它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語文教師全部的支撐和文化的滋養。周一貫:對,其實就一句話,真正到位的備課,他不是用一個晚上的時間去備的,他是用一生去備的。我們創造的一堂好課,實際上它呈現的是一個教師一生的人文積累。(掌聲)(四)如何看待「詩意語文」吳 琳:周老師,我們剛剛說到王崧舟老師,他的課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上個月,也是在杭州這個地方剛剛開了「詩意語文」教學研討會,大家知道王崧舟老師實際上是「詩意語文」的領軍人,在他的課上充分體現了他的這一教學主張。因此,很多老師在聽課後發來手機簡訊,談了自己一時的感受。手機尾號是7101的朋友,說:「我覺得只有讓孩子走進文本,讀進去,讓文字中的情去撥動孩子的心弦,才能上到孩子的心裡去。幾節不理想的課都是老師激動地表現,缺少的是孩子和文本的對話,而這恰恰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和關鍵,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這位朋友是江陰教師進修學校的費潔老師。另外,手機尾號是9110的朋友,說道:「王崧舟老師的課感情濃烈,但這些濃烈的感情和華麗的語言是否也會讓學生望而生畏,望塵莫及,從而影響他們的感悟?」這裡還有一位老師剛剛遞了個條子上來,她說:「詩意語文當中,雖然反對唯美,但對文本的提升,是否走向一種優美的灌輸?」周老師,我知道崧舟老師對您是非常敬重的,因為我多次聽他說過,您是他的恩師。今天崧舟出差在外,雖然他家住杭州,但卻無法來到我們的會場,不然的話,我們有個現場的互動一定是非常生動的。我想是不是能請周老先生代替崧舟老師,解決一下剛才那些朋友的困惑?周一貫:關於「詩意語文」,是最近王崧舟首創的一個概念,至少這幾年沒有人提過。現在這個概念得到了我們廣大青年教師的呼應,我們應該看到這個狀態。特別是《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雜誌非常感興趣,也在大力地推廣這個課題。我覺得「詩意語文」的「詩意」,實際上是從荷爾德林的那句話得來的:「人類充滿勞績,仍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簡單地說,「詩意」 不是一個新課題。我們一直以來都有這個提倡。八十年代,我和中生代特級教師賀誠寫過的一篇評論文章,題目就是《詩化的語文教學》,我提的是語文教學的「詩化」。以後在《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上我也發表過一篇關於「詩意」的研究文章。所以,「詩意」是一直以來就有的。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很多人對「詩意」有一種誤解。實際上「詩意」是什麼?「詩意」是人與生俱有的一種智慧。一個人可以很少知識,但是他會有詩意;一個人可以很少能力,但是他會有詩意。比如說原始人,在原始社會,他不識字,沒什麼文化,掌握的知識非常少,但是他可以富有詩意地想像。把他不能解釋的各種自然現象,變成神話故事。這些神話故事,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仍然覺得它光輝燦爛。那麼你說,原始人的知識水平有多高呢?他有多深厚的文化呢?可是他有詩意,他有詩性智慧。再舉一個例子,比如兒童的知識能力,根本不可能和我們成人相比,但是,兒童會比成人更具有詩意。所以,我們說「兒童是天生的詩人」,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詩意是人的天性,兒童比我們成人保留了更多的天性,原始人比我們現代人保留了更多的天性。所以,他們具有詩性智慧。可是,成年人面對各種生活的磨難,變得聰明起來了,天性就少了。現代人有了現代科學技術的武裝,在紅塵滾滾,物慾橫流的社會裡邊,他們的天性也少了,或者是急功近利。詩意根本不是我們刻意做作的東西,也不是我們需要去追求的一種高雅。所以,今天我們在理解「詩意課堂」和「「詩意語文」的時候,我認為普遍存在一種「虛高化」的傾向。我們往往把自己欣賞的風花雪月、琴棋書畫、粉沫飄香理解成一種詩意,這是一種誤解。如果我們誤讀了詩意,我們就會忽略了發生在我們課堂上的真正的詩意。而把原本不屬於我們課堂的詩意,強加給兒童。而忘記了小學語文是兒童語文。兒童是簡單的,沒有像我們大人想得那麼複雜。他也理解不了我們大人可以深深體會的那種思想感情。最近,我在《人民教育》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大概有一萬多字,一共有5頁。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論小學語文是兒童語文》,我認為我們今天的小學語文課,缺失了兒童精神,我們忘記了我們的服務對象是兒童。兒童思想單純,兒童文化就是一種平等的遊戲文化。我們把很多不屬於兒童的,屬於成人的那種思想感情,把很多不適合兒童的那種成人對高雅文化的要求正在錯誤地灌輸給兒童,加速了他們早日失去童年。這不是一種好現象。(掌聲)吳 琳:關於「詩意語文」的探索,老師們可以再讀一讀2005年10月的《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那裡面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展現了詩意語文的探索之路,讀了之後,大家可能會對「詩意語文」的理念會有更多的體悟。吳 琳:老師們,在本次活動中,我還收到了很多簡訊,其中不少朋友發來自己的感受,很有真情實感,令我們十分感動。手機尾號是5529的朋友說:「吳老師:早上好!我們來自江蘇,是向學校請事假自費來參加活動的。是對教學的熾愛和對名師的敬仰才得以這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很是感恩。在教師成長方面,專家們能否給我們幾點寶貴的建議?」周一貫:我覺得我們青年教師應該是專業成長的一個最好的時期。這裡說一千道一萬,就是我們要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我認為別的都是次要的,關鍵是要有思想。正像一位前人所說的,人類的全部尊嚴就在於有思想。我們要做一個有思想的青年教師,我們一定要把我們的教學當成一種研究來做。吳 琳:老師們,本次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已近尾聲。在意猶未盡的回味中,您也許會想到自己的課堂。在語文教學的探索之路上,我們彷彿置身於茂密的原始森林,那裡沒有現成的路,必須靠自己去尋找、開闢出一條路來,但走著走著,我們便會發現一個腳印,一塊用過的木柴,一個刻在樹上的記號。於是,我們知道了,曾經有一些相似的靈魂在這森林裡行走,我們的靈魂特立獨行但又不是形單影隻。老師們,讓我們帶著幾分收穫,帶著幾分思考,帶著美好記憶,走向屬於我們自己的那一方教育沃土,去實踐新的課程理念,去不懈地追求教育的理想。今天,我們是在山腳下分手,總有一天,我們會在山頂上相遇。讓我們用執著與激情努力登攀,去領略語文教育的無限風光。(全場起立,長時間熱烈鼓掌,久久不肯離去。)走向智慧的語文教育來 源: 吳興區太湖小學 潘忠妹 瀏覽次數:85 發表時間:2009-10-5 12:45:26摘要:傳統語文教育過分強調知識本位,而忽視了教育的靈魂——智慧。新課程呼喚有智慧的教育,更呼喚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因此,語文教師應用智慧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用智慧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用智慧駕馭語文課堂教學,從而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語文新課堂。關鍵詞:教育智慧 語文課堂當我們看到名師在課堂上左右逢源、妙語連珠時,或者學生在名師的引領下,情思飛揚、樂此不疲時,都會禁不住為名師的睿智鼓掌喝彩。我們多麼渴望課堂上那個神采飛揚、揮灑自如的人是自己——擁有教育智慧,是每個教師的理想和追求。課程改革也迫切需要「教育智慧」,呼喚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師。因為新課程所期待的課堂應該是生命相遇、心靈相約的課堂,是質疑問難的場所,是通過對話探尋真理的地方。而這樣的課堂是錯綜複雜、動態生成的,它總在有序和無序的整合中發展。因此,今天的教育需要我們用人性去建構,用智慧去實踐。多年前,葉瀾教授在談到新世紀教師的專業素養時,就倡導「教育智慧」。她認為具有教育智慧,是教師專業素養達到成熟水平的標誌。那麼,語文教師的教育智慧來自何方呢?首先,教育智慧來源於對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對語文學科性質的準確把握。沒有理論上高屋建瓴地正確引領,就不可能有課堂上精彩的教學行為;其次,教育智慧來源於對語文教學的執著追求。一個教師沒有對語文教育事業的一腔熱情和強烈的使命感,沒有對語文教學潛心的探索和研究,就不可能企及「教育智慧」的高度;第三,教育智慧來源於不斷的學習和積累。擁有教育智慧是許多人孜孜以求的境界,這是一個長期學習、修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窮盡一生的心血去追求。學習、實踐、反思、再學習、再實踐……唯其如此,我們的視野漸漸拓寬了,人文素養不斷提升了,於是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智慧才有可能從我們的心底萌發、生長,才能成就一個博大而深厚的師者。那麼如何發揮教育智慧,構建新型的語文課堂呢?一、用智慧開發語文課程資源。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必須要有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一)發揮智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它凝聚著編者諸多的理念和構想。然而教材是靜態的,它的豐富內涵需要教師用智慧去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在平庸者手中,教材是聖經,教師只能對它照本宣科,於是教學也只能以本為本、落個僵化無趣的結局。而在智慧者眼裡,教材是個神奇的萬花筒,可以旋轉出五彩繽紛的世界。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和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增刪、調整、補充、整合,讓教材成為最適合學生的生動鮮活的課程資源。特級教師竇桂梅的「主題教學」將課程資源的開發、整合發揮到了極致。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她以「親人」為主題,建構了一個豐滿立體的「主題單元」:從身邊的親人談起,引出「英雄親人」的話題。然後深入課文學習:「憶親人」——「講親人」——「誦親人」——「別親人」,領悟「親人」的廣義內涵。最後又是超越文本的延伸——由魏巍的另一名篇《我的老師》,感受寓於平淡中的親人之愛。以上案例徹底突破了傳統語文課局限於課文內容做文章的教學模式,教師將教材上下延展,與其他課程資源有機整合。使文本的內涵更豐厚了,同時也提升了閱讀的質與量。(二)挖掘和利用社會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生活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如報刊、影視、網路、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名勝古迹、熱點事件等都能為「我」所用。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具有搜集、篩選、整合語文課程資源的能力。如春節期間,讓學生摘抄搜集春聯進行賞析,向同學介紹;從各種媒體上搜集廣告進行交流,再自己嘗試為某種產品擬廣告;到街頭、公園、企業摘抄文明警示語,然後設計幾句文明警示語,製作文明警示牌,插到校園、社區里;組織學生就當前的熱點問題進行討論等。比如通過對印度洋海嘯的討論,引發了學生對環境保護的關注,以及對世界愛心相連的認同。然後給災區的小朋友寫信,或寫倡議書、感想等,這對學生人文精神和語文素養的提高都是十分有益的。我校一位青年教師連續幾年一直任教601班語文課,由此,她對601產生了特殊的感情。在送走一屆屆畢業生,迎來一批批新同學的過程中,她精心營造了充滿濃濃愛意的「601文化」,同時也開發出了豐富的作文教學資源。比如學生在畢業前夕,以自己喜愛方式的在601班留下紀念、留下祝福。於是,同學們在教室裡布置了師生共同親筆簽名的「大紅心」、精緻的小製作、寫滿祝福語的卡片……開學第一天,當新同學走進601教室,看到「歡迎來到601——我們共同的家」的溫馨問候,看到哥哥姐姐們留下的祝福和寄語,心中充滿了驚喜和好奇。於是,老師深情地為他們講起了601的故事——愛就在老師的期待中傳遞和延續……這位老師以一個優秀語文教師特有的職業敏感,及時捕捉髮生在601班的一個個真實動人的故事,引導學生寫出了一篇篇充滿真情的好文章。她設計的作文教學案例《我們的601》以其鮮活的內容、新穎的形式,榮獲了全國作文教學設計特等獎。二、用智慧優化課堂教學設計。教學理念必須通過教學行為來落實,而教學設計是課堂教學的藍圖。有什麼樣的教學設計,往往就會有什麼樣的課堂教學效果。新課程強調課堂的互動生成,同時也十分重視課前的預設。如果教師沒有對教學過程進行預先的決策和超前的把握,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那是對教學的不負責任。一堂好課的教學設計往往凝聚了教師諸多的心血和智慧。一句過渡語的錘鍊、一個提問的角度、一個語言訓練點的挖掘等等,都是煞費苦心的。王崧舟老師的成名作《萬里長城》導入部分的設計就曾幾易其稿——最早的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欣賞一組長城的照片,然後說說自己的感受;調整後改為:讓學生自由朗讀一首讚美長城的小詩;最後又改為:老師動情地朗讀英國女王伊麗莎白、西班牙首相阿斯納爾、美國總統柯林頓遊覽長城後留下的題詞,然後請學生說說自己的感受……一個教師對優化教學設計的追求是無止境的。正如王崧舟老師所說,教師之於教案,就像畫家之於他的畫,音樂家之於他的譜子一樣,是傾注了生命靈性的。創意永遠是教學設計的魅力所在。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就要在透徹理解教學內容和摸清學情的基礎上,抓住幾個切入點:(一)獨闢蹊徑,創設新情境。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獲得強烈的情感體驗,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慨:一篇上過多次的老課文,似乎已經再難挖掘出新意了,可是,有人照樣可以獨闢蹊徑,「曲徑通幽」。如《火燒雲》一文,是一篇典型的老課文了。一位青年教師在教學比武中,把本課情感目標定位在用心感受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事物上。於是就有了耳目一新的教學設計:1、導入——激發情趣、埋下伏筆課前欣賞一組精美的圖片:小花、天空、沙漠、草叢、天鵝、小溪……師:你們能用一個字來概括這些照片嗎?生:美!(展示阿爾卑斯山的壯觀景象及標牌上的話——「慢慢走,欣賞啊!」)師:……在通往阿爾卑斯山的道路上,插著這樣一個標語——「慢慢走,欣賞啊!」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一次次地感情朗讀標語,把它牢記在心。2、結課——首尾呼應、點明主旨師:還記得課前的談話嗎?記得阿爾卑斯山道上的那句標語嗎?學生感情背誦。師:學了這一課,現在你對這句話的含義有新的理解了嗎?學生簡要交流感悟和體驗。最後老師激情表白:人生的路途上,美無處不在。我們應該用心感受一切美的事物,包括自然美、人性美……並用筆記下永恆的美。讓我們「慢慢走,欣賞啊!」……《火燒雲》一課已上過多次,也聽過不少。曾經將教學重點落在認真觀察,注意積累,培養想像力上;也曾經引領學生走進《呼蘭河傳》,體會過蕭紅對故鄉的愛戀和懷念;卻沒想到通過對火燒雲 「美」的欣賞感悟,提升到對自然界中一切美的追求上。情境的創設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更給人以深刻的啟發,這就是教學設計的智慧。(二)獨具慧眼,挖掘訓練點。語文課的本體目標應該落實在對文本語言的感悟體驗上。學習語言切忌大面積淺表化「刨土」,而應該抓住重點「深挖細掘」。語言訓練點選得准,設計得巧,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更可以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呈現出別樣的精彩。如《小音樂家揚科》最後兩段瀰漫著濃重的悲涼感,特別是揚科臨死,只有「樹皮做的小提琴還躺在他的身邊。」教學中,我抓住「躺」字設問:「『躺』在這裡是什麼意思?」學生說「躺」是「放」、「擺」的意思。從字面看,這樣的理解已合乎語意。但我沒有就此打住,繼續引導學生作深層次的感悟:「噢,那這裡為什麼不用「放」或「擺」,而用「躺」字?」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有的欲言又止。於是我又用感人肺腑的語言啟發:「想一想揚科怎麼會死的?他那麼富有音樂天賦,那麼熱愛音樂,可他竟這麼悲慘地死去了,此時的他什麼也沒有了,只有——」學生朗讀後情感溢動,恍然大悟:「揚科真孤獨,臨死時只有他自己用樹皮做的小提琴陪伴著他。」「『躺』字更有人性化,似乎連小提琴也在可憐揚科,靜靜地躺在小主人身邊,捨不得離開他。」……(三)匠心獨運,設計拓展練習。拓展延伸練習在我們時下的語文課堂上十分普遍。我們看到,優秀的拓展練習能適時地為突破重點、化解難點服務;優秀的拓展練習可以使學生增長知識、開拓思維,促進知識的遷移運用;優秀的拓展練習也閃爍著教師智慧的光輝。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時,引導學生想像,進行語文拓展訓練。先播放課件:蒲公英隨風飄走,兔子掛著蒼耳在田野奔跑,豌豆被太陽曬炸的情景。然後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啟發學生想像:「蒲公英撐開小傘隨風飄呀飄,飄向哪裡?蒼耳掛在兔子背上,會到哪兒落戶?淘氣的豌豆又會到哪裡安家?現在我們都來做個小蒲公英、小蒼耳或小豌豆,到神奇的大自然里進行一次想像旅行……」(學生在音樂中準備)由於教師創設了有趣的情境,為學生的想像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個個思維活躍,在創新的王國里自由馳騁,無拘無束的傾吐。他們有的說:「我是一個小小的蒼耳,渾身長滿了刺兒,就像個小刺蝟。一天,小兔兒從身邊跑過,我就緊緊粘在兔子背上,做了一次免費的長途旅行。我跟隨小兔兒,跑過田野,跑過樹林,最後落在小溪邊,嘩啦啦的小溪伴我歌唱,陪我成長,我感到自己很幸福。」有的說:「我是一顆小小的蒲公英,媽媽給我準備了小白傘,媽媽讓風爺爺帶我去旅遊。於是,我就乘著風飛呀飛,一直飛到一個公園裡,我在那裡生根、發芽、開花了,我把公園打扮的更加美麗!」學生的表達充滿了童趣,閃爍奇異的火花。這一拓展練習中,學生的語言得到了內化,思維得到了訓練,可謂一舉數得。三、用智慧駕馭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是教師揮灑才情和智慧的舞台。因為教學的主體是一個個富有生命活力而又與眾不同的「人」,這就決定了課堂教學具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合作生成的特點,即每一堂課都應該是不可重複的師生情感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課堂的複雜多變對教師是一種挑戰,它的動態生成又可以創造出許多精彩的瞬間。許多青年教師搬來名師的教案來上課,可就是難以達到名師的教學境界,有的還大相徑庭。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課堂運作的調控能力不夠。而這種隨機應變的能力實際上是教師的一種心智藝術,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修鍊出來的。(一)隨機巧妙點評人們常說名家的課堂教學難以模仿,最難模仿的正是他們字字珠璣的點評藝術。教壇新秀們感嘆,上課最不自信的就是對學生的點評,常常在學生答題後,腦中還沒想好恰如其分的評價語。的確,課堂點評就難在它的即時性,需要教師有深厚的語言功底和敏捷的反應能力。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往往能夠隨時把握學情進行精彩的點評。一般來說,教師的評價語言可以分為這麼幾類:1、點石成金,充滿激勵性的。比如:「你有一雙慧眼,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問題,真了不起!」「你今天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老師相信,你也一定是一塊會閃光的金子。」這樣的點評使學生如沐春風,不斷享受著成功的快樂。2、巧妙點撥,體現啟發性的。如:「能抓住重點句來學習,這叫會讀書。你們還能讀出作者的心情嗎?」(一學生把 「春風姐姐輕輕吹了一口氣」讀得太響了)老師說:「春風姐姐太用力了,能不能輕點兒?」這樣的點評簡潔明確,針對性強,效果明顯。 3、以情激情,充滿情感性的。比如:「你讀得很深沉;兩個不可估量一字一句地在讀,可見你的感受之深;凝重的神情足以表達你此時此刻的心情。」 「啊!你的朗讀把我們帶到了世外桃源般的松坊村了。」 這樣的評語猶如情感的催化劑,能夠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激起強烈的情感體驗。4、機智迭出,詼諧幽默的。比如(學生語塞)老師說:「實在太美了,你一時無法用語言來表達了,是嗎?」教師幽默的點評使學習變得輕鬆,給課堂增添了情趣。於永正老師在《我愛故鄉的楊梅》中,對學生讀書方法的點評堪稱課堂幽默一絕。正如他所說,幽默是智慧的外在形式,是教師的得力助手。可以說,教師適時、適度的點評,是師生心靈的對話,是思維火花的碰撞,是更高層次的智慧引領。它能激發學生的自信,點燃智慧的火焰,煥發創造的激情。我們應該開發出充滿智慧、富有特色的評價語,讓學生在身心愉悅的同時又有一點收穫和啟示。(二)順勢把握生成「動態生成」是新課標提倡的一個重要理念。教學不應只是忠實地傳遞和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課堂創生與開發的過程,課堂教學是千變萬化的,再好的預設,也不能預見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所有情況。而「生成」的教學不但要求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能力,更要求教師在隨機應變中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根據課堂教學進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調整課前的預設,給學生騰出空間,為生成提供條件,鼓勵生成。如《南泥灣開荒》教學片段:生(讀課文):「……勞動歸來,同志們就躺在深草叢林中的窩鋪里做著香甜的夢……」(學生把「窩鋪」讀成了「卧鋪」)師:噢,原來你想給三五九旅的戰士「改善生活條件」啊?師: 「窩鋪」和「卧鋪」一樣嗎?生:「窩鋪」是很蓬亂的,戰士們睡覺的地方根本沒有床鋪,就像一個窩,非常簡陋。生:「窩鋪」說明當時條件很艱苦,戰士們在地上隨便堆些乾草就睡覺了,簡直就跟躺在地上差不多……師: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戰士們在幹些什麼?由此你體會到了什麼?( 學生交流感受,再帶著對戰士們的敬意朗讀課文。)以上片段中教師順勢抓住學生讀錯的詞,進行比較、品讀,進一步理解了文章的內容和主旨,這樣的處理靈活簡單而又紮實有效,顯示了教師較強的應變能力。(三)從容應對「意外」。一個充滿智慧的老師,能夠從尷尬中捕捉契機,化平庸為精彩,化腐朽為神奇,奏出和諧的育人旋律。如一位老師在教「福」這個生字時,有一位學生突然提問:「為什麼許多人過年貼春聯時把這個「福」字頭朝下貼呢?這不是一個錯別字嗎?」這顯然是一個未曾預料發問題,聽課老師都為之一怔。只見老師用讚許的目光望著這位同學,笑眯眯地說:「通過你剛才提出的這個問題,老師知道了你是一個很細心很注意觀察事物的好孩子,請你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好嗎?」學生略帶靦腆地點了點頭。然後老師簡要地向學生介紹了「福」字倒貼的含義——人們嚮往美好生活,對「幸福來到」的期盼。又意猶未盡地講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一個小故事,使學生了解了「福」字倒貼他的由來。對以上「突發事件」的圓滿處理,使本環節成了整堂課的「閃光點」,每個學生都牢牢地記住了生字新詞和一個充滿人文精神小故事。這一環節的演繹,充分展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那是一種深厚的人文素養的體現。總之,語文是一門充滿思想、充滿人文精神、充滿智慧的學科。課堂是更充滿智慧挑戰的地方。語文教育作為一種藝術的存在,確實有其獨特的令人驚嘆的神奇魅力。只是,這樣的藝術魅力的展現不僅需要我們有一顆敏感柔軟的心;更需要一種教育智慧。而這些正是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追求的東西。
推薦閱讀:

大容量課堂:讓「教學」回歸「課堂」
交誼舞教學大全(視頻)
《夜歸鹿門歌》教學設計
華爾茲舞(慢三)教學 中級19-29 學知
[教育教學]教課需要的教學資料(轉載)

TAG:智慧 | 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