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德化陶瓷文化的影響
06-15
鄧華祥 肖忠生德化是我國三大瓷都之一,制瓷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德化瓷質具有潔白、光亮、瑩潤、堅韌、實用、耐溫、耐酸等特點。素以「薄如紙、明如鏡、白如玉、聲如磬」的獨特風韻著稱於世,尤以塑制各種精巧的人物、佛像、器皿的瓷雕馳名中外。早在宋代,不僅能大量燒制青瓷、青白瓷、白瓷的各式碗、盤、杯、洗、壺、瓶等產品,而且其構圖及裝飾手法多種多樣,花紋圖案活潑可愛,色調玲瓏滿目。明代是德化制瓷成就的光輝時期,乳白瓷的問世,使德化瓷器登上新的高峰,被譽為「獨一無二的珍品」;以何朝宗等人為代表的瓷塑工藝被贊為「東方藝術」的精品而天下共寶之。清康熙以來,隨著外銷的需求,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器的生產空前隆盛,以其品類多采,清雅雋秀,題材廣泛,富有濃厚的民族風格垂範於世。一、陶瓷貿易的興起是德化陶瓷文化對世界影響的先決條件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製造陶瓷的國家,中國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榮譽。英語裡面的中國(CHINA)的含義就是「瓷器」。中國早已被認為是「瓷器之國」,這就展示了中國陶瓷文化(包括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文化和工藝的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德化陶瓷文化首先是在國內陶瓷文化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德化地處福建中南部,離泉州港不遠。當時大宗出口的浙江龍泉青瓷與江西景德鎮的影青瓷都是經過泉州港出口的,因而它們對德化瓷器生產的影響很大。德化制瓷工藝最早是由閩北建甌傳入。德化瓷器在宋、元時代就已經名著於世。《安平志》曾稱:「白瓷出德化,元時上供」。德化白瓷在明代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是氧化焰燒成的,……而且釉的光澤度好,往往有呈現珍珠光彩的」。①此外,德化陶瓷工藝注意窯爐的改造,窯床結構的完善,通風設備的改進,溫度的掌握,氧化物的含量,原料的化學組成,致使瓷胎密度高,透光度好,這是它工業發展、技術不斷進步的顯著特色,這就使德化陶瓷產品能佔住世界極重要的地位的主要原因。然而德化陶瓷的發展與宋、元時期的海外交通和對外貿易是分不開的。泉州很早就是我國南方的大港,它使德化陶瓷從此走向世界。吳自牧在《夢梁錄·江海船艦》中說:「若欲船泛外國買賣,泉州使可出洋。」因此,德化陶瓷大量傳到國外後,立刻引起世界的轟動。尤其是白瓷器「從大約十六世紀起,介紹到歐洲以後……立刻……得到全歐洲貴族階層的欣賞和歡迎,並接受無限的定貨」②日本上田恭輔的《支那陶器時代的研究》一書中說:「德化窯在明朝時代的產品白釉瓷,確定是白瓷中的白眉,甚至勝於白玉。……德化白瓷的藝術性瓷塑一開始就具有獨特的技巧。特別是觀音塑像最為出色」。英國的波西爾在其所著的《中國藝術》一書中曾說:「福建德化窯……其窯之特品為白瓷,昔日法人呼之為:『不蘭克蒂支那』(中國之白也),乃中國瓷器之上品也」。吳仁敬、辛安潮在《中國瓷器史》中亦稱讚德化窯「以善制佛像著名……明季由寧波流入日本,日本富人,不惜以萬金爭購之,足見其精美矣」。在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日本等國大量發現北宋晚期到元代的德化窯產品,表明德化窯在對外貿易中是數量較大的輸出品。③在菲律賓的遺址與墓葬中發現了數以千件較完整或能復原的德化窯瓷器。出土器物中有壺、罐、瓶、蓋盒、碗、碟、高足杯,還有一種「軍持」等,這些器物的造型與紋飾,均與德化窯基內的出土物的造型、紋飾基本相符。德化瓷器在印尼的西里伯斯和爪哇也出土過不少。在東馬來西亞的沙撈越地方,也曾發現過大量的德化窯瓷器。④為德化陶瓷文化在世界提供了實物的例證和確鑿的年代依據。在海外瓷器交易中,部分雖以國際交往的禮品形式來體現的,但實質上是屬於貨物交換。明朝建立兩年後,明太祖即派使團先後在九年中訪問了占城(在越南南部)、爪哇(今屬印尼)、三佛齊(今印尼的巨港)、渤泥(今汶萊)等國。1383年(洪武十六年)各以瓷器一萬九千件贈與占城及真臘(今柬埔寨),以表示睦鄰友好關係。明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裝載大量的瓷器多是福建的產品,他們道經泉州,也帶走不少泉州青瓷出國,泉州青瓷中,德化產品最為精美。每到一處,都宣讀明朝皇帝的書信招諭,贈送禮物中必然有大批德化瓷器,這是順理成章之事,其目的是為了表示建立友好關係,招待各國使臣朝貢,擴大海外貿易,進行貨物交換。客觀上也加強了與各國人民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來。二、佛教文化是促進德化陶瓷文化對世界影響的紐帶早在西晉時期,佛教就傳入了泉州。那時根據記載泉州就有了延福寺的建築。南朝時印度僧人拘那羅陀還到延福寺翻譯佛經。⑥這就是佛教在泉州傳播的開始。唐、五代時,隨著泉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佛教在泉州已處於鼎盛階段。當時泉州開元寺人知亮,就因仰慕德化戴雲山的形勝,而化身於紫雲(今泉州開元寺),塑佛於戴雲山。他死後徒弟將其遺體運往戴雲山歸化,塑像奉祀,後其師慈感亦在戴雲山坐化,此二僧被崇為德化戴雲山佛教的始祖。從此佛教文化在德化陶瓷文化上亦有大量的反映。如德化屈斗宮窯址在發掘中出土了不少以「卐」、「般」為裝飾的瓷器,這顯然是受了佛教影響的產品。佛教傳入我國後,為歷代王朝所提倡和信奉,經過千餘年的發展,成為我國人民所信仰的最大而最有影響的宗教之一,到了元代更為崇信,並成立宣政院,專門管理僧徒之事,同時還成立了梵像局,專門繪畫佛像。因此,這種影響也就進一步反映到瓷器上來。「卐」字是什麼呢?在佛教的經典中稱為「吉祥海雲」。那是佛寺大雄寶殿里釋迦牟尼塑像胸前的佛號,也叫做「相」,象徵著吉祥之意,據說釋迦牟尼身上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卐」字,就是其中的一相。《大方廣佛華嚴經》云:「佛子,如來頂上有三十二莊嚴大人相。這『卐』相輪,以為莊嚴,放在光明,普渡世界中普現一切佛身,周流十方,開悟眾生」。也象徵著釋迦牟尼,等於佛像的簡化。「般」字,有人認為是「盤」字的簡化,其實不然。如果以「盤」字來解釋,而作為裝飾,那就毫無意義。因此,應認為仍然與佛教有關,它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或者「般若智慧」的縮寫。「般若」是梵語的音譯,意思是「無上智慧」,是我國宋朝以來禪宗流行的術語。禪宗是我國佛教中十分流行的宗派,在民間具有深廣的影響,在瓷器上得到了反映,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我國自南朝以來,佛教的影響,反映到瓷器上作為裝飾的多是蓮花,而用佛教術語作為裝飾的主體圖案,尚屬罕見,這是元代德化屈斗宮窯產品的一個顯著特色。三、中外陶瓷文化雙向交流是使中國陶瓷文化與外來文化融匯的重要因素中國陶瓷(包括著名的德化陶瓷)未傳到東南亞及非洲之前,當地人民多以植物的葉子作為食具來裝飯、盛菜。自從中國陶瓷輸入之後,他們盛飯可以用中國瓦盆,盛水可用瓦器,作羹飲酒可以用缽,陶器進入了他們的日常生活。富貴之家則用中國輸入的瓷器。有些國家還把中國陶瓷當作饋贈品、裝飾品、殉葬品、宴會上的接待品,菲律賓人甚至把家中擁有中國陶瓷器多少作為估量個人財富和聲望的主要標準。阿拉伯一些國家,還用中國陶瓷器作為炫耀高雅和富有的裝飾材料而裝飾在屋子裡。1223年(宋嘉定十六年),日本天皇派加藤四郎等到德化學習制瓷,回國後就在瀨戶地方燒制一種烏釉瓷,所以日本現在稱瓷器為瀨戶物,而且奉加藤四郎為日本「陶祖」。⑦宋、元時代,伊拉克和波斯(今伊朗)也相繼學習中國制瓷技術。宋代埃及人賽爾德仿造宋瓷,還傳授了許多徒弟以後大批地製造起來。其造型和花紋都模仿中國式樣,這從埃及開羅古城發掘出來的實物可以得到證實。⑧十一世紀時,中國造瓷技法傳到了波斯,經過長期改進,技術逐漸提高。1221年以前的波斯瓷器就有了很多中國的鳳凰圖案。十六世紀初,中國陶瓷工人來到波斯,直接為他們燒造瓷器。中國的造瓷技術傳到波斯以後又傳到阿拉伯各國。⑨在十一、二世紀時,伊拉克的拉加地方的瓷器,還保留著極濃厚的中國風格。不久土耳其也學到了中國造瓷技法,他們的瓷也保持著中國的風格。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十六世紀的瓷器,如花鳥盤之類,也深受中國的影響。歐洲人仿製中國瓷器的技術是由阿拉伯人傳去的。阿拉伯人得到中國造瓷技法以後,於1470年傳播到義大利。1627年皮薩工人造出了軟瓷青花碗,使義大利人能比較容易地購到嚮往已久的青花瓷。義大利得到了中國瓷器技法後不久又傳到荷蘭的德爾夫,德爾夫陶窯學會了製造中國軟瓷的方法,引起了德爾夫染色瓷器工場的各種試驗仿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使之裝飾藝術逐漸有了進步,但各種瓷器色彩,均以中國為模樣,畫著中國的錦繡花紋,迷人風景,各種神像和一些奇花怪鳥。這種青花裝飾藝術一直影響著世界各國瓷器的裝飾。⑩1708年法國開始仿製德化窯白釉瓷和孔雀綠釉瓷,但早期因火候不夠,仍屬軟瓷。1725年尚第里和門尼西兩個瓷廠成立,出品質量產量才有所提高。當時在仿造中國青花瓷的風格和式樣的同時,也都熱中於仿造德化象牙白的歐洲人瓷像及帶有拱形柄的梅枝浮雕瓶和果子形的茶壺。可以看出我國陶瓷文化,深為世界人民所珍視。古印度瓷器「軍持」傳入後,對中國產生影響。在德化屈斗宮陶瓷窯發掘中,出土了一種水瓶,叫做「軍持」、「君持」,梵語叫做「據稚迦」,它的意思是「水瓶」。這種器物最初出於印度,為佛教僧侶隨身攜帶用於飲水或洗手之物,我國晉代僧人法顯由印度回國時,曾帶有此物。它是先由古印度輸入我國,再由我國仿製後外銷。宋代開始至元代,大批阿拉伯、波斯的穆斯林客商至泉州貿易,伊斯蘭教伴隨貿易傳入了泉州,其教徒每天用水次數很多,「軍持」正是他們旅行中儲水器皿,德化仿製的青白花瓷軍持正適合他們生活習慣上的需要,因此不斷外銷,這種「軍持」,現在還在東南亞各地發現,在我國陶瓷交流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中國雖然是世界上發明陶瓷最早的國家,但陶瓷上有些造型和裝飾,是源於外來文化的影響。如葡萄、石榴都是外來傳入中國種植,五色的鸚鵡是唐太宗時從占城輸入,獅子則來自菲律賓等,這些外來的動植物逐步得到了人們的喜愛,因此許多珍稀動植物也就一一成為陶瓷藝術上常用的裝飾題材。福建一些地方出土的陶俑有阿拉伯人的形象,印花瓷碟上有十分惹人喜愛的鸚鵡圖案。瓷器上常見的蓮花、姿態各異的遨遊太空的少女「飛天」、「獸面」、「蟠龍」,還有卷草、纏枝、雲氣以及寶相等都受佛教文化或外來文化的影響。⑾中國陶瓷工藝技術還不斷借鑒外來陶瓷先進的工藝技術。中國金彩裝飾工藝始於宋代,但金彩工藝,耗金量大,手續繁,後來德國人居恩發明了抹金水工藝,其優點是耗金量低,使用方便,外觀又比金彩更顯富麗堂皇。這項工藝經過我國陶瓷工藝家的努力,金色的附著力、描繪、塗刷性能等,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瓷器裝飾中的貼花工藝,原由英國陶瓷工藝家漢科克第一次使用,通過瑞典傳播到歐洲大陸,到十九世紀上半葉風行全世界,中國陶瓷工藝家不久也掌握了此項工藝。青花釉下貼花研製成功,為發展中國青花傳統裝飾工藝闖出了一條新路。德化貼花、印花、堆花、刻花、透雕等生產技法,無不盡有。使各種杯、洗、爐、鼎等富有藝術性和時代特色的產品相繼出現。⑿德化陶瓷藝術家還善於從借鑒外來文化的實踐中,發展自己的藝術表現力。總之,德化陶瓷大量輸出,不僅對世界人民的物質生活起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世界陶瓷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外交流總是雙向的,德化陶瓷文化一方面對世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一方面,德化陶瓷文化的民族風格的形成和發展,又與中國陶瓷藝術家,善於融匯外來文化中的有益營養是分不開的。注 釋:①《景德鎮的顏色釉》,載《景德鎮陶瓷》1976年第2期。②王冠英《東方藝術的明珠》,載《德化風物》。③曾凡《再談關於德化窯的問題》,載文物出版社1990年7月版《德化窯》。④李輝柄《關於德化屈斗宮的我見》,載《文物》1979年第5期,第68頁。⑤傅衣凌《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第148頁,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⑥吳幼雄《泉州宗教文化》第29頁《佛教》。⑦新編《德化縣誌》第2冊《德化瓷業簡史》。⑧⑨⑩景德鎮陶瓷學院《青花瓷對外文化交流的貢獻》,載《景德鎮的青花》第59~60頁。⑾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中國陶瓷與中國文化》第434~435頁。⑿王冠英《德化窯》,載《德化風物》第36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林新春陶藝教學299集:大件細頸花瓶拉坯利坯跳刀等
※青花瓷的三個要素
※用煙花寫字!9月28日晚瓷博會音樂焰火展演將送「醴」上天空!
※怎麼學好陶瓷專業?
※蘇麻離青料為什麼現在沒有了,所有古代的瓷器是仿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