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越自衛反擊戰39周年,今天請為老兵轉發

1

39年前的正月二十一(1979年2月17日),戰鬥打響了。

老兵馬大慶到現在還記得那個凌晨,無數的曳光彈點亮了天空,上萬門同時怒吼的火炮讓他和戰友們目瞪口呆。

村子裡著火的水牛在亂跑,他和4名戰友把坦克車停靠在東溪鎮附近的水田裡,然後在車下挖了個掩體,度過了不眠的一夜……

當天下午,他的兩名戰友就倒在了松山邊的盤山道上。

而在54軍老兵高小平的回憶中,他所在的戰訓隊為了奪下編號639的高地,一周之內就傷亡了15人。

2

那是1979年2月17日,解放軍從廣西、雲南突進越南境內發起自衛反擊作戰,在16天的作戰中擊退入侵越軍,並攻克諒山、高平、老街等20多個邊境要塞……

這場持續不足一個月的邊境戰爭,與此後持續8年的兩山輪戰共同構成新中國至今最後一次大規模地面作戰。

與這場戰爭規模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當天中國媒體的報道。

新華社關於戰事只有短短一句話:「戰鬥在我國廣西的龍州、靖西和雲南河口、金平地區展開。」對參戰人數、主攻方向、戰役進展、傷亡情況,均隻字未提。

人們無從知曉這些青澀男兒如何一個個剃了光頭,照了相,給親人留下遺言,在軍旗下宣誓,喝了首長敬的壯行酒……

然後無限留戀地回望北方祖國的方向,心裡喊著「再見吧媽媽」,便頂著越軍瘋狂的炮火,踏上了布滿地雷、竹尖陷阱和異族仇恨的征程。

3

這是世界上兩個最擅長游擊戰的國家之間的對決。

中國軍人面對的是歷經幾十年抗法、抗美戰爭,真正「武裝到牙齒」的越軍。

越南國防部長武元甲有一句名言:「全世界每一分鐘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亡。一百,一千,一萬,成千上萬的人的死亡,為了革命與國家的統一,即使他們是我們的同胞,也算不得什麼。」

而剛剛經歷了「文革」內亂的中國軍隊,嚴重缺乏作戰訓練,參謀人員老化,作戰裝備捉襟見肘……

經歷了越南戰爭的越軍士兵普遍裝備蘇制AK衝鋒槍,而我軍士兵還在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

軍工生產質量也得不到保證,手榴彈扔過去不爆炸,衝鋒槍開兩下就卡殼,甚至炮彈在炮膛里爆炸。

因為廢除了軍銜制,一旦本作戰單元首長犧牲,很容易陷入群龍無首的狀況。

解放軍也第一次體會到了全民皆兵的殘酷,街上的任何一名婦孺都可能朝我軍士兵開槍,這是之前在國內戰場和朝鮮戰場從未有過的經歷。

4

年輕的士兵無所憑藉,只能拼勇敢,拼犧牲。

中越雙方都不想讓戰爭升級,沒有動用空軍,因此陸軍的廝殺更加血腥。自衛反擊的戰場上,年輕的中國軍人無所憑藉,只能靠人海戰術,拼勇敢,拼犧牲。

在《人民日報》1984年發表的長篇通訊《猛士守南疆》,描述了這樣的一幕:當部隊闖進雷區、進攻受阻時,彝族班長安忠文從容地吩咐戰士說:

「前邊是雷場,不要靠近我!」然後縱身滾向那片雷區,壓發雷、絆發雷一顆接一顆爆炸了。他右手被炸斷了,仍然咬住牙往前滾;兩眼炸瞎了,他還在用血肉模糊的身子向前滾……

而在者陰山下的救護所,記者彭荊風遇見了剛抬下來的戰士劉易富,他隻身排除了二十多枚地雷,身中36塊彈片!

「醫護人員為他換下那身滿是泥漿和血污的衣褲時,發現他口袋裡已身無分文,只有一張寄回家的16元匯款收據。人們明白了,這又是一位準備以身殉國的勇士!」

5

1979年4月9日《人民日報》上記載了19歲傣族小戰士岩龍的犧牲:

他在攻打朗多時中彈,通訊里這樣寫道:

「剛剛拐過一個山嘴,一叢樹林中射出一梭罪惡的子彈,其中兩顆穿過岩龍的胸膛。在他後面的班長看見他倒下來,又慢慢地抬起頭,向著北方——祖國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後不動了。」

事實上,當年參戰的士兵幾乎都是像岩龍這樣的年輕人,他們大都來自農村,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

19歲,對於恰逢改革開放的年輕人來說,是什麼概念呢?張朝陽19歲時在清華大學念物理,丁磊19歲時在電子科技大學念通訊技術,而馬雲19歲那年第二次走進高考的考場……

岩龍和他的很多戰友永遠沒有這樣的機會了,但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為後來的年輕人們換得了一個和平、開放的時代。

犧牲在那一年的戰友基本未婚,絕大多數沒有戀愛經歷,還沒來得及品嘗人生的甘美就匆匆而去。

6

1979年對越戰爭中犧牲的烈士,按照戰士500元、幹部800元,政府一次性給烈屬發放撫恤金,這筆錢當時可以買幾輛鳳凰牌自行車、幾塊手錶,在農村也就勉強能買一頭牛。

那些默默無聞的烈士遺屬,親人骨肉一去不復返,家庭未來的頂樑柱坍塌,得到的撫恤就是這麼多了。

由於某些原因,21世紀以來關於它的大規模紀念活動鮮見於官方媒體。

事實上,我國與南方鄰國幾次邊境衝突都長期處於「低調宣傳」的狀態,2016年12月8日,中國海軍在北京舉行中國收復西南沙6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剛進行到一半,鄰國的抗議公函就交到了外交部手中,當天的新聞聯播里沒有此次活動的隻言片語。

7

其實,軍人不需要轟轟烈烈地佔據媒體的頭版頭條,但軍人害怕被遺忘。

對越作戰的一代中國軍人在離開戰場後恰逢改革開放和百萬大裁軍,整個中國都在漸漸告別革命化的純真年代,物質的豐富帶來社會階層的劃分,而在戰後無所依託的大量參戰軍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只有了解了這些,如今的年輕人才會明白,為什麼《芳華》上映時,那麼多老兵會在電影院熱淚盈眶。

有人記得那場戰爭,那些士兵才不會真正死去。

1984 年 4 月 28 日,一個叫趙佔英的小戰士犧牲在老山前線。他和 800 多名烈士,有屍骨的、沒有屍骨的、有完整屍骨的、沒有完整屍骨的,一同葬於中國雲南省與越南交界的麻栗坡縣烈士陵園。

當2004年趙佔英的母親湊足路費趕到麻栗坡烈士陵園的時候,她親手撫摸著闊別 20 年的兒子的墓碑,扣問蒼天,嚎啕大哭。

8

今天是大年初一,闔家團圓的日子,一定還有母親像趙媽媽一樣想起埋在邊關的兒子,一定會有老兵在今夜端起酒杯陪記憶中的戰友聊聊家常。

可是,我們能做什麼?

讓軍人成為社會尊崇的職業,首先就是銘記為祖國戰鬥過犧牲過的人,就是在他們被遺忘被抹黑被欺負的時候,有人能像《芳華》里的郝淑雯衝過來吼道:「艹你媽,你們敢打傷殘老兵,敢打戰鬥英雄?!」

請別忘了他們。

當每年紀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時候,別忘了離我們這代人最近的一場戰爭。

是這場「自衛反擊戰」,是這些軍人用青春和生命,為 「中國歷史上最好時期」的雄偉大廈埋下了第一塊堅實的基石。

軍人軍屬都在關注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小心被「萌」翻!CCW自衛手槍
合氣道街頭自衛術
太極拳能否自衛搏擊?
單身女孩如何保護自己?

TAG:老兵 | 反擊 | 自衛 | 轉發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