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胃病的良方

我的一位同事可能平時吃飯太快,傷到腸胃了,總是覺得腸胃不舒服,經常有想拉大便,又拉不出的感覺。這種情況持續將近一年的時間。2017年12月14日,我開半夏瀉心湯+資生湯給他調理,兩劑即有明顯改善,再服三劑,肚子舒坦無比。

方子組成:制半夏20克、黃芩10克、乾薑10克、党參10克、炙甘草10克、黃連4克、大棗6枚、懷山藥30克、白朮15克、炒雞內金15克。水煎服。

半夏瀉心湯是一張治療上消化道炎症的古方,主治寒熱錯雜之痞證,具有調和肝脾,寒熱平調,消痞散結的功效。現代研究認為,半夏瀉心湯具有抗幽門螺桿菌感染,參與免疫調節,保護胃粘膜屏障功能,以及止血等功效。

醫聖張仲景對半夏瀉心湯的論述,主要有兩條:(1)《傷寒論》第149條說「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證具,而以他葯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2)《金匱要略》說「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半夏半升(洗)、黃芩、乾薑、人蔘、甘草(炙)各三兩、黃連一兩、大棗十枚(掰)。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對照上面的條文進行分析,半夏瀉心湯的方證主要有三點:

(1)經常覺得肚子脹滿,但是沒疼痛感,即「心下滿而不痛」,「心下痞」。這裡的「痞」是指上腹部發脹,好像有東西塞得滿滿當當一樣。

(2)容易嘔吐,患者往往沒有什麼食慾,或者有噁心感,早上刷牙時特別想嘔吐,嚴重的患者食物入口即吐。

(3)腸胃經常咕咕作響,即「嘔而腸鳴」,這種情況往往伴大便次數增多,但是卻拉得不爽,似有卻無。有的患者出門前常常先上廁所,但是蹲下半天卻拉不出來。我的這位同事也是有這些癥狀的,比如胃脹,想拉又拉不出。慶幸的是,他的胃病程度比較輕,並且用正確的方子及時治療,所以很快就病好了。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胃病的患者表現出這樣一系列的癥狀:上部嘔吐、中部脹滿、下部腸鳴,病變分布整個胃腸道。這時候可以考慮使用半夏瀉心湯來治療。

關於如何用好半夏瀉心湯,南京中醫藥大學黃煌教授有五點建議:

第一,本方是胃病的專方,雖有報道用於其他系統的疾病,但一般都伴有上消化道癥狀。

第二,本方證多見於體質較好的中青年人,其唇舌紅,多伴有睡眠障礙及腹瀉傾向。舌苔多見黃膩,但脈象沒有明顯特徵。

第三,本方證的病機是寒熱錯雜,中虛熱結。半夏瀉心湯為一首最具代表性的寒熱補瀉同用之方,只要是胃炎,雖舌紅不忌姜、夏,雖舌淡不避芩連。

第四,方中人蔘,可用党參替代。

第五,本方與黃連溫膽湯相比,後者的精神癥狀更為突出,如失眠、心煩、心悸、易驚、多夢,前者則以胃腸道癥狀為主。與香砂養胃丸也不同。彼方多用於面色黃、消化不良者,而本方多用於胃中有感染者,所以柯韻伯說「凡嘔家夾熱者,不利於香砂橘半,服此方而晏如」(《傷寒附翼·太陽方總論》),夾熱,是特徵。

第六,服用本方有效以後,需要小劑量守方常服,療程常在3個月以上。即使停葯以後,可常常食用生薑紅棗湯。(本段百度而來)。

對於半夏瀉心湯的化裁,黃煌教授認為,慢性胃炎使用半夏瀉心湯原方即有效果。如果為久治未愈,面色晦暗,舌質淡紅的胃病,可以加肉桂5克。如咽喉疼痛,胸悶明顯者,可加山梔、連翹,效果更好。糜爛性胃炎導致的出血,可加制大黃。

胃病是現實生活中的常見病、多發病,而半夏瀉心湯則是一張治療胃病的常用方和有效方,號稱天下治療胃病第一良方。它葯簡、價廉、效捷,是千百年來我們無數先人醫療實踐的結晶,是千古名方。醫者、患者當珍惜!


推薦閱讀:

治療前列腺炎找准癥狀是關鍵
皮科寶典丨斑禿治療全解析
案例:胃病治療上萬元,抵不過艾灸小半年
嗜睡症的中醫治療,針灸
足針治療腦病醫案

TAG:治療 | 胃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