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又名《般舟三昧經》講記 10

慈法法師:《大方等大集賢護經》講記 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世尊依教立世,以文字作為傳達方便,以三藏十二部經教饒益末世有情。諸善知識,依文字教言隨文入觀,消眾業相,了曉心智,實為方便。世尊在不同地點,據不同因緣,於聲聞中、菩薩中、長者、王者、婆羅門、種種眾生之類,各有宣化,爾後摩訶迦葉尊者及諸彙集經典的善巧者,如聲聞上座部在七葉窟聚集經典,也有大眾部,乃至諸地菩薩一時雲集,用種種經典將佛宣化記錄下來,並傳播於後世,令後世有緣有情遇經教而得度脫,這就是所謂的以三藏十二部度化有情。我等有緣遇此甚深妙典,以其為法則者,依法而行,必得成就。

  我們看到,此經典次第相續,先讓我們有正思維,通過正思維以令我等生起正信、受持、觀察,現在又來宣化戒行具足。每一品增上引導,無外乎是導引我等走出自我無始以來的異果之相,來成就一個無我無畏的法則。世尊教言皆是欲令我等得大自在方便,或說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此是諸佛世尊出世的唯一正因。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成就清凈道業,十方諸佛莫不以此願而出世,我等佛子於此處勿有疑見,隨順佛教,作真佛子,正行佛法。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

  世尊者,實是世間之稀有!如來十號具足,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是十號,是諸佛如來九劫以來勤苦修持、一心修持的真實功德與利益,是十方諸佛清凈遞相授記、遞相傳達、遞相認取的清凈法則,絕非所謂的空泛,亦非我們妄談虛設之自性。現世學佛之人多談佛性、自性,但諸佛如來十號之功德實是依性德、修德二法之具,也就是福慧具足,非是泛語,末世之有情因為學舌者甚多,實行者甚少,故多不得福慧具足,不具善巧。

  那我們應如何來守護這個法則呢?就需要有這樣一個機制,即:聞法、修持;聞法、正行;聞法、親證;聞法、守護傳播。若無教言可依止,此法是難以正信、難以實踐的。於此法多有謗疑者,能生信,正信、愛樂者甚為不可思議!但也有謗疑者因為諸位善知識的勤苦實踐,乃至如法實踐,或於種種法益的相續傳達,逐漸對此法生起嚮往與愛樂。我們能依經典來實踐,實在是正行、正道。諸善知識若真正嚮往這個法則,就依經典而行,漸次深入,必能親證「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之不可思議的法益。

  乃有如斯最勝三昧。世尊。若諸菩薩舍家出家。深心樂欲說此三昧。亦當思惟此三昧者。彼等應當安住何法。而能宣說及思惟耶。

  賢護菩薩代出家眾來設此問,何以故呢?末世一切有情不善於啟教,亦無善啟教者,亦無善問、善答者,為遺教方便,所以代有情啟問,令我等串習、思維、實踐。

  佛告賢護言。賢護。若有菩薩。舍家出家。深樂廣宣。復欲思惟如是三昧者。

  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言詞:「思維如是三昧」,此《賢護經》中反覆提示我等如何思維此三昧。

  彼出家菩薩。當先護持清凈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濁戒行。不著戒行。不動戒行。不被呵戒行。智者所贊戒行。聖所愛敬戒行。應當念知如是諸戒也。

  「護持清凈戒行」,清凈者,以無漏戒體廣利世間、清凈守護,故三聚戒中各得妙用。諸佛如來說戒有三聚:表現於威儀,為聲聞法多所守護;表現於善法,為菩薩行法多以愛樂;利他行中饒益眾生,最上乘法,為現在世人所說金剛乘法者之多所守護。三聚凈戒,實是一戒所顯、一法所成,即是諸佛所傳清凈戒法。當然,出家在家各有其相所表。

  聲聞於純白之法、四威儀中所現,行走坐卧不離於無漏心智,無造無作,寂滅守護,以寂滅為樂。故在聲聞法中,寂滅為樂是增上守護,親證斷滅,乃至親證真實,即所謂證阿羅漢果,遠離後有,住於有餘、無餘二種涅槃。此凈化世間,乃至令正法住世之相,現於四威儀之中,所以是實有之法。

  菩薩戒行中,多於如幻觀中智慧妙用,所以動念心智以菩提心熏修,多在心智上廣泛運用,以純善世間,令眾生了解心智,從心地、心智根本問題上來解決一切法則,從心地熏修來發起廣大妙用。此是菩薩戒所普攝,是智慧門中所攝,是心念中所建、所用。

  菩薩戒、聲聞戒,雖是異名,究其內涵,若是大乘心者,雖受聲聞戒,亦可守於菩薩戒,多諸善巧;但也有諸多守護大乘戒法之人心性羸劣,多於自利,猶如藏傳佛教所講的「下士」之所行,因怖畏世間輪迴故欲求出離,此類有情雖持菩薩戒,亦是聲聞心,此聲聞心中,於菩薩戒亦是多現威儀,多於行走坐卧威儀中愛樂。如果既具足威儀愛樂,亦具足心地守護,此人不可思議,是二乘通達者。具足菩薩、聲聞二法者,是不可思議之善巧者,能令正法住世、傳播。傳播者,多行於菩薩之德;住持者,安住於清凈戒德、四威儀之守護。所以,住世、傳播,各有妙相,住持者,多諸禪定;弘傳者,多於智慧傳達。故菩薩多以智慧守護,少於禪定,諸聲聞者則多於禪定,少於智慧妙用,但這是從相上偏重之說。

  若依心性而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果地教言,如我們中國的禪宗,乃至如來藏性教中,多宣化如是之教。以果地覺觀審世間,無一法可成,無一眾生可度,乃至說無一煩惱可斷,自性本來光明、無染無著,但依本源之法清凈守護,現前之時,了了解脫,畢無掛礙,心智一如故。如凈土法門的果地教言,依佛願力,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現前起用,不假方便,遠離造作,但隨順佛果,但隨順佛願,所以平等清凈守護,愛樂一切世間有情,同生阿耨多羅圓滿報土。所謂圓滿報土者,不假來去,不假修持,佛功德力成就故,佛性德、修德一時圓具回施故,這與長者予家產於長者子是一如之法,不假方便,自然具足。此是果地回施之教。

  三乘戒法中,最後一教是以誓願作守護,如凈土教言是以阿彌陀佛誓願來攝化十方有情,使其隨順佛願,而得解脫,此三昧耶戒作為真實功德,是以饒益有情為戒法,故三聚戒中有「饒益有情戒」。多有念佛者以佛願為自生命,如此之人真是三昧耶守護者,此人能愛樂世間,不舍一切苦惱眾生,迴向為首。何為「首」?即欲令一切眾生現身中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樣一個清凈抉擇法則。如是甚深不可思議,唯佛與佛能親宣,而一切有情隨順佛宣化之功德利益,亦能得入此善巧者。

  以上是三聚凈戒,經中講「持清凈戒行」者,含此三聚戒。後面的「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是對戒行的細分說,因為每一條戒都有大小輕重之說,亦有緩急之說,非一日之功,由於時間關係,我們可以在下面學習,這裡聽一聽名相,亦是方便。在此對三乘戒法作一個提示,也是為使我們大家了解「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實是誓願守護之修持,若是我們不守護誓願,欲得入這樣的法則,欲得這樣的利益,欲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欲令臨諸佛聞法,欲令心智心開意解,是無以成就的,因為如此「令」者,實是三昧共同守護故。而三昧者何以成就呢?依誓願而根本安立。故有所謂「三昧耶誓願」,對此多有眾生雖修法而不知啊,

  所以,三昧亦由戒律之守護所引發,故比丘受戒者,應立誓願;菩薩受戒者,應立誓願;三昧耶普利有情之誓願,不過是簡名而已,雖是如此,亦立誓願;我們欲得此不可思議之「十方諸佛悉皆現前」的功德利益,亦應守護誓願;「清凈戒行」者,亦復如是。

  賢護。彼出家菩薩云何當得清凈戒行。乃至云何當得聖所愛敬戒行也。賢護。彼出家菩薩。應當依彼波羅提木叉。成就威儀。成就眾行。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

  此處所提「波羅提木叉」者,是保解脫戒。在聲聞乘中,「波羅提木叉」甚為珍貴,為聲聞者所守護,為有暇人生中具足種種勝福德人生者所守護。過去出家沙門甚為難得,何以故?要逾越種種遮障才能進趣出家法則,受得出家清凈戒教,乃至守護種種威儀,即所謂「波羅提木叉」之教言。波羅提木叉,此為梵語,翻譯過來就是「各個保解脫」,是世尊予出家眾之清凈珍寶教言,也是秘密教言,令一切出家眾知其所以,知其所以然,知犯因,知犯果,知因知果,知其因果轉換,所以知犯知懺。其功德與內容,唯佛與佛親知,所以為佛親制,為佛親宣,為一切出家眾所愛樂、守護。「波羅提木叉」者甚深不可思議,若是勤奮守護、實踐者,此人為人天眼目、三界應供。

  「成就威儀。成就眾行」,威儀者,是威儀戒所攝,為身口「七支」所表現;眾行者,是善法所攝,即於一切處善法應世、凈化世間。

  「乃至成就微塵數等戒行」,此戒行是周遍戒行。若有出家菩薩,受得清凈戒法,得清凈戒體,周遍於一切處不殺、不盜、不妄、不淫、不酒,乃至種種法則中,各個守護,不相凌亂,真實不虛,是為戒德清凈。

  見已驚怖。清凈活命。於諸戒中。當念成就。

  戒者,無上菩提之本,三乘雖各有守護,不相錯亂,但饒益眾生之本不可失。戒者,應該作意守護、愛樂守護,若做放逸,是為破戒者,若為了放逸,是為染戒者、污戒者,何以故呢?迅速令戒德散壞,戒體多受染污,多為世間不能愛樂,不能令正法住世故。毗尼仗住世,則佛法住世,故世尊教導世間有情,於其滅後,以戒為師。

  應信甚深不得著忍。於空無相無願諸法中。聞說之時。心不驚怖。無有悔沒。

  於空、無相、無願三三解脫法則中,究竟愛樂。空者,一切世間法則、出世間法則畢無所得,本性空故。識得本性空,自然舍離一切願,所以一切出世入世、一切善巧方便一時散壞,何以散壞呢?本無造作故。於空無相無願中得以清凈安住,是為解脫門中得以成就,諸沙門出家者,必當守護解脫門法,若不然,則多有所謂的煩惱侵害。

  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清凈戒行。不見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敬戒行也。

  一切菩薩行戒之時,不見戒,不見持戒,不見犯戒,如是之時,心境光明,無漏戒體真實安住,無著戒體真實成就,無為戒體真實利益世間。如是,種種清凈戒法無持者,無犯者,清凈守護,清凈持戒。清凈持戒者,無犯、持見,所以尊重一切,持戒不敬,犯戒不嗔,如是真實守護戒法,令正法住世、凈化世間。

  多有眾生,以愛憎心來持戒,以染污心來持戒,以有所得心來持戒,是為犯戒,世尊在後面的文字中有清凈宣化。為什麼一切凡夫之思維與世尊之思維不能相應呢?因為眾生染著心故。見諸戒行,濁諸戒行,壞諸戒行,污諸戒行,以為我有所持,以為他有所犯,此類有情多是自贊謗他之修持,多有熏習,而受其害,何以故?慢心故,染心故,不凈心故,有所漏故,即多有對待、生滅心智故。諸佛如來宣化清凈教化、清凈戒德,與一切眾生示現清凈,遠離對待。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薩。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凈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訶毀戒行。聖所不愛戒行也。

  賢護菩薩欲護佛法住世故,欲代末世出家善知識問諸法則,令一切出家者清凈守護戒法故,所以設此之問。

  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若有出家菩薩。取著色。受持禁戒。修於梵行。

  所謂色者,若犯、若不犯,若善、若惡,若是、若非,若好、若壞,如是種種,皆為對法中所生起。

  如是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識。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學。如是梵行。願我未來。得生天上。或生人間。自在有生。受諸果報。賢護。以是因緣。彼出家菩薩。成就如是不清凈戒。乃至聖者所不愛戒。是謂為求有故。為有生故。為受欲果故。為生處所故。

  前面有此染著,後面就必然有此發心,以染著心故,必造此業。雖精勤修持,為得來世之報,此為染污行,在佛的戒法教法中,此為犯戒者,何以故?諸佛如來出世,不為世間熾盛,不為世間減損,但為世間眾生出離世間、利益世間故,我們若以世俗心來思維佛法,所以多有染污行、欲求後有行。若持戒者貪求持戒之利、苦行者貪求未來樂報,如是之人,是為世尊教言之焦芽敗種,非是正行者。

  賢護。是故彼出家菩薩。念欲說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當先具清凈戒行。乃至成就聖所愛戒。

  經文中,以如法、非法二行來作以對比,令我等擇取如法,捨棄非法。

  亦念常行檀波羅蜜。所謂最勝施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無上施。

  「最勝施」者,第一義諦最殊勝教言之施。「諸法施」者,於諸有緣隨機施法,令其除諸疑惑,成就菩提。「上施」、「妙施」、「微妙施」,這是增上施法,乃至說次第教言,令眾生畢竟愛樂。「精妙施」、「無上施」,引導眾生髮無上菩提心。施者,回施無上菩提心之種種教法,所以說,若以財布施導引眾生,若以法布施導引眾生,若以無畏布施導引眾生,唯一目的是欲令眾生成就無上菩提。

  亦常勇猛。精進不休。不舍重擔。

  一切賢聖、智者已證得菩提心分、菩提業分,舍離重擔。所謂重擔,即輪迴之重擔、煩惱之重擔。此處,賢聖、智者分擔眾生之重擔,饒益有情,同事修持,愛樂世間有情故。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正信清凈。無有嫉妒。不著世間利養名聞。如法索求。以濟形命。恆行乞食。不受別請。

  世尊在世時,有受請之法,有頭陀行不受請之法,如迦葉尊者,只是隨時乞食,不受別請。

  厭離人間。樂阿蘭若。

  厭離之法與出離之法,雖然有別,但厭離是出離之善巧、基礎,若無厭離之心,出離甚難成就。所謂出離,即無對無待,遠離世間塵染,欲成就此出離心,厭離是為方便。

  尊崇聖種。敬事頭陀。息世語言。但論出世。處眾靜默。假言不多。常敬於他。不敢輕慢。

  這實在都是讓我們如實觀照自己的行為、校正自己的行為的最直接的法教。

  於一切時。常行慚愧。

  我們都知道,在隨煩惱中,無慚無愧、放逸懈怠是上品隨煩惱。末季有情多無慚愧,於法性多作解悟,以為有證,所以於如來教言以為己解,多作邪見、邪知,實是驕慢不知!

  有恩必知。知恩必報。

  上報四重恩,一切出家眾皆被四重恩所攝:佛教導我們,有佛恩;師長教導我們,有師長之恩;父母養育我們,有養育之恩;國土載負我們,有載負之恩。種種恩中,「知」不能忘啊。一切如母有情的檀那,養育著我們,我們如何來「知恩必報」呢?

  於善知識。常念親近。

  莫有懈怠。

  諸師尊所。謹事無違。

  出家眾對受教之處應當謹慎,勿相違反,實際就是錘鍊自己的恭敬心與感恩心,此處唯有自受用所現,他緣只是助緣,所以一切善知識是為增上助緣。

  若聞如是甚深經典。專心聽受。終無疲厭。於法師所。起慈父心。善知識心。乃至生於諸如來想。

  此想者,正是正思維善巧。在世尊的教言中,尤其藏地記載的許多故事中,多有善根成熟之世俗有情得遇凡夫僧而成就聖果的,也就是說所假之外緣雖非聖者,但亦能令其成就,故況且得遇能依法傳達、依法交流之師呢?所以,若於師生如來想,實是自身之妙用。

  以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無上大菩提故。轉增愛敬尊重心故。

  尊重心,實是非過現未來,非內非外,非自非他,但依真實。恭敬心中可以求得一切法,成就一切善巧,所以天親菩薩在《俱舍論》中提出四修法,即所謂恭敬修、無間修、無雜修、畢命修,其中恭敬修是首修、首要法則。若我們不知恭敬,多不得法益,不增善根,心智蔽塞。末世有情自我意識強執蔽塞,故多自詡自證、自以為是,並多以自以為是之珍寶相互侵凌,多受其害。學佛若是徒增知見,此人墮落,因無有法行故。我們要依法而行,不要徒增知見,這樣是為善得以法益、善守護法則。而我們這個時代,文字交流、圖象交流、法則交流甚為方便,但聞法甚多,行者甚少,結果多聞而增上慢,多聞而蔽塞自心,多聞而毒害自他,就是因其聞而不行,聞而不知,聞而增加邪慢,聞而以為己解,即認為自己解的是正確的,反而擁塞自心,不能得無礙智,於清凈的法則不能親證實踐,所以多受知見之害,這是末世共業所成。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時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甚深經法。彼法師所。無愛敬心。無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識想。不生諸佛想。不生教師想。不能親近承事供養。隨於何所。聞是經典。當知是人。不能聽受。書寫解說。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聽受。若能書寫。若能解說。令法久住。無有是處。

  世尊在此展示兩種法行,一是非法行,一是如法行,令我等觀察抉擇。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復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增上妙法。不生愛敬心。不生尊重心。乃至不生諸佛想。不能盡心親近供養者。若能讀誦。若能受持。若能解說。令是經典不速滅者。無有是處。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經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滅。

  我們是滅法者,還是令法久傳於世?全在於我們是否能夠聞法正行,即聞法而依法行持。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或復至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生愛敬心。生尊重心。及起教師想。諸如來想。親承供養。即能聽受。亦能書寫。復能解說。能令是經久住利益。斯有是處。

  此處導引我等如是守護,如是實踐,如是來愛樂這個法則。世尊所有宣化都作以如法、非法二種宣化,令我等得見、得聞、得以取用。所以世尊甚為善巧方便,清凈展示法與非法,我們在學習、抉擇之時,應該清晰認許非法與如法,那些知見混淆的眾生,以非法為法,所以行法而不得利益,多受其害。我們若細細地觀察,多是如是非法行法,以染污法行戒法,以染污心行法,所以多不相應

  複次賢護。若彼菩薩。復於聲聞人所。聞說如是微妙經典。即於彼所。生尊重心。如諸佛想。親近承事。恭敬供養者。如是之人。雖未修學如是經典。即為修習。雖未解釋即為解說。令是妙法久住世間。不毀不滅。斯有是處。

  此處應守護。為什麼世尊如此細微地講出如法及非法二種法則、有是處及無有是處二種法則呢?欲令我等莫以自心自詡,莫以自見自詡,那樣與法不相應,多受委屈,多行迷茫之法。多有眾生勤苦於非法啊,實是可憐憫者,自以為是,不依教而行,實在是盲人盲行啊,過去人所謂「盲人騎盲馬」,其結果自知。

  何以故。以能愛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經。久住世間。賢護。以是因緣。吾今語汝。是人於是說法師所。生愛樂心。生敬重心。生尊貴心。起善知識想。起教師想。起諸佛想。盡心承事。恭敬供養也。賢護。若能如是。是則名為行我所行。受我教誡也。複次賢護。彼出家菩薩。必欲解說如此三昧。復欲思惟此三昧者。常當樂行阿蘭若事。

  「阿蘭若事」者,舍自我與他緣二種潰鬧。對於阿蘭若事,有事相上的宣化,如我們住在深山老林之中,遠離城邑村落,此為阿蘭若處所;也有法則上的宣化,即心智阿蘭若守護成就者,心智遠離潰鬧,心智閑靜,其人是佛法中所謂「閑人」,其所聚之處皆是阿蘭若處所,心智閑靜故,無染無著故,無有攀緣故,心智一時一如故,此為阿蘭若心智成就者。所以,有阿蘭若處所,有阿蘭若處所法則成就。此處,二事皆相互助。

  不得居處聚落城邑。舍離朋黨多求之處。不貪衣食。不得貯聚穀米食具。不得受畜財物生資。不得貪求名聞利養。不惜重命。常念捨身。

  阿蘭若住處,有二法當行,以前我們住山之時,有善知識就會教此二行,即捨身行、舍識行。先舍其身,去阿蘭若處,若有洞窟為羅剎所居,若有懸崖,若有大樹,若有崖窟之畔,種種險處、難處,此難處無難,可行法則,作以守護,此處應捨身。捨身不是自殺啊,而是若有羅剎欲食此身,可予生命作以供養,令其聞第一義諦教言,舍其身而施最上乘教言,乃至舍識,不拘一切法,不拘一切處。現在住阿蘭若者甚少,多有迴避世間者,若是真正心智寂靜,遠離潰鬧,不嚮往名利,不貪圖於未來名利果報,真正嚮往法則者,稱為阿蘭若居住者。

  遠離貪著。恆修死想。常行慚愧。

  很多人讀過密勒日巴傳記,其中有許多慚愧修持,乃至捨身修持。在阿蘭若住處,諸善知識應當勤修此法。對於般舟三昧行,亦應如是思維,如是觀察,如是修持。

  不造諸惡。攝受正法。無有疑心。常念遠離不取眾相。當修慈心。勿懷嫌怨。常起慈悲。無行瞋恚。安心喜舍。莫想愛憎。常當經行。破除睡蓋。賢護。出家菩薩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則能修學解說思惟如是念佛現前三昧也。

  前面賢護菩薩代出家眾啟教,世尊對此一一如實給以解答的法則。

  爾時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所說經典。甚深甚深。最勝微妙。不可思議。然彼未來諸菩薩等。懈怠懶惰。雖聞如是深妙經典。生大恐怖。驚疑退沒。不發歡喜愛樂之心。彼等當復作如是念。我今當應余諸佛所乃可修習如是經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諸障難。身遇病苦。氣力甚微。寧堪修行如是經典。

  以身體羸劣、障緣諸多而不行此法,我們經常會遇到賢護菩薩所提的這種思維。在一篇統計台灣般舟行法的資料中表明,在台灣多是病難者行於此法,如癌症病人等。實際,此法是一切人可行的,只要是舍離眾緣、欲證諸佛現前三昧者,即可以行持,而末世之人身心羸劣,福報不具啊,稍一退墮,行法因緣即不具,對此我們應善自觀察。

  世尊。彼輩如是。於甚深法。更生放舍遠離之心。不能發勤勇猛精進。樂欲成就如是經典。世尊。爾時亦當有諸菩薩。精進勤求專念之者。愛樂是法。勸持是法。攝受是法。若諸法師說是法者。於是法中。如法行故。能捨身命。不著名聞。不求利養。不自宣說己身功能。不染衣缽。

  「不染衣缽」者,即不表達自己所行之善緣、持戒之功德,所以說「不宣己能」。

  不樂城邑。常趣空閑山林靜處。其或聞是微妙法故。生大歡喜。更當具足發勤精進。聽受如是微妙法門。常讀誦故。常念持故。思惟義故。如說行故。彼等於未來世諸如來所。非徒直欲求彼多聞。亦無但求在於有處。

  多聞與有處二法,是末世有情所貪愛。現在學佛的出家、在家眾中,多聞者多,行法者甚為稀有。我們於左右可以觀察,於自心可以觀察,隨便找一個學佛的出家、在家者,若說法,彷彿人人無礙,若行法,則是個個不行。相應者十分稀少,多聞者甚多甚多,我們可以如是依教來觀察,莫以自心、自慢來觀察。

  「亦無但求在於有處」,即不求於後有之報。行諸善緣而欲求未來善報、樂報者,甚多甚多,不求後有、廣利世間出離輪迴者,甚為稀少!莫作他言,我們自己但自審觀啊,這是末世之相。

  唯為成就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進勇猛。世尊。然復應有往昔己曾供養諸佛。宿種善根諸善男子善女人輩。發大精進為聞如是微妙法故。更發如是大誓莊嚴。願我當得干竭肌膚。散骨消髓熾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終無暫時懈怠懶惰。而不聽聞微妙勝法。亦無不思甚深義理。復無舍他。不為宣說。而常勇猛行大精進。但為攝受諸菩薩故。聽聞如來如是妙典。聞已。即便生歡喜心。

  這一段文字中的大莊嚴誓願,我等應勤觀察、勤守護,不可舍離!若舍離,於此法難以成就!

  爾時世尊贊彼賢護菩薩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說。我今隨喜。賢護。我隨喜故。一切三世恆河沙等諸佛世尊。皆亦隨喜。

  時彼賢護菩薩復白佛言。若有在家菩薩。處於世間聞是三昧。欲自思惟。即為他說。乃至一日。或經一夜。是人安住幾種行法。當得成就思惟三昧。為他說也。

  我們很清晰地看到,前面賢護菩薩代出家眾來問世尊「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何以運用?何以守護?何以實踐?現在則替在家菩薩來啟問。

  佛言賢護。彼在家菩薩。處於世間。若欲修習思惟三昧。或一日一夜乃至一構牛乳時者。吾今語汝。彼在家菩薩。既居世間。當應正信。不起慳貪。常念行施。隨多少施。當一切施。不求果報。應歸依佛。又歸依法。亦歸依僧。不事天神。亦無禮拜。不生嫉妒。常念隨喜。當須清凈。如法活命。不愛兒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家。不躭財寶。常樂出家。念除鬚髮修八關齋。恆住伽藍。常懷慚愧。發菩提心。不念余乘。見有持戒清凈比丘。修梵行者。終無調戲。常行恭敬。從誰聞學如此三昧。當於師所生愛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識想。生教師想。起諸佛想。一切眾具。悉以奉之。常當識恩。恆思報德。以能教我微妙法故。

  佛法之微妙,非是世尊無端地對其稱讚、誇許,而是因其實際利益能真正令我們出離生死之苦惱、生死之迷惑、煩惱之苦惱、煩惱之迷惑、見思之苦惱、見思之迷惑,真正地進趣自在、自知的菩提道業,乃至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廣利人天!所以,聞此殊勝微妙之妙法,實是不可思議!

  「起尊重心。善知識想。生教師想。起諸佛想。一切眾具。悉以奉之。常當識恩。恆思報德」,這實在是為了引發我們真正的尊重、自尊、如實之心智,一切外緣皆是假借之增上緣,抉擇於發心啊,一切自受用與利他具足法則,絕對來自於發心。

  賢護。彼在家菩薩。處俗之時。應住如是諸法行已。然後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惟。如是修習。

  前面說常念出家,乃至八關齋戒、發菩提心、不念余乘、但於此法行於精進、於聞法所生尊重想,如是種種,然後是「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維,如是修習」。

  時彼賢護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應供等正覺。今乃為彼出家在家諸菩薩輩。正信成就樂深法者。宣說如是無上妙法。令住如是無量法行。然後當得思惟解說如是三昧。

  「無上妙法」,無上者,無對無待,非造作有;法者,各是妙用,無染無著,令眾生出離所有世間之沉淪。而世間沉淪者,如欲界有情在對待法中沉淪不知,多擇取、徘徊於善惡之中;如色界有情多於禪定守護染著,乃至以禪定為生命之依止;如無色界有情,於非想非非想定常守護,這都是六道輪迴之業相。能出此三界者,為妙法所有,故「無上妙法」能令世間有情出離三界、不壞三界、廣利有情。出三界者,不被三界所拘,不被三界所纏縛,若不被善惡纏縛,則得以出離欲界之自在,若不被禪定所染著,則會出離色界,乃至無色界。如是之法,是隨順無染無著的清凈智慧,是直出三界的清凈安樂法則,所以稱為妙法。

  世尊。如來滅後。如是三昧。於閻浮提能廣行不。佛告賢護菩薩言。賢護。我滅度後。此三昧經。於閻浮提。四千年中廣行於世。而後五百年。末一百歲中。正法滅時。比丘行惡時。誹謗正法時。正法破壞時。持戒損減時。破戒熾盛時。諸國相伐時。當斯之際。頗有眾生熾然善根。往昔已曾親近諸佛。供養修行植善種子。為彼諸丈夫輩得是經故。此三昧典復當流行於閻浮提。所謂佛威神故。故令彼等。於我滅後。聞此經已。歡喜書寫。讀誦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釋。如說修行。

  這是世尊授記,是真實言、如實語,非是推導,我們善思維。世尊說「正法滅時」,現在正法、像法已過,步入末法,也就是「後五百歲」中,其末一百年中,會發起這樣的利益。為什麼這樣的經典能流通於閻浮提?就是因為諸丈夫輩於此經典往昔曾種諸善根、修持守護故。

  爾時賢護菩薩。及寶德離車子。聞如來說正法滅時。悲泣雨淚。

  多有善知識視世尊欲滅,而欲勸佛住世,悲憫世間故,所以會「悲泣雨淚」,此處聞到正法滅時,亦復如是,因為諸佛如來是眾生之依怙,諸佛所說教法亦是一切眾生出離苦海的寶筏,此法一滅,使一切眾生失去依怙故,所以「悲泣雨淚」。

  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乃至右繞三匝,是印度的一個啟教禮節,因為恭敬故。

  世尊。我等當於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末百年中。沙門顛倒時。正法欲滅時。誹謗正法時。破壞正法時。持戒損減時。破戒增長時。正法護減時。非法護增時。眾生亂時。諸國相伐時。能於如來所說經典妙三昧中。讀誦受持。思惟義理。為他廣說。何以故。我心無厭終不知足。是故我於如來所說修多羅中。能聽聞故。能書寫故。能讀誦故。能受持故。能思惟故。能修行故。能廣說故。

  爾時商主優婆塞伽訶岌多。居士之子那羅達多摩納等。聞如來說未來世中正法壞滅。為正法故。悲哀泣淚。從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

  我們看到,不僅僅是出家眾施行「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這個禮節,在家菩薩亦復如是,這是印度的一個風俗習慣,是其整體守護的一種方式。

  世尊。我等能於如來所說妙修多羅。及能受持修多羅者。我皆攝護。令得增長。世尊。我今復為如來所說微妙經典。作其加護。令得廣宣。久住於世。何以故。以是經典。能於無量阿僧祇劫。多所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世尊。我等得聞未曾有法。至心受持。思惟其義。為他解說。廣行流布也。世尊。我今聞此甚深經法。一切世間無有信者。我先為其造善根器。然後為解。

  我們看到,這些在家、出家菩薩,都肯於世尊滅後、正法滅時,乃至種種惡相現前之時,令此般舟三昧一法廣傳於世、流佈於世,欲饒益有情,故發如是誓願,守護三寶及三寶教言。那我們現在這些在家、出家的學佛菩薩們,是以何來認知、守護自己的心智呢?諸位善知識,善觀察,善了解自己的心愿與作為。

  守護佛法,有時比所謂的自力修證尤為重要,因為守護能令佛法廣泛傳播。當然,修證者自利真實也是不可思議。若既能守護,又能真正地修行,那實在是成就守護。若能善守護、廣泛傳播者,雖自己未行於法則,而隨喜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如世尊在此經典中所宣化,末世若護持道場、護持教法、護持行法者、愛樂守護、讚歎隨喜,此人功德不可思議。因為末法之時,法衰,而世俗因緣熾盛故,邪見顛倒熾盛故,所以護法因緣、傳播佛法、實踐佛法,尤為重要!

  爾時眾中有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部眾等。聞如來說未來世中正法壞滅。為正法故。悲泣雨淚。從坐而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受持如來正法。然諸大士善丈夫輩。爾時於我當作依止。當作覆護。為我經紀。能令我等於如來所說如是甚深修多羅中。取真實義。如法修行。唯願世尊。付囑我等諸善丈夫分明立記。何以故。世尊。我及彼等。皆能護持攝受正法及攝受者故。

  我們看到,這些出家、在家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為了令此法住世,來勸請世尊分明授記,以令是法清晰延世。我們學習一個法則,若沒有來源出處,那是解決不了真實問題的,比如生老病死這些煩惱,若能真正被解決,那是無有是處的。我們能把現世的種種煩惱障消除,把種種所知障消除,若不依如理的法教,也是無從建立啊,故這裡是為了令世尊為有情立明記,來作如是啟教。

  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放金色光。其明遍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已。還至佛所。右繞三匝。從頂上沒。

  這是諸佛授記之相。一切諸佛授記之相皆有光明出,饒益無量世界,照耀無量世界。若世尊額放光,是與諸菩薩類廣宣教法;若喉部放光,與諸聲聞智者廣宣教法;若胸部放光,多與人天之類說諸教法;若臍放光,多與鬼神類有情說法;若膝放光,多照注畜生道有情、與其說法;若足放光,能饒益地獄幽冥有情。所以,六道之處,佛以光明所攝,各個機制相應,令其得以度脫。此處世尊有光從頂入,繞以三匝,世尊在說授記法時,就會示現此相。

  爾時尊者阿難作如是念。世尊。昔來已多微笑。然於笑時必為異事。我今應問微笑因緣。如是念已。即從坐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以偈白言。

  其心清凈行無穢  有大威德巨神通

  一切最尊世中上  顯現無垢如明月

  無礙聖智解脫心  迦陵伽聲天中最

  一切異輪莫能動  今忽微笑有何緣

  讚頌世尊有大威德清凈,有大威德善巧,為世間之尊,現無垢明月之相,以無礙聖智、解脫心智來宣化美妙音聲,即「迦陵伽聲」,傳播於世間。世尊說法,具八種妙音,所謂梵音廣傳世間,令聞者眾生得悟,此「迦陵伽聲」,非男女聲,非清濁聲,非高低聲,非強弱聲,如是遠離世間八音,以凈音廣傳世間。

  「一切異輪莫能動」,即一切外道知見決定隨順、得以除疑。

  通達正真為我說  能多利益兩足尊

  讚歎世尊福慧具足,為我等說真實教。

  聞是如來微妙音  一切皆當大歡喜

  如來以微妙音開人心智,予人以解脫成就功德,所以多令眾生歡喜踴躍。

  諸佛世尊豈虛笑  佛復放光有勝人

  誰於斯日獲大利  是故今應宣笑旨

  誰於今日得證真  誰於今日受法王

  誰於今日自灌頂  誰於今日登佛位

  誰於今日利世間  誰當總宣佛法藏

  誰於佛智得常住  以是尊應顯笑緣

  阿難讚歎世尊有是這樣的利益,乃至證真獲大利、受王位、受灌頂位,乃至受佛位而利益世間,宣說法藏。一切諸佛出世,莫不是為了利益世間,廣宣法藏,直指一切眾生心智;一切法藏者,不離一切眾生現前心智。以是因緣,先作大利之說,後說入於法位,乃至成佛廣利世間、總宣法藏。

  爾時世尊。即以偈告長老阿難曰

  阿難汝見大集不  攝護五百從坐起

  我們現在學的是《大集經》,大集者,眾所集,是佛與欲界、色界有情所宣化的經典,如在龍藏中,有《大集部》、《寶集部》、《般若部》、《阿含部》、《雜部》等部,此屬《大集部》。

  身心歡喜發誠言  我輩當來獲斯法

  此等一心瞻察我  我於何時亦復然

  咸於我前興大誓  我輩當來證斯道

  復有八輩從坐起  五百上首此為尊

  彼於末世法壞時  為世間法故宣說

  我今告汝如是言  於此眾中無礙智

  是輩非於一佛所  起立合掌敬諸尊

  「是輩非於一佛所,起立合掌敬諸尊」,聞此教言者,能相續守護、觀察、實踐者,非遇一佛、二佛、三佛。

  我觀往昔無量世  八萬諸佛皆現前

  八人為首從坐起  還為護持是妙法

  「是妙法」者,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之法則。

  前此八萬億由他  復值如是數諸佛

  「八萬億」,我們好理解,但對於「由他」這個數字,往往我們就不太去思維運用,這個量極大,甚至不可稱,但諸佛如來對不可稱自有可稱之說,也有對比不可稱之不可稱,乃至還有實在是無所可稱之無所可稱數量,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一「數字品」,專門說數量的變化。凡夫心智對數字能存念、思議、思維、記憶起來的極為有限,如佛教經典中常說「如恆河沙數諸佛」,乃至說「無量恆河沙數諸佛」,這樣的數字是我們人類的數字所難以簡單表述出來的,所以用「恆河沙」為單位來表述,就同我們用百、千、萬、億作數字單位來表述一樣。

  心得解脫大名稱  彼時此輩已攝持

  一切解脫者,是為世間「名稱」者,我們常講,佛法中的閑人遠離一切熱惱,所謂所知障的煩惱,所謂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等苦之煩惱,乃至說無名煩惱,乃至如微塵的細微煩惱,這樣得「大名稱」,是為閑人、世間無心閑人。世間有情多有執著,多有染著,執著善、執著惡,執著得、執著失,執著凡、執著聖,如此之類,難以具述,所以多有負重,即負重於善惡、智愚等等。而究竟解脫超出常倫,是為「大名稱」。

  今復於我勝法中  能為攝護利益首

  師導者,善知識者,諸阿闍梨者,諸在家、出家能教化世間者,是為「利益首」。

  教化無量菩薩眾  斷除嫉妒諸大人

  此等於我滅度時  取我舍利興供養

  善持我斯諸佛事  安置篋笥遍十方

  世尊滅後,以種種因緣遺福於世間,令眾生咸有依從,如我們看到的佛像,就是世尊所遺,相好可以度化眾生,就象我們的父母若已不在世間了,其遺像亦能令我等回憶起父母之恩德,回憶起父母養育之真實利益的內涵;又如「舍利」,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骨舍利、肉舍利,種種舍利,皆是諸佛所遺傳於世,我們現在看到的大乘經典、了義經典,亦是佛的法身舍利;又如種種制服,亦是世尊所化現,欲令一切接觸有緣以得度脫利益,供養者亦得利益。

  在阿育王時代,建了八萬四千佛舍利塔,中國記載大約有十八處,是世界上佛舍利分布最多、最廣的一個國家,有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發舍利、佛肉舍利、骨趾舍利、結晶舍利等等,這些舍利都能與我們末世有情作為福德、福慧的加持物,也是出世、入世的真正福田。

  平地造塔或在山  付囑天龍及金鳥

  斯等依仗於此經  壽終皆得生天上

  經典造塔、舍利造塔,亦復不可思議,能令人天得以解脫,或死後得生天上,這實在是對人天福報的一個鼓勵。

  後雖轉生於人間  而常不離勝家姓

  善持我斯菩提事  還發大願隨本心

  我們國家從十九世紀以來,尤其是五四運動、破四舊之類運動後,一直延續到現在,講平等、民主、自由,是沒有種姓概念的。印度到現在還有四種種姓,十分清晰地在其社會結構中表現出來,生在賤民家會受人歧視,所以「常不離勝家姓」對印度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實際上大家還是有分別的,雖然講平等,但農民之家、工人之家、幹部之家,乃至高幹之家、軍隊幹部之家,其生活意識、教養機制、自我感受,差別還是很大的,又如漢族人、少數民族人,感知差異也很大,我們不能不面對這些具體的情況。

  生在勝姓家,這是一種鼓勵,是人天福報之增上引導。世尊說法,往往以人天福報增上引導令我等趣入菩提,而不是逾越機緣,因為如果只說無上菩提教法,一切眾生皆迷悶此心,不能愛樂,若作漸次說,能導引眾生愛樂、嚮往、真正地深入實踐佛法法則,故增上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世尊在初轉*輪過程中,有說人天五乘教言,說三乘教言,待因緣成熟就唯說一乘,如《妙法蓮華經》,但說一乘教,舍諸方便,開權顯實,但說最上乘,予一切眾生以究竟利益,以了義教真實回施眾生,這是一個次第引導。

  「還發大願隨本心」,本心者,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確定認知「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直趣菩提,生死了不相干,了無可染。但雖說無生死可得,一切因果沉淪眾生無以承擔啊,心智迷悶,所以世尊漸說人天福報、聲聞緣覺、菩薩、乃至最上乘,令識本心,究結於本心,本來具足,不假方便,自然回歸,法性暢明,照耀十方,頓出生死苦海。生死苦海,實是虛妄造作,對待造作,就造作於每一個當下相續之中。

  或時為法至他國  恆值如是深妙典

  得已轉授眾多人  以歡喜心除嫉妒

  我們這個時代,嫉妒心在遮蔽著許多出家、在家、學佛、不學佛的有情的心智,例如在國內搞經濟的整體狀態下,大家各相增上攀緣,所以有錢者欲求更加有錢,有權者欲求更加有權,攀上不舍,不知勞心,不知累力,終無所得,多生疲勞,這就多是以慢心、妒忌心帶來的,世間有情莫不如是,我們可以如實地觀察。

  求法精誠無懈倦  輕財賤命豈愛身

  降伏一切諸外論  常以妙法惠施彼

  此處可能就說到我們這個時代中修法人的一個最大障礙了,什麼障礙呢?懈怠、放逸、厭倦、無慚無愧。這是一個大的時代整體狀態,因此成就者出世、住世甚為稀少;因此學佛的教言言說者逐漸增多,但真正深入實踐者少;因此並不是十分能令世間人感到可作依怙,可作眼目,從而令世間有情真正地來隨順佛教的清凈智慧教言,得以離苦得樂。我們要善於從這個懈怠者多的時代走出,那麼能成就菩提,所謂「向上一招,全看自身」啊,欲出離現世,猛利心、精進心、如法細膩實踐守護的心一定不能放鬆的,若放鬆而欲出離這個世間,實在是大難。

  時世無能受斯經  亦無讀誦轉教人

  唯有此輩五百賢  今於我前從坐起

  我們若沒有前面一段較長時間對這個法的愛樂與實踐,而能直接來受持此經典,實在是有一定的困難,因為信尚不具,何以聽聞經法、嚮往經法、實踐經教呢?

  復此八士諸菩薩  當來北天授斯法

  樂恆廣宣多利益  弘是甚深修多羅

  此八正士為上首  彼五百數復無增

  遠離嫉妒棄名聞  來世當授廣大法

  此段文字實是授記。我們現前大眾中是不是有此類得授記者?我不識,也不知,但大家於法若能生出愛樂,亦不排除有此五百賢者,誰知道是哪一人、哪一士呢?天眼者明之,宿命明者明之,漏盡明者明之,行法者明之,成就菩提者明之。

  「此八正士為上首。彼五百數復無增」,因為此八正士及五百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共同發願,於時時處處守護此「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之修持者,於一切時處令其現緣成就、具足,此八正士及五百之數,無有增減。

  如是比丘及尼輩  諸優婆塞優婆夷

  巧智無妒登法師  當成正覺大威德

  這是世尊授記此類人於末世令此教言廣傳於世之相貌,是對四輩之授記,因為這是四眾所參與守護的法則,不單單是出家眾,或者說聖者、智者,也不單單是在家眾,是四眾具足。

  彼不思議神德具  百福之體相莊嚴

  得微妙樂除眾苦  長拔三毒煩惱根

  所謂「百福」之相者,具足善巧,如言說善巧、實施善巧、教授善巧,乃至說修持善巧、成就守護善巧,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拔眾苦源。

  所謂「三毒」者,即貪、嗔、痴,是為煩惱之根本。末世有情貪、嗔、痴具足啊,這是世人心智中所表現的狀態,若靜下來觀一觀,我們就能廣泛看到貪、嗔、痴這種煩惱根。

  此等從今捨命已  終不受生惡道中

  一切生中常和合  所遇菩提最勝事

  世尊授記:在世尊宣化之時,一直延於此法廣泛傳播的未來,「一切生中常和合」。因為般舟行法,即「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令眾生心智調柔,慈悲愛樂於世間。和合,是守護的一個特別重要標誌,因為遠離嫉妒故,常隨喜故,心智調柔故,愛樂世間有情故,欲拔眾生苦故。和合,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大法則,也即是集體法則,尤其在我們現世的生活中,因處末法之際,有情剛強難化,多樹己見,故相互諍訟十分頻繁。

  既舍一切惡趣生  亦能永離諸難處

  功德不可知邊際  如是無量受多福

  復當得見彌勒佛  於彼常起和合心

  恭敬供養利益他  唯求無上菩提故

  我們知道,俱留遜佛是賢劫第一世尊,於人壽六萬歲出世;拘那含摩尼世尊是第二世尊,於人壽四萬歲出世;迦葉世尊為第三世尊;釋迦佛為第四;彌勒佛為第五世尊,這樣排列下去,依次有千佛出世。我們現在是賢劫的第九小劫,處在減劫之中,人的壽命一日比一日縮短,福德因緣一日比一日減少,一直減到人壽十歲,人就很矮了,且有三災相伴,然後又逐漸增長,彌勒世尊降世時,人壽八萬四千歲,身高四十公尺,草木亦變化,比如我們現在的喬木可能只能當未來的灌木,現在的灌木可能就象草一樣了。隨著人福德因緣的變化,身體也在增減,百味也在增減。善惡增減故,所以百味增減;福德因緣變化故,人的體質業緣也在變化。

  彼時此輩恆集會  承事超世兩足尊

  為此諸佛妙菩提  當度生死登彼岸

  於後末世法壞時  彼等亦常持此法

  如是處所恆修行  遇彌勒世事若斯

  在教言中,這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及八正士,常護此法,乃至延續到未來得見彌勒世尊時。

  所可於此賢劫內  廣為利益世間燈

  彼一切處護是經  安住三世無畏所

  對於此八正士、五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些智慧者,佛授記說,乃至在彌勒教言中,他們也能廣利世間,於賢劫之內,皆能廣利世間。這是廣大授記,非一佛世尊所授記,所以遇彌勒世尊時亦如是廣傳此教。那麼我們現在在末世之中、佛滅度之後、正法壞時、諸惡熾盛時,我們來守護《般舟三昧經》,這是什麼樣的福德因緣呢?猶如佛記,是世間之明燈,能令世間懈怠放逸之有情、無慚無愧之有情在行法中多生慚愧,並了解自己的善根與所守護,此法能激勵眾生自知、自覺、自明。

  將來億數多諸佛  不可思議難得邊

  斯皆供養廣修行  常護如是勝佛事

  此處說乃至未來劫於億數多諸佛「不可思議難得邊」,即廣大因緣中,皆供養、廣修行、護持如是勝佛事。故般舟行法亦廣延於未來,乃至億數多諸佛,何以故?「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此功德有不可思議廣大延續力故,此善根不可散壞故,真實不退轉故。

  我們都知道,在諸佛教言法則中,許多法則是有退轉的,如聲聞教言中有這樣一個典故:一位出家眾證得初果,游化人間,一時於一世尊塔廟中,手掌無意置於塔廟上,此時丟失初果。為什麼呢?慢心、怠心所致,在世尊的塔廟中妄生驕慢,以怠惰心故,退失初果。在我們的習法中,有進有退者,是自力法則,若於不退法則順性修持,當然無進無退,但以清凈平等守護。我們現世之中,若於福德因緣增上修持,那就有進有退,若純粹依自力修持,欲一生成就不退轉法則,甚難甚難,因為即使此類法則已甚難得遇,而我們自身善惡交織,多行雜途之善,雖常行法,多是進一退九,所謂「一曝十寒」之說,大家對此都有很多觀照與感覺的,可以來觀察。

  其有在前成菩提  彼彼咸同修供養

  而或於先取滅度  我住多世那由他

  今此賢護大菩薩  及是寶德出眾珍

  商主岌多伽摩那  當見恆沙無數佛

  於彼亦受無上經  前已經歷多劫數

  妙算不能盡其形  無量億劫誰能知

  若有眾生得聞名  或於覺時及睡夢

  能發勇猛師子吼  彼輩皆得天人尊

  「天人尊」者,世間所應供、調御丈夫故。

  若有眾生但聞名  直能信敬及隨喜

  一切作佛無疑慮  何況供養於彼身

  若有眾生聞這些大菩薩的名字、名號,聞法則的名號,亦得作佛,無有疑慮,「直能信敬及隨喜」,所以,此類法是精勤之法、精進之法,是令佛法廣傳於世、廣利世間之法。許多不學佛的人就是因為他人走般舟而嚮往佛法、愛樂佛法,乃至有進趣了知佛法的願望,何以故呢?因為這個法則本身就精勤、感人之致!世俗之人於睡眠、飲食等正常的生活機制中已養成習慣,而一日一餐、常行不卧不坐,乃至除諸睡眠,實是感人之致的一個修行法則,而且此中有因佛力加持、佛願力攝持、佛通力攝持、本功德善根成熟、相應故而得「十方諸佛悉皆現前」三昧的不可思議的利益,且又凡聖皆可以行之,所以此法很廣大,能廣大感動世間,能令世間有情得到不可思議的利益!因此,我們現在對此法的延續與實踐是十分有意義,十分得當,十分相應的,與我們這個學佛的身份、或者說學佛的機制,都是得當的。

  其所受法不思議  壽命法住亦無量

  利益廣大無窮盡  功德智慧不可知

  彼過去佛難思量  清凈持戒洹沙數

  此輩於彼廣行施  唯求無上佛菩提

  念佛成佛,決定無上菩提,無有疑慮。緣佛者決定成佛,這在緣起法中真實照見,何以故?緣佛者,必究竟得知自心,不離心法故,所以究竟於無上菩提。

  彼諸功德不可數  多劫宣說莫能窮

  於菩提中無增減  常念護持是經法

  世尊亦難思議此法的功德與利益,所以「多劫宣說莫能窮」。

  阿難若人護此經  書寫讀誦及憶念

  汝應決定興愛敬  終不離是五百中

  善知識們,這個授記是十分有意義的增上加持與鼓勵,實在是成就的印契。這五百賢者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哪一位善巧者呢?若識得、若識不得,你都應善守護法則。

  阿難若人持此經  自當勤心求堅固

  凈持禁戒舍睡眠  決定得斯妙三昧

  我毗尼處說木叉  諸比丘學居蘭若

  若能頭陀不舍離  得此三昧定無疑

  「木叉」者,即波羅提木叉,其翻譯是各個保解脫戒。

  「蘭若」,即阿蘭若處所,寂靜心智、舍諸憒鬧。

  「頭陀」,十二頭陀行有不受請、糞掃衣、一味食、一納衣、樹下一修等等,若能常守護者,必能成此三昧。

  一切別請盡能舍  凡是美味皆斷除

  貪圖色味、貪圖利養,難以成就此法。

  師所常起諸佛心  誰雲不證斯三昧

  若於師所,所謂教授三昧法則之所,起以佛想,此心圓滿。圓滿者,因有圓滿起步故,所以得證三昧是為不遠。在這個時代,對經典、師教起以如法想,就比較難,因為末世有情多諸業習,多諸不圓滿的心業,所以於師如佛實在大難,那怎麼辦呢?依法不依人,不失為善巧。但如果你說:「我不管這個,我知道師長是假設之資,假令心圓滿故,我視師如佛!」那是你善巧,你得其利益,非是他緣,心緣所生,以為事實,必得成此三昧。

  貪恚痴患先覺知  我慢嫉妒咸遠離

  這是成就此法則最基礎的一個基因,或說一個法則。

  情無垢著念無為  讀誦思惟勝三昧

  我們讀誦此經典時看到,多處提醒我們此是「思維」三昧。

  清凈意處無可染  調伏諸根息怨嫌

  一心專念如來身  讀誦受持妙三昧

  若有菩薩在居家  心常堅住出家事

  受持讀誦口業成  心常念學此三昧

  「心常堅住出家事」,雖然在居家中,但常思出家,常思衣缽,這是在家修行人所具善緣增上福德。世尊對諸大菩薩,即在家菩薩,多說此教,贊出家功德之實。此末法之世,雖說很多出家人做的有如法、不如法之說,或者有種種疑相,但不能染污、玷污出家的根本利益與法則,不能以人之業緣,以時代之業習、障緣、共業,來遮障佛法的出家功德,不可因多人具,也不可因時代具,來審視三寶,若人因一僧有不如法處而誹謗於三寶、誹謗僧法,此人是愚者,若因二人、三人、多人而誹謗者,亦復如是,乃至因一團體、多團體、一時代之因緣多有諸過失之僧人,而疑謗於三寶出家功德,亦復如是,何以故呢?出家功德非某人所具有,為真正行出家功德者所守護、所成就。對此,諸位善知識一定要善於觀察,莫以他人行為之過失遮蔽自己的心緣、障礙自己的法則與利益。經常聽人詆毀於僧法、僧人,這沒有必要,某個時代之人的作業、行為具與不具,這是時代共業所表,非是出家人要為、想為、所為,所以出家之眾不可詆毀。出家只是個相貌,若你於出家者如見佛想,那是你見佛,若是見是非想而處處見過,那你就是過失想,受過失之報、過失之緣。諸位善知識,我們所緣之法就成為種子,未來果報必然成熟,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見世間過。此處為什麼要處處思出家法呢?因為出家功德非任何人能佔據,非現出家相者據,非在家者據,但行出家法則者、嚮往者得其利益、得其善巧。所以,在家行法,常思出家,堅固其心,「受持讀誦口業成,心常念學此三昧」,這是對在家之要求。

  恆應修持五種戒  亦常數受八戒齋

  常住寺廟舍資生  讀誦思惟此三昧

  「五種戒」,不殺,不盜,不妄,不淫,不酒,如是清凈守護。

  「受八戒」,一般我們提倡在家人住寺院時受持八關齋戒,或者非家八戒,從而能行出家人事,以令我們不失在廟之勝緣,不失在寺院之勝機,不失大眾熏修之功德。這樣我們不失自己的機會,不錯亂自己的因緣,能真正起到住寺院的作用、共修的作用,遠離居家之害,功德不可思議,乃至一閻浮提世界、多世界、具足世界有情皆持五戒,不如有一人清凈守持八關齋戒之功德殊勝,功德不可類比故。所以,諸位善知識,我們是出家者,則當然守護出家法則,實在應尊重自己的現緣;而在家者到寺院來求授、守護八關齋戒,實是你的善根不可思議!如果我們在家,欲受八戒,欲守護者,甚難,何以故呢?雜緣熾盛故,多相侵擾故,難於外緣自製故,而我們在寺院守護八戒,甚易,大傢具足這樣的勝因勝緣,各相珍惜!

  「常住寺廟舍資生」,即不貪圖於世間,常愛樂於道場,愛樂於行法,愛樂於佛法法則的延續,愛於熏習。

  不當耽著眾婦妾  勿愛兒女及珍財

  住優婆塞行羞慚  但當憶持此三昧

  「不當耽著眾婦妾。勿愛兒女及珍財」,這是對男女之說,男者,勿耽擱於妻妾,女者,勿貪愛於兒女之情及珍財。

  「行羞慚」,這是對優婆塞說,應知道在家不行大丈夫事,要有慚愧。你說:「我作為在家居士,要不要生起慚愧呢」?若於世尊教言中,不能猛利捨棄在家之種種糾纏,實應生慚愧。你不能出家,應生慚愧之心,這是修法增上方便,若你說自己在家無慚無愧還挺好的,則道業難以增上成就,因你無有增上愛樂故。

  莫於他所起害心  唯思除去諸調戲

  無處可著住於忍  但念思惟此三昧

  「莫於他所起害心」,在世俗之間,若要不做諸惡,難啊!而在寺院之中,比如出家眾,如果做惡業,或心想惡業,實在會受到制約的,且不僅是內心所受的東西。為什麼出家呢?它有遮護善巧,為眾所觀望、眾所愛樂、眾所守護、眾所監督、眾所供養故,以此因緣,故出家眾有修道方便,有出離方便。比如受十方信施,此信施養我此身,若不成就道業,十方信施生生世世難以償還,日夜三翻,何以抵消呢?所以,出家之眾若不行於道業,若不以真實心智守護道業,實在是未來際無以償還啊!這個債務反覆增長,不可思議,難以計量!對此,在家優婆塞應該生慚愧,因為出家法則中有這樣的真實利益,雖然看似壓力,實是令有情真實出離。若出家人不成就,宿世之債難以償還,一生一生,百生、千生、萬生、多劫之生,不能償十方在之債啊,這不是畏懼之說,實是因果之說,所謂「他方信施,日夜三翻」,信施者,其力也大,其功也高,因為凈信故,所以真誠,真誠者,就會增長不息啊。

  「唯思除去諸調戲」,在家種種娛樂、種种放逸、種種作為,無遮無攔,無有育說者,無有阻礙者,所以多有放逸害世於自於他。龍樹菩薩《十住毗婆沙論》中有「知在家過患品」,可以查一查其文字,了解一下在家過患。許多年輕的居士會說,人世間的福德我還沒有享受完呢,世間很多好奇的、好玩的我還沒有做過呢。但你不敢擔保自己還能活幾天、活幾歲?有的人說,我到老了再學佛。你能否活到老還是個未知數!誰也不敢說自己能活到哪年哪月哪一日,除非你有天眼明,十分清晰自己的未來,或者說有生命自在之力,這樣的人於生命有把持,但他絕不耽擱於世俗!而我們還在認為自己很年輕、有很多時間可以娛樂放逸,乃至作諸害事,即所謂貪、嗔、痴、慢、疑、不正見的延續,那真是應該警告自己,人命無常,過於山水,朝夕難保!今日尤存,明日難保啊!這不是威嚇之語,實是誠實之言。我可能是因為外緣熾盛,基本每天都會遇到死亡的報告,所以對生死無常的追隨感覺到十分親切。人類面臨的最嚴肅、最親近的一個朋友,就是死亡!其他親情好友啊、生命年華啊,乃至名聞利養啊、種種享受啊,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朋友,都是一時相見,因緣和合,唯有死亡最親近,時時相伴,時時相隨,無有舍離!沒有一刻能舍離我們,只到因緣一熟,即是事實啊。若不作如是觀,你的道業何以成就呢?你何以緣起呢?所以,諸位善知識,善觀察!

  莫於財物生執著  花香塗粉及諸鬘

  無處染著安彼忍  但當受持此三昧

  「無處染著安彼忍」,於諸染著處,心能作清凈觀察,無染無著,是為安忍者。忍者,認可、隨順之意,無生忍乃是無造作之忍。

  若比丘尼求此經  當勤歸敬除嫉妒

  調戲貢高及我慢  證彼菩提亦不難

  從比丘、優婆塞,一下跳到比丘尼,為什麼呢?世尊在許多說法中都是這樣的,一帶就過來了,因為比丘尼亦是出家二眾之眾,這個眾就有一定的分量,要提一提。「當勤歸敬除嫉妒。調戲貢高及我慢」,這都是女眾常犯的一些過患。

  應發精進破睡眼  一切諸求皆當斷

  心愛樂法凈命存  唯當讀誦此三昧

  「一切諸求皆當斷」,所謂少欲知足易養活,安住於閑靜心智,遠離憒鬧。

  「心愛樂法凈命存。唯當讀誦此三昧」,令我們專之又專地深入實踐這個法則。這在寺院里就比較有機會,也有因緣,所以我們以後鼓勵大家盡量能到寺院受受戒、行行法,這樣不失到寺院的勝因勝緣,等你回到世俗中再說世俗事,那也是一個方便。

  心常不共貪慾俱  莫起恚恨無迫惱

  不以魔縛系眾生  唯當受持此三昧

  應不與貪慾共,不與嗔恨逼惱共。現在,世間有情的嗔恨、逼迫、惱患十分頻繁,十分容易生起,女眾表現就比較激烈一些,應該注意,尤其出家者,應心常生慈悲。過去出家者,不管是比丘還是比丘尼,都應有二種修持,即慈心觀與光明觀,慈心觀者,令一切有緣坦落、安樂,或起善念;光明觀者,除一切善惡對待,心無掛礙,洗除心垢,得安樂住。此二法是出家眾必行之法,若無此二法行,則出家甚難,不管以什麼樣的形式出家,總是不相應,總是很難獲其真利。在此,還是希望我們遠離諸纏縛,不相魔惱,若我們相互共住而沒有慈悲心、愛樂心、增益對方心,或者共同熏習、修法的心,那就會相互有惱害,而惱害者,令人心智煩躁、不相安寧,乃至產生怨恨、敵對。

  無以諂曲有所為  勿貪好衣及塗熏

  莫行兩舌離分他  唯當受持此三昧

  這在女眾中是比較容易延續的狀態。「無以諂曲有所為」,諂曲是最令人受傷害的,因為不實故。我們現在修法,依法不依人,這樣的環境就十分得當、有益。大家都是緣著一個佛法法則而來到這裡,故於法應精勤,應多讀誦於經典,多實踐於法則,舍離人我是非,遠離諂曲,遠離阿諛奉承、虛假粉飾,如實地知自己的法則,如實地守護自己的心智,摒除這些不實之作為。其實,對於不實的作為,人人都不喜啊,對此我們提出「依法不依人」,甚為方便,因為諂曲中多有人情虛假相伴。

  「勿貪好衣及塗熏」,對著裝無有貪著,能遮於寒,能遮於蟲、蛇,能遮醜、令人安樂住,就有意義了,它能使我們成就道業,就足夠了,其他就不應過份用心,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及生命的延續。塗熏,即塗香、熏香,印度人有這個習慣,我們現在也有香熏,但不是為了圖於自私的好處,而是為了令大眾安樂,乃至令諸護法者安樂、喜悅。

  「莫行兩舌離分他」,這可能是女眾中極為特殊的一個業相,東說西說,相互就有離間之作用,傷害自他,這樣大家都不愉快。對於口業,女眾尤為應該注意,因為大家到一起聚會很容易就會多以閑談,多以戲論,乃至說多以長短是非。所以,我們在行法之餘,少談這些無意義的閑說,即人我是非,多談法則,乃至多念佛,乃至說「打得念頭死」凈心念佛,是為方便。

  男女聲色不繫心  寂絕無諸邪念事

  於教師所生佛想  唯當受持此三昧

  邪念者,心不自製故,所謂「面帶戲色,邪態外溢」,心智不正故,若人心智恍惚,不能自安樂守護心智,則不能相續真實法則,而心智單純、心智直率、心智一如,則「唯當受持此三昧」。

  所生永離眾惡道  於佛法中不空信

  破除三有諸障難  要常受是三摩提

  「所生永離眾惡。於佛法中不空信」,如我們現在這裡的出家、在家眾,來到寺院若是不能如法地行持,那真是空出家、空學佛!落一個虛假的名字,實在不相當,實在不相應,主要是辜負了四重恩德,辜負了三途難緣之有情的渴望,辜負了信施,辜負了教授。因此,我們於佛法中,實應真實守護、如理實踐。

  「破除三有諸障難。要常受是三摩提」,三摩提就是三昧成就安住,功德真實。

  此段偈子是續前面的長行,來不斷地激勵我們認知持戒具足這個法則。我們學習結束以後,大家有時間翻翻經典、念念佛、經經行,來思維觀察,不要以我們學習之時是學習,下去之後就說以閑散之話,這樣善法不相續、修法不相續、道業不相續,善根功德很難成熟,古人舉一個例子說,如燒水一樣,燒到六十度、七十度,涼下去了,燒到三十度、二十度,又涼下去了,如此反覆燒,總是不能相續燒開。所以我們於法要相續,現前學習是重要的,下面學習尤為重要,因為在下面學習的時間更長、更多!


推薦閱讀:

清凈蓮華.無上微妙(寬運法師)
【因果報應 絲毫不爽—2017年英國倫敦祭祖大典 談話】凈空老法師(視頻+文檔)
凈空法師: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首愚法師開示:准提法百問
智圓法師《佛說無量壽經講記》(七十六)

TAG: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