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海鷗與船客

海鷗與船客2015年01月21日  來源:齊魯晚報 QQ空間新浪微博騰訊微博人人網微信分享到:

【PDF版】   □劉天放  我每年都要去對岸看望年邁的父母,父親過世後,我也常去看望母親。因此,這些年我就成了威海至大連往返輪船的常客。去年暑假我再度搭乘白天的滾裝船前往大連。艙內閑來無事,我就漫步於甲板遠眺大海,忽地抬頭望見一大群海鷗圍著大船同行鳴叫,一些低空飛行,一些緊貼海面,另一些則在船的桅杆周圍盤旋不停。那天正好晴天,碧海藍天與海鷗、輪船交相輝映。潔凈的海鷗展開翅膀飛翔,不願舍船離去。就在這「天人合一」的畫面中,我頓時感到久違了的來自大自然深處的親切問候和陣陣暖意……  不知不覺,甲板上已聚集了不少船客。一個年輕男子的聲音從人群中傳來:「嘿,哪兒來這麼多海鷗啊?飛得這麼低,原來還有這玩意兒。下次一定帶個鉤子來,肯定能鉤下幾個,這海鷗一定很好吃!」一位中年婦女隨即問:「海鷗肉能吃嗎?」「當然能吃了,還是綠色食品呢!」一位衣著時髦的年輕姑娘隨口答道。她的話還引來一番熱議。  「小孩兒,把你手裡的火腿腸放到那個墩子上,等海鷗來吃了,看看能不能捕到它們。」一個中年男人說。「嗨,直接在火腿腸上抹點毒藥,不就抓到海鷗了嗎?」一位六七十歲的老者提出建議後引來一陣鬨笑。「海鷗真的能吃嗎?」一位看似學生的大男孩兒問道。「有啥不能吃的?吃海鷗肉肯定跟吃天鵝肉差不多。」中年男人回應道……  隨後,聽到的都是該怎樣抓到海鷗吃肉的聲音。我相信,這些船客中肯定有不想吃海鷗的人,也肯定有人暗地鄙視這種言行,那幾個想吃海鷗的船客只是跳出來說話了而已。我在美國訪學時,曾拍攝了不少動物的照片。照片中的野鹿、野兔、赤狐、野鴨、松鼠、臭鼬、浣熊等動物與附近的居民、校園中的師生融洽相處,那畫面令人倍感和諧溫暖。當我把這些照片拿回來給國內的一些朋友看時,有幾位朋友說的第一句話竟然也是:「這麼多野兔和野鴨,美國人怎麼不抓著吃啊?」  吃,怎麼一看到動物就想到吃呢?是不是國人過去經歷的苦難太多,總想著法兒去吃東西,先把肚子填飽才是正事?吃,無傷大雅,誰離開吃都不行,誰也別笑話誰。1942年的河南就餓死了三百多萬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那場「三年自然災害」,更是成為很多上了年紀的人揮之不去的慘痛記憶。要是沒有吃的,什麼都幹不成。可當下的中國,早已不用再為吃一口飯而拚命了,為什麼還要如此這般地只想到吃呢?人們精神上的訴求和靈魂上的滿足,只能來源於簡單的「吃」嗎?除了吃,還應有更高的追求吧?  要是從文明歷練、文化傳承、道德自覺、法制規範乃至宗教自律等方面來談,以上船客們的言行似不難破解,但這需要一大堆解釋。就是解釋了,恐怕有些國人也難以聽進耳去,也似乎聽不懂。他們中的不少人心裡想的根本不是該怎樣與動物和諧相處,而總是充滿敵意地將動物視為敵人並殺死,食其肉而後快。這是緣於什麼的悲哀?是文化的糟粕或毒瘤,還是過去黑暗的多代生存困境留下的後遺症?這麼多船客,有老有小,想必受過各類專業和職業教育的人不在少數;他們無論在哪個層級的學校受教育,恐怕都沒少接受道德品質教育吧?可為什麼大家都在趨之若鶩地談論吃海鷗呢?是我們的社會環境令這些人慾罷不能?還是國人的本性就是殘忍的,壓根兒沒有同情心,沒有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傳統?這些好像都不是。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兒?  電影《一九四二》還原了當年中原地區的那場特大饑荒,再現了當時百姓經歷的磨難,可當銀幕上一次次出現骨瘦如柴的災民為活命賣兒賣女的場景時,觀眾席上卻傳來陣陣笑聲。當影片中的鄉村牧師為凍餓而亡、死不瞑目的人祈禱時,當從餓死的母親懷中滑落出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時,當日寇飛機把無辜的災民炸得血肉橫飛時……觀眾席竟有竊笑之聲——這聲音實在太刺耳穿心了!魯迅先生曾言「改造國民性」,他早年就是從影片中看到同胞被侮辱和殘害後因悲憤而「棄醫從文」的。他警示:中國人的精神正在得病,醫生可以治癒身體的病,卻治不了國人靈魂的病痛與精神上的麻木。  其實,別說吃海鷗,在中國的餐館酒樓里,成千上萬隻野生動物被獵殺,而吃客們則興高采烈地享用。在物慾膨脹的當下,在拜金已把許多人的精神、道德乃至起碼的同情心都吞噬的時候,如果我們再不去儘快樹立健康向上的價值觀,不去下大力氣糾正種種荒唐乃至顛倒了的道德觀,如果讓我們在污濁混沌的風氣中變成貪婪、麻木、毫無同情心的經濟怪物,那麼,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要打多少折扣?  台灣作家林清玄曾說:「所謂美好的心靈,就是能體貼萬物的心,能溫柔對待一草一木的心靈。」在提高國民素質教育上,大話、套話、空話甚至假話盛行,而真正的「公民教育」少之又少。「假大空」盛行必然導致形式主義的泛濫和低俗文化的張狂。所以,能不能用先進的文化教育國民,會不會用發展生產所需要的社會運行準則來提升國民的人文素養,敢不敢用健康的市場經濟所要求的誠信體系來約束國民,善於不善於把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與當今的行為準則有機結合併融入國民意識,從而形成嶄新、健康、向上的「新國民性」,是對當下中國轉型期的一個巨大考驗。海鷗與船客之類,不就很令我們警醒嗎?  (本文作者為山東大學(威海)翻譯學院副教授、文化學者、自由撰稿人)
推薦閱讀:

海鷗奇異舞姿

TAG:海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