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聖城耶路撒冷之殤

2017年12月6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啟動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的進程。此舉終結了美國歷任總統在耶路撒冷歸屬問題上的中立立場,美國政府首次在觸及巴以核心矛盾的問題上,公開力挺以色列。特朗普的表態引發所有阿拉伯國家的強烈不滿,以及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和擔憂,由此引發的新一輪流血衝突也隨之開始。那麼,耶路撒冷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它在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心目中究竟意味著什麼?在這座世界聞名的古城中,又有過怎樣的故事?未來,耶路撒冷這座昔日的「和平之城」,會否迎來和平的曙光?

宗教聖城,矛盾之源

作為一座有著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城,耶路撒冷最早名為「耶布斯」。相傳阿拉伯迦南人的一個名叫「耶布斯」的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遷徙到這裡定居,並以部落的名字命名此地,意為「和平之城」。後來,猶太人的祖先希伯來人從兩河流域遷徙至此,與先期在此定居的迦南人和腓力斯人爭奪地盤,並按希伯來語「和平之城」的意思將耶布斯改為「耶路撒冷」。公元前1000年左右,猶太王國創始人大衛征服了耶路撒冷,並將其定為猶太王國的都城。經過千年的變化,耶路撒冷市區目前面積約為176平方公里,分為新城和老城兩個部分。其中,新城位於西部,又名西城、西區、西耶路撒冷,面積較大,建築也較為現代化。老城位於東部,又名東城、東區、東耶路撒冷,被古城牆包圍,分為猶太區、阿拉伯區、基督教區和亞美尼亞天主教區四個社區。目前,有約85萬人居住在耶路撒冷,其中約37%為阿拉伯人,主要居住在老城,約61%為猶太人,主要居住在新城。

耶路撒冷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宗教之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將其視作自己的聖地。猶太教認為,耶路撒冷是古代猶太王國的都城和猶太教信仰的中心,所羅門聖殿遺址哭牆一直是猶太教徒心目中最神聖的聖地,錫安山上還有大衛王的聖墓。猶太人將耶路撒冷視作上帝賜給他們的土地,把返回耶路撒冷當作回家的象徵。基督教認為,耶路撒冷是基督教創始人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和升天的地方,內有多處基督教聖地,如苦路,相傳為耶穌救贖全人類、背負十字架走向刑場之路;聖墓大教堂,相傳為耶穌受難、安葬和復活的地方。伊斯蘭教則認為,耶路撒冷是穆罕默德聆聽真主安拉祝福和啟示而夜行和登霄的地方。在穆斯林眼中,耶路撒冷是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伊斯蘭第三大聖地。根據聯合國的統計數據顯示,耶路撒冷這座宗教聖城內有158座基督教教堂、1204座猶太教堂和73座清真寺。鑒於三大宗教的聖地都集中在老城,198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老城及其城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之中。

猶太人心目中的經典《塔木德》里曾這樣寫到:「上帝給了世界十分美麗,九分給了耶路撒冷。」然而,由於長期以來紛爭不斷,耶路撒冷問題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敏感、最棘手的問題。一方面,三大宗教的信徒們都熱愛和崇拜這座聖城,為了爭奪這座聖城,擴大各自的勢力和影響,長期以來鬥爭不息、征戰不斷。從這個層面上看,耶路撒冷問題是宗教之爭,但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宗教爭端,而是三大宗教聖地之爭。另一方面,耶路撒冷宗教爭端是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的民族之爭,以及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主權之爭,相互聯繫、相互交織,更增加了耶路撒冷問題的敏感性和複雜性。正如英國學者西蒙·蒙蒂菲奧里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一書中所言:「塵世之城與天國之城的差別是如此令人難以接受,以至於每年都有一百名病人進入這座城市的精神病院,所患之病是『耶路撒冷綜合征』,即一種由期望、失望和幻覺組成的精神病。但耶路撒冷綜合征也有政治性誘因:耶路撒冷藐視理智、現實政治和戰略,耶路撒冷只存在於擁有貪婪情慾和無可匹敵情感的王國,理性在這裡顯得蒼白無力。」

衝突不斷,爭鬥不止

從古至今,「和平之城」耶路撒冷就飽經戰亂,鮮有和平之日。歷史上,耶路撒冷先後被猶太部落、亞述王國、巴比倫王國、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十字軍及奧斯曼帝國等統治。用蒙蒂菲奧里的話就是:「耶路撒冷被猶太人獨佔了1000年,被基督徒獨佔了大約400年,被伊斯蘭教徒獨佔了1300年,並且三大宗教沒有一個是不依靠刀劍、投石器或榴彈炮獲得耶路撒冷的。」在此期間,不斷移入的阿拉伯人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耶路撒冷居民的主體。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興起,寄居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紛紛擁向巴勒斯坦,逐漸改變該城的人口結構,導致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不斷發生衝突。一戰後,巴勒斯坦成為英國的託管地,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託管地的首府。在託管期間(1918至1947年),英國人奉行一面支持猶太人建國、一面承認阿拉伯人自治權力的政策,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衝突進一步升級。後來,英國由於無法控制巴勒斯坦局勢,宣布從巴勒斯坦撤走其軍隊,並將這一問題提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第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分別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耶路撒冷問題國際化。這一決議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集體抵制,歐洲國家也都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城市。各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都拒絕設在耶路撒冷,而是設在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維夫。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獨立。第二天,埃及、敘利亞、伊拉克、約旦和黎巴嫩等國的軍隊四萬多人,向以色列發動進攻,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在這場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6000人,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80%的領土,造成96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耶路撒冷西區(新城)被以色列佔領,東區則被約旦佔領。1950年,以色列自行宣布耶路撒冷為其首都。

從古至今,「和平之城」耶路撒冷衝突不斷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軍同時出動陸軍22個旅向埃及、敘利亞和約旦快速突擊,四天內攻佔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進而攻陷耶路撒冷老城,實現對整個耶路撒冷的控制。此後,以色列人拆除東西城界牆,並驅逐老城的阿拉伯居民,數十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儘管聯合國安理會1967和1973年分別通過第242和338號決議,要求以色列撤出包括耶路撒冷在內的所有被佔領土,但以色列對此置若罔聞。從第三次中東戰爭以後,歷屆以色列政府奉行耶路撒冷猶太化政策,在耶路撒冷的東、南、北三個方向的巴勒斯坦土地上,修建了一連串定居點,并力圖把這些「衛星城鎮」併入耶路撒冷,以改變耶路撒冷的人口結構。1980年7月,以色列議會通過法案,單方面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久首都。以色列的單方面決定,遭到阿拉伯世界和廣大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聯合國宣布以色列的法案無效,要求以色列撤出耶路撒冷,並要求聯合國成員國從耶路撒冷撤出外交代表。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全國委員會第19次特別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告成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

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上世紀90年代初,巴以開始和談歷程。1993年,巴以雙方在華盛頓簽署首個和平協議,宣布耶路撒冷問題將在巴以最後階段談判中解決,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採取單方面的行動改變現狀。由於巴以分歧巨大,雙方一直未能簽署永久性和平協議。2000年9月,時任以色列反對黨領袖沙龍不顧巴勒斯坦人強烈反對,強行訪問了穆斯林心目中的神聖禁地聖殿山,引發第二次巴勒斯坦人大起義。這場起義讓雙方都付出了沉重代價。據統計,從2000年9月底到2005年1月,先後有1000餘名以色列平民和士兵在衝突中喪生,並有3000餘名巴勒斯坦人在這場對抗中死於非命。巴勒斯坦一直謀求,在1967年邊界基礎上建立以東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2012年,第67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給予巴勒斯坦聯合國觀察員國地位。但迄今為止,一個擁有獨立主權的巴勒斯坦國尚未建立。

通過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實現對整個耶路撒冷的控制

在美國總統特朗2017年12月6日宣布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將啟動美駐以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往耶路撒冷進程之後,除美國以外的四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10個非常任理事國,均對美方此舉表示不滿或遺憾。巴勒斯坦、約旦、埃及等中東地區國家及阿拉伯國家聯盟表示,美方此舉可能引發「危險後果」。巴勒斯坦、伊朗、蘇丹、土耳其、埃及、約旦等國家相繼發生抗議示威活動。其中,巴勒斯坦民眾在耶路撒冷老城、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舉行抗議示威活動時,與以軍發生衝突,雙方互擲石塊、催淚瓦斯及「震撼彈」,衝突造成數名巴勒斯坦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宣布12月8日為「憤怒日」,號召民眾從這一天開始第三次巴勒斯坦人大起義。

前途未卜,和平難期

考慮到耶路撒冷問題的敏感性和複雜性,美國雖與以色列是鐵杆盟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未承認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的吞併行為。1995年,美國國會通過「耶路撒冷使館法案」,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要求政府於1999年5月31日前在耶路撒冷設立美國使館,但允許總統出於國家安全利益考慮推遲該期限,並須每六個月向國會通報一次。該法案出台後,多任美國總統均不斷推遲在耶路撒冷設立美國使館的期限。2016年美國大選期間,特朗普曾堅定表示,將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但在上任後遭到國務卿蒂勒森和國防部長馬蒂斯等多位政府高官的強烈反對,美國國內媒體和智庫,也勸特朗普三思而後行。外界普遍認為,特朗普此次力排眾議落實競選承諾,有拉攏美國國內猶太利益集團、強化美以同盟和轉移「通俄門」醜聞等多重因素考量。

儘管美以關係密切,但美國此前一直未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

展望未來,美國部分「樂觀派」認為,特朗普此舉「大快人心」,未來會對中東局勢產生積極影響。美國華盛頓觀察家網站刊文稱,特朗普的做法是與之前美國政府在耶路撒冷問題上的「鴕鳥政策」的決裂,「還了以色列人一個公道」。文章認為,巴勒斯坦當前孱弱不堪,阿拉伯國家內部貌合神離,無法對特朗普此舉做出實質性回擊。不僅如此,中東和平僵局反而可能會因為特朗普這一「不按套路出牌」的舉動迎來轉機,耶路撒冷問題可能會出現新的、更好的局面。包括《華盛頓郵報》在內的「中立派」媒體則刊文認為,耶路撒冷目前已是以色列「事實上的首都」,加之中東局勢極為複雜,特朗普此舉雖無可厚非,但也有些冒失,畢竟即使是像小布希這樣特立獨行的總統,也沒有在耶路撒冷問題上「鬆口」。美國著名中東問題記者珍妮弗·魯賓認為,俄羅斯只承認西耶路撒冷(新城)為以色列領土,並且堅持認為耶路撒冷的最終命運留待未來解決,這讓耶路撒冷問題難現曙光。實際上,特朗普此舉是為了打破耶路撒冷僵局所做的無奈之舉。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羅伯特·卡根認為,在當前的中東亂局之下,特朗普此舉不會產生太多嚴重的後果,但美國未來需要謹記:「我們同以色列是很好的盟友,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遵循以色列的戰略或政治建議。他們有他們的利益,我們有我們的利益,我們不能將二者混淆。」

然而,更多的美國媒體則認為,特朗普此舉是美國外交史上的重大決策失誤,將對中東局勢產生災難性影響。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安東尼·科德斯曼認為,在以色列不斷強化在耶路撒冷的影響力、阿拉伯國家內部圍繞耶路撒冷問題分歧漸深,以及沙特等國對伊朗忌憚加劇的背景下,耶路撒冷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阿拉伯國家乃至全球默認為以色列的首都。特朗普的這一不當舉動,使得中東和平美夢破滅。美國著名中東問題政治分析師格什霍姆·格倫博格指出,特朗普此舉可能會造成四大災難性後果:一是,巴以和平進程被徹底打亂,耶路撒冷問題在未來很長時間內難以迎來轉機;二是,中東阿拉伯國家與美國反目,美國的中東外交迎來「崩盤」;三,是俄羅斯和伊朗乘虛而入,強化對中東地區事務的介入力度,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遭到進一步蠶食;四是,「伊斯蘭國」等極端組織趁中東地區新一輪動蕩死灰復燃,其他伊斯蘭極端勢力未來也恐將對美國本土和美國人發動大規模報復行動。

蒙蒂菲奧里說:「耶路撒冷是一座不屬於任何人的城市,但它又存在於每個人的想像當中,這是這座城市的悲劇,也是它的魅力所在。」對於耶路撒冷的未來,我們很難做出準確預言,但和平之城迎來真正、持久的和平曙光,恐怕仍需時日。


推薦閱讀:

喀納斯、禾木、那拉提、巴音布魯克、深度九日游
閨女,別嫁太遠了(深度好文)
乾貨|基於深度學習的目標檢測學習總結
英國 愛爾蘭10晚12日深度游(維珍航空 單直飛 雙古堡 牛津大學 寶爾勢格莊園 比斯特購物村 溫德...
【深度】半程近5屆最差!是什麼毒死夢之隊們?

TAG:耶路撒冷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