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蓄奴史2:要錢,還是要良心

要錢,還是要良心2008年11月05日 18:51《新歷史》雜誌【大 中 小】【列印】

反對的聲音

利益驅動著移民建立奴隸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利益面前,放棄了對道德的追求和人性的反思。1640年,北方的馬薩諸塞發生了這樣一件事。一個叫史密斯的船長去非洲西岸送貨,這本是一趟平平淡淡的旅途,然而不知怎麼的,船長回程時突發奇想,決定抓幾個黑人回北美出售。為了賺取最大利益,省下一筆中介費,他沒有去當地的奴隸交易市場,而是親自去抓捕,他帶了幾個船員,突襲了一個小村落,那些毫無防備的黑人,立即成為了戰利品。在當時,這根本算不上什麼大不了的事,非洲西海岸每天都有這種悲劇發生,連黑人自己也參與其中。然而,船長卻沒能實現發財美夢,非但沒有暴富,回到馬薩諸塞後的史密斯立即遭到逮捕,馬薩諸塞當局將黑人釋放,並用公款遣送回非洲。

馬薩諸塞如此善待黑人,絕不是為給自己立個道德牌坊,做秀給後人看。其實在當時,反奴隸制的思想已在居民和官員中形成了共識。馬薩諸塞是清教徒聚居地,前文已說到,清教徒是懷著虔誠的宗教理想而來的,如果沒有這種理想,他們大可不必跋山涉水。這種宗教理想,就包括了對人人平等、自由的追求。

不僅是馬薩諸塞,在奴隸制形成的過程中,北方很多州都曾激烈反對。如教友派控制的賓夕法尼亞,相對清教徒,他們對平等的追求更加強烈。他們曾在一次會議上發出這樣的宣言:我們反對這種針對人的骯髒交易,他們是黑人,但是我們無法想像,僅僅是因為這個原因,我們就有更大的權利令他們為奴,就像我們對其它白人,也沒有這種特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對不同膚色、不同輩分、不同血統的人都應該一視同仁。

英國人的阻撓

按理說,既然反對奴隸制已有了一定社會基礎,那麼它的廢除便是順理成章的事,但在獨立之前,北方各州不可能做到,最大的阻力,還是利益。

1712年,賓夕法尼亞通過一項法案,決定對進口奴隸課稅,這是第一個以奴隸制不道德為由而對其進行懲罰性課稅的殖民地。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反對奴隸制,為什麼不幹脆直接禁止。其實,賓夕法尼亞有自己的苦衷。1712年時,各殖民地尚未脫離英國,獨立戰爭是半個世紀後的事了,那時各殖民地壓根兒還沒有鬧獨立的思想,他們的命運還在英國的掌控中。而英國政府,恰恰是繼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後,大西洋奴隸貿易的最大獲益者。

1662年,看到奴隸貿易有利可圖的查理二世,頒布特許狀給「皇家非洲貿易公司」進行奴隸貿易,這迅速成為英國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可想而知,假如賓夕法尼亞強行禁止奴隸制,會有什麼後果。即使是1712年通過的那項不那麼激進的法案,也被英王下令不許實施。除了賓夕法尼亞,馬薩諸塞也有類似命運。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里,北方各州的清教徒們不斷通過立法方式,挑戰奴隸貿易,然而每次都遭到失敗。有意思的是,這種情況到獨立戰爭後得到改變,因為殖民地獨立了,英國管不著了,於是美國北方的大多數州順利地廢除了奴隸制。奴隸制只在南方几個州繼續存在。

如何擺脫道德焦慮

我們已知道,在奴隸制問題上,白人始終面臨著道德與利益的煎熬。北方多數清教徒反對蓄奴,自己也不蓄奴。當然,也有很多人自己蓄奴,並且從來不覺得在道德上有任何愧疚,這些人主要存在於南方。為什麼南北有這麼大的區別呢?簡單來說,北方的移民,都是一些政治、宗教移民,他們原本的社會地位就較高,道德追求也較高。而南方的移民主要來自英國下層社會,甚至是一些窮凶極惡的罪犯,這些人不講什麼道德仁義,來北美只是為混口飯吃。最典型的是喬治亞州,英國政府成立這個州的目的,就是為了把最窮的人移居至此,一方面給他們致富機會,一方面擺脫沉重的負擔。歷史證明,這個州成為了奴隸制最堅定的捍衛者。

在這兩種人之外,還有第三種人,這種人最麻煩,也很難理解。他們內心裡認為奴隸制是不道德的,卻仍做著奴隸主。本文開篇提到的帕特里克·亨利就曾懺悔道:「有誰相信我是購買奴隸的奴隸主?沒有奴隸,生活將有許多不便,這個事實使我成為奴隸主,但我無法證實它的合法性。」而喬治·華盛頓在宣布自己死後將釋放奴隸時說:「在我滿頭白髮之前,我將非常高興地看到這些奴隸已不再是我非常棘手的財產了。」

理解這種矛盾並不難。雖然基督教中上帝是不允許奴隸制的,但在實踐中,移民們卻變著法子找到了一個符合上帝要求的理由。

弗吉尼亞是一個有意思的例子。這個州的很多奴隸主,就是典型的第三種人,華盛頓就是弗吉尼亞人。巧合的是,這個州在地理上也位於南北交界。很多弗吉尼亞人對蓄奴感到良心不安,可又無法抵禦利益的誘惑,於是他們在立法中規定:該州居民不得從非洲沿岸進口或直接拐賣奴隸,只能從南美或加勒比海進口「二手奴隸」。在弗吉尼亞人看來,假如自己沒有像葡萄牙人那樣,到非洲沿岸直接用武力強迫自由黑人變為奴隸,就能減輕不少道德罪惡感。因為當他們購買黑人時,他們已是奴隸身份了,自己只是將他們換了一個工作地點而已。這頗能代表當時很多州蓄奴者的思維。史密斯船長之所以被逮捕,很大原因就是因為他直接用武裝去掠奪。這種邏輯看似虛偽,但在當時,這種對人性的理性反思其實十分罕見,只要對比一下我們就能發現:我們很難在史料中,看到曾經參與過奴隸貿易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阿拉伯人、非洲的土著酋長們,有過類似思考。微不足道的進步也是一種進步。

北方為什麼妥協

獨立戰爭前,這種道德與利益之間的矛盾,僅僅是各個殖民地內部的事,但自合眾國誕生之日起,這種矛盾便迅速擴大,成為關係著美國前途命運的問題。

很多人至今無法原諒建國之時北方對奴隸制的容忍。其實,托馬斯·傑弗遜在起草《獨立宣言》時,曾寫下了譴責英王參與奴隸貿易的內容,雖然沒有明確要求廢除奴隸制,但它一旦通過,就將作為美國這個新興國家的根本精神原則,從而使得蓄奴者時時刻刻面臨巨大輿論壓力,奴隸制廢除便是遲早的事。南方各州當然不願束手就擒,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經過激烈爭辯,大陸會議最終決定刪除這部分內容。很多人認為北方的妥協是意志不夠堅定的結果,但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北方堅持廢奴,南方便極可能從這個聯合體中分離出去,這種矛盾也會被英國人利用。本來各殖民地聯合起來都無法抗衡強大的英國,如今再分裂,美利堅合眾國必定胎死腹中。在現實的政治利益面前,北方妥協了。這對黑人來說很殘忍,他們都沒有資格參與到這種討論中,命運就被決定了。然而,政治就是如此,在利益面前,道德與理想往往只能暫處下風。

然而,只要這種對人性的思考沒有終止,只要這種自覺性的道德反思廣泛的存在於民眾之間,在解決奴隸制問題的歷史進程中,就始終會存在一股強大的道德輿論推力。事實證明,沒有這種力量,林肯總統無法獲得北方民眾的支持,打贏那場戰爭;馬丁·路德·金也不可能贏得多數白人的同情和鼓勵,從而製造出一場撼動全球的黑人民權運動。

推薦閱讀:

TAG:良心 | 蓄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