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明對聯  朱元璋

朱元璋(1328-1398),幼名朱重八,又名朱興宗,字國瑞,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朱元璋,濠州鍾離(今安徽省鳳陽東北)太平鄉孤庄村人。即明太祖高皇帝。元末參加紅巾軍郭子興部下反元,旋稱吳國公,後稱吳王,出兵北伐克燕京,歷15年而成帝業,年號洪武(1368-1398)在位31年。在文化上,提倡孔教,尊孔子為聖人。論孔學是「治國之良觀」。重藏書的收集,令部下訪求圖書。  家境貧寒,幼時為地主放牛。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17歲時父母死於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於淮西一帶。後來深受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彭瑩玉所進行的秘密反元宣傳影響,至正十二年(1352年)參加元末郭子興部紅巾軍,後自立一軍。至正十五年,農民起義軍領袖劉福通擁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在毫州稱帝,號小明王,國號宋。韓林兒任命朱元璋為左副元帥。龍鳳二年(1356年)攻下集慶(今江蘇省南京),廢除一些元代苛政,命諸將屯田。後接受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霸」的建議,壯大了自己的軍力。龍鳳七年被韓林兒封為吳國公。旋擊敗陳友諒,至龍鳳十年消滅其殘餘勢力,改稱吳王。龍鳳十二年發布文告,咒罵紅巾軍為「妖」,殺害韓林兒。次年消滅張士誠割據勢力。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旋即出軍北上。  1368年稱帝,國號明,年號洪武,以應天(今江蘇省南京)為京師。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宣告了統治中國98年的元朝終結,以後逐步統一全國。命征虜大將軍徐達往北京接受元朝皇室藏書,運至南京。下詔徵求民間藏書,建「大本堂」為藏書處所。洪武10年(1378年)又命「有司訪求今年書籍,藏之內府,以資觀覽」。並「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以此達到「治國以教化為先」的統治目的。明初還實行分封制,將14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其統治。實行安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普查戶口,丈量土地,獎勵農桑,均平賦役,興修水利,推行屯田,並減輕對工匠的奴役。同時抑制豪強貪吏,制訂《大明律》,興胡惟庸、藍玉等獄,廢中書省及左右丞相,設立六部,直接由皇帝負責,調整軍事機構,推行科舉制訂,加強法制和皇權,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以鞏固中央集權,為社會經濟文化的恢復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並奠定了明朝200多年的統治基礎。但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轉入後期的歷史特色。稱帝後為使朱家王朝長治久,安強化皇權,解決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借胡惟庸、藍玉案開始大肆誅殺有功之臣,並大興文字獄。對明初文化思想起了嚴重的束縛作用。在位31年。  明洪武(1398年)閏五月五日病逝,終年70歲,謚高皇帝,廟號太祖,葬南京孝陵。永樂元年(1403年)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增謚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德成功皇帝。

朱元璋撰題聯

何地可參禪?此間堪入定。——題浙江省金華縣(今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禪定寺  禪定寺為金華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傅村鎮上柳家村東北,潛溪南岸。禪定寺原先只是個小廟,名字是後來取的,出自明太祖朱元璋撰題的「何地可參禪,此間堪入定」佛教對聯,據說還是御史宋濂請朱元璋題寫的。原建築共四進,但「文革」後大部分被毀,只剩下最裡面的一處大殿。抗日戰爭時期,是金義浦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活動場所。1937-1943年浙東遊擊縱隊金蕭支隊第8大隊抗日聯防辦事處設在寺內。寺中殿為辦公室,後殿為第8大隊戰地醫院。1945年9月6 日,金蕭支隊第八人隊和金義浦抗日根據地黨政幹部800餘人奉命在此集結,北撤至蘇北涎水、禪定寺是金華地區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英勇抗擊日本浸略者的見證,是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最好場所。禪定寺坐北朝南,共四進,均為三開間,面寬11.1米,明間面寬4.1米,次間面寬3.5米,每進深9.1米,現建築為清宣統元年重建。

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題京城(今南京)苗氏閹豕匠家春聯  據《簪雲樓雜說》記載:朱元璋是中國第一個下令民間過年貼春聯的皇帝。在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之後,有一年除夕前忽然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春節期間微服出訪,看聖諭是否得到貫徹,誰家的春聯寫得好。偶然發現一戶姓苗人家未貼春聯,他就詢問為什麼。戶主說不識字,尚未請到讀書人幫寫。朱元璋當即命找來紙墨筆硯,問清了戶主是做閹豬生涯珠以後,便大筆一揮寫出了這樣一副對聯。當時朱元璋寫罷,投筆而去。次日再次經過這家人的門口,不見貼出他寫的對聯,就叫人去詢問原因。去人回凜說:「主人答:『知道這春聯是御書,已經把它高懸於中堂,天天焚香敬祝,並作為獻歲之瑞哩!』」朱元璋聽了大喜,遂命人給閹豬戶主賞銀30兩,讓他供子弟讀書。上聯寫得頗為豪壯,合於操閹豬為業的身份。「生死路」是複詞偏義,偏於「生」,既指「生路」,又指豬的「生殖之道」。這一雙關詞用得極為風趣。下聯誇讚了閹豬為業者的技藝純熟,用刀乾淨利落。「是非根」指被閹豬的生殖器官,把它說成是招惹是非的根源,是很有幾分幽默感的。顯然這裡用的是借代修辭法。此句所含的空門味道,可能又與朱元璋少時曾出家為僧有關。此聯用筆寓意相關,行文不拘一格,讀來饒有趣味。

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題軍營旃旝(1)  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攻克集慶之後,改集慶路為應天府。這時地盤以應天作中心,西起滁州(今安徽省滁縣),劃一直線到蕪湖(今安徽省蕪湖市),東起句容到溧陽(今均江蘇省)。西邊長,東線短,是一塊不等邊形,橫擺著恰像個米斗,西線是斗底,東線是鬥口。在後2、3年間,朱元璋為了鞏固和擴大自己的地盤,不斷派遣大將出擊,掃除外圍敵軍駐點,勝利一個接一個,地盤一天天擴大,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隨著日益強大了。龍鳳四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十二月,朱元璋親自統率10萬大軍,軍旗上掛著金牌,刻著「奉天都統中華」字樣,浩浩蕩蕩向元軍重要駐點之一的婺州(今浙江省金華)進發。圍城後,元軍守將石抹厚孫率領官兵奮力抵抗,後因城中部將各自為陣,矛盾重重,第二天便開城迎降了。朱元璋一入城就下令禁止軍士剽掠。隔了幾天,又召集諸將開大會,申明軍紀說:「要平定天下必須講仁義,光靠軍事威力是不能取得人民支持的。打仗占城子要用兵,安定民心要用仁。前些時進集慶,做到秋毫無犯,百姓很喜歡。這回新占婺州,百姓安堵,要用心撫恤,使人民樂于歸附,這樣,其他郡縣就會聞風歸附了。我每回聽到諸將下一城,得一郡,不亂殺人,就喜歡得不得了。百姓是喜歡寬厚的政治的,作將帥的能夠做到不亂殺人,於國於已都有好處。能夠做到這一條,也就可以建功立業,平定天下了。」婺州城破之後,朱元璋馬上在婺州置中書浙東行省。浙東行省建立那天,朱元璋親自派人趕做兩面大黃旗,由自己書寫兩副對聯(另一見下《題軍營旃旝(2)》)綉於旗上,掛於行省之門牆。接著又找來木匠做成寬五尺,長丈余的木牌,分刻在木牌上,立於行省大門的兩邊。這兩副對聯,內容基本一致,其意思是:表明要統一中華的壯志,同時動員全體人民群眾起來推翻元朝的統治,恢復宋代江山。朱元璋破了婺州,繼續向四周出擊。所帶部隊攻關奪隘,所向披靡,轉眼間到了龍鳳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的胃口更大了,要打敗他所有的對手,統一全國。於是從他的勁敵張士誠頭上開刀。

九天日月開黃道;大宋江山復寶圖。——題軍營旃旝(2)

不獨峨眉幻銀色;從教大地變黃金。——題四川省峨嵋山金頂

雲去雲來風送月;台前台後雨飛花。——題浙江省開化縣蘇庄鎮廣福雲台寺(1)  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在九江吃了敗仗,帶領殘兵敗將退到浙江省開化縣一個叫雲台庄的地方。傳說當時朱元璋就住在雲台寺內。這天朱元璋獨坐房內,回想起自己帶兵征戰一載余,至今落到如此慘敗,他越想越苦惱,感到無地自容,生起「死」的念頭。正當朱元璋從腰間解下絲帶,準備懸樑之時,忽見寺內角落有一黑一白兩隻老鼠在爭奪一個雞蛋。蛋被白鼠搶來,想拖走,但黑鼠咬住白鼠尾巴死死不放。一個掙扎往上爬,一個拚命往下拖。朱元璋默默地數著,上上下下有七十二次了。兩隻老鼠都累得精疲力盡,伏在地下喘氣,過了一會只見黑鼠趁白鼠不備,猛撲過去,把雞蛋搶去;白鼠也不甘示弱,奮起趕上,狠狠在黑鼠下部咬了一口,痛得黑鼠夾尾嗷叫,蛋也鬆開了,白鼠趁機把雞蛋拖走了。朱元璋看呆了,感到自己遇挫折就想死,還不如一隻老鼠。朱元璋不死了。決心重整旗鼓與陳友諒戰到底。到了黃昏時分,軍馬報告軍師劉伯溫帶著失散的人馬來了。朱元璋更是化悲為喜。後來朱元璋總結了失敗的原因,在劉伯溫的輔助下,一舉將陳友諒打敗,為奪取天下創造了條件。勝利後他念念不忘雲台寺老鼠搬蛋的啟示,因而又一次來到雲台寺,並揮毫寫下了這副對聯贈給寺院。後來雲台庄改名為蘇庄。廣福雲台寺建於宋朝,清道光年重建,面積約1500多平方米,寺院氣勢雄偉,院內有如來大佛,高數丈。雲台寺歷史悠久,兼有一棵吳越古樟,風景點內自然,人文景觀豐富而優美,距開化45公里,距古田山自然保護區2公里,由於明太祖親臨之寶剎,留下許多歷史古迹和墨寶,名人效應非常吸引遊客。

北瞻帝闕三千里;中立雲台百萬秋。——題浙江省開化縣蘇庄鎮廣福雲台寺(2)

教從此處尋蹤跡;更有何人告太平。——題江西省九江廬山御碑亭

水如碧玉山如黛;雲想衣裳花想容。——集句題江蘇省南京莫愁湖  朱元璋好遊覽,不僅常常觀光京都市容,還不時去一些名勝古迹地遊玩。在一次遊覽莫愁湖時,欣然吟誦了一集句,至今傳為美談。與揚州一江之隔的南京,古時候稱作石頭城,是我國五大古都之一,名勝古迹很多,著名的有玄武湖、莫愁湖、雨花台、秦淮河等。朱元璋稱帝建都南京之後,常常遊覽京都名勝古迹。一天來至莫愁湖,只見湖水平如鏡,水色碧綠。太陽照在湖面上,銀光如錦。幾縷輕霧飄拂,夾映著點點白帆。四周的景物異常秀麗,綠樹、紅花、白牆、青瓦,顯得格外明朗。離湖近的山全像是站在湖邊,近山背後可以隱隱約約望到遠遠的一帶群山。面對這一切,朱元璋感慨萬千,佇立湖邊,獨自吟出這一副集句聯。這副對聯,對莫愁湖的山、水、雲、花作了恰到好處的描述。

冗文贅句即乏味;直言快語斯有為。——批題明刑部主事茹太素奏章  朱元璋當了皇帝後,全國大大小小的政務,都要親自處理。他的想法是:第一、不放心,怕別人不如他盡心;第二、更重要的是怕慢慢把大權旁落。因此大權獨攬,小權也不分散。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辦公,批閱公文,一直到深夜,沒有休息,沒有假期,也從不講究調劑精神的文化娛樂.他成天成月成年看文件,有時也難免感覺厭倦。洪武九年(1376年)有一天,刑部主事茹太素給朱元璋送來了一份有17000字的奏章,朱元璋命中書郎王敏站著讀他聽,王讀了六千三百七十字後,元璋還沒有聽到具體意見,說的全是空話,於是大發脾氣,把茹太素叫來,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朱元璋躺在床上,又叫人接著往下讀,讀至16500字以後,才涉及正文,建議5件事情,其中有4件事是可取的,可行的。於是朱元璋拿過奏章,在首頁批寫了兩句話,也是一副對聯:「冗文贅句即乏味;直言快語斯有為。」第二天早朝,朱元璋當著文武官員的面說:「茹太素有繁文之過,一份建議五件事的奏章,有五百多字就可以講清楚,卻羅羅嗦嗦寫了一萬七千字。朕厭聽繁文,打了人,承認這是過失。對於茹太素敢於直言提意見應予表揚。儘管如此,茹太素還是忠臣。」後來,朱元璋把這件事情的經過親自寫成文章公布,並規定了諫言的格式。經過這番整頓之後,奏章只陳實事,從此朱元璋讀文件就省了不少的精力和時間。朱元璋為了延續他的封建王朝,特別要求其子孫從小就學習文化知識,學會掌握治國的本領。

世事如棋,一著爭來千古業;柔情似水,幾時流盡六朝春。——題江蘇省南京莫愁湖公園勝棋樓  南京市莫愁湖公園內有勝棋樓。相傳明太祖與徐達曾在此下棋,朱元璋輸後便將湖送給徐達。此聯表現了朱元璋承得天下後的欣喜與感慨。上聯以棋局喻世事,以棋高一著可勝論述自己成功的原因,寓庄於諧,得意之情溢於言表。三國的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在南京(舊時稱建康、建業)建都,歷史上合稱為「六朝」。下聯以湖喻柔情,在感嘆江山興廢無常的同時,也表現了封建帝王在強悍之外也有幾分柔情,也有作為精通人的惻隱之心。

大度能容,容天下難容之士; 慈顏善笑,笑世上可笑之人。——題安徽省鳳陽縣的鳳凰山龍興寺  安徽省鳳陽縣的鳳凰山下有個龍興寺,原名於皇寺,亦名皇覺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57歲的明太祖朱元璋,帶著皇族和心腹侍從一百多人,浩浩蕩蕩回故里省視。朱元璋回到孤庄村,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到村西南角山坡的父親朱五四,母親陳二娘的墳前,焚香燒紙,叩頭作揖,肅立默哀,祭告天靈。辦完這一切,便匆匆奔往皇覺寺。朱元璋年青時,由於父母、兄長早逝,家道惶惶,無處棲身,曾在皇覺寺生活了四年,先當了一段時間的「行童」,然後化緣於今合肥、六安、信陽、亳縣、淮陽等千里途中。在外雲遊了3年多後,又回到了皇覺寺,繼續當和尚。再往後,離開了皇覺寺,參加了紅巾軍,跟隨郭子興起兵反元,建立了明朝。離開皇覺寺三十二年後的朱元璋,舊地重遊,百感交集。昔日宏偉壯觀的皇覺寺,由於戰亂和災荒,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眼前只是一片瓦礫荊棘。這一切更勾起往日心頭的凄楚,於是下令重建皇覺寺。朱元璋返回京都不久,便給他家鄉的父母官寫了一封長信,精心布置寺廟的建造,並降旨:因原寺離其父母墳地太近,有礙祭祀,擇地濠州鍾離盛家山日精峰下重建。3年之後,一座比原皇覺寺更加宏偉壯觀的寺廟聳立在日精峰下,朱元璋親自將寺廟更名為龍興寺,又根據自己的身世和心情,將那年與重慶府秀才余文合成的一副對聯,稍作改動,寫在宣紙上,派人送往家鄉,督建寺廟的官員令工匠將朱元璋題寫的對聯,放大雕刻在兩塊大理石上,嵌在寺廟的大門兩旁。由於經過數百年風雨蝕淋,加上歷代戰爭的摧毀,「龍興寺」早已寺毀僧奔,但這副對聯卻流傳至今,同時已被許多寺廟所引用。另有一說,杭州靈隱寺前有一座飛來峰,為防止飛來峰再度飛走,傷害百姓,於是在飛來峰上雕刻了許多羅漢。其中有大肚羅漢,敞衣露胸,盤膝端坐,手捻佛珠,滿面笑容。因此有人題寫了一副對聯,此聯只是改了兩個字,意思卻比朱元璋龍興寺一聯更為貼切。古今常以這副對聯喻大度海量,容事容人: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慈顏善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佳山佳水佳風佳月,千秋佳地;痴色痴聲痴夢痴情,幾輩痴人。——題江蘇省南京秦淮河風月亭  南京是六朝古都秦淮河橫貫古城,是明洪武時期全國最繁華的城市。明太祖朱元璋為重振秦淮、繁榮經濟,對罪臣除本人服刑外,其妻、妾、侍女、丫環等女流,一概打入教坊。因此明代的歌妓有不少是出自宦門,一些名妓工詩詞、知音律、善歌舞、長書法。教坊司在武定橋設富樂院,是為官妓院,供當時官僚士人們作酒宴中的陪侍,為朝廷創收。洪武五年(1372年)的元宵節,朱元璋還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水燈萬盞,傳為一代盛世。因此,歌樓舞榭,駢列兩岸,畫舫遊艇,紛集其間,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遊玩、縱宴享樂的場所。朱元璋竭力倡導春聯,廢除桃符,並自己親自動手寫了不少對聯,已是聯壇大家。他見秦淮繁華已具規模,便私訪出遊,一日夜遊秦淮河,觀月夜景色,面對明月清風,歌舞昇平,一時興起,便御制賜這副金陵秦淮河風月亭對聯。聯語中的「佳」、「痴」二字五次連續重複,以「佳」字的反覆,強調描繪秦淮河自然環境的優美,以「痴」字的連用刻畫秦淮遊客的心態。「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一味縱情聲色,秘將玩物喪志,作者聯末「幾輩痴人」的感嘆發人深思。

建茲定鼎於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始余起兵於濠上,先崇捧日之心。——題江蘇省南京閱江樓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也留下了難以計數的佳聯妙對。讓人賞聯如品茗,齒頰留香。閱江樓是繼武漢黃鶴樓、岳陽岳陽樓、南昌滕王閣後的江南第四大名樓。620多年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朱元璋在其稱帝前,在獅子山上以紅、黃旗為號,指揮數萬伏岳,擊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的強勢進攻,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礎。14年後,即洪武七年(1374年)春,朱元璋在獅子山建一樓閣,親自命名為閱江樓,並以閱江樓為題,命令在朝的文臣職事們各寫一篇《閱江樓記》。留傳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學家、翰林大學士宋濂的《閱江樓記》和朱元璋親自撰寫的《閱江樓記》和《又閱江樓記》等三篇文章。朱元璋還動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獅子山頂修建了建樓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寫了樓記、打了地基後又突然決定停建閱江樓,並在他的《又閱江樓記》中說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託夢給他,叫他不要急於建閱江樓;二是在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覺得應該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閱江樓這事應該緩一緩。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集中財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鳳陽的城牆,後來連中都鳳陽的城牆也因耗費巨大而停建了。不管是什麼原因停建,朱元璋總算為我們今天興建閱江樓寫了《樓記》,打了地基,並親自撰題了這副對聯。此聯另一版本為朱元璋題賜明開國名將、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徐達聯,據明代周暈《金陵瑣事》記載,這是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在一次除夕時賜給開國元勛中山王徐達的御制春聯,既是對徐達輔佐之功的高度評價,又是一種很大的榮寵。日月燈,雲霞帳,風雷鼓板,天地間一場大戲; 湯武凈,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題戲班藝社  相傳朱元璋稱帝前,有次到一戲班子練藝門前,見門貼一聯:上聯上:「行;」下聯是:「盛。」「行」也讀「杭」,「盛」也讀「成」,上下聯雙間復快念,就是戲台上的鑼鼓聲。朱元璋看了,很是驚奇。思索再三,第二天給戲班寫了一副對聯送去,並要班主說說聯中的意思。

朱元璋賀贈聯

開國文臣第一;渡江策士無雙。——題賜軍師劉基  朱元璋滅了東吳之後,又經過幾個月的南征北伐,降了方國珍,平定了山東。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於鐘山之陽,設壇備儀,先告祀天地,即皇帝位於南郊,後在奉天殿受百官朝賀,成為合法的正統的皇帝了,定天下之號曰「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今江蘇省南京)為京師,在奉天殿辦公。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上學,因而在中年以後,特別注重封建文化的學習。稱帝前,儘管戎馬生涯艱辛,但「一有功夫就和儒生們列坐賦詩」;做了皇帝後,雖然國事繁忙,依然喜歡舞文弄墨。提起朱元璋給劉基、陶安、徐達等撰寫賜贈對聯。在奉天殿接受文武百冒官的早朝之後,朱元璋決定給他們中的部分功臣分別撰寫一副對聯,對他們的功績予以肯定。於是鋪開宣紙,揮筆寫就這一聯。

國朝謀略無雙士;翰苑文章第一家。——贈興國翼元帥府史令陶安

人間俗塵不到處;闕下恩榮第一家。——其一傳說為朱元璋題賜駙馬梅殷  其二傳說為朱元璋題賜陶安宇門聯。朱元璋不但給武將題贈對聯,對文臣也如此賞賜。據《列朝詩集》載,這是朱元璋給學士陶安宇寫的一副對聯。顯然,陶安宇當時必定深為朱元璋所賞識與喜愛,對聯對他的評價已經高得不能再高了。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題賜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徐達  此聯對徐達作了很高的評價,寥寥數語,既稱其功又稱其才,概括得十分精當。徐達是明初的名將,曾擒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為滅元興明立了首功。朱元璋誇讚說:「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上聯即此,是對徐達功勛的高度評價。儘管說他功高古今第一、才能蓋世無雙有過譽之處,但作為對聯來說,以誇張的修辭法,使聯句極為工整。徐達久有壯志,飽讀詩書,運籌帷幄,謀略在胸,因其「功貫古今」,初為大將軍,後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卒後又追封為中山王。下聯是非曲直對其「才兼文武」的深情稱頌。聯語用詞雄渾,氣勢不凡,褒揚備致,筆力雄健。題寫完後,派人及時分別送往各功臣官邸。許多接受了御聯的大臣,激動萬分,喜淚盈眶。

朱元璋撰輓聯

寶瑟無聲弦柱絕;瑤台有月鏡妝空。——挽妻馬皇后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病死,時年51歲。朱元璋悲痛不已,朱元璋特地為她題寫了這一副輓聯。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病倒在床上約1個月,於閏五月初五,離開了他手創的明皇朝。

朱元璋律詩聯

廬山竹影幾千秋,雲鎖高峰水自流。萬里長江飄玉帶,(頷聯上)一輪明月滾金球。(頷聯下)路遙西北三千界,(頸聯上)勢壓東南百萬州。(頸聯下)美景一時觀不盡,天緣有份再來游。——《七律廬山》詩聯

朱元璋合撰、應對聯

1、〖偕葉秀才應對聯〗

師姑田裡擔禾上;(葉秀才)美女堂前抱綉裁。(朱元璋)——朱元璋應對葉秀才(1)  朱元璋17歲那年春天,他的家鄉又遭受了嚴重的災難。旱災、蝗災,加上瘟疫流行。不到半月時光,他一家便死了三口人,父母雙親和大哥。在「天葬」了父母和兄長之後,家道惶惶,無處棲身。在鄰居汪大娘的點撥下,起了出家當和尚的念頭。同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在鄰居汪大娘的帶領下,來到離村莊不遠的皇覺寺,央告了高彬法師,剃成光葫蘆頭,披上一件師兄穿爛了的破衲衣,便成了皇覺寺的小行童。座落在孤庄村西南角山坡上的皇覺寺,規模相當大,一進山門,兩邊排列著四大金剛,橫眉怒目,中間坐著大肚子彌勒佛,一臉笑容。二進是大雄寶殿,坐著如來佛,兩旁是十八羅漢。三進是禪堂,左邊是伽藍殿,右邊是祖師殿。皇覺寺外,古木參天,亂石嶙峋,綠樹成蔭,花紅草綠,薄霧繚繞,涼風習習,流水涓涓,好一個幽靜聖地。只因為這一切,常有善男信女進寺廟燒香還願;同時,也招來些文人墨客遊覽觀光。一天離皇覺寺不遠的鄉下,有個姓葉的秀才,穿林踏徑來到皇覺寺遊玩,高彬法師便派得意徒弟小行童朱元璋陪同他。二人過溪澗,穿幽林,踏苔道,爬窮崖,遊玩了半日,來至寺廟門前。平生放蕩不羈,喜愛笑言謔語的葉秀才,見寺廟邊田中有幾個尼姑挑禾,心想戲謔小行童一番,便信口占出一聯句:「師姑田裡擔禾上;」念完,即叫小和尚續對。朱元璋一想,這是個戲謔聯句。句中「禾上」是「和尚」的諧音。略一思索,對上一聯句:「美女堂前抱綉裁。」葉秀才聞語,驚嘆不已。品味小行童的下聯同樣是戲謔句。聯句中「綉裁」即「秀才」的諧音。連稱:「高才!高才!」

蓮子已成荷長老;(葉秀才)梨花未放葉先生。(朱元璋)——朱元璋應對葉秀才(2)  葉秀才、朱元璋二人重新見禮,談論十分相契。回至寺中,葉秀才見池裡荷花巳結蓮子,又出一對句:「蓮子已成荷長老;」朱元璋即對出:「梨花未放葉先生。」二人言來語去,又相談許久。葉秀才出寺廟門時,自言自語:「怪不得說『僧中多才子』呀!」大約過了兩個月,葉秀才再次上山,準備與小行童談個夠,可是朱元璋已離開了皇覺寺。

2、〖偕余文應對聯〗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朱元璋)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之何所不容。(余 文)——重慶府秀才余文應對朱元璋(1)  朱元璋稱帝後,不僅喜歡觀光京都,還常常微服出訪各州、縣,所經之處,常有聯語流傳。明太祖朱元璋登基不久,便頻頻出訪各府、州、縣,一次微服私訪重慶府時,來到多寶寺遊玩,面對彌勒佛,脫口說出一上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遊客中重慶府秀才余文聽了朱元璋的聯語後,即在旁介面道:「大肚能容,容天容地,與之何所不容。」朱元璋聞語,掉頭觀見是一書生,主動邀請余文同去一家鄉村酒店飲酒敘話,余文也不推辭。

君子之交淡如水;(朱元璋)醉翁之意不在酒。(余 文)——重慶府秀才余文應對朱元璋(2)  明太祖朱元璋和重慶府秀才余文來到鄉村酒店,由於店小客多,佳肴已被遊客買吃一空,朱元璋面對此情,雖無佳肴,二人還是從簡用了餐。明太祖與余文把盞說:「君子之交淡如水;」余文把朱元璋過細地打量了一番後,觀其貌,猜想可能是當今皇上,便雙手接過酒盞隨聲應道:「醉翁之意不在酒。」二人言來語去。

酒能成事,酒能敗事;(朱元璋)水可載舟,水可覆舟。(余 文)——重慶府秀才余文應對朱元璋(3)  明太祖朱元璋在鄉村酒店與余文把盞,二人言來語去,愈覺余文有才華,在談論許久之後,意欲授官余文。余不願為官,託詞推諉。臨別時,明太祖贈餘一聯句曰:「酒能成事,酒能敗事;」余文接對:「水可載舟,水可覆舟。」朱元璋讚歎道:「真賢才也!」 余文向朱元璋拜謝而去。

3、〖偕徐達應對聯〗

小牛鑽山洞,尾巴在外;(徐 達)老爺打重八,腦殼當先。(朱元璋)——朱元璋應對徐達  朱元璋小時候替田主劉德家看牛放羊。有一天肚子餓了,時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罵。同他一起看牛的周德興、徐達、湯和等許多孩子也都說餓,大家越說餓,肚子里咕嚕得越凶。這個說有一碗白麵條吃才好,那個又說真想吃一塊白切肉,又有人說肉是財主們吃的,不知道是什麼味道。說得大家嘴都流涎了。猛然間元璋大聲說:「現成的肉放在面前不吃,真是呆鳥!」眾童只是眼瞪瞪地望著他,很不明白。朱元璋不作聲,牽過一條花白小牛娃,將放牛繩捆住牛娃的前後腿。這時大家才省悟過來,周德興趕緊抄著砍柴斧子。當頭就是一斧,湯和、徐達也幫著剝皮割肉,別的孩子揀些乾柴枯樹枝,就地架上幾塊石頭,生起火來,一面烤,一面吃,不一會兒,一條小牛娃只剩一張皮一堆骨頭和一根尾巴了。這時太陽已經落山,該回家的時候了。驀地有個孩子說:「小牛娃我們吃了,回去如何見田主?」大家面面相覷,想不出主意,朱元璋拍著胸膛說:「我一個人認了,大家不要著急。」於是帶頭把小牛皮、骨埋了,拿土把血跡掩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頭縫裡,說是小牛鑽進山洞裡去了,怎麼拉也拉不出來。辦完這一切,徐達風趣地說:「小牛鑽山洞,尾巴在外;」朱元璋心裡非常清楚,「丟」了小牛娃,是要挨田主打的,但依然裝著沒有事一樣,一邊拍打著手上的灰塵,一邊風趣地接著徐達說:「老爺打重八,腦殼當先。」當晚朱元璋用編造的謊言稟告了田主劉德。劉德聽後,大發雷霆,對朱元璋的話有些懷疑,即派管家徐二上山看個究竟。徐二也是窮人,知道實情後,憐憫孩子們,將小牛尾巴拿回,以謊說謊。證實小牛娃確實鑽進了山洞,拉斷了尾巴也拉不出來。儘管如此,劉德還是狠狠地毒打了朱元璋一頓,並將朱元璋趕回了家。

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朱元璋)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徐 達)——徐達應對朱元璋  明朝開國以後,徐達被朱元璋晉封為中山王,又稱為魏國公。徐不但長於馬上用兵,運籌惟幄,而且棋藝十分巧絕。朱元璋與徐達同是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從小就一起從戎反元,十分要好;加上徐達棋藝高超,所以朱元璋常常邀約他到莫愁湖邊的涼亭對弈,同時還一邊弈棋一邊對句。但他每與朱元璋對弈,總要敗陣。朱元璋下了決心,要讓徐達亮出真本事來。在一個初春的日子,朱元璋又邀約徐達去莫愁湖下棋,徐達欣然前往。他們來到莫愁湖邊涼亭,開局之前,朱元璋說:「今天下棋,立個規距:一、要一邊弈棋一邊對句;二、你若勝了我,我就把莫愁湖送給你。」徐達點頭應允。開局後,君臣間你沖我殺,互不相讓。中途,當徐達沉思一著子如何下法時,朱元璋眼觀亭外湖邊柳絮紛飛,想起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與黃山谷下棋時所作的對聯,信口吟出蘇東坡所吟句:「松下圍棋,松子每隨棋子落;」徐達把手中的棋子下到要緊部位時,接上了黃山谷的一句:「柳邊垂釣,柳絲常伴釣絲懸。」君臣間對視一笑後,繼續圍殺。

4、〖偕劉基應對聯〗

鳳落梧桐梧落鳳;(朱元璋)珠聯璧合璧聯珠。(劉 基)——劉基應對朱元章

六木森森,楊柳梧桐松柏;(朱元璋)三水淼淼,滇池渤海浙江。(劉 基)——劉基應對朱元章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1360年攻下姑蘇(今蘇州)後,眼看大業將成,心中甚喜。在慶功宴上,朱元璋給軍師劉基出聯徵答。朱元璋出上聯,劉基馬上作答下聯,君臣二人會心地笑了。

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劉 基)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朱元璋)——劉基應對朱元璋  上聯寓意:我朱元璋志在消滅吳王陳友諒;下聯寓意:太祖以全任交付我劉基則行。從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起,朱元璋與張士誠接境,便開始兵戎相見,近10年間,大小數百戰,互有勝負。到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朱元璋的勢力壯大起來了。這年九月的一天,朱元璋如今文武官員,開軍事會議,商量進攻東吳張士誠一事。開會這天,軍師劉基(字伯溫)率先到殿,朱元璋立即站立了起來,把自己早已寫好的一副對聯上聯遞給了劉基。朱元璋的對聯上聯是:「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劉基是朱元璋手下有名的軍師,很受朱元璋的器重。他聽出來朱元璋雖有進攻東吳的打算,但還拿不定主意。於是,大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續了下聯,鼓勵朱元璋大膽出兵:「人中王、人邊王,意圖全任;」這是一比拼字聯:「王」上加「人」是「全」字,;加在旁邊是「任」字;「天」下加「口」為「吞」字,上加「口」為「吳」字。朱元璋聽了劉基的答話,還再三審視了對聯下聯,於是下定了進攻東吳的決心,待文武官員到齊後,他拿出進攻東吳的一套設想,文武官員一致贊同。朱元璋進攻東吳張士誠的三步攻勢很順利,只用約二年的時間,便全都完成了。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47歲的張士誠被朱元璋部俘獲,後被朱元璋一頓亂棍打死,屍骨被燒成灰。至此東吳亡。朱元璋滅了東吳之後,又帶著部隊進行著新的戰鬥。

天作棋盤星作子,何人能下?(朱元璋)地作琵琶路作弦,那個敢彈?(劉 基)——劉基對應朱元璋  有一天,朱元璋與軍師劉基開局對弈,從旭日東升開始布陣,直到紅日西沉,還不分勝負。朱元璋棋興未減,叫人掌燈,挑燈夜戰。這時寒風瑟瑟,水波粼粼。朱元璋探頭仰面觀賞天上的星月,即興構思一上聯,要劉基接對:「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劉基瀏覽了一下夜景,見地下縱橫交錯的人行道,頓生靈感,迅速構思出了下聯:「地作琵琶路作弦,那個敢彈?」

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劉 基)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朱元璋)——劉基應對朱元璋  朱元璋嘗與軍師劉伯溫繼續對弈。朱元璋雅興所致,又將上聯略作改動吟出:「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劉基略一沉思,即對曰:「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此事出自野史,未可盡信。

幾幅畫圖,虎不嘯龍不吟,花不馨魚不跳,成何良史?(朱元璋)一盤棋局,車無輪馬無腳,炮無煙象無牙,作甚將軍?(劉 基)——劉基對應朱元璋

5、〖偕皇室應對聯〗

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元璋)雨打羊毛一片氈。(朱允炆)日照龍鱗萬點金。(朱 棣)日照魚鱗萬點金。(解 縉)——朱棣應對朱元璋  多妻是封建統治階級特權之一,朱元璋的妃嬪很多,一共生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朱元璋深恨自己年輕時沒有機會上學,因此對兒孫的教育特別重視,特在宮中建造大本堂,貯藏古今書籍,徵聘四方名儒為之教育太子和諸王,輪流講課,挑選才華出眾的青年侍讀。時常賜宴賦詩,談古說今,計論文字。為了了解其子孫的才能,他常常到大本堂抽查考試。有一次朱元璋來到大本堂,特地試探皇太孫朱允炆的才思和學問,令其賦詩一首。朱允炆的詩後兩句是:「雖然隱落汪湖裡,也有清光照九州。」朱元璋喜歡豪放、粗獷的詩風,看了詩後,覺得缺乏氣度,很不中意。為了進一步試探和啟發皇太孫,朱元璋即興出一對聯上聯,要他續對下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沉思一陣後,對曰:「雨打羊毛一片氈。」朱元璋緊鎖雙眉,搖著頭說:「對是對上了,調子仍是低沉,毫無氣魄。」善於逢迎父皇的四子朱棣在旁,見此情景,即上前奏對道:「日照龍鱗萬點金。」對句很合朱元璋的口味,他轉憂為樂,連聲叫絕:「對得好,對得好!」 在離開大堂之前,朱元璋再三囑咐皇太孫朱允炆,無論作文章寫詩,還是做對聯,都要有氣度,豈能軟綿綿的?又據《堅瓠集》記載:朱元璋在禁中觀獵,見馬疾馳而過,出此上聯。長孫朱允炆對以:「雨打羊毛一片氈。」單就文字、結構、比喻來講,還都可以,就是立意不太高,用語瑣屑,形象不雅。朱元璋聽了不悅。其四子朱棣見父親皺眉,知侄子所對之句欠佳,忙以「日照」句應對。用「萬點金」喻「龍鱗」確有氣魄,又寓含帝王之意。朱棣後來果然從侄子手中奪得帝位,成為明成祖。

扇描黑龍,呼同不能喚雨;(馬皇后)鞋綉金鳳,著地那堪登天。(朱元璋)——朱元璋應對馬皇后  朱元璋有對聯天子的雅稱。俗話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朱元璋的妻子通過跟隨他幾十年的學習和鍛煉,也粗通文墨。馬皇后為了照料皇上的龍體,使他從日理萬機的倦意中解脫出來,有空亦時常與朱元璋對對子。一天晚上,朱元璋退朝同到內宮,在宮中拿著把白摺扇,來回踱著方步,在思考當朝時還沒有處理的一些事情。馬皇后指著朱元璋的手上繪有墨龍畫的扇子出了上聯。朱元璋朱元璋頓從倦意中清醒過來,掉頭望著妻子,莞然一笑,品出馬皇后的上聯後,環顧四周,忽見皇后穿著一雙綉有金鳳的綠色緞面鞋,隨即對出了下聯,兩人相視大笑不已。

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對對對;(馬皇后)姐姐妹妹,整整齊齊,排排排。(朱元璋)——朱元璋應對馬皇后  馬皇后出身貧賤,很體恤下情,常常規勸丈夫要多與大臣們交好,有事要商量商量。她常對丈夫說:陛下不忘和我貧賤時的日子,也願不忘和群臣過的艱難日子,常常這樣想,有始有終,才是好事呢。有一次朱元璋一意孤行,要殺開國元勛劉基,也就是他當大元帥時的軍師劉伯溫。後在許多大臣的保舉下,才讓劉基告老還鄉。他把這事跟皇后說了,馬皇后聽後,連忙以對聯形式作答:「君君臣臣,商商量量,對對對;」朱元璋聽出皇后作答的話是一副對聯的上聯,於是,以內宮中妃嬪每天朝拜自己的情形續接了下聯:「姐姐妹妹,整整齊齊,排排排。」

6、〖偕監生應對聯〗

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里;(朱元璋)春山似畫,鳥飛飾帳圍中。(監 生)——監生簡益光應對朱元璋(1)  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訪某州。時值中秋佳節,投宿一家客店。小店客滿,店家讓齣兒子的新房給他住。在他之前,已有一書生模樣的青年人住進了。二人見面後便攀談了起來,朱元璋問明了青年人的身世,青年人原來是個監生,乃重慶府人氏,正赴京去國子監(最高學府)讀書,路過此州,投宿客店。朱元璋有意考考監生的學問,便以窗外明月為題,口佔一上聯:「秋月如盤,人在冰壺影里;」監生聞語,沉思片刻,猛見新床帳里掛有一副《春山飛鳥圖》,即景生情,對曰:「春山似畫,鳥飛飾帳圍中。」

小沼沉星,似仙人投下金棋子;(朱元璋)古松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監 生)——監生簡益光應對朱元璋(2)  明太祖朱元璋聞監生對句後大喜,即向店家要來酒菜,二人飲酒閑談,臨窗賞月,談論時事學問,談得很投機,毫無睡意,於是攜手出店,散步於星月之下。二人披星戴月行至店房不遠的小池塘邊,見池內水面如鏡,星月倒影在水中,朱元璋口占—聯:「小沼沉星,似仙人投下金棋子;」監生抬頭遠眺,恰見池塘後邊的山頂上,一輪明月猶如掛在古松梢上。觸景生情,即應下聯:「古松掛月,如老龍擎出夜明珠。」

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監 生)小村店,三杯五盞無有東西;(朱元璋)——監生簡益光應對朱元璋(3)  明太祖朱元璋大喜,笑道:「先生好才情!」忽見神案上的香台下面塞著一塊小木片,大概是香台不平。皇上將小木片扯了出來,笑道:「此物雖小,沒有它這香台就放不平,先生即席作詩一首,以明志向,如何?」監生道:「容在下想一想。」皇上道:「你想。」監生想了一會,便吟詩道:「寸木元從斧削成,每於低處立功名。他時若得君王用,要與人間治不平。」朱元璋聽了,拍幾稱絕,滿堂人都回頭來看他們。正說話時,店小二端來酒菜,三人便吃酒吃菜。皇上舉杯勸監生飲酒,監生稱謝。店小二上了最後一道菜,轉身要走,皇上喚住他,笑道:「我也出一聯給你,你若對出,酒飯錢加倍付。」店小二道:「小人未讀幾年書,恐怕對不出來。」皇上道:「試試何妨。你聽著:小酒店三杯五酌無有東西。」店小二吐了一下舌頭,臉登時紅了起來,搖頭道:「客官,慚愧,小人實在對不出。」監生道:「小生不才,替你對一對,如何?」店小二忙道:「多謝先生。」監生道:「大明國一統萬方不分南北。」皇上大笑,說道:「先生真箇才思敏捷呵。」 吃了酒飯,皇上付了酒錢,與監生告別。皇上道:「先生可留下姓名?」監生道:「在下姓簡名益光,敢問先生高姓大名?」……

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朱元璋)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監 生)——監生簡益光應對朱元璋(4)  夜深了,明太祖朱元璋和監生回至店房,又談論了一時,臨睡前,朱元璋以監生的故里「重慶府」為題,出—合字聯:「千里為重,重山重水重慶府;」監生通過幾個小時的接觸,見客人前額與下巴都很突出,八成懷疑他是當今皇上,於是恭敬地答曰:「一人成大,大邦大國大明君。」朱元璋聽罷大喜,第二天將監生帶回京城,欽賜他為太學士,後官至編修郎。

7、〖偕藕農應對聯〗

一彎西子臂;(朱元璋)七竅比干心。(藕 農)——藕農應對朱元璋  此聯另一傳說為江西某兩兄弟夢語對朱元璋。傳說朱元璋在大街上見一藕農賣生藕,靈感頓生,用比喻格吟出上聯。藕農誤以為朱在向他求對,隨口答出下聯,也用比喻格應對。又據《堅瓠集》載,江西有兩兄弟因夜夢人語「七竅比干心」不解,至中午時還在太學誦讀,恰遇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聞有人讀書大喜,進門見案上有藕,出一句「一彎西子臂」,用美女西施之臂喻蓮藕,可謂新奇形象。兩兄弟齊聲以夢中聞語為對。「比干」,殷紂時名臣,因屢諫紂王被剖心而死。出句指蓮藕外形,對句描繪蓮藕側視剖面的內部形狀,貼切自然。出句繪色,對句寓意,朱元璋連聲稱讚,遂賜之兄弟倆以官。這顯然是個附會的故事,但作為諧聯來說,確實頗有趣味。

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朱元璋)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藕 農)——藕農應對朱元璋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微服漫步於京城的大街小巷,瀏覽市容。當看到京城到處是一派國泰民安的氣氛時,心中無比歡快,走著走著,來至集市街中,見一賣藕農民守在筐邊賣藕,即湊上前去,從筐中拿起一支潔白、粗壯的藕著了看後,自言自語地說:「藕入泥中,玉管通地理;」藕農一邊應酬賣藕的營生,一邊接出下聯:「荷出水面,硃筆點天文。」朱元璋大喜,即命賣藕農民隨行,親封他為「祭酒」的官職。

8、〖其他合撰、應對聯〗

十歲兒童當馬驛;(朱元璋)萬年天子坐龍廷。(兒 童)——兒童應對朱元璋  龍鳳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初一,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朱元璋自太平(今安徽省當塗)親率水陸大軍並進,三攻集慶(今江蘇省南京)。中途經圍集慶路時,見一個10歲左右的兒童,正執守馬驛(驛站是古代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朱元璋感到很有趣,便問:「你幾歲?」那孩子答道:「十歲!」朱元璋見孩子很機靈,見生人也不害怕,就又問這問那,那孩子很有口才,所問之事凡知道的對答如流。最後問道:「你能對對否?」兒童初生牛犢不伯虎,頻頻點頭,從容地答曰:「能。」朱元璋望著手執馬鞭的孩子,即興擬出了上聯。兒童咬著手指頭,眨巴著黑白分明的大眼睛,望著朱元璋,笑嘻嘻地對出了下聯。朱元璋聽後,十分喜悅,一把抱起孩子,連連點頭笑道:「對得妙,真神童也!好樣的,叫我乾爹!」 兒童對得文辭凝鍊,平仄亦協調。「萬年」對「十歲」,「天子」對「兒童」,「坐」對「當」,「龍廷」對「馬驛」;應對何等恰切,用詞何等準確,非奇才莫能為之。後來集慶城破,守將福壽戰死,水寨元帥康茂才和軍民50餘萬歸降。小明王得到報捷後,升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肖平章。

唉!可嘆古今良吏少啊;(窮書生)嗯!須知世上苦人多嘛。(朱元璋)——朱元璋應對窮書生  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是靠收租子過日子的。由於災大、災多、民苦,收不到租米,存的糧食眼看著吃不了多少天,嘴多耗費大,師婆出主意,先打發掛單的和尚走路,接著師伯師叔師兄們也都出門雲遊去了。朱元璋當行童才滿50天,不會念經,不會做佛事,沒奈何,也只好裝著個和尚的樣子,硬著頭皮外出「化緣」。18歲的朱元璋背著一頂破箬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一個小包袱,拜別了師父和住持,告別了皇覺寺,當起了「遊方僧」。朱元璋雲遊三年多,先後到過安徽、河南兩省十幾個縣。合肥(今安徽省)、固始(今河南省)、信陽(今河南省)、汝州(今河南省臨汝)、陳州(今河南省淮陽)、鹿邑(今河南省)、毫州(今安徽省亳縣),潁州(今安徽省阜陽),行程五百多公里。「身如蓬逐風;心似湯滾沸」的雲遊生活,「軟化硬討,山棲野宿,受盡了風霜之苦」。但也見了世面,擴大了眼界,懂得、學會了許多事情,豐富了社會知識,也鍛煉了堅強的體力。朱元璋在雲遊中妙對窮富客的軼聞趣事,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傳。有一天,朱元璋雲遊到了合肥某村,恰逢地方官在該村征糧納稅,弄得老百姓叫苦不迭。本來旱災、蝗災已使莊稼顆粒無收,再加上官吏們橫徵暴斂,老百姓實在活不下去。征斂者如狼似虎,被征者怨聲載道。村頭一窮書生打扮的年輕人,此時此刻,欲言不能,欲罷不忍,只是小聲自個兒說:「唉!可嘆古今良吏少啊;」朱元璋正好從窮書生身邊走過,無意中接上了:「嗯!須知世上苦人多嘛。」這突然的答話,驚動了窮書生。窮書生審視了這位小和尚,二人便攀談了起來。午間,不知窮書生看中了小和尚的才華,還是念他怪可憐的,給了他半碗粟糊子。

扇寫江山,有一統乾坤在手;(陶 安)枕耽曲籍,與許多賢聖並頭。(朱元璋)——陶安應對朱元璋聯  陶安,安徽省當塗人。明洪武初命知制誥,兼修國史,是朱元璋的老交往戶,他們之間交往甚多。朱元璋總結了歷代君王的經驗教訓,力圖做到知人善任,體恤臣民。在他稱帝之後,一有空就親臨文武官員府邸,同他的幕僚們交心談心,徵求良策,討論對事學問。一日朱元璋起得很早,來到陶安的府第,也不通報,徑直步入書房,陶安是有名的儒臣,很有學問,儘管如此,仍不滿足,一有空就學習文化知識,創作詩詞曲賦,練習書法,有時夜深了,乾脆在書房過夜。因朱元璋來得匆忙,在書房過夜的陶安,起床不久,來不及收拾房間,朱元璋見陶安以書作枕,乃出此下聯命對。聯語暗誇陶安堪與聖賢之士媲美。陶安聽出,皇上的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句話,還是一副精巧對聯的上聯,他一邊構思下聯一邊說:「皇上過獎了。」忽然瞧見朱元璋手中持扇上繪有山水便靈機一動,即以上聯對之。君臣間對視之後,哈哈大笑。聯語稱頌一統江山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應句以小喻大,語意雙關,借景抒懷,確是氣勢不凡。

呔!爾小子骯骯髒髒,進門就吃,又挾菜,又扒飯,好似饞貓偷食;(胖莊主)呸!你老瞎顛顛倒倒,開口便罵,不通情,不達理,猶如惡狗傷人。——朱元璋應對胖莊主  朱元璋在皇覺寺外出「化緣」雲遊後。有一次到了汝州(今河南省臨汝)某庄,恰逢莊主辦壽,莊主屋內杯筷撞擊聲,眾人嘻戲聲,不斷傳出門外。已有兩餐未進食的朱元璋,肚中咕嚕得挺厲害,在門外把木魚敲得聲啊,見無人問津,在門口轉了兩圈後,徑直衝進了屋,大大方方坐在下席,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喝甜半醉的胖莊主,瞧見這個其貌不揚、穿著破舊的陌生小和尚,覺得很掃興,於是帶著幾分醉意,咪著小眼睛,伸出右手,用二拇指指著朱元璋罵:「呔!爾小子骯骯髒髒,進門就吃,又挾菜,又扒飯,好似饞貓偷食;」朱元璋受辱後,也不示弱,邊吃邊答曰:「呸!你老瞎顛顛倒倒,開口便罵,不通情,不達理,猶如惡狗傷人。」胖莊主聽後,簡直氣暈了,火冒三丈地叫打手們把朱元璋哄出門外。朱元璋被一群打手推的推,拉的拉,推倒在門外的石獅子上,撞得鼻青臉腫,木魚、布袋丟得老遠。當他蘇醒過來時,莊主的大門已經關得嚴嚴的。他勉強掙紮起來,清點了行李,向莊主大門上吐了口唾沫,邁著艱難的步子,離開了該庄。

紀念、題詠、嵌典朱元璋聯

一統江山明社稷;四書精典宋聖賢。——佚名撰朱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下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朱熹,曾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四書集注》。

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佚名撰浙江省慶元、龍泉、景寧三縣(浙南山區)大小菇神廟聯  元明時期,是香菇文化的發展時期。初期,處州人劉伯溫帶香菇進獻皇帝,受到明太祖稱讚,因而有「朱皇親封龍慶景;國師討來種香菇。」的傳說,相傳至今。香菇成為貢品以後,促進了菇業發展。菇神信仰中除了五顯神、吳三公,增加了劉伯溫。元大德年間西洋一帶菇民在吳三公生前菇棚遺址建廟紀念吳三公,明萬曆三年(1574年)明神宗敕封吳三公父子兄弟等十二位為判府相公後,菇民在原址重建,改稱吳判府廟。這個記載證實了《慶元縣誌》吳判府廟中「神姓吳」指的就是吳三公,也說明奉吳三公為菇神得到官方的承認。據《菇業備要全書》中的《朽木產菇章》,葉耀廷先生又旁註「字眼古人笙歌」。《古人笙歌》是唱古人的,從田氏兄弟唱到陳法清、十四夫人和方卿,又從包公唱到唐傳、楊家將。然後才是說到香菇的《出門踏檣章》。楊家將唱完唱《出門踏檣章》,中間有十二句過渡段。唱劉伯溫國師奏明皇洪武欽賜龍慶景獨放香菇,這就是大小菇神廟這副楹聯的來歷。菇山神位和龍慶景菇民家裡香火榜中必有劉國師、吳三公之原因也在此。筆者稱它為《香菇笙歌》的序歌。為了保持歌謠原貌,都保留《菇業備要全書》中分章的原來名稱,山歌的總題目採用龍泉人使用的稱呼:《香菇歌》或《香菇笙歌》。此聯是說「明太祖朱元璋奠都金陵,因久旱求雨而食素。劉伯溫以菇進獻太祖,太祖嘗之甚喜,旨令每歲置備若干。劉伯溫系處州人,顧念龍、慶、景三縣山多田少,地瘠民貧,乘間奏請太祖,以種香菇為三縣之專利,他縣人不得經營此業」(民國初年葉耀庭《菇業備要》)。可見三縣規模栽培香菇已有相當長的歷史,並且成為三縣農民以賴謀生的主產業,從而有了「菇民之鄉」的稱謂。

生於泗,學於沛,長於濠,鳳陽昔鍾天子氣;始為僧,繼為王,終為帝,龍興今仰聖人容。——清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尹孫家鼐題安徽省鳳陽龍興寺朱元璋遺像(像側楹)  孫家鼐(1827-1909),字燮成,號蟄生,別號淡靜老人,壽州人。他幼讀詩書,院試中舉後,初下南闈不第。他目睹諸兄名登金榜,自益奮勉,清咸豐九年(1859年)中一甲一名進士(即狀元)。後受修撰,入值上書房。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他奉慈禧召至西安,起任禮部尚書。還京後,拜體仁閣大學士,歷轉東閣、文淵閣,晉陞武英殿充學務大臣。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宣布立憲,設立資政院,孫家鼐出任總裁,召諸臣輪班進講。撰尚書、四子書講義以進。三十四年(1908年)二月,賞太子傅,在壽縣城北街建「太傅第」,蒙賜「壽」,頒賞御書及諸珍品。還為安徽省鳳陽龍興寺朱元璋遺像側撰寫了這麼一副對聯。宣統元年(1909年)再疏乞病,溫召慰留。尋卒,終年83歲,謚文正公。第二年扶柩回籍,葬於壽縣城南九龍鄉柳樹圩。孫家鼐飽讀詩書,頗富才華,工文賦詩詞。清咸豐九年,孫家鼐參加殿試。咸豐帝命他以大清六代皇帝興隆為題撰聯。須臾之間,他當即吟出聯語:  億萬年濟濟繩繩,順天心,康物阜,雍和其體,乾健其行,嘉氣遍九州,道統紹羲皇堯舜;  二百載綿綿奕奕,治績昭,熙功茂,正直在朝,隆平在野,慶雲飛五色,光華照日月星辰。

附錄一:【朱元璋趣詩選錄】

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智題一詩免禍得福》(和尚宗泐巧釋雷雨詩)  朱元璋之妻馬皇后下葬那天,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朱元璋心中十分不快,忙將僧人宗泐召來。問這樣的天氣有何徵兆?:僧人說:「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同送馬如來。」這回馬屁拍到點子上,朱元璋大為滿意,賞僧人白銀百兩。僧人為了保住腦袋,只好信口逢迎。

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朱元璋《詠雞鳴》詩  相傳朱元璋登基那天早朝,突然聽到一聲嘹亮的雞鳴,他認為是祥瑞,喜不自禁,詩興大發,當即以《詠雞鳴》為題賦詩,於吟出詩的第一句:「雞叫一聲撅一撅,」階前眾臣聽了,覺得出語太俗,但一個個都不敢笑出聲來,只好忍著往下聽,又聽得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有的大臣已實在忍不住了,忙扭過臉去掩口偷笑。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裡,但他並不以為然,也覺得開頭兩句實為平談村鄙之句,難怪讓人偷笑。殊不知此詩用的是欲揚先抑法,待全詩念罷便會覺出其中的妙處。於是,朱元璋接著又念後面兩句:「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日。」眾大臣聽了這兩句,驚得瞠目結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覷這位出身貧寒的皇帝的詩作了。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朱元璋《憤題和尚詰問》詩

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常恐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尚有毫光射鬥牛。——《和尚妙詩免殺身》(和尚吟詩消朱元璋怒)  朱元璋起兵後,有一次隱瞞身份喬裝出行,來到一座寺廟。廟裡的和尚見他為人奇特,就仔細詢問。朱元璋不耐煩,提筆在牆上寫了一首詩:「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和尚見了,嚇得不敢再問。可他們怎麼也沒想到,此人後來竟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之後,聽說當年題在廟中牆上的詩早已被人洗去,就下令將廟中和尚押解至京,準備殺掉。他問道:「為什麼要把我的詩洗掉?」和尚靈機一動當即吟詩:「御筆題詩不敢留,留時常恐鬼神愁;故將法水輕輕洗,尚有毫光射鬥牛。」這幾句連吹帶捧的巧妙解釋,果然使朱元璋聽了龍顏大悅。立即變嗔為喜,再也不追究昔日題詩無痕迹之事,當場下令把和尚全放了。

燕子磯兮一秤砣,長虹作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朱元璋《詠燕子磯》詩  朱元璋當了皇帝之後,多次微服外出巡視。這日在金陵(南京)郊外遇參加進士考試的眾舉子候船。此處景色十分壯觀,萬里長江波濤翻滾,雄偉的鐘山虎踞龍盤。有一舉子遙望遠處秀麗的燕子磯,脫口吟道:「燕子磯兮一秤陀,」眾舉子一致稱讚:「好一個氣勢磅礴的起句!只此一句足見你胸襟之博大了。」朱元璋聽了卻冷笑一聲。有人忙上前指責:「先生為何發笑?」朱元璋道:「此句氣魄雖大,只恐難以為繼。」的確,以偌大的燕子磯為秤陀,又拿什麼喻秤桿、秤鉤呢?良久無人為繼,朱元章見狀大笑,說:「待我試續一下。」當即吟道:「燕子磯兮一秤陀,長虹作桿又如何?天邊彎月是鉤掛,稱我江山有幾多!」續得巧妙,解得深邃,尤把江山稱為己物,出語更是不凡。眾舉子暗自佩服,卻不知續者乃是當朝皇帝。

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濫承上天賜,自慚無德頌陶唐。——《謝恩詩一字之誤被殺》(和尚來複謝皇宴詩)  明朝初年,因太祖朱元璋多疑,故文禍迭起。如僧人名叫來複,字見心,江西豐城人,應召入京建法會。一次朱元璋賜宴,來複呈詩謝恩,詩云:「金盤蘇合來殊域,玉碗醍醐出上方;稠迭濫承上天賜,自慚無德頌陶唐。」詩中「殊域」本是異國之意,朱元章認為「殊」字拆開是「歹」、「朱」,曲解為對朱姓皇帝的輕蔑和咒罵,於是勃然大怒,誅殺來複。正因如此,人們在朱元璋面前膽戰心驚,只恐禍從天降。

一對湘江玉並看,兩妃曾灑淚痕斑;漢家四百年天下,總屬留侯一箸間。——《巧詠「箸」詩劉基得重用》(劉基題詠箸〔筷子〕詩)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元末進士,明初大臣。據說劉基第一次與朱元璋相見時,朱元璋設宴招待,席間問道:「先生會作詩嗎?」劉基說:「吟詩作賦乃讀書人最起碼的本事,怎麼能不會呢?」朱元璋於是便指自己手執的斑竹箸(筷子),要他以此為題吟詩。劉基應聲便吟:「一對湘江玉並看,兩妃曾灑淚痕斑;」用堯之女娥皇、女英慟哭而有斑竹之典。朱元璋聽了皺著眉頭說:「秀才氣味。」劉基說:「還沒作完呢。」按下來又吟出兩句:「漢家四百年天下,總屬留侯一箸間。」轉用張良(被封留侯)「請借前箸為大王籌之」典故,表達願為朱元璋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之意。朱元璋聞聽大悅,再不以劉基為一介秀才,頓生相見恨晚之感,有劉基為軍師,整日相伴,輔佐自己以對天下。

附錄二:【大明帝國】  明朝(1368-1644)。公元1368年,強大的蒙古帝國元終在一片的農民起義中結束。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中華民族從一個厄運又走進另一個黑暗的長夜。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雖是一個由純中國人建立的王朝,朱元璋經二十年的努力,統一了中國,擔他把明王朝建成一個極度中央集權的政權,對他的朋友、舊手下和大臣等進行大屠殺,這種自私和愚昧的性格傳給了他的子孫,他的子孫們以此心態治理中國,雖有效的保持了王朝的穩定,但確把中國籠罩在一片恐怖的氣氛中。這種心態還表現在對知識方面,明王朝對科舉的範圍只局限在儒家的「四書,五經」中,定文章只用八股文,此時的歐洲已進入文藝復興時代,而中國人的確只生活在一片的壓迫中。  自明朝以前,中國人的苦難,很少來自外敵,但來自本國暴君暴官,中國人如果不建立一個有效的民主政權,暴君暴官就永遠沒完沒了,而中國人的日子就永遠要等待著英明的群子的到來。明政府對海上的擴張由鄭和所帶領,航行距離之長,在當時的世界無人能出其右,鄭和所帶領的船隊航行印度洋和南中國海,好像泛舟於中國的內湖。帶給所到諸國很大的衝擊。擔由於中國是一農業帝國,對從事海處事業可能獲利這一點,並不感興趣,遂將海洋留給了阿拉伯人和歐洲人。明末宦官專政,明政府為應付內患,填補王朝的儲備不足,對付女真族後金的外侵,鎮壓闖王李自成,不斷加稅,加征「遼餉」(東北女真)「剿餉」、「練餉」,給百姓加深沉重的負擔,政治腐敗,為官貪污成風,是明末的一大痼疾。1644年,明王朝終於在內憂外患之下,走向滅亡。

〖明字來歷〗  明朝為何要叫「大明」?「明」是什麼意思?千百年來,流傳著各種不同的說法。  原來,明朝的「明」源於明教,明教也叫摩尼教,又稱日月教或光明教,是元末農民起義軍所信奉的一種宗教。該教崇拜光明之神,認為世界即由明暗兩種力量組成,明即是光明,是善,是理。當天下黑暗至極時,光明之神——明王便會出現,經過鬥爭,趕走黑暗,重建光明也即正義和善的世界。朱元璋早年加入過明教,接受了明教的思想,認為自己便是明王出身,所建立的國家也是正義、真理和光明的化身,因此當他正式登基後,便改原來的吳政權為「明朝」。早在元朝末年,明教影響導致農民大起義。起義領袖韓山童便自稱明王。他死後,他的兒子韓林兒繼稱為小明王。朱元璋最初參加起義軍,原本是小明王的部將,後害死小明王韓林兒,國號仍承韓林兒叫明,為示更高級別,便叫做大明。  朱元璋的一大幫儒士們,則對「大明」作了更神秘的註腳。他們說,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是起於南方,再平定北方的。依五行學說,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赤;北方是水,屬陰,神是玄冥,顏色黑。南方即是光明,而南方神祝融便又叫朱明,所以興起於南方的朱元璋政權便叫做大明,兆示以火制水,以陽消陰,以明克暗。在一個叫吳義新的學者所著的《鳳陽新書太祖本紀》中,更有這樣離奇的說法:朱元璋姓朱,而朱姓源出於祝融朱明。朱元璋定都金陵,而金陵正是祝融的故墟,所以建國號為「大明」,以示不忘朱明先祖。祝融名叫「朱明」,正巧是將皇帝的姓和國號聯在一起。可見國號「大明」,也是天意。儒家們還說,明便是光明,是火,分開來便是日月二字。國號「大明」,象徵朱家天下如太陽普照四方,如日月般前途光明,萬代永昌。一句話,朱氏大明政權是永恆的太陽,是永恆的月亮。

附錄三:【大明帝國皇室宗譜】 序  廟號   謚號   姓名(生卒年/歲)   年號(在位時間/年)   簡注(01)明太祖 高皇帝 朱元璋(1328-1398=70) 洪武(1368-1398=31) (02)明惠宗 惠 帝 朱允炆(1377-0000=00) 建文(1398-1402=04) 下落不明(03)明成祖 文皇帝 朱 棣(1360-1424=64) 永樂(1403-1424=22) (04)明仁宗 昭皇帝 朱高熾(1377-1425=48) 洪熙(1425-1425=01) 在位10個月(05)明宣宗 章皇帝 朱瞻基(1398-1435=37) 宣德(1426-1435=10) (06)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鎮(1427-1464=37) 正統(1436-1449=14)  (07)明代宗 景 帝 朱祁鈺(1428-1457=29) 景泰(1450-1456=07) (08)明英宗 睿皇帝 朱祁鎮(1427-1464=37) 天順(1457-1464=08) (09)明憲宗 純皇帝 朱見深(1447-1487=41) 成化(1465-1487=23) (10)明孝宗 敬皇帝 朱祐樘(1470-1505=36) 弘治(1488-1505=18) (11)明武宗 毅皇帝 朱厚照(1491-1521=31) 正德(1506-1521=16) (12)明世宗 肅皇帝 朱厚熜(1507-1566=59) 嘉靖(1522-1566=45) (13)明穆宗 庄皇帝 朱載垢(1537-1572=35) 隆慶(1567-1572=06) (14)明神宗 顯皇帝 朱翊鈞(1563-1620=57) 萬曆(1573-1620=48) (15)明光宗 貞皇帝 朱常洛(1582-1620=38) 泰昌(1620-1620=01) 在位1個月(16)明熹宗 折皇帝 朱由校(1605-1627=22) 天啟(1621-1627=07) (17)明思宗 烈皇帝 朱由檢(1610-1644=34) 崇禎(1628-1644=17) 

附錄四:【明、清兩朝宮廷諸數對照表】(清康熙二十六年〔1690年〕統計) 項目     明朝      清朝    對比    簡注宮  女  9000人     134人    -98.5%  慈寧宮不計宦  官  10萬人     500人    -99.5%木材供應  1400萬公斤/年  3.5萬公斤/年 -99.8%木炭供應  600萬公斤/年  5萬公斤/年  -91.7%年金花銀  97萬兩/年    無      -100%光祿寺貢銀 24萬兩/年    3萬兩/年   -87.5% 脂粉開支  40萬兩/年    無      -100%日常開支  1萬兩/日    35兩/日   -99.7%

附錄五:【朱元璋軼事、趣聞】

〖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本名朱重八,又名朱興宗,字國瑞,祖籍為江蘇沛縣,祖、父後定居濠州(今安徽省鳳陽縣)。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年)17歲時因父、母、兄皆死於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覺寺為僧。不久以行童游食於淮西一帶。至正十一年(1351年)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至正十二年(1352年)閏三月初一日投郭子興部下,郭子興見元璋狀貌奇偉,異於常人,遂留置為親信兵,屢次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子興大喜,署為鎮撫,復將養女馬氏給與元璋為妻,後為高皇后。至正十五年(1355年)三月郭子興病逝,其子郭天敘代領其眾,時韓林兒出詔封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慨然曰:「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遂不受。但念林兒勢盛力強,可利用以成帝業,乃用其年號以令軍中。九月郭天敘、張天佑2人皆戰死,於是郭子興部將盡歸朱元璋。率軍斷纜渡江,取採石(今安徽省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省當塗),並於次年攻佔集慶(今江蘇省南京),改名應天。此後以應天為根據地,相繼攻取常州、江陰、常熟、徽州(今安徽省歙縣)、揚州等地;並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在應天屯田,興修水利,恢復農業生產。朱元璋消滅東南的孤立元軍後,即開始與元末各割據勢力展開較量。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遣將呂珍圍安豐,殺劉福通。韓林兒派人告急於朱元璋,劉基(伯溫)諫朱元璋不可往援。朱元璋曰:「小明王被圍甚急,我向奉他龍鳳年號,不忍袖手旁觀,因此不得不往救。」遂率徐達、常遇春往援,擊走呂珍,迎林兒歸滁州。此時小明王已成為朱元璋的傀儡,但朱元璋仍奉龍鳳年號,以借題發揮。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與陳友諒決戰於鄱陽湖,陳友諒敗死。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自立稱為吳王,建百司官屬,所用封拜除授及有司文牒,稱雲皇帝(小明王)聖旨,吳王(太祖朱元璋)令旨。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二月劉基密稟太祖命廖永忠,以迎韓林兒南來為名,行至瓜步覆林兒舟,沉於水遭溺斃,朱元璋乃成為最高領袖。於是朱元璋改明年為吳元年(1367年)。同年俘張士誠。此後在南征浙東方國珍、福建陳友定的同時,派出大軍北伐中原,發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對北方人民反抗民族壓迫頗具號召力。在南征北伐的順利進軍中。  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即皇帝位,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建國號「大明」。七月徐達率領的北伐軍逼近大都,元順帝攜后妃、太子倉皇出逃上都,統治中國98年的元代滅亡。此後統一戰役仍在繼續,同年湯和率領的南征軍滅方國珍、陳友定,福建、兩廣盡入版圖。明洪武四年(1371年)四川平定。為削弱將領的軍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設五軍都督府。洪武十四年(1381年)平雲南。洪武二十年(1387年)山西、陝西以及東北平定,全國統一。削平群雄,統一南北的同時,吸取歷史的經驗教訓,為穩固新建王朝的統治,制定一系列政策和制度,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和發展。廢中央中書省和丞相,政歸六部,六部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改御史台為都察院,與大理寺、刑部合稱三法司。在地方廢行中書省,設立承宣布政使司,又設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合稱都、布、按三司,各自直屬中央。又創立了衛所制,行安養生息的經濟政策,採取獎勵墾荒,實行民屯、軍屯、商屯等屯田制度,興修水利,在全國推廣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等一系列有利於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使明社會經濟較快地得到了恢復和發展。下令清丈土地,編製賦役黃冊、魚鱗圖冊,建立里甲及糧長制,把農民束縛在土地上。限制和打擊舊豪族地主、規定工匠輪班制、放鬆對手工業者的人身控制等政策,對恢復和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也起了促進作用。為充實官僚機構,採取薦舉、學校、科舉三途並用的辦法選取官吏。鑒於元代官吏貪污腐敗以至亡國的教訓,決意整頓吏治。甚至以剝皮囊草來懲辦貪官污吏,辦法之嚴酷為歷史上所罕見。厲行整頓雖有一定效果,但因其性格猜忌多疑,也濫殺了不少無辜。為強化皇權,解決統治階極內部矛盾,借胡惟庸案、藍玉案大肆誅戮功臣;為保證封建統治秩序的穩定,制訂了《明律》和《大誥》,還特別設立錦衣衛特務機構。   明初朱元璋還實行分封制,將24個兒子和1個從孫分封到全國各地,以鞏固統治。由於北元回歸大漠後保有相當強的軍事力量,對明朝北部形成極大威脅,故分布在北方邊防線上的塞王兵力尤為雄厚。洪武后期這些塞王已掌握邊防軍事指揮權,防止了軍權旁落。朱元璋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影響深遠,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奠定了明朝的統治基礎。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發展到空前程度,以及由此對社會經濟產生的阻礙作用,也反映出中國封建社會後期的歷史特色。朱元璋勤奮治國31年,整肅吏治,嚴懲貪官,創立衛所,鞏固邊防,重視農業,對社會的穩定,國家的統一和發展,都起了積極作用。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朱元璋大興冤獄,誅殺功臣,設立錦衣衛,對官民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廢除丞相制,抑制賢能的輔佐,使權臣和宦官更容易控制政權,導致明末宦官專權,民亂紛起。  朱元璋為了使江山永固,恢復了周代的分封制度,將自己的兒子分封到全國各地,並且統領軍隊,以北方的九個邊塞藩王統兵最多,朱棣即為其一。由於藩王的權力過大,明太祖在世時有言官上書,以晉八王之亂為例,指責太祖分封的隱患。但明太祖沒有表態。至暮年諸王的兵權日盛,尤以燕王朱棣、寧王朱權為最,皇太孫朱允炆曾經憂慮,一旦祖父架崩,自己如何來制約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洪武三十一年(1398)閏五月五日病逝,葬南京鐘山孝陵。立廟號太祖,初謚高皇帝。永樂初加謚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增謚為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朱元璋共在位31年,1398年病逝,時年71歲。明太祖死後只有4年,朱允炆政權就被四叔朱棣推翻,而且朱棣一上台,就消除了藩王的兵權,至明中葉之後,藩王只有虛號,而無實權。

〖佛教因緣〗  元至正四年(1344年)鳳陽發生火災和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及兄長相繼去世。元璋到皇覺寺拜釋高彬長老為師,落髮入了佛門。他入寺時,身體瘦弱,又有病。入寺後,有正常的飲食供給、調養,身體漸壯起來了。師父高彬長老對朱元璋很好。一年後的一個晚上,朱元璋無意發現師父練習武藝,他暗中跟著學,被高彬師發現,就收朱元璋為學藝弟子。在高彬師的教導下,他白天學文,晚上練武。3年後鳳陽又遭災,寺中經濟困難,眾僧只得外出掛單、化乞,朱元璋也只得含著眼淚,告別高彬法師,離開了皇覺寺。至正十三年(1352年),朱元璋在元末農民運動中,還俗從戎,加入濠州郭子興的隊伍,甚得郭子興的器重。1355年郭子興病死。韓山童的兒子韓林兒在濠州稱帝,稱為小明王,國號大宋。朱元璋先後被任為副元帥、江南行省平章事和左丞相。他注重軍紀,「軍無紀律,何以安眾」、「愛加於民,法行千軍」。1363年春小明王政權失敗,朱元璋此時已成為起義軍的中堅,統率的部隊逐漸變為新的封建統治集團。這一年,朱元璋在鄱陽湖與陳友諒戰鬥中取得勝利,自立為吳王。此後,他率大軍南下,數年間統一南方。在北伐抗元中,他發布檄文,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剛陳紀,救濟斯民」的口號。實際上是以朱元璋為首的漢族王朝代替蒙古貴族的舊王朝。1368年在北伐中,朱元璋40歲在應天(今南京市)即帝位,建國號明,改年號為洪武元年。  朱元璋與佛教的因緣由來已久。從他撰寫的《皇陵碑記》碑文中記敘中得知「空門禮佛,出入僧房」。朱元璋登基定典以後,「託身於寺四年,常思之」。首先重建了自己早年出家的皇覺寺。據《中國宗教名勝》中載:「龍興寺,在今安徽鳳陽縣城北鳳凰山日精峰下。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覺寺,其立國稱帝後從鳳陽的甘郢移至今址重建。賜名『大龍興寺』,並親撰《龍興寺碑》文,設僧錄官主持,頒降龍興寺印。」據《洪武實錄》載:「有佛殿、法堂、僧舍381間,為國內著名大剎。現歷經六百餘年,尚有殿閣20餘間,佔地數畝,紅牆黃瓦,掩映於茂林修竹間。寺內有朱元璋畫像、鐵像以及銅 、鑄有銘文的銅磬等。今『龍興古剎』牌坊、『皆大歡喜』牌額、明鑄大銅 、銅鐘、明萬曆詩碑等文物,完好無損。大殿內東西兩廊,明、清兩朝名人題詠琳琅滿目,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朱元璋親書「第一山」石刻,重修複製明太祖畫像懸掛於大殿正中,有僧法海曾寫《游第一山》詩以記其事:  三百年來瞬息間,紅塵不染白雲間。  老僧記取龍興寺,第一人題第一山。  朱元璋重用僧人。明洪武初朱元璋皇帝敕令釋寶曇國師往四川峨眉山常住。據清《峨眉山志》載:寶曇國師,吳人,斷岩禪師後身,洪武初,敕往峨峰,重建鐵瓦殿,並鑄普賢金像。留蜀10年,道化大行。後召還,卒於天界寺。明太祖朱元璋寄《寶曇禪師》詩二首:  一:斷岩知是再來身,今日還修未了因。    借問山中何所有,清風明月最相親。  二:山中靜閱歲華深,舉世何人識此心?    不獨峨眉幻銀色,從教大地變黃金。  朱元璋還選有道高僧侍奉諸王。洪武十五年(1382年)馬皇后逝世。明太祖朱元璋敕選有道高僧侍奉諸王子,為諸王誦經薦福。當時,任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推薦,臨濟宗高僧釋道衍(1335-1418),俗姓姚,名廣孝;出家後法號道衍,字期道,號獨庵,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至燕京(今北京市)侍奉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後來成祖即帝位,授道衍僧錄司左善世,永樂二年(1404年)拜道衍為資善大夫,太子少師。明太祖朱元璋對高僧大德的敬仰有加,並御制詩以贈之。僅五台山就有他御制詩碑二則。  一、在五台山普光寺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御制詩碑云:  沙門號壁峰,五台山愈崇。固知業己白,此來石壁空。   能不為禪縛?區區幾劫功。處處食常住,善世語龐鴻。   神出詣靈鷲,浩瀚佛家風。雖已成正覺,未入天台叢。   一朝脫殼去,人言金壁翁。從斯新佛號,盞水溢蛟龍。   飛錫長空吼,只履掛高松。果然忽立化,飄然凌蒼穹。   寄與壁峰翁:是必留禪宗。  據明釋鎮澄法師著《清涼山志》載:「金壁峰,寶金,字壁峰,乾州石氏子。童年依雲寂溫公,剃髮受具。後學禪觀,叩晉海雲公。遁峨眉,柏葉為食。後北游,至五台山棲靈鷲庵,元帝因請祈雨有功,賜號寂照圓明大師。至明洪武戊申(1368年)上(指明太祖)詔至奉天殿,應對稱旨,命居天界寺,日接天顏,訓唱法義。賜紫衣、金缽、及御制詩。」   二、五台山普恩寺還有洪武御制詩:  師心好善善心淵,宿因曠作今復堅。與佛同生極樂天,觀空利物來東邊。   目有神光頂相圓,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談般若生紅蓮,周旋俯仰皆幽玄。   替佛說法近市廛,驊騮雜還擁粉鈿。飄飄飛度五台巔,紅塵富貴心無牽。   松下趺坐自忘緣,人間甲子不知年,此之謂入如來禪。  據《清涼山志》具生吉祥傳載:「具生吉祥,中天竺迦維羅國剎帝利種,三藏五明,無不徹究。入雪山習定,十有三年,得奢摩地,證於迦羅室利尊者,尊者可也,且令護持。明初因禮五台,特來東土。洪武二年(1369年)既游五頂,駐錫壽安禪林。洪武七年(1374年)上聞其行,詔住蔣山,開化京師。聽法者風雲駢集,見師慈相,善心油然,四方檀施,填門塞路,師莫然自若,悉濟飢貧。八年春,太祖賜詩慰之,詩中有『笑談般若生紅蓮』之句。十四年(1381)師足患疾不能行,帝敕醫療之。師奏往五台。……不久,至午,師鹽沐,更衣危坐,長叮而化,荼毗得五色舍利。門人建塔於西林庵。他著有《示眾法語》三卷,並譯七枝戒本傳世。」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佛教採取保護政策,在朝廷設僧錄司官,統領全國佛教。洪武十四年(1381年)還規定僧人的服裝:禪僧茶褐常服、青絛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絛淺紅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絛淺紅袈裟;僧官如之。惟僧錄司官,袈裟、綠文及環皆飾以金。

〖對聯情緣〗  明太祖朱元璋喜歡楹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話說窮苦出身的朱元璋,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登上皇位,龍袍加身。世有「對聯天子」之稱,他的老婆馬氏也頗能對。中國明清之際對聯的繁榮與他的倡導和實踐不無關係。朱元璋賜給徐達一副對聯:  破虜平蠻,功貫古今人第一;  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後來在徐達死後,朱元璋又親自撰寫了碑文。但人們後來所看到的碑文,竟出現了圓圈形的標點。據說這碑文很可能是大臣代筆的,怕朱元璋閱讀時不大通,就用標點給斷了句。而工匠們在刻制時,以為是御筆,不敢改動,就連標點一起刻上了。朱元璋倡導了春聯的流行。「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在除夕時傳下旨意:「公卿士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後來,朱元璋為了取吉利,命令春聯要用硃砂紙作底,用黑墨寫字,並取名為「萬年紅」。「紅」與「朱」義同表明了他想讓大明的江山萬代相傳。當上了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是春風得意,工作之餘,還舞文弄墨,熱衷於推廣文化事業。朱元璋是中國第一個下令民間過年貼春聯的皇帝。在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之後,有一年除夕前,朱元璋腦袋一拍,忽然下了一道聖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清陳雲瞻《簪雲樓雜話》)  傳令兵(威嚴地念):從即日起,家家戶戶都貼春聯,熱熱鬧鬧過文化年。(大年初一,為了感受過年貼對聯的新風尚,朱元璋與馬皇后喬裝改扮去逛街,馬皇后化名女僕翠花隨行。看聖諭是否得到貫徹,誰家的春聯寫得好,以示「與民同樂」。一眼望去,街上到處是紅通通的對聯,好不喜慶。不少賓館、酒店門口的對聯都寫著:「東不管,西不管,酒管;興也罷,衰也罷,喝罷!」橫批:「味在其中」!)  朱元璋:呵呵,進去喝兩杯?   馬皇后:不去啦!   馬皇后:(髮廊)「雖是毫末技藝;卻是頂上功夫。」看來技術不錯!老公,我要美髮啦!  朱元璋:NO!   朱元璋:(藥店)「但願世間人常健,何妨架上藥生塵。」(感動地)瞧這店主的思想境界,嘖嘖!突然,他們發現有人沒貼春聯。   朱元璋(生氣):嗯?誰家這麼大膽,竟敢違抗聖旨,不貼春聯!氣死我了,錦衣衛,給我殺!   馬皇后:慢著!大過年的,多不吉利!還是先看看再說。   大 豬:救命啊!   閹豬戶:站住!看刀!   朱元璋:往哪裡跑!   閹豬戶:你攔著俺幹嗎?!   朱元璋:你的腦袋還要不要了?   閹豬戶:說什麼呢你?   朱元璋:你為什麼不貼春聯?   閹豬戶:俺是文盲!   朱元璋:不會寫可以買啊!   閹豬戶(哭訴):俺窮!一年365天,風霜刀劍嚴相逼。俺家兒女成群,連肚子都吃不飽,哪裡買的起春聯啊。   朱元璋(哭著):想當初,俺也是窮人啊,討飯,趕豬、放羊、做和尚,什麼沒幹過……   朱元璋:給個紅包扶扶貧吧。   馬皇后(耳語):給錢俗了點。不如你寫個對子送給他。再說,我沒有零錢啊。   朱元璋:也好,我給他寫個痛快點的對子吧。   朱元璋(大喊):筆墨伺候!一二三四,二二三四,三二三四!嘿,有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  小豬一:很有深度!  小豬二:很有哲理!  小豬三:很有想法!  豬齊聲:實在是高!  朱元璋:我是誰!(朱元璋和馬皇后逛了一圈回來以後……)  朱元璋:嗯?大膽刁民,朕寫的對聯怎麼還沒貼哪?   閹豬戶:謝聖上隆恩,皇上寫的對聯是國寶,俺捨不得掛在外面風吹雨淋!已經把它高懸於中堂,俺決心天天焚香敬祝,並作為獻歲之瑞哩!   朱元璋(模擬《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的調子):翠花,賞銀子300兩,讓他子弟上貴族學校讀書!

〖重典懲貪〗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一直旗幟鮮明地懲治貪官污吏,並且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懲貪措施。朱元璋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懲治貪官污吏態度最堅決、手段最殘酷、效果最明顯的封建皇帝,使明初出現了「官吏守令畏法,百姓安居樂業」,吏治澄清長達100多年的景象。朱元璋把「以民為本」作為懲貪的出發點。有著貧困童年和少年流浪生活經歷的朱元璋,在親眼目睹了元朝末年貪官污吏「肆虐百姓、蠹政害民」的局面之後,養成了他疾惡如仇的品格,在他還沒當皇帝之前,他就曾經發誓,有朝一日,我當了皇帝,非把貪官污吏龜孫子全部收拾了不可!  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反覆告誡大臣:「天下初定,百姓財力俱困,譬猶初飛的小鳥,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搖其根,要在安養生息之」。他還派官員到各地進行調查並對臣僚訓誡說:「朕素喜除惡務盡,誓欲殺盡貪官。你等肩負君恩民望,必激奮為之。辦理案件,須順藤摸瓜,層層追查。中央六部如有人貪賄,必問清贓物來自何方。如來自府、縣,知府、知縣也要抓來。不管涉及到任何人,都不能手軟留情!」基於此,朱元璋非常重視法制的建設,命令大臣修訂了《大明律》,還親自指導主持編定了《明大誥》,用於全國的法制建設,矛頭直指貪官污吏。在朱元璋看來,如果官吏們貪污腐化,則廣大百姓就難以維持生計,不嚴懲貪官污吏,就難保百姓不鋌而走險,就難保大明的江山永固。當調查官員把調查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官員的為政情況送到朱元璋手上時,各種貪污情況使他大為震驚。於是,朱元璋立刻下了一道詔令:「凡官吏貪贓銀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恕!」《大明律》中還規定:官吏受賄而枉法,一貫以下杖70,每5貫加一等,至80貫處絞刑;受財而不枉法,一貫以下杖60,每5貫加一等,至120貫杖100,流放3000里,並罷其官職,永不敘用。據史料記載,僅洪武九年,發配流放到鳳陽的貪官就多達一萬多人。另外,《明大誥》中還把前代已經廢止不用的酷刑如挑筋、剁指、刖足、斷手、鉤腸、凌遲等酷刑重新恢復使用,使犯者噤若寒蟬。如果官吏貪贓銀60兩,除了斬首示眾以外,還要剝下皮來,在皮中塞上稻草稱為皮草人,立在大堂之旁,以警告繼任者。這種種令人髮指的酷刑,雖然慘無人道,但在懲治貪官污吏方面的確起了很大作用。  朱元璋不僅立重法懲治貪官污吏,而且執法也雷厲風行,從不手軟。一是他法不袒功。他認為不論官吏職位高低,功勞多大,都依法論處。如開國功臣朱亮祖,曾參入攻打陳友諒、張士誠等戰役,對明朝的建立立了汗馬功勞,因功封為永嘉侯。但在朱亮祖出鎮廣州任內時,收受賄賂,釋放了一名被番禺知縣逮捕的大案犯,並

推薦閱讀:

【合作原創】鄉村朋友對對聯(415)
對聯小輯(11)
淺說詩律中拗律等在對聯中的應用?(楊柳困)

TAG:對聯 | 朱元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