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恩仇錄》與乾隆身世離奇傳說

這番話每一句都打入了乾隆心坎。他知道自己是漢人後,曾幾次想下令宮中朝中改服漢人衣冠,都被太后和滿洲大臣攔住,心想倘若真的依著陳家洛的話,把滿人趕出關外,重還漢家天下,自己就是陳姓皇朝的開國之主,功業實可上比劉邦、李世民。他正想接話,忽聽得遠處傳來一陣犬吠之聲,又見陳家洛雙眉一揚,凝神外望,只見四條身軀異常龐大的狼犬向六和塔疾奔而來,後面跟著兩人。……《書劍恩仇錄·第十一回高塔入雲盟九鼎快招如電顯雙鷹》

金庸先生在《書劍恩仇錄》中,把乾隆描寫為漢人海寧陳家之後,將乾隆為漢人的傳說推到了高峰。但在《書劍恩仇錄》後記中金庸便明確指出「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據,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而歷史傳說往往是小說家所愛,演義小說傳播勝過正史是歷來傳統。

《書劍恩仇錄》書中寫,當時的反清幫會——紅花會的總舵主於萬亭秘密入宮,將乾隆生母陳世倌夫人的一封信交給乾隆,信中詳述當年經過,還說乾隆左股有胎記,以此為證讓乾隆對自己身世產生疑問。乾隆於是將幼時乳母廖氏傳來詢問,得知詳情。浙江海寧的陳士倌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並且和當時的皇四子雍親王關係密切。康熙五十年(1711)八月十三日,雍親王胤禛的側妃鈕祜祿氏生了一個女兒,後聽聞陳世倌的夫人同日生產,於是命人將陳世倌夫人所生兒子抱進府里觀看,「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浸淫官場已久的陳世倌意識到此事性命攸關,不敢聲張,不久後辭官回海寧。而那個被換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金庸還虛擬了陳世倌的三公子,即乾隆皇帝的弟弟陳家洛這一人物。陳家洛是《書劍恩仇錄》一書的主人公,繼於萬亭之後成為紅花會總舵主後,在得知自己與乾隆身世後,試圖勸說乾隆與紅花會結盟,恢復漢人朝廷。熱戀陳家洛的回部香香公主也犧牲了自己的愛情,入宮服侍乾隆,欲助陳家洛一臂之力,事敗後自刎。金庸小說精彩紛呈,流傳極廣,因而這段關於乾隆的傳說也廣播海內外。

乾隆生母傳聞

清末天暇著《清代外史》較早記述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這段偷龍轉鳳故事,至20年代許嘯天著《清宮十三朝演義》又演繹出乾隆去江南尋母的情節,到金庸《書劍恩仇錄》加入陳氏後人勸乾隆恢復漢業故事,將乾隆為海寧陳家之子的傳說推到了高峰。

傳說海寧陳家有乾隆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愛日堂」,一塊「春暉堂」。「愛日」典出漢代揚雄《孝至》中的「孝子愛日」,「春暉」典出唐代詩人孟郊的贊母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此旁證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據清史學家孟森考證,海寧陳家確實有這兩塊匾額,但兩塊匾額分別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和五十二年(1713)年御書賞賜的。當時陳家在朝中為官的侍讀學士陳元龍、陳邦彥前後奏請,康熙題寫後賞賜其父母,而並非乾隆所書,兩塊匾額與乾隆毫無關係。

傳聞乾隆是海寧陳家之子的另一有名證據,則是說乾隆在位期間曾六次南巡,其中四次到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隅園,並將「隅園」改為「安瀾園」。這與海寧陳家仕宦之盛及乾隆南巡目的有關。《書劍恩仇錄》中乾隆曾對陳家洛說,「你海寧陳家世代簪纓,科名之盛,海內無比。三百年來,進士二百餘人,位居宰輔者三人。官尚書,侍郎、巡撫、布政使者十一人,真是異數。」這段話出自陳氏後人陳其元《庸閑齋筆記》,海寧陳家仕宦之盛海內稀有。金庸小說中的乾隆生父陳世倌曾因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乾隆降旨斥責陳世倌自補授大學士以來,「無參贊之能,多卑瑣之節,綸扉重地,實不稱職」。自詡以孝治天下的乾隆,想必不會如此罷官斥責生父。

乾隆南巡四到海寧,目的是視察錢塘江海塘工程,這從乾隆《觀海塘?志事詩》「海寧往何為?欲觀海塘形」等句可看出。海潮一旦衝破海塘,浸淹蘇、松、杭、嘉、湖等全國最富庶之地,則嚴重影響政府賦稅和漕糧的徵收。視「海疆為越中第一保障」的乾隆皇帝,視察海塘之餘住在「隅園」,主要是居此園中即可聞潮聲,乾隆將園名改為「安瀾園」,也即含海水永安其波瀾之意。而且在海寧這樣的小城裡,也很難找到比三朝宰相家更適合接駕的地方了。隅園景色秀麗,金庸在《書劍恩仇錄》的附註也稱安瀾園,「園林之勝,似不輸於曹雪芹筆下之大觀園」。乾隆還命人繪製安瀾園圖帶回京城,在圓明園中仿造了一處,也稱安瀾園。

還有海寧「公主樓」的傳聞,以契合乾隆是抱養之說。海寧馮柳堂寫《乾隆與海寧陳閣老》一文稱,被換走的雍正之女由陳家帶回海寧,長大後嫁給了當朝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溥也甚得皇上恩寵,官至大學士。蔣溥的夫人陳氏在常熟所居之樓,當地稱為「公主樓」。孟森先生曾親自問很多常熟人,都說不知有「公主樓」,問蔣氏後人也不知道。馮柳堂以蔣溥去世時,乾隆曾兩次親往視疾,作為蔣溥之妻為「公主」的證據。但孟森先生認為,蔣溥久居相位,得了重病,皇帝去探望,死後親自去祭奠,這只是為常例,馮柳堂所舉證據不足為信。

關於乾隆身世,除了《書劍恩仇錄》援用的海寧陳家之子說,還有其它幾說。

晚清著名詩人、學者王闓運在所著《湘綺樓文集》中有一篇《今列女傳》,文章稱乾隆生母是一名出身貧寒的承德女子,十三歲時到北京,正好趕上選秀女,前往看熱鬧,不知不覺被卷人秀女行列竟被選中,分發至雍正貝勒府,做了雍正王府的丫頭。在侍候雍正過程中懷孕生下了乾隆。但清代選秀女制度森嚴,外人難以混入,諸多熟悉清宮掌故的遺老和對清后妃素有研究的學者,都對王闓運上述記載有異議,認為其所記不實。

還有種說法來自曾任民國國務總理的熊希齡。熊希齡在熱河行宮見到一處茅草房,草房在「東宮」(俗稱「太子圓」)內,與樓台亭榭相毗,極不協調。因不解其疑,詢知其掌故者,一名80多歲的「老宮役」講訴了茅草房的來歷:

「乾隆帝之生母為南方人,諢名『傻大姐』,隨其家人到熱河營生。時方選秀女,臨時缺一名,遂把她列入充數。後來太子(雍正帝)病重,傻大姐在侍女之列,服侍最勤,四十餘日衣不解帶,太子感其德,病癒後遂和她有關係,她後來在一個茅棚內生一子,即乾隆帝也。後來乾隆帝就在產生之地作此茅屋,留為紀念。」

胡適在1922年4月2日的日記中記下了熊希齡轉述的這段「老宮役」的話。這種說法與王闓運的記載非常相似,選秀女和伺奉雍正得子均與王闓運之說雷同。但乾隆生母身份發生了質的變化,從駐防熱河的旗人鈕祜祿氏變成了南方籍的漢人「傻大姐」。出生地點也從雍和宮移到了熱河茅草房。而此後乾隆生母傳聞又沿著這一脈絡進一步演繹,剔除了冒選秀女這一不合理的情節。

1944年5月出版的《古今文史》刊登了周黎庵的《清乾隆帝的出生》一文,他在文中記載了遜清遺老冒鶴亭的講述,認為乾隆的生母是山莊醜女。一年秋天,雍親王胤禛隨康熙到熱河狩獵,射到一隻梅花鹿,宰而飲其血。鹿血性熱,有壯陽功效,胤禛喝後躁急不能自持,秋狩又不能帶嬪妃,行宮有漢族宮女李氏,面貌奇醜,胤禛飢不擇食與之交歡。第二年,康熙又到避暑山莊,發現醜女即將分娩後震怒,追查此事,雍正承認是自己所為。康熙不能容忍醜女宮殿在分娩,指一草棚馬廄令醜女進入誕下男嬰,即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最早講訴這段故事的冒鶴亭曾任熱河都統幕僚,據他講,故事是從熱河當地宮監那裡聽來的,清廷每年都撥專款修葺那間草屋。官修《熱河志》中還專門提到過這間不像樣子的草棚。後來乾隆奉母南巡,江南命婦私下均說太后長得很醜。台灣史學家莊練,小說家高陽等都相信此說,甚至考證出這個李氏名字叫李金桂。

乾隆出生地之謎

與乾隆生母傳聞密切相關的,是乾隆出生地之謎。乾隆到底出生在北京雍和宮,還是承德避暑山莊,分別持這兩種說法的不是別人,正是乾隆皇帝自己和他的兒子嘉慶皇帝。

雍雍和宮原為明代內官監官房。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成為皇四子胤禛的府邸。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為行宮,稱雍和宮。《清高宗實錄》里記載「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指乾隆)於雍和宮邸。」乾隆在自己的詩中,也曾經多次提到自己出生在雍和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春,去雍和宮禮佛後,乾隆寫下「雖曰無生俞宗旨,到斯每憶我生初」,表明自己「初生」於雍和宮。在另外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寫道「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指出了自己誕生在雍和宮的東廂。在乾隆《御制詩集》詩文和詩注里,前後有六次或明或暗地說他出生在雍和宮。乾隆晚年多次到雍和宮,以詩或以詩注的形式表明自己出生在此,大概是已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飛語有所耳聞,針對外面的傳聞而發。

當時入值軍機處,任軍機章京的管世銘,曾跟隨乾隆去避暑山莊,在一次秋獮之後,他寫下《扈蹕秋獮紀事三十四首》,其中第四首說「慶善祥開華渚虹,響聲猶憶舊時。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此詩注中稱,「獅子園為皇上降生之地,常於憲廟忌辰臨駐。」這便明確指出乾隆誕生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獅子園,因而乾隆常在雍正忌日,到此園小住幾天。當年康熙時常到避暑山莊,身為皇子的雍正隨行,就住在獅子園。

嘉慶元年(1796年)八月十三日,已當太上皇的乾隆在避暑山莊過86歲「萬萬壽節」,嘉慶寫下《萬萬壽節率王公大臣行慶賀禮恭紀》詩慶賀,其中有「肇建山莊辛卯年,壽同無量慶因」,詩後注云:「康熙辛卯肇建山莊,皇父以是年誕生都福之庭。」嘉慶二年(1797年)乾隆又在避暑山莊過壽,嘉慶再次寫詩祝壽,詩的小注中將乾隆的出生地說的更明確:「敬惟皇父以辛卯歲,誕生於山莊都福之庭。」不是雍和宮的「都福之庭」,而是山莊這一「都福之庭」。

到後來嘉慶命朝臣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他審閱時發現《實錄》和《聖訓》稿都把皇父乾隆的出生地寫成了雍和宮。編修大臣於是奉命核查,文華殿大學士劉鳳誥將當年乾隆談到自己出生地的御制詩都找出來呈給嘉慶,嘉慶閱後感到不能違背皇父的意思,於是命在《實錄》和《聖訓》採用出生在雍和宮的說法。

然而,到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嘉慶駕崩,在當時軍機大臣托津、戴均元等撰寫的嘉慶《遺詔》中寫到「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皇考(指乾隆)即降生避暑山莊,予復何憾?」,意思是我父親出生在避暑山莊,我死在這裡又有什麼遺憾呢?嘉慶臨終這一「翻案」讓人難以理解,遺詔雖是大臣代擬,但也必須經嘉慶首肯,擬詔大臣斷不敢在乾隆出生地這一問題上做手腳。  

遺詔頒布後,也會發送給琉球、越南等附屬國。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經人指點發現遺詔中乾隆出生地的問題,急忙派人將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改成了「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御(即乾隆畫像)在焉,予復何憾!」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很牽強地改為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這顯然不能成為嘉慶死在山莊而無所抱憾的理由。之後道光還篡改了嘉慶的那幾首賀壽詩,把其中說乾隆誕生於避暑山莊的文字全改成了雍和宮。而遺詔風波還導致代擬遺詔的托津、戴均元被道光下旨令「告老」,釀成一場政治風波。

道光如此重視乾隆皇帝出生地的問題,是因為此事牽涉乾隆的生母是不是雍正皇帝的孝聖憲皇后、滿族人鈕祜祿氏。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啟鑾從京師到塞外時,皇四子雍親王胤禛並未隨駕前往,直到七月二十六日才赴熱河請安,而乾隆誕於八月十三日,其生母難道會大腹便便隨夫長途顛簸前往避暑山莊?如果乾隆生於避暑山莊,則生母很可能就不是鈕祜祿氏,這是關係皇統社稷的大問題。但這一問題至今仍無可靠的結論。

原來乾隆的皇后是大臣傅恆的姊姊。傅恆之妻十分美貌,進宮來向皇后請安之時,給乾隆見到了,就和她私通而生了福康安。傅恆共有四子,三個兒子都娶公主為妻。傅恆懵懵懂懂,數次請求讓福康安也尚主而為額駙,乾隆只是微笑不許。他兒子很多,對這私生子偏生特別鍾愛。福康安與陳家洛面貌相似,只因兩人原是親叔侄,血緣甚近……《書劍恩仇錄·第二十回忍見紅顏墮火窟空餘碧血葬香魂》

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

金庸在《書劍恩仇錄》中援用了另一段關於乾隆的傳說,將福康安描述成乾隆帝的私生子。有意思的是,在諸多相關影視劇中,福康安和陳家洛都是同一人扮演,而鄭少秋同時演過福康安,陳家洛和乾隆三人。

福康安是大學士傅恆第三子,乾隆帝嫡後孝賢皇后的侄子,也是清代非宗室者唯一生封貝子、卒贈郡王的滿人。福康安幼時即被乾隆接到宮中親自培養,乾隆曾在上諭中說「福康安由垂髫豢養,經朕多年訓誨,至於成人」。福康安一生戰功卓著,戎馬二十餘載,歷經百餘戰,征廓爾喀,平金川,鎮壓台灣天地會起義、甘肅回民起義、湘黔苗民起義,乾隆帝號稱「十全武功」,後期的主要戰將就是福康安。

福康安兩位兄長皆為額駙,而福康安卻未尚主。傅恆病逝後,乾隆悼亡詩中有「平生忠勇家聲繼,汝子吾兒定教培」之句。因此不少人懷疑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民國元年(1912年)出版的吳士鑒《清宮詞》有句云:「家人燕兒重椒房,龍種無端降下方;丹闡幾曾封貝子,千秋疑案福文襄。」其中滿語謂後族為「丹闡」,指皇后一支的人,福文襄即福康安。此詩隱指傅恆之妻在入宮探視傅恆的姐姐孝賢皇后時,於後妃居住的宮室椒房與乾隆私通而懷福康安。吳士鑒揣測康安是乾隆私生子,主要是因為清帶後族中除福康安之外,未有封貝子者。

傳聞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均是諸如以上的揣測,並無確鑿證據。根據清內廷規矩,傅恆之妻是不允許入宮探視其大姑孝賢皇后的。因而在1916年蔡東藩的《清史演義》中又將故事場景改成皇后誕辰的千秋節。福康安未取公主,也並不能說明他就是龍種。福康安的大哥福靈安也不過乾隆的侄女婿,為多羅額駙。傅恆第四子福長安,乾隆也待他甚厚,福長安雖然不如福康安戰功顯赫,也出任戶部尚書,卻同樣未當駙馬。而更重要的證據是,據台灣歷史學者考證,福康安至少有一子二女與宗室婚配,且均為宗室主要支系。這在明令禁止同族婚嫁的清代是絕不能容忍的事,當時人已普遍認為同族結姻者「與禽獸何異」。如果福康安是乾隆私生子,那乾隆怎麼可能讓福康安的子女跟自己另外一些孫子、孫女輩結婚?

當時被乾隆接到宮中培養的並非福康安一人,其弟福長安也自幼養於宮中。康、乾兩朝在宮中撫養的養子均出自與皇室關係密切之姻親,福康安與福長安即屬孝賢皇后的娘家人。當時同在宮中養育的另外四五個蒙古貴族小孩,所立軍功均遠遜於福康安,但因是與皇室結姻的蒙古貴族,最後都封王了,無奈福康安沒有等到封王就在軍中因病去世。

而「汝子吾兒定教培」一句也不能作為證據。傅恆為乾隆之內弟,傅恆是乾隆寵臣,在軍機處二十多年,日侍左右。傅恆於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奉命征緬甸時,乾隆曾千里賜扇,御題詩中有「世人誰知我,天邊別故人」詩句,這足以說明二人不僅有親緣,也有君臣相知。傅恆去世,乾隆的悼亡詩中「汝子吾兒定教培」一句,也只是乾隆對傅恆承諾會儘力照顧其子,福康安、福長安畢竟是乾隆養子,把自己妻弟的孩子稱為吾兒,並無不妥。而類似的詩句,曾同樣見於撫養宮中的蒙古貴族丹巴多爾濟身上。

福康安所受的恩寵主要是由於乾隆最摯愛的孝賢皇后的裙帶關係,而更重要的也是他一生赫赫戰功,被傳為乾隆養子,也是福康安勞苦功高,乾隆才對其厚愛有加。

(參考資料,於培傑:《乾隆身世之我見》;李國榮:《乾隆身世之謎》;張明富:《福康安生年及身世考》等)


推薦閱讀:

TAG:傳說 | 乾隆 | 書劍恩仇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