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行為其實是孩子獨特的求助信號?

發表於2016-02-01 19:31:43

文:侯瑞鶴丨微信號:zitengqinzi,已獲授權

一個內心平靜,能夠享受到精神愉悅的孩子是不會出現固化的問題行為的。凡是有心理與行為問題的孩子,內心一定是較少體驗到真正的愉悅感的,而孩子又不太可能理解自己的問題表現,並且直接用語言向成人表達自己的內心需要。

問題行為是孩子獨特的求助信號

家長通常急於糾正孩子的問題行為,但往往會越糾正越嚴重。

冰冰是個3歲的男孩,母親因為他最近不斷升級的行為和情緒問題,而幾近崩潰。為了糾正兒子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壞習慣,母親在他發脾氣時就不理兒子,冰冰剛開始仍然又跳又鬧,如果此時身邊沒有外公外婆這兩位拯救隊員,過一會兒,他就會主動去拉媽媽的衣角,說自己錯了,很是乖巧。

然而,冰冰只是當時一小會兒安靜下來,不一會兒,可能又因為一點小事發起脾氣來。媽媽採取的這種置之不理的辦法顯然沒有奏效,反而發脾氣的頻率越來越高,程度越來越歷害。

面對孩子類似的情形,心情急切的家長往往並不願意去探索家庭或自己,只是希望提供好的方法,把不願意看見的孩子行為給糾正或去掉。然而,行為只是表現,行為背後要傳遞的信息是什麼,孩子內心到底在發生著什麼,孩子這樣的行為出自於什麼樣的家庭系統等。如果不了解這些信息,只是針對行為而進行糾正,通常只會適得其反。

直到孩子的問題把成人或家庭整得快要崩潰了,父母不得不尋求專業幫助的過程中,才可能嘗試著去理解孩子心理發展的需要,孩子的需要才有可能被真正的看見,孩子不遺餘力的吶喊才算有了真正的回應。

孩子的問題多是家庭系統問題的表達

孩子的問題與父母的特徵往往相互補充形成家庭系統,孩子來到一個家庭,就像一面乾淨的鏡子一樣,會照出家庭系統需要改變的地方,自動地承擔並表達了家庭的困擾或者疼痛。

就像太極圖的陰陽一樣,極陽再發展就變成了陰,極陰就變成了陽,而陰陽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互相依託而存在。

多動的孩子就像一個旋轉的陀螺一樣,靠不停地活動才能讓自己感覺好一點,他在努力地通過他的混亂表現,向成人表達:我需要平靜下來,但我無法平靜,請你們看到我的存在。排除腦功能方面的生理性原因,多動的孩子通常生活在一個僵化的家庭系統內,或者家庭中有一個非常固執強迫的成人,對孩子發出各種限制指令,但這指令又從來不是以孩子成長的需要為出發點的,而是成人因為自己的焦慮認為孩子就應該怎樣。

行為多動混亂的孩子通常會有一位固執僵化的父母或家庭系統,因為害怕失控,過分地要求秩序和確定,而孩子的失控則是把問題表現出來。

動不動愛發脾氣的孩子通常會有一位小心翼翼地父母,把孩子的需要放在第一位,但這種滿足主要源自父母感覺自己是好父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孩子心理發展的需要。父母因為害怕自己不是好父母,而孩子通過不斷發脾氣,挑戰你不是好父母的感覺,逼著父母去面對自己的恐懼。

特別不能忍受挫折的孩子,通常會有一位很強悍的父母,他們做得很成功,但是,無法接受孩子的脆弱,他們面對孩子的脆弱或悲傷時,或許會說:「這有什麼呀,至於嗎?」言外之意時,我就不會這樣,你瞧我多厲害呀,孩子此時的沮喪沒有被看到,成人拒絕脆弱。然而,令人鬱悶的是,脆弱的孩子不被接納,孩子則不斷地脆弱。

因此,孩子不是問題的原因,而是家庭系統出現問題的表達。

直面孩子的問題是家庭成長的契機

曉敏因為面臨升學的壓力,無法克服對失敗的恐慌,最終暴發了抑鬱症。父母知道後難以接受現實,因為不了解抑鬱症,更不了解孩子抑鬱症的形成過程。於是,父母焦急地希望改變孩子,急躁地對孩子說諸如此類的話:你不用想太多,這些事不用你操心,你只管學習就好了。誰讓你想這些呢。你不要管我們,只要你好,我們就會好等。

曉敏聽到父母的這些話,更覺得是自己拖累了父母,讓父母失望了,越發陷入絕望,父母的焦慮和急躁把曉敏推向更深的抑鬱。

顯然,孩子是家庭問題的表達者,也是家庭的拯救者。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往往是父母內心深處不願意看到,或者不能看到的部分。孩子借著自己的呈現,以一種讓大家都痛苦的方式,逼著家庭去看到和面對。

成長總是伴隨著面對痛苦的過程。如果拒絕面對痛苦,通常也拒絕了成長。但痛苦往往又不是大家願意主動面對的,孩子則接受了這個任務。

如果家庭改變了,孩子的改變也是自然的事情。

——The End——

責任編輯:晨歆


推薦閱讀:

文章-漫貓咖啡——品味浪漫獨特貓性
獨特、稀有、珍貴的天然石種
一款風格獨特的毛衣袖子的織法,扭緊式的袖口
一杯獨特的咖啡
新穎獨特,妙趣橫生的《西遊記》郵票欣賞

TAG:孩子 | 行為 | 信號 | 獨特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