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錢」里乾坤大:中國的錢文化

「錢」里乾坤大:中國的錢文化 來源:中華遺產在中國民俗中,有關「錢」的習俗眾多:過節有壓歲錢、七夕錢,民間有避邪錢、吉語錢,人們用「錢」鎮宅,借「錢」祈平安,歸納出一個結論:「錢」有「神力」。

在中國民俗中,有關「錢」的習俗眾多:過節有壓歲錢、七夕錢,民間有避邪錢、吉語錢,人們用「錢」鎮宅,借「錢」祈平安,諸多現象似乎能歸納出一個結論:「錢」有「神力」。那麼有沒有一位「錢神」?他又是誰?我們試圖通過深入的探究來尋求答案,也希望大家共同來思考。 大概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面對一件事情舉棋不定、難以決斷時,通常會拋起一枚硬幣,讓它當裁判: 落下來成正面則「是」,背面則「非」;或者正面是「吉」,背面是「凶」。如果我說,這表明人們相信錢具有一種神力的話,也許絕大多數人都會給我一個噓聲——不過遊戲而已,用得著搬出神來嚇唬人嗎? 如果說這是遊戲,我們可以再看一個例子。春節快到了,中國人過春節有幾樣必不可少的內容:除夕夜吃團圓飯,大年初一去拜年,長輩給小輩壓歲錢。壓歲錢是什麼?是用來壓「歲(祟)」的錢。「祟」是一種鬼怪,為了鎮住「祟」,古代的人們就採取了這麼一種方法。為什麼不用別的器物來壓「祟」而要用「錢」呢?可見在古代人們心中,錢是有一種神秘力量的——可以降魔鎮妖。其實不僅僅是這些,借錢來護佑的事,在生活中舉不勝舉。比如迄今為止,中國人過年包餃子時,還有把一枚錢幣包進餃子里的習俗,誰吃餃子咬到這枚錢幣,誰就會吉祥有福氣。包括前面所說的猜鋼蹦兒,也不僅僅是遊戲,而是用硬幣來占卜的一種表現。如此林林總總現象的背後,似乎都在說明一個問題,即,錢有神力——這並不是我個人一時興起的念頭,這種觀念來自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承。 「錢」能「壓服」誰?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在漢代,用錢來「壓祟」是因為它能「壓勝」。這不是繞口令。大約從漢代起,開始出現一種類似原始宗教的形式,叫作「厭勝」,也叫「壓勝」,即「厭而勝之」,是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壓服人、物或鬼怪的目的。用作厭勝的物品有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桃木,古代人在桃木板上分別畫上擅長捉鬼的「神荼」、「鬱壘」二神,做成「桃符」懸掛在門旁,就能趨吉避凶。還有玉器,人們認為玉能發出一種特殊的光澤,白天不易見到,夜晚則可照亮方圓數尺之地,是妖魔鬼怪最怕見到的,所以用玉器可以避邪保平安。此外還有五色藥石、紙符等等。但這些器物基本上只是單一使用,若論用作厭勝品數量大、種類多的,還是要數錢幣。 我們先來看一個藥方:「古錢其銅焦赤有毒,能腐蝕壞肉,但取周景王時大泉五十千,宋四銖、二銖,及梁四銖,北齊常平五銖之類,方可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對這個方子的補充是:「古文錢但得五百年之上者即可用,而唐高祖所鑄開元通寶,得輕重大小之中,尤為古今所重」這些都取自《本草綱目》卷八《金石部·古文錢》的內容,是講「錢」的醫用藥用價值。卷中還有諸多藥方,如治療「時氣欲死」須用「大錢百文,水一斗煮八升,入麝香末三分,稍飲至盡」,治「急心氣痛」須用「古文錢一個,打碎,大核桃三個,同炒熱,入醋一碗沖服」。李時珍先生用了卷中一個章節來專門記載此類內容。史學專家王子今先生認為,如果說古錢中的某些成分確有藥效,藉以醫病尚可理解,而所謂「五百年之上者」、「唐高祖所鑄」等等便有些神玄了。這讓人想起魯迅先生對中醫藥學神秘主義形式的批評。在這裡我們不是要分辯其藥效如何,或者中醫藥高明與否,僅從所舉事例來看,倒是從它的「神秘主義形式」看到了「錢」的神秘力量,或者說是錢的厭勝意義。清代金陵地區有難產婦女手持「周元通寶」即可順利分娩的習俗——錢的厭勝意義便更加典型了。 有學者分析說,清代人用來治瘧疾和難產的「周元通寶」可能不是一般流通領域的同名古錢。傳世的「周元通寶」錢有的背面鑄有日月、七星或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用於厭勝的厭勝錢。不錯,厭勝錢並非一般意義的貨幣,是人們將有特殊意義的文字和圖案鑄在錢幣之上,用來表達避邪趨吉願望的,或者說是希望借「錢」的神力實現自己的願望,祈求神靈扭轉自己的命運。 從某種意義上講,「錢」的神力幾乎遍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有「上樑錢」,中國古代建築極重視厭勝,上樑是建築施工很重要的工序,用錢來厭勝避邪是相當重要的一道程序;有「鎮水錢」,將「周處斬蛟」或「錢王射潮」的圖案鑄於錢上,便可為建造堤防工程所用。錢上鑄「太平振宅」文便可鎮宅,鑄「斬妖伏邪」文便可避邪,背上再加「敕令」二字,「錢」的神力可能就會更加彰顯。五月端午,用鑄有五毒圖案的錢可以「禳毒氣」; 出門行旅, 用鑄有「出門大吉」的錢可一帆風順;身帶「狀元及第」錢可助功成名就;持有「五男二女」錢便可實現最完美的生育理想了。毫無疑問,上述事例都屬於民俗現象,有人或許會封一頂「封建迷信」的帽子過來,但是任何一種現象的存在都不是無緣無故、無源無蹤的。 為什麼一枚小小的「錢幣」竟具有如此神通?古代的中國人又為什麼會如此廣泛地藉助它來趨吉避凶、祈求神靈的佑護?我們必須從中國錢幣的歷史中去尋找答案。 從神壇走來的「錢」 根據錢幣史書的資料可知,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起源於殷商,統一於秦。不過,錢,最初並不叫「錢」。中國古代最早的原始貨幣是「貝」。有學者認為,貝在商代後期已經變成交換的媒介物,以貨幣的角色出現於商業舞台。郭沫若先生曾有論:「貝在周初本來是一種原始的貨幣,所用的是海貝,學名為貨貝。」 貝在中國貨幣史中的地位是相當重要的,有一個很好的證明是,在我們的漢字體系中凡是與財物有關的字多以「貝」為偏旁,甚至「賢」也從「貝」。「賢」與錢有關係嗎?據《說文解字》釋:「賢,多財也。」後世引申為「多才」,或許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觀念有關吧。 不過,貝即使最初與「財富」有關,但它與龜甲、玉石等早期的貴重交換物一樣,並不是一開始就以貨幣的面目出現的。 從濱海地區流入內地的貝,最初是與玉和龜甲等禮器一起,共同行使神權政治文化象徵的功能。上古時代的玉禮器和稍後的青銅禮器,以及與占卜巫術關係密切的珠玉、龜貝等,一直是上古文明中具有神秘屬性的權力、財富的象徵。特別是龜甲,因為龜的長壽和龜甲形狀奇特,歷來被視為能通天人之際的靈物,成為問卜的主要載體。而在《易經》中,貝常與龜筮占卜聯繫在一起。在古代龜卜文化中,貝與龜甲可以互換,在交換的過程中,貝的價值可以使龜甲增益,在卜筮中主「大吉」、「永貞吉」。這就賦予貝以神秘的吉祥意義。 貝在古人心目中具有「魔術」性或巫術性,這可以從它的使用得到證實。早在新石器時代,從事漁獵的先民就把貝殼作為避邪的靈物掛在頸項和胸前,還把它用作奉祀的祭品。20世紀中葉,在河南輝縣琉璃閣的考古發現中,有8座商代墓中有貝,它們不是被放在死者的胸部便是放在腰部,歷史學家、古錢幣學家王毓銓認為:「貝在商代曾作裝飾品和魔術物用,這就是證明。」「也正是由於它們的裝飾性和神秘性,貝才普遍地被希求而變成了交換媒介。」 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錢一開始就是帶著「神魅」的色彩和力量來到這個世間的。我們或許可以用普通人的思維來想像一下,在錢幣成長的幼年時期,珠玉、龜貝一邊作為貴重的禮器在祭壇奉祀,一邊作為貨幣在物品交換中使用,此時,一位先民手持一枚珍美的海貝去作交易時,他的心態會是什麼樣的?貨幣可以易物的「神魅」與禮器可通上天的「神聖」交織在一起,先民手中這枚海貝的份量可不輕啊! 後來,珍美的貝幣在先民的手中慢慢褪掉了「神魅」的色彩——隨著歷史的發展,珠玉、龜貝的神聖性被解構,在一定程度上消褪了神靈的魅力,「貝」真正以貨幣的身份進入到商品流轉的長河之中。 上海博物館曾收藏有一隻商代饕餮紋鼎,上面有這樣的圖案:一個人肩擔貝幣站在船上,旁邊還有人以手划船。這位擔幣的人可能正去往他鄉做生意,也可能做完買賣賺了大量貝幣正趕回家。無論如何,他應該是位「款爺」,身「擔」如此一筆財富,不知此公的心情會怎樣,他有沒有想過這堆海貝攜帶起來不甚方便?不僅攜帶不方便,隨著商品交換的頻繁,海貝經常會供不應求,於是出現了石貝、玉貝、骨貝等仿製貝幣。青銅器時代到來後,金屬鑄幣的先河被開啟,海貝幣的替代品仿貝銅幣誕生了。錢走出幼年時期,邁向少年時代。順便說一句,當中國已經廣泛使用銅貝時,世界上其他國家還未出現金屬鑄幣。 錢那性情單純的少年時代並不長。春秋戰國時期,當天才的發明家們將目光從海貝的形制轉向陪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產生活用具後,大量的布幣、刀幣出現了。「布幣」來源於上古時期的一種農耕工具「」,即一種「鏟」,「布」是「」的同聲假借字;而「刀幣」則是由齊燕地區的先民們用以漁獵的「青銅削」刀具演變而來。我們或許可以猜測,這些錢幣的形製取自可以產生財富的生產用具,其中是否融入了人類早期的某種意識形態?正如研究貨幣史的專家湯可可先生所言:「包括宗教幻想在內的多元文化色彩,一直貫穿於錢幣自身的演化歷史。從巫師的靈物、貴族的禮器到世俗大眾的交換媒介,這是一個人文理性解除原始巫術之魅的思想觀念演變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在人類歷史上蔓延了相當長的時間。 到戰國時,使用更方便的圜錢出現了,圜錢的主要鑄行國秦國開始使用圓形方孔的「半兩」錢,《史記·秦始皇本紀》有記載,「秦半兩」是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錢」時鑄行的。 請注意,秦惠文王「初行錢」時鑄行的這種「秦半兩」,在中國貨幣史上有著奠基性的意義——中國圓形方孔古錢幣千百年的形制就是由此而來。在這裡,有一個小問題,「錢」是什麼?為什麼後世的人們一直以「錢」來統稱貨幣?其實,「錢」與布幣的「」一樣,也是先民手中的一種「鏟」——既然如此,「布」有沒有可能被用作貨幣的統稱?有。早期的貨幣總要有個統稱,大家都有可能。不過,秦以「初行錢」時的「半兩」錢統一了貨幣,那麼「錢」也隨之身價陡增,而且,它經過「秦半兩」「天圓地方」的演繹之後,意義也大不一樣了。 秦始皇將方孔圜錢作為統一貨幣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是錢鑄成後要進行銼邊等加工,把方形細木棍插入方孔,可以使錢固定不動,便於操作。方孔錢也便於錢上文字的定位。另一種說法被學界普遍認可,即秦始皇篤信當時極為流行的「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方與圓,象徵著「萬物周事」的自然;「圜者中規,方者中矩」,又象徵「規矩」的權威、法的權威。《呂氏春秋》的解釋可能最合始皇帝的口味:「天道圓,地道方,聖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故而有學者認為,秦始皇時,圓形方孔的「半兩」錢體現了當時社會的文化信仰,已然是神權的象徵了。 說到這兒,我們不能不感佩古代中國人的智慧。一枚錢幣,竟能將春秋戰國幾百年間政治、哲學等諸多因素融合的文化核心體現出來。而古代希臘、羅馬和波斯等國早期的錢幣,僅為防偽而刻有帝王頭像、複雜的紋章和印璽圖案,比較起來,中國的圓形方孔錢體現了中國人對天地時空無限豐富的想像,承載了更為厚重的文化信息,要「神」得多。

推薦閱讀:

中國的奧黛麗·赫本
巴基斯坦炮火弱於印度,中國A-100遠程火箭炮助其扳回一城?
首名中國人拿到「黃金簽證」
持中國護照,越來越多國家說去就去
中國城市別稱大全

TAG:中國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