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我國歷代11篇最著名歌頌母親詩文!

母親十月懷胎,痛徹心扉;含辛茹苦,拉扯子女。她們是給予我們生命的那個人,是世界上最普通而又最偉大的人。母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留下了許多讚頌母愛的優秀詩歌和文章。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今年的母親節了,在這裡介紹我國歷代若干篇(首)歌頌母親的最經典最著名詩文,給大家欣賞,並祝天下所有的母親們節日愉快,萬事如意,健康長壽!

第一,先秦的《詩經·邶風·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母氏聖善,我無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睍睆黃鳥,載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翻譯下來就是:「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小樹心。樹心還細太嬌嫩,母親實在很辛勤。飄飄和風自南來,吹拂酸棗粗枝條。母親明理有美德,我不成器難回報。寒泉寒泉水清涼,源頭就在那浚土。兒子縱然有七個,母親仍是很勞苦。小小黃雀宛轉鳴,聲音悠揚真動聽。兒子縱然有七個,不能寬慰慈母心。」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其中作品基本上是來自普通勞動人民的心聲。這首詩讚美了母親的辛勤、勞苦,母親的明理、美德;而對自己不成器難回報、兄弟縱然有七個也不能寬慰慈母之心表示慚愧不安。它採用了傳統的賦比興藝術手法,文辭雖然樸實、思想雖然簡易,可是生動形象,畫面優美,感情真摯,非常動人。

第二,唐朝詩人孟郊的《遊子吟》: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易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這是一支親切誠摯的母愛頌歌,是眾所公認的中國歌頌母親第一號作品,千古流傳不衰。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4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託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一呢?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共鳴。

第三,唐朝詩僧輿恭的《思母》:

「霜隕蘆花淚濕衣,白頭無復倚柴扉。去年五月黃梅雨,曾典袈裟糴米歸。」

輿恭的這首思念亡母的詩,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詩人回憶:去年五月黃梅時節,家中糧斷。白髮老娘倚門翹首,盼兒歸來,望眼欲穿。自己是出家人,身無長物,只好典當袈裟,糴米回家,奉養老母。當時的境況雖然清苦,但畢竟老母健在,孝心有托。可現在母親已經去世,柴扉冷落,已無親人倚門。霜打蘆花,淚濕衣衫,詩人陷入了深深的悲慟。

讀這首詩,令人悲從中來,情不自禁地怦然心動。詩中寫梅雨季節,白頭倚門,典當袈裟,負米歸來等景象,樸素真實,直抒胸臆。句句在敘事,句句含深情;句句在寫景,句句蘊至誠。莊子曰:「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這是開啟心靈的奧秘,這是感人肺腑的奧秘。這是作詩的真諦,這是做人的真諦。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母愛是世界上最無私、最忘我的感情。「暗中時滴思親淚,只恐思兒淚更多。」清人倪瑞璿《憶母》中的這兩句詩,總算懂得了母親的心腸,這是對母親有孝心的理解。所以,做兒女的,領略多少,感受多深,思念多強烈,報答多殷切,正是人品的折射。

輿恭的《思母》之所以格外動人,更因為詩是出家人寫的,是一位出家人不解的塵緣和難捨的親情。其實,母愛的崇尚和感戴,與出家宗旨並不相悖。《楞嚴經》云:「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也就是說,十方諸佛,憐憫憶念一切眾生,好像母親憶念親生兒子一樣。在佛經中,母親的愛憐和佛祖的慈悲是同位的。僧人輿恭的感情之所以美好,正因為在他的詩中,充滿了世俗的人情。

第四,唐朝詩人白居易的《母別子》:

「母別子,子別母,白日無光哭聲苦。關西驃騎大將軍,去年破虜新策勛。敕賜金錢二百萬,洛陽迎得如花人。新人迎來舊人棄,掌上蓮花眼中刺。迎新棄舊未足悲,悲在君家留兩兒。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牽人衣。以汝夫婦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別離。不如林中烏與鵲,母不失雛雄伴雌。應似園中桃李樹,花落隨風子在枝。新人新人聽我語,洛陽無限紅樓女。但願將軍重立功,更有新人勝於汝。」

白居易的這首《母別子》,寫出了在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戰爭災難年代,母親與子女被活活拆散,生離死別的悲苦情景。丈夫是個大將軍,從前線擄掠回來新的美女,於是喜新厭舊,對原來的結髮妻子,糟糠、黃臉婆,孩子的親生母親,就不要了,狠狠其將趕走。可是子女還得要留在身邊,於是母子不得不忍痛分手。骨肉分離,這為娘的能不傷心嗎?肝腸寸斷、娘喊子哭,這場面能不感人肺腑?做母親的滿腔熱愛,這種來自本能的情感,又是多麼的強烈!

第五,唐朝詩人李商隱的《送母回鄉》:「停車茫茫顧,困我成楚囚。感傷從中起,悲淚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將名醫投。車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愛無所報,人生更何求!」李商隱的詩歌一般寫得晦澀、華麗,而這首五言律詩小作品,卻寫得明白、質樸,但是深情、真摯。母親病重了,要去名醫那看病,現在車子馬上就來接她了,要與她分別了。自己雖然捨不得她走,卻有什麼辦法呢?留是留不住的。而自己又公務在身,不能陪她一起去。連母愛都報答不了,這人生還有什麼可追求的,還有什麼意義和價值呢?確實如此!第六,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十五》:「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這是一首描寫母愛的古詩,大意是詩人與母親分別了,母親單獨留在家鄉,在月圓之夜聽到杜鵑的聲音,就想起離鄉在外的兒子,雖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地深深牽掛。邗溝是古地名,是聯繫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是中國最早見於明確記載的運河。五言絕句,雖短短20個字,語言平白如話,意思也很淺近,但母親思念孩子的感情是多麼真切而美好,令人心動。簡潔而豐滿,雋永綿綿。第七,元朝詩人王冕的《墨萱圖》:

「燦燦萱草花,羅生北堂下。南風吹其心,搖搖為誰吐?慈母倚門情,遊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問日以阻。舉頭望雲林,愧聽慧鳥語。」 這是在內容、風格甚至文辭上最接近孟郊《遊子吟》的一部作品。萱者,母親也。以美好的萱草比喻自己母親。母親天天倚靠在門邊,期盼著在外漂泊的遊子歸來。母子連心,望眼欲穿,骨肉相系,情景交融。與此作媲美的,還有清朝詩人蔣士銓的《歲末到家》:「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第八,清朝詩人黃仲則的《別老母》: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髮愁看淚眼枯。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黃仲則幼年喪父,居家貧寒,常年奔波在外,偶然歸家,不過小聚幾日。一個風雪之夜,詩人強忍離愁別情,看了一眼白髮散亂、淚眼乾枯的老母,衝出家門。愁情如潮,悲痛難忍,一首催人淚下的七絕《別老母》從心中噴涌而出。這首詩明白如話卻感人至深。在兒子眼裡老母已是風燭殘年、氣息奄奄;可是為了生活還要別她而去。無法讓年邁老母安享溫暖幸福不說,連給老母端湯奉水都做不到,這怎能不使詩人陷入深深的自責?這既揭示了老母心中難以名狀的哀怨和悲愴,也十分真切地抒寫出詩人內心無法抑制的內疚。這動人心魄力的詩句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一個赤子發自肺腑的呼喊,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第九,毛澤東的《祭母文》:「嗚呼吾母,遽然而死。壽五十三,生有七子。七子餘三,即東民覃。其他不育,二女二男。育吾兄弟,艱辛備歷。摧折作磨,因此遭疾。中間萬萬,皆傷心史,不忍卒書,待徐溫吐。今則欲言,只有兩端。一則盛德,一則恨偏。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遠近親疏,一皆覆載。皚惻慈祥,感動庶匯。愛力所及,原本真誠。不作誑言,不存欺心。整飭成性,一絲不詭。手澤所經,皆有條理。頭腦精密,劈理分情;事無遺算,物無遁形。潔凈之風,傳遍戚里;不染一塵,身心表裡。五德犖犖,乃其大端。合其人格,如在上焉。恨偏所在,三綱之末。有志未伸,有求不獲。精神痛苦,以此為卓。天乎人歟,傾地一角。次則兒輩,育之成行。如果未熟,介在青黃。病時攬手,酸心結腸。但呼兒輩,各務為良。又次所懷,好親至愛。或屬素恩,或多勞瘁。大小親疏,均待報賚。總茲所述,盛德所輝。必秉捆憂,則效不違。致於所恨,必補遺缺。念茲在茲,此心不越。養育深恩,春暉朝靄。報之何時,精禽大海。嗚呼吾母,母終未死,軀殼雖隳,靈則萬古。有生一日,皆報恩時;有生一日,皆伴親時。今也言長,時則苦短,惟挈大端,置其粗淺。此時家奠,盡此一觴。後有言陳,與日俱長。尚饗。」此詩作於1919年10月8日。這篇四言古詩式的韻文體祭文,是作者哀悼他的母親的。毛澤東的母親文七妹,湖南湘鄉人,生於1867年2月13日,1919年10月5日因患淋巴腺炎病逝世。母親逝世後3天內,毛澤東懷著沉痛的心情,寫下了這篇至性流露、沉鬱平實的《祭母文》,有人讚揚這是自古至今排名第一的祭祀母親之作。這篇《祭母文》雖用的舊體,但其中有新意,一方面對母親頌揚,一方面指出母親的隱痛是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造成的。而且文中敘述與抒情配合妥貼,讀來令人感到言真意切而又文情俱佳。全章文法也極考究,層層遞進,迴腸盪氣,同時也寫得端莊大方。第十,蔣介石的《哭母文》:

「悲莫悲於死別,痛莫痛於家難,哀莫哀於親喪,苦莫苦於孤子。嗚呼!天胡不弔,奪我賢慈,竟使兒輩悲痛哀苦,至於此極哉!回溯吾母來歸,已三十有六載,當吾父健在之十年間,家中鞠育之苦,嫁娶之勞,飭家接物,皆吾母一人之內助,其苦心孤詣,已可感於無窮者矣。洎乎先考中殂,家難頻作,於此二十六寒暑間,內弭鬩牆之禍,外御橫逆之侮,愛護弱子,督責不肖,維持祖業,丕振家聲,何莫非吾母誠摯精神,及無量苦心,有以致然也。嗚呼!吾母艱苦卓絕之志,既如此其甚,而不孝冥頑不靈,則又如彼。回憶當時憂危之情,愧惶幾若無地。痛念至此,百身莫贖。人子若斯,尚有何顏立於天地之間乎!嗚呼!自今以往,外應族人,內主家庭,安能得吾母復生,再為我獨承勞怨也。且復誰能容我狂愚,恕我暴戾,撫慰我激憤,曲諒我苦衷,為我代苦代憂,至死不怨,如吾母者乎?嗚呼!凡昔之足以裨益於兒,不惜茹苦飲痛,自甘枉曲,明祝默禱,籲求安全,如吾母之慈聖者,今竟欲一再見其聲音笑貌,而不可復得矣。嗚呼!吾母一生,為鄉里服勞,為國家酬德,嘉言懿行,至多極美,吾不能於傷悲之際,畢憶無遺。吾不惟痛吾母以愛護兒輩而凋瘵,以教養兒輩而病困,而又獨為不肖一人以犧牲其身。雖上升兜率,無所遺恨;惟生者之罪惡之苦痛,自此益難為懷矣。吾更痛心於指胸難過之語,吾尤痛於易簀之頃,強為葯好酒好以慰兒之言。自此兒雖連聲直呼,不復更聞吾母之咳唾。猶憶當時吾母呼吸迫促,兒乃趨撫母背,以冀挽危亡於頃刻,然竟因是不獲睹最後慈容之悲戚!嗚呼恫矣!從此抱恨終身,不知生存於人世,復更有何意趣耶?其惟勉圖報親,藉慰地下之靈,末減兒輩罪孽於萬一,以聊舒終天之痛恨乎。嗚呼!其可得耶!其不可得耶!母而有靈,鑒斯哀忱。——中華民國十年六月十五日於溪口。」

在這裡引用蔣介石和毛澤東各自在其母親去世之後,所做的《哭母文》和《祭母文》,希望了解他們——在我們眼中的偉人,怎樣對待母親的去世,對母親懷有怎樣的一種感情?這點也許和任何人沒有區別,每個人都有著母親的關懷,都會有失去母親的痛苦。當然由於蔣介石和毛澤東思想、看法的不同,對其母親的評價也有不盡相同的地方。但無論是蔣還是毛,我們都知道在其年少的時候,蔣因為早年喪父,自然母親對其愛護有加;毛由於父親對其嚴厲,更多的支持來自於其母親,比如遠到長沙去讀書,則是其母親對其的私下支持。他們對自己的母親有著極為深刻的感情。蔣介石在《哭母文》中記述了自己18歲那年執意留東洋,所有人都阻止的情況下,「先妣則深為嘉許,籌集資用,力促就道,然先妣自是益勤儉逾平時,蓋將以其所余資中正學費也」。從祭文中能夠看出蔣介石對母親的感情中,合有對其識大體、顧大局的敬重。但是他把自己的媽媽描繪成一個願意讓兒子為國犧牲的偉大女性,未免把一個村婦誇張得太厲害,難以符合實際情況。

第十一,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及朱德母親的追悼會

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舉行追悼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母親鐘太夫人大會。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僅有的一次為黨的領導人的母親舉行的公祭儀式。

是日下午2時,延安各界代表1000多人集結在楊家嶺大禮堂,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陝甘寧邊區政府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林伯渠等均參加了此次追悼大會。

追悼堂布置得莊嚴肅穆,靈前香煙繚繞,靈幕上高懸著「精神不朽」的大紅旗,悼堂四周掛滿了延安各界的輓聯。毛澤東的輓聯是「為母當學民族英雄賢母,斯人無愧勞動階級完人」。劉少奇、周恩來等人的輓聯是「教子成民族英雄,舉世共欽賢母範;畢生為勞動婦女,故鄉永保好家風」。中共中央的輓聯是「八路功勛大孝為國,一生勞動吾黨之光」。中共中央黨校的輓聯是「唯有勞動人民的母性,能育勞動人民的領袖」。

追悼會在低沉的哀樂聲中開始,全體起立默哀。主祭人朱德、康克清夫婦就位,敬香獻爵。然後由謝覺哉代讀朱德祭文。這篇祭文曾以《母親的回憶》為題,刊登在《解放日報》上,後收入全國中學語文統編教材。朱德在祭文中深情、樸實、客觀地回憶道: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母親可憐得連自己的名字都沒有。母親一共生了13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8個,以後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裡是多麼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

母親總是天不亮就起床。母親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紗,還要與家裡的其他婦女輪班做飯。……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由於母親的聰明能幹,也勉強過得下去。平時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穿的衣服是母親親手紡線、再請人織成布、染成色的土布衣服。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

母親性格和藹,任勞任怨,從沒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在這個大家庭中,長幼、伯叔、妯娌相處得很和睦。母親同情窮人,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比自己更窮的親戚。……

母親對我們管束很嚴。我剛四五歲,就跟著母親幹家務活。父親有時吸點煙,喝點酒,母親不讓我們沾上一點。……

長大後,我離開母親,參加了革命。母親不但不反對,還給了我許多安慰。……

後來朱德在向美國女記者史沫特萊談起自己母親時說,她的褲子和短褂上,左一塊右一塊都是補丁,兩隻手上伏著粗粗的血管,由於操勞過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頭髮在後頸上挽了一個髮髻,兩隻大大的褐色眼睛裡充滿了賢惠,充滿了憂愁。由於過多的生育、繁重的勞動、貧寒的生活,使這位年輕的母親過早地蒼老和憔悴。

朱德深受母親的影響,他在祭文中對母親滿含感激之情。他說: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鬥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30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了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後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認識到: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產。……

這位戎馬倥傯、叱吒風雲的八路軍總司令,這位馳騁疆場、錚錚鐵骨的硬漢,在寫作這篇文章時,不知淚掬幾許。幾十年後,曾有一名記者問朱德:「您一生最大的遺憾是什麼?」朱德陷入深深的回憶,許久才說:「在母親去世前,連杯水我都沒來得及給她倒。」可見「母親」二字在朱德的心中有多重的分量!

朱德熱愛母親,敬重母親,把她當作做人的楷模。他跟著母親養成了勤勞和儉樸的好習慣,學到了母親同困難作鬥爭的經驗和敢於吃苦耐勞的堅強意志,是母親賦予了他樸實、謙恭、淡泊、胸懷寬廣、堅忍不拔的個性。

朱德的祭文宣讀之後,便開始舉行公祭。延安各界代表周恩來、高崗、林伯渠、李鼎銘、葉劍英、賀龍、蔡暢等人,逐一敬香、獻花、獻饌、獻花圈、讀祭文。

接著,由吳玉章介紹鐘太夫人的生平:

鍾氏於1858年生於四川省儀隴縣一個生活貧困、社會地位低下的流浪藝人家庭。19歲時嫁到朱家,數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飯,還要種田、種菜、餵豬、養蠶、紡棉花、挑水、挑糞。就在生朱德的前一分鐘,鍾氏還在灶前煮飯;等到嬰兒落地之後,她便又起身回到灶間,接著把飯做完。晚年的鐘氏雖知兒子已擔任了八路軍總司令,卻仍願食其力,不輟勞作。她惟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見朱德一面。但因當時正處於抗戰時期,朱德身負重任,鍾氏在望眼欲穿的思念中於1944年2月15日離開人世,夙願未償。

再後,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講話。他稱讚鐘太夫人是個好勞動者,接著說:

看到總司令母親的傳記,感到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到老都在生產勞動中,這是全人類的希望。我們中國的新社會就是從千百萬勞動者中間創造出來的。鐘太夫人是個好母親。我們看到總司令母親以勤勞的習慣、革命的意志教養了朱總司令。全中國人民的母親教養了朱總司令成為民族英雄,是很值得驕傲的,我們很榮幸有這樣一位民族母親。……這種抗屬在全中國是少見的,即使在全世界反法西斯軍人的母親中,也是值得驕傲的。她的操守值得全國軍人與官吏學習。

再後,陝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代表邊區全體人民、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員賀龍代表軍隊全體將士講了話。再由朱德致答詞。

最後,大會宣讀唁電。鐘太夫人逝世以後,全國各地紛紛發來唁電錶示哀悼。

在一片哀樂聲中,追悼大會宣告結束。

博主點評:朱德母親去世之日,正是抗日戰爭勝利的曙光顯露東方之時。中共中央召開這次追悼大會,是號召大家以朱德母親為榜樣,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爭取抗戰的勝利;同時也是為樹立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宣揚中華民族的傳統孝道思想,讚美朱德的孝敬美德。在經濟繁榮、物質豐富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樹立這種勤勞奮鬥的精神,弘揚自強自尊、甘於平凡的美德,以及對父母長輩的孝順和敬愛。


推薦閱讀:

葛存壯被曝中風癱瘓入院 葛優母親電話證實(圖)
【鳳鳴詩刊】《同題詩會》第十九期《母親節》|| 微笑寫在母親滿是皺紋的臉上
已為人母的我,身上多了一份責任之新媽媽會痛苦煩惱嗎?
母親無言
感恩母親節

TAG:母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