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送臨終老人進ICU 多數是因倫理壓力

挽回生命機會渺茫的病人要不要進入ICU,對於子女來說,是一個沉重的選擇題。有人為選擇ICU終生後悔……送臨終老人進ICU 多數是因倫理壓力 探問 ICU2

文/甘韻儀

目睹ICU的孤獨與痛苦遵從父親安然離開的心愿

街坊岑女士告訴記者,幾年前,家公曾因器官衰竭入住ICU,讓人痛心的是,病人與家人長時間處於分開狀態,在最痛苦的時候,孤獨地面對病魔,苦苦掙扎,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程式般的「每天十五分鐘」定點定時探望,讓家屬倍感冰冷。「每天下午三點鐘,是家人到ICU探望病人的時刻,按照規定,探望時間只有短短的15分鐘,匆匆穿戴好醫院規定的褂子和帽子,進去也陪不了多久,如果有幾個人一起去探望,每人只能待兩三分鐘,無論對於家屬還是病患來說,都很痛苦。」

「與其讓臨終的年邁親人入住ICU,孤獨面對病痛與幾乎沒有生存質量的日子,不如在家人的陪伴下終老。」她的一句話讓人深思。

回想起ICU中的情景,岑女士深深嘆了一口氣,說:「為了防止重病中的家公拔了針頭,他的手腳都被繃帶綁在病床上,很凄涼,沒有任何生存的尊嚴。有一次,我去探望他,他眼淚流出來了,雖然他說不了話,但我知道他不想一個人待在那裡。面對生命,我們又沒有辦法。」

岑女士的父親曾多次前去ICU探望她家公,目睹ICU內的慘痛情景後,明確告訴她,日後自己如果真的病倒了,千萬不要送去ICU,除了不想拖累子女,也是因為進去後「生不如死」,寧願在家人的陪伴下、有尊嚴地「閉上雙眼」。最後,岑女士選擇遵從父親的意願,在生命的盡頭,讓父親有尊嚴地安然離世。

故事2

因倫理壓力違背父願

如今成為一生後悔事

街坊羅先生心中一直有一處痛:「我一生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在父親最後的日子,同意把父親送進ICU。這是違背他本人意願的,而我之所以簽名同意,實在是自私,怕擔『不盡責』之名。」

與岑小姐父親的經歷相似,羅先生的父親當年也目睹了好朋友在ICU內經歷痛苦後最終離世的過程。2004年,父親病重,叮囑家人不要把他送進ICU,他知道肺氣腫不可逆轉、不可治癒。對於死亡,他認為生命最終都會有這樣一個過程。

在他父親最後的歲月,醫生建議進ICU搶救時,羅先生猶豫了。「我明知道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並且意義不大,但是我有一種壓力,一種倫理壓力,覺得不送父親進ICU,就沒有盡最後的努力。」羅先生說,最後,他還是違反了父親意願,把父親送進了ICU,十幾天里進行了很多「無謂的搶救」,「讓父親延長了一段很短的、很沒有尊嚴、很沒有質量、很沒有溫暖的日子」。

羅先生認為,是否需要進入ICU,是要看病種的。有的病,可以在ICU內搶救回生命,但有的病,是不可逆轉的,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減少痛苦,不應該通過進入ICU的方式勉強度過最後的日子。「假如我遇到這種情況,我還是希望回家,和家人在一起,用一種更有人情溫暖的方式,走到生命的盡頭。」羅先生說。

故事3

確定沒有治療意義

病人最終撤出ICU

病人臨終,要不要進入ICU,對於子女來說,是一個沉重的選擇題。在羊城派討論區,街坊王先生說:「我岳母進了ICU一個晚上,經她同意就出來了,一個星期後在化州南山寺往生的。」他的岳母在最後的時光,過得很知足,走得很安詳。

王先生一番話,讓許先生陷入了沉思。他想起2014年岳母離世的事。當時,岳母心臟出問題後,導致多器官衰竭和神志不清,在ICU內維持了半個月,直接在ICU走了,「每天只有一個小時的探視時間,而且是隔著一堵牆看視頻。一天半夜,家人被通知說人已經走了,離世那一刻,都沒有人陪著她,我們很內疚。」許先生說,岳父當時也提出,這樣很不人道。

今年,許先生岳父病重,在ICU待了4天,「神經外科的醫生說,能夠恢復神智的可能性很低。我們當時就覺得,放在ICU里延續沒有質量的生命,沒有太大的意義。岳父的姐姐和弟弟兩位長輩最終決定,不再進行治療。」因「公費醫療」,許先生岳父當時並不存在支付不起費用的問題,轉入普通病房四五個小時後,岳父就走了,「感覺他走得很安詳」。他認為,在這件事上,他們遵從了老人的意願。

下期預告

對於ICU,有過哪些思考?經過哪些討論?明天我們將繼續關注更多ICU話題,從正反兩方的意見,探討ICU的意義。

面對ICU(重症監護室),有人像抓住了生命的最後一根稻草,多難都想堅持,有人卻因之陷入了糾結的漩渦。

「與其讓臨終的年邁親人入住ICU,孤獨面對病痛與幾乎沒有生存質量的日子,不如在家人的陪伴下終老。」昨日羊城晚報手機客戶端羊城派上,一場對於ICU的討論正在展開,我們留意到,上述觀點引發了眾人共鳴。ICU是生命最後一道防線,面對挽回生命機會渺茫的情況,「生存質量」被頻頻提及。

這些人中,大都曾經歷過或正在經歷著親人在ICU內飽受煎熬的日子,一些抉擇,讓他們久久不願釋懷。於是,有人想到了用立遺囑的辦法,以減少後代對病人臨終倫理的壓力。

一項調查

你是否願意提前與父母談論ICU

對臨終病人,送進ICU的話,可能違反了病人不願再掙扎的意願,不送進去的話,可能違反倫理道德。進ICU是不是一種折磨?家人該怎麼做?成為了大家糾結的關鍵。

在父母沒有明確提出臨終前「住ICU」還是「舒舒服服地離開人世」的情況下,你會不會在他們健在時,跟他們討論ICU這件事?

為了讓兒子少承擔倫理壓力,羅先生選擇以立遺囑的方式,用白紙黑字叮囑兒子,如果將來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因不可逆疾病走到生命的盡頭,他選擇不再進入ICU作無謂的治療。這不失為一種好辦法,但是,這種帶著「不吉利」意味的話題,對於相當大一部分人來說,都諱莫如深。

記者在網上隨機調查了一眾網友,大部分人都表示不會談論。網友小佩認為:「重病是小概率事件,不想因為這個不一定會發生的事情,給親人徒增煩惱。」網友安娜則說:「如果親人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會先考慮諮詢主治醫生的意見,再考慮自己的經濟能力,能堅持則堅持,為親人爭取活下去的權利。」

但當記者拋出以上幾個故事的糾結點,選擇不會與父母談論這個話題的網友,有幾個人選擇重新考慮與父母談及這件事,並不是為了徵求他們同意未來放棄進ICU,而是希望,在親人生命到了最後一刻時,可以遵從親人自己的意願,並讓他們在未喪失表達能力之時,表達他們的想法。

就在五天前,台灣著名主持人小S(徐熙娣)在微博上說:「我媽常說,如果有一天她瀕死,我們不要急救她!讓她舒舒服服地走。」這條微博引發一些討論,有人羨慕著他們,面對死亡話題,可以如此坦誠。


推薦閱讀:

壓力自己扛著,艱難自己頂著;這,就是生活!
跳舞:舒緩壓力的一劑良藥
電壓力鍋菜譜大全
三種有害的壓力
先富真的能帶動後富嗎

TAG:倫理 | 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