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好奇:中國人為何如此關注美國大選
「崛起大國」印度對於被「零關注」感到很受傷,抱怨「在美國的世界觀中,存在一個印度大小的空洞」;「背慣了黑鍋」的歐洲卻十分慶幸只被提到了一次,覺得這是個「好的跡象」;巴西、日本、俄羅斯乃至中東各國,則對此完全置之不理,他們更關心各自國內的大事。
惟有更富裕和自信的中國,看著兩位候選人激烈表達大大小小的反華情緒,帶著小心翼翼的冷靜和一觸即發的敏感,混雜著冷漠和不安兩種情緒。這種微妙的反應,在《紐約時報》的眼裡,要用「謹慎」來形容,《華盛頓郵報》卻將其歸納為「嫉妒和關心」。
中國議題首次成美國大選辯論獨立辯題圖片來源CFP
本報記者 高珮莙 《 青年參考 》( 2012年10月31日 28 版)
10月24日晚上,在清華大學附近一間咖啡館裡,一群美國留學生正在觀看最近的美國總統大選視頻回放,很快,一群中國學生加入了他們。
對於這次被《華爾街日報》評價為「史上最無聊的總統大選」,中國人卻給予了它前所未有的熱切關注,而這種突如其來的熱情和痴迷,又讓美國人對此好奇不已——關注中國人對美國大選的關注,猜測中國人對美國大選的猜測,成為美國媒體熱議的話題。
以競選辯論為中心,美國大選中的「中國牌」、中國對美國大選的「關注潮」、美國人對中國態度的「探究熱」,這三種現象就像凱庫勒之環一般緊密相連,表露出中國和美國對彼此日益高漲的興趣。
只有中國在仔細傾聽
翻開上一周的中文報紙,你可以從任何一個角落挖掘出某個花絮般的細節,看到美國總統大選的影子:
羅姆尼為吸引少數族裔的支持而晒黑自己,他的長子則表示想揍奧巴馬一頓;俄亥俄州出售印有候選人面孔的紙托蛋糕,而在7-11便利店裡,奧巴馬的紙杯以6比4的成績打敗了羅姆尼;坎迪·克勞利從「花瓶」搖身一變,成了一位以強硬著稱的辯論主持人。
皮尤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三分之一的中國人在密切關注著這次選舉,而這一數字在2008年只有17%。
美國《商業周刊》用「Chimerica(中美國)」一詞,來形容中美間越走越近的狀態:「這個世界上最富有和人口最多的兩個國家,關係正逐漸加深,當然也伴隨著偶爾爆發的文化衝突。」
在這個秋天,兩位候選人都把中國當作了政治足球,藉此發動語言戰爭。當然,這種「抨擊中國」的比賽,沒能逃過中國媒體的注意,大部分媒體都投入到對總統競選最終對峙的報道中。
辯論結束一個小時後,奧巴馬的名字就出現在了微博搜索排行榜的第七位,而「美國總統選舉」也位列十大熱門話題。
新浪微博在用戶中發起一項民意調查,詢問他們更喜歡哪一位候選人,一天後奧巴馬以7比1完勝羅姆尼;新浪門戶發布了配有中文字幕的第二場辯論視頻,視頻門戶優酷則發布了第一個奧巴馬、羅姆尼全程辯論的視頻,儘管沒有翻譯,仍有不少點擊率。
《華盛頓郵報》將其歸因於互聯網爆炸式的增長和非官方媒體(微博)的活躍,但如果想理解中國對於美國大選異乎尋常的熱情,中國在總統競選辯論中扮演的「令人奇怪的重要角色」無法迴避——在辯論中它被提及24次,比美國國內最熱門的話題——社會保障、中產階級、阿富汗和醫療保險都要多得多。
各國對此反應不一:「崛起大國」印度對於被「零關注」感到很受傷,抱怨「在美國的世界觀中,存在一個印度大小的空洞」;「背慣了黑鍋」的歐洲卻十分慶幸只被提到了一次,覺得這是個「好的跡象」;而巴西、日本、俄羅斯乃至中東各國,則對此完全置之不理,他們更關心各自國內的大事。
惟有更富裕和自信的中國,看著兩位候選人激烈表達大大小小的反華情緒,帶著小心翼翼的冷靜和一觸即發的敏感,混雜著冷漠和不安兩種情緒。
這種微妙的反應,在《紐約時報》的眼裡,要用「謹慎」來形容,《華盛頓郵報》卻將其歸納為「嫉妒和關心」。
大選傳染上了「中國恐懼綜合征」
「中國」一詞在二辯中被提及20多次,卻無一帶著積極或友善的態度。最後一場辯論中,當外交政策成為主題,中國再次成為焦點,被奧巴馬稱為「既是對手也是一個潛在合作夥伴」,羅姆尼則表示有朝一日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美國大選原本以為只是圍繞國內問題進行爭論——經濟、財政赤字和衛生保健,現在卻將中國當做一個出氣筒卷了進來。」春華資本集團主席、高盛大中華區前主席胡祖六表示,「競選活動中過分誇大的尖銳辭令,讓人感到非常不安。」
中國人說,他們已習慣美國在選舉季將中國樹為靶子,但有越來越多政府官員、商界人士和學者擔心,這次對中國的抨擊如此激烈,以至於在選舉結束後,它都很難再冷卻下來。
過去兩年,中美關係變得更脆弱。貿易和戰略利益的分歧讓美國擔心,中國會侵犯美國長期以來在亞太區的影響力,同時,美國就業市場的疲軟也被頻繁歸咎於中國。
這多少會讓中國人覺得不快。據皮尤調查中心的調查數據,今年在中國只有39%的受訪者,將中美關係描述為「合作」,而在2010年,三分之二的受訪者這麼看。同時,在2010年,只有8%的受訪企業認為中美存在敵意,今年卻有26%認可這種說法。
在中美兩國媒體上,羅姆尼的形象從「一個靠和中國做生意來獲取利潤的老練投資者」,被轉而塑造為「最激烈反華」的總統候選人。
中國媒體清楚意識到,貿易爭端正「限速」中國的發展,並稱大選患上了「中國恐懼綜合征」,而這種「傳染性病症」正在美國蔓延。
「無論是否願意,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下一任美國總統在他當選後,都必然會緩和他在競選遊說期間表現出的強硬態度,並處理國內關於『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的僵化印象。」辯論結束後,新華社的一篇評論立即寫道。
在中國年輕人中,一種常見的態度是驕傲——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中國已成為美國總統競選當中,一個無法迴避的重要議題。
「今年,我們中國也會有一個最高權力的過渡,中國影響力只會繼續增長。」北京體育大學的學生陳美妮(音)告訴《紐約時報》,「我認為這是件好事,至少我們會影響到他們的決策。」
另一位北京電影學院大三的學生楊曉(音)則表示,他不相信這些候選人的消極情緒會長遠傷及中國,即使羅姆尼當選,「他也需要更友善地對待中國,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避免、不可抗拒的」。
奧巴馬和羅姆尼,愛誰誰
大洋的這一邊,中國人盯著網路視頻中,美國總統候選人口沫橫飛地互相「掐架」,看得津津有味;而在太平洋另一端,美國人正費盡心思地揣測著中國人關於美國大選的一切念頭,當然最想知道的是,奧巴馬和羅姆尼,中國人更愛誰。
《外交政策》雜誌用十分嚴肅的筆觸,去分析「為什麼中國希望羅姆尼勝利」,《紐約客》卻只是帶幾分戲謔地將兩位對中國並不友好的候選人,都稱為「熊貓拳擊手」,並認為從總體來看,中國似乎更傾向於選擇他們更熟悉的那一位。
《紐約時報》花了很長的篇幅,探討中國政府一直以來都更青睞共和黨,因為他們更傾向於在外交政策方面保持穩定,而且他們熟悉和喜愛的老布希在1989年擔任總統前,曾擔任駐華特使。
但它又很快推翻了自己的結論,說這已是不同的時代,中國領導人對羅姆尼知之甚少,只是將他看作一個新的更保守的共和黨人。該報說,在某些方面,中國官方可能會更喜歡奧巴馬政府連任,因為現任是已知的。
最終它引用財新傳媒主編胡舒立的一句話作為結論:「我還沒有從中國政府那裡,看到一個清晰的意圖。」
美國網友則十分熱心地提出種種猜測,「我想中國人更喜歡奧巴馬,因為中國人很聰明,知道奧巴馬說一套做一套」,「中國人知道奧巴馬連管理一個檸檬水或蛋卷店的能力都沒有」,或是「哪個候選人在抨擊中國方面做得更好,就將成為美國總統,中國人認為這十分有趣並令人費解」。
中國人的心思似乎很難猜,讓擅長分析的美國媒體都難以下手,得出一個明確結論。實際上,美國媒體發現,普通中國人對誰將在明年1月份入主白宮毫不關心,羅姆尼和奧巴馬,總統誰愛當誰當。
美國媒體注意到,中國人更多地把這些辯論看作是一場民主大戲,帶著欽佩羨慕或者消遣娛情的心態來看。他們更關心的是候選人的智力,目前的選舉數據,以及誰鬧了些無關緊要的笑話。
對身邊政治大事一片緘默,卻對美國大選喋喋不休
在北京市區的一家超市裡,印有奧巴馬和毛澤東頭像的軍綠色T恤被並排掛起,用以招徠顧客,在《紐約時報》的攝影記者眼裡,這是一幅寓意頗深的畫面。
《洛杉磯時報》則對這樣一種情景表示不解:中國人對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政治大事視若無睹,一片緘默,卻有時間對美國大選發表喋喋不休的評論。文章寫道,事實上,中國同樣正處於最高權力轉移的倒計時中,就在美國最終大選之後兩天的11月8日,中國自己的盛會就將召開。
令美國人感到吃驚的是,比起它們自己的國家,中國媒體在美國政府過渡中挖掘出了越來越多信息,包括政治家的家庭、個性和間或穿插的插科打諢的餘興表演。
面對幾乎同時舉行的兩場選舉,中國人既為之著迷又充滿困惑,許多人說,他們希望這樣的辯論節目,有朝一日也能發生在中國。
「民主是可以學到的東西。」網友「一生有你」表示,「那些善於學習的人們可以被教會,什麼是民主。」但另一個用戶立刻反駁他,「美國候選人說什麼與做什麼,往往有很大不同。」
「在美國,總統不能決定一切,他必須徵求很多人的意見。」網友WKL999表示,「因為有太多意見,所以有些事情很難完成,但在中國卻能輕鬆實現。」
推薦閱讀:
※日本政客嚴重右傾化 稱誰承認釣魚島爭端誰下台|中國|日本|釣魚島
※中國舞禁初開探秘
※·【中國畫 寫意山水的布勢構圖解析】·(下)
※中國有多少核彈?
※六十甲子本命太歲查詢(值年太歲星君),每年犯太歲的生肖屬相一覽表|中國太歲廟|中國太歲網|在線安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