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四大菩薩法號與坐騎寓意

四大菩薩法號與坐騎寓意

作者: 賢恆

  

佛教是佛陀對九法界眾生的至真圓滿的教育。

  佛的名號無量無邊,代表我們真心本性的性德無量無邊;菩薩名號無量無邊,代表我們的修德也是無量無邊。我們是凡夫,迷失了自性,所以性德不顯,要靠修德。修德有功,性德就現前。

  所以,佛教里所有佛菩薩形像以及護法神形像,都具有教學表法的意義,絕對不是迷信,絕對不可以當作神明來供奉。

  不僅名號、造像是表法,所有一切設施、建築無不表法。寺院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大殿,稱為「大雄寶殿」,這個建築外面看是兩層,裡面是一層。這是教我們對外要隨俗,「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外面兩層代表社會秩序,可以不平等,因為外面平等了,社會秩序就破壞了。外面一定有尊卑、有父子、有兄弟、有長幼的秩序,不能破壞;自己內心要平等。

  香代表『戒定真香』,戒定慧是自性真心之香。燃香供佛,就要發願「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之願。再者,香也代表信香。古代有烽火台,一點燃各大諸侯都得到信號趕來了。香也是一種信,上通下達。再者,也是「信願行」的信,信為道源功德母,信根深厚道業才能成就。

  供佛最重要的是水,水代表清凈心、平等心。看到這杯水,就要想到我的心是不是像水一樣乾淨,一塵不染?是不是像水一樣平等?佛前不能供茶,茶有顏色,代表污染,一定要供清水。

  四天王的名號和形象也是表法:東方持國天王代表負責盡職;南方增長天王代表力求進步,天天求進步,絕不落伍;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代表廣學多聞。我們中國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成就自己真實的學問、真實的德能,然後才能夠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

  菩薩的名號更是表法的。菩薩是覺悟之人的稱呼。菩薩不是神,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給我們這部大藏經,一言以蔽之,無非是說明『諸法實相』而已。用現代人的說法,大藏經的內容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國佛教中的四大菩薩: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而這四位菩薩都是我們真心變現的:心中的願力,就是地藏王菩薩,心之神力是觀音菩薩,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心內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賢菩薩。這四位菩薩的坐騎都是完全不一樣的,所象徵的含義也有區別。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名號:地藏菩薩

  《佛學大辭典》:地藏梵名乞叉底檗沙Ksitigarbha,地藏菩薩名號是從比喻上建立的。「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地藏十輪經》曰:「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稱為地藏。密宗又稱之為悲願金剛、與願金剛或金剛幢,在金剛界示現南方寶生如來之幢菩薩,在胎藏界則為地藏院中九尊之中尊主伴地藏薩埵,度九界妄情。地藏菩薩代表「孝」,所以《地藏菩薩本願經》稱為佛門的「孝經」,地藏經裡面主要是講「孝親尊師」。

  地藏菩薩念誦儀軌說地藏尊之六使者:一焰摩使者,化地獄。二持寶童子,化餓鬼。三大力使者,化畜生。四大慈天女,化修羅。五寶藏天女,化人。六攝天使者,化天。

  塑畫乃至金銀銅鐵,作地藏之形像,燒香供養、瞻禮讚嘆,則由其居處,即得十種之利益:一、土地豐壤。二、家宅永安。三、先亡生天。四、現存益壽。五、所求遂意。六、無水火災。七虛耗碎除。八、杜絕惡夢。九、出入神護。十、多遭聖因。見地藏菩薩本願經下。

  地藏院四菩薩是地藏菩薩之眷屬:一寶處菩薩,二持地菩薩,三寶印手菩薩,四堅固菩薩。

  凈空法語:「地藏王菩薩代表孝親。『地』是大地,『藏』是寶藏。大地蘊育無盡的寶藏,不只地下開採的金銀七寶,地面生長的五穀雜糧也是寶藏。我們生活在這地球上,不能離開大地而生存,衣食住行一切受用都仰賴大地,大地與我們的關係太密切了。沒有大地,我們的生命也就沒有依靠。佛是用這個來作比喻。『地』比喻我們的心地,『藏』是心地含藏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相好……,一切無量通通是心地含藏,需要去開採。我們用什麼方法開採?『孝親尊師』,這是供奉地藏菩薩的用意。因此,我們看到或是聽到地藏菩薩名號,就要懂得『孝親尊師』。心地寶藏比全球大地不知道要多多少倍,無法說出,說之不盡。正如同六祖大師開悟時,向五祖忍和尚提出他的心得報告:『何其自性本來具足。』本來具足就是地藏的意思——沒想到我這個心地、真如本性裡面,樣樣都不缺,樣樣都具足。樣樣指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自性本來具足含藏的。所以又說一句:『何其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是表現在外面,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佛在大乘經典里常提醒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是事實。我們要認識心地寶藏,開發心地寶藏。地藏菩薩本願就是教我們、幫助我們開發自性的寶藏。完全開採出來,那就跟諸佛如來無二無別了,就叫做成佛;部分開採就叫做菩薩;原封不動,不知道開採,那就是六道凡夫。世尊滅度之後,把教化眾生的重責囑咐給地藏菩薩,道理就在此地。誰是地藏菩薩?誰懂得孝道,誰能夠修孝道,誰能夠發揚孝道,那個人就是地藏菩薩。地藏菩薩多了,經上我們讀『大士無邊身』,無量無邊皆是地藏菩薩。」

  法器:寶珠、錫杖

  地藏菩薩像大多數是僧侶袈裟打扮,左手拿著寶珠,右手拿錫杖,身側寫著「地獄未空誓不成佛」。我們可以這樣理解這句話,一方面這是地藏菩薩的誓願,另一方面,這也是地藏菩薩對我們的告誡:如果不能度空自己心中的地獄,那麼做人都不保險,怎麼能做佛呢!這裡我們就知道,嗔恨是地獄的根,所以,一定要化盡自己的嗔恨心。這也是地藏菩薩教導我們的。

  寶珠

  地藏菩薩手持之珠光明顯耀、清凈透亮、希世珍貴,是戒、定、慧所成之寶,戒凈無染,定而無雜,慧光遍照。

  寶珠即摩尼珠,譯雲如意珠。法華經曰:「凈如寶珠,以求佛道。」寶悉地成佛陀羅尼經曰:「心性寶性無有染污。」智度論五十九曰:「如意珠能除四百四病。」

  有說叫明珠,所謂「明珠照破天羅網,錫杖振開地獄門」,明珠是明月珠,光如明月,又曰明月摩尼。此珠有澄濁水之德。涅槃經九曰:「譬如明珠置濁水中,以珠威德,水即為清。」法華經序品曰:「持凈戒猶護明珠。」梵網經偈曰:「諸佛子!宜發大勇猛,於諸佛凈戒護持如明珠。」六度集經三曰:「具戒行者心無穢濁,內外清潔。凡夫猶瓦石,具戒高行者若明月珠也。」箋難一曰:「經護明珠,或是明月珠也。」

  又說明珠譬大乘經典。涅槃經三曰:「譬如國王髻中明珠,付典藏臣。藏臣得已,頂戴恭敬,增加守護。我亦如是頂戴恭敬增加守護如來所說方等深義。」法華經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是諸如來第一之說,於諸說中最為甚深。末後與賜,如彼強力之王久護明珠,今乃與之。」智度論四十九曰:「若水濁,以珠著水中,水即為清。是珠其德如是。」凈土論注下曰:「譬如摩尼珠,置之濁水,水即清凈。若人雖有無量生死之罪濁,聞彼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凈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凈,即得往生。」

  錫杖(梵khakkara)

  為比丘行路時所應攜帶的道具,屬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譯作吃棄羅、吃吉羅、隙棄羅;十誦律中又稱它為「聲杖」;因為振杖之時,出聲如錫,所以稱做「聲杖」、「錫杖」,又稱有禪杖、鳴杖、智杖、德杖、金錫、杖。

  關於錫杖的由來,在《毗奈耶雜事》中說是為了比丘托缽時,不驚嚇到施主家所為:「苾芻乞食入人家,作聲警覺,拳射門扇,家人怪問。佛言:『應作錫杖。』苾芻不解,佛言:『杖頭安鐶,圓如盞口,安小環子。』搖動作聲而為警覺。……至不信家,久搖錫時,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無出問。佛言:『不應多時搖動,可二三度搖,無人問時,即須行去。』」

  其形狀分三部分,上部即杖頭,由錫、鐵等金屬製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環,大環下亦係數個小環。搖動時,會發出錫錫聲。中部為木製;下部或為錞、鐏、鐵等金剛所造,或為牙、角造。《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中說:「西方所持錫杖,頭上唯有一股鐵卷,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長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細隨時。高與肩齊,下安鐵纂,可二寸許。其鐶或圓或偏,屈合中間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銅、鐵任情。」

  據《大唐西域記》卷二《洛陽伽藍記》卷五所載,北印度那揭羅曷國存有佛陀所持的錫杖,其長丈余,以白鐵作鐶,旃檀為笴,盛於寶筒中。我國唐代有通身皆鐵質,杖頭安四股者,然義凈以其為並非本制。日本現今則有二股六鐶、四股十二鐶等類,且大鐶中心飾有寶珠、五輪塔、佛像等。

  至如持用「錫杖」的方法,也有一些規定。三千威儀經曾經制訂持「錫杖」二十五事。該經曾略謂:「持杖不得入眾(「眾」者,僧圍也)、日中後不得復持、不得擔於肩上、見佛像不得使錫作聲、不得以杖指人、不得用杖於地面寫字」。又優婆塞五戒威儀經說:「不得以不凈手捉杖。若入僧房,須脫除杖錞。且不得觸地。若持杖入白衣舍,須將杖□在後,若因事入白衣家,或為受午食,須於門首搖錫三下。若無人應,再搖五下。又無人應,更搖七下。終無人應,則應往別家」。

  關於錫杖的功用可分三種:

  1、用於驅遣蛇、毒蟲等物:如《四分律》卷五十二說:「諸比丘道行見蛇、蠍、蜈蚣、百足、未離欲比丘見皆怖,白佛。佛言:『聽捉錫杖搖。』」《十誦律》卷五十六中說:「佛在寒園林中住,多諸腹行毒蟲嚙諸比丘,佛言,應作有聲杖驅遺毒蟲。」這是說佛陀在世時,有比丘行於路上時,見到蛇、蠍、毒蟲等物,心中怕怖,甚至有比丘被咬傷,於是佛陀說,應做有聲的錫杖來遣散毒蟲。

  2、比丘於街上行乞托缽時,用來警覺施主或預防牛犬:如《有部毗奈耶雜事》中說:苾芻到他人之舍乞食,不可射門,應搖動錫杖作聲,以為警覺。又,《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亡財僧現》條中說:「言錫杖者,(中略)元斯制意,為乞食時,防其牛犬。」

  在日本,天台、真言等宗於法會時皆振短柄錫杖,唱梵唄,其認為振錫杖所發之音具有特殊咒力。而所唱梵唄亦稱錫杖,為四法要之一,有九條、三條之分。九條有讚頌九節,又稱長錫杖;三條則是誦讚頌九條中之最初二條及最後一條,亦單稱錫杖。又,法會時,唱錫杖之頭句,振錫杖之職眾稱為錫杖眾。

  在密教,《大日經疏》卷六所載阿闇梨所傳漫荼羅圖位中,在釋迦院列有如來錫杖菩薩,此系錫杖之擬人化。又,千手觀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錫杖,稱為錫杖手。再者:大唐西域記卷二說:「如來錫杖:白鐵為環,旃檀作柄,寶筒盛之。」又洛陽伽藍記卷五說:「如來錫杖,長一丈七尺,以水桶盛置。此杖表面,金箔裝貼。杖身輕重莫測;重時百人莫舉,輕時二人可提」。由此可見:我佛應化因緣,實在不可思議也!

  除了生活中所需,錫杖也有深刻有意義。在《佛說得道梯磴錫杖經》中說:「佛告比丘:『汝等應受持錫杖。所以者何?過去、未來、現在諸佛皆執故。又名智杖,彰顯聖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聖人之表幟,賢士之明記,道法之正幢。』迦葉白佛:『何名錫杖?』佛言:『錫者輕也,倚依是杖,除煩惱,出三界故。錫,明也,得智明故。錫,醒也,醒悟苦空、三界結使故。錫,疏也,謂持者與五欲疏斷故。』」

  而依錫杖的不同形狀,也象徵不同的意義。同經中說:錫杖有三錞,代表憶念三塗苦惱,則修戒、定、慧;念老、病、死三災,則除貪、嗔、痴三毒等等。而四股者,則是斷除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輪迴,或表苦、集、滅道四諦。

  十二環者,表十二因緣,通達無礙,修行十二門禪。三重四股,以念如來七覺意法,通錞鑽八,用念八正道。

  杖頭有二股六環者(也有說是四環者),是迦葉佛所制。有四股十二環者,是釋迦佛所制。——裝造二股,為令眾生,記念二諦(世諦、第一義諦)。裝造四股,用斷四生、念四諦、修四等、入四禪。

  坐騎:「諦聽」

  地藏菩薩以一頭形似獅子的怪獸為坐騎的,名號曰:「諦聽」。諦聽又稱「獨角獸」,「地聽」,「善聽」,乃九華山鎮山之寶,相傳為金地藏菩薩坐騎。金地藏卓錫九華,立志修行,因有諦聽晝夜相隨,處處逢凶化吉,終成佛法。佛教尊稱諦聽為神犬,後人緣其曉佛理,通人性,避邪惡,視為吉祥的象徵。是佛門傳言和民間演繹而存在下來的一個圖騰和聖物。

  諦聽世人珍之為「鎮宅之寶」、「廟堂之尊」、「天地精靈」和「萬獸征物」,集群獸之瑞像於一身,聚眾物之優容為一體,虎頭、獨角、犬耳、龍身、獅尾、麒麟足。它的獨角其一是象徵著能接受宇宙之信息,似為「天線」之用,其二能起到護身保險之用。它的犬耳是聽宇宙之音頻、傳遞給信者分辨是非。它的龍身示為吉祥如意,它的虎頭表示智勇,有困難勇往直前,決不退讓,它的獅尾表示有耐性、有雄心,辦任何事堅持就是勝利,它的麒麟足視為四平八穩,與人為善、和睦相處、為善為寶。

  其實「諦聽」名號的關鍵處還在於它的「聽」。善聽就是善於聽。《弟子規》開篇講孝,第一句就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就是善聽。

  有個故事。曾經有個小國向中國皇帝進貢了三個一模一樣的金人,但同時出了一道題目:這三個金人哪個最有價值?

  皇帝請來珠寶匠,稱重量,看做工,都一模一樣,很難分辨。泱泱大國,豈能連這個小事都不懂?

  最後,一位退位的老臣聽了這事,便去對皇帝說他有辦法。

  皇帝遂將使者請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著三根稻草,依次插入三個金人的耳朵里。

  第一個金人的稻草從另一邊耳朵出來了;第二個金人的稻草從嘴巴里直接掉出來;而第三個金人,稻草進去後掉進了肚子,什麼響動也沒有。

  老臣說:第三個金人最有價值!

  使者默默無語,答案正確。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最有價值的人,是從耳朵里進入的東西能放在肚裡的人;從「這邊耳里進,那邊耳里出」,「從耳里進,嘴裡出」的人都是沒有價值的。聽了的記在心裡。老天給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意思是多聽少說。許多聽了的只能放肚裡,不能說。祖傳秘方你聽了,知己秘密你聽了,組織機密你聽了,這些你聽了不能說出,要守口如瓶。還有,不實之詞你聽了,小道消息你聽了,誹謗誣告你聽了,這些你聽了也不可人云亦云,隨口亂說,也只能放在心裡。

  怎樣才能做到善聽呢?

  首先,四大天王中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他們就是告訴我們聽的方法的。

  西方天王叫廣目,梵語的名稱也翻作雜語。西方天王很會說話,精通種種不同的語言,是我們今天講的語言天才。所以他能到任何地方觀光旅遊,這樣看的多,聽的就多,他舍人之短,取人之長。廣目是多看,北方天王多聞教我們多聽;多看看別人的,多聽聽別人的。但聽了之後怎麼辦呢?

  廣目天王右手上拿的是龍(或者是蛇),左手拿著珠。龍跟蛇表示變化,珠代表不變。龍跟蛇都是善變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今天科技日新月異,社會非常複雜,變化無窮,要仔細去觀察。在變化當中,我們能夠掌握到不變,就會有成就。龍會變,珠不變;無量變化當中,掌握到不變的原理原則,這是西方天王教給我們的。只要掌握了不變的原理,聽得越多越好,天王有語言天才,通達各種語言,就可以跟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種族,文化技術科技上的交流,這才能做得圓滿。這是第一重善聽。

  廣目天王教給我們是現前的,教我們到處去參訪,到處去看,去學習。北方天王多聞,是豎的。我們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是橫的,讀萬卷書是豎的。我們要吸收歷史的教訓,要接受古人的智慧經驗,依這個基礎,我們再發揚光大。

  多聞天王右手上拿的是傘,傘代表防止污染。聽得多了,我們得在多聞的基礎上能夠守住自己的清凈心,現在社會污染太嚴重了,環境的污染、思想的污染、見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心理的污染、生理的污染,天王手上拿著一把傘,代表防止污染,讓我們見聞中,不為邪知見所污染。這是第二重的善聽。

  次要耳聽心受。人要真正聽到善言並用心記住並依照奉行,才能成為智者。

  再者,善聽者,必定會「孝親尊師」。善聽父母之言,就能夠發揚家族傳統,掩蓋祖先的缺點,讓家風大振。有人說老人的話裡面也有問題,什麼話都聽是愚孝,反對聽話,那是他不會聽話,自己不會聽也就罷了,還教天下兒女都不孝,那是要不得的。尊師,聽老師的話,拜訪好老師,聽從明師教導,這個人必定會很快成長起來。這可能是地藏菩薩坐騎的真實意義吧。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名號:觀世音

  觀世音菩薩的全稱尊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意思是「觀照世間眾生痛苦中稱念觀音名號的悲苦之聲」,觀世音的名字蘊含了菩薩大慈大悲濟世的功德和思想。

  據說觀世音菩薩有一百零八個名號,《佛學大辭典》說:「菩薩舊雲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雲觀世自在,觀自在。」梵音Avalokitesvara,含有「觀照縱任」或「君主」的意思,也就是觀照萬法而任運自在的意思。「觀世音者,觀世人稱彼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世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菩薩用無我的大慈大悲,處處救苦救難,成就大公無私的偉大人格。凈空老法師解釋,這是地藏孝心的拓展,以孝敬父母之心孝敬愛護一切眾生所成就的大功德。

  觀世音、觀自在的名號含有無量的意義,說之不盡,總的來說,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因為觀世音菩薩初期修行,是從耳根圓通修起,用耳根聽海潮音而圓證菩提的。

  一、觀世音,首先是內觀如如不動。《楞嚴經》卷六所說觀世音菩薩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由此做到「動靜二相,瞭然不生」。一般人的耳根是向外分別聲音,故受外境所染,如為讚歎或誹謗所動,生起貪嗔愛惡的煩惱,促成殺盜淫妄的惡業,再受輪轉生死的苦報。菩薩能觀察分析世間音聲之虛妄不實,而能不為所動,入於如如不動的大解脫境。若依據自利功德釋觀世音三字,觀是能觀智,包括一心三觀之智,世音是所觀之境,包括一境三諦之理。菩薩以一心三觀之智,觀於一境三諦之理,圓觀圓證,自在無礙,因名觀世音自在。

  二、觀世音,是外觀眾生求願而隨緣救渡。《法華經?普門品》所說的:「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也就是說,凡有眾生,若在苦惱之時,只要聽說有一位觀世音菩薩,而專心虔誠地稱念觀音聖號,觀音菩薩便會立即聽到每一眾生的音聲而同時予以救濟,所以叫做觀世音。《悲華經》中說:「寶藏佛授記云:汝觀眾生,生大悲心,欲斷眾生諸苦惱故,欲眾生住安樂故,今當字汝,為觀世音。」可見,《楞嚴經》是依觀世音菩薩法門的自修而言,《普門品》及《悲華經》則是依觀音菩薩的度他而言。若根據利他功德釋,觀是教,世音是機,教指菩薩尋聲救苦的大悲心,機指九法界眾生,稱念菩薩聖號或悲哀求救之音聲。因菩薩能興慈運悲,拔苦與樂,普門示現,自在無礙,故名觀世音自在。

  自利是智,利他是悲,菩薩依智能之體,起慈悲之用,遍觀法界眾生,隨其機緣,拔苦與樂,自由自在,無所障礙,因名觀世音。

  觀

  觀也是觀察,觀要自在,我們的觀都不自在。這個觀包括了我們用眼睛去看、耳朵去聽、鼻子去聞、舌頭去嘗、用身體去感覺、我們所有的意念都包括在裡面,我們統稱為「觀」,就是動用我們生命所有的生命能力,內覺察自心,外覺察諸法實相。

  世

  世不光指外在的世界,更是指內在五蘊。先有「反聞聞自性」,內在明徹,才有外境無染,得大圓鏡智,海印森羅相現前。

  音

  音是一切音聲,聲的最高層次就叫光。因為一切動作、聲光都是波動現象,所以,我們可以說,音就是諸法實相。觀世音是圓滿的觀察,觀照到諸法實相如如不動寂滅現前而成就菩提。

  觀世音這個名號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方法。那個方法叫觀照,方向叫心內行。

  觀察自心名為菩薩,能自在地觀察就叫觀自在菩薩,我們現在不自在,有各種束縛,所以就叫凡夫。從凡夫開始觀察自己,這叫最初的觀察。

  觀世音菩薩又名為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是表法的,他的眼光非常銳利,極其細微他都能觀察得很清楚,所以稱之為千眼。我們常見的千手千眼觀世音雕像,有十一個頭,這叫十一面觀音。那十一面觀音就是以一個覺,照自己的身口意,亦即所謂十業,身三、口四、意三,貪、嗔、痴、惡口、兩舌、綺語、妄語、和殺、盜、淫。我們的覺知在這十個層面上保持高度的覺照,十個層面加上我們的覺知就是十一面觀音。觀世音菩薩的種種示現,皆從我們自性而起,皆應我們身相而顯現。觀照我們的身體里有心肝脾肺腎,有地水火風空。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叫五方佛,這五方佛每一個配上我們的色、受、想、行、識,五五二十五,對應我們這個二十五有。觀世音菩薩變化成二十五菩薩,這二十五菩薩同聲都說他是第一義,這是最高的佛法體現。然後每一菩薩分出四十菩薩,這四十菩薩叫四十手眼。這四十菩薩手裡拿著不同的武器,可以戰勝世間、出世間所有的妖魔鬼怪,可以克服所有的困難,可以降服所有的災難,這是對觀照最完美的讚頌。我們不需要擔心觀照到底能達成什麼。什麼都能達成,什麼都能替我們完成。因為它有四十手眼,這四十手眼,乘上二十五菩薩名為千手千眼。千手救護,千眼觀察。

  所以,我們要修自己自性中的觀世音,學會千眼觀察,來普渡自性眾生。我們內心的所有念頭都是痛苦眾生,我們的觀世音菩薩應該聞聲救苦,應該念念不空過。在我們內在的心靈世界裡,我們以那個大菩薩的身分,腳踏青龍,白衣飄飄,十方觀察。眾生在火海里,在黑風裡,那一念觀察名為念一聲觀世音菩薩,然後慾望嗔恨的火災,會在觀察之下,大火變成池。貪愛之海,狂風乍起,一念警覺,那個大海變成淺灘。自我如果被傷害了,就是在須彌山上被推下來,要掉下來摔死了,就是自尊心受到傷害,痛不欲生,一念警覺,如日駐虛空,心就平了。就是觀察升起,煩惱消失了。覺照在,痛苦就不在。知道自己在無明,無明就將不在,光明就來臨。這樣的觀察就是聞聲救苦,就是救苦救難。覺悟是要降伏頭腦,也就是降伏自心。自心若不降伏,不免生死。不免生死,輪迴尚不得出,怎麼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悲懺內,觀世音菩薩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觀世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普門品云: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於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於王難得自在。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咸即起慈心——於怨賊得自在。

  觀音菩薩不但於種種難得自在,於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觀音菩薩聖號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養觀音菩薩,與受持供養恆河沙菩薩的功德相同——所謂一多自在。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於一切身得自在。

  所以,時時觀世音,處處觀自在。

  法器

  觀世音在民間顯化事迹較多,所以執持的法器也非常多非常複雜,特別是千手千眼觀世音,每一隻手上都有一種法器或者手印,都能代表菩薩不同的救渡法門,我們不能一一去講解了。可以這樣說,觀世音名號中含攝一切法,觀世音的法器無量,也代表一切法。在這裡我們主要講常見的凈瓶觀音的法器。

  凈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以凈瓶其為千手觀音四十手持物之一。《佛學大辭典》說:「梵語軍遲,又作捃稚迦。梵音Kundika,此雲瓶。有凈觸二瓶,凈瓶之水,以洗凈手,觸瓶之水,以洗觸手。亦稱澡瓶。今俗多以尋常花瓶當之。殊誤。釋氏要覽中曰:『凈瓶,梵語軍遲,此雲瓶。常貯水,隨身用以凈手。寄歸傳云:軍持有二,若瓮瓶者是凈用,若銅鐵是觸用。』義凈之受用三水要行法曰:『舊律十誦五十九云:有凈瓶罐,廁澡罐。四十一云:有凈水瓶,常水瓶。又新譯有部律文,凈瓶觸器極分明,此並金口親言,非是人造。寧容唯一銅瓶,不分凈觸。雖同告語,不齒在心。豈可以習俗生常,故違聖教。』」

  凈瓶主在凈,內盛以楊枝甘露,化凡夫熱惱為清涼的意思。《西遊記》上說這水是三昧真水,還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柳枝

  釋氏要覽下曰:『北人風俗,每至重午等毒節日,皆以盆盛水,內插柳枝,置之門前辟惡。按灌頂經云:昔維耶黎城民遭疫,有一少年比丘,名禪提。奉佛教持摩訶神咒,往為辟之,疫人皆愈。其禪提往彼國二十九年民安,至其遷化,民復遭疫。民思禪提,遂往其住處。但見所嚼齒木擲地成林,林下有泉。民酌其水,折楊枝,掃拂灑。病者皆愈。毒氣銷亡。』

  楊柳其質地柔順,又乃易生之物。觀世音菩薩手持凈瓶楊柳,恆順眾生心愿,灑凈水甘露普渡眾生。

  坐騎

  觀世音菩薩坐騎也有多種,我們常見到的有龍有鰲,這裡主要看看較為獨特的觀音菩薩坐騎。這是金光仙的金毛犼,俗稱為望天吼,朝天吼,傳說是龍王的兒子,有守望習慣。華表柱頂之蹬龍(即朝天吼)對天咆哮,被視為上傳天意,下達民情。據說,犼兇猛異常,別說吃人,連蛟龍都不是它的對手。清代東軒主人的《述異記》中記載:「東海有獸名犼,能食龍腦,騰空上下,鷙猛異常。每與龍斗,口中噴火數丈,龍輒不勝。康熙二十五年夏間,平陽縣有犼從海中逐龍至空中,斗三日夜,人見三蛟二龍,合斗一犼,殺一龍二蛟,犼亦隨斃,俱墮山谷。其中一物,長一二丈,形類馬,有鱗鬣。死後,鱗鬣中猶焰起火光丈余,蓋即犼也。」

  從這裡我們能夠看到,金毛犼威猛異常,這是內在的勇猛無畏,而它又有守望的習慣,上傳下達,似乎能夠應照觀世音這三個字的深意,觀照當中顯示出無比的大威勢。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 

名號: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代表大智慧,在觀世音菩薩那裡學到的大慈大悲中如果沒有了智慧觀照,那我們可能會好心辦壞事。  凈空老法師說:「我們講孝親尊師這個心,孝順一切眾生,尊敬一切眾生,這就變成觀世音菩薩。『孝敬』要依理性,不能夠依感情,這就是文殊菩薩,文殊表智慧,所以我們的生活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理智不能用感情,情是迷、情是妄想分別執著,情造罪業。情識變現六道三途,智慧變現四聖法界,一真法界,這差別就是情與智,我們世間人也常講要有理性,要有理智,不能感情用事,文殊菩薩教我們這些。」  《佛學大辭典》云:「Manjusri,文殊師利之略,舊稱文殊師利,滿殊尸利,新稱曼殊室利。新舊有六譯:無量壽經、涅槃經曰妙德,無行經曰妙首,觀察三昧經,大凈法門經曰普首,阿目佉經、普超經曰濡首,無量門微密經、金剛瓔珞經曰敬首(以上舊譯);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義;師利或室利,是頭之義,德之義,吉祥之義也。此菩薩與普賢為一對,常侍釋迦如來之左,而司智慧(普賢在右司理,但當以右智左理,今違之,一依勝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義也)。心地觀經八曰:『三世覺母妙吉祥。』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劍,以表智慧之利劍,駕師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種種之差別,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兒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為本體。法華文句二曰:『文殊師利,此雲妙德。大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法華嘉祥疏二曰:『文殊,此雲妙德。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累無不盡,稱妙德也。』西域記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舊曰濡首,又曰文殊師利,或言曼殊尸利,譯曰妙德,訛也。』探玄記四曰:『梵語喚頭為室利、吉祥、德等,亦為室利,故致翻譯不同也。』慧苑音義上曰:『文殊師利,正雲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雲妙也,室利者德也。』」 文殊的形象更有很多是童形。按其頂髻的形狀,可分為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六髻文殊,八髻文殊等。密宗則是依據手持物品和真言陀羅尼字數,分為一字文殊或一髻文殊(左手青蓮花,花上如意明鏡,右手楊柳枝;右手金剛劍);六字文殊或六髻文殊(右手說法印,左手胸上仰著);八字文殊或八髻文殊(左手青蓮花,花上智杵,右手劍)等。一般的文殊像多為頭戴五髻寶冠的童子形,五髻表示內證五智(法界體性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童子形則喻天真純潔,左手執青蓮,花上放般若經梵篋,表示般若之智一塵不染。右手執寶劍,喻大智慧如同一把鋒利的寶劍,能斬斷一切無明煩惱。身坐白蓮台,表清凈,而大部分文殊像都是身騎獅子,以獅子勇猛,表菩薩智慧威猛。

文殊雖為助釋迦之化,一時現菩薩之因位,然三世皆為果上之如來。過去稱為龍種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現在號為歡喜藏摩尼寶精佛,未來稱為普見佛。首楞嚴三昧經下曰:『過去久遠無量無邊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龍種上如來。(中略)佛世尊,於此世界南方過於千佛國土,國號平等。(中略)龍種上佛於彼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中略)龍種上佛壽命四百四十萬歲,度天人已入於涅槃。(中略)爾時平等世界龍種上佛豈異人乎?即文殊師利法王子是。』智度論二十九曰:『如首楞嚴經中,文殊師利自說,七十二億反作一緣覺,而般涅槃,又現作佛,號龍種尊。』心地觀經三曰:『請我釋迦牟尼佛當為菩薩戒和上,龍種凈智尊王佛當為凈戒阿闍梨,未來導師彌勒佛當為清凈教授師。』菩薩瓔珞經四曰:『過去無數阿僧祇劫有佛,名大身如來。(中略)佛世尊,剎號空寂,正於此處成無上等正覺。(中略)爾時,大身如來,今文殊師利是。』菩薩處胎經文殊身變化品曰:『本為能仁師,今乃為弟子,佛道極廣大,清凈無增減,我欲現佛身,二尊不並立,此界現受教。(中略)佛剎名無礙,佛名升仙尊。(中略)彼升仙佛者,我身濡首是。』(已上過去之佛名)。央崛摩羅經四曰:『爾時世尊告波斯匿王言:北方去此過四十二恆河沙剎,有國名常喜,佛名歡喜藏摩尼寶積如來,在世教化。(中略)彼如來者豈異人乎?文殊師利即是彼佛。』寶積經六十曰:『此文殊師利成佛之時名為普見。』

法華經序品言:「往昔日月燈明佛未出家時有八子,聞父出家成道,皆隨之出家。時有一菩薩,名妙光,佛因之說法華經。佛入滅後八子皆以妙光為師,妙光教化之使次第成佛,其最後之佛名燃燈,其妙光即文殊也。」若是則文殊居八代之首,燃燈為釋迦之師,故文殊乃釋迦如來九代之祖也。  疏五曰:「文殊五使者:一名髻設尼,二名優波髻設尼,三名質多羅,四名地慧,五名請召。於妙吉祥左右次第列之,蓋各持文殊一智也。髻設尼是發端嚴義,鄔波其亞者,文殊以五髻征表五智,故此使者亦以美髮為名,質多羅是雜色義。」是五髻文殊之使者也。  八髻文殊之使者,一光網童子,二地慧童子,三無垢光童子,四不思慧童子,五召請童子,六髻設尼童子。七救護慧童子,八鄔波髻設尼童子。見胎曼大鈔四。

法器  

文殊司一切如來之智慧,無相之智德不染著法,故胎藏界之文殊,左持青蓮以表之。能斷煩惱,故金剛界之文殊,右持利劍以表之。文殊的一般造像是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文殊菩薩手中的智慧神劍,為你斬去心中的煩惱,左手中的梵篋代表無窮的智慧。大日經疏五曰:「青蓮華是不染著諸法三昧,以心無所住故即見實相。」真實經曰:「我今右手執大利劍能斷一切眾生煩惱。」理趣經曰:「文殊以自劍揮斫一切如來。」

坐騎  

文殊菩薩的坐騎是口首仙的青獅。文殊菩薩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劍,騎乘獅子,比喻以智慧利劍斬斷煩惱,以獅吼威風震懾魔怨。  獅子是百獸之王,一切野獸都怕獅子,而它無所畏。以此來形容諸佛菩薩說法無畏,能降伏一切邪魔外道。也用獅子吼喻佛教威神,發大音聲,震動世界。所以,騎獅子告訴我們,文殊菩薩的智慧是真正的大勇猛智,能斷諸無常。

南無大行普賢菩薩摩訶薩  名號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名為大行,代表實行,就是對大悲大智大願的切實落實。普賢菩薩教我們要把釋迦的仁慈清凈,觀音的慈悲,地藏的孝敬,文殊的智慧,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上,這就是普賢。  普賢菩薩,是騎白象行願的菩薩。印度古語的普賢稱「三曼多拔陀羅」,密宗亦稱普賢為善攝金剛、真如金剛、如意金剛,還視為金剛薩埵同體。在雕像上,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文殊駕獅子侍佛之左。據說普賢菩薩掌管諸佛的理德、定德、行德;文殊菩薩則掌管諸佛的智德與證德。一般人還把普賢菩薩視為祈求延命的本尊。普賢單獨造像通常騎六牙之白象,頭戴五佛冠,形如滿月童子。 清涼大師說:「心包太虛、周遍法界曰普;調柔善順、德行圓滿曰賢。舍識用根,德周善順。善是隨喜功德,順是恆順眾生。」「德周善順,稱曰普賢。總該萬行,行布圓融。隨一一行,皆稱法界。造修希求,目為行願,是為能入。別說普義,略有其十,以顯無盡。所求普。要勤求一切如來等所證故。所化普。遍周法界,無邊無盡,皆化盡故。斷障普.一念瞋心,百萬障門。一斷一切斷,塵勞悉斷。事行普,無邊行海,無不行故。理行普,隨所修行,深入無際,徹理原故。無礙行普,事理二行,相交徹故。融通行普,隨一一行,攝一切故。所超大用普,無有一用,不周遍故。所行處普,上之八門,遍帝網剎而修行故。修行時普。窮三際時。念念圓融,無竟期故。上之十普,參而不雜,涉入重重。」  《三藏法數》云:「普賢者,謂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曰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曰賢。菩薩者,梵語具雲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覺悟一切有情眾生也。(伏道者,伏即潛伏之義。謂普賢能伏初起微細無明,居等覺位,在眾菩薩之首,故云伏道之頂。斷道者,謂斷初起微細無明惑也。鄰者,近也。極聖者,佛也。)」

《佛學大辭典》:「(菩薩)梵名邲輸跋陀,又作三曼多跋陀羅,或譯曰普賢,或作遍吉。主一切諸佛之理德,定德,行德,與文殊之智德,證德相對。即理智一雙,行證一雙,三昧般若一雙也。故以為釋迦如來之二脅士。文殊駕師子侍佛之左方,普賢乘白象,侍佛之右方(今反智右理左之說者,示理智融通之義,又胎藏界之次第右蓮左金也),此理智相即,行證相應,三昧與般若全者,即毗盧舍那法身佛也。華嚴一經之所明,歸於此一佛二菩薩之法門,故稱為華嚴三聖。為一切行德之本體,故於華嚴之席說十大願,又為諸法實相之理體,故於法華之席,誓於法華三昧之道場自現其身。嘉祥法華義疏十二曰:『普賢者,外國名三曼多跋陀羅。三曼多者,此雲普也。跋陀羅,此雲賢也。此土亦名遍吉。遍猶是普,吉亦是賢也。(中略)注經解云:化無不周曰普,鄰極亞聖稱賢。』探玄記二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大日經疏一曰:『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楞嚴經曰:『普賢菩薩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義立名。』法華經普賢勸發品曰:『是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晉華嚴經入法界品曰:『爾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閣堂,與五百菩薩摩訶薩俱。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探玄記十八曰:『名中先標上首二人,以其是助化主故。釋有三義:一普賢當法界門是所入也,文殊當般若門是能入門也。二普賢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三普賢明廣大之義,文殊甚深之義,深廣一對故。』」

普賢菩薩又名金剛手,約智而雲普賢,約理而雲金剛手。《佛學大辭典》云:「(金剛薩埵)金剛手、秘密主,是真言宗八祖中之第二祖。大日如來為第一,(金剛)薩埵為第二。梵名縛曰啰薩怛縛摩訶薩怛縛。譯名執金剛,持金剛,金剛手,金剛手秘密王,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摩訶薩,金剛手薩埵摩訶薩埵等。薩埵者有情之義,勇猛之義,總言勇猛之大士。此薩埵與普賢菩薩同體異名。普賢從大日如來受灌頂,於二手與以五智之金剛杵,故云金剛手。但金剛薩埵有通別之二名。通名者,以名一切之執金剛神。以此皆為開東方金剛薩埵之一德者也。又無論何人,五相成就,從一切如來受授職灌頂時稱為金剛薩埵。如金剛頂經一切義成就菩薩(即悉多太子),之受授職灌頂時,稱為普賢大菩薩(即金剛薩埵)是也。又在顯教,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長子之總名,如華嚴經所說。即無論何人,成就十大願者,為諸佛之長子,稱為普賢也。四十華嚴經四十頌曰:『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其別名即今所言之金剛薩埵,金剛界東方月輪中之金剛薩埵是也。大日經謂為金剛千手秘密主。即大日內眷屬之薩埵,為本宗第二祖。是總即別名也。是既得金剛之實智而稱為金剛薩埵,尚依本名而稱為普賢菩薩也。求之於金胎兩界,則金剛界十六菩薩之金剛薩埵與胎藏界中台八葉院中之普賢,第一重金剛手院之中尊金剛薩埵,皆同體異名,皆為內眷屬。而此外大日之大眷屬中,亦有普賢菩薩。金剛界賢劫十六尊中之第十六尊,胎藏界第二重文殊院中之普賢,是與顯教所說之普賢同體同名,與得金剛之稱之內眷屬金剛薩埵,異體異名。再就同體異名言之,金剛薩埵之名,約於胎藏界,標本有之菩提心,普賢菩薩之名,約於金剛界標始成之大圓鏡智,又標菩提心所生之萬行也。理趣釋上曰:『金剛手菩薩摩訶薩者,此菩薩者,此菩薩本是普賢。從毗盧遮那佛,二手掌親受五智金剛杵,即與灌頂,名之為金剛手。』仁王經念誦儀軌上曰:『此金剛手即普賢菩薩也。手持金剛杵者,表起正智猶如金剛,能斷我法微細障故。』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即從如來得持金剛杵,其金剛杵五智所成,故名金剛手。』金剛智之五秘藏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

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梨。』又,此薩埵為一切眾生菩提心之本體,其性堅固如金剛,故名金剛,一切眾生由此薩埵之加持力而發心也。理趣釋上曰:『金剛手菩薩者,在毗盧遮那前月輪中,表一切如來菩提心,初發菩提心由金剛薩埵加持。』又,金剛藏王為此薩埵之別號,其曼陀羅所在,在金剛界為根本成身會中十六菩薩之上首,即阿閦如來四親近菩薩之第一,於理趣會為中台之本尊,在胎藏界為金剛手院三十三尊之中尊。於兩部大日如來為兩會,而金剛薩埵則為一人,一人傳受兩部,是表兩部不二也。

《佛學大辭典》云:「(金剛藏王)金剛藏者,是執金剛之總名,與金剛薩埵異名同體,金剛藏王即金剛薩埵之變化身也。又釋迦為金剛薩埵之變化身,故釋迦與金剛藏王,其能變之體,可謂同一。陀羅尼集經七,金剛藏威力三昧法印咒品說金剛王之本體曰:『爾時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金剛藏。在大眾中即從座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我有眷屬十四部眾,一一眷屬各有無量徒眾相隨現在會中,為我驅使。從昔已來,曾持咒法,深奧明了,嚴秘清凈。是故而共執成我法,稱我名為摩訶跋折羅波尼羅闍。』(譯曰大執金剛王)。次示畫像曰:『一切金剛藏菩薩像,通身黃色。而以左腳偏加,斜垂右腳,似欲下座而起形。在於百寶蓮華座上,如令斜身而面向右視而坐。頭戴七寶莊嚴華冠,身有重光。其像背倚寶綉枕上,其像左手屈臂覆左[月*(比/土)]上,右手屈臂在右膝上。以手大指頭指相捻,而屈中指及無名指在於掌中,小指直堅。』楞嚴經七曰:『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胎藏界虛空藏院二十八尊中有一百八臂金剛藏王。以表對治一百八之煩惱。」

法器

  好像也不能說普賢菩薩的固定法器是什麼,常見的有持經卷者,般若經卷寶,象徵他具有無上智慧;有持蓮花台上生慧劍者,蓮花清凈無染,中通外直,花果同時出現,這種行持中生出智慧之劍。  金剛薩埵右手執五智金剛杵,左手執般若波羅蜜多金剛鈴,金剛杵在密宗以標堅利之智,斷煩惱,伏惡魔。金剛杵者,菩提心義。能壞斷常二邊,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薩位,亦表十六空為中道。兩邊各有五股五佛五智義。亦表十波羅蜜,持金剛杵者,能摧十種煩惱,成十種真如,便證十地。金剛鈴為密教法具之一。又作金鈴。其中西藏密教所用者又稱藏鈴。為督勵眾生精進與喚起佛、菩薩之驚覺所振搖之鈴。即於修法中,為驚覺、勸請諸尊,令彼等歡喜而振搖之。執金剛鈴者,表以般若波羅蜜清凈法音,警覺一切有情及二乘人。

坐騎

  普賢菩薩騎靈牙仙六牙白象,是表菩薩之大慈力。  象有大威力,而其性柔順,以象調順,性無傷暴有大威力如善住龍,意表菩薩性善柔和有大勢,象徵力大無比,也就是說,我們行動的時候,一定要堅韌不拔,有大無畏的精神,才能成功。  白色表清凈無染,白象代表願行殷深,辛勤不倦。在大威勢中,能夠清凈無染,這才是菩薩的行持。  六牙,表示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慧智。六牙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徵「願行廣大,功德圓滿」。  普賢觀經曰:「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止觀二曰:「言六牙白象者,是菩薩無漏六神通。牙有利用如通之捷疾,象有大力,表法身荷負,無漏無染,稱之為白。頭上有三人,一持金剛杵,一持金剛輪,一持如意珠,表三智居無漏頂。」

   


推薦閱讀:

虛雲老和尚開示怎樣學菩薩道
何謂 菩薩十力 四無畏 十八不共法
【轉載】善知識,請聽佛陀慈悲宣說:云何菩薩應學般若波羅蜜多?能聽聞是您的大福報啊!
 《大經簡注直解淺釋》——第六部分:正宗分之二:果德圓滿——菩薩修持第三十:(之二)

TAG:菩薩 | 寓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