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針刺方向的八條原則 

用針刺在穴道上,針尖向那個方向刺,叫做刺針的角度,一般講有平刺、直刺、斜刺三種角度。但這三種角度是由穴位所在部位而決定的。此外,還應該注意為達到治療目的而選擇針尖方向的問題。臨床上刺針方向的問題往往容易疏忽。有時因不注意方向而刺傷較大的血管、神經干而發生血腫或後遺症;甚至刺中內臟而形成重大事故;有時因刺到骨骼上而發生彎針,使針尖卷鉤;有時因方向不當,不能得氣, 而達不到治療目的。關於針刺的方向問題,《針灸大成》上記載:「轉針(轉針尖)向上氣自上,轉針向下氣自下。」就是說要經氣和針感 向上傳導,針尖要向上斜刺,如要經氣和針感向下傳導,針尖須向下斜刺。這是說針尖向哪裡,針感就向哪裡傳導,這也是控制針感傳導的方法之一。 我們在臨床實踐中也積累了一些心得, 把這些零散的點滴體會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條原則。 一、向空虛的方向刺 選准穴位,將針刺過皮下以後,再往下刺就向空虛的方向刺。要找縫隙、空洞、奧竅、鬆軟之處,方可進針。如碰到堅硬、柔韌、滯澀或病人保護性的躲避、抽動、叫疼,即應改換方向,不可強刺。 二、向組織肥厚的地方剌 進針到達皮下以後,針尖應向組織豐滿的地方刺,如針三間、後溪, 應俯掌輕握拳,橫針直刺;針魚際穴,應仰掌微曲指,從赤白肉際下 針向第 2 掌骨方向刺。這些地方組織肥厚又鬆軟,易於進針。又如針環跳,則應向膝部內側髁的方向刺; 針曲池、中脘則應直刺,針頭維則應沿皮向上,針絲竹空則應向眉中刺。總之向肥厚豐滿之處刺,不能把針尖透出皮外。 三 、根據補瀉原則刺 按病情決定補虛瀉實的原則之後,確定刺針的方向。針尖順著經脈的走向而刺,是補法;針尖逆著經脈的走向而刺,是瀉法。此即所謂:「 隨而濟之為之補,迎而奪之為之瀉」的迎隨補瀉法。這是補瀉方法之一,現在還有人使用。但一般多認為是「巧立名色」,實際無多大意義。究竟實際價值如何,尚待研究。 四、向病灶方向刺 病灶在何處,針尖宜向何方,要運氣至病痛之所。如胸痛刺內關穴, 針尖宜向上方,手指麻木刺內關穴,針尖宜向下方手指處。《針灸大成》上記載:「病有遠道者,必先使氣達病所」。這是說在病灶遠距離取穴時,要讓針感傳至病灶處。因此針尖就應該向病灶方向刺。針感如能傳導至病所,這是最理想的。但臨床上除有些對針感靈敏者外,如果距離太遠,要「通關過節」,是不太容易的,須下功夫行針。但也常見有一針下去從腰部通過髖、膝、踝三個關節而到達足背者; 也有針內關穴過肘關節麻至胸部者;針合谷穴通過腕、肘、肩關節麻到面部者,這是多種原因所構成的,不單是針刺方向問題。 五、向經脈循行線上刺 根據循經取穴的原則,在取穴時「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可見經脈是重要的。所以針尖應循經脈通路刺,不可離開經脈,因為「經不 舍穴,穴不離經」。穴道和經脈是有密切關聯的。針刺時要看經脈走向,知其上下曲折。不講迎隨補瀉,直刺經脈,或順經脈或逆經脈刺均可,只要不離開經線即可。當然也有例外,如有的皮內針是橫著經脈刺的,就是由經脈上橫貫過去的,但實際也沒離開經脈,這也說明向經脈上刺是正確的。 六、向有針感的方向刺 刺針的目的是為了找到針感,找不到針感,則要適當變換方向、深淺,在上下左右之間,靈活機動,探索感覺,以能夠得氣,使針感傳導、 擴散,儘可能達到預期目的為原則。 前面說過,針刺方向的掌握可以使針的感應朝著針尖的方向傳導,因此在臨床上,醫者可以隨自己的意願掌握針感傳導。要針感向下,就把針尖方向轉向下方;要使針感向上,就把針尖方向轉向上方。但是實踐證明,有時並不一定隨醫者的意圖而傳導,當行針之後, 針感很好,但向哪裡傳導卻不由醫者,若遇到這種現象,也不要過於強求,只要有良好的針感,效果還是比較理想的。 七、向安全的方向刺 凡刺針首先要考慮安全,要保證安全。針過皮下後,要緩慢進針, 針尖要避開大血管、神經干、骨骼、韌帶、重要組織器官等,以防發生醫療事故。千萬不能一味要求針感,只管向空虛、病灶方向刺,而不顧安全。例如心、肺有病,心、肺是病灶,在胸部取穴時,穴位下面是胸腔,很空虛,但是不能刺透胸腔找病灶。 八、根據穴道部位決定針剌方向 有些穴道因其部位特徵而有特定的方向,如風池穴應向內針刺成八字形;陽陵泉穴,針尖宜向下;內外膝眼穴,針尖應斜向上方,也成八字形;風府穴要平刺;中脘穴應直刺等等。 以上提出八條原則,略舉概要,臨床上應全面考慮,緊密結合,決不能只抓一點,不顧全局。要靈活機動,貴在達到治療目的而又確保安全。
推薦閱讀:

營養師的飲食原則
商務談判原則: 《應對困境》
向朋友借錢應遵循的四條原則
判斷「吉」【原則預測:《秘授滴天髓闡微》釋義(92)】
[轉載]靜禪學八字【17】八字分析的基本原則

TAG:原則 | 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