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柵欄一帶的老字號
民國初年的大柵欄 |
如今位於大柵欄的瑞蚨祥鴻記 |
保存完好的瑞蚨祥建築 |
陳溥
在幾百年的發展中,大柵欄形成了獨特的商業氛圍,其經營方式、商鋪格局都帶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特色,並湧現出了一批老字號。民國初年,老百姓有一句俗語描述了這些老字號的受歡迎程度:頭頂馬聚元,腳踩內聯升,身穿八大祥,腰纏四大恆。
如今,這些老字號依然以獨特而精湛的技藝為人們提供服務,它們背後的歷史和故事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
「八大祥」之首瑞蚨祥
清末,北京綢布業有八大家綢布店最為有名,因每家字型大小上都有「祥」字而被稱為「八大祥」。它們是謙祥益、瑞林祥、瑞生祥、瑞增祥、瑞蚨祥、益和祥、東升祥與麗豐祥。後兩家分別在東四與西四外,前六家均在前門大柵欄。
瑞蚨祥綢布店位於大柵欄5號,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由山東章丘孟雒川出資開設,其堂弟孟覲侯經營。「瑞蚨祥」的牌匾是清末翰林李林庠所書,深厚質樸,蒼勁有力。在名號中,「瑞」、「祥」都好理解,「蚨」字是什麼意思?這裡有一個典故。晉代《搜神記》載,南方有一種蟲名青蚨。形似蟬而稍大,母子永不分離,無論飛至多遠,都會飛到原地相會。因而古人把銅錢稱為青蚨,意指只聚不散,財源滾滾。
瑞蚨祥開業後由於經營有方,貨真價實,買賣十分興旺。但好景不長,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使大柵欄成為一片火海,瑞蚨祥也幾成廢墟。面對嚴重的損失,孟覲侯不氣餒。他利用自己與商界、金融界的關係,奔波磋商,終於籌到資金。重新建設,僅用不到一年的時間,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秋,瑞蚨祥重新開業。新開業的瑞蚨祥為一南北向矩形建築,南立面臨街,是一堵高二層的大牆,中間開門,兩邊呈弧狀「八「字形,分為兩層,均有大理石雕刻飾面,圖案為牡丹花與荷花。入口兩側為獨立石柱,門楣上方有松鶴延年圖案的大理石雕刻花牆,牆頭上設鑄鐵叉形欄杆。瑞蚨祥店堂至今保存完好,是大柵欄地區唯一保持老字號原貌的店堂,已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1903年至1918年間,又在大柵欄開設了「鴻記洋布店」、「鴻記皮貨店」、「東鴻記茶葉店」等多家商店,幾乎佔了寸土寸金的大柵欄半條街,成為「八大祥」之首。抗日戰爭爆發後,通貨惡性膨脹,日本洋行又大量走私進口紡織品,瑞蚨祥經營日益困難,1948年歇業。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慶大典上徐徐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就是瑞蚨祥提供的紅緞子製作的。1954年底,瑞蚨祥率先實現了公私合營。近年,瑞蚨祥以神話中形似蟬的一對母子蚨為圖案註冊了商標,打出了品牌,百年老店瑞蚨祥以創新的精神與時俱進。
當年,進大柵欄東口,路北第一家商店門前的鐵柵欄極為華麗氣派,這就是緊鄰瑞蚨祥西側的北京八大祥之外的另一家綢子布店祥義號。祥義號的東家身份顯赫,是清末最後一位太監大總管、慈禧太后寵信的小德張。祥義號由於投資人身份特殊,貨源渠道廣闊,貨品質優,因而開張不久便躋身北京大綢布商店之列。後來幾經變遷,如今原店恢復為「祥義號綢緞店」。
同仁堂三百年不衰
老北京夸人富有、穿戴講究,有幾句口頭禪,前兩句是「頭戴馬聚源、腳蹬內聯陞」,表示從頭到腳都是最好的正宗名牌。馬聚源帽店和內聯陞鞋店都在大柵欄內。
馬聚源是北京著名的老字號帽店。創始人馬聚源,是直隸馬橋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他在鮮魚口中段路南開辦了帽店取名「馬聚源帽店」。後來經一位張姓的官員介紹,馬聚源做宮廷用的纓帽和富人戴的高級帽子,成了專門為貴族官僚服務的「官帽店」。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馬聚源又在鮮魚口西口路北開了天成齋鞋店。清咸豐八年(1858年),馬聚源重病身亡。張官員將馬聚源帽店和天成齋鞋店買過來,由馬聚源的徒弟當掌柜,依然掛著「馬聚源帽店」的牌匾。從此馬聚源帽店更加興隆,馳名北京四九城,被譽為帽業之首。1937年「七七事變」之後,馬聚源帽店生意長期不景氣。1958年馬聚源帽店參加了公私合營,從鮮魚口搬至大柵欄。1990年調整網點布局時,馬聚源帽店從大柵欄路北遷入路南的另一家老字號、開業於清咸豐八年(1858年)的步瀛齋鞋店內,在店內設專櫃銷售。
內聯陞開業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創辦人是河北武清人趙廷。鞋店取名內聯陞,「內」指大內,即朝廷,「聯陞」取自「連升三級」之意。為做好朝靴,趙廷還挖空心思專門收集王公貴族、達官顯貴的靴鞋尺寸,樣式及特殊喜好,將其彙編成冊,取名《履中備載》。內聯陞聲名日盛,據說皇帝登基也要穿內聯陞的靴子。
內聯陞店址最初在東江米巷(今東交民巷),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時被焚。趙廷籌集資金在燈市口重新開業。1912年袁世凱發動北京兵變,鞋店遭搶劫,後又移至廊坊頭條,最後落戶大柵欄。1949年後,內聯陞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如今,在挖掘、繼承和發揚傳統布鞋基礎上,又相繼開發出皮鞋、休閑鞋、保暖鞋等幾大系列產品,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
大柵欄街中段路南有一幢三層的中式大樓,雕樑畫棟,金碧輝煌,這就是中國中醫藥文化瑰寶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著名企業同仁堂。
同仁堂創始人樂顯揚的先祖世代行醫,他的曾祖樂良才明朝永樂年間定居北京。樂顯揚自幼聰明異常又勤奮好學,他牢記祖訓,刻苦學習中醫藥典籍,積累行醫經驗,很快就小有名氣。後經人推薦進入清宮,當上了太醫院的吏目。康熙八年秋(1669年)樂顯揚自己開了葯室,取名同仁堂,為「天下大同」和「仁者愛人」之意。
樂顯揚去世後,他的三子樂鳳鳴繼承了他的事業。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他將同仁堂葯室遷至前門外大柵欄路南。從此同仁堂樂家老鋪在繁華的大柵欄紮下了根,至今經歷了三百年而不衰。
1970年,在故宮封存近百年的同仁堂制紫金錠打開包裝後,依然葯香濃郁,色澤滋潤,如剛產出不久,被人們稱為製藥奇蹟。
當年,在大柵欄22號,緊挨著「同仁堂」是一家老字號,由安徽人張文卿(張昌翼)創建於清末的「張一元茶莊」。張文卿十多歲時經同鄉介紹到花市榮泰茶行學徒,1896年,張文卿辭了櫃,自己在花市一帶擺了茶葉攤。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位於茶葉攤附近的一家煙酒鋪倒閉了。張文卿將煙鋪盤了過來,開了一家茶葉店,起名「張玉元」。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文卿在前門外觀音寺(今大柵欄西街)開了第二家茶葉店,正式命名「張一元」。1910年在大柵欄又開了第三家茶葉店,命名「張一元文記茶莊」。上世紀30年代初,京城大多數茶館、旅館都用的是張一元的茶,許多雜貨攤、鋪都代銷它的茶。抗日戰爭期間,張一元的生意日益蕭條,1947年冬的一場大火使其大傷元氣。
1949年後,張一元茶莊獲得新生。1992年以張一元為龍頭,成立了張一元茶業公司,後又成立茶藝表演團,將中國的民族瑰寶——茶文化盡情展現。2012年,張一元茶莊在觀音寺街老張一元起源店的舊址上重新開張。
戲園遍布大柵欄
商業的繁榮帶來了娛樂的發展,清末民初最讓人痴迷的娛樂就是聽戲。在短短的大柵欄內集中了三慶、廣德樓、慶樂、同樂軒等多家戲園子。
三慶戲園原址位於大柵欄中段路南,建於清乾隆年間,是北京最古老的戲園。梅蘭芳的新戲《獅吼記》和尚小雲的新戲《玉堂春》均在此首演。之後尚小雲的榮春社長期在此演出。
廣德樓戲園在大柵欄西口路北,建於嘉慶年間。當年四大徽班進京後長期在這裡演出,後來的譚鑫培、路三寶等名角,再後來的四大名旦都曾在這裡登台。1909年,法國百代電影公司租用廣德樓,拍攝了楊小樓主演的《金錢豹》、何佩亭主演的《火判官》等京戲片段,放映後廣受歡迎。1949年,廣德樓毀於火災,後在原址重建,改名「前門小劇場」。2000年,廣德樓重新修繕,成為北京保存最好的老戲園之一。
慶樂戲園原位於大柵欄東口路北,瑞蚨祥西側,乾隆年間修建。清末毀於火災,重建後方形舞台改為圓形,觀眾座椅也由條椅改為單人座椅,成為設施較新的一座戲園。京劇大師楊小樓多次在此演出,河北梆子老藝人楊韻譜和他的女弟子李桂雲等曾在此演出《茶花女》、《血海深仇》等新戲,名噪一時。
1939年,李萬春組織的鳴春社在這裡演出機關布景戲《新天河配》、《濟公傳》等使觀眾耳目一新,大受歡迎。1949年後,吳素秋、姜鐵麟等組建的新興京劇團長期在此演出。1970年成為北京雜技團排演場。
門框衚衕里有一個小型戲園叫同樂軒,1909年建成。俞振庭的雙慶班曾在這裡演出,因地域狹小,只適合演小型劇目。在糧食店街路西有座頗有名氣的戲園叫中和戲園,建於道光年間。很多戲劇名家都曾在這裡登台,程硯秋曾長期在此演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戲園的建築、設施都趨於老化,又因身處鬧市,位置所限,很難擴建改造。上世紀70年代後,這些戲園逐漸衰落。
除了戲園,大柵欄一帶還建有早期的電影院。位於大柵欄西口路南的大觀樓電影院,創建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是北京開辦最早的電影院。在這家電影院里,放映了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記錄譚鑫培經典劇目的《定軍山》。大觀樓不僅成立最早,而且百年來,幾經滄桑變化,但至今仍在放映電影,堪稱北京放映電影最悠久的影院。
門框衚衕的同樂軒觀園於1932年改為電影院,也是北京早期的電影院之一。1985年重建後改為北京全景電影院,可放映180度立體聲球幕電影。
推薦閱讀:
※老字號那家館的當家菜,東北人都愛的白肉血腸
※老字號奇芳閣,來南京夫子廟絕不可錯過的清真美食
※歷代皇帝都鍾愛的一道菜,竟然是白菜豆腐湯?
※老字號六味齋的肉有什麼魔力,太原人搶著買
TAG:老字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