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論(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論)陳小旺(第二層)

層次論(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論)陳小旺(第二層)

第二層功夫的任務,是進一步去掉在練拳時,身手內外產生的僵勁和拙力,使身手內外協調一致,達到周身相隨節節貫串,內氣按拳架姿勢的要求有規律地在體內里運行,達到一氣貫通。 完成了第一層功夫,已經能夠熟練地按逐勢動作初步要求來練習,並且對內氣活動已有明顯的感覺,但是還不能進一步掌握住內氣,這是因為在練拳過程中,身手內外不夠協調,某一部位產生有矛盾,使內氣不能貫通,意氣不能合一,(何為矛盾?在練拳當中,肢體帶有僵勁和用有拙力,使某一部位動作較快,過了,就會產生頂勁,某個部位動作較慢,不給,就會產生丟勁,凡是在運動過程中,動作不協調而產生偏倚,凹凸,缺陷之處,就是運動當中旌的矛盾),這些矛盾,只有進一步鑽研,細心捉摸,才能逐步解決,身手內外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雖然懂其要領,按其姿勢練習,往往顧此失彼,正如寫字,學會寫再要求字的結構,這時,練拳者一定要注意,嚴格地掌握自己的身肢各部位,使之恰當,例如含胸塌腰,含胸過度則彎腰弓背,塌腰過度則挺胸扛肚,所以要把身肢各個部位的要求掌握適當,使矛盾對立統一起來,進一步結合和掌握放鬆的質量,使周身相合。周身相合分為內合和外合。外合,即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髖合,左手與右足合,左肘與右膝合,右邊皆如此,手與身相合,頭與手相合,身與步相合。內合,即筋與骨相合,氣與力相合;心與意相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腎與骨合,心意合一,周身內外一齊合住,心意一開,內外俱開,同時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一開連一合,開合遞相承。 第二層功夫當中對身體各單位的要求比較嚴格,處處解決矛盾,力求內氣貫通,有時某個部位稍微動一點,內氣就馬上順下去,的確是差之毫厘,謬之千里。練拳者和身手內外,若有合不住的感覺,身體某個部位必然用了僵勁,產生了矛盾,將該部位調整恰當,氣能順,自然就會合住。 陳氏太極拳要求一舉一動都不離纏絲勁,拳論中說:「纏絲勁發源於腎,處處皆有,無不然。」在運動中嚴格掌握纏絲法(即纏繞螺旋的運動方法),和纏絲勁(即用纏絲法練出來的勁),這是陳氏太極拳中的精華所在,纏絲法要求在松肩沉肘,含胸塌腰,開髖屈膝,以腰為軸一動全動,掌心內外翻轉,手往裡轉,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領腰(指的是該側的腰,實質上還是以腰為軸)手往外轉,以腰摧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腿,表現在身軀則是旋腰轉背,三者結合起來,形成一條根在腳,主宰於腰而形於手指的空間旋轉曲線。在練拳時,如果感到某一動作有不得勢式不得勁處,就可以依據纏絲的順遂處挪動一下腰腿,以求得順遂,這樣可使姿勢得到糾正,所以在注意身肢各部位的要求,使周身相合的同時,掌握纏絲法的運動規律,是在第二層功夫練習當中解決矛盾的手段,和自我糾正的方法。如果有老師親手捏架子,把身肢各個部位調整到位,使練拳者有一定的體會,思想上有一定的印象和認識,就比較容易掌握周身相結合和纏絲勁的方法。如果沒有這樣的條件,照書本自學,困難就大一些,應學習一些生理知識,特別是有關生理解剖和經絡方面的知識,以利正確理解。 人體的內氣,在經絡中運行,好比灌溉田地,人身的經絡,好象農田的溝渠,經絡不閉則氣通,溝渠不塞而水行。練拳時如果身肢產生了矛盾,內氣就會受阻而中斷,行不到梢節(兩手、兩足尖端),只有經過練習,使周身各部位符合拳架的要求,就能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串,恰如疏通了被堵塞的水渠,使內氣暢通,發于丹田,達到梢節,因此,練拳時要力求順便,動作協調。 在第一層功夫期間,練拳者開始學拳架,架子練熟就感覺到內氣在身肢內活動,於是很感舉,對練拳不會有厭倦之感。進入第二層功夫,卻感覺不到什麼新鮮之處,在這一段時期中,會出現許多走彎路和反覆現象。所謂走彎路,就是練拳者對太極拳的要領產生誤解,或是掌握不準確,產生片面的認識,因而在練拳中出現了錯誤,練一段時間自己就會感到彆扭,不得勁,或者老師會指出其錯誤;所謂反覆,就是有時練的非常順遂,好象有很大進步,但又練一段時間,不僅感覺不能什麼進步,反而渾身彆扭,怎麼練都不得勁,還有時候練的非常順遂,發勁也是呼呼帶風,推手時卻用不上。所以在第二層功夫當中,練拳往往會產生煩悶情緒;或者懷疑老師保守,不傳訣竅;或者是因為自己身體素質差,耐力不夠。雖然對內氣有一定的感覺,但要貫通卻不容易,拳論中說:「人人各具一太極,但看用功不用功」,又說:「只要用功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矣!」一般情況,需四年即可完成第二層功夫,達到一氣貫通,便會恍然大悟。此時,真是水中火發,雪裡開花,自然信心百倍,越練興趣越高,真蒸蒸日上,練拳欲罷不能。「練拳者千人萬人,練成者一人十人。「這種說法雖然是誇張,事實上半途而廢的人占多數,這主要是在第二層功夫期間經不起考驗,失去信心而中斷的。攻克這個難關的方法沒有什麼訣竅,只有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在練習中處處循規蹈矩,刻苦盤架子,把周身練成一家,一動全動,組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樣才能達到在運動中不丟不頂,任其變化,園轉自如。常言道:「理不明,延明師,路不清,訪良友;」理明路通,再加上乾乾之功,持之以恆,終將成功。 第二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從第一層功夫末期發現和感覺到有內氣活動時開始,到第三層功夫初期為止,這一段落時間為第二層功夫,第二層功夫所需要的時間最長。初期階段與末期階段懸殊很大。第二功夫初期的技擊表現與第一層功夫的技擊表現一樣,實用價值不大,第二功夫末期已接近第三層功夫,尚有一定的技擊作用。下面按照第二層功夫中期階段的技擊表現進行介紹(以下第三層、四層、五層均按中期階段的技擊表現進行介紹)。 推手和練拳十分不開的,練拳時存在什麼問題,在推手時就會出現什麼破綻,給對方以可乘之機,所以說太極拳要求周身相隨,切勿妄動。推手時,達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侵、任他巨力人來大,牽動四兩撥千斤」。第二層功夫是調整身法,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穿的階段。在練習當中身肢產生了矛盾,需要挪動腰腿,作一些自我糾正,產生矛盾本身就違背了周身相隨和節節貫穿的原則,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妄動。第二層功夫期間存在這些問題又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在推手時仍有漏洞,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尋找這些薄弱環節,或者故意引誘對手出現這些問題而出奇制勝,因次在第二層功夫期間雖然比第一層功夫內勁要充足一些,也有一定的調整重心的能力,下盤也比較穩,可是對抗性推手,對方的進攻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時間,而利用你的缺陷,乘隙而入,必然會是你受力,因此勉強地去化,往往要帶些頂、匾、丟、抗、的毛病,就會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迫退步,但此階段也不會輕易被對方打倒,因為這是在牽動對方的同時受力的,對方雖然沒有被完全引空,往往也會被牽動重心。如果對方進攻速度較慢,進逼不緊,儘力短,給了自己調整身法的餘地,也能花掉對方的進攻。 在此階段,主動進攻對方時,也容易帶些僵勁,用些拙力,只能用一些簡單的打法和撇人的方法。例如:小鬼推磨、瞞頭掃雪等。遇巧也能將對方打倒。對方若要覺察到,識破了進攻的方法,不等被撇住,一晃而過,計劃就要落空,或者他也用僵勁,不讓撇住,就會出現拼力氣,牛頂頭現象,於是亂了手腳,沾粘連隨都拋到腦後去了。總之,第二層功夫期間,不管進攻和走化都是比較勉強的,往往是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尚未完全達到舍已從人,隨機應變境界,雖能走化還容易出現丟匾和頂抗等讚美,因此,在推手時一推就亂了套,不能按推手的掤捋擠按的次序進行,所以說,二陰八陽是散手。 - 第二層功夫的技擊表現 第二層功夫所需的時間最長,因此其擊擊表現在初期與末期差異較大,初期與第一層功夫類似,實用價值不大,末期接近第三層功夫,有一定的技技作用。下面是第二層 功夫中其的表現。 推手與練拳是分不開的,練拳時存在什麼問題,在推手時就會出現什麼破綻,給對 方以可乘之機,所以太極拳要求周身相隨,切勿妄動。第二層功夫是調整身法,解決矛盾,達到節節貫穿的階段。在練習或推手當中需要挪動腰腿,而調整身法的過程就是動,這些問題是不可能不碰到的,因而在推手時漏洞很多。對抗性的推手,對方會專門 尋找這些薄弱環節,或者故意引誘對手出現這些問題而出奇制勝。因此在第二層功夫期間雖然比第一層功夫內勁充足一些,有一定調整重心的能力,下盤比較穩固,可是對抗性的推手對方不會給你調整身法的機會和時間,而利用你的缺陷,乘虛而入必然會使你受力,即使勉強化去,往往帶有丟、匾、頂、抗的毛病,使自己控制不住重心,被破退步。但此階段也並不會被對方輕易打倒,因為這是在引動對方時受力的對方也往往被牽動重心。因此這時有時也能化掉對方的進攻。 在此階段,主動的進攻對方時,也容易帶些僵勁,用些拙力。遇巧也能將對方打倒,對方若要察覺到勁進攻的方法,也就無法成功或者他也用僵勁,就會出現拼力氣,牛頂頭現象,於是亂了手腳,粘黏連隨都拋到腦後去了。因此在推手時,一推就亂了套,不能按推手的peng捋擠按的次序進行,所以說,二陰八陽是散手。第三層功夫的練習 "要想拳練好,必把圈練小"。練習太極拳的步驟,由大圈到中圈,由中圈到小圈.由小圈到無圈,這裡指的圈並非是指手腳的運行範圍和歸跡,而是內氣貫通為大圈,所謂大圈,由於動作不夠十分協調內氣比較薄弱,需要動作幅度大。第三層功夫就是由大圈而中圈的階段,所謂中圈,內氣比較充足,運動比較自如,動作幅度適中,就能使內氣與動作配合一致。 在進入第三層功夫的初期,雖然內氣能夠貫通,但是還很薄弱,在練拳時稍微不注意,或者有時疲勞些,動作不夠協調,都會影響內氣的貫通和運行。在第二層功夫階段 ,身手內外產生了矛盾,可以調整身法解決矛盾,使姿勢順隨,內氣貫通。到了第三層功夫,就不允許產生矛盾再調整身法,要求周身相隨,切無妄動。在練習時每一著、每一勢、舉手投腳都要意到氣到,以內氣催外形,內氣不動,外形寂然不動,內氣一動,外形隨氣而動,以心行氣,以氣運身。內氣發于丹田,運於骨縫之內,再由骨縫運於肌膚,貫注於四稍(兩手指、兩足尖端),復歸丹田,纏繞往來,輕靈園轉、不丟不頂、輕輕運動、園轉自如。 第三層功夫掌握了練習太極拳的內外要求和運動規律,有了自我校正的能力,就可以脫離外因的指導,深入研究鍛煉,走向成功的道路。

推薦閱讀:

從武派陳固安太極拳談如何練腰
『太極拳行法釋要』<肆>『拳論篇』
習練太極拳的九松十要一輕靈
趙堡太極拳
戚繼光《拳經三十二勢》與陳氏太極拳

TAG:功夫 | 太極拳 | 太極 | 陳小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