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絕——114.喜讀常福居士贈書<<修心養靈>> 修身與齊家——常福居士金龍書法與隨筆作品網路展 另感
人生不可太心貪,
淡泊安然是健談。
富貴榮華如耍玩,
風中過眼樂辛甘!
功性兼備,藝道俱佳黃曉東
古人論書:「有功無性,神彩不生;有性無功,神彩不實。」功性兼備是書法的至境。書法中有可視的點畫、結構、章法,也有可感的精神,前者是書寫者的功夫決定的,後者是書寫者的天資決定的,所以項穆《書法雅言》中又指出:「資學兼長,神融筆暢。苟非交善,詎得從心?」
品讀常福居士金龍先生的《修心養靈》書法作品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的天資聰穎,學識浩淵,同時從他的簡靜、淡定的筆墨中汲取中國古典文化的精粹,陶冶情操,得到「修心養靈」的審美享受,是思想與藝術的高度結合,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功性兼備,藝道俱佳。
金龍先生出生於鍾靈毓秀的浙江台州,書香門第的家學淵源使他浸染於書畫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之中。他從一名普通的工程兵戰士到紮根深圳,成為一名書法家、文化學者和成功的文化商人,他始終如饑似渴地汲取中國古典文化的精粹,陶冶性情。「藝以載道,道以化人」是常福居士不懈的藝術追求,近年來他以書法為載體傳承中國傳統思想,相繼出版了《養心集》、《明心集》、《修心集》、《寫心集》系列和《修身寶典》等,《修心養靈》書法作品集,應該是又一部藝道俱佳的精品力作。
「人心不同,誠如其面,由中發外,書亦云然」,書法是心靈的跡化。常福居士扎紮實實地操毫面壁,涵泳墨池數十年,研遍各家經典,篤守古法,兼善諸體。而《修心養靈》書法作品集以凝重、古厚、樸素、沉著的章草為主,附之以金文、戰國簡帛書、隸書《泰山經石峪》、魏碑《吊比干碑》和《谷朗碑》等,有些作品融鍾繇楷書與章草於一體頗有奇趣,可見作者游心於魏晉以上傳統經典,追求淡遠高古的審美取向。整個作品沉穩又不失生動,不僅體現了其靜穆的一面,同時又有其簡捷輕快的一面,是把「沉著」與「痛快」這一對有些對立的元素和諧在一起,表現了作者入世、出世的完美結合。這應該與作者對儒、釋、道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感悟不無關係。作者心中釋去了所有功利,書法風格進入一個淡泊無染、空靈幽妙的境界,心境也歸於平和平淡。正如弘一法師晚年的「刊落鋒穎,一味恬靜」的風格一樣,是修心的結果,是心靈境界的升華。「書當以人傳,不當以書傳」,作者將人生、藝術、修心、養靈有機地統一起來,其書法也達到了儒釋道相融合的「中和之美」的最高審美理想。
金龍先生雖有居士之名,但他未隱居山林,與世隔絕。他以儒家入世精神積極進取,以汲取道教、禪宗的精華錘鍊自己的心智,並期望把他二十餘年研習中國古典文化的獨特感悟,以書法的形式介紹給普通老百姓,修撫現代人的心態,這無疑是對繁榮掩蓋下精神缺失的心靈所開的一劑良藥。《修心養靈》書法作品集內容皆為作者精心挑選的中國傳統經典,又用簡練而富有哲思的語言加以詮釋點評。捧讀《修心養靈》書法作品集讓人如沐春風、神清氣爽。歐陽中石先生把書法概括為:「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采,切時如需」。書法把無聲固定的點畫線條變成有節奏、有韻律感的筆墨形象,將單調枯燥的字體變成豐富多彩的美的形體,進而賦予漢字以新的生命。常福居士將書法作為修養身心、完善人格的手段,把書法與教化密切聯繫在一起,起到以藝載道,道以化人之功效,的確切時如需,適應時代的要求,這對當前構建和諧社會、幸福社會有著積極的意義。
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項穆曰:「人正則書正」。常福居士金龍先生胸中有道義,又廣以聖哲之學,相信常福居士的書藝必將百尺竿頭,進入更高境界。
辛卯年初夏於珠海石溪草堂
(作者系中共珠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更多了解請點擊深圳電視台《自然藝術人生覺悟》常福居士人物視頻訪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qI--GnAp4k/
常福居士《蒲氏家訓》榜書書法創作視頻
心 態心術以光明篤實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為第一,言語以簡重真切為第一。
——呂坤《呻吟語》
要使心態平和,一需心術篤實誠懇而忌心術不正;二要容貌端莊穩重而不虛浮誇張;三是言語真切簡潔而忌浮誇。 自然,有了好的心態,你的「性情」也隨之平和了。
五 福仁義,禮智,誠信,忠孝,廉潔,此五德乃人生得福之因也;長壽,富貴,康寧,好德,旺族,此五福乃人生種福之果也。
富貴是人所嚮往的。但有的得富卻無貴,有的存貴而無富,有的富貴並存卻無子孫後代,有的三者皆有,但無壽享受。 人生在世,究竟為的是什麼? 為的就是「五福臨門」,何謂「五福」?一曰「長壽」;二曰「富貴」;三曰「康寧」;四曰「好德」;五曰「旺族」。人生在世,五花八門,只有「五福臨門」,才是最幸福、最美滿的人生。 怎樣才能「五福臨門」呢?本人提出:「仁義,禮智,誠信,忠孝,廉潔,此五德乃人生得福之因也;長壽,富貴,康寧,好德,旺族,此五福乃人生種福之果也。」簡言之,仁義讓你健康長壽;禮智讓你平安寧靜;誠信讓你衣食豐足;忠孝讓你子孫賢達;廉潔讓你名節不辱。因此,以上「五德」是一切快樂和幸福的源泉,是一切好運和福氣的根本。但快樂、幸福、好運、福氣及一切享受的東西,都像是樹上的果,摘完了就需要我們及時、不斷地再施肥、再培植。否則,祖上積累了再多的德,父母或自己創下了再多的財富,但如果貪圖享受不再繼續追『德 』種『福』,那麼你所創造的財富,最後仍歸五家人(天災、人禍、賊盜、官司、敗家子)所有。這就是「富不過三代」的根本原因! 鑒於此,我們以佛家的慈悲之水灌溉心田;用道家的智慧之光普照善苗;將儒家的仁義之心廣施善肥。我堅信,心力能造福,心田能結果。種福就須種下「仁義、禮智、誠信、忠孝、廉潔」這五德之種,才會結出「長壽、富貴、康寧、好德、旺族」這五福合一的美果! 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願五福常臨好人,願好人常享五福。
獨 智天下有三門:由於情慾,入自禽門;由於禮義,入自人門;由於獨智,入自聖門。
——揚雄《法言·修身》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白手起家而成大業者會越來越少。唯得到什麼樣的「武器」,才能以奇制勝,獨壓萬人,而靠近成功之門呢?
心態端正、性情平和、處事得體、知過止觀、恩怨分明等等,這是現代創業者、尤其是 「寒門子弟 」在社會立足、搞好社會人際關係的基石。在信息與智慧主導的時代里,要想圖強,首先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性格特長,訂下自己的人生計劃,選擇與眾不同的人生道路。並竭力使自己知行合一,進入「聖門」。
空 靈空到無空處,無空亦是空。
有與無,好比陽與陰,陰極即陽始。同樣,無到無處,「有」亦開始。迦葉禪師有偈:「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非法。」
名畫家黃賓虹的畫,筆筆很實,但又給人空靈之感;弘一大師的書法筆筆精到,但又空曠恬淡。獨步藝林的大家,其作品不只是點、線、面間的表現,更多是作者筆墨意象的抒發,是作者生命力和心性的表達,透出了生命之美、藝術之美,卻又以藝術的形式返回到生活中。故此,凡大家者,其作品常常給人空靈曠遠之感。正如佛語:空到無空處,無空亦是空。
起 居久視傷心損血,久坐傷脾損肉,久立傷腎損骨,久卧傷肺損氣,久欲傷精損神。
養生鼻祖彭祖曾說:「惜精養神,服食眾葯,可得長生。但男女不知交接之道,雖服藥也無益。男女得道相交如同天地風調雨順萬物茂盛。」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講道:一些人中年後百病纏身,是青年縱精施泄落下的病,可惜的是這些人年輕時不相信,到老才有所體會,為時已晚。
《玄女經》中,黃帝和玄女有一段論述:
黃帝:男女交接,女子不悅,性不衝動,下陰不濕;男子玉莖疲軟、無力、不堅挺。這個樣子可否相交? 玄女:男女均已衝動,陰陽感應才可相合。故陰不得陽不喜,陽不得陰不起。男欲交接而女不喜,女欲交搠而男不樂,是二心不和,精氣互不感應,加之突然交合,猛然停止,雙方均不滿意,又傷身體。
黃帝:男子意交合,玉莖不起,可否強行交歡? 玄女:不可。交接之道,男子須等候四種情形到來,才可引起女子九氣具備。四至合九氣,陰陽互補。
黃帝:何為四至? 玄女:玉莖不怒(勃起),心氣不至,屬陰陽未有感應;怒而不大,肌氣不至,屬肌肉未有血氣充盈;大而不堅,骨氣不至,屬腎之氣未流注筋骨;堅而不熱,神氣不至,屬精神未達到高潮。四氣到來,才符合交合之道,不可急於交合,更不可交合即泄。應等候女子九氣齊備。
黃帝:善哉!何以知女子九氣至? 玄女:觀女子神情可知九氣。一是呼吸急促而咽口水,肺氣至;二是興奮而口出聲音親吻夫君,心氣至;三是摟抱夫君,脾氣至;四是陰門濕滑,腎氣至;五是主動吮舔夫君舌上津液,骨氣至;六是腳趾勾夫君身體,筋氣至;七是主動撫弄夫君玉莖,血氣至;八是撫摸夫君乳頭,肉氣至;九是眼睛濕潤,肝氣至。哪一氣不至,則傷哪器。故男以玉莖摩擦陰蒂,以促九氣至。女以相應動作促進四氣到。
守 一無病是第一利,知足是第一富,信賴是第一親,解脫是第一樂,瀟洒是養心第一法。
十年前,我因藥物過敏被送進了病房,每天旭日東升或夕陽西下之時,我都會站在窗前,被窗外的世界所吸引。看那上班的人們雖然辛苦,但至少能健康自由地生活,想到自己還不知道能不能健康地走出這病房,頓時悟出「隨緣而惜福」,「無病而知足」的含義。因此人只有經歷了生離死別,才知道什麼叫 「平安是福」;人只有經歷過「利令智昏」的波折後,才會說出「知足是那麼的富有」。同樣,朋友之間,如果相互建立信任,那就親如兄弟;若常有煩惱,金錢也不會讓人快樂。
萬事不執著,不強求,不存偏見,隨緣放曠,解脫而養心矣。
天 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
黃帝問岐伯古人為何年壽都能過百?岐伯回答:無非是飲食有度,起居有常,順應天地自然變化,身體與精神協調如一,沒有惱怒和忿恨,行為不脫離於世俗,舉止衣著又不仿效於習俗,在外不使形體過勞,在內沒有思想負擔,以「安逸為要務,以愉悅為滿足」,自在樂得,所以長壽。而現代人顛倒生活習慣,作息無規律,陰差陽錯,只圖一時快樂,以致精氣神耗散,所以到五十就衰老了。(《內經·上古天真論》)
在古代,人們通過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認識到大自然的變化是一切生命產生的根源,正如《素問·生命全形論》中提出的「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強調了人作為一種生物,一個整體,要想得益於自然,就得順應於天地陰陽的變化,根據天地陰陽的變化,掌握陰陽消長的規律,吸收天地自然的精氣,讓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來調節人的氣血精神,使自己精氣神內守不泄,延年益壽。
因此,要順應四時而養身。那如何因時順養呢?
本人總結《內經·四氣調神論》的精華部分,歸納「四季四要」供讀者參考: 春季四要:要早起、要寬善、要養肝、要計劃未來; 夏季四要:要早起、要愉悅、要養心、要開拓進取; 秋季四要:要早睡、要收斂、要養肺、要回憶總結; 冬季四要:要晚起、要養神、要養腎、要休養生息。
恬 淡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養其心以無欲,頤其神以粹素,掃滌誘慕,薄喜怒之邪,無愛惡之端,則不請福而福來,不讓禍而禍去矣。
——葛洪
葛洪在《抱朴子·內篇》中認為神是生命的核心及根本。他提出,要形神兼備,先要調節精神狀態,使心志寧靜,即所謂「養生」。《道意篇》云:「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養其心以無欲,頤其神以粹素,掃滌誘慕,薄喜怒之邪,無愛惡之端,則不請福而福來,不讓禍而禍去矣。」
精氣神為內三寶,耳目口為外三寶,內寶不為物所流,外寶不誘中而動,不見可無欲。使心不亂是以內養三法,常要垂廉返照,降心於丹田。
頤 養凡冬不欲極溫,夏不欲極涼,春不欲冒風沙,秋不欲侵脾濕,不欲露卧星下,不欲眠中操扇,大寒大熱,大風大雨皆勿冒之。
人之寒熱往來者,其病何也,此乃陰陽相騰也。陽不足則先寒後熱,陰不足則先熱後寒。又上盛則發熱,下盛則發寒。皮寒而燥者陽不足,皮熱而燥者陰不足。皮寒而寒者陰盛也,皮熱而熱者陽盛也。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故: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
「秋冬溫足凍腦,春夏腦足俱凍。」人體的生理過程會隨著四季自然的變更而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季節的不同,得的病亦各異。如風、寒、濕三邪,浸入人體,在冬天為骨痹,在春天為筋痹。因此,懂得自然界的「四季宜忌」(見本書《天地篇》),才能順應自然,做到冷暖隨季節而變化,從而「天人合一」,頤養天年。
性命
存心以養性,修身以立命
人之一生,真正知道「性命」二字者已到「氣絕身亡」之時。縱觀史之聖賢長壽、頤養心性者,無不修身養性而保其身 。
凡欲修身養性,須雅室靜坐。順溫涼之宜,明燥濕之異。每夜半後或五更時及午前,先阿出濁氣,定心閉目,叩齒三十六通次,以兩手抱項後,微微出入,不可使耳聞之。又以兩手掩耳,以指彈擊腦後天鼓二十四度,搖頸左右,顧肩二十四度,然後以大指皆拭目九次;兼擦鼻左右七次,以兩手摩天庭及面,不拘次數。以舌抵上齶,漱津滿口,合作三咽,如此九咽。令入胃存,胃神承之,又以手背擦腎堂二十四度,謂之固精門,然後兀然收心,萬慮俱忘,閉氣良久,微微放出,想丹田火發,自下而上,遍燒全身。體則邪魔不敢近也,災病不能侵矣。
安 逸心隨境移。
佛說「身不染塵,心不執著。」如果你所處的人文環境變了,而你仍持舊觀、舊習,與人格格不入,那你不是自以為是,就是頑固不化了。
工作、生活、修身皆當順應自然:事業未成功時,當以事業為第一;事業成功後,當以婚姻家庭為第一;結婚成家後,當以撫育子女為第一;子女成材後,當以修身養性、積善從德為第一。
故心隨境移者,身自在、人安逸。
正如:終日悠悠坐禪關,身在清風白雲間。心外無塵俱無物,滿目青山復青山。
李氏家訓如山嶽高峻而不動,如日月貞明而普照。寬大其,足以並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奉先思孝,處下思慕,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為君之體也。
釋義:作為領導者,應該像高山峻岭一樣巍然不動,像日月一樣貞明,寬厚為懷,普照四方;其表象應寬大,足以包容天下;處事公平公正,不可獨斷;敬奉祖先,思賢齊孝;在外則恭敬慎重,以身作則,大行德義。這是君主必須具備的素質。
李世民的背景資料: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598—649),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位期間,唐王朝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史稱「貞觀之治」。《帝范》乃唐太宗李世民為其子高宗李治而作的訓誡,其內容主要是告誡太子李治將來如何當好皇帝。
作為決策者,必須具備良好的素質和品格,才志高明、公平公正、仁德齊備,能掌控大局,運籌帷幄。這樣才能得到下屬的擁戴。李世民為其太子所立的家訓,千古傳誦,對現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鑒作用。如詩云:志如高山峻,胸懷日月才。納言從諫著,貞觀盛世來。
周氏家訓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飲食衣服,若累得之艱難,不敢輕易費用。
釋義: 由節儉的生活轉為奢侈是很容易的,從奢侈的生活轉入節儉就很困難。飲食穿衣,要知道來之不易,不要輕易揮霍浪費,好好珍惜。 周怡背景資料:周怡(1506—1569),明代天平(今安徽當塗)人,字順之,號訥溪水,嘉靖進士。周怡一身正氣,為官嚴峻廉潔,嫉惡如仇,論事輒議,言之以誠,心跡坦然。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國人向來居安思危,要知道今天的富足生活,是靠一代代人艱苦奮鬥而來的。所以感恩、節儉,飲水思源,並將這種美德一代代發揚下去。
鄭氏家訓為家長者,當以至誠待下,一言不可妄發,一行不可妄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意。臨事之際,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須以量容人,常視一家如一身可也。
釋義:作為家長,應以真誠之心對待家人,一句話不能亂說,一件事不可妄為,凡事要符合古人身教的傳統禮節。行事之際,對於細節微小的事不必過於明察,也不能把糊塗的事辦的更加糊塗不清,需要保持寬容之心,經常把一家看作自身一人就可以了。 鄭濤背景資料:鄭濤,字仲舒,元代浦江人,擅長詩文,官至太常博士。其家族自宋代建炎初年到鄭濤生活時代已十代同居,以詩書禮義傳家,被稱為「義門鄭氏」。《宋史》、《元史》的孝義傳中,都記錄有鄭氏家訓。
作為一家之長,要樹立典範作用,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樣家人成才的機會高很多。家長從言行舉止上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榜樣,良好的引導、教化家人。古往今來,有識有才之士,皆離不開良好的家范和性情教育。
第二次創作
陳氏家訓教人讀書,即是我讀;教人做文字,即是如我自做;教人解書,即是我自解;教人熟而記得,即是我自熟自記得。教人便是自學。如此力行,不待人有長進,我亦自有長進。
釋義:教人如何讀書,就是自己在讀書;教人如何寫文章,就像自己在寫文章;教人如何讀懂書的含義,就是自我剖析;教人熟練掌握並記住,就是我自己熟練掌握。教人就是自我學習。這樣身體力行,不等到讓別人有所進步,自己已得到提升。 陳櫟背景資料:陳櫟(1252—1334),字壽翁,徽之休寧人。櫟生三歲,祖母吳氏口授《孝經》、《論語》,輒成誦。五歲入小學,即涉獵經史。七歲通進士業。十五,鄉人皆師之。宋亡,科舉廢,櫟慨然發憤,隱居不出,潛心著述,有《四書發明》、《尚書集傳纂疏》、《禮記集義》等著作留世。 陳櫟的這篇家訓,為歷代讀書人所鍾愛。陳櫟首先強調兒子要做到先為人師表,把心力全放在學生身上。他還教導兒子如何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如何注意言談舉止,如何與別人溝通並友好相處,還讓兒子守「勤」、「謹」二字。陳櫟的教子之法,慈父之愛,有嚴厲有呵護,讓人倍感親切。作為父母,應多給孩子必要的關愛和教誨,這對他們的成長是必不可缺的。
十幾年前,我應深圳大學章必功校長之邀,在中文系開設了《大學書法》課並任主講教師。父親得知我要走上大學講台,立即寫信要求我在任教中要做到為人師表,把心思全放在學生身上。父親說自己年輕時在爺爺的弟弟金寄桴創辦的「浙江省第一漁民小學」任教時,爺爺就是這樣教他的。其實陳櫟的家訓,和家父的教誨都是慈父之愛。現在回憶起來,覺得當時年輕,沒有教給學生多少知識,倒是為了備好課,把自己的書法基礎打紮實了。
蔣氏家訓收租及各項出入,俱遵我所定準斛准斗,不得改易。交易及買賣日用等類,不得以重等入,輕等出,及用大小秤。倉場須常自檢點,不可作踐五穀。
釋義:收租及各項出入,都要按照我所規定的標準的斗斛,不能隨意改變。用來交換和買賣的日常用品,不能重入輕出和輪換使用大秤小秤。倉庫要經常親自檢點,不能糟蹋糧食。 蔣伊背景資料:蔣伊,字謂公,號莘田,常熟人,清康熙進士,官至監察御史;著有《莘田詩文集》。 這段文字充滿了樸實厚道的治家智慧,經商要公平公正,不使奸詐欺騙,以禮德服人,此為商道也。
韓氏家訓木之就規矩,在梓匠輪輿,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詩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欲知學之力,賢愚同一初。
釋義:木材之所以能成為房屋、器具,是工匠製造而成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由於腹內有詩書。讀書靠勤奮得來,不勤腹空虛。要知道學習的能力,閑人愚人在開始時都一樣。 韓愈背景材料: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古詩云「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中國曆來重視詩書禮教,幾千年來在儒家文化主導下,無數文人墨客創造了豐富的經典文化。今天我們更需要在傳統文化上創造屬於當代的新生文化。伴隨著國力的不斷增強,若要走向高度文明,離不開知識。而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便是讀書。希望當代讀書人皆奮進,再創一個新時代。
呂氏家訓氣象好時,百事自當。氣象者,辭令,容止,輕重,急徐,足以見分,亦貴賤、壽夭之所由定也。
——呂本中《童蒙訓》
釋義:滎陽公曾說,後輩剛開始學習時,一定要領會並練就必要的精神氣質。精神氣質好時,什麼事都能獨當一面。所謂氣象,會通過人的言辭、容顏和舉止及處事的輕重緩急之中充分地顯現出來。不僅君子與小人根據這個能劃分,人的貴賤和壽命長短也都與這個有關。 呂本中背景資料:呂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壽州人,南宋時文學家,世稱東萊先生。詩人,詞人,道學家。詩屬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詩話》、《東萊先生詩集》等。詞不傳,今人趙萬里《校輯宋金元人詞》輯有《紫微詞》,《全宋詞》據之錄詞二十七首。呂本中詩數量較大,約一千二百七十首。錢鍾書認為「他的詩始終沒有擺脫黃庭堅和陳師道的影響,卻還清醒輕鬆,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堅澀」。
我在上大學時,曾看過一本關於曾國藩的書,大概記得曾國藩用人擇才時就善於觀其氣象。有一次他的手下帶了兩位候選人來曾府見他,曾就讓來人先坐在客廳等候,一個小時過去了,曾仍未出來見客。其中一位耐不住性子了,他是貪官推薦的人,在廳內走來走去,觀察府上的東西,好見面時奉承;另一位是清官推薦的人,他一動不動的坐在那裡,目光堅定,氣宇軒昂。 最後兩個人都沒見到曾大人,曾卻在屏風後面觀察他了他們的氣象後,對手下人說,讓站在那裡的人走,讓坐在那裡的人留下任職。 十幾年前,我去張強牙科那裡補牙,醫生尚未來到,我和另一個候診者坐在那裡等。我一見旁邊的這位中年人眉宇之間蒸發著一股與常人不同的氣質,眉粗而清,鼻高而軒挺。我當時情不自禁多看了兩眼,並冒昧和他打招呼:我看您面相,您是既文又武而後從商,有貴氣,有才氣,但又有很多波折……對方看我把他的一生經歷幾乎都說出來了,就高興的拿了一張名片給我,上面寫著「孔令華」三個字。原來他就是毛澤東的女婿。 滎陽公嘗言,後生初學,且須理會氣象。
第二次創作
張氏家訓古人謂觀硯以世計,墨以年計,筆以日計,動靜之分也。靜之義有二:一則身不過勞,一則心不輕動。凡遇一切勞頓憂惶喜樂恐懼之事,外則須以應之,此心凝然不動,如澄潭,如古井,則志一動氣,外間之紛擾皆退聽矣。
——張英《聰訓齋語》、《恆產瑣言》
釋義:古人看硯用「世」來計算,墨用「年」來計算,筆用「日」來計算,這是動與靜的區分。靜的含義有兩點:一是身體不要過於勞累,一是心態不要輕易浮動。凡是碰到一切勞頓、憂愁、喜樂、恐懼的事,表面上要應對,內心凝然不動,像清澈的潭水,像幽靜的古井,以意志控制情緒,外面的紛擾都要退到一旁。
張英背景資料: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代名臣。康熙進士,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與其子張廷玉是歷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據《桐城縣誌》記載,康熙時期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而張英回饋給老家人的是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主動在爭執線上退讓了三尺,下壘建牆,而鄰居吳氏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慶,流傳著這樣說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指的就是張英家庭。張英的兒子是大名鼎鼎的張廷玉,熱播的影視劇《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身影。張廷玉(1672—1755)為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乾隆時加太保,為官康、雍、乾三代,歷半個世紀寶刀不老,為兩千年封建官場之罕見。他有這樣的官場作為,應該說是他得益於父輩、祖輩淡泊致遠、克已清廉的家風。
自己的內心保持神聖的平靜與坦然,保持身心愉悅,這才是延年益壽的良方。安靜的含義是要讓心靈得到寧靜祥和,一則能避免過度勞累,二則能制止貪慾躁動,三則能把外界的紛擾掃除,使內心像明鏡一樣平靜,這是道家的養生秘訣,也是重要的益壽之道。只要做到了慈、儉、和、靜,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快樂。此道值得後人細細品味,並用於實踐當中。
嚴氏家訓吾於文字頗知荼蔗,往往自輕己作,成輒棄去,又以居今之日,時異往古,有志之士,須以濟世立業為務,不宜溺於文字,玩物喪志;又薄身後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災梨棗也。
——嚴復誡三子嚴琥
釋義:我通過文字,頗知甘苦之意,常常輕視自己的所作,總是半途而廢。而現今之日,時代已不同於過去,過去的已經過去,一個有志向的人,應以濟助世人和建功立業為己任。不應該沉溺於寫文作詩,消磨志氣,否則不但一事無成,而且死後給後人留下不好的名聲,所以沒有留下多少存稿,還不夠哪天收穫梨棗時所需的功夫。 嚴復背景資料:嚴復(1854—1921),漢族,福建侯官人,清末資產階級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曾留學英國,回國後,任北洋水師學堂總教司。甲午戰爭後,主張維新變法。譯著《天演論》留世。
面對國家貧弱、國土被掠、民族尊嚴喪失的局面,嚴復的家訓依時所需,針對救亡圖存、改變落後挨打的時局,告誡後代不能沉溺於詩文,應以濟世立業,救國強國為己任。其家訓切合當時時局,符合「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觀。時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啟蒙作用。
王氏家訓夫言行可復,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乎讓。
釋義:說話做事經得起考核查對,是誠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聲讓給別人,自己甘願背上惡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過自己揚名而顯耀父母,是光宗耀祖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間和睦友愛,家族興旺發達,是友愛的最高境界;而對於財物則勿貪心,而要互相謙讓。 王祥背景資料:王祥(185—269),字休徵,晉代臨沂人。漢末值世亂,王祥扶母攜弟,避地廬江(今安徽舒城),隱居30餘年。後徐州刺史呂虔檄為別駕,任溫(今河南溫縣西南)令,累遷大司農、司空、太尉。西晉代魏,官至太保。為人至孝,後世以其卧冰求鯉孝敬後母朱氏而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王祥把誠信看成做人的第一信條,把推美引錯作為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認為「揚名顯親,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是立身之本,是可以通過孝悌達到的。「臨財莫過乎讓」,留財給別人,自己並不吃虧。
金氏家訓善則降祥,惡則致殃。天地祖宗,恩德難量。敬孝誠篤,祀祭馨香。心存九思,行敦五常。先聖先賢,效法維詳。雍和九族,扶掖匡襄。信以踐言,勿誑勿猖。慈惠卑下,拯濟窮涼。有德必酬,有怨必忘。帛財取義,儉乃久長。勤身息慮,筋壯體良。後天培植,精氣汪洋。弗聽邪說,紊亂紀綱。遵莫怠逸,壽福無疆。
——《金氏家訓》
釋義:平日行善,上天會給予吉祥;平日做壞事,則會招惹禍端。天地祖宗的大恩大德,難以度量。孝敬父母,誠實篤信,祭祀先人,馨德延長。心中長存君子九思,行為實合五常。對先知先賢們要效仿和學習,使處事更縝密周詳。使家族之內融洽和諧,互相扶助提攜,以守信實踐承諾,不要狂妄。對下人要慈悲仁衷,救濟幫助窮人。別人對自己有恩必須酬謝,對別人的怨恨一定要忘記。帛財取義、節儉生活,方得長久。勤勉莫多愁慮,心寬體健筋強。後天著意培植,精氣勢必汪洋。莫信邪端異說,不可擾紀亂綱。遵守承諾,不要怠慢輕薄。這樣才能福壽無疆。 金子升背景資料:金子升,清代浙江會稽人,後遷居天津。
《金氏家訓》集百家家訓之長,吸納了儒家經典精髓而成;從善、孝、仁、禮、和、信、德、義等方面對族中子弟的行為制定了最高的道德規範標準。這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標準和家范,貫穿了儒家的整體道德規範,可以廣施天下,百家齊備。 正是:金氏一門衷,詩書聖賢通。 德馨百家集,龍騰盛世中。
第二次創作
章氏家訓
夫學貴專門,識須堅定,皆是卓然自立,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須與精神意趣相為浹洽,所謂樂則生,不樂則不生也。 ——章學誠家書
釋義:學習在於專,見識必須堅定,這些顯然都須先自立,不能有絲毫的動搖。平常下功夫和著力所在,必須與自己的精神意趣相融洽,精神快樂了就能學習,不快樂就學習不了。 章學誠背景資料:章學誠(1738—1801),清代史學家、文學家。字實齋。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進士,官國子監典籍。曾主講定州定武書院、保定蓮池書院,並為南北方誌館主修地方志。章學誠倡「六經皆史」之論,治經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義》共9卷(內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葉著名的學術理論著作。
小時候,我受到良好的家學熏陶,立志要刻苦學習、光宗耀祖、報效祖國。為了這個理想信念,從小刻苦鑽研書法藝術,無論處於何種困境,從未氣餒退縮。由於興趣所致,習書成痴,於意境上大有所獲,書風也自成一體。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現今已向小時的理想邁進了一大步。為所處的土地上培養了一批批書法藝術家。并力行公益,積極推廣傳統文化。撫今追昔,學而堅定,制定目標,為興趣、為理想而學,你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蘇氏家訓臨大事,斷大義之時,正道以當之。
——蘇瑰《中樞龜鏡》
釋義:在面臨決策重大事件或者決斷重大的道德行為時,要用正道來對待。 蘇瑰背景資料:蘇瑰,字昌容,唐京兆武功(今陝西)人,唐中宗時名相,認為其子有宰相之才,故書此以宰相的標準訓子,後其子果在開元年間登相位,史稱蘇氏一門代傳清忠。
不同時代,不同階級所取之道有所不同。正道就如真理,符合全人類共同的價值標準,具有普遍價值,經得起時間的推敲,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古之正道在君,今之正道在民。蘇瑰認為,一切行為規範應以正道為準則,寧可放棄權利,以身試道。這對今人有很好的啟發作用。當代為人,我們又應如何衛道?
范氏家訓千古聖賢,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後事,一身從無中來,卻又歸無中去。誰是親疏?誰是主寄?既無奈何,即放心逍遙,任委來往。如此斷了,即心漸順,五臟亦和,藥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范仲淹與中舍書
釋義:千古聖賢都不能免一死,也管不了死後的事,從虛無中來,又回歸到虛無中去。誰跟我親和我近?誰能讓我有所寄託?既然無可奈何,那就放心地歸去,放心逍遙。若能如此果斷,心就能平靜祥和,五臟六腑順暢流通,吃藥有效,吃飯也有味了。(此信是范仲淹寫給重病纏身的三兄中舍,勸慰他放下思想包袱,安心養病。) 范仲淹背景資料: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為官清廉,關心民生疾苦。任陝西經略副使時,改革軍制,抵禦西夏,鎮守地防,被譽為「胸中有百萬雄兵」。後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力倡新政,頗有作為。《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之句千古傳誦,令後世感佩不已。范仲淹有子四人,皆有名於時。
不久前聽友人說起一個得了癌症的人,當時醫生說此人只能活半年。而他放下包袱,忘記病情,獨自到陝西終南山隱居修行。一年後,去醫院複查,癌細胞竟然奇蹟般地消失了。於是又上山修行,現在已經出家修道。五年過去了,當人們向他請教治病秘方時,他回答的內容和當年范仲淹的訓言如出一轍:心態平和,順其自然,才能使其消除顧慮。看透生死,不再為一些瑣事自尋苦惱。這樣,吃飯才吃得下,藥物才生效,最終才可能遠離病魔和死亡。
黃氏家訓
駿馬堂堂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念祖宗香;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黃峭與子書
黃峭背景資料: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靜,號青崗,後裔尊稱為峭公或峭山公,錫公的長子,遠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閩,生於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戍時。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吳氏、鄭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峭公歸隱數十年間,目睹社會變亂,政局動蕩,換了五代十一君,亡國而被弒殺的國君八人。時間長的十多年,短的不過三四年。政局如此動蕩,峭公決心遣散諸子以避不測之禍。後周廣順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後漢為後周太祖。峭公年已八旬,宴會姻族,對眾兒子說: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壽、多男」,但是堯說:「多壽則多憂,多男則多懼。」你們二十一人,難道我不願意都留在身邊,以終余年,只是憂慮多男多懼,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鄉呢?應該走出去自謀發展。我過去在戎伍,走遍半個天下,回想閩、粵、贛、江、浙等地,山環水秀,饒沃的田地到處都有,但都已荒蕪,只要開發,便成樂土。三妻位下各留長子以奉侍父母,其餘一十八支不得戀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隨地命名。
韋氏家訓
於肅君子,既令厥德,儀服此恭,棣棣其則。
——韋玄成家訓
釋義:高尚的君子,都很肅敬以使自己的德行美善;他們的儀容舉止是那樣的莊重而雍容閑雅,足以被他人效仿。 韋玄成背景資料:韋玄成,字少翁,魯國漢鄒人,生年不詳,卒於漢元帝建昭三年。公元前四三年遂繼父相位,封侯。玄成為相七年,守正持重不及父,而文採過之。卒,謚工侯。玄成好為四言詩,著有《自劾》及《戒是示子孫》二首。(見《前漢書》本傳)有集二卷(《舊唐書經籍志》)傳於世。
一個人的服飾氣象亦往往能體現其內在的文化涵養與道德行為。故大方得體的服飾,亦足以讓人效仿。 我有一次去參加一個企業家聚餐。穿了一身已經補了幾次的香雲紗,雖有補丁但整潔素雅。坐在旁邊的一位企業家穿的是幾萬元的名牌西服,但當他看到我的穿著,情不自禁的遞給我名片,說:「現在還有人穿補過的衣服真不容易,對你肅然起敬!」
方氏家訓我於家庭,本有應盡之責任,只以國家不能保,則身家亦不能保,即為身家計,亦不能於死中求生也。兒今日竭力驅滿,盡國家之責任者,即所謂保身家也。
——方聲洞赴義前別父書
釋義:對家庭,我本應該盡職盡責,只是因為現今國家不保的時候,自家也保不住,就是為了自家的安危而考慮,也不能死中求生。兒今日竭全力驅走滿人,盡職盡責保衛國家就是保衛自家。 方聲洞背景資料:方聲洞(1885—1911),字子明。福建閩侯人,出生在一個富商家庭。性抗直,尚氣節,重然諾,逢人痛論國事,力主須傾覆清政府。1911年參加廣州起義,英勇犧牲,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此文是方聲洞寫給父親的永別信。信中既有方聲洞為家國義不容辭、慷慨就義的豪言壯志,又有作為兒子對父親未盡孝道的遺憾,充分表現出一個革命者的崇高境界。信中字字含情,句句感人,在高度物質化的今天,具有很好的愛國教育意義。
柳氏家訓予幼聞先訓,講論家法。
立身以孝悌為基,以恭默為本,以畏怯為務,以勤儉為法,以交結為末事,以棄義為凶人。肥家以忍順,保友以簡敬。百行備,疑身之未周;三緘密,慮言之或失。
——柳玭家訓
釋義:我從小就開始接受家訓的洗禮,講論家族的法規。做人應以孝和悌讓為基礎,以謙恭少話為根本,以謹慎小心為必須,以勤勞節儉為法則,將結交朋友視為善事,將背信棄義視為惡人。要想家庭興旺發達,全家人應該相互忍讓和順;要想和親戚朋友保持良好的關係,相互之間要敬重。即或是自己已具備百樣善行,也應當常想想自己待人接物是否還有不周到的地方;雖然自己能做到再三要求自己注意言行謹慎,遇事還應經常考慮自己的言語行為是否有失誤之處。 柳玭背景資料:柳玭,唐末人,以明經科補秘書正字。又歷任左補闕、刑部員外郎、御史中丞。文德元年(888),以吏部侍郎拜御史大夫,後貶瀘州刺史。祖公綽,父仲郢,皆以理家嚴謹聞名,有「言家法者,世稱柳氏」之譽。
這是一篇人稱唐代最好的家訓。柳家世世代代治家很嚴,在社會上很有影響。柳玭的祖母非常嚴於教子,為促使兒子柳仲郢發憤苦讀,曾令其子連夜讀書時,咀嚼用黃連、苦參、熊膽製成的苦藥丸,使其體味其苦。柳玭從小也接受了嚴格的家庭教育和家風的熏陶。唐代後期,許多權貴子弟鬥雞賽馬、花天酒地、勾心鬥角、仗勢欺人,風氣很不好。有的家庭,先輩為官正直,不畏強暴,很有骨氣,可子孫卻是胡作非為,別無其他本領;有的家庭,父輩待人謙遜和順,家風很好,可到子孫輩,卻是為非作歹,家風衰敗。看到這些情況,柳玭感到很有必要加強家庭教育,告誡子孫決不要依仗門第高貴而驕奢淫逸,無所不為,要繼承和發揚優良家風,把自己造就成品德高尚的人。因此,柳玭依據當時的所見所聞和柳家世代家庭教育的經驗,針對出身門第高貴人家的子弟的思想行為特點,寫了這篇《戒子弟書》。 《戒子弟書》諄諄告誡出身高貴門第的子弟如何做人、為官,在當時很有現實意義,對於今天的父母來說,也不無借鑒價值。
羅氏家訓何謂齊家?不爭田地,不佔山林,不尚爭鬥,不肆強梁,不敗鄉里,不凌宗族,不尚奢侈;弟讓其兄,侄讓其叔,婦敬其夫,奴恭其主;只要認得一「忍」字、一「讓」字,便齊得家也。 ——羅倫誡族人書
釋義:怎樣才能使家族成員齊心協力、和睦相處?不爭占土地,不強佔山林,不主張爭奪,不隨意強橫凶暴,不危害鄉鄰,不欺壓族人,不主張鋪張浪費;兄弟之間相互謙讓,叔侄之間相互禮讓,妻子尊敬丈夫,僕人對主人恭敬。只要懂得「忍」、「讓」二字,就知道如何治家了。 羅倫背景資料:羅倫(1431—1478),明代學者、教育家。字應魁,一字彝正,號一峰。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家貧好學,樵牧挾書,誦讀不輟。十四歲即授徒於鄉,以資養親。成化二年(1466)會試,對策萬言,指切時弊,擢進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後因上疏論事,被貶為泉州市舶司副提舉。復官後,改南京供職。著有《五經疏義》、《一峰集》、《周易說旨》。
要齊家就需要認得「忍」、「讓」二字。因為雖是一家人,卻因每個人生理心理的不同,對事物的看法及處理問題的方法不一定一致。尤其是兄弟、夫妻之間。「性不可強合」,彼此都需時時記住「忍」、「讓」二字,才能和睦相處。
章草 大八尺兩條屏(290X70cm)
古楷 六尺對開四條屏(180x50cm)
甲骨文 尺八屏四條屏(248x60cm)
金文 六尺對開四條屏(180x50cm)
漢簡 六尺對開四條屏(180x50cm)
隸書 尺八屏六條屏(248x60cm)
榜書 集句對聯 尺八屏
《陋室銘》大八尺(290x70cm)
《岳陽樓記》尺八屏四條屏(248x60cm)
《滕王閣序》大八尺八條屏(290x70cm)
更多了解請點擊深圳電視台《自然藝術人生覺悟》常福居士人物視頻訪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qI--GnAp4k/
中國家學:生命源頭的清涼智慧
我們中國人是很重視家庭的,有著歷史久遠的家族、家庭文化。自古以來就有「家和萬事興」的說法,這說明在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心裡,家不僅是一套房子、一個可供休息的地方,而且承載著生活的希望,是文化的載體。
我們每個人都是在家中成長,然後才到社會上去做事業。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養成的性情、習慣對我們成就自己的事業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說家學也是一種國學智慧,這種智慧在我們成長的早期就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潛移默化,熏陶我們的性格,開啟我們的潛能。
中國歷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曾接受過系統的蒙學教育。不過蒙學館對古文知識講的很多,但缺乏生動的情性、道德教育。中國傳統蒙學教材主要有《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而這裡談到的家學則是在這個蒙學基礎上更為系統的教育體系。中國家學是基於傳統的蒙學教育提出來的,它主要是指在現代生活中運用傳統文化的教育理念,結合當下的生活情境來指導我們每個人生活的一種教育思想體系。
所謂家學,就是關注現代人生活的家庭環境,思考怎樣的家庭教育、環境塑造對個人的成長有利。它與私塾、童蒙教育之於古人的生活一樣,是與現代社會裡我們大眾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但比蒙學教育有更高級、更成熟的思想體系。
中國家學包括情性教育與母儀教育、還有父范教育、孝道孝行教育、家訓、家范、家規、家譜對子女的影響及教育等。同時,又闡述了齊家與治國的關係。其中有關修心養性、修身立命等觀點及理論。
家學文化對家族對個人的影響是很大的,孟母擇鄰而居,憤斷機杼,而篤勵出一代聖人孟子,梁啟超的祖父為使後人有出息,力塑家學文化與書香門第,得以培養出學業大成的思想家梁啟超。我國唐朝著名的書法家顏真卿,是顏之推的子孫。顏之推立《顏氏家訓》,以此教育子孫後代。顏家十幾代人都極為富貴榮耀,擔當朝廷要職,這與顏氏家學熏陶是分不開的。顏氏族人在世所得家產最終往往散放社會,只留給後輩這本祖訓,並訓諭後人謹遵不違,這才有了顏家十幾代的興旺。
家學文化的意義如此深遠,那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現代人又如何去繼承與發揚呢?
(一)衣著與性情:正衣冠,養神氣
古人常說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幾件大事,現在我先從衣開始講。
中國古代的時候,大家庭里是很講究衣著的,中國的服飾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中國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對衣著、飲食有著很多充滿智慧的見解,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注意的。
時下,人們對穿衣的原始作用越來越不在意,甚至很多人不會穿衣。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得穿衣最基本的要求是得體。所謂得體,就是穿衣應與他所處的環境,或與他的性情、性格、職業等各方面要一致、協調。
家長應該培養孩子有關穿衣的審美觀,教給他起碼的穿衣常識。如什麼場合穿什麼衣服,穿什麼衣服搭配什麼鞋等等。對脾氣急躁的孩子,所穿衣服最好能為其選擇一些較為素雅、柔和的顏色。太鮮艷的色彩會刺激人的感官,使人興奮、浮躁,容易使情緒不穩定。有些家長為了方便孩子,總是讓孩子穿拉鏈衫,穿魔術扣的鞋子。殊不知,扣扣子、系鞋帶也是熏陶性情的一種方式。
這些生活細節最能讓孩子養成認真的態度。好情性是長期形成的,情性不好的人也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來培養。所以,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圖方便、圖簡單。我認為,穿衣不要怕繁瑣。孩子不會忙得連穿衣時間也沒有吧,頂多早晨起床時間提前一兩分鐘。再說情況特殊可以變通,平時複雜一點,緊張時就簡單一點。現在的情況恰好是顛倒了過來。
一些家長的思想還有一個誤區:把女孩當男孩子一樣撫養,給他們留短髮,穿超短裙,或者乾脆要求她們像男孩一樣行事。我的看法是,女孩就應像女孩,女孩要當女孩養,不能顛倒了性別養。現在我們雖然不要求女孩子「笑不露齒」,但起碼的儀態要有,再說,文靜、莊重、好情性的女孩至少不容易學壞。這對她將來的家庭美滿也會有利。因為每個丈夫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性情平和,知書達禮,要有女人味。長發是女孩子的象徵。女孩子對自己的頭髮都是很愛惜的,通過慢慢地梳理髮絲,頭部血液得到了循環,浮躁的心性得到了抑制,心中的煩惱也會隨之煙消雲散。
我小時候有一次目睹父親嚴厲批評姐姐。我看她很生氣,想發火,因當時她正在梳頭,過了一會兒她把頭梳好了,一照鏡子,覺得很漂亮,就高高興興地出去玩了。本來想跟父親頂嘴的,結果一梳頭,把「火氣」給梳沒了。因此,梳理頭髮的過程也是修養情性的過程。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真」的女孩子比起那些「假小子」,為人處事更會細心、體貼,對父母甚至也更孝順。
(二)飲食與性情:家庭教育要重視細節
中國古代教育的思想精華其實就是隱藏在「衣食住行」這些日常生活事物之中的。這也充分說明了,家學教育其實是關於我們每個人的最基本的教育,每一個時代都少不了的。
飲食也是古人家居生活相當重視的一個方面。吃飯、穿衣、睡覺雖是人們日常之事,但大有學問。對大人來說,吃飯時能吃飯,吃飯時能吃得下飯,是人生一大快事;同樣,睡覺時能睡覺,睡覺時能睡得著覺亦是人生之幸事!因為大多數人要被生計所累,被情感所困,被疾病所折磨,所以該吃飯時無法吃飯,到吃飯時又吃不下飯;該睡覺時,無法睡覺,到睡覺時又睡不著覺!對孩子來說,睡覺吃飯這一平常事更不能疏忽。我有一個鄉友的孩子,每餐必得有可樂佐餐,否則不吃飯,結果長得很瘦小,脾氣也古怪,吃飯對這個孩子已不是正常的生理需要。因而可以說這個孩子的家長還沒有讓孩子學會吃飯。
有人可能不明白,吃飯很簡單啊。餓了就吃,到時間就吃。那麼,吃什麼?怎麼吃?到什麼時間吃?不清楚。現在有很多人開始慢慢明白飲食需要合理調配,知道偏食的害處,知道肥胖會影響人的智力發育。但是,仍有不少人執迷不誤:三餐無正點,魚肉無止境。這樣做,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任。
飲食與做人一樣,不能過分,如果過分了就會影響營養的平衡。所以我提倡日常飲食應以粗糧為主,精糧為輔,素淡為主,油葷為輔。潮汕人的孩子一生下來,就讓先吃一口苦—黃蓮,有了吃苦的經歷後,就不會再怕吃苦,吃起甜來也會格外甜。另外,當吃苦成為習慣時,就是遇到困境他也不會有怨言。
飲食上挑剔的孩子,其情性也會受到影響。比如他不懂得寬容,不會體諒別人的辛苦,不尊重別人的勞動等。
良好的飲食習慣須從小時候培養,很多孩子一頓飯要吃幾個鐘頭,這說明他不餓。如果餓他幾頓再給他吃,他一定會吃得快、吃得香!孩子一旦明白了吃飯的時候必須吃飯的道理,他就會自覺遵守這個規矩。要想讓孩子好好吃飯,不挑剔,家長也要嚴格控制孩子吃零食。不挑剔飲食的孩子至少在做客時會有好的表現。
這些都是在我們現代生活中常遇到的問題,重視飲食與性情之間的緊密關係,是每個家庭都應該關心和注意的事情。
(三)家居與情性:家學教育強調熏陶及潛移默化
中國古人對自己的居家環境是很重視的。這種重視幾千年下來,就成了一門大學問。
關於情性,199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源》里這樣解釋:情性、本性。韓非子《玉蠹》里說:「人之情性,莫先於父母,皆見愛而未必治也。」是人的「情性」,即「本性」、「根本」,使「人」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我們說的家學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教育,那麼家居環境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我們現在無法像古代人那樣寄居深山,過隱士的生活,但是我們仍舊可以通過設計和布置,讓自己有一個安然、清凈、和諧的居家環境。
我小時候睡的床,是三面和頂部都雕著各種古代聖賢人物的雕花木床。無論我怎樣輾轉翻身,我都能看到那些聖賢故事。幾十年過去了,其內容仍記憶猶新。家裡沒有值錢的傢具,但有文房四寶;書房沒有名貴的擺設,但有四書五經、經典名著;母親早起禮佛,父親早起看書。母親一生節儉、慈善;父親一生勤勞、善做公益之事。我父母就是用潛移默化的辦法來熏陶我們的情性,他們一般不長篇大論地跟我們說道理,而是讓我們自己去領悟去感受家學文化注重熏陶及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家學教育中,環境、氛圍非常重要。我們常說的「見山思靜,見水思動,見石思貞,見雲思變,見聖思學,見賢思齊」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都想給孩子一個溫馨而舒適的家,讓孩子有自豪感,但孩子會不會因此而產生優越感呢?現在很多家庭的裝修尤其是小孩房的布置越來越豪華奢侈了,殊不知當孩子們感到「富貴至衣食美」時,進取之心也淡然了。
在我看來,真正溫馨而舒適的家不在於擁有物質的多寡,家居裝飾也不在於是否富麗堂皇。客廳的裝飾最好莊重大方,大人卧室溫馨,孩子有家的溫暖。小孩房則要素雅、清淡,避免太多的花哨擾亂其心境。因為靜能生慧、慧必能悟。孩子在求學期間,只有「清心寡欲」,方能「聚會精神」。同時,房間里的布置,注意冬天不宜過分溫暖,夏天不宜過分涼爽,這樣,既可以不讓孩子賴床,又可以促進孩子的身心健康。
家居與性情之間的關係是一個非常微妙的潛移默化的教化關係。這對現代社會一心想為子女創造好的家庭環境和學習環境的家長來說,是一個具有很高借鑒性的經驗。
古賢人講究「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情趣;我國的蘇州園林都是古代一些有名望的人所修建,那些精美怡人的設計布局意在怡養他們自己及家人的情性;深圳市內一些主要街道濃蔭匝地、四時滴翠、鮮花不斷,一些公園環境清雅幽靜,人行其間,會感到身心舒暢,對生活充滿熱愛之情。家居設置對人情性的熏陶也是如此。
(四)怎樣的家居氛圍就有怎樣的家文化
中國文化對家宅、王府、宮殿的建造都有分門別類的詳細規定、章法。這不是隨意規定的,是建立在古人對我們文化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
中國文化中對家居、家庭教育的環境都有很深入的思考,也有很多格言、諺語。比如孟母三遷的民間故事,就充分說明了中國人對家居環境的重視。院子的風水也好,格局也好,包括傢具本身,它追求的是一種整體的和諧感,而現代家居則越來越追求舒適性與創意時尚性,人們緊跟著歐美設計風格的動向,追隨著時尚的潮流。然而潮起又潮落,註定時尚的生命力只能是短暫的。
我們現在布置家居環境,缺少古人「卜居」那種虔敬的心態,這樣家居環境成了各種風格時尚傢具的大採購,卻忽視了我們自己文化中的居家傳統。
經歷千百年的洗禮,融合了世世代代的藝術情懷,植根於華夏古老歷史與文化的中國古典傢具,她的藝術美和文化沉澱,讓人有了悠遠的歷史想像空間,使她成為了人們凸顯自我品味,張揚自我個性的物化。實際上,作為日常家居生活的物品,她更多地承載整個家庭的理念,體現著家學文化淵源。隨著家族的延續,隨著後人對她的一代代傳揚與新理念的注入,沉澱於古典傢具中的家學文化也愈發濃厚。
我曾到安徽旅遊,一天參觀那兒的古宅院,同行的老人累了,坐在楊柳依依的湖邊小憩,我卻抑制不住對那些古房子的好奇心,獨自一人走進了那所院落。正陶然於那青磚灰瓦小巷深深的清幽時,不期然地踏入一間廳堂,迎面的祖宗牌位下,一張醬色的八仙桌兩邊端放著兩把高高的太師椅,一切都依照舊時的擺設,我卻感覺到一股凜然的威嚴之氣直逼過來,彷彿這個家族的長者正端坐椅上,一場重大的家庭會議馬上就要召開。現在電視里播放的古代劇目,每到拍攝到廳堂的鏡頭,少不了供奉堂前的祖宗牌位及端放於前的方正又井然有序的桌椅,自然的透出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祖宗牌位旁邊往往都書有「忠孝仁禮義,天地君親師」的對聯,寄喻著祖輩希望子孫以仁義為宗,以孝悌為本的立世之本。那些厚重的木質傢具,喻示著祖輩的置產立籍、著顯台邦,它們嚴格的擺放順序,也向後人誡示著「長幼有序、兄友弟恭」的古訓。
古典的住宅、家居環境,像清朝皇帝的紫禁城,以及山東的孔府,都展示了它所承載的家學的有「禮」有「序」,展示了古老中華的先進文明,更以其精巧雅緻的設計及豐富的人文內涵帶給人們心靈的熏陶。
中國古典傢具所蘊藏的雕刻藝術,那種極致的精美更是讓人百看不厭。這其中的雕法包括浮雕、線雕、剔底平雕、圓雕等。同時,各種不同區域的傢具雕刻各有其不同風格。以京作、晉作為代表的北方木雕刻線條挺拔、造型莊重、構圖以小見大、曲線典雅,有凝重的古玉之美。以微州為代表的南方風格是:線條柔和、內容活潑、架構細膩、造型別緻而又蘊含濃厚的生活氣息。
古典傢具蘊含的那些紋飾不僅精美且寓意深刻。如民間廣為流傳的「五福捧壽紋」,《書經》中說:「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蝙蝠之「蝠」與「福」字同音,故以五蝠代表五福。五蝠常常圍一壽字,習俗稱「五福捧壽」,它既隱喻著人們祈求福壽的美好願望,也寓示著長輩期冀後人能以美德立身而頤養天年。
(五)家范的作用
講起孟母,我還記起另一則她的故事,可以讓現代的母親借鑒:一天,孟子回到家裡,看見妻子沒有站起來迎接請安,就告到母親那裡,說她不懂禮儀,要母親把她遣走!
孟母了解事情的經過後,反而批評兒子說:「自古以來的家庭禮節,都是人在進入家門之前,首先問誰在家裡,以表示對人尊敬;將要上廳堂時,一定要提高聲音打招呼,以便讓人家有所準備;將要進入房門時,眼睛一定要向下看,不東張西望,以免看到不該看的事;更不能在人家沒準備的時候,不打招呼就突然闖到別人的家裡或房屋裡。」 「今天,你事先沒有打招呼,你妻子也不知道你要進入卧室,還沒有來得及起來打招呼、請安。不是你妻子對你無禮,而是你對她無禮,你不先檢討自己反而去責備別人,這是沒有道理的!」
孟母這一番話,有理有據,孟子無法辯駁,再也不堅持遣走妻子了。後人稱孟母是個通情達理的好婆婆。
自古以來,尤其在古代社會,一般做母親的,往往對女婿偏寵,對媳婦刻薄,《顏氏家訓》中就有這樣一句話:「婦人之性,率寵子婿而虐兒婦。」
我小時候,鄰居有一戶人家,婆婆三天兩頭和兒媳吵罵,總與人說她兒媳這個不是那個不是的。我就問母親為什麼,母親說,她年輕做兒媳時,她婆婆也常這樣待她,她忍了幾十年,現在好不容易自己做婆婆了,所以也用婆婆待她的方式待兒媳。我當時說:「那麼以後等海海(和我們一起玩的小朋友,她的孫子)長大娶女客(浙江方言,妻子)後,他媽媽也會這樣對他媳婦嗎?」母親當時只說了一句:「一代人做給一代人看,上代人從善,下代人亦孝順,上代人從惡,到下代自有報應。」
「上一代人做給下一代人看。」這在家學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這叫家范。所謂家范是家族的演變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生活觀念、生活習性和行為規範。在中國的宗法社會裡,家范的作用非常大。今天,家范的意義與作用依然重要。樹立良好的家范,是情性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內容。
婆媳吵架、夫妻鬥氣等這些家庭不和的瑣事,看上去是常事或小事,但這些小事卻可能影響下一代人的情性。古代《顏氏家訓》、《曾國藩家訓》等在這方面對子孫都有嚴格的要求。曾文公在家書中說:「吾家讀書居官,世守禮義,誥戒大妹、三妹忍耐順受。」又說:「余家諸女,當教之孝順翁姑,敬事丈夫,慎無重母家而輕夫家,效澆俗小家之陋習也。」今人之父母發現子女情性不妥時,只會責罵他們,殊不知情性是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才逐漸形成的。
(六)坐立行走 影響人生
儀態不凡的孩子很容易從人群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孩子的舉止行為反映出其父母的教養。一個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走從容的孩子,別人見了就會說:這個孩子家教好。相反,一個走路跌跌撞撞,做事毛毛躁躁的孩子,人們對其父母的聯想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有人認為坐立、行走,這樣簡單的事兒不用教都會,還有什麼學問嗎?有的。這個學問不是憑空就有的,是古人們在中國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中摸索出來的。我們常說站有站相,鬆鬆垮垮的樣子會給人無精打采、心氣低下的印象。古人說,看一個人品行如何,看他走路的樣子就知道。這雖然有些誇張,但卻不是毫無根據的。
走路看似簡單,四肢健康的人都會走路,但有的人就是給人以不會走路的感覺。有的人永遠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樣子,有的人則整天低著頭心事重重的神情。步履的快慢,神情的自然與否,與一個人情性的好壞有關。舉止得體的人,無論是考慮問題還是做事,一定會比別人更細心周詳。這是他的情性決定的。所以,舉止也能修鍊人的情性。當然不好的性格也可以通過長期行為上的訓練得到糾正。
我小的時候就喜歡書法,常常一邊走路一邊低著頭入迷地用手畫著字。母親看見就會重重地在我的後背上拍一巴掌,提醒我挺直腰走路。我有時坐在椅子上看書,雙腳不停的抖動,一旦被母親看到,就會用腳踢我的腿,並告誡我,小孩子坐姿要穩重,不要輕飄飄的。
中國古時候對人的儀態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要求男子坐如鐘,立如松,卧如弓;要求女子亭亭玉立。我們夸人也喜歡誇他氣度非凡,這個氣度指的就是其性情的篤定。優雅得體的舉止,不僅顯示著家教的成功,對孩子將來的前程也有很大的幫助。舉止得體、情性好的人的機會顯然比這方面差的人要多。你是相信一個尚未走路就想跑的人,還是更相信一個不慌不忙、深沉厚重的人呢?因此,性情好了,喜歡你的人、幫助你的人也隨之多了,各方面的機會也就會比別人多。假如你一個月比別人多一次機會,一年就會比別人多十二次機會。機會多了,學業、事業就會比別人快走一步。命運自然就比別人好,所以我說,人生成長的開端就是修鍊情性。
深圳電視台常福居士《自然藝術人生覺悟》人物視頻訪談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qI--GnAp4k/
《天地自然與我的藝術人生》中山講座
http://v.ku6.com/show/6PNSKNFqfjh3hptU.html
http://v.ku6.com/show/q-vD9JNkxZ2CxnwG.html
本博目錄博主相冊博主播客視頻博主推薦博文返回首頁
推薦閱讀:
※美國藝術家Don.Crowley繪畫作品(1)
※Wen Liu 時尚人像攝影作品欣賞
※作品賞析
※電影誕生120年來,最偉大的100部作品
※徐悲鴻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