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5)[轉載]柴胡桂枝幹薑湯的主證是大便溏薄還是大便乾結?

柴胡桂枝幹薑湯的主證是大便溏薄還是大便乾結? (2016-04-1722:54:18)柴胡桂枝幹薑湯在現代應用的報導中,不如小柴胡湯、大柴胡湯集中和多見。但在內傷雜病中確有卓效而受到關注,尤其是近代「經方大師」劉渡舟、胡希恕等前輩的提倡,使其更受矚目。但在臨床應用中,該方主證是「下利」還是「便溏」?二位大師各執一詞,經反覆學習與實踐,有些初步體悟及經驗,現結合史載祥教授在臨床中應用該方的兩則驗案,對該問題進行一番探討。一、 柴胡桂枝幹薑湯原文及分析該方出自《傷寒論》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該方另見於《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附外台秘要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劉渡舟教授在《傷寒論通俗講話》中提出:「邪陷少陽,氣鬱不舒,故胸脅滿微結;膽火上炎而灼津,故心煩口渴;熱郁不得宣洩而上蒸,故頭汗出;正邪分爭,故往來寒熱;無關乎胃,故不嘔;三焦氣機阻滯,所以小便不利;內傷脾氣,太陰虛寒,故見腹滿或大便溏瀉。此證為膽熱脾寒,故治以清少陽之熱,兼溫太陰之寒」。劉渡老將本方的病機直接定義為:「膽熱脾寒」(少陽膽熱兼太陰脾寒證)。強調「陰證機轉」。在臨床中善用該方,尤其是對於慢性乙型肝炎的經驗為:只需見到口苦、口渴、心煩、脅痛等膽熱癥狀,以及腹脹、惡食生冷、大便溏、疲憊不堪、肝區疼痛範圍增大、由脅及背等脾寒癥狀,就可用柴胡桂枝幹薑湯原方。關於大便之證,更是一度將「下利便溏」定義為本方主症,蓋因太陰脾寒,運化水谷功能失司。並引日本·尾台榕堂《類聚方廣義》,該書在柴胡桂枝幹薑湯條下,明確標出本方治「大便溏薄」。但胡希恕教授的觀點為「方證是辨證的尖端」,認為該方的適應癥狀為「大便乾結」。他對本方的解讀為:「傷寒五六日,為由表傳半表半里之時,已發過汗,而表未解,古人有一種「先汗後下」的陋習,汗之不解便瀉下,使邪熱內陷,不僅見胸脅滿之半表半里癥狀,里亦微有所結,但非如陽明病、結胸病一樣結實特甚。汗後瀉下,喪失津液,加之氣逆上沖,水氣不降,故小便不利;里有微結而渴,胃中無停飲而不嘔,氣上沖而但頭汗出,心煩與往來寒熱均為柴胡證,『此為未解』,言既有表證未解,又有柴胡證未解。」。胡希老提出「本方臨床應用注意兩點:1.大便微結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2.本方用於治療無名低熱,如肝炎發熱,可解之。」二、 史載祥教授驗案舉隅史老在臨證應用本方時提出,無論「大便溏薄」或「大便乾結」,均可應用本方,關鍵在於辨證得當。現先舉驗案兩則如下。(一)大便溏薄案(出血性腦梗死、發熱案)患者雷XX,男,82歲。主因「言語不利伴左側肢體活動不能半月余」以腦梗塞於2014年8月12日收入中日友好醫院心內科。入院後經頭顱MRI檢查,診斷右側放射冠、島葉新發大面積出血性梗死。8月18日下午2時,患者進食時出現嗆咳,後出現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隨即出現寒戰,約1小時後體溫升至38.6℃,高熱無汗出,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以及解熱鎮痛葯體溫不降,予以地塞米松靜脈入壺後體溫下降。次日高熱依舊,達39℃,至夜間血壓下降至85/45mmHg,處於休克狀態,下病重通知。遂於8月20日請史載祥主任會診。此時患者神志為深度嗜睡,無法回答問題,寒熱往來,寒戰後高熱可達39℃,無汗,血壓90/50mmHg,房顫。血常規WBC 19×10^9/L,N%88.1%。便溏而小便不利需留置導尿。苔白微膩,脈弦滑寸弱。辨證為膽熱脾寒之證,予柴胡桂枝幹薑湯加減。柴胡20g桂枝10g 炮姜10g 天花粉15g黃芩20g 牡蠣30g三七3g 炙甘草10g仙鶴草60g3劑,水煎服患者服藥後2劑後高熱即退,3天之後體溫即低於37℃。血常規降至WBC10.71×10^9/L,N%67.9%。精神好轉,可準確回答問題,飲食量增加。血壓升至106/64mmHg,房顫律也轉為竇性心律。按:本案患者82歲高齡,大面積出血性腦梗死入院,本身體質虛弱而又疊患重病,住院期間又有飲食嗆咳導致吸入性肺炎以及留置導尿所致尿路感染,因此發熱當為中樞性合併感染性發熱。雖然經過強效抗生素及激素治療,效果仍然欠佳。至此病情極其兇險,隨時有生命危險。當此急症,尤須中醫鼎力之治。患者疊感外邪,惡寒寒戰明顯,但有兼高熱,且寒熱往來,休作有時,因此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間,為少陽病。發熱數日,發汗退熱劑已反覆使用,症見往來寒熱,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脈弦滑寸弱,苔薄白。為既有少陽熱象,又有太陰寒化。故選柴胡桂枝幹薑湯,既用柴胡黃芩疏解少陽鬱熱,用天花粉牡蠣熱傷之津,有用桂枝幹姜甘草辛散溫中,除太陰之寒滯。(二)大便乾結案張XX,女,82歲門診就診日期:2015年7月9日惡寒2年余,現已時至夏月,仍覺隱隱惡寒,周身疼痛,右脅部疼痛明顯,腿腫,頭暈,口乾少唾,便干不暢,2-3日一行。脈沉細不暢,苔薄微膩,質暗,舌下瘀顯。辨證屬於表寒未解,邪入少陽兼水飲之證,治以和解散寒,生津斂陰,以柴胡桂枝幹薑湯加減。柴胡12g 黃芩15g桂枝10g白芍15g 乾薑10g 炙甘草10g 生牡蠣30g 天花粉30g 乾地黃15g 當歸15g生黃芪15g水煎服,14劑複診:2015年7月23日,自服上方後,惡寒已微,脅痛未作,大便微溏,腿腫已消退。隨訪:2015年12月10日,上述諸症未有反覆。按:該患者一方面出現隱隱惡寒,伴有周身疼痛,為有表寒未解之象,一方面出現右脅部疼痛之少陽病見症,另外一方面,又兼有口乾少唾,腿腫,同時便乾結之水飲失衡之象。故治療當以和解散寒,生津斂陰,柴胡桂枝幹姜加減以和解散寒,生津斂陰。三、 討論歷代醫家對該方的認識各有不同,大便一證各執一詞,主因亦是對該方病機的認識有別,現略作歸納。例如,以尤在涇為代表,認為該方的病機為少陽病兼表邪未解。《傷寒貫珠集》雲「夫邪聚於上,熱勝於內,而表邪不解」。再如,唐容川、聶惠民等認為是少陽樞機不利,兼水飲內結,或氣機郁滯,或痰氣內結。因傷寒汗下之後,邪入少陽,導致樞機不利,少陽膽腑失疏泄,三焦決瀆失職,因《難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故產生或水飲內結,或氣機郁滯,或痰氣內結。又如,汪苓友認為是少陽病兼津虧陰傷。傷寒,汗後復下,耗傷津液,又因邪入少陽,膽火內郁,煎灼津液,以致導致津虧陰傷。《傷寒論辨證廣注》曰:「小便不利者,此因汗下後三焦津液少也;惟津液少而非停飲,是故渴而不嘔」。最後,以劉渡舟為大代表的,認為該方的病機為「膽熱脾寒」。筆者認為,歷代諸賢對該方的分析各有所執,僅就「水飲內停」還是「津液耗傷」即爭執難分,但驗之臨床,患者往往二者皆有所表現,以第二例者為例,既有腿腫等水飲溢於四肢的表現,又有口乾,大便乾結等津液內傷的表現,細細究之,因於邪氣內犯少陽,三焦乃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勢必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故會在同一個病人身上既出某部位現水飲停據,而另一部位則津液不布的表現。加之每個患者個體及病理機轉的差異,以津傷表現為主,還是以水飲表現為主,又有不同,但無論癥狀表現如何,總的病機,總不離邪犯少陽,影響水液的正常代謝。而就大便一證,《傷寒論》原文中並未明確提及,後世對大便之證理解的不同,蓋因對該方證的病機認識不同。但兩例案例大便之證,迥然不同,但應用柴胡桂枝幹薑湯皆隨手起效。第一例患者邪陷少陽,往來寒熱,但同時出現小便不利需要留置導尿,為少陽膽腑及三焦不能正常的決瀆水道,出現大小便不能正常的分利,故小便閉而大便溏。第二患者,邪陷少陽,惡寒,脅痛,同時出現口乾,水腫,大便干,亦是影響少陽之水液代謝,使其僅停據於體內,而大便乾結。故大便溏與乾結,並不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關鍵在於影響了少陽的正常水液代謝功能。四、結論在柴胡桂枝幹薑湯證中,「下利便溏」與「大便乾結」均分別可見,甚或兼見,可並為主症。但其核心病機為「水飲結聚於少陽」,少陽分司手足二經,膽與三焦皆屬之。(朱婷婷)
推薦閱讀:

(3)[轉載]用量子力學理解金融市場
轉載自荷梅之緣《愛到心碎,只因相遇太美!
人生有八苦 二十難(轉載)
【轉載】很適合攝影初學者的十多篇攝影文章!初學者必看!
[轉載]舅舅長期咳嗽兩劑葯治好

TAG: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