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竟是「一代明君」

史學界普遍認為隋煬帝是千古暴君,正是他開運河、建東都、巡幸等一系列「暴政」使得當時的隋朝民不聊生,最終使得隋亡,然而歷史上真正的隋煬帝卻並不是暴君,相反竟然是「一代明君」,他的功績甚至為日後唐王朝的輝煌奠定基礎。大魚將從幾個反面分別為大家解釋隋煬帝的功績。

你認為隋煬帝楊廣是暴君還是明君 (單選) 0人 0% 暴君 0人 0% 明君 0人 0% 有功有過,說不上暴君也說不上明 關於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開運河,有人認為是「出於君土游幸之私意」,「遂為亡國之虐政」。』此說一直沿襲到二十世紀中後期。但我認為這種評價不妥,說開鑿大運河只是為了巡幸風光,未免目光短淺。隋是繼三國兩晉南北朝分裂三百餘年之後建立的一個統一封建土朝,鞏固政治統一是擺在隋代君臣而前的一個嚴峻仟務。特別是江南的形勢從文帝就一直沒有安定下來,此起彼伏的政治事件從未間斷。

開皇十年,「陳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眾數萬,小者數千,共相影響,執縣令,或抽其腸,或窗其肉食之」。同時江南少數民族也不時舉眾反隋。如開皇十年番禹王仲宣反,「嶺南首領多應之,引圍廣州」。江南士族與少數民族的叛亂己給隋朝帶來極大的恐慌,開皇二十年「熙州人李英林反」。這就更增加了江南地區給隋朝造成的憂患,迫使其不得不重視和加緊防禦。但文帝對江南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並沒有徹底解決,只好留待場帝來解決。然而煬帝統治年間,江南形勢進一步惡化。煬帝試圖用收買人心的方法加強對江南的統治。大業六年,「宴淮己南父老,頒賜各有差」。為了更好地控制江南,開運河就成為必不可少的事。

隋煬帝如此急迫地開運河,說明他早己認識問題的嚴重性。顯而易見,隋煬帝開運河的目的之一是加強控制江南地區。

建立強大的中央集權,需要有充足的經濟來源做後盾,儘管隋的經濟中心己經南移,但政治中心卻不能隨之南移。因為隋而臨的主要外敵不在南方,而在北方,因為南亞諸國皆遠隔大海,不會給隋土朝造成危害,而北方而臨的是彪悍的游牧民族。所以隋在加強對江南控制的同時,還必須把軍事力量的重點放在北方。這樣隋的政治與經濟中心就被割裂開來,鞏固隋的統一,必然要開通南北運河。由此可知,場帝開運河的目的之二是加強南北經濟政治聯繫,充實財政,鞏固中央集權。

當然,運河開通後,場帝曾多次到江南巡幸,能否據此就把巡幸斷定為隋場帝開運河的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呢?我認為不能。運河開通後,馬上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煬帝南下是理所當然的。而且隋造船業相當發達,煬帝主要精力還在營建東都及附屬工程上,興趣還不在江南。並且煬帝多年任揚州總管,對江南風光並不是沒有欣賞過。至於他為何至死不返回洛陽,也不是他留戀江南風光而死於江南,不能據此就說場帝開運河的直接目的是巡幸。

以上幾點證明,隋煬帝開運河是出於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全國統一的需要,是隋代經濟中心南移的結果,是由當時社會條件發展變化而成的。這就是隋煬帝開運河內在的隱藏著的實質,這就是隋場帝開運河的真正動力。所以,隋煬帝開運河直接的、首要的目的是在政治與經濟上,而不是在巡幸上,即便有這種成分,也是次要的。

隋煬帝開運河不僅僅在當時有很重要的政治意義,更是造福了一代代華夏人民,哪怕時至今日,好多人仍然以大運河為生。

關於營建東都洛陽

史學界不少人認為煬帝主要為了游賞玩樂而大興上術。我認為這種看法值得商酌。煬帝在《營建東都詔》中講了營建東都的理由。洛陽地形險要,「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位置適中,便於向山東、淮海一帶實施兵力機動。

此外,營建洛陽一開始就是和開鑿大運河聯繫起來考慮的。營建洛陽並非是場帝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按照當時政治經濟的實際需要,與開鑿運河這樣國計民生的浩大工程一起,統一規劃,配合進行的。因此營建洛陽作為東都,在政治上,便於控制江南和東北地區,解除了煬帝「南服遐遠,東夏殷大」之慮,而無鞭長莫及之憂,有利於中央政令的貫徹實施。在經濟上,便於貢賦和各種物資的運輸,促進商品的流通,使全國的租調能及時運送到中央,加強了朝廷的財力。在軍事上,能及時調遣軍隊,鎮壓原北齊和南方陳朝殘餘勢力及士族的反抗,抵禦外來的入侵。因此,以洛陽為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加強了隋土朝的統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其意義和影響遠遠大於煬帝的奢侈和享樂。因此營建洛陽很有必要,其作用和意義是巨大的。

由上可知,煬帝營建東都的主要目的是出於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迫切需要,而不是為了個人的私慾。東都的建立有利於國計民生,對此不應全盤否定,指為暴政。

關於巡幸

煬帝巡幸,人們常把它看成純享樂的事情,巡幸江都只是貪圖江都風光而己。因此巡幸被指為害民亡國的一大暴政。我認為並非盡然,巡幸更有明顯的政治目的,一是為了求治,從政治上加強對各地的控制。大業元年下詔巡幸淮海,此行乃查貪官,理民情,求得失。煬帝巡幸還為了從政治上加強對各地的控制,嚴查州縣謀反亂政的動向,所以巡幸之處,無不是他認為容易生變的地方。

二安定邊境,防比外患是煬帝巡幸的另一目的。場帝巡幸邊塞,主要往返與東北至西北沿線,這是有一定原因的。隋與東突厥的關係雖好,但也有矛盾隔閡。同時西域方而的吐谷渾經常抄斥隋境,至大業四年才被隋擊潰,受降之眾竟不服隋命。這在煬帝看來仍存在著隱患。西突厥還相當強大,仍想與隋分庭抗禮。可見,隋場帝巡幸也是加強控制邊防的一種形式。

總之,煬帝巡幸也很難說是一件壞事,其間是有一定益處的,有利於加強吏治,有利於了解民情,以懲不法,從而維持安定統一的形勢,保證隋代社會經濟迅速繁榮,防止邊患的加深與復起,從而減少了民族戰爭,這對雙方都是有利的。巡幸是煬帝鞏固中央集權和全國統一的一種措施。對此,我們不應全盤否定。

關於隋亡原因

有關隋亡原因,有人認為是由於隋場帝的暴政所致。我認為這些看法是不全而的。首先隋朝的統治危機在文帝統治後期己顯露出來,文帝所作所為,使隋朝統治己不穩固,危機四伏。如文帝為人「天性沉猜,素無學術,好為小數,不達大體,故忠臣又士莫得盡心竭辭」。」這種猜忌心理到後來更為膨脹,並越來越剛愎自用,又專註小節,不信群臣,認為元勛及功臣對他「威脅」很大,而加以貶黝甚至誅殺,如將內史令李德林貶為湖州刺史,還殺了上柱國劉爬,於是上卜離心,日益陷入孤立;而對那些善於奉迎、投機阿訣的奸債,都十分信任。

隋煬帝繼位當年下令營建洛陽,建西苑,修建顯仁宮,不久又令開鑿運河,築長城,治離宮,鑿山通道,為征高麗又造車船,運送糧食、物資,每項大工程都征伐大批農民服役,使人民陷入絕境。多次到塞北、河西江都巡遊,又向官吏勒索禮物,於是官吏們拚命搜刮百姓,大量徵稅,加之水旱或疫病不斷發生,百姓更無法生存,於是紛紛起義;場帝對起義軍進行殘酷鎮壓,恢復車裂裊首、誅九族等酷刑,激起人民強烈的反抗,形成了全國性的農民起義。隋朝己而臨崩潰,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內訌,公元618年,場帝被叛將宇文化及縊殺,落得個身死國亡的可恥下場。

因此可知,隋亡遠因是文帝大殺功臣,信用奸債,刑法嚴峻,隨意殺戮而導致危機四伏;近因才是隋煬帝的暴政。因此,將隋亡的罪責全歸於場帝的觀點,是不切實際。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

隋煬帝楊廣
隋煬帝是歷史上相貌最出眾的皇帝
李世民強加哪四個亡國罪狀給隋煬帝
隋煬帝為何能逆襲稱帝,有一個豬對手,還有一個神隊友
隋煬帝的身前身後

TAG:歷史 | 隋煬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