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爭霸時代的吳國
吳國,中華遠古諸侯爭霸時代十二王國之一。
吳國的創立者是吳泰伯。吳泰伯姓姬,名泰伯,是西周太王姬亶父(又作公亶父)的長子。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歷。姬亶父偏愛少子姬季歷,打算把爵位傳給他,又不好明說。泰伯與仲雍己經明白了父親的意思,便和父親商議率三百族人奔赴荊蠻(越人)之地去發展。公亶父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早就有滅商之志,長江中下游沃野千里,是富庶之地,如果在那裡開創基業,對將來滅商大有益處,便答應了他們。於是兄弟二人率領三百名強壯的族人開始了艱難的遷徙。西岐至荊蠻之地有兩千多里路程,長途遷徙並非易事。他們一路上走走停停,足足用了兩年多時間才到達長江邊上的寧鎮。寧鎮是位於今長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帶的一條山系,處於南京與鎮江之間。他們到達這裡時,三百人只剩下了二百多人,本以為可以在此圈佔地盤安家落戶了,但是他們很快發現這裡是殷商的領地,居住著商王朝居民。他們區區二百人怎麼敢跟強大的殷商對抗,無奈只好沿著長江繼續往前走,於是他們就來到了一處叫藩籬(又作梅里,今江蘇無錫市東南)的地方。這裡人煙稀少,周圍環境也不錯,有山有水,適宜居住,圈起一片地盤就是自己的天地。就這樣,他們在藩籬建造房屋開墾土地,以農耕文明和先進的西周文化影響和同化周邊居住的荊人(因當地盛產竹子,故稱荊人)部落,他們娶當地荊人女子為妻,在文化和血緣上逐漸融合,迅速發展起來。大約在公元前1137年前後,姬泰伯被荊人立為國君,建立句吳國,又稱吳國,荊人尊稱他為吳泰伯。
當時的江東的荊人有個習俗,就是喜歡邊跑邊呼喊,泰伯便造了一個「吳」字來代表他們這個新部落,吳國的「吳」就是由此而來。此後「荊人」便被「吳人」取代。吳人建國後,泰伯被擁立為君長,國號為「勾吳」。史書上「勾吳」也作「句吳」,「勾」是當時荊蠻語的擬聲詞,沒什麼特殊意義。
司馬遷的《史記》記載說:古公亶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姬泰伯,次子姬仲雍,三子姬季歷。古公亶父偏愛少子姬季歷,打算把爵位傳給他。泰伯和仲雍覺得,父親這樣做讓他們很沒面子,在國人面前抬不起頭來。於是兄弟倆商議,假借上山為父採藥為名,逃到了荊蠻,在那裡斷髮紋身建立句吳國。這似乎並不可信,猜想很可能是後世正統王朝史官的偽造。此說顯然是站在儒家的立場上讚美吳泰伯這個人,說他道德品質高尚,不爭君位,孝順父親,提倡禮讓等等,是儒家的理想化身。很明顯,這並不符合當時社會的實際情況。
《史記》雖然是經典史書,但其中的錯誤也不少,比如這裡的「古公亶父」就是個錯誤的稱呼,事實上泰伯的父親應該稱「亶父」或者「公亶父」,因為先周在亶父之前曾以「公」為姓,如公劉、公祖類等。司馬遷誤抄了《詩經》裡面的「古公亶父」,一錯就是兩千多年。至今還有少數食古不化的學者依然照抄《史記》,說周文王的祖父稱「古公」,名「亶父」,令人啼笑皆非。
泰伯為吳國首任君。
泰伯死後傳位於弟弟仲雍,為二任君。
仲雍傳位於兒子季簡,為第三任君。
季簡傳位於兒子叔達,為第四任君。
叔達傳位於兒子周章,為第五任君。
周章在位時,周武王姬發滅掉商王朝,獨霸中原。姬發聽說泰伯的後人在江南立國,便以周天子名義正式冊封周章為吳國國君,另外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中原的夏墟(今山西運城市平陸縣北),國號虞。虞仲被列為王室諸侯。
周章傳位於兒子熊遂,為第六任君。
熊遂傳位於兒子柯相,為第七任君。
柯相傳位於兒子強鳩夷,為第八任君。
強鳩夷傳位於兒子余橋疑吾,為第九任君。
余橋疑吾傳位於兒子軻盧,為第十任君。
軻盧傳位於兒子周繇,為十一任君。
周繇傳位於兒子屈羽,為十二任君。
屈羽傳位於兒子夷吾,為十三任君。
夷吾傳位於兒子禽處,為十四任君。
禽處傳位於兒子姬轉,為十五任君。
姬轉傳位於兒子姬頗高,為十六任君。
姬頗高傳位於兒子姬句卑,為十七任君。
姬句卑傳位於兒子姬去齊,為十八任君。
姬去齊傳位於兒子姬壽夢,為十九任君。
周定王六年(庚申,前601),楚與吳、越結盟,這是楚與吳、越發生外交關係的開始。這時,吳國還是楚的屬國。
姬壽夢即位於周定王二十一年(乙亥,前586)。此時東周王朝已經衰弱,各諸侯國恃強凌弱互相攻伐,中原大地烽煙四起,戰亂不斷。他即位時,江南的楚國已經稱王,他便效仿楚國也開始稱王,成為吳王國。
吳國初都於蕃離,二任王姬諸樊遷都於吳邑(即姑蘇,今江蘇蘇州市),六任王姬闔閭使伍子胥擴建吳邑,史稱闔閭城(仍稱姑蘇,今江蘇蘇州市舊城區)。蘇州作為吳國國都的時間長達近百年,直至亡國。伍子胥當年督造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姑蘇城,至今兩千五百多年原貌仍存。
吳國的疆域早期在今江蘇省中南部南京、揚州一帶,後來發展為今江蘇省全部,上海市大部,安徽、浙江兩省的一部分地區。後期國力強盛時,還佔有湖南、湖北部分地區。
吳國古稱工吳,吳國金文皆自稱工吳,列如吳王光(吳王光就是吳王闔閭)劍上就有銘文「工吳王光自作自用」的字樣。吳國的王室來源於周室,吳地的人民最初被中原民族視為蠻族,至春秋已經與周的諸侯國廣泛交流,經過春秋戰國以及秦漢以後,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吳地的語言是今天的漢語方言吳語的源頭。吳國地區的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成為後世的吳文化。吳王夫差於前486年-前484年開鑿的邗溝,南起今揚州近郊的邗城之下的長江,北經樊梁湖(今高郵附近)折向東北,入射陽湖,再向西北經淮安入淮河。正是因為這條邗溝,吳國才得以使水軍北上和齊國、晉國爭霸。
吳國在軍事方面很有成就,其兵器製造技術享譽一時。「操吳戈兮披犀甲」(屈原,《國殤》),說的就是吳國的兵器。吳國不僅能打造各種精良的常用兵器,而且還擁有高超的鑄劍技術;幹將、莫邪是當時吳國著名的冶金專家,製作的劍代表了當時兵器冶金的最高水平。現今存世的吳王諸樊劍、吳王闔閭劍、吳王夫差劍,鋒鍔犀利,裝飾精美,千年不朽。檢測證明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十微米的鉻鹽氧化物。吳國不僅有陸軍,而且建有一支編組強大的水軍,其主要戰艦長達十丈多。 吳國的軍事家孫武及其著作《孫子兵法》幾千年來對中國乃至世界都有很大影響。
吳國於前586年稱王,共傳七任王,立國一百一十四年(前586-前473)。
首任王:吳王壽夢,在位執政二十五年(前586-前561)。
二任王:吳王諸樊,在位執政十三年(前561-前548)。
三任王:吳王余祭,在位執政四年(前548-前544)。
四任王:吳王夷昧,在位執政十七年(前544-前527)。
五任王:吳王州於,在位執政十二年(前527-前515)。
六任王:吳王闔閭,在位執政十九年(前515-前596)。
七任王:吳王夫差,在位執政二十三年(前596-前473)。
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吳國被越王勾踐所滅。
吳國稱王前傳十八君,傳國五百五十一年(前1137-前587);稱王后傳七任君,傳國一百一十四年(前586-前473);前後共傳國六百六十五年(前1137-前473)。
推薦閱讀:
※新媒體時代五大重要特點
※裸婚時代 流行的情感語錄你知多少
※邵逸夫卸任TVB主席 "娛樂帝國"邵氏時代結束
※美國果真轉向鷹派時代,本人並不為預判準確竊喜 【貓眼看人】
※大航海時代 | 米南加保人/森美蘭,峇峇娘惹,海峽華人,李光耀
TAG: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