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藥物的耐藥性
06-15
抗菌藥物的耐藥性1.細菌耐藥性的產生細菌的耐藥性可分為:①天然或突變產生的耐藥性,即染色體遺傳基因介導的耐藥性;②獲得耐藥性或質粒介導的耐藥性。後者所帶的耐葯基因易於傳播,在臨診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幾乎所有致病菌均具有耐葯質粒。 細菌染色體突變產生細菌耐藥性,與藥物存在無關,這種突變的頻率極低。臨診上耐葯菌的產生,主要是耐葯質粒(R因子)的轉移和抗菌藥物「選擇性抑制」所致。持有R因子的細菌,主要是大腸桿菌等腸道菌,在與某一種藥物頻繁接觸中,敏感菌株受到「藥物選擇作用」產生抑制時,耐葯菌株得以繁殖,呈現耐葯。另外,敏感菌株中有少數細菌具有一定的適應力,在藥物抗菌強度不足(濃度低下或療程不夠)以殺滅或抑制時,細菌可改變自身生化過程,或調整酶系統確立新的代謝途徑,進行繁殖、生長,獲得耐藥性。因此,長時間濫用、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會導致耐葯菌株的發生與擴大。細菌MIC值的升高預示耐藥性產生,即使用常規劑量也不能有效地達到抑菌作用。增大劑量有些抗菌葯也難以達到預想的效果,有時對動物機體還會產生難以預料的毒副作用。因此,在選用藥物時要密切關注本地區豬場或本豬場對各抗菌葯的使用頻率和耐葯現狀。2.防止細茼耐藥性的措施(l)合理選用抗菌藥物臨診選用抗菌藥物應嚴格掌握適應證。只有明確藥物對病原菌有效時,才使用抗菌藥物。凡屬可用可不用時盡量不用;如使用一種抗菌葯有效時,就不用同時聯合用兩種抗菌葯;能用窄譜抗菌藥物抑制病原菌時,就不要用廣譜抗菌葯,也不要輕意選擇聯合用藥。(2)合理用藥途徑與療程盡量減少細菌接觸藥物的機會,不宜濫用抗菌葯作預防用藥或局部用藥,應根據給葯途徑和藥物動力學特徵選擇適當的劑量,劑量要足夠,療程要恰當,以保持有效的抗菌葯血葯濃度,控制耐藥性發展,要避免長期用藥。(3)聯合與交替用藥對耐葯菌株應採用聯合用藥或選用對該菌株敏感的抗菌葯,盡量選用不易產生耐葯的抗菌葯。在老的抗菌葯有效時,盡量避免過度使用新抗菌葯。有計劃、合理地將抗菌葯分期或分批交替使用,是一項有效減少耐葯菌株產生的措施。這是因為相當多數的耐葯菌新產生的生化代謝過程不夠穩定,在停葯後相當時間裡叉可恢復其對藥物的敏感性。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老葯新用:藥物新的藥理作用集錦
※如何將藥物過敏風險降到最低?
※哺乳期的藥物使用注意事項
※【臨床】腎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藥物的應用 !
※害人不淺的皮膚病藥物
TAG: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