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冷靜角」 讓孩子的壞情緒先暫停
全新的冷靜角 壞情緒真的停下來了當孩子生氣了,當孩子打人了,當孩子哭鬧了,當孩子處於一種負面情緒狀態時,你會怎麼應對?你的不恰當舉動很可能會將孩子的負面情緒激發,緊接著自己也處於一種負面狀態中,要麼以暴制暴,要麼把冷處理變成了冷暴力?
Time out≠罰站 你做對了嗎?
也許你也聽說或者學習過國外教育中一種叫做 「time out」的做法,「time out」即暫停。可不少家長在實際運用過程中,把「暫停」變成了「罰站」,把一種讓大家冷靜下來的做法,變成了一種懲罰方式。
Time-out最初是指比賽中的一種暫停,在國外常常被用於當孩子犯了錯,警告、提醒後仍然屢教不改時。一般的做法是,讓孩子到一個特定的區域,比如某個角落或某張椅子上,讓他們停止正在做的事情,幾分鐘以後再繼續。
這種方式和傳統的罰站、面壁、關禁閉等有點類似,但性質是絕對不同的。媽媽們讓孩子去「罰站」的機會很多,並且會再加上一句「好好想想,自己錯在哪兒」。其實在這樣的時候,孩子通常不會去反思,不會去想自己是否有錯的。他們只會想:「我被罰站了,媽媽生氣了,我是不是一個壞孩子?媽媽是不是不愛我了?」要是孩子脾氣犟一點的,還可能會有逆反心理:「哼!你罰就罰,我就不改!」那麼,真正的暫停應該是怎樣的呢?
暫停比罰站更積極事實上,「暫停」與「罰站」相比,應該是積極的。它能夠讓孩子甚至是父母都有效地冷靜下來。
在《正面管教》一書中,作者簡?尼爾森就曾指出:「暫停」應該是用來安撫情緒。運用「暫停」這一方法的關鍵,是零懲罰,只是安撫和舒服。不管孩子的行為如何,當你試圖教育他時,你得考慮到什麼情況下孩子更能聽得進去。很顯然,他們能聽得進去道理的時候絕對不是在他們心情惡劣、煩燥、生氣、難過等等負面情緒佔主要的時候。倘若負面情緒已經攻佔他們的心,你卻在一旁叨叨叨,哪怕說上半個小時,也只會被「鄙視」為一個嘮叨的人,甚至引起孩子的逆反、抗拒。換一種情況,如果孩子的情緒已經慢慢地平靜下來,開始渴望著你的懷抱時,哪怕你只說一句,效果也會更加積極,更容易事半功倍。
在我和小米的「鬥智斗勇」過程中,也犯過這種將暫停變成懲罰的錯:小米打人後我很生氣,我第一反應就是,明明知道打人不對,小米怎麼還這麼做?我有樣學樣指定位置讓小米「暫停」,然而我的語氣卻我正在生氣而變得很不好,於是「暫停」變成了一種懲罰措施,變成了罰站。小米也很生氣,她打人時就是處於憤怒狀態,不被媽媽理解,反而被媽媽呵斥著「暫停」了,於是更加憤怒。 「暫停」時間結束,問題並沒有解決,我們依然在憤怒之中。
讓我傷心的是,小米的結論是:媽媽不愛我了! 自從有了冷靜角,再遇上那些需要「暫停」的事時,我們的感覺都好多了。上述的案例,當有了冷靜角後就變成了這樣:小米打人--我生氣--我們各自去自己的冷靜角坐一會兒--小米說媽媽,我冷靜好了,你好了嗎?我說還沒有,我還要再坐一會兒--各自都冷靜下來後,我們才開始就打人這件事進行分析。打人是因為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即使事情不是發生在家裡,當你有了這樣的意識之後,也可以按照類似的方式,讓自己冷靜下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小米睡前不小心把一把圓扇的扇柄給壓斷了。於是開始大哭,這是一種類似於氣急敗壞的哭鬧,邊哭邊發狠地說我必須得幫她修好--如果是以前,她這麼晚了還不睡,再加上這番魔音穿腦般的哭鬧,累積起來就可能讓我心生不滿。但現在我只是在一旁等待,告訴她我能感受到她的難過。於是小米爬下床,坐在自己的草莓沙發上坐了一會兒,然後告訴我,心情好些了。又回到床上,開始向我哭訴:這把扇子是幼兒園發的,很可愛很漂亮,還有Kitty的圖案,她很喜歡…… 哭訴完後,開始自己想辦法,能不能用膠粘起來呢?雙面膠可以嗎?透明膠可以嗎?用膠槍上的膠棒可以嗎?實在不行,就抓著扇面來扇風好了,或者明天問問幼兒園還能不能再給一把……我熱情地表揚了她的這些辦法,告訴她我欣賞她能自己想辦法來解決。最後,按照她的建議,我用膠槍把扇子給修好了。所以,「暫停」其實就是一種讓現在正在做的事、現在的情緒停一停,給自己一點時間調整情緒,讓自己感覺變好,讓理智重新代替瘋狂的方式。To be better,應該是「暫停」最積極的應用。
當我只要一出現河東獅吼的苗頭時,小米同學更會冷靜地建議我:「媽媽,你到你的冷靜角去坐一會兒吧!」……好吧,俺老孫去也!推薦閱讀:
※消除緊張、恐懼情緒的三種心理學技術
※說說「反正」這個詞
※孩子鬧情緒時,做個會幫孩子剝離情緒的媽媽
※《武俠》:武俠的情緒與筋骨
※最有害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