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05
第七十六面第四行,請看經文。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
好像上一次啊,這個前面隨心應量講過了嗎?…是啊,我也好像記得沒有講過啊。好吧,那我們念就從這裡念起,前面沒有念,那前面兩句沒有講過。上一次講到:
【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
講到這個地方。這一段的意思,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只講了一半。那麼說到清凈本然,說明了在如來藏中,這個三種惑,就是見思、塵沙、無明,以及分段、變易這兩種生死,都沒有。那麼也證實了佛在華嚴、圓覺裡面所謂「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也說明了這個道理。所以佛在此地呢,給我們說出來清凈本然的意思。
因為自性如如,不落有無啊,這是清凈的意思。雖然是有,而這個有是我們常講的妙有,有與空不二,事與理不二,這就是所謂的性德天然,在此地啊,說之為本然。這個本然呢,也就是前面所講的那個「如」的意思,我們常說萬法皆如啊,就是一切萬法皆是本然。既是本然呢,當然就清凈,這個是一定的道理。
那麼下面呢,我們要說這個周遍法界的意思。諸位要記住一個原則,這個原則在上一次也稍稍地提過。凡是從因緣和合而生,有形有像、有方所啊,這就不能夠周遍法界。那麼換一句話說,如果說是不是因緣所生的,並無方所,當然它周遍法界。這個意思在上一次已經說過,如果諸位要是細心去體會,會有一些悟處。
那麼這個地方呢,給諸位說明的,是比一般的講法呢,要來得精微。這個一般佛法里常講呢,這個性體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所謂是真空之理啊,是這樣的。這個呢,我們也常聽,也能夠接受。但是在此地啊,說出的更精了,更精微,不但這個性空之體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的,而實在講,這個色法呢,性空之體裡面就有性空真色,這個色法是真色,不是因緣和合生的,並沒有形像方所,因此,這個真色也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這個意思的確不常說。
雖然我們在《心經》裡面常常念,實在講這個意思總是含糊籠統就過去了,沒有去深究。心經裡面給我們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麼我們想想,那個空,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色既然即是空,那麼色哪裡有例外呢?這一層道理啊,就深了。說到這個地方呢,我們才曉得佛法里常說的,真空就是妙有,妙有就是真空。此地就是講,真空,就是性色真空;妙有,就是性空真色,是一不是二啊。
那麼由此可知啊,空性、色性是一性,就是如來藏性,一性無二性啊。藏性周遍法界,空性周遍,色性周遍,底下這個兩句才有根據啊,要不然底下這個兩句從哪裡說起呢?色性周遍呢,那麼換句話說,我們這個地方講的七大,就是說的色性,周遍法界的色性啊,莫不是七大啊。既然是七大了,七大就是周遍法界性。如來藏,體用不二,相依互顯(舉),不離妙性。那麼這個妙性呢,就在如來藏中。
說到藏性,我們便會想到平等。為什麼呢?如果它不平等,那就不能隨心應量,就不能循業發現,所以藏性是平等的。我們在唯識裡頭所見到的也是這樣的,我們講到第八阿賴耶識,是無覆無記性,這個是真正的平等啊。因此,藏性自相啊,是所謂平等真空,所謂天真本具、本來具足的。這就說明,它不是緣起的。緣起,是以前沒有,現在有了,是新成的。本有,就是原本就是這樣。所以,這個真空、真色,是遍虛空法界,所謂是十法界無不充滿,一真法界亦復如是。悟了叫一真,迷了叫十法界,那麼這個是周遍法界的意思。
這個地方所講的,就是前面我們在四科裡面,像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那麼佛在每一科裡頭都告訴我們,這個四科啊,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也。如果我們不曉得這個道理,你要是講五陰乃至十八界,這個東西是如來藏妙真如性,我們很難接受。縱然是我們相信世尊的聖言量,但是對這樁事實的真相,總是搞不清楚;不清楚啊,就有疑惑;有疑惑啊,這就有障礙。不但在行門裡面造成障礙,在解門裡頭啊,也造成障礙。
這個道場呢,實在講,我們常年這樣的講經,也講了二十三年。這個最近啊,我深深地感覺到,這樣講下去啊,依然是在佛門裡面做了一個宣傳的工作。實在講,這個宣傳工作啊,是不適宜講這個大乘了義經的。為什麼呢?這些經典啊,不是宣傳用的。這些經典是什麼?是我們修行人用的,其目的是叫我們開智慧、斷煩惱、證菩提的,目的在此地。但是我們用這個一般宣傳講演的方式來講,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啊,的確是相當不容易。可是在我們現前的社會裡,每一處的道場,可以說都是一樣的做法。雖然我們在大專講座裡頭啊,也有一些想法,想改一種方式,但是都沒成功。
像我們以往在圓覺寺講過《圓覺經》,這是一年前呢,去年的暑假。那麼我們原來講好了,在今年暑假,這個是過了一年了,同學們希望把這個圓覺經呢,在這一年的時間裡,都能夠深入地研究。今年暑假期間呢,我們這些老同修再來啊,來互相研究、討論、深入。結果這次梅山講座啊,同學是不少啊,參加的同學有一百六十多人,圓覺寺的老同修有多少呢?好像只有九個人,不到十個人。於是乎同學們就來給我說了,說我們這個研究討論的講座,恐怕搞不成功了。為什麼呢?人數太少了。實際上人數還是不少,這一批啊,我們辦這一期,有這麼一次經驗了。以後啊,我們就可以把它分成兩個班,分成兩個教室,這個老同修啊,我們互相再來研究討論,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有進步。
平時這個經大致上的意思了解了,我們要讀誦,要研究註疏,要在裡面發現問題,要在裡面去找結論,去找修行的方法。把這些理論與方法呢,應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上,這樣才有真正的受用。所以這一個路子啊,就是學佛的這一個門路啊,我們應當要留意。或者我們今年呢,這個經講到年底,明年我們就來試著看,向這個方向去走。
那麼這種研究的方法呢,那就必須每一堂課都要來參加,不是我高興就來參加一下,不高興就不來參加,這個方法、態度,是不能成功的。至少啊,這一部經,自始至終,你來研究一部。好在我們這個一個星期當中,經論有很多種,都分開來。你參加哪一部經的研究討論,這一部經呢,一定要來參加,我們講其他的經呢,你可以不必來參加。
你譬如說你要學楞嚴的,楞嚴經的時候,一定要來,其餘的這個五天你可以不來,那麼楞嚴經你一定要來。你如果研究華嚴的,星期五晚上華嚴經一定要來,其他的時間你可以不來。那麼隨便你們自己選一種、選兩種,或者通通都選,都可以。那個不選的呢,你到這邊來旁聽,也很有味道。聽聽他們發問啦,聽聽他們的研究討論。
那麼這個樣一來啊,我們這個進度也可以加快,而且研究的東西有真實的內容。並不是完全我一個人在台上表演,在這裡講,講了你懂也好,不懂也好,我也不曉得。那麼這樣在研究討論的時候,每一個人你有問題,你都可以提出來。你在經文裡頭有問題,你在註解裡頭有問題,都可以提出來。甚至於你將這個理論方法運用在我們實際生活上,發生問題了,也可以提出來。
譬如說昨天有一個同學來給我講,他這是戒律上的一個問題。他在一個公司裡面服務,是個電子公司,電子公司有很多一些零件呢,很多。他說我有的時候帶一些東西回家,做一點東西,替別人做的。他說我一想呢,我這個犯了偷盜戒了,他說我怎麼辦?我就給他講啦,我說你那個公司主管這個東西的,你給他說一說。他說這個東西實際上不值錢,可是到外面去買,跑一趟,很不方便,是個很不值錢的東西。我說有沒有人管呢?他說沒有人管,在公司裡面隨便拿,沒有人管的。我說總有個人管的,他說沒人管,那個東西一大堆堆在那個地方,誰要誰去拿。我說你給你們那個主管說一聲就行了嘛。
所以我就舉了一個例子。你像李老師,他在公家做事情。那麼諸位曉得,公家做事情,公家的信紙、信封,原來是公司用的。哪一個人不是拿著公家的信紙信封,自己私人去寫信啦?!那麼你們想想,這個算不算盜戒呢?這個算盜戒。可是你去領信紙信封時你說一聲,這個信紙信封我私人要寫信的,這個就不算盜戒了。你這個說一聲,這個主管官會說:「哎呀,誰個不拿這個去私人寫信嘛,你又何必啰嗦嘛。」但是有這一句話呢,就不犯盜戒了。所以這個就是說,這些理論方法應用在日常生活當中,我們應當要怎麼做法,這個很重要,不能夠死在戒條之下。
還有尤其是做生意的人,你給做生意的人說不妄語,這不妄語怎麼行呢?這不妄語,這錢賺不到啦。那我這個大妄語是不是破了戒,犯了罪呢?像這些事情通通都有問題。這個問題要是有疑惑,這個疑惑不能夠解除,你們諸位想想,於行解二門都造成嚴重的障礙。那麼這樣我們大家在一起研究討論,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利益。
你這個一天到晚所接觸的事情,與佛法的理論方法對照對照來看,我們應當要怎樣去理解它?怎樣去應用它?這個應用,就是修行啊。使我們實際的生活與佛法的理論結成一體,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到你幾時佛法與生活不二啦,給諸位說,這就叫證入啦,行成證入啊。所以我想我們這個道場,要逐漸逐漸地向這個方向來努力。人數多少沒有關係,就是一門課程有個三五個人,就不算少了,我們在一塊互相來研究討論。
那麼我們依著這個理論來修行,依著這個方法來作觀,這就是拿我們現前所講的這個經文來說,這個一大段呢,就是四科七大啊。我們的生死,能不能了?菩提涅槃,能不能證?如果你要是真正明白涅槃性空,三界是性色啊,性色真空,真空性色,本來如是。像前面講的清凈本然,如是本然,如是清凈,常自圓滿,周遍法界。這個生死涅槃的問題就解決啦。
以上所論的完全是講性,是講體,是講真,是講理。有理啊,當然就有事。那麼底下呢,則給我們講事了,這就講事相了。前面講這個理,講真的,是周遍法界、清凈本然的。為什麼呢?因為它不是因緣和合而生的。現在我們來論事,這個事啊,是因緣和合而有的。因此,它就不能夠周遍法界了。為什麼呢?它有方所,它有個形像。那麼這個事從哪裡來的呢?這一段文字就很重要了,文字不多,諸位總是要把它搞清楚。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我們簡單一點講,就是隨心應量。那麼這是講的法性身、法性土,本來是不動的,像前面所講的,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那是我們講的法性身、法性土。雖然它清凈周遍,本無形象,可是它在作用裡面呢,它能生諸緣。因此,這個空,不是頑虛空。這個空,不能當做無講,不能說什麼都無,不可以這樣講。為什麼呢?因為它能生諸緣。由於能生諸緣呢,這就有了九法界的眾生了,就有了眾生心呢。
那麼眾生的心呢,有凈有染,所謂心有染凈。你看那個六凡,這個心呢,染的成分多;四聖的心呢,清凈的成分多。我們要是在十法界來說,十法界的層次啊,可以說就是這一切眾生心,染凈不相同,分成十個區分。越是往上面呢,越清凈;越是往下面呢,越染著。所以,染著的這個成分最嚴重的,這就到地獄去啦。極清凈的,就成佛了。那我們可以說,佛是完全清凈;菩薩呢,是九分凈,一分染;那麼從底下看呢,地獄,那就完全是染污;餓鬼道裡頭啊,有九分染污,一分清凈;畜生道裡頭,八分染污,兩分清凈。這個十法界,就是染凈差別不一樣啊。所以我們的心愈清凈,在十法界裡面呢,愈是往上升啊;愈染污啊,是愈往下墜。可見得這個升沉,主宰在自己,於外境不相干。
我們不管說什麼法,都是心法為第一。那麼再講到量呢,量有大小。這個大小在十法界的比例啊,跟前面染凈的比例是一樣的。這個心愈清凈啊,心量越大;心愈染污啊,心量愈小。所以這個大小與染凈啊,是成正比例的。你要想成佛、成菩薩,你的心量就要大啊。所以佛的心,經上常講啊,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心有這麼大。那麼我們學佛啊,之所以成不了佛,那就是什麼呢?心量太小了。兩個人在一起,嘿,我都不相信他,都不能夠包容他。心量這麼小,怎麼能成得了佛呢?!諸位要知道,這個心量小,就是染污的相;心量大呢,就是清凈的相。你要不知道自己的染凈,你想想你這心量大小,你也就能夠發現到你染凈的程度了。那麼這一點也非常非常的重要。
再講這個業,底下講循業發現的這個業。業啊,我們講淺一點,不要講得太深,就我們現前這個境界上來講呢,我們這個業,有善惡業。可是善惡的標準在哪裡呢?給諸位說,凡是為自己的,都是惡業;凡是為眾生的,都是善業。這個說法啊,我們初學的人聽到,有一點不能接受。你看世間人常講、常說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好像人啦,就應該要為自己,什麼事情先要為自己著想,然後才為別人著想,這是世間法,是這樣的。我們今天學的是佛法,佛法裡面的善惡標準,比世間法的善惡標準啊,要提升了一層。
所以在佛法講這個善惡,凡是為自己的就是惡,為眾生的就是善。為自己的種種想法、種種知見,叫邪。為一切眾生的種種想法、種種知見,叫正。這一點,我們要把它認識清楚。那麼我們要想學佛,在佛門裡面修善業,起心動念都為一切眾生著想,這個是大乘菩薩法啦。我們現在所修學的,都是大乘菩薩法,而不是人天小法。為什麼呢?因為人天法出不了三界啊。二乘法不能見性,都不是真正的佛法。
真正的佛法呢,唯有大乘法。其目的呢,是破迷開悟,明心見性啦,我們學的是這個法門。所以說起心動念呢,都要為他人著想,不要為自己著想。為自己著想,總是障礙。你這個障礙去不掉啊,你這個修學就很難有進步。那麼這個幾句話的意思呢,我們應當要記住,那就是我們的心要清凈,我們的量要大,我們的業要善,這就是一個學大乘佛法的學人。
隨心應量,這個意思是講各隨其心、各應其量、各循其業,而發起現行,轉如來藏就變成阿賴耶了,就是這麼一回事情。你要知道這個宇宙人生的根源,這個根源就是這麼一回事情。那麼有些經論裡面講的呢,比較上含糊,實際上這意思是到了的,而是我們看到是什麼呢?看到是不容易理解。你譬如說像《起信論》裡面所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它的意思呢,說得是很清楚、很圓滿,但是我們初學的人看不出來。今天我們讀楞嚴,讀這一段經文呢,哦,起信論這兩句話,我們就明了啦。
如果你念念要是覺,也能隨心應量。這個隨心應量啊,那叫倒駕慈航、乘願再來的隨心應量,跟此地所講的這個境界又要提高一層,像諸佛與大菩薩應化在世間,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而九法界有情眾生,的確,他是一念不覺。他不覺的什麼呢?不覺的,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在這上面呢,起了一念不覺。於是乎就變成現相了,這個一不覺呢,就變成阿賴耶識,所謂無明不覺生三細啊。那麼諸位想想,九法界有情眾生,都是同一個道理。
如果給諸位講這個生成,講這個業報,這個相講得很粗。而且給諸位說,你要真正深入去研究,這個裡頭還有問題,不是究竟說。楞嚴裡頭這是究竟說啊。這個隨心應量說得太好了啊!於事、於理、於義,圓滿之極。我們今天這個境界,哪裡來的?就是自己的心之染凈、量之大小、業之善惡所現的境界。如果你把這個道理要是豁然明白了,我現在在這個境界里,我修極清凈,我修心量大,我修一切善業,這個境界就變啦。境界為什麼變呢?境界不是實在的,境界是依他起嘛。他是什麼呢?他就是染凈、大小、善惡,也是世間所謂是相隨心轉。
哦,大家只曉得,那個看相算命的是相隨心轉,我們自己這個相貌,是心轉,這個意思太狹窄了。它的本義是什麼呢?本義是整個大的宇宙,都是隨我們心在轉變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你要問什麼東西隨心,什麼東西應量呢?就是前面講的如來藏啊,或者講的是真如本性啦,或者講我們的法身。我們自己的法性身、法性土,隨心應量。而法性身、法性土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禪宗裡面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
這在我們佛法裡頭,這個佛的名詞裡頭啊,也叫做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就是這個意思啊。這個毗盧遮那的意思翻成中國話叫「遍一切處」,你們想想,遍一切處,是不是周遍法界呢?!所以就是楞嚴裡面講的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的意思啊。
編號105-b/133–圓彰七大 即性周遍 地大那麼我們現在是不覺了,在無明、不覺啊,我們的法身啊,墮落在五道啊,或者墮落在六道裡頭。105-b 雖然六道流轉,我們的清凈本然的法身,依然是如如不動。所以,有六道流轉之義,絕沒有這個事實。如果真有這個事實,那佛怎麼能說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呢?那不能講啊。所以有流轉之義,而不是真正有流轉。真正有流轉啦,就是剛才講的,它能生諸緣,緣在流轉啊,不是法性身真有流轉啦。所以這個叫循業發現,這一發現,就起了現行了。
這個現行是說什麼呢?循業發現呢,這個現就是現行呢,現行就是指轉如來藏為藏識了,轉法性身變成我們五蘊之身,轉法性土變成我們依報的環境、器世間。所以說,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也就是講相隨心轉。不但我們自己本身這個相隨心轉,我們整個這個報土,都是隨心所轉的。
所以,只要你的心清凈,你見到這個世界就清凈。你說我的心啊,很清凈了,這個世界還不清凈,那實在講,你的心還是不清凈。心真清凈了啊,世界就清凈。心真正善良了,見一切人都是善人。所以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魔鬼看佛,也是個鬼;修羅看菩薩,也是個修羅。你們想想,是不是隨心應量呢!
你看看,我們看觀世音菩薩,我們造的這個觀世音菩薩的像,都造得非常慈祥。你們看看那個放焰口,放焰口扎的那個鬼王,那個焦面大士、鬼王,青面獠牙,看那樣子好難看。那是什麼?那是觀世音菩薩。鬼道裡面看觀世音菩薩,就是那個像,我們看到很恐怖。這就是隨心應量,相隨心轉。
所以你要轉境界,從哪裡轉起啊?從心地裡頭去轉啦。《了凡四訓》呢,給我們講的,那是初步。那是粗轉呢,你看,粗轉,在世間法裡面就有求必應了。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深轉、微細轉,轉六道的境界,成佛菩薩的境界啊。轉十法界,為一真法界。
我們今天念到這一段經呢,應當生起信心。為什麼呢?理論曉得了嘛。理上能講得通,事上當然就有可能。有理必有事,有事必有其理。理,佛給我們講的是循業發現,現是現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所現的境界。能現的,是業啊。業就是剛才講的染凈、大小、善惡等等。那麼業,是心造的。心呢,又被業所牽引。因此,這個心與業,就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所以心清凈了,業就清凈了,心染污,造的業就染污。
實際上這個業,業的本身,並沒有善惡啊。凈心造業,就叫善。染心造業,就是惡。染心,什麼染呢?自私自利,這就是染。什麼叫清凈呢?大公無私,就清凈。所以,隨其能知之心,正好就稱所知之量,或凈或染,或善或惡,這就變造十法界。這個造就是現的意思,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些事相啊。
那麼在菩薩法裡面,將業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叫做三業。身口意裡面呢,當然最重要的是意。所謂是意清凈了,身口必然清凈。意要是不清凈,這個身口雖然裝得很清凈,意就是不清凈,那隻能有一個清凈的樣子,實在是不清凈。這個就是說明了,這個修行,根本的修行法,是在心地,修心啦。
在初學的時候,身口能夠影響我們的心意,所以啊,叫你要受持律儀戒。為什麼呢?幫助你心地清凈。剛才講過了,雖然業由心造啊,可是這個心呢,往往也被這個業牽引,那麼律儀戒呢,重視在這一點。所以在身、口、氣質上要真正地去修學,它的目的,幫助你達到清凈心,要曉得這個意思。如果我們著重在身口氣質上的修學,而不能達到清凈心,那我們這個修行,就錯了。到心地清凈之後了,這個境界又要提高一層。
可見得這個佛法修學,是天天在把自己的境界往上提升啊,不是中止在一個階段上。中止,必定就要墮落,所以佛法講精進。這個起信論裡面講始覺,你看,念念都是始覺,天天始覺,到了成佛了,成佛叫究竟始覺,這個就顯示精進的樣子啊。
那麼佛在一般經論裡面講,這個修行啊,要歷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啊。六度圓滿之後,還要再發心,以一百劫的時間,來修相好。我們得的這相好,是修來的啊。那要是照這個說法,三大阿僧祇劫啊,這個六度修圓了,這就可以了,就成佛了嘛,何必還要修相好呢?諸位要曉得,三阿僧祇劫的修學六度,是成就自己,我們以四弘誓願裡面來講啊,就是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為了這個三條。可是四弘誓願這個三條啊,實際上是為了第一條,就是度眾生。
那麼好,自己煩惱斷了,無量無邊的法門呢,也都通達了,的確有資格教化眾生了,有資格度眾生了。如果眾生一見到你就討厭,掉頭而去了,你雖然發心度他,他不接受,那麼你這個願還是不能圓滿啊。所以這百劫修相好啊,就是為度眾生的。這是佛門裡面常說的,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眾生心裏面喜歡什麼樣的相,你就能現什麼樣的相。你要有能力現這個相,當然你要種因,你不種因的話,哪有這麼果報呢?!所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啊,是百劫所修的啊。我們看到一個人相好莊嚴,一看對他就很尊重,就很愛慕,人家是修來的啊。不學佛的人不知道這個道理,學佛的人曉得,這是修來的。
你們念念這個金剛經江味農居士的講義,他裡面所注的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每一句裡頭都注得有修因,在因地裡頭修哪些功德,才得這一個相好。你譬如講廣長舌相,三世不妄語,這個舌頭伸出來可以舔到自己鼻尖。你們可以試試看,能不能舔得到?舔不到。舔不到那沒有啊,三世中還是有妄語啊。佛的廣長舌相,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把臉蓋起來,證明他是百劫所修啊,才有這個相好。
所以說我們曉得這些道理,知道這些修行方法,我們自己要修學啊。能夠真正修學,勇猛精進,有許多相好啊,這一生就現前。這真是相隨心轉啊,相貌就改變。所以我們一般看人,那善人,哎,他就是一個善相。那惡人啊,你不要跟他說話,不要去打聽他,一看到那個相就惡。所以叫人一接觸的時候啊,看到你這個相貌的時候,你就給人家一個印象,這個印象的好壞,實在講,自己要負責任。
佛百劫修相好,是為了度眾生。那麼由此可知,所修所學,都是為眾生所修學的,不是為自己。那麼我們再想想,我們今天來修學,如果是為自己的名聞利養,那就錯了!我們今天修學,為成就自己。成就自己是為了度化眾生的, 這是對的,這是清凈的,這個是善啊。如果我們這個觀念上,我在這裡努力修學,成就自己,將來有地位、有名望,有人恭敬我,有人供養我,這個錯了啊!全是為自己嘛。為了得到大眾來擁護我,都是為自己。這就大錯特錯,這個就是心量小啊。心地染污,不清凈,縱然修的是善,善也是惡。為什麼呢?自私自利。
我們今天為成就自己的德能、學問,為什麼這樣苦修呢?為一切眾生修,為了將來替大家服務,為了開導一切眾生,為他們做增上緣,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菩薩發心,這個心是清凈的,不是為自己。所以這種辨別啊,在心地上辨別啊。因此這個修學,一定要有耐心,要有長遠心。《法華經》裡面講,久修業所得,慧光照無量啊。三大阿僧祇劫,是相當長的時間,這就是告訴我們,要有耐心,要有恆心,一定要能做到精進不退。
那麼眾生的業力,各個不同。但是,清凈本然、周遍法界的性體,是一絲毫損失都沒有。正是像大經裡面常講的,在佛不增,在凡夫位不減,不增不減啊,不垢不凈,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正因為佛性如是,所以我們才有信心圓成佛道。那麼這是講的眾生。
至於佛或者是大菩薩,這個大菩薩啊,是說哪一類的菩薩呢?倒駕慈航的菩薩。這個話我們還得把它講清楚,何謂倒駕慈航?他已經成佛之後,再退轉到菩薩位,這樣的菩薩,我們稱他為倒駕慈航的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文殊、普賢,都是早都成佛了,地藏菩薩亦復如是。他們從佛的位置上退下來,退到菩薩位,來普度一切眾生。這一些菩薩太多太多啦,不勝枚舉啊。
那麼像這樣的佛菩薩,他也循業發現。他循的這個業,可不是自己的業,是眾生的業。這種循業發現呢,我們平常說之為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我們說之為感應道交。因此,他所現的境界,也有十法界苦樂種種果報。
像釋迦牟尼佛在世,他所示現的,譬如說是六年的苦行、三月馬麥之報、琉璃王滅釋迦種、八十歲示現入般涅槃,有這些苦樂之報啊。如來在果地上了,福慧都圓滿了,他還三個月沒有供養,沒東西吃,這是出世間聖人。世間聖人,你們念孔子的書,孔子在陳絕糧,跟釋迦牟尼佛三月馬麥之報啊,是差不多的情形。那麼這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佛的福慧不圓滿呢?不是的,如來福慧是圓滿的。這個是示現給眾生看的,其意義都是教化。
我們自己福慧都缺乏啊,可是我們的慾望,沒有滿足的時候。如果要不曉得剋制自己的慾望,去修福修慧,那麼必定要造惡業。造惡業,怎麼不墮落呢?!所以佛自己示現,成了佛了,你看,還有三個月馬麥之報。後世弟子知道佛這樁事情,我們自己生活上受一點委屈,受一點困難,算得了什麼呢?世尊本身就是如此嘛,三個月沒有糧食吃,沒有東西吃,我們今天受一點飢餓,算什麼!
安世高那個同學,如果他要能夠想到這樁事情,他就不會墮落了。這個公案大家很熟悉啊,他是去托缽,托的那個飯啊,人家供養得不好,不中他的口味,心裡就不高興。認為自己是個修行人,身心清凈,一天到晚度眾生,為眾生說法,眾生供養的時候不如自己意,心裡就不舒服,結果是墮在畜生道啊。如果他要常常能夠想到連釋迦牟尼佛還有三個月沒有糧食吃,沒有好的供養,那自己心地就安然啦,不怨天不尤人啦。
我們自己在這一切財用上、物質供應上,有所缺乏,那是自己沒福啊,應當要受啊。不可以怨天尤人啦,怨天尤人要造罪業的。所以說你想想佛,想想安世高這個同學,我們自己應當怎樣修學?什麼叫如理如法,什麼叫不如理不如法?還要別人說嗎,自己應當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
所以佛與這個大菩薩所示現的,乃是不變隨緣啊。我在十四講裡頭解釋這個萬法歸一,我就用這個四句話來解釋。不變隨緣是如來的境界。為什麼呢?人家已經證到不變了,能夠隨緣,恆順眾生,隨喜功德。在恆順裡面示現的有苦受、有樂受,那是示現,可不是真的。
所以我們不能說孔子在陳絕糧,是孔子沒福。孔老夫子要是沒有福報的話,他的子孫為什麼到今天,還受到世人的尊重?他家七十多世不衰,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只有這一個人啦,找不到第二家啦。他怎麼沒福呢?福太大了!不能說釋迦牟尼佛三個月沒有糧食吃的時候,釋迦牟尼佛沒福。釋迦牟尼佛沒福啊,你看這個世界上的人,多少人相信他、信仰他、崇敬他、禮拜他。這是示現,這就是不變隨緣。
那麼菩薩法裡面,就是現在我們要修的了,我們在隨緣裡面要修不變啦!這個隨緣隨著變,這就糟了糕啊。你看看安世高的成功,他就是隨緣裡頭修不變,他成功了。他那個同學之所以失敗了,是隨緣裡頭隨著變。哎,別人供養好了,他心裡頭歡喜,供養不好了,他心裡不高興,他隨緣隨著變。這是我們要特別留意到的啊,我們這個心隨著境界變,這個不得了啊。別人對我們好的時候,恭敬、供養、禮拜,我們心生歡喜,對我們不好,心裡生嗔恚,那我們將來的果報,連安世高的同學都不如。
這學佛開智慧呢,這就是智慧啊。你曉得這個道理,這就是智慧。你肯能夠這樣修學,那這是你的福報啊。要在一切順逆境界裡頭學什麼?學不動心啦。我常常給諸位講的,修平等心,修清凈心,修大慈悲心。逆境裡面修的是這個,順境裡面還是修的這個。你要在一切境緣上動心了,起心動念了,那就造業了。
講經說法,沒用處啊,安世高那個同學,你看,明經好施,那個時候的出家人,他布施什麼?他就是法布施。出家人平常托缽,三衣一缽嘛,他沒有財布施,只有法布施。每一天是講經說法給別人聽,修法布施。自己還墮落在神道,墮落在畜生道,蛇身。所以你想想這個果報多可怕!不要以為,我天天講經說法,我這個功德很大。福報很大啦,到哪裡受呢?說不定到畜生道受,到餓鬼道受,這就慘啦!人天道都沒有份呢。
所以要認真想想,我們修的是什麼道?如果你要是修菩薩道,那你就是修的是清凈、平等、慈悲,這是菩薩道。你要修的天道,慈悲喜舍、十善業道,你修的是天道。你要修的是人道,那麼你這個修學的是五戒、五常,仁義禮智信,你這修的是人道。你要裡頭常常有嗔恚、不平,那你就必定是三惡道。我們每一天念佛、誦經、拜佛、講經說法,都在這修道,看你修的是哪個道?這個裡頭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啊。
所以我勉勵同學們要認真,我們這個講經的方式,我覺得按這麼多年來的經驗來看,感覺到有修正的必要。這個修正是在方法上,方法上我們要改正。就是這樣的修學、這樣的講的話,費的氣力多,收的效果少。所以希望同修們能夠分組,這研究楞嚴,哪些人研究楞嚴經的?研究華嚴的,哪些人研究華嚴?除了講堂之外啊,自己要真正用功來修學。每一個星期,我們有一次聚會的時候,在一塊做研究討論。
那麼講經的時候,可以從重點上來講,不必每一句每一句的講。精要之處,我們細講,不厭其煩地講。不重要的地方,念一念就過去了,根本就不需要講。我們要採取這樣的方式。那麼更希望的,就是同學們一定要提問題。你比如說這一次講的,你們如果有問題的話,再下一次講的時候,你們把問題寫成紙條,放在這個講台上,我就可以來答覆。這樣的受用,一定比聽講要好得太多了。
好,今天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