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譚(全文)
《大學》譚(全文)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1、有必要再讀一遍——《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退休以後,已經通讀過一遍《大學》了,並寫下了一些觀後感。當幾經思索過幾篇小文章後,感覺到非常有必要再讀一遍。
2、成人前的教育——《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大學之道。」當時的大學估計就是成人前的教育,大學之道就是大學的宗旨,也就是成人前教育的宗旨可稱為「一道」。當下的成人前的教育系統如何?尤其是面對著「文大」無知無法與當下金錢至上的影響,及「五四」以來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偏見,看來是非常必要的。
3、弘揚美德培養新人——《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大學的宗旨「一道」的內容就是「三綱」。「在明明德,在親民,」此處的「親民」,在下認為從全文來看還應是「新民」的意思。《大學》首先明確了當時成人前教育的宗旨一是弘揚美德,二是培養新人。針對當時的亂世,成人前的教育內容是:弘揚美德,目的是:培養新人。在今天同樣意義重大。
4、實現恢復人本性善——《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在止於至善。」當時成人前教育的宗旨三是實現性善。「止於」就是《大學》的教育程度,「至善」實現真正性善的程度。此處提出了培養新人的標準是:實現恢復人的本性善。從根本上解決人道德敗壞的問題。
5、只有止欲而後神定——《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知止而後有定,」一下的一整段話,相當於解決如何才能保證學習好,而規定的《大學》守則在下稱為「七能」。首先「知」是要明白;其次「止」是要止欲;三是「定」是神要定下來。就是說只有真正的弄明白制約住人的慾望才能使人的神定下來。這就是守則的前三個字。
6、只有神定才能心靜——《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只有神定才能心靜;只有心靜才能身安;只有身安才能思索;只有思索才能有所得,就是在「在止於至善。」上有所收穫。深有體會,確實如此呀!
7、明白先後順序道理——《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上述《大學》守則的七能:知、止、定、靜、安、慮、得,如同任何東西都有本末,任何事情都有始終一樣,只有明白其中先後順序的道理,就接近「道」了。
8、治國治家齊心協力——《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這就是「八目」八個目的,既欲將美德弘揚天下,必先做到治理好所管轄的那個「單位」;欲治理好所管轄的那個「單位」,必先做到使其家庭成員與自己思想一致齊心協力。兩千多年來教訓深刻,當下腐敗教訓極深。
9、制欲意誠定神心正——《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使家庭成員與自己齊心協力,必先做到「吾日三省吾身」的修身;欲修其身,必先能定下神來使心端正;欲正其心,必先懂得只有制約慾望才能使意念真誠。不能制約自己的慾望就會心神不定,那來的正心誠意?
10、致知在於研究「道」——《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懂得只有制約慾望才能使意念真誠,必先知道為什麼只有制約慾望才能使意念真誠;要知道為什麼,在於研究天下之「道」。因此,「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1、亂了根本何談治國——《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若是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的這個根本亂了,而能實現家齊治國平天下的這個末是不可能的。對其中的每個環節,因人該重視的而不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也是不可能實現家齊治國平天下的。當下的腐敗就是亂了根本,何談治國?!
12、弘揚美德是善的要求——《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是說有書為證,弘揚美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了,而不是那個時代的別出心裁的產物。弘揚美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淵源之一,是人本性善的客觀要求,是「道」的體現。
13、就應要保持天天新——《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商湯王刻在器皿上用來警戒自己的箴言說:如果有一天新,就應要保持天天新,以後也要新。努力做新人。周雖然是商的舊部,但卻稟受天命取代商,也是為了保持天天新的使命。「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而追求美德。
14、應在那該怎麼做——《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從京城到千里之遠的邊疆,所有的百姓都知道自己應該在那該怎麼做,如叫著的小黃鳥也知道只能棲息在山丘的一角落裡唱;知道應在那該怎麼做,也要知道為什麼應在那該怎麼做,對人來說難道還不如小黃鳥么?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應在那該怎麼做,真的不如小黃鳥。
15、仁敬孝慈信——《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端莊恭敬的文王啊,處於無上光明崇敬的地位!因此,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為人就應該如此:仁、敬、孝、慈、信。
16、學道修身君子氣質——《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淇水邊竹林里一位有文採的君子,為了知止「學道」如加工骨器一樣的不斷切磋;為了自我「修身」如打磨美玉一般反覆琢磨。因此,表現在外表是:莊重、開朗、謹慎、威嚴、儀錶堂堂、文質彬彬、品德高尚真是令人難忘啊!這就是學道修身的君子氣質。
17、要知其所以然——《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所謂的致知在格物,就是說要想弄明白我所要知道事物的,就在於徹底的研究這個事物而窮盡其它道理。要知其所以然。
18、認識是沒有窮盡的——《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蓋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於理有未窮,故其知又不盡也,」人心都是很聰明的沒有不能知道的,而天下的事物沒有沒道理的,只不過是這些道理還存在著沒有窮盡的,所以人知道的也沒有窮盡。人的認識是沒有窮盡的。
19、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於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己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因此,《大學》一開始就教學習者,必須知道凡是天下萬事萬物,沒有不是因用我們自己已有的道理去逐漸的進一步探究,以求到達徹底認識萬事萬物的道理。用已知去探索未知。
20、研究透徹明白道理——《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至於經過長期努力學習,而一旦豁然貫通,則對萬事萬物的表裡精粗沒有認識不清的,而自己內心的一切認識能力的運用沒有不明確的了。這就叫對萬事萬物研究的透徹,這就叫明白了根本道理——知「道」了。
21、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所謂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如對腐臭東西就是厭惡,如對美色就是喜歡,這才叫做誠實而有修養。否則就是偽君子!
22、君子必慎其獨——《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那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小人在私下裡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君子便躲躲閃閃,掩蓋其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這真是小人的畫像呀!
23、誠於中形於外——《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別人看到你自己的言行,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裡是如何想的一樣清楚,掩蓋有什麼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24、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針對每個人的言行曾子說:「十隻眼在看著,十隻手在指著,這難道不嚴密嗎?!」還有什麼可以掩蓋的?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只要心地誠實寬廣,身體就會體胖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25、怒恐喜憂皆不能正心——《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所謂的修身在於要端正自己的心思;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人心有怒、恐、喜、憂皆不能正心。
26、心不在焉心思不正——《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因此,雖然在看卻像沒看見一樣;雖然在聽卻像沒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麼滋味。這就是所謂的修身的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心不在焉說明了心思不正。
27、性情偏見影響修身——《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謂齊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所謂的齊其家在修其身,是因為人對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性情導致的偏見影響修身。
28、個人好惡影響修身——《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因此,喜愛某人又看到其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其人的優點,天下是很少有的。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個人的好惡影響修身。
29、孝可事君齊家之根本——《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眾也。」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君子在家裡就受到了治理國家方面的教育:對父母的孝順可以用於侍奉君主;對兄長的恭敬可以用於侍奉官長;對子女的慈愛可以用於統治民眾。對父母的孝可用事君是齊家之根本也。
30、真誠的從頭學起——《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康誥》曰:『如保赤子。』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康浩》說:「如同愛護嬰兒一樣。」的保護百姓,只要內心真誠地去追求,雖然不一定達到目的,也不會相差太遠。一切都需真誠的從頭學起的,沒有先學會了養孩子再去出嫁的人啊!
31、一人系天下之安危——《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一家仁愛,一國也會興起仁愛;一家禮讓,一國也會興起禮讓;一人貪婪暴戾,一國就會犯上作亂。其聯繫就是這樣緊密,這就叫做:一句話就會壞事,一個人就能安定國家。一人系天下之安危,當今可比做一個「單位」(國家、地方、企業、團體等)的主要領導。
32、百姓不服口是心非——《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堯舜用仁愛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仁愛;桀紂用凶暴統治天下,老百姓就跟隨著凶暴。統治者的命令與自己的實際做法相反,老百姓是不會服從的。百姓不服口是心非,是歷來統治者之大患。
33、其身正,不令而行——《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總是自己先做到的,而後才要求別人做到;自己先做不到的,而後也不要求別人做到。掩飾自己不採取推己及人的恕道,而想讓別人說明白按自己的意思去做,那是不可能的「故治國在齊其家」。真是「其身正,不令而行。」
34、治國在齊其家的道理——《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容貌舉止莊重嚴肅,才能成為四方國家的表率。只有不論是作為父子,還是兄弟時都合禮制,而後百姓才會去效法。這就是「治國在齊其家」的道理。
35、「絜矩」治國之道——《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因為,在上的國君尊敬老人,百姓就會大興孝道,在上位的國君尊重長者,百姓就會大興尊長;在上位的國君體恤孤寡,百姓也會跟著去做。這是國君行品德高尚的君子推已及人的「絜矩」治國之道呀。
3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如厭惡上司對你的言行,就不要用這種言行去對待你的下屬;如厭惡下屬對你的言行,就不要用這種言行去對待你的上司;如厭惡在你前面的人對你的言行,就不要用這種言行去對待在你後面的人;如厭惡在你後面的人對你的言行,就不要用這種言行去對待在你前面的人;如厭惡在你右邊的人對你的言行,就不要用這種言行去對待在你左邊的人;如厭惡在你左邊的人對你的言行,就不要用這種言行去對待在你右邊的人。這就叫做「絜矩之道」。簡單地講: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37、百姓的衣食父母——《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樂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詩經》說:「百姓誠心歡迎的國君啊,就是百姓的父母。」那是因為,百姓喜歡的他也喜歡,百姓厭惡的他也厭惡,這樣的國君就可以說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當下的各級公務員務必牢記。
38、務必牢記謹慎——《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詩經》說:「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聳立。顯赫的尹太師啊,百姓都仰望你。」統治國家的人不可不謹慎。稍有偏頗,就會被天下人所推翻。此時已經提出:務必牢記——謹慎。
39、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詩》云:『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鑒於殷,峻命不易。』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詩經》說:「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還能夠遵循天命。請用殷朝作個鑒戒吧,守住天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政得民心就能得國,失民心就會失國。但願此鑒戒警鐘長鳴。
40、當下是有財無德——《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首先謹慎的注重修養德行。有德行才會有人跟隨,有人跟隨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生活使用。當下是有德無財,有財無德呀!
41、真是滿口仁義道德——《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德是根本財是枝末,如把根本當成了外在的東西,卻把枝末當成了內在的根本,那就會和百姓爭奪利益。當下腐敗何嘗不是如此呀?!真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的畫像。
42、得民心與民心向背——《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所以,君王聚財斂貨,則民心就會失散;君王散財於民,則民心就會聚集。因此,你說出的話有悖於民心,也會得到有悖於民心的回應;你得到的財貨有悖於民心的,也會失去有悖於民心的財貨。得民心與民心向背——一個永世不變的主題。
43、遵道行善便得天命——《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康誥》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康浩》說:「天命是不會始終如一的。」這就是說,遵道行善便會得到天命,違道不善便會失去天命。真是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呀。
44、善、仁為寶因得民心——《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楚書》說:「楚國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善當作寶。」晉文公重耳的舅舅犯說,「重耳流亡在外的人沒有什麼是寶,只是把仁愛當作寶。」善、仁為國寶,只是因得民心爾。
45、仁人愛有德、惡無德——《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此謂唯仁人為能愛人,能惡人。見賢而不能舉,舉而不能先,命也;見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遠,過也。」這說明了「仁人」能夠愛有德的人,能惡無德的人。發現賢才而不能任用,任用了而不能重用,這是遺憾:發現惡人而不能罷免,罷免了而不能離其遠遠的,這是過錯。
46、失人性善便會失國——《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喜歡眾人所厭惡的,厭惡眾人所喜歡的,這是違背人的本性,災難必定要落到自己身上。所以,國君正確的途徑是:忠信便會得國;驕泰便會失國。還是失人性善便會失國。
47、真是生財有道呀!——《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生財有大道;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生產的人勤奮,消費的人節省。這樣,財富便會經常充足。此處,真是生財有道呀!——老老實實的道出了:經濟學的根本。以此引出下文。
48、行善事以修身——《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仁人」充分利用自己取之有道的財貨,行善事以修身;「不仁之人」不惜以自身生命為代價去斂錢發不義之財。正如當下:有人建學校、助孤寡、濟貧困不留姓名;有人貪污腐敗、巧取豪奪身敗名裂。
49、上好仁而下好義——《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未有好義其事不終者也,未有府庫財非其財者也。」沒有在上位的人喜愛仁德,而在下位的人卻不喜愛忠義的;沒有喜愛忠義而做事卻半途而廢的;沒有國庫里的財物不是屬於國家的。盜國庫是「老虎」!盜糧庫是「碩鼠」!可能還在談仁義那吧?!
50、以仁義道德立國——《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此謂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國家不應以財貨利益為立國之根本;應以仁義為立國之根本。以財貨利益為立國之根本,必然助長小人為牟利而猖狂,如果還以為此小人為能人,並處理國政,這時雖有賢人,也沒有辦法挽救了天災人禍造成的敗局。應以仁義道德立國,否則,空有滿腹經綸濟世之志呀!
51、人生觀的教科書——《大學》譚
——原文:http://blog.gmw.cn/blog-45156-616441.html
《大學》每讀一遍收穫都在升華,這是一篇:是解決人生觀,尤其是中國人的人生觀,特別是中國士者也就是知識分子人生觀的經典著作,應列為公務員必讀的教科書。
二零一五年四月二十三日
於調兵山下
推薦閱讀:
※討論:大學舍友帶來過哪些驚為天人的特產
※念好綠林大學,做好社會研究,才能過好這一生。
※俄羅斯鄂木斯克國立技術大學直錄項目
※如何選專業?
※大學刀術第二段----楊永惠
TAG: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