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對愛的概念[轉]
當有人問愛是什麼時,別人告訴他「看看你的心,再把它寫出來就是。」這就是說每個人都因為愛的不同體驗而有自己的見解。比如查普曼認為愛是自然界的第二個太陽,梭羅認為愛是永遠無法消除的饑渴,但無論什麼樣的哲人無不認為愛都源於心靈、神或物種根深蒂固的天性。 伊斯蘭是一個完整的道德理論體系,其核心是「愛人」。愛是人之本性,而安拉又是人之本性的賦予者。愛是人的一切生活的目的和準則,唯有愛的人才是善的,而安拉在賦予人之本性的同時並使其不斷地提高和完善。愛是對被愛者的責任和義務,而安拉降示《古蘭經》於人類,維護著人類的尊嚴,在種種戒律中體現著威嚴的愛。安薩里曾將愛分為三類:一類是自我中心之愛,如自愛、父子之愛、親屬之愛。二類是對於在任何意義上都認為是完美的東西的愛,如愛美。三類是基於在愛者和被愛者之間的以任何道理也不能說明的一種不可思議的愛。給愛下定義的確是困難的,正如有人請一位法官給色情下定義一般,法官無所適從,但他卻說他可以從眾多事物中分辨出色情的東西。那麼愛是否也在我們心靈中有條無法用文字表達的定義呢﹖在信仰中、社會中、家庭中、心靈中這條無形的定義就是分辨愛或不愛的概念嗎﹖ 愛與穆聖小學時代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缺的,老師在將諸如勤勞、友善、勇敢等非常抽象的美德灌輸給小學生時,往往不乏舉出一兩位偉人將這些抽象的東西形象化。作為穆斯林也需要這種活生生的榜樣,將抽象化了的伊斯蘭形象化。美國歷史學家麥克爾·哈特博士曾評選出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一百位名人,穆聖名居榜首。穆聖對世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信仰了伊斯蘭,並散布在地球的每個不同文化背景的角落。他們的所思所言,一舉一動都體現著伊斯蘭的真精神。對穆聖的愛也就體現著對伊斯蘭的熱愛。如前文所述,愛是建立在認識與了解的基礎之上,對穆聖的熱愛同樣也是。安拉在讚揚穆聖時說「你確是具備一種偉大的性格的。」(古蘭經:68:4) 從穆聖生平中我們會深切體會到,他敬畏安拉,一生光明磊落、剛正不阿,他寬以待人,童叟無欺,他謙虛和善,慷慨好施。用聖妻阿依莎的話說「他是行走在大地上的活生生的《古蘭經》。」假如我們是熱愛穆聖的,那麼他的這些美德都應是值得我們認識與了解的,從這每一種美德中驗證穆聖的高尚、偉大,以便我們仿效去完善自我。如果說對安拉的愛表現在渴望、敬畏與取悅之中,那麼對穆聖的愛就表現在仿效與傳承之中。愛與宗教愛與宗教猶如一對孿生兄弟,沒有愛的宗教不稱其為宗教,而沒有宗教的愛實屬一種缺陷。世界上現存的幾大宗教都是以愛為主導的,儒教講求「仁愛」與「惻隱之心」,佛教雖以「性空」為境界而其達到如此境界的途徑仍然是以愛為鋪墊的,而尼采認為基督教就是「愛的宗教」,伊斯蘭教更不例外,人對安拉的愛、人對穆聖的愛、人對社會、對家庭、對他人的愛始終貫穿於其教義與行為之中。如果用伊本·密斯凱維的話說「宗教本身就是人類心靈的『鍛煉』」是不足為奇的,伊斯蘭是兩世並重的宗教,今世為後世的栽種場,在今世通過對安拉的認識與了解而博得安拉的喜悅,目的是為後世的樂園,這種取悅方式就包括了對安拉的敬畏與順從,對生活的積極態度與追求,對他人的關心與愛護,這其中愛是不可或缺的基礎。今世的思想與行為也都是為後世而準備,每一思想與行為的過程就是錘鍊心靈的過程。愛與宗教的另一關係尤如箭與靶的關係,靶引導著箭的方向,在靶確定了方向後射出的箭才可稱其為有的放矢。愛與主在世俗生活中愛是生存的表徵,與生存並生,充滿了愛的生存才是真實的。因此,有人熱愛大自然,有人熱愛他人,有人則熱愛美,這種種類型的愛似乎都與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安拉毫不相干,似乎愛的就是那存在著的愛的根本。其實並非如此。伊瑪目安薩里研究認為「如果一個人熱愛除安拉以外的事物,同時不認為他所愛與安拉有任何聯繫,那無疑是由於他的無知以及對安拉的認識不足所致。」例如有人熱愛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中的山川秀麗、流水叮咚,它的廣袤無垠、安寧與祥和,它的險峻與奇觀,然而這僅僅是大自然的表象,其根本卻是它的創造者安拉,從種種令人心悅、讚歎與折服中正體現著安拉的大能。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通過表象去認識本質的,隨著知識的積累,由認識大自然再到認識安拉,從熱愛大自然到對安拉的熱愛,認識和了解是產生愛的基礎。穆斯林學者認為愛主是主命,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安拉說:「真主喜愛那些民眾,他們也喜愛真主。」(古蘭經:5:54)又說:「信道的人們,對於敬愛真主,尤為懇摯」(古蘭經:2:165) 人們對除安拉以外事物的熱愛只是人們處於低階段的認識,而對安拉的熱愛才是一切品級和境界的巔峰。安拉的屬性包容了所有人類愛的因素。穆聖也將愛主作為正信的條件,他說:「你們中任何人不能擁有正信,直至他喜愛安拉和使者勝過一切。」英國詩人雪萊曾說:「我們稱之為愛的這種深刻而複雜的感情,就是對結合的一種無處不在的渴望,這種結合不僅僅是感官上的,而是包括智力、想像力、感受力等在內的我們整個天性的結合。」伊斯蘭教中的蘇菲派對安拉充滿著強烈的愛,他們通過各種方式求得對安拉的認識,從而渴望與安拉的這種「結合」。安薩里在其《幸福的長生不老葯》中談及過四種愛其中第四種愛為最高境界的愛,即「一個人的愛只是為了安拉,而不是為了享受被愛者的啟迪和教導,或者企圖通過被愛者而獲得其它什麼……這是最高尚的愛,同時也是最不易理解和最神秘的愛。」愛與社會社會是人的產物,沒有人就不稱其為社會。在社會中愛是人生來俱有並持續到死的,人和人的相互作用,是以社會為前提發生的。弗洛伊德認為:愛和工作是文化的兩個生身父母。也就是說,人如果想要吃飯、穿衣、撫育下一代,在社會中就必須工作,而工作又是與他人的合作與溝通,合作與溝通的過程就是一個愛的過程。一切社會的和文化的生活,無論其文化是多麼推崇培育個人的獨立性,都有依賴和相互依賴的一面。沒有哪個人是與世隔絕的,每個人都在生活中與他人發生有益的關係和聯繫。在伊斯蘭教中這種有益的關係和聯繫尤為突出。清真寺不僅作為禮拜場所而尤為重要,它還擔當著很好的社會紐帶作用。一日五次的禮拜意味著一日五次的相見與問候。一年一度的朝覲活動,幾百萬穆斯林互帶異地的消息並在那一刻領悟穆斯林的共同性。天課制度,拉近了窮人與富人的距離,使得窮人與富人間有了必不可缺的有益的關係。安拉創造了不同膚色的人類,以便人類的相互認識,認識的過程也就是愛的過程。總之用勞倫斯的話說「愛是一種凝聚力」在社會中這種凝聚力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愛與婚姻婚姻的締結意味著家庭的誕生,家庭又是社會的組成分子,良好的社會應體現在幸福美滿的家庭中。尤如穆聖認為不愛自己妻子的人沒有愛人類的能力一般,愛社會同樣也應該從愛家庭開始。婚姻因愛情而產生,家庭因婚姻而存在。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婚姻是家庭的保障。世俗婚姻以志趣相投、相互吸引而締結,結果被視為愛情的東西顯得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變遷,破裂的家庭猶如「愛」的降臨般顯得隨隨便便,而這種隨便的背後對社會、家庭和他人及自身的創痛是難以盡述的。伊斯蘭婚姻卻不同於世俗婚姻,它不僅僅以愛情為基礎,信仰的注入使其具有神聖性。相同的信仰即相同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這樣強大的陣容將愛情層層包裹,它的「脆弱」將是堅不可摧的。對於那些有了以堅實婚姻為基礎的家庭而言,安拉如此比喻說「她們是你們的衣服,你們是她們的衣服」(古蘭經:2:8) 。也就是說夫妻間的相互體貼、相互關心、相親相愛是美滿幸福家庭所不可缺的。安拉創造了人類,以信仰端正他們,以愛情締結婚姻,以婚姻延伸家庭,以家庭組合成社會,這每一細微環節中無不以愛穿針引線。愛 情給愛情下定義是困難的,就連法國思想家拉羅什福科也只能說:「在靈魂中,愛是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激情。在精神中,它是一種相互的理解,在身體方面,它是我們對躲在重重神秘後面的被我們所愛的一種隱秘的羨慕和優雅的佔有。」但愛情的崇高與聖潔是無可置疑的。 有人說愛情是人生最美麗的夢,倘用理性的刀刃去解析,再美麗的夢也會失去它的美,但還是有人經不起它的神秘誘惑,弗洛伊德就是一位。他認為愛情是以性慾為基礎的,儘管人們從心理學、審美、及精神諸多領域將其批判,但性慾在愛情中應佔有一定份額的觀點是始終沒變的。伊斯蘭不迴避兩性間精神和肉體上的相互吸引,並以宇宙規律和生命法則為依據,對兩性關係加以全面的了解和分析。伊斯蘭不否認對異性的好奇、愛慕和渴望情緒,但以道德規範規定這種情緒的貞潔,這為愛情的崇高、自由及其人性奠定了堅實的路基。人類愛情是有意識的,是超出人類生活本能的,如果動植物間也有愛情的話,那麼只有人類將道德與愛情聯繫起來,只有人類的愛情具有一種特殊的審美感。有人說愛情是現代男女青年的精神鴉片,其實這只是現代所謂「愛情中人」的男女青年中的一種普遍的非理性的假愛情現象。這種愛情的本質是它只能存在於想像之中,而不是存在於同另一個人實實在在的結合之中,它往往在愛情電影、小說、歌曲中使自己滿足。而真正的愛情應當是彼此間崇高而又偉大的義務。伊斯蘭教中愛情不是生活的目的,而是手段,愛情引導一對男女去建立牢固的共同生活,去建立婚姻和家庭,可以說「愛情的發展是鞏固社會的『原狀穩定』的一種形式」。友 誼如果說愛情是兩性間的產物,友誼則是無性別之分的,偉大的友誼同樣不亞於偉大的愛情。如果說愛情是激情的產物,友誼就是時間的產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友誼也在加深。紀伯倫眼中的友誼為「朋友是你以愛播種、以感謝收穫的田地。朋友是你的膳食,是你的火爐。」這就是世俗生活中你應為朋友做的及朋友給予你的完美總結。有人說朋友是一筆不可估量的財富,也許在生活中這句話就是一句警告,真正擁有財富的並非是那些百萬、億萬富翁。而是那些朋友遍天下者,在人情淡漠的時代,這句話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在伊斯蘭教中,友誼如同婚姻一般被上升為信仰的階層,對他人的友愛、對鄰里的關心都被視為取悅安拉的有效途徑,如《古蘭經》所說「……當優待親戚,當憐恤孤兒,當救濟貧民,當親愛近鄰、遠鄰和伴侶,當款待旅客,當寬待奴僕……」(古蘭經:4:36) 這些又被視為善行,誰若為主而愛,其回賜取決於愛的程度。伊斯蘭教對友誼的總結是「天下穆民皆兄弟」,因為《古蘭經》中說:「你們借他的恩惠而結成兄弟。」(古蘭經:3:103) 友誼在社會中產生的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在這個極度缺乏愛的時代,友誼作為愛的一種形式完全可以彌補這個缺口。母 愛安拉是人類的創造者,母親是人類的孕育者;安拉是人類的供給者,母親是人類的撫育者,安拉有著普慈的愛,母親有著無私的愛,這就是母親的偉大之處。如果說愛情和友誼是同等人之間的關係,那麼母親和孩子的關係就其本質來說是兩個不同等人之間的關係。孩子需要母親的幫助,母親則給予他這種幫助,這種幫助是無私的,忘我的,因此母愛一直被視為愛情的最高形式和最神聖的感情聯繫。在文學作品中對母愛的讚頌數不勝數,這不僅僅是因為嬰孩時母愛的深刻烙印所致,而是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這種烙印始終延續影響著自己的成長。如果說母愛是「母性的本能」是不足為過的,社會學家蘭達爾·科林斯認為「婦女充當母親角色,其原因乃是因為母性的人格只是典型的女性人格而已。」從生理學的角度講,1979年《科學文摘》中有一篇題為:「人乳有助於健康並培養愛」的報道,這更加深了婦女作為母愛給予者的重要性。母愛的「過剩」與缺乏同樣可怕,有人認為嬌慣孩子的母親永遠成不了愛孩子的母親,因此只有那些熱愛丈夫、熱愛其它孩子、熱愛陌生人的母親才能成為真正愛孩子的母親,這種母愛才能稱其為偉大的無私的母愛。自 愛柏拉圖記載:「據說泰利士仰起頭來觀看星象,卻不慎跌落井內,一個美麗溫順的色雷斯侍女嘲笑他,他急於知道天上的東西,卻忽視了身旁的一切。」「認識自己」便成了哲學的主要任務。當人類將所有的愛都注匯於自己以外的事物而忽視自身時,也會免不了跌落井底。 長期以來自愛被視為「禁區」--人們沒有能力自愛,不會自愛,不敢自愛,將自愛與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相混淆。自愛的微妙之處在於他愛的程度,失之即無,深之則溺。自愛是對自己的善待,愛人是對他人的善待,不能善待自己的人怎能善待他人。在伊斯蘭教中自殺是絕不允許的,因為安拉不但賜予人類生命,而且啟示人類如何善待生命。《天方夜譚》中辛巴德航海的故事也是如此,辛巴德為了保全生命隱瞞內心的信仰是安拉允許的,一方面體現著安拉對人類的慈愛,另一方面則是對人類自愛的啟示。《古蘭經》中對地獄的描述使人不寒而慄,因此對死亡的恐懼也就不言而喻。安薩里將這種恐懼也歸類於自愛的範疇。總之,自愛是一種智慧,把握合適的量度就是其智慧的體現。
推薦閱讀:
※0始一盤棋基本概念
※和真辟穀練功部分基本概念
※如果孩子正處於7-14歲,父母一定傳達這36個概念,將來必成大器!
※詩學概念400題(六)
※土豪圈裡流行的生態旅遊是什麼概念?
TAG: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