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這種行為,容易把小寶培養成弱者,把大寶培養成犧牲者。

父母在打算生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心裡都是溫暖的,會無數次腦補大寶的腦袋挨著二寶的腦袋一起翻繪本的樣子,或者手牽著手在草坪上蹦蹦跳跳地玩耍,再或者爸爸媽媽十周年結婚紀念日,倆寶各拉著媽媽禮服的一角,拍全家福。

這樣的畫面,想想就忍不住笑出了聲。即使在夢裡,也會被甜醒。

而現實是怎樣的呢?

現實是,這樣溫馨美好的場面肯定有,但是不太和諧的場面也會不時出現。

比如,你在廚房,剛打開水龍頭,洗了碗上的一顆飯粒子,老大和老二就在客廳打了起來。一個聲色俱厲喊媽媽,一個撲倒在地哭卿卿。

你一邊安撫著哭得聲嘶力竭的二寶,一邊自顧自和大寶說,你就不能讓著弟弟?他比你小知不知道?

回頭去看,大寶委屈得臉上能擠出水來。

就像《爸爸去哪兒2》裡面,曹格兒子和女兒發生矛盾時,曹格也是讓哥哥讓著妹妹的,因為妹妹小。當時曹格的兒子隱忍不發的樣子,著實讓人憐愛。

難道我是大寶,我有錯?

大人總會想當然地認為,大寶就應該讓著小寶。就像很多人認為男人就應該讓著女人一樣。

這也是為什麼在很多家庭里,老大總是有太多委屈,也總是承擔更多。

第一次,父母說,你是哥哥(姐姐),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委屈,但是照做了。

第二次,父母說,你是哥哥(姐姐),應該讓著弟弟(妹妹),哥哥(姐姐)又照做了。

第三次、第四次......久而久之,不僅哥哥(姐姐)覺得讓著弟弟(妹妹)是理所當然,就連弟弟(妹妹)也會覺得哥哥(姐姐)讓著自己是天經地義。

什麼人會覺得別人讓著自己天經地義?弱者和受害者。

也就是說父母的這種無意識行為旨在把老小培養成弱者和受害者,把老大培養成付出者和犧牲者。

我有一個朋友,比她弟弟大五歲。從小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父母習慣性地說,讓你弟弟先吃,讓你弟弟先玩,姐弟倆發生衝突,也是說,你是姐姐,讓著你弟弟點。

後來,她考上了大學,弟弟初中沒畢業就輟學了。

工作以後,她一半的收入都寄給了父母,攢著留給弟弟蓋房子娶媳婦。

父母說,他是你弟,掙錢沒你多,你不幫他誰幫他?

於是,她一邊拚命掙錢,一邊辛苦攢錢,就為了給弟弟蓋房子娶媳婦。

當然這種情況也發生在重男輕女的家庭,比如《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

只要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家庭里的嫉妒和競爭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除非父母能夠做到不介入爭端 ,否則,「判錯案」也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此時,作為「法官」「檢察官」,無論判誰對誰錯,都會給至少一方帶來傷害,因為,你的視力再好,也看不見事情的全貌。

所以,聰明的父母不會讓自己扮演「法官」、「檢察官」的角色。最好不介入爭端,讓孩子們自行解決。

如果實在忍不住要介入爭端,或者明明知道其中一個孩子在欺負另一個孩子。那麼,或許以下的做法可供參考:

給出選擇:你們要麼停止打架,要麼到外面去打,什麼時候不打了再回來。

你們是願意回到各自的房間冷靜一下,還是願意共同商量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如果小寶實在太小,就先安慰大寶,跟大寶說:「寶寶,媽媽知道你很生氣。你看妹妹也哭了,我們一起抱抱她好不好?」當大寶得到愛和理解之後,就不再討厭小寶了。

反之,如果一味責怪大寶,讓大寶讓著小寶,就容易引起大寶的嫉妒和仇恨,也容易導致小寶的任性和受害心理——都是姐姐(哥哥)不好,是她把我弄哭的。

我們都知道,事實不一定總是這樣,小寶故意(無意)惹大寶也是常有的事。誰小誰不一定有理。

《正面管教》里舉了一個我個人覺得很棒的例子:說有個爸爸在孩子打架時會把大拇指伸到孩子面前,並且說:「我是CBC電視台的記者。請問哪一位願意先到我的麥克風前面來說說對這件事情的見解?」有時候,孩子就會笑起來,有時候他們會輪流說自己的看法。等雙方都說完後,爸爸會轉身對假想的觀眾說,「好了,朋友們。現場情況播報完畢。要想知道這些聰明的孩子們怎麼解決問題,請在明天接著收看。」

說實話,當時看到這一段的時候,我忍不住想,如果老師能這麼處理男孩子之間打架的問題,那他會是一個多麼了不起的老師啊!

幾個孩子的家庭已是過去式,現在的大部分家庭是一或兩個孩子,即使有衝突,也相對容易處理。

而學校就不一樣了,那麼多受「力比多」驅使的孩子,若不能得到很好的轉移與分配,打架就是常見的釋放方式。老師如何解決學生間的衝突,真的是一件極其需要水平和格局的事情。

言歸正傳。

兄弟姐妹間的競爭對孩子們的影響超過了大多數父母所能意識到的程度。它可能會對人格造成永久的傷害,使性格扭曲,它也可能成為一生中麻煩不斷的主題。

《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里曹操的兩個兒子曹丕和曹植,曹植才高八斗、學富五車,平素最喜詩詞歌賦,性情平和雅緻,並無稱帝之野心。但因其深得曹操寵愛,預立太子,遭曹丕嫉妒。曹丕繼位後,對曹植的嫉恨之心始終存在,意欲置之於死地。

後來,曹丕以曹植「醉酒悖慢,輕視使者」為由,限其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否則從重治罪,決不寬待。

於是,就有了歷史上著名的《七步詩》: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從文學的角度看,是幸事;從歷史的角度看,是正常事;從親情的角度看,是傷心事。

孩子們喜歡手足(有人玩)是真的,孩子們嫉妒手足分走了父母的愛也是真的。

孩子渴望得到父母完整的愛,當他們的這種慾望被承認時,他就會感到安心。當這種慾望被理解、被同情地感激時,他們就會感到安慰。

要承認孩子的感受,要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嫉妒,要給每一個孩子唯一的愛,而不是公平的愛。

處理問題,可以公平,但愛,沒有公平,只有唯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


推薦閱讀:

女人的這四個行為要不得,會讓男人「受不了」
在男人眼中,女人這3個行為很「掉價」,感情再好也不能做!
男人心更難猜 他10個口不對心的行為
撿拾他人辦公桌下存摺並取現的行為構成何罪?
女生最痛恨的8種行為

TAG:父母 | 行為 | 弱者 | 養成 | 大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