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為何出現海外移民浪潮?

華工在東南亞勞作的場景晚清中國海外移民的主要方向有二,一是美洲,二是東南亞。在清代,東南亞泛稱南洋,包括今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11個國家。東南亞自古以來便是我國東南沿海百姓移居海外的主要目的地。唐宋時期,中國海商遠及東南亞沿海地區,商民往來頻繁。15世紀初,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出現華人聚居區。明朝中後期,政府多次發布禁令限制出海,但由於海外貿易的興盛,前往東南亞的人依然有增無減。然而,真正形成規模並影響至今的移民活動,則是近代以來稱為「下南洋」的移民潮。貧困戰亂造成移民浪潮晚清出現「下南洋」移民浪潮,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17世紀以降,西方殖民勢力開始進入遠東地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國家先後在東南亞開闢商埠,將遠東地區納入世界殖民、貿易體系。開發東南亞需要大量勞動力,而非洲黑奴貿易在18至19世紀之交已經衰落,西方殖民國家開始把眼光投向人口眾多的中國,鼓勵華人前往東南亞。就國內而言,「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於耕,望海謀生」,自古以來便是海上貿易、對外移民活躍的地區。鴉片戰爭之前,下南洋的華人以經商謀生者居多,當時東南亞華人已有150萬之多。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被迫接受紛至沓來的不平等條約,允許西方國家在東南沿海招募華工,因為應募者要訂立契約,時人稱為「契約華工」,又叫「賣豬仔」「當苦力」。由此,下南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初,出現以華人勞工為主體的海外移民潮,即苦力貿易階段。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經濟凋敝,民眾生活困苦,在經歷太平天國和兩廣洪兵起義(1854年至1861年,在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下,廣東天地會發動反清大起義,起義軍自稱為「洪兵」。有40多個縣的天地會先後舉事,參加者達100萬人,並一度圍攻廣州城,後輾轉進入廣西,建立「大成國」等農民政權)以及廣東土客大械鬥之後,到了19世紀60年代,東南地區滿目瘡痍,農村生活更加艱難。時值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急需大量勞動力之際,各國紛紛在中國東南地區設立招工公所。洋行、公所通過僱傭「客頭」(「豬仔頭」),將貧民誘至「豬仔館」,簽訂契約,以出國後的工資為抵押,換取出洋旅費,成為所謂「契約華工」。當時甚至還有使用欺騙、綁架手段掠奪華工的現象。數十年間,僅在東南亞就有約200萬華工,主要集中在中南半島的種植園和印尼等國礦山。由於深受「豬仔館」和船主的非人待遇,契約華工不斷反抗,各界輿論也紛紛質疑、抨擊。迫於內外壓力,各殖民國家相繼出台改善華工狀況的條例。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禁止販運「豬仔」與保護華僑的法令,宣告苦力貿易的終結。這一時期也有部分華人以自由勞工的身份前往東南亞從事商業、手工業與農業活動。第二階段: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初,是下南洋新的高峰期。20世紀前期,中國國內兵連禍結,戰火不斷,而東南亞則得到殖民宗主國的扶持。除了傳統的種植園、採礦經濟外,鐵路、航運、金融、製造等新產業也獲得空前發展,對於熟練勞工的需求進一步加大。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10年間,中國向東南亞移民達到頂峰,僅1922年至1939年間,從廈門等港口出洋的移民就超過500萬。日軍侵入東南亞後,打壓華人社會,大量華人回遷國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遷往東南亞的華人大幅減少。隨著共和國的建立,持續數百年的「下南洋」移民潮基本停止。

飄流海外的辛酸「下南洋」是中國人走出國門的移民潮,其中充滿了辛酸與艱險。首先是「違法」。移居海外在很長時期內是不被允許的。朝廷認為,遷居海外無異於「棄絕王化」,因此,不僅不給移民任何保護,而且對回國者嚴厲制裁。直到晚清,清政府才意識到海外華僑的經濟實力與商埠的重要性,於光緒三年(1877)任命當地華僑領袖胡璇澤為新加坡首任領事。光緒十九年(1893),清政府解除華僑海禁。進入民國,華人參與當地政治、經濟、教育事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次是旅途的艱險。早期移民偷渡出洋,整日擔心官軍稽查與海盜行劫,海上風險難測,帆船時有傾覆的危險。近代出洋華工則幾乎與奴隸無異,飽受豬仔頭與豬仔館的虐待。華工被封禁在船艙內,條件惡劣,死亡率極高,販運華工的船隻被稱為「移動地獄」。自由移民者也經常遭到偷渡船主的訛詐與各色人等的刁難。再次是登陸後,移民同樣面臨著兇險的環境。一方面,需要克服難以適應當地自然環境的問題;另一方面,還受到當地各種勢力的多重壓迫。殖民者急需華人參與地區開發,但又對華人迅速擴張的經濟實力和社會影響充滿擔憂,因而有意壓制華人,以致迫害、屠殺華人的事件時有發生,其中尤以印尼多次屠殺華人的事件最為慘烈。殖民勢力消退後,土著政權也延續了以往排華、限制華人的政策。一旦政局出現動蕩,華人往往成為各種政治勢力發泄不滿的對象。

漂流海外的孤獨感和受到的各種壓迫,促使華人通過種種方式來保護自己、尋求慰藉與幫助,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與土著通婚。早期移民大多是單身的成年男子,婦女數量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調,不少華人便與當地婦女通婚,逐漸融入當地社會,「華人有數世不回中華者,遂隔絕聲教,語番語,衣番衣,讀番書」。19世紀末,隨著有關禁令的取消,華人婦女遷往東南亞者日漸增加,華人華僑與外族通婚的現象逐漸減少。二是創立同鄉會館。移民遷入早期,即出現以互助為目的的合作團體,馬六甲的青雲亭、檳榔嶼的廣福宮、新加坡的天福宮都是不分籍貫的華人互助機構。隨著移民增加,來自同一省份、府縣、方言區的同鄉會館逐漸取代前者,使華人社會的人口分布逐步呈現出強烈的地緣色彩。三是加入秘密會黨。早在1799年,檳榔嶼當局已發現華人會黨(「私會黨」)的存在,後來會黨在東南亞各地勢力急劇膨脹,成為影響當地政治的重要力量。在早期華人社會中,會黨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著保護人的角色。在華工貿易中,私會黨大多充當「豬仔頭」角色,其勢力還遍布賭場、妓院、煙館等場所。私會黨內部派系林立,經常發生械鬥事件。到20世紀20年代,會黨遭到取締,逐漸轉入地下活動。大量華人移居東南亞,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中國國內的人口壓力,也極大地推動了東南亞社會和經濟的開發與發展。華人作為東南亞各國本地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已得到當地政府的認可,但限制華人、排斥華人的問題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推薦閱讀:

重磅!! EB-5綠卡拿不到是什麼原因
EB-5還款期為什麼是5年---這些年你可能誤會的EB-5「期限」
澳洲移民部長正式宣布了一項重大政策!從此入境澳洲不用護照了!
澳洲僱主擔保看重什麼?
移民加拿大登機前最全指南都在這裡啦!

TAG:移民 | 海外 | 晚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