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兩種佛性」之說乃謬論

在網路看到有人如此定義「兩種佛性」:「《大乘莊嚴經論》(唐天竺三藏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本)中說:

性種及習種  所依及能依

如來藏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如來藏光明的現象部分,即佛的報身和化身,因為是有顏色的,所以此二者也叫做色身;另一部分就是如來藏光明的空性部分。從如來藏的角度來講,所有生命都有如來藏佛性。因為如來藏是我們心的本性,它是自然的,本身就存在,不需要通過修行來增長,它永遠都不會離開我們的心,所以也叫做自然住佛性或「性種」。但世俗佛性,也即隨著聞思修而增長的隨增佛性或「習種」,卻是修行人需要觀察自己是否具備的素質。這也叫聖種、聖性,聖者的種子、種姓。當自然住佛性與隨增佛性走到一起,變成無二無別的時候,就叫做成佛。」

記得此人說過:「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就是不承認、不建立任何觀點。就像禪宗所講的,越是接近諸法的本性,我們的語言越是鞭長莫及。如果實在要用一個詞來表達,就叫做空性,但這種空性實際上只能算作單空。將如來藏分成兩部分,光明的現象部分是世俗諦,光明的空性部分也只能算作單空,而單空是未遠離四邊的假勝義諦,實際上也是世俗諦,如此,如來藏完全是世俗法了,如何是佛性?

真正的佛性是獨一無二的勝義諦,即是光明空性無二的如來藏,或心的本性。在世俗只有種姓,沒有佛性之說。分開如來藏現空兩部分而安立兩種佛性,最後這兩種佛性走到一起時,就像黑白兩條繩攪在一起,絕對不可能變成無二無別,成佛之說無有是處。

再者,見到「性種及習種」,就望文生義、斷章取義,沒搞清楚到底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勝義諦還是世俗諦也不知道,就迫不及待地說有「兩種佛性」:性種是自然住佛性,習種是隨增佛性,真是太荒唐了。

「所依及能依」與「二佛性」有什麼關係?沒見解釋。

實際上《大乘莊嚴經論》的頌詞有四句:「性種及習種,所依及能依,應知有非有,功德度義故。」這是說菩薩種姓的四種自性。

無著菩薩在《大乘莊嚴經論釋》解釋此頌詞說:「菩薩種性有四種自性:一、性種自性;二、習種自性;三、所依自性;四、能依自性,彼如其次第。複次彼有者,因體有故,非有者,果體非有故。問:若爾,云何名性?答:功德度義故,度者,出生功德義,由此道理,是故名性。」

意為:菩薩種性的四種自性,從先後次第而言,先有性種自性,再有習種自性;從修行次第而言,性種自性是所依自性,依此而修,能產生習種自性功德,故習種自性是能依自性,實際上二者並非能所關係,而是因果關係,在因位(所依性種自性)時,只有因法(十行功德)的本體,不具果法(十住功德)本體,在果位(能依習種自性)時,十行功德已變為十住功德。性,指出生功德之義。

菩薩性種自性,《菩薩瓔珞本業經》說為十行:歡喜行、饒益行、無嗔恨行、無盡行、離痴亂行、善現行、無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實行。

《大乘入道次第章》解釋十行:

(1)歡喜行︰謂作大施主,能舍一切,三時無悔,令他歡敬。

(2)饒益行︰謂持凈戒伏眾魔,令一切眾生立無上戒,得不退地,饒益自他。

(3)無嗔恨行︰又名無恚恨行或無違逆行,謂修忍辱離嗔,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名無屈撓行,謂多劫受諸劇苦,仍勤修精進,求法濟生,廣攝善法。

(5)離痴亂行︰又名無痴亂行,謂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痴亂。

(6)善現行︰謂知一切法無所有,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一切眾生。

(7)無著行︰謂歷諸塵剎供佛求法,心無厭足,且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所著。

(8)尊重行︰又名難得行,謂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之行。

(9)善法行︰謂得四無礙陀羅尼等法,成就種種化他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種不絕。

(10)真實行︰謂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所說,十行是菩薩於地前所修的十種行,居菩薩五十二修行位次的第二十一位到第三十位,與自然住佛性有天壤之別。

習種,《菩薩瓔珞本業經》說為十住,《八十華嚴》卷十六〈十住品〉云:「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

《菩薩瓔珞本業經》:「十住,大乘菩薩的修行階位。為五十二階位中,第十一位至第二十位的稱呼。又稱十地住、十法住、十解。此十住與十行、十迴向合稱為三賢位。」

可見,習種並非所謂的「隨增佛性」。

由此可知,性種說的是種性,非勝義諦「自然住佛性」,種性是有差別的,大乘種性就有九種差別,如《大乘莊嚴經論》云:「有勝性相類,過惡及功德,金譬與寶譬,九種各四種。」無著菩薩解釋:「種姓有九種差別:一、有體,二、最勝,三、自性、四、相貌,五、品類,六、過惡,七、功德,八、金譬,九、寶譬,如是九義一一各有四種差別。」

而佛性只有一個,就是光明空性無二的如來藏或心的本性,不存在任何差別。

說世俗的性種是「自然住佛性」,世俗的習種是「隨增佛性」,實際上是將種姓和佛性混為一談的謬論。


推薦閱讀:

婆媳關係的幾個謬論,說到多少女人心坎里了
糾正風水中的幾個謬論
批駁寡婦年不結婚的謬論
------婚姻的謬論-----

TAG:謬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