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曆法概述(二)中國農曆(一)

按照可靠的甲骨文及歷史文獻記載,中國農曆已經使用了至少三千餘年。今天,這一曆法儘管隨著時代的發展退居二線,不再是我國的公用曆法,但仍然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遺產而得到傳承。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後面我們會介紹這一節日本來的名字)、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節日都是農曆的節日。從本期開始,我們將從干支概念出發,分析農曆的推算規律。干支幹支是我國遠古形成的一種紀年的系統。天干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除了我們熟知的這種叫法,天乾和地支還有一種代稱:甲 閼逢 乙 旃蒙丙 柔兆 丁 強圉戊 著雍 己 屠維庚 上章 辛 重光壬 玄黓 癸 昭陽子 困敦 丑 赤奮若寅 攝提格 卯 單閼辰 執徐 巳 大荒落午 敦牂 未 協洽申 涒灘 酉 作噩戍 閹茂 亥 大淵獻《資治通鑒》就使用這種系統紀年。例如:周紀一起著雍攝提格(戊寅),盡玄黓困敦(壬子),凡三十五年。《資治通鑒》的第一卷周紀一,始於戊寅年(公元前403年),訖於壬子年(公元前369年),共三十五年。干支表(按從上到下、自左而右順序)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乙丑乙亥乙酉乙未乙巳乙卯丙寅丙子丙戌丙申丙午丙辰丁卯丁丑丁亥丁酉丁未丁巳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己巳己卯己丑己亥己酉己未庚午庚辰庚寅庚子庚戌庚申辛未辛巳辛卯辛丑辛亥辛酉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古人將一天按照地支分為十二個時辰,按照天干地支的匹配又形成了一甲子六十周期的紀日、紀月、紀年方法。一般來說,在古代文獻中較多出現的是干支紀日法,如我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秋,八月庚辰,公及戎盟於唐。《春秋·隱公二年(前721年)》類似的編年體史書中的情況還有:春,正月,帝朝太后於東宮,太后意乃安。甲寅,赦天下。辛未,皇太后閻氏崩。辛巳,太傅馮石、太尉劉熹以阿黨權貴免。司徒李郃罷。二月,甲申,葬安思皇后。丙戌,以太常桓焉爲太傅。《資治通鑒·漢紀四十三·永建元年(126年)》那麼月份怎麼按照干支表示呢?按照古代文獻記載,夏代以寅月為正月,以卯月為二月,以此類推,子月為十一月,丑月為十二月;商代以丑月為正月,以寅月為二月,以此類推,子月為十二月;周代以子月為正月,以丑月為二月,以寅月為三月,以此類推,亥月為十二月。今天我們使用的是西漢確定下來的寅正,即以寅月為正月。但是還有閏月的問題,這個問題我們下期詳細介紹。相對於干支紀日來說,干支紀年就較為少見了,不過仍有文獻以干支紀年,這種紀年有時與少數民族政權有關,因為早期這些政權有的並沒有年號,而按照古代社會的看法,在本政權沒有年號的情況下,並不能隨意借用其他政權的年號來紀年,因為這關係到所謂正朔的問題。那麼如何紀年呢?用干支來紀年。太宗嗣聖皇帝,諱德光,元名耀屈之,太祖第二子。丙戌歲即位,丁亥改元天顯,丁酉改元會同,國號改大遼,丁未會同十一年北漢高祖天福元年。夏四月崩,在位二十二年。《契丹國志》但歷史上也有一些政權在比較特殊的時期用干支紀年,例如南唐在公元974年與北宋關係惡化,南唐國主李煜既不敢自立年號,也不願使用北宋的開寶年號,因此以當年為 甲戌歲,次年稱 乙亥歲(975年),十一月覆滅。甲戌歲,秋,遣使求南楚國公從善歸國,不許。《十國春秋》有關干支,還要說明的有幾點:01文獻中因傳抄會造成干支的訛錯,如 乙、己、巳 的混淆,戊、戌 的混淆等等。02根據天干地支的排列,由於天干分十種,地支分十二種,都是偶數,因此都是奇數天干(也稱陽干)與奇數地支(也稱陽支)相匹配,偶數天干(也稱陰乾)與偶數地支(也稱陰支)相匹配,不存在奇數天干同偶數地支、偶數天干同奇數地支相匹配的情況,例如甲丑、己子這樣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出現則一定有錯誤。由此,干支可以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合稱為八字。傳統所謂生辰八字,指的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時的干支。而與十二地支相配的,是十二生肖,對應最近的前後十二年為:子 鼠(2008年) 丑 牛(2009年)寅 虎(2010年) 卯 兔(2011年)辰 龍(2012年) 巳 蛇(2013年)午 馬(2014年) 未 羊(2015年)申 猴(2016年) 酉 雞(2017年)戌 狗(2018年) 亥 豬(2019年)當然公曆年和農曆年並不是完全對應的,這裡是大致對應,我們後面會詳細解釋這種原因。
推薦閱讀:

鄭永年:我對中國所謂的智庫很悲觀
與我國既是陸上臨國有事海上臨國的國家有哪些?
淺談中國花鳥畫的寄情和寓意
舊聞:18年前中國重建鴨綠江大橋內幕
「全新中國能量」:第一堂人體素描課

TAG:中國 | 曆法 | 農曆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