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生死局 央行嚴管「繼生子們」
繼上周央行發文暫停網路信用卡和條碼(二維碼)支付後,3月15日央行又向第三方支付念起了「緊箍咒」。據悉,央行此次向第三方支付企業下發的《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和《手機支付業務發展指導意見》的徵求草案,其中有關個人賬戶限額等規定引發了輿論熱議。
此次草案中最受爭議的一條是對個人賬戶的限額,但其實主要受限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和P2P行業。
一般來說,第三方支付機構提供的網路支付方式分為兩類:一是銀行網關模式,客戶通過支付機構發布支付指令後,錢是由客戶的銀行賬戶直接轉入收款人的指定賬戶;二是支付公司網關模式,客戶通過支付公司發布指令後,錢是由客戶的支付賬戶轉入收款人的指定賬戶。
因此,按照草案的規定,客戶的支付賬戶消費金額雖然有上限,但通過銀行網關模式同樣可以正常消費,支付機構應對轉賬轉入資金進行單獨管理,轉入資金只能用於消費和轉賬轉出,不得向銀行賬戶回提。
因為擔憂餘額寶收益無法收回,其實作為基金產品,餘額寶收益可以通過天弘基金進行贖回,不影響正常消費資金進入,卻收窄支付賬戶的資金流出,不難看出,草案的真正指向在於限制個人支付賬戶上留存的資金規模。而這一監管思路早已有之,央行就曾發布《支付機構互聯網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支付機構應提醒客戶將支付賬戶的資金餘額保持在合理水平,不得以任何形式引導、鼓勵客戶在支付賬戶存放資金。」不過,這一意見稿並未正式發布。相比以前「提醒」的說法,此次的「一刀切」顯然力度倍增。
對此,律泰公司認為相關條款表明「央行鼓勵大額支付走銀行賬戶,而將第三方支付賬戶定位在小額便捷支付」。
「監管其實是不希望第三方支付在虛擬賬戶上下太大工夫。用戶有大量資金留存在支付機構的虛擬賬戶上,又可以直接消費,就相當於把支付賬戶變成了一個真的存款賬戶體系。這個賬戶對用戶而言與其他銀行賬戶是等價的,卻並不在央行的監管範圍之內。」因此律泰公司認為實質在於虛擬賬戶,再者從反洗錢和防止信用卡套現等風險控制的角度來看,監管是一個合理的行為。除此以外,受此次草案衝擊最大的可能是P2P行業。草案擬規定「支付機構不得為金融機構以及從事融資、理財、擔保、貨幣兌換等金融業務的其他機構開立支付賬戶」。
對於普遍選擇第三方支付作為資金通道的P2P公司,勢必會受到重創。因為出於風險考慮,幾乎沒有銀行願意為P2P提供資金託管。「得賬戶者得天下。」而此次央行新規對於第三方支付的打擊可謂是擊中要害——賬戶。
目前支付業務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線下POS機收單、線上收單以及新興的移動支付。
線下,銀聯繫公司是毋庸置疑的老大。銀聯商務在線下佔有大約40%以上的份額和70%以上的資金。有不願具名的支付公司人士表示,線下業務基本是「跑馬圈地」,不管是產品還是費率都難以體現差異。
線上市場呈現三足鼎立。根據易觀智庫2月發布的數據,從交易額來看2013年支付寶、財付通和銀聯網上支付分別以46.57%、19.29%和13.75%的佔比位居前三。這三家之後,市場空間所剩無幾。
在移動支付領域,同樣來自易觀智庫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的交易額來看,支付寶、拉卡拉、財付通分別以69.6%、17.8%和3.3%位列前三,移動支付領域中,第三方支付公司都希望能在無卡支付上尋找新的機會。「從微信介入以來,無卡支付的市場增長超出了我們的預料。」律泰認為,一開始推斷在手機端從有卡到無卡可能需要5年左右的時間,但微信支付與支付寶的競爭大大加速了市場的更替。「現在我們懷疑一兩年的時間就會變成無卡支付。」他說。律泰認為無卡支付的核心在於兩點,一個是銀行卡的快捷支付,一個是虛擬賬戶體系。
安全,是央行這次打出的牌。
3月18日,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秘書長蔡洪波公開回應稱,二維碼支付被叫停,因為「安全性能否達到金融支付的標準還沒有統一說法」,虛擬信用卡沒有了面簽環節,身份驗證被弱化。「線上線下金融業務的監管原則應該一致。」蔡洪波說。同時表示,虛擬信用卡和二維碼支付鑒定達標後可能再推廣應用。
律泰認為一張銀行卡的信息無非是磁條信息,或者晶元信息。用戶刷卡時最多可以監控到所使用POS機的位置及POS機對應的商戶。而手機支付則通過手機定位不僅可以知道刷卡人刷卡時的準確位置,用戶授權後還可以監控到更多個人信息,可以實現大額交易實時上傳照片,包括交易現場的訂單信息、商品信息甚至個人信息等。通過這些信息與後台留存信息的比對,就可以確定是否持卡人本人使用,交易是否真實。滯後的原因根本在於其信息化程度比市場上的支付機構要落後一個量級。
3月18日,馬雲在阿里巴巴技術論壇上表示:「有時候,打敗你的不是技術,可能只是一份文件。」市場將此解讀為馬雲對「央行文件」的回應。
銀聯叫屈
從網路信用卡,到條碼(二維碼)支付,再到第三方支付,「動了銀聯乳酪」被認為是央行這一系列動作背後的主因。對此,銀聯大呼冤枉。事實上,無論採用銀行網關模式還是支付機構網關模式,無論個人賬戶限額多少,無論支付的前端技術如何創新,跟銀聯都沒有直接關聯。只是在跨行資金轉結清算時,有些機構選擇接入銀聯的轉接平台;有些機構則選擇自建平台,直接對口多家銀行。「現在的草案主要是針對網路支付和手機支付,在這些領域大型支付公司及主要業務都是通過與銀行直聯的方式進行資金轉接清算。跟銀聯扯不上關係。」易觀國際金融及支付行業中心研究總監張萌表示。
對於「壟斷」的說法,律泰認為「銀聯還是比較冤的」。轉結算服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屬於基礎設施,容易形成自然壟斷。銀聯做了大量的標準化工作,比如統一各個銀行的發卡標準,統一介面等,從而降低了整體的運轉成本。對支付機構來說,銀行直聯的談判成本和技術成本還是很高的,「很少有支付機構能跟銀行一家一家談下來,大部分還是選擇接入銀聯平台」。
央行最初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正是為了激發市場競爭。監管出發點更多是安全,維護社會秩序穩定,保護普通用戶的利益。
推薦閱讀:
※支付路由管理
※外媒關注銀聯二維碼走向全球!春節銀聯移動支付境外交易筆數增長近兩倍!
※國際信用卡那點事兒
※中小微實體商家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客戶
※中美移動支付發展差異在哪裡? NFC和二維碼支付哪種前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