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今日/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

當代世界著名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Carl Orff)1982年3月29日在慕尼黑去世,享年86歲。

《布蘭之歌》

奧爾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在慕尼黑一個有藝術素養的軍人世家。受家庭環境的影響,他從小對音樂和戲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為他成為一個偉大的音樂劇大師奠定了基礎。

奧爾夫畢業於慕尼黑音樂學院。曾在德國各地任歌劇指揮。

他致力於音樂創作及教學。所撰《教學作品》和獨創一格的兒童音樂教學體系,從節奏訓練和即興演奏著手,啟發兒童學習音樂的興趣和自覺性,為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創作多部音樂戲劇作品,手法簡練樸素、藝術表現力豐富多彩。奧爾夫成熟期的舞台音樂風格冷峻,強調節奏的支配地位,這也和他的兒童音樂教育理論相適應。他的作品大量使用打擊樂,和聲簡化到只留下基本的三和弦等幾種,旋律創作也強調配合節奏型,但是他的節奏運用非常豐富,具有很大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1930年他與終生的合作夥伴凱特曼編寫的教材初版第一捲髮表了。這本教材作為基本的音樂教材練習引導人們走向音樂的原本力量和原本形式,在這個過程中奧爾夫的學生——也是後來一生中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古麗特·凱特曼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1950—1954年出版了五卷本《學校音樂》(《 Orff-Schulwerck 》),被歐美各國相繼翻譯出版介紹到世界各地。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具有奠基性意義的大事。1961年在奧地利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及造型藝術大學」成立了「奧爾夫學院」,建立起第一個奧爾夫教學法的研究和培訓中心。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La Taberna: Olim lacus colueram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Carl Orff

主要作品

《Carmina Buraria卡爾米納.布拉納》(又譯《世俗之歌》或《布拉納寺院之歌》,《布蘭之歌》,《博伊倫之歌 》)以帶有場面和動作的清劇唱最為著名。  《卡爾米娜·布拉納》(1934—1937)、《月亮》(1937—1939)、《聰明的女人》(1941—1943)相繼問世。即奧爾夫的三部成名作問世《月亮》(1937—1939)、  《安蒂戈尼》(1948年—1949年),這部作品把音樂、舞蹈、戲劇融為一體,這部作品奠定了他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

五卷本《學校音樂》(《Orff-Schulwerck》)(1950—1954年)出版,被歐美各國相繼翻譯出版介紹到世界各地。

《世界末日之劇》(1973年)是奧爾夫78歲高齡時創作的最後一部大作。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Two Short Improvisations Carl Orff Ensemble - Street Song

奧爾夫教學法

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 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反思中國音樂教育的現狀,仍長期使用著以歌唱、教學樂理知識為主體的陳舊模式,忽視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激發和體驗,忽視學生在音樂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個性和創造性。認真研究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思想和體系,我們會得到許多有益的啟示。從音樂產生的本源和本質出發,即「先育人,再教音樂」和「訴諸感性,回歸人本」是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理念。這與我們原先對音樂教育本質和目的的認識,有著根本的不同。 奧爾夫認為:表達思想和情緒,是人類的本能慾望,並通過語言、歌唱(含樂器演奏)、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這是人原本固有的能力。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不斷地啟發和提升這種本能的表現力,而表現得好不好則不是追求的最終目標。而我們傳統的音樂教育認識卻不是這樣,我們的課程一直是把通過學習歌唱和樂理以及相關的音樂技巧和能力作為美育的手段和目標,目光集中在如何學得好上。 其實,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本能的唱、奏、舞蹈並不是很難的,甚至可以表現出一定的水平。因為出於本能的唱、奏、舞蹈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沒有擔心「學不會」而挨訓或丟面子的精神負擔,因而都會得到各種不同程度的滿足感。這種自然流露的形式還有助於促進學生即興發揮的創造力的萌發。由於這種創造力的萌發和得到激勵,所以造就了學生學習各種音樂技巧和能力的最佳狀態,教師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必然成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誘導者和參與者。愉悅身心、學習藝 術,二者相得益彰。這正是奧爾夫教學法的重要特點之一。 中國音樂教育原先的模式是單純地教唱歌 —— 教材也 主要是以一首一首的歌曲出現的,後來有了少量變化,少數學校也學一點器樂技巧。學生主要是模仿著現成的音樂藝術作品,很被動。教師呢,也是認真地追求著「出成果」,嚴厲地對待學生,學生自然會感到一股莫名的壓力。由於在音樂方面人的先天素質客觀上有著很大差異,就中國原有的課程要求來說,總會有一部分學生離教學要求甚遠,於是他們自然對音樂「敬而遠之」,教師也束手無策。對此,奧爾夫的教學理念和體系應該能使我們從中得到很多啟示。

推薦閱讀:

一首編曲的價格是從哪些方面如衡量的?
拉赫瑪尼諾夫的作曲水準如何?可以算是柴可夫斯基的繼承者嗎?他的第二和第三鋼琴協奏曲,哪部藝術水準更高?
學院派作曲系在研究什麼?
如果兩首歌的和聲90%以上高度一致,但是旋律卻不同,算抄襲么?

TAG:教育 | 歷史 | 音樂 | 作曲 | 作曲家 | 音樂教育 | 教育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