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下歷史《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政策的調整》

一、農業政策的四次調整:

1、土地改革(1950—1952)

(1)開始: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核心內容: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仍然是土地私有制)

(3)結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

(4)意義: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鞏固了人民政權;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2、農業合作化(三大改造)(1953—1957年)

(1)原因:土改以後,我國農業仍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2)形式: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農業合作化(集體化)的道路。(集體土地公有制)

(3)目的: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4)結果: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5)意義: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1978年)

(1)原因:在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主觀地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進生產力發展。

(2)形式: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的全體社員共同所有、共同經營的農村經濟管理格局。

(3)表現: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吃「大鍋飯」等。

(4)核心:「一大二公」(擴大公有化規模,提高公有化程度,實行平均主義,刮「共產風」),實行土地公有制。

(5)評價:是社會主義道路探索過程中的嚴重失誤。嚴重脫離當時農村生產力水平;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破壞了農業生產,使農村生產停滯不前。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78年—至今)

(1)開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實行改革開放的政策。

(2)形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即在公有制基礎上,集體所有的土地長期包給農民使用,把農民的責、權、利緊密結合起來,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 說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土地的所有權歸集體,農民擁有土地的使用權。)

(3)進程: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首先實行分田包產到戶、自負盈虧,隨後在中央指導下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

(4)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為農村致富和實現現代化開闢了一條新路。

(5)意義:農民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村開始富裕起來。

二、啟示:

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2、制定土地政策和農業政策,一定要從農民的利益出發,從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出發。

3、制定土地政策和農業政策,一定要從國情出發,從生產力發展的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4、制定土地政策和農業政策,一定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5、生產關係的變革和調整必須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三、練一練:

1.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村政策不斷進行著調整,關於1950年的土地改革和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都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B. 都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C. 都讓農民擁有了土地所有權

D. 都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當年曾分田翻身當家作主人,今歲又分田勤勞致富奔小康。」對聯中兩次「分田」分別指的是( )

A. 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社

B.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

C. 土地改革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 農業合作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3.在1978—1999年間,我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不斷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 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主權

B. 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

C. 農民有了土地所有權

D. 人民公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相對於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運動,最重要的進步作用在於

A. 打破了「一大二公」的局面

B. 消滅了「干好乾壞一個樣」的現象

C. 打破了「吃大鍋飯」的局面

D. 解放了農村生產力

5.四十年前,安徽省鳳陽縣小崗生產隊社員簽了一份契約:「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不成,我們全部坐牢殺頭也甘心。」這份契約簽訂的背景是

A. 人民公社體制挫傷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部分地區已經實行

C. 我國土地所有制正經歷著變革

D. 農村解決了溫飽,正向小康邁進

6.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說:「改革開放以來,中央關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就像一個『三部曲』。」其中的「第一部曲」是

A. 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B. 廢除地主剝削制度,土地歸農民所有

C. 所有權歸集體,承包經營權歸農戶

D. 建立鄉鎮企業,為農村的發展開闢新路

7.改革推動社會發展。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是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新全面展開的。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實行的是

A. 農業集體化

B. 人民公社制度

C. 土地公有制

D.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8.20世紀70年代小崗村18位農民按下紅手印的「包產到戶」契約。下列對這一契約出現的原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人民公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B. 農民渴望改變貧窮落後的生活狀況

C. 農民缺少生產自主權

D. 農民家庭收入很少

9.完成「建國以來黨的農村政策與農業發展分析報告」的部分內容。

政策回顧:

(1)1950年,中央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規定實行_____ 的土地政策。-

(2)1953年,黨中央為現實工業化的需要,決定對農業實行_______。

(3)1958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隨後在全國開展了_______ 和____________運動。

(4)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的浪潮首先從農村掀起,其主要內容是在農村實行_____。

分析對比:

(5)1958年,黨的農村政策給經濟發展帶來什麼後果?

(6)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農村政策對農業發展有何影響?

歷史認識:

(7)通過上述分析對比,你認為黨對農村政策的調整必須遵循什麼原則?

10.農民問題和土地問題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請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圖一反映的是什麼歷史事件?該事件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2)根據圖二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開展農業合作化運動的主要原因。該運動又使我國農村土地所有制發生了什麼變化?

(3)圖四場面的出現源自哪一政策的實施?

(4)四幅圖片反映的農業政策,有利於農業生產發展的是哪幾幅?(寫出圖片序號即可)由此可以得出,在制定農村政策時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參考答案

1.C2.C3.A4.D5.A

6.C7.D8.A

9.政策回顧:

(1)、農民。

(2)、社會主義改造

(3)、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4)、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分析對比:

(5)由於忽視客觀經濟規律,急於求成,國民經濟發展陷入困境

(6)、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大發展,農民收入增加。

歷史認識:

(7)實事求是,從具體國情出發,制定經濟政策符合經濟規律等

10.

(1)土地改革;由地主土地所有制轉變為農民土地所有制

(2)原因:小農經濟無法滿足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變化:由農民土地所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4)圖一、圖二、圖四。

要立足本國國情;要符合農民的根本利益;生產關係的調整要符合生產力的發展水平。


推薦閱讀:

【市場調研 】 黑河市多處發生大豆菌核病
AliOS數據智能方向求賢若渴,期待你的加盟
西行漫記-第八章-迦納工作的日子
農業產業化的創新路徑
有機、綠色、無公害,你會區分嗎?

TAG:中國 | 歷史 | 農業 | 政策 | 農業政策 | 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