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關節炎日】你,還在忍受關節疼痛帶來的痛苦嗎?
每年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
「世界關節炎日」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
關節炎的常見類型
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患有骨質增生,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這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複雜關係,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強直性脊柱炎。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因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影響日常生活。
痛風性關節炎。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癥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但易複發。
關節不適,要先發「制」病
生命在於運動,而運動靠的是健康的關節。只有保證關節的健康,擺脫關節炎的痛苦,才能享受運動的樂趣,享受更健康的生活。要想關節健康,平時保養必不可少,出現問題及時發現、儘快治療,也是避免關節炎的重要途徑。
關節炎的早期癥狀主要有以下幾種:
關節疼痛。在疾病早期,疼痛往往並不嚴重,患病關節往往僅表現為酸適或輕度疼痛,遇天氣變化或勞累後,癥狀可加重,休息後則減輕,此期關節活動一般不受限制,易被患者忽視而延誤就診。隨著病情的發展,疼痛變得更為明顯,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可表現出不同的疼痛特點。
關節腫脹。腫脹是關節炎症進展的結果,一般與疾病的正比。
關節功能障礙。炎症發生後,由於關節周圍肌肉的保護性痙攣和關節結構被破壞,可導致關節功能部分或全部喪失。
除此之外,骨性關節炎早起會有活動時有響聲,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晨僵,即患者晨起或休息較長時間後,關節呈膠粘樣僵硬感,活動後方能緩解或消失。晨僵在類風濕關節炎中最為突出,可以持續數小時,在其他關節炎則持續時間較短。另外,風濕性關節炎會導致關節的畸形。
趁早治療是關鍵傳統療法治療關節炎,緩解疼痛。中醫對於關節炎治療的傳統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所以中藥治療一般是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具有不錯的療效,對控制病情有很積極的意義。
中醫藥的治療方法,如針灸、按摩等方法(但這需要在專業醫師或技師的指導下進行),能使僵硬的關節肌肉得到放鬆,解除肌肉痙攣,可以達到疏通經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針對病因,進行藥物治療。關節炎在採用外科手術以前,醫生都會處方一些藥物控制病情。一般情況下治療疾病時,藥物治療是醫生和患者多選用的一種比較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例如非激素性抗炎藥物、緩解性藥物、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免疫抑製劑、分子免疫等藥物。
手術治療解決根本。骨性關節炎的治療分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保守治療的基本目的是緩解癥狀,改善功能,延緩進程及矯正畸形,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患者就必須進行手術治療了。要根治骨性關節炎,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進行手術治療。
六問膝關節置換術後如何康復
對於終末期關節問題,人工置換關節手術是一個根治性的解決方案。但術後的康復和肌肉鍛煉,卻讓不少患者疑惑。
專家·李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骨科副主任醫師)
Q:術後傷口周圍為何出現麻木感或者「過電樣」竄痛?
答:術後很多患者感覺傷口周圍(尤其在膝關節外側偏下處)出現麻木感,這種現象很常見,不必緊張。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手術切口造成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切口一般是縱行的,而膝關節處的神經走向是從內到外,傾斜向下的。所以,手術時必然會將外側皮神經切斷,術後患者會感覺麻木。隨著時間推移,麻木的範圍會越來越小,程度逐漸減輕,大約兩年後基本消失。
Q:為什麼換關節的地方有腫脹和發熱的感覺?
答:術後康復過程中,有些患者手術側的關節皮膚溫度比另一側高0.5℃~1℃。我們曾用測溫儀查看患者鍛煉後的情況,有的患者關節處的皮膚溫度甚至高達38℃。這種發熱可能是體內人工關節的金屬發生反應導致的。患者如果術後半年內出現關節腫脹、發熱,建議採用冰敷處理;如果半年後,仍然有明顯的腫脹、發熱,建議患者聯繫主刀醫生,查看是否出現感染。
Q:術後活動時為什麼常常聽到「咯啦」聲?
答:術後活動時聽到關節內有響聲,需要針對具體原因具體分析。這種現象可能是膝蓋前方的髕骨與股骨滑車部件摩擦造成的,有響聲卻沒有疼痛感,此時不必擔憂。有的響聲來自於人工關節部件之間。這個問題目前尚未解決,但也不用擔憂。但如果關節突然出現「咔嚓」一聲,這可能是病理原因造成的。例如當髕骨或者滑膜卡到股骨的「盒子」中時,伸直腿就可能出現這種問題。這時需要及時就診,找醫生處理。
Q:在圍手術期出現疼痛該怎麼辦?
答:圍手術期是指圍繞手術的一個全過程,從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開始,到手術治療直至基本康復的這一段時間。人工膝關節置換患者的圍手術期疼痛,是醫生非常關注的一個問題。目前在人工關節置換領域,圍手術期鎮痛發展較快。醫生會採用各種方法控制疼痛,稱為多模式鎮痛。採用這種措施後,很多患者手術後並不會感到非常痛苦,不少人做完一條腿的人工關節置換後,又進行了第二條腿的置換手術。
Q:術後的肌肉鍛煉如何進行?
答:術後的康復包括肌肉鍛煉,這種鍛煉不僅包括活動範圍,還有肌肉力量的強度。其中,尤其要重視股四頭肌的鍛煉。股四頭肌在膝蓋前方,一般可通過下蹲、直腿抬高、蹬自行車等方式進行鍛煉。等到大腿肌肉力量不斷增強後,那種腿沒勁兒、邁不開步的情況自然就會得到改善。大部分患者在術後3個月時基本能自由生活。
Q:出現哪些情況必須立即就醫?
答:一般患者的出院告知單上都會說明出現哪些情況要立即就醫。首先,術後感染是災難。在規模較大的關節中心,每年感染的病例很少,不超過1%,但我們仍然要關注感染問題。患者術後也要進行規律隨訪,查看恢復狀況。
一般而言,出現以下幾種情況,需要立即就醫:1.出現不明原因的關節僵硬,且這種現象繼續進展;2.出現全身發熱,且發熱後關節紅腫、疼痛;3.換完關節,傷口處出現持續性滲液;4.假體周圍出現骨折。
文章綜合:《自我保健》第十期、搜狐健康網、尋醫問葯網
推薦閱讀: